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有关星星之火的诗歌或散文

2023-04-05 00:57 作者:封面新闻 围观:

诗歌|陈贵根:闽西如诗(组诗),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封面新闻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关星星之火的诗歌或散文1

文/陈贵根

古田会议旧址

真没想到古田溪背村

四面群山,龙盘虎踞

真没想到万源祠外

万亩荷田,花叶葳蕤

真没想到田野的

阳光直白、喧闹

而室内却阴凉、静谧

仿佛九十年前那次会议,此刻

并非结束

那个来自韶山的儒雅书生

正侃侃而谈

他独特的湘潭口音破空而来

他的语气温和而锋利

直切病灶

他的目光如炬,燃去了

祠堂内的寒风,雪花

和疑云

燃起了那群年轻革命者

心中的熊熊烈火

星星之火

燃烧成燎原之势

燃烧的轨迹,惊艳,曲折

燃烧的力量势不可挡

从古田到遵义,到延安

从西柏坡,到北平

燃红了全中国

时间跨过了九十年

古田会议仍在继续

又一位领袖,高擎起新时代

的火炬

点起了新征程的烈火

火光直指富国强军

雄关漫道,从头迈步胜利从古田出发

六子走过接龙桥

罗马一

罗马二

罗马三

罗马四

罗马五

罗马六

罗,是塘背乡罗云燃大爷的罗

马是他们娘的姓

从一到六,是他们的名

到接龙桥报名当红军时

罗大爷请

扩红处的红军

给六个儿子依次取了名

接龙桥只有去处

没有归途

但闽西子弟义无反顾

这是他们的向往

也是他们的宿命

当六子回家团聚时

那是贴在墙上的

六张烈属光荣证

当他们再次当红军时

那是葬在村前的山丘上

六子的衣冠冢

吓退了清剿的白狗子

闽西如诗

龙岩的松涛念:

“红旗跃过汀江,

直下龙岩上杭。”

上杭的临江楼念: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武夷山的毛竹念:

“六月天兵征腐恶,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建宁城头的风雨念:

“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千军如卷席。”

闽西的山川草木

念的都是客家话

他们读的诗,如诗如画

又如史

那个马背上的浪漫诗人哟

已经打马而去

留下一地诗篇

让闽西人吟诵千年

我们这群朝圣者

也情不自禁地轻轻

吟诵

松毛岭无名烈士墓

据说汀江盛产鹅卵石

据说汀州的孩子喜欢光屁股

下到汀江摸鹅卵石打水仗

据说这群孩子,扩红时都当了红军

据说松毛岭战后

老乡上山收敛遗骸

用了一年七个月

有三千闽西子弟

没能跟上长征的队伍

他们的骨骸

合葬在松毛岭的半坡上

据说他们的墓地

叫松毛岭战斗无名烈士墓

其实,他们的墓地

既无名

也无字

一块半人高的鹅卵石

算是碑

一万个鹅卵石肩挨着肩

手拉着手覆盖在墓披上

松毛岭在上

汀江在下

这群孩子和他们的鹅卵石

在山坡上延续着

童年

在闽西大地上行走

闽西的山水,会摄魂术

总有一种神秘的力量

牵引着你。仿佛间

身边会跨出一支队伍

有伟人的脚步

有急促行进的士兵

耳边会响起嘹亮的歌声

激越的号声

甚至呼啸的枪炮声

遥远而清晰

臆想中的闽西,是红色的

红如朝阳,照得进崇林、江河

入水奔流,入地三分

而置身其间,却见天高云淡

山水草木,自然谦卑

似乎对那些光辉岁月

不喜不悲

早已忘怀

而对于纷至沓来的朝圣者

这片土地如一面大鼓

行走在上,犹如在

敲击自己的灵魂

如一面明镜

纤毫毕现映照出

每一个访客的尘垢

我,一个三十年军龄的老兵

总情不自禁地敬礼

向这里的群山

向清澈明净的汀江

向古朴的村庄

向每一个故事

向路遇的每一个人

一次又一次

举手敬礼

【作者简介】

陈贵根,诗人、作家。供职于桂林市文化旅游局。在军内外刊物发表诗歌、散文、小说。诗作入选《湖南诗歌年选》《2019中国诗歌年选》。获张家界国际旅游诗歌节精美诗歌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有关星星之火的诗歌或散文2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观《大火种》点滴感悟

◎贾绪康

25日晚,和妻子去剧院观看了主旋律电影《大火种》,客观讲这是一部很不错的影片。

该故事片由苗月执导、陈瑾主演,以1926年发生在山东省广饶县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再现了风雨飘摇的旧社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群众对旧制度的痛恨和对新世界的渴盼。一部《共产党宣言》如火苗般点燃了人民心中的火焰,残酷的镇压和血腥的屠杀无法阻挡它的传递,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就这样发生了。

一个馒头,一份朴素的愿望

影片中,广大受苦的农民兄弟始终被地主阶级所压榨,终年从事繁重的劳动,却受到地主的百般剥削,祖传的田地被低价强制购买,卖个风箱也要交很高的税,工钱被克扣也是常有的事情。家中孩子多,每天面对这些饥肠辘辘的娃娃,农民兄弟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好日子就是让孩子们能吃上馍馍。这也是他们最大的心愿,但即使这样一个小小的心愿也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当时所处的旧社会性质和现状不允许的,警察局作为伪政府的工具对农民进行严酷的控制和镇压,地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与警察局狼狈为奸,置农民性命与生计于不顾。

试想一下,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底层农民如果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这必定是一个黑暗的社会。婴儿手中的小块干馍成为几个孩子争抢的珍品时,一个被高高吊在房梁上的空筐子在影片中反复出现时,一个小小的馒头,在当时对于孩子而言,这是他们最大的向往,也是最朴素的愿望。

一本册子,一种坚定的信仰

如果说让孩子们吃上白面馍馍是当时底层农民最大的愿望的话,这时一本书的出现让他们仿佛于黑暗之处看到一丝光明,这就是令当时统治阶级为之惊慌的《共产党宣言》,而他们口中的“很远很远的外国”、“一万个国家的人团结起来”、“姓马的大胡子”等粗浅的认识,也渐渐让自己认识到:对旧社会妥协退让、逆来顺受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只有团结起来进行武装暴动彻底推翻现有社会建立新的世界才是最根本的出路,于是他们把大胡子视为圣人,将《共产党宣言》看作比自己生命还要重要。

村里的老少爷们迅速团结起来,在先进共产党员刘雨心的带领下进行学习,进行自我思想改造,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他们渐渐意识到革命才是走进新生活的唯一途径。为了能够让共产主义思想能够惠及更多的人,他们争先奋勇保护这本小册子,即使有再多的人为之牺牲,这丝毫没有动摇他们坚定的信仰。

影片中两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为了保护这本能解放思想、带来光明的小册子,主人公的婆娘为表忠心,非要在自家丈夫面前起誓,不让她保管这本册子为此还闹起了情绪,画面很是感人。第二个场景就是日军实行三光政策,将村里的房子都付之一炬,憨厚老实的石厚冒着生命危险将其抢回,直到1975年上交国家,终于完成了使命。

一种职业,一份艰巨的责任

故事片中,反复出现学堂中孩子们的身影,这是有深刻寓意的。孩子就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革命和建设后继有人,这是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最大的欣慰,让孩子们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也是他们最大的心愿。写到这里,我想到另一部电影《嘎达梅林》中主人公台词:草原上只要有女人和孩子,就有希望!

我是一名教师,肩负着倍有价值的教育任务,我时刻在想,怎样才能对得起家长的信任?对得起孩子们的喜爱?对得起自己肩上的责任?唯有坚定职业理想,脚踏实地奋进!

种子成长需要土壤和水分,做土壤,好!

【作者简介】

贾绪康,职业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烟台市作家协会会员,在《中国幼教杂志》《中国教育报》《烟台日报》《教学研究》《今日莱州》《胶东文学》《烟台散文》《大众休闲文化》等刊物发表文章90余篇;2016年3月,参与编写的《幼儿园的问题小孩》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在自媒体平台“人民网”、“大众网” 、“中幼网”、“山东省教师教育网”、“科学启智”、“好老师”、“胶东文化圈”、“烟台散文”、“烟台漫步”、“今日头条”等微信公众号发表文章140余篇。崇尚向日葵、狼,读写是一种非常享受的生活与生命状态。

壹点号烟台散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有关星星之火的诗歌或散文3

文/曹文润

我相信凡是与文字打交道的写作者,在谈起新闻与文学的职业区别时,多半都会觉得扯不到一块。这很正常,新闻的五大要素是要让记者以冷静客观公正的零度写作来叙述某个社会事件;而文学恰恰相反,是要求作家以强烈的个人视角和情感立场,依靠故事架构塑造出有血有肉的典型人物表现某个主题意义为目标,两者操纵文字的套路与抵达目标根本大相径庭,似乎隔着楚汉之界。

但是,国外的记者作家却并不鲜见:海明威、马尔克斯、威廉·曼彻斯特、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拉莱·科林斯、多米尼克·拉皮埃尔等,中国也有不少:金庸、张恨水、孙犁、刘白羽、林清玄、马原等等。

跟那些中外记者作家一样,作为《成都日报》首席记者的作家蒋蓝,像打通任督二脉的高手,仗一柄非虚构长剑,在新闻与文学两界纵横捭阖,佳作不断。这个崇拜豹子、曾披着一头雄狮般浓密鬃毛的巴蜀后裔,他无法遮掩的才华和光芒、他的强悍、他的厚实、他的锐气,总是让我无端地联想起那些一喉兼唱男女两声的异禀歌者,以及靠肺呼吸、貌似“水陆两栖动物”的扬子鳄。

我与蒋蓝最初相识于几年前四川省作协在北川举行的非虚构写作讲座。基于对当代散文写作领域侧漏出的衰弱困局的迷茫与不满,应运而生的“非虚构写作”与“新文化大散文”两种散文潮流遥相呼应,来势浩荡,正突出重围,奋力追赶诗歌小说队列,一扫往昔凋敝之气,犹如星星之火,重新燃起读者对散文的信心与热情的燎原之焰!给了我们重新思考散文与时代的关系。

从此我的阅读兴趣惊喜地滑向非虚构作家部落,譬如非虚构写作领军人物李敬泽的《青鸟故事集》、祝勇的《故宫的隐秘角落》、穆涛《先前的风气》、梁鸿的《中国在梁庄》、阿来的《瞻对》、黄灯的《大地上的亲人》、李娟的《冬牧场》、杜强的《太平洋大逃杀》等等,同时国外的非虚构作品也吸引了我,如被评论界赞誉为“改变了写作史、开创非虚构文学创作的崭新形式”的里程碑式作品《冷血》和《甲骨文》《江城》《光荣与梦想》《被仰望与被遗忘的》。直到蒋蓝两年前成为巴山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的导师,我开始有意识地跟踪蒋蓝和那帮才气与勇气兼具的非虚构倡导和践行者,我通过各种渠道搜罗到蒋蓝的作品:《成都笔记》《蜀地笔记》《豹典》《踪迹史》《黄虎张献忠》《极端人物笔记》《梼杌之书》《春熙路史记》《锦官城笔记》等等,今年7月《蜀人记》面世,再一次展示出蒋蓝借助具思考的反叛特质,对历史遗迹的田野考查,对筛选巨量史料,借以“拓扑学结构”之法研究城市的非凡驾驭能力!

我原来以为蒋蓝和他志同道合的同伙们仅仅是高擎“非虚构”大旗,不约而同地与另一股“新文化大散文”潮流共同致力于推动传统散文的改良与革新,可是当我读完蒋蓝的《蜀人记》,才幡然醒悟,原来并非如此,蒋蓝是在下一盘更大的棋。其实,这盘棋的悄然布局阴谋早在他几年前的《踪迹史》和《极端人物笔记》就有意或无意间露出了马脚。

实话说,蒋蓝的《蜀人记》出版之前,他那本被誉为“当代历史写作的一个标志”的《踪迹史》是我宠幸的几本枕边书之一。这些年,我极有节制地沉醉于《踪迹史》带给我的阅读快感。特别是书中那段对川南丘陵山区的中华枯叶蛱蝶与胡寿昌在慰劳官军途中,通过一个状如乞丐的路人眼神,识别出其起义军奸细身份的过程巧妙地交融一体的经典文字,让我无数次带着这份阅读享受入睡,说来也怪,那些起义军将领石达开与清军将领唐友耕的命运纠葛反复闯入我的梦境,也让我的体验中,自甘沉沦、不能自拔。

我没有料到,2021年夏天,当我终于获得由李敬泽、张炜、阿来联袂推荐的蒋蓝新作《蜀人记:当代四川奇人录》并介入阅读时,让我忽然感觉自己变成他笔下那只枯叶蝶,穿越时空,飞回到《极端人物笔记》。我惊奇地发现:前者侧重于人物所遭遇的极端命运;后者则重点在于为奇人奇事写真立传。只不过这一次,蒋蓝手里的剑更加锋利,显得更加炉火纯青,更加心手合一。

蒋蓝更像是一个潜伏于新闻阵营的“反叛者”,多年来一直“脚踏两只船”,从容地在记者和作家身份的不断变换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他就像一个吝啬的地主对待每一粒粮食那样,早有预谋地窖藏了作为记者的每一次采访来的原始素材,悄悄咪咪地完成了“庞大人物库”的积累。

蒋蓝用一部30万字的《蜀人记》收获无数赞誉,让那些一直对非虚构喋喋不休的怀疑论者闭上了嘴,并让这份属于他个人的高光时刻,照亮了非虚构部落的荣誉之旗。他以是否具有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为入选标尺,精心筛选出13个“非著名”普通人的故事,用他最擅长的散文、随笔、思想断片的非虚构笔触去还原这了13位当代四川奇人的人生断代史,强力彰显其笔下“奇人”超越名利,尽一人之力与命运扳手腕、呵护生命的挚爱与尊严,展现了四川人的特质:担当、隐忍、勇敢、坚毅、创造、多才、豁达、深情,从而完成了对新时代背景下的蜀人精神的一次成功诠释。

噢,这就是作为四川籍作家的蒋蓝下的那盘大棋。

《蜀人记:当代四川奇人录》所写的13位普通却又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正是蒋蓝从“庞大人物库”里精心挑选出来的:四川巴中红军坪的守陵人聂正远,在夹金山种玫瑰的脱贫致富带头人陈望慧,“何氏三圆琴”发明人、被称为“从木匠到教授”的民间奇人何夕瑞,身残志坚却乐于为困境中的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的赖雨,中国漂流探险界最具代表性和旗帜性的人物冯春,在天台山进行萤火虫牧羊和研究的高叔先,曾在汶川地震中被困多时濒临死亡又意外获救的作家李西闽,名声被长时间淹没的国画大师陈子庄……

在我肤浅而有限的散文阅读里,我特别钟情于那种既能触摸到作者情感体温的细节文字,又映照人物灵魂光芒的醉人描写。相信读者在阅读《蜀人记》时,会和我一样轻而易举地在字里行间嗅到蒋蓝的悲悯情怀、流露出的深切同情和理解。当然更多的是蒋蓝对他们由衷的赞美和赞赏。我们从13个奇人故事里还能看见因其不凡的行为和事功、超逸常情的举止和性情,而深度冒犯了功利俗世,往往令人侧目,显得格外超凡脱俗,从不认为自己的孤独,反而高度认同自己的人生选择。难怪真资格木匠出身的民间制琴大师、四川荣昌县的何夕瑞会很恳切地感概:“这世上有些孤独还是温暖的。”

在我看来,作为诗人、散文家、思想随笔作家、田野考察者、非虚构写作部落一员猛将的蒋蓝,在众多中国作家阵营里,他绝对是一个不可复制的个案。他的成功经验在哪里?他的强大的驱动力?他的写作路径的方向辨识力来自何方?

要解释这些疑问,可以用蒋蓝在7月济南书博会上与张炜对谈时说的那句话来说明,“在新闻结束的地方,就是文学开始的地方”,一语道破他的写作“私家秘籍”。我猜测,如果追溯蒋蓝写作《蜀人记》的启示与灵感,一定可以在西汉初年文翁兴学化蜀,像古蜀纵目之神替蜀人开了“天目”史事里找到合理的解释。

蒋蓝,凡是了解或近距离接触过这个微信公众号叫“豹子头蒋蓝”、精力充沛,酒量惊人,会摆龙门阵,像火一般燃烧激情的四川男人,就不得不赞同茅奖获得者张炜的看法:蒋蓝本生也是一个奇人。

蒋蓝应该是《蜀人记》中的第14个人。

只不过他的故事都在书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