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散文的结构特点高考题答案

2023-04-05 00:46 作者:老谢语文堂 围观:

散文阅读:精准分析思路结构,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老谢语文堂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散文的结构特点高考题答案1

活动一 借助教材,理解结构知识

结合前面“知识图要”导图,参照下面所提供的两个知识导图,温习所学的散文,思考其谋篇布局,填写下表。

知识导图一 不同散文行文思路

类别

行文思路

写景状物散文

引出写作对象→状景咏物,时空拓展→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抒情议论,升华主旨

写人叙事散文

写作缘起→写人记事→穿插场景、细节→抒发情感,总结感悟

议论说理散文

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知识导图二 线索及其作用

类型

阐释

作用或效果

时间(时线)

时间的推移,如事情的发展、人生经历等

(1)结构方面:

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2)内容方面:

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

②揭示主题

(3)特殊方面:

①物线有象征、呼应作用,增添诗意

②情线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

③时空线有层次清晰、结构明了的作用

地点(地线)

地点的转移,如游记散文的移步换景等

物象(物线)

赋予物象以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围绕物象展开行文

人物(人线)

以人物的变化、更换,或人物之间的关系发展组织行文

感情/心理(情线)

以情感的脉络或心理状态的变化来组织行文

事件(事线)

以某个中心事件为中心组织行文


(说明:在具体文本中,散文的线索有时不是单一的,如同时有时空线索。一些叙事散文多为双线并举:叙事为明线,推动情节的发展;抒情为暗线,将情感渗透在事、景、物中)

篇名

文体

行文思路

行文线索(有的文本不止一条)

结构

特点

《故都的秋》

写景散文

先总写“我”对故都秋味的喜爱,再依次描写了五幅故都秋景图,后通过对比抒发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悲秋情感(情线)

总分总式,南北对比式

《荷塘

月色》





《我与

地坛》





《记念刘

和珍君》






答案 


篇名

文体

行文思路

行文线索(有的文本不止一条)

结构特点

《故都

的秋》

写景散文

先总写“我”对故都秋味的喜爱,再依次描写了五幅故都秋景图,后通过对比抒发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悲秋情感

(情线)

总分总式,南北对比式

《荷塘月色》

写景散文

先从内心不宁静出门走走写起,再转到路上及荷塘景色,接着联想过去采莲事,最后回到家中。

游踪线索/空间变换(地线)/时间变化(时线)/感情变化(情线)

以时间顺序,层层推进;写实与联想相结合

《我与

地坛》

议论说理散文

先写“我”在地坛中的观察思考,再写“我”对母亲的感性认识。

双线:“我”与地坛的亲情关系,“我”对地坛中的人(母亲)的认识

片段组合,前后相承

《记念刘

和珍君》

写人叙事散文

写作缘起(为何要为刘和珍写纪念文章)→写人记事(写与刘和珍有关的事)→抒发情感(总结“刘和珍们”的价值意义)。

悲愤之情(情线)

总分总式,先叙事后议论抒情


活动二 一文练透 [提升结构分析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

我们懂得你的悲欢

——致杜甫

钱红莉

看完国外出品的关于你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久久不能平静。纪录片导演迈克尔·伍德真是细心,连你的出生地河南巩义都去了,推开那扇斑驳的门,一无所有,唯余一尊石像。

著名演员伊恩·麦克莱恩被邀请出镜,他平静地对着镜头诵读《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首悲哀至极的诗。我也经常读。可是,听一个西方人读,我仿佛心生一种喜悦,并非鼓盆而歌的超脱,而是为属于古老中国的一种沉痛、悲辛,竟然能在今天为西方人所体恤理解而深感喜悦。中西方文明并非各自生长而一直隔膜着,诗歌这种古老的介质,将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相互共鸣与懂得,这怎么不令人喜悦呢?

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不知从哪里寻来一部卷了边的《杜工部集》——当时,我租居在一个年久失修的老式小区,呵气成霜,几无取暖设施,每晚,早早上床,将自己裹藏于棉被里,秉灯夜读的,就是这部《杜工部集》。彼时,而立之年的我,居无定所,想着自己同样半生漂泊无依,仿佛,你幻化成了我的一个至亲,那一刻,你为一个千年后的同路人燃起了微火。

有一年,去成都,大年初一,赶去浣花溪公园,只为看看你的草堂。那公园真幽静,大到不及边,雾气缭绕,寒气迫人,冷得人将脖子缩了又缩。到处溪水潺潺,处处大树繁荫。随便一棵树,怕都有上百岁了。那年正是你诞辰1 300周年。活了58年,写下1 500余首诗的你,永不被时间打败,你的人格以及诗歌精神与时代并行,一直在场。

你是40岁那年冬天定居于浣花溪畔的。开始,全家暂居于古寺,慢慢营建新家。你曾以诗代简,向友人索要花木。在亲友的资助下,翌年春天,草堂建成。当年的草堂,环境幽静,景色宜人,让你疲惫的身心得以休憩。你是相当喜欢这个家的:“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眼前无俗物,多病也身轻”“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在草堂居住了近四年,你写下240余首诗。《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畔独步寻花》《绝句》等名篇,皆创作于此。这应是你一生中最快乐明媚的时光。

我专挑成都时段的诗给孩子启蒙,那种对仗之美、明亮之美,犹如初春新雨,正好契合了一个幼童鲜活生命的律动。你的诗歌之美之丰富,我的孩子尚不能领略一二,他太年幼,我只是让小人儿一遍遍诵读,那种音韵之美,何尝不是一种天然的滋养,一种明朗辉光的照耀。

我喜欢你,还有一层缘由,大约是你的赤诚胸怀。你一直推崇李白,写过多首诗赠他。“安史之乱”后,李白是“世人皆欲杀”的“罪人”,唯有你“吾意独怜才”。你常常梦见他:“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你一直担忧他在流放途中遇险:“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你总是有许多感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我两去宣州,沿着李白的遗踪,遍访皖南一带,再回味他的诗,到底明白了些这个人的痛苦辗转,也更懂得了你的赤子情怀——“我喜欢你赞美你,并非需要你热烈回应隔山唱和”。唯有仁爱之人,才能做到这样的无私无求。你几乎一生流离于贫困,却依然怀有家国之爱、朋友之爱。

当导演迈克尔·伍德在成都公园随机采访一位老人,问为何喜欢你时,老人笑言,你的诗写出了我们小人物的日常,写出了穷人的心声……你看,就是这么的平凡普通。哀苍生之苦的诗篇,数你写得最多,也最深情。

第一次去北京是仲夏,车过山东境内,我一直朝窗外张望,哪一处是巍巍太行,哪一处又是你笔下的“齐鲁青未了”……“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是你教会我,不必俗世计较,胸中丘壑块垒,以白云去荡涤。还是你,教会我,人的一生中,不必眼前苟且,一定要极目远眺,于精神领域,追求鸟一般的志存高远。这出世又入世的诗篇,真是我的一根根拐杖呢。

叶嘉莹先生有言,我们一日日读诗,李白、杜甫、陶潜……一个个来到眼前,就不会感到孤独了。

这便是文学的支撑,何其幸矣。

正值初秋,清晨,推开卧室窗户,一树树紫薇尽现眼前,九月的风轻轻吹拂,一颗心不禁亮堂起来。我不太会写诗,但一样可以深切感受到,古诗词经年的浸润可以丰富一个人的内心,它们一点一点地滋养着我,让我感觉自己并非孤单的存在。

(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10月9日,有删改)

精读这一篇,学通这一类

下面是本文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答案 ①草堂拜谒你,懂得你的欢乐与胸怀 ②抒发对伟大诗人的敬意,感谢他给“我”的人生影响 ③表达对古典文学及传统文化感召力量的敬意



精做试题

(一)整体谋篇布局题

1.分析线索题

本文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线索:“致杜甫”(“我”与杜甫的对话)。

(2)作用:以“致杜甫”为线索,关联起叙写杜甫与记叙作者人生经历两方面材料,串联起作者人生经历和对杜甫的敬意和体悟等材料,使全文多而不乱,结构谨严;便于更好地展开对话,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

类题延读

(1)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2020年全国Ⅲ卷《记忆里的光》第9题)

答案 ①“记忆里的光”,指火车头上“光芒闪烁的图标”,即镰刀锤头,是本文的核心意象;②围绕这一核心意象,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我”少年、青年、中年的人生片段,每一片段都同“镰刀锤头”相关;③最后,以“全科人”的身份表达出“我”对“镰刀锤头”的深厚感情,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2)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2015年江苏卷《比邻而居》第14题)

答案 (1)线索:气味。(2)作用:①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②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如何寻找并确定线索?

(1)体裁猜“线”。不同的散文,其线索往往不同,如写景散文多以时间、空间为线索,写人散文多以感情为线索。

(2)标题判“线”。有的标题即线索。

(3)时空连“线”。文中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阅读时只要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把握文章的线索。

(4)以物求“线”。不少托物、叙事类散文,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主旨,这个事物常作为标题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5)反复出“线”。可以通过反复出现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事物或抒情议论的语句去熟悉、把握线索。

(6)以情导“线”。前几种方法,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易于把握,而感情线索经常隐伏于内容之中。阅读时要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

2.梳理行文思路题

请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先写西方人出品杜甫纪录片,再写而立之年的“我”受到杜甫的影响,接着写拜谒草堂,感受其欢乐和胸怀,再写人生旅途中杜甫给“我”的影响,后写古诗词给“我”涵养。

类题延读

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2020年全国Ⅲ卷《记忆里的光》第8题)

答案 ①萌生念头:大同学对火车形象的描述,让“我”萌生看火车的念头。②付诸行动:夜间穿过坟场,耳朵贴在铁轨上,写出“我”看火车时的兴奋与好奇。③抒发感受:火车头上挂着光芒闪烁的镰刀锤头图案,让“我”感到特别,也感到亲切。


梳理行文思路是阅读的基础工作,包含两点:

(1)方法

①寻找关键词句。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首括句、尾结句,在文章结构上起过渡、连续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以及画龙点睛的句子,再将关键词句串联起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脉络。

②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脉络。

③逐段归纳要点,把各段要点合并起来思考,不仅能把握文意,还能找出文章的思路脉络。

④依据文体特征来理清思路结构。

(2)规范

①规范表述应包括线索、层次、层意、思路特点。

②规范要求:线索准确,层意概括准确,层次要清晰,表述要有衔接词,不能遗漏要点。

③规范用语:先写……,再写……,后写……。

3.分析叙述人称题

本文使用第二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便于直接对话,拉近与杜甫的距离,突破了时空限制。②便于抒情,向杜甫倾诉情怀与感悟,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类题延读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2017年全国Ⅱ卷《窗子以外》第6题)

答案 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叙述人称是小说考查的重点,散文偶尔涉及。答这类题要弄清楚两点:一是“你”“我”指的是谁,“你”既可能指人,也可能指物(拟人手法);二是人称作用,可以结合“你”“我”领起的文字来分析。

4.分析构思特色题

本文在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巧设线索,以“致杜甫”为线索,串起全文丰富材料,行文多而不乱。

②使用第二人称叙述,拉近与杜甫的距离,突破时空限制,利于抒情。

③紧扣标题写作,行文中以多种形式照应它。

④组材上,把杜甫的人生创作、情怀与自己的人生感悟紧紧结合,以自己的人生和感悟观照杜甫。(写出三点即可),分析构思特色,其切入角度主要有:

(1)线索角度。说出线索是什么,是明是暗,是单是双等。

(2)行文顺序。按什么顺序写作,或时间,或空间,或情感认识变化过程,或倒叙,或插叙等。

(3)结构技巧。善于抑扬,巧设伏笔,虚实映衬等。要特别懂得“由实至虚”的思维特点。散文阅读的关键点不是在所记叙、描写的客体(实体),而是在记叙、描写中所体现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虚体)。其文体思维一般是先实写后虚写。

(4)叙事详略。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处理。

(5)段落布局。如曲笔入文、以景结情、段落短小等。

(6)选材组材。选取材料方面有何特点,如以小见大等;组材以何为中心。

(7)文章自身鲜明的结构个性。如采用画面组合式,大量穿插旁逸式材料,现实与回忆交织等。

5.分析结构技巧题

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本文是如何照应副标题“致杜甫”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作者采用第二人称写杜甫,突破时空限制向杜甫倾诉人生感悟,在艺术形式上体现了“致敬文”的写作特色。②本文大量引用杜甫诗句,通过解读诗句表达对杜甫命运及胸怀的理解,在内容上与“致杜甫”这一副标题照应。③本文大量使用议论抒情语句,直接表达对杜甫的赞美与敬仰,在思想情感上照应了“致杜甫”这一副标题。

照应是一种常见的结构技巧,在散文句段作用题中经常出现,但单独设题并不多见,而是与“写作手法”结合在一起考查,题目新颖,难度较大。

首先,要理解副标题的含义,其意是“向杜甫表达、致意”。

其次,考虑文章是运用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去照应的,思考角度有人称、引用及表达方式等。

(二)分析句段作用题

1.本文写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的摄制,对文章思想内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可以突出杜甫在国外的影响和西方人对他的认同,从而表达作者对他的赞美与敬仰。②可以表现杜甫诗歌具有突破中西文化隔膜、联结人心的特点,从而突出杜甫诗歌的人文价值。

2.(变式提问)本文开头写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内容作用:①可以突出杜甫在国外的影响和西方人对他的认同,从而表达作者对他的赞美与敬仰。②可以表现杜甫诗歌具有突破中西文化隔膜、联结人心的特点,从而突出杜甫诗歌的人文价值。

(2)结构作用:引出下文作者对杜甫的敬意和体悟。

分析句段作用要注意以下两点:

(1)把握句段的三个特点

①内容特点:看它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甚至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②位置特点:看它是在文章的开头、中间还是结尾,与上文或下文有着怎样的关联;如是句子,则要看它在段落中的位置。

③表达特点:看它在表达上有无特点,如使用了排比、对偶手法等。

(2)立足三个答题角度

①内容、主题

内容角度就是要考虑该内容在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有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

②结构、思路

结构角度可考虑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做铺垫、照应、过渡、总结上文等作用,还可以考虑与标题的关系(如点题)。思路角度可考虑暗示、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等作用。

③表达效果

a.句段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构思写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使用了反问、对比等手法,则要答出表达效果。不是所有的句段都有表达上的特点,这一点应视具体句段而定。

b.读者情感(心理)。从这个角度可考虑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深受启发、发人深思、催人想象、回味不尽、想象无穷等作用。

上述角度有关涉就要分析归纳,没有关涉则不必强答。

巩固学案

一、对点集群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失眠之夜

萧 红

①为什么要失眠呢!烦躁,恶心,心跳,胆小,并且想要哭泣。我想想,也许就是故乡的思虑吧。

②窗子外面的天空高远了,和白棉一样绵软的云彩低近了,吹来的风好像带点草原的气味,这就是说已经是秋天了。

在家乡那边,秋天最可爱

④蓝天蓝得有点发黑,白云就像银子做成的一样,就像白色的大花朵似的点缀在天上;又像沉重得快要脱离天空而坠了下来似的。而那天空就越显得高了,高得再没有那么高的。

⑤昨天我到朋友们的地方走了一遭,听来了好多的心愿(那许多心愿综合起来,又都是一个心愿):这回若真的打回满洲去。有的说,煮一锅高粱米粥喝。有的说,咱家那地豆那么大!说着就用手比量着,这么碗大;珍珠米,老的一煮就开了花的,一尺来长的。还有的说,高粱米粥、咸盐豆。还有的说,若真的打回满洲去,三天两夜不吃饭,打着大旗往家跑。跑到家去自然也免不了先吃高粱米粥或咸盐豆。

⑥比方高粱米那东西,平常我就不愿吃,很硬,有点发涩(也许因为我有胃病),可是经他们这一说,也觉得非吃不可了。

⑦但是什么时候吃呢?那我就不知道了。而况我到底是不怎样热烈的,所以关于这一方面,我终究不怎样亲切。

⑧但我想我们那门前的蒿草,我想我们那后园里开着的茄子的紫色的小花,黄瓜爬上了架。而那清早,朝阳带着露珠一齐来了!

⑨我一说到蒿草或黄瓜,三郎[注]就向我摆手或摇头:“不,我们家,门前是两棵柳树,树荫交织着做成门形。再前面是菜园,过了菜园就是山。那金字塔形的山峰正向着我们家的门口,而两边像蝙蝠的翅膀似的向着村子的东方和西方伸展开去。而后园黄瓜、茄子也种着,最好看的是牵牛花在石头墙的缝隙爬遍了,早晨带着露水牵牛花开了……”

⑩“我们家就不这样,没有高山,也没有柳树……只有……”我常常这样打断他。

⑪有时候,他也不等我说完,他就接下去。我们讲的故事,彼此都好像是读给自己听的,而不是讲给对方听的。

⑫只有那么一天,他买来了一张《东北富源图》,挂在墙上了。染着黄色的平原上站着小马、小羊、骆驼,还有牵着骆驼的小人;海上就是些小鱼、大鱼、黄色的鱼、红色的好像小瓶似的大肚的鱼、黑色的大鲸鱼;而兴安岭和辽宁一带画着许多和海涛似的绿色的山脉。

⑬他的家就在离着渤海不远的山脉中,他的指甲在山脉上爬着:“这是大凌河……这是小凌河……哼……没有,这个地图是个不完全的,是个略图……”

⑭“好哇!天天说凌河,哪有凌河呢!”我不知为什么一提到家乡,常常愿意给他扫兴一点。

⑮“你不相信!我给你看。”他去翻他的书橱去了,“这不是大凌河……小凌河……小孩的时候在凌河沿上捉小鱼,拿到山上去,在石头上用火烤着吃……这边就是沈家台,离我们家二里路……”因为是把地图摊在地板上看,一面说着,他一面用手扫着他已经垂在前额的发梢。

⑯《东北富源图》就挂在床头,所以第二天早晨,我一张开了眼睛,他就抓住了我的手:“我想将来我回家的时候,先买两匹驴,一匹你骑着,一匹我骑着……先到我姑姑家,再到我姐姐家……顺便也许看看我的舅舅去……我姐姐很爱我……她出嫁以后,每回来一次就哭一次,姐姐一哭,我也哭……这有七八年不见了!也都老了。”

⑰那地图上的小鱼,红的、黑的,都能够看清。我一边看着,一边听着,这一次我没有打断他,或给他扫一点兴。

⑱“买黑色的驴,挂着铃子,走起来……当啷啷当啷啷……”他形容着铃音的时候,就像他的嘴里边含着铃子似的在响。

⑲“我带你到沈家台去赶集。那赶集的日子,热闹!驴身上挂着烧酒瓶……我们那边,羊肉非常便宜……羊肉炖片粉……真有味道!哎呀!这有多少年没吃那羊肉啦!”他的眉毛和额头上起着很多皱纹。

⑳我在大镜子里边看了他,他的手从我的手上抽回去,放在他自己的胸上,而后又背着放在枕头下面去,但很快地又抽出来。只理一理他自己的发梢又放在枕头上去。

21(○)而我,我想:

22(○)“你们家对于外来的所谓‘媳妇’也一样吗?”我想着这样说了。

23(○)这失眠也许不是因为这个。但买驴子的买驴子,吃咸盐豆的吃咸盐豆,而我呢?坐在驴子上,所去的仍是生疏的地方,我停着的仍然是别人的家乡。

24(○)家乡这个观念,在我本不甚切的,但当别人说起来的时候,我也就心慌了!虽然那块土地在没有成为日本的之前,“家”在我就等于没有了。

25(○)这失眠一直继续到黎明之前,在高射炮的炮声中,我也听到了一声声和家乡一样的震抖在原野上的鸡鸣。

1937年8月23日

(有删改)

 三郎:萧军。

1.(分析线索及其作用)这篇散文的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线索:失眠。开头写失眠,中间写因失眠而产生的联想,结尾又写失眠。

作用:(1)以“失眠”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严谨。(2)以“失眠”为线索,便于引起读者对作者失眠原因的探寻,是对故乡的思虑,还是对自己这个外来的所谓“媳妇”能不能被接受的顾虑,还是对家乡被日寇占领的烦恼。(3)以“失眠”为线索,便于深化文章的主题,揭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对生活的忧虑、对日寇占领家乡的苦闷与无奈。

2.(分析行文思路)这篇散文在谋篇布局方面有什么匠心?请结合总体和中间主体部分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总体上,本文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思路清晰:开头指出“我”失眠的原因——故乡的思虑,中间主体部分依次叙述了朋友的心愿、家园景色、凌河回忆等多个片段,结尾强调失眠时的所闻,加深了忧虑之情。(2)中间主体部分,用事例环环相扣:中间主体部分紧紧围绕着“思念家乡”这一中心,依次叙述朋友的心愿、家园景色、凌河回忆等多个片段,使文章形散而神聚。

3.(分析句子的作用)第③段的“在家乡那边,秋天最可爱”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结构上,照应上文“故乡的思虑”,引出下文对家乡景物的描写。(2)内容上,作者通过写“在家乡那边,秋天最可爱”,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是对失眠原因的进一步解释。(3)情感上,以乐景衬哀情,以家乡最可爱的秋景反衬出作者当下流落他乡的失落之情。

4.(分析段落的作用)第⑫~⑮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试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我”和三郎对家乡景物的回忆,引出下文对三郎回家乡后想做的事的叙述。(2)内容上,表现了三郎对家乡的熟悉,同时也是对“我”失眠原因的进一步解释。(3)情感上,抒发了三郎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二、对点综合练

(2020·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建水记[注](之四)

于 坚

看哪,这原始之城,依然像它被创造出来之际,藏在一座朱红色的、宫殿般的城楼后面。“明洪武二十年建城。砌以砖石,周围六里,高二丈七尺。为门四,东迎晖,西清远,南阜安,北永贞。”(《建水县志》)如果在城外20世纪初建造的临安车站下车,经过太史巷、东井、洗马塘、小桂湖……沿着迎晖路向西,来到迎晖门,穿过拱形的门洞进城,依然有一种由外到内,从低到高,登堂入室,从蛮荒到文明的仪式感,似乎“仁者人也”是从此刻开始。

高高在上的是朝阳、白云、鸟群、落日、明月、星宿,而不是摩天大楼。一圈高大厚实的城墙环绕着它,在城门外看不出高低深浅。一旦进入城门,扑面而来的就是飞檐斗拱、飞阁流丹、钩心斗角、楼台亭阁、酒旌食馆、朱门闾巷……主道两旁遍布商店、酒肆、庙宇、旅馆……风尘仆仆者一阵松弛,终于卸载了,可以下棋玩牌了,可以喝口老酒了,可以饮茶了,可以闲逛了,可以玩物丧志了,可以一掷千金了,可以浅斟低唱了,可以秉烛夜游了……忽然瞥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类女子——建水的卖花女与江南的不尽相同,这边的女性身体上洋溢着一种积极性,结实、健康、天真——正挑着一担子火红欲燃的石榴,笑呵呵地在青石铺成的街中央飘着呢。不免精神为之一振,先去买几个来解渴。

街面上,步行者斜穿横过,大摇大摆,扶老携幼,走在正中间,俨然是这个城的君王。满大街的雕梁画栋、摊贩食廊、耄耋之辈……令司机们缩头缩脑,不敢再风驰电掣。城门不远处就是有口皆碑的临安饭店,开业都快七十年了,就像《水浒传》里描写过的那种,铺面当街敞开,食客满堂,喝汤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吆五喝六,拈三挑四,叫人望一眼就口水暗涌,肚子不饿也忍不住抬腿跨进去。拖个条凳坐下,来一盘烧卖!这家烧卖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的,肥油和面,馅儿是肉皮和肉糜。大锅猛蒸,熟透后装盘,每盘十个,五角一个。再来一土杯苞谷酒,几口灌下去,夹起一枚,蘸些建水土产的甜醋,送入口中,油糜轻溢,爽到时,会以为自己是条梁山泊好汉。

临安饭店后面,穿过几条巷子走上十分钟,就是龙井菜市场,那郑屠、张屠、李屠、赵屠……正在案上忙着呢。如果是七月的话,在某个胡同里走着,忽然会闻见蘑菇之香,环顾却是老墙。墙头上挂着一窝大黄梨,哪来的蘑菇耶?走,找去,必能在某家小馆的厨房里找到,叫作干巴菌,正亮闪闪的,在锅子中央冒油呢。这临安大街两边,巷子一条接一条流水般淌开去。在电子地图上,这些密密麻麻的小巷是大片空白,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只是标出一些大单位的地点和最宽的几条街,抹去了建水城的大量细节,给人的印象,似乎建水城是个荒凉不毛之地。其实这个城毛细血管密集,据统计,建水城3.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30多条街巷,550多处已经被列为具有保护价值的文物性建筑。这是很粗疏的统计,许多普通人家雕梁画栋的宅子、无名无姓的巷道并不在内。在巷子里面,四合院、水井、老树、门神、香炉、杂货铺、红糖、胡椒、土纸、灶房、明堂、照壁、石榴、苹果、桂花、兰草、绵纸窗、凉粉、米线、青头菌、炊烟、祖母、媳妇、婴孩、善男信女、市井之徒、酒囊饭袋、闲云野鹤、翩翩少年、三姑六婆、环肥燕瘦、虎背熊腰、花容月貌、明眸皓齿、慈眉善目、鹤发童颜……此起彼伏,鳞次栉比。

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他们还能够像四百年前的祖先们那样安居乐业,不必操心左邻右舍的德行,都是世交啦。有一位绕过曲曲弯弯的小巷,提着在龙井市场买来的水淋淋的草芽(一种建水特有的水生植物,可食,滚油翻炒数秒起锅,甜脆)、莴笋、茄子、青椒、豆腐、毛豆、肉糜、茭瓜……一路上寻思着要怎么搭配,偶尔向世居于此的邻居熟人搭讪,彼此请安,磨磨蹭蹭到某个装饰着斗拱飞檐门头的大门前(两只找错了窝的燕子拍翅逃去),咯吱咯吱地推开安装着铜质狮头门环的双开核桃木大门,抬脚跨过门槛,绕过照壁,经过几秒钟的黑暗,忽然光明大放,回到了曾祖父建造的花香鸟语、阳光灿烂的天井。从供销社退休已经三十年的祖母正躺在一把支在天井中央的红木躺椅上,借着一棵百年香樟树的荫庇瞌睡呢。(有删改)

 建水:县名,在云南省,旧称临安。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建水县志》的记载,将今日建水与其“原始之城”的风貌关联起来,写的是建水绵延不断的历史传承。

B.文章以“仁者人也”来承接并形容进城的“仪式感”,是借儒家经典语句来观照城的规划与人的活动,凸显建水保有传统的人文气息。

C.文章引用诗句“深巷明朝卖杏花”,是由街头所见引起的诗意联想,意在转向描写建水女子的“结实、健康、天真”。

D.文章以《水浒传》中的相关描写来类比临安饭店食客满堂的场面,是借梁山好汉的形象来展现建水人性格中的粗犷不羁。

答案 D

解析 D项对应的内容是对临安饭店的生动描绘,突出老店的顾客盈门,食物美味,人人吃得逍遥尽兴,并非“展现建水人性格中的粗犷不羁”。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看哪”开头,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即始终以一个导游者的旁观视角来铺叙建水城,使叙述语调显得既热情又客观。

B.文章写“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地忽略了建水毛细血管一样密集的巷子,这种表述意在强调建水的巷子丰富生动,只有通过实地游走方可感知。

C.文章最后一段写归家,提及“曾祖父”“祖母”,并以“香樟树的荫庇”作结,意在说明普通人家一代代的平凡生活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D.文章最显著的文字特点是常常大量堆叠同类词语或词组,以此形成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同时也表现了物阜民安的世俗生活气象。

答案 A

解析 “即始终以……客观”有误。一句“看哪”,作者热情地引领我们远观城楼,穿过门洞,进入古城,走过大街,走进老宅,作者亲历建水城,细致入微的描绘里洋溢着欢喜与热爱,故“旁观视角”“客观”理解有误。

7.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2)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解析 根据题干,先在原文找到与饮食有关的内容,除第一段外,其他段落都对建水饮食进行了不厌其烦、津津有味的描述。散文形散神聚,而本文之“神”——建水城的历史传承与市井市息,都渗透在饮食里。

8.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穿过城门,经过街道、市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2)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解析 解答此题要先审清题意,再梳理内容,最后理解主旨。根据题干,先看显性的空间线索,作者以游踪为顺序带领我们从外到内走进古城,出临安车站,过城门穿大街走小巷进院落,井然有序,一步步深入建水城。再看隐性的时间线索,找到与时间相关的内容。梳理清楚两条线索,答题思路清晰明了,就能与作者感同身受了。建水城烙印着时间的痕迹,悠久的建城历史、开业几十年的临安饭店、明代传下来的烧卖做法、曾祖父建造的天井、百年香樟树,可贵的是今天的建水人,婴孩也罢,祖母也罢,都依然生活在这座古城里,这样美好诗意的生活还将继续下去,时间线索隐含着文章的主旨。

散文的结构特点高考题答案2

一、筛选、归纳和概括内容要点

答题方法总结:

1、审清题干圈画关键词,看清筛选、归纳或概括的要求。

2、理清文章思路,确定答案区域;

3、搜寻关键词句,根据要求转换或整合。

4、概括中要注意运用上位概念。

重要提示:

①若有概括的要求,就不能照抄阐述性的、记叙性、描写性的文字,要找出概括性的语句,或者自己归纳概括。利用好原文概括性语句是一条捷径。

②根据要求搜索相关区域,不要遗漏要点,要全面。

③注意合理分点,尽量分点作答。为防止遗漏,分点时要注意给相关文字切分层次,要注意过渡性的语句。

④原文有些语句要做整合、转换、概括的处理,才能与提问角度一致。归纳时要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句。要简明扼要。

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

8.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1)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是《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创作地点,参观此地,想到这部作品及其主人公是自然的。(2分)。

(2)达吉雅娜是本文作者最钟爱的女性,她的个性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2分)。

(3)达吉雅娜跟本文作者的青春记忆有关,大学读书期间,因为她本文作者还曾与同学争论。(2分)

《深巷里的老墙》,见《2022届高三散文专项练习》

8.作者为什么会认为“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6分)

8.①墙体现了匠人造墙的智慧和艺术,值得解读;②墙沉淀了自然与岁月的丰富印记,值得欣赏;③墙上承载了许多鲜活的生命,值得思考;④墙见证了逝去的岁月与文明,值得品味。(每点2分,任答三点给满分,共6分。)

二、理解词语、概念的含义

答题方法总结:

①理解词的含义包含词语的本义,指代义、比喻义、象征义,尤其要联系语境揭示语境义。

如“孱弱”的本义是“瘦弱、衰弱”,解释其含义要从其本义出发,结合语境,解释其比喻义和语境义。

②理解词语含义要注意联系语境,找寻与词语意义相关的信息,尽量用原文词句组织答案。

2017年全国II卷高考题林徽因《窗子以外》

5.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分)

5.答案: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解析】窗子是文章的重要物象,回答本题要答出“窗子”的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象征意义)。表层含意好回答,就是实实在在的窗子,深层含意要在理解、概括文章段落内容的基础上作答。文章写到窗子之外的四个乡下人的背影、平原山峦麦黍、外院的日常琐事杂音、旅行中也带着各种用品的学者,文章始终流露出窗子以内的知识分子对窗外真正生活的陌生与隔阂,造成这种隔阂的是观念的差异。综合以上分析,就可以答出窗子的深层含意了。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内涵(意蕴)

“理解语句含义”答题方法总结:

句子的含义有基本含义、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深层含义指句子的哲理意义、隐喻意义(象征、比喻、双关意义),对有深层含义的句子要在总览全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果是形象化的表达,抓住句中关键词,将形象化语言转化为直白性语言。如果是深刻的语句,用浅白的语言把其中的哲理阐发出来。句子的言外之意要根据具体语境和说话人的用意来理解。要细致分析语句有哪些点要加以阐发,有的放矢。若有修辞手法必须说明。

理解语句含义要注意前后语境,联系全文主旨尤其是本段段意考虑;要注意分析语句内部有哪些词语或小句子要理解阐述,要尽量考虑全面不遗漏,最后往往还要有句子整体意义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态度分析。

“理解语句内涵”答题方法总结:

理解语句内涵、意蕴要揣摩语句含义,更要从语句的含义出发,联系文段甚至全文相关内容,联系文章主旨、作者的情感态度作答。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Ⅲ《我们的裁缝店》《五年真题》30套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分)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5.答案:①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②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感到它有独特意义。

【解析】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时应先根据句子所在的位置,确定其在文中的作用,然后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结合前后语境,分析其含意。

这句话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所描写的行业辛苦,引出结尾处裁缝行业给“我”带来的人生启示。理解句意时要明确“一样”的具体内涵,从文中“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干裁缝真的很辛苦”可知,裁缝是辛苦的谋生行当,而“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则含蓄地表达了“我”对这一行业的深厚情感和对辛苦踏实劳作、平稳真切生活的肯定。

2022年2月12日周六晚考练《一条河流的意象》

8.请简述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从八咏码头上船。又从八咏码头下船。两岸风光,江上美景。这一来一回,就仿佛穿行在现实与历史的交错之中。

答案:“现实”指“两岸风光,江上美景”,“历史”指齐梁时期的“八咏诗”及与之有关的沈约。(2分)这充分说明了金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承革新精神。(2分)

四、指出散文线索,分析其作用

答题方法总结:

叙述性文体的线索:时间、空间、情感、事物等。

作用有串联文章内容,使前后内容联系紧密,文章脉络清晰。便于展现丰富的生活,表现深刻的主题。若是叙事写人性的散文还可以从塑造人物形象角度作答。

2020年新高考I《建水记》《五年真题》6

9.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9.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穿过城门,经过街道,商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点拨与解析】

很多散文都以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尤其是游记类散文,游的过程,既是空间转换的过程,也是时间推移的过程。而本文的时间线索并不是一般的与空间结合在一起的时间线索,而是叙述者思想的线索,叙述者用思想把建水的历史与现实联系在一起。

本题考查文章的结构,具体落在行文线索上。作者为达到散文“散”与“不散”的统一,在组织结构上,就要有明确的线索,把所有材料连缀起来,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文章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①作答本题,需要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来把握文章内容。在空间上,第一段首先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描写建水城,然后依次抓住这些语句“一旦进入城门”“街面上,步行者斜穿横过……”“主道两旁遍布商店、酒肆、庙宇、旅馆”“临安饭店后面,穿过几条巷子走上十分钟,就是龙井菜市场”“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即可得出正确答案。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既写了“原始之城”,又写了今日的建水城,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五、语句语段作用分析题

答题方法总结:

1.内容上作用:

(1)本身写了什么,侧重于内容概括,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若有几点要分点写),有修辞手法最好顺带指出。

(2)根据语句语段所处位置考虑在本段中作用或与全文主旨的关系(开头:写景抒情性的语段›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结尾:卒章显志,揭示中心;深化中心,让文章含蓄隽永,回味悠长。)文史性的材料,如诗词、典故等,丰富文章的文化内涵,增强作品的趣味,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等。

2.结构上的作用:

文首句段:⑴照应标题,开篇点题;⑵埋下伏笔;⑶设置悬念,引起阅读兴趣;⑷为下文作铺垫;⑸概括性的句子能总领全文;(6)首尾呼应,使得文章结构完整。

文中句段:⑴承上启下(过渡),总结或照应上文…,开启下文…或为下文写…作铺垫、埋下伏笔;

文末句段:⑴总照应开头或标题,使文章结构完整。

注意:

1、在术语之后要联系文本内容作阐释,不能只空洞照搬术语。

2、“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依然要分析语句语段的内容,才能看出其对于内容表达和结构的作用。

《2022届高三散文专项练习》南京一模《童年轶事》)

8.文章结尾关于春天景色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后来,春天突然早早降临了,黄色、绿色的鸟儿飞过山头,花园里散发出草木的香味,栗树正在慢慢发芽,探出柔软卷曲的嫩叶。一道道水沟,金黄色的花朵在肥壮的茎杆上展现着灿烂的笑容。

8.①呼应开头,使文章首尾圆合,富有田园诗般的抒情气息;②以充满生机活力的春景接续布洛西消逝的生命,表达了在生命代谢的体验中获得成长的主旨。(本题共4分。每点2分)

2020年新高考I《建水记》《五年真题》6

8.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8.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②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段在文中的作用。作答时,首先根据文章写作背景,写作意图、语段出现的关键词等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然后依据写作主旨、语段位置等回答其在文中的作用。

作答时,首先在文内勾画出饮食描写方面花费大量笔墨的地方,然后再说明这样描写的作用。①文章运用大量笔墨写了建水城内临安饭店中食客满堂的场面,“铺面当街敞开,食客满堂,喝汤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吆五喝六,拈三挑四”,以此表现建水城的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文章还重点写了烧卖的做法,“肥油和面,馅儿是肉皮和肉糜,大锅猛蒸”,并且说“这家烧麦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以此表现建水城的历史传承。②后文中还重点写了小巷中蘑菇的香气和小巷里的人提着蔬菜行走,并对蔬菜进行了铺陈,“草茅、莴笋、茄子、青椒、豆腐,短、肉糜、菱”,以此表现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也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特例:文本中反复出现的语句作用分析题

(一)14.“你为什么要流走”在文中反复出现,有哪些作用?(4分)《你为什么要流走》

答:是贯串全文的情感线索;强化抒情,表达对河流的热爱和留恋。(4分,每点2分)

(二)13.文章前四段都以“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了”作结,有什么作用?(4分)

《南通市2016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生活》13题

13.(4分)(1)在内容上,突出各阶层人生活的可悲与无奈,强调了他们共同的生活特性;

(2)在结构上,使文章前后联系更紧密,中心更突出,为最后写“不值得”作铺垫。

答题方法总结:

1、内容上为了突出和强调,为了强化抒情突出中心,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结构上串联文章内容,甚至是文章线索,使文章前后联系紧密,浑然一体。

六、人物形象、形象特征归纳,人物作用分析

答题方法总结:

此题型多见于小说或者叙事写人性散文,要定好解题区域,细心筛选信息,并注意整合。合并同质信息,去除次要的信息,将文章中表现的人物性格特征分点归纳出来,分点要全面正确。

若原文中有交代人物性格特征的词句,就要摘取出来,尽量加以利用;有些要做转换,要将具体描写的内容加以抽象归纳;有些要从侧面描写中分析。

注意点:

1、人物形象除性格特征外,遭遇命运、外貌、性别、身份地位也不要遗漏。有时侧面描写的内容容易遗漏,要留心。

2、要注意分析、简要分析、简要概括不同的答题要求。

2019年高考天津卷《萨丽娃姐姐的春天》《五年真题》18

1.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什么影响?(6分)(全国卷)

【答案】

形象:老祖母是一位勤劳、坚忍、慈爱、敬畏自然的传统牧民形象;

影响:老祖母传授给萨丽娃养羊的技能,给萨丽娃的心灵打上草原文化的烙印,召唤她回归草原;

老祖母的优秀品质对萨丽娃影响深远,传统美德得以传承。

《2022届高三散文专项练习》南京一模《童年轶事》)

2.少年布洛西有哪些可贵的品质?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答案】

第一问:纯真善良,诚实守信,富于幻想。

第二问:①使原本顽皮任性的“我”变得沉静克制;

②使原先幸灾乐祸的“我”学会怜悯同情(或答友善、宽容、珍视生命、敬畏生命)。

七、分析语言特色,分析语言表达特色或表达效果

答题方法总结:

表达特色思维角度和答题方向:

1、写什么,指出描写对象,如选择了什么典型场景等等

2、怎样写

①说明描写角度:

立足点有无变化,视角变化---由远及近,由低到高,由点到面等

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

动静结合,虚实写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

②描写方式:白描、细描,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

③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对比、反复等

④表现手法:衬托和烘托、联想、想象(虚实写结合)、借景抒情等。

3、效果怎样: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突出了怎样的主旨,若有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要尽量运用“生动形象地、让人身临其境”之类的术语。

4、语言特色和风格:整散句结合,长短句结合,运用叠词。语言风格清新自然、含蓄隽永、热烈奔放,富有韵味、富有感染力,多用口语,质朴自然等。描写细致真切,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注意点:

“语言特色”侧重于第4点“语言特色和风格”分析,兼顾修辞手法、描写方式等;

“表达效果”和“表达特色”答题区别点是无须答第4点“语言特色和风格”,侧重于3“效果”分析。

2019年高考天津卷《萨丽娃姐姐的春天》《五年真题》18

17.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5分)

呼伦贝尔在北纬53度到北纬47度之间,几近冻土带,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春、夏、秋三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

17.(5分)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突出呼伦贝尔草原无霜期短暂的特点,生动形象地描绘植物竞相生长的情景,赞美大草原旺盛、顽强的生命力(或:大草原的生生不息)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Ⅲ《我们的裁缝店》《五年真题》30套

1.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语言特色),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分)(全国卷《我们的裁缝店》)

【答案】

①人物对话适当使用方言词,地方色彩较浓厚。比如写到年轻媳妇做裙子,提醒别让自己的公公知道,说公公知道了要“当当嘛”;

②叙述语言幽默风趣,轻松活泼,令人忍俊不禁。比如年轻媳妇用三只鸡来换裙子,作者说“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③叙述语言如同拉家常,温和朴实之中又有深厚的情味。比如“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

2022年南通三模《梦中的天地》

9.文章结尾画线句富有特色,耐人寻味,请你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从不同角度简要评说。(6分)(表达效果分析)

面对着这些深邃的小巷呢?你慢慢地往前走,沿着高高的围墙往前走,踏着细碎的石子往前走,去倾听历史的回响,去踏勘生活的矿藏,去寻找艺术的世界……

参考答案:①连用三个“往前走”,反复修辞,希望人们体验小巷的生活,不断探寻小巷的深邃;②连用三个“去”字句构成排比,从历史、生活、艺术等角度揭示小巷的特点,丰富了文章意蕴;③运用抒情手法使喜爱小巷的主题更集中,升华了主旨,体现了“形散神聚”的特点。

补充:④“面对着这些深邃的小巷呢?”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启示读者体验小巷生活探究其文化底蕴。⑤“你”第二人称的运用,便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身临其境去体验和思考小巷文化。⑥句末运用省略号,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对小巷意蕴的思考。

《2022届高三散文专项练习》2020—2021届南通二模《文游台》

9.汪曾祺曾说:“在文风上,我更有意识地写得平淡。我的语言一般是流畅自然的,但时时会跳出一两个奇句、古句……我希望融奇崛于平淡。”请从文中找出“奇句”“古句”各一例,并简要分析如何“融奇崛于平淡”。(6分)

示例:

①“听出了一腔悲愤”:一般来说,“听出”的应该是声音,这里“听出”的却是“悲愤”,奇特的表达与“打洗脸水来”的口语化叙述融为一体,灵动新奇。

②“削秩徙郴州”:借用“削秩徙”文言词,言简意丰,这与前面的“"四十八岁因为有人揭发他写佛书”的平淡语言结合在一起,文白交错,恬淡典雅。

评分建议:一点3分,意思对即可;只举例不做分析,最多给1分;如表达效果重复,只按一点给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赋分。

八、把握语句或文段中人物的心理状态、感情或态度

答题方法总结:

把握语句或文段中人物的感情、态度要在总览全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加以理解。最忌脱离文本胡乱猜测,思路要由浅入深,由近及远。

《骆驼碗》2022年南通一模

8.请简要说明文中画线句表现的父亲的情感。(4分)

孩子单人单骑横穿大戈壁回来了。走进村子,母亲扑上来抱住他就大哭。父亲是个真正的男人,他狂暴地抓起了小板凳,可看着儿子毫不畏惧一动不动,又慢慢放下了。

【参考答案】(4分)①想用板凳砸孩子,表现父亲对儿子独自离家的恼怒,暗含对儿子的爱;②看到儿子毫不畏惧而慢慢放下板凳,表现父亲对儿子经过磨练变得坚强的成长感到欣慰。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警察与猫》

8.请分析画线句子中巴拉维诺的心理。(4分)

(1)巴拉维诺早就想在那些床中间打开一条通道来安抚他了,但如果他是在给一座伪装的军火库放哨怎么办?

(2)他真想逃到天空中的朵朵云彩下,把他的手枪埋进地上挖出来的一个大洞里。

8.(1)面对孩子的哭闹,他既心烦又心疼,想安抚孩子让他停止哭闹;另一方面他充满害怕和怀疑,面对孩子都不敢放松警惕。(2分)(2)巴拉维诺向往光明、自由的生活,不想再做一个带着枪、整天疑神疑鬼、精神紧张的警察。(2分)

九、题目含义、内涵或意蕴探究,题目作用分析题

(1)题目的含义或内涵的探究

答题方法总结:

1、注意题目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题目的内涵往往可以对文中相关信息分层次归纳而得出。由前向后,搜索信息,概括与之相关的要点。要全面准确。

2、意蕴要分析题目的形象意义,搜寻文中相关信息,解释深刻意思,更侧重于主题层面的发掘和探究。

(2)题目的作用分析

答题方法总结:

1、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做到提纲挈领。(内容)

2、作为文章线索。或使文章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情节)

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和寄托物,能更强烈地抒发感情,表现深刻的思想。

4、具有象征意义,意蕴深刻;或一语双关,意味深长。(思想感情)

5、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

注意点:

1、一个标题往往同时具备多种作用,答题时要作全面的分析。

2、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3、文章的题目如果是一个人,或是一件物品,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动作等,很可能就是该文的行文线索。

《颠荡和游离》《如皋中学2022届高三适应性考试(二)》2022年4月30日

9.请结合文本,说说你对标题“颠荡和游离”含义的理解。(6分)

①火车在颠荡中前行;②坐火车的人在来去中迁徙流离;③漂泊的人生充满未知和坎坷,但仍值得我们永不停歇地追求。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墙壁》2022年苏锡常镇一模试题

8.小说以“墙壁”为题,请简要分析其寓意。(4分)

8.(4分)冰冷墙壁是阿吉寂寞人生的象征;也是这一家人各自所面临的虽努力而又无望的生活困境的象征;更寓指家人之间彼此存在的隔阂。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Ⅲ《五年真题》

3.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3.①“记忆里的光”,指火车头上“光芒闪烁的图标”,即镰刀锤头,是本文的核心意象;②围绕这一核心意象,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我”少年、青年、中年的人生片段,每一片段都同“镰刀锤头”相关;③最后,以“全科人”的身份表达出“我”对“镰刀锤头”的深厚感情,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十、全文构思艺术分析题

答题方法总结:

①材料的选择和组织:材料选择的角度和标准。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如人、物、情、理、时、空等),若有双线索要指出哪两条线索。全文的思路是怎样的,如由浅入深逐层深入,由实到虚拓展深化,结构上先分后总还是先总后分。文章的谋篇布局如详略安排突出中心、情节的波澜和突转等安排。

②主旨和中心的表达:侧面表现、以小见大、托物言志、象征,形象化表现深刻的哲理深入浅出等等。

③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是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分析文章中主要采取何种表达方式,如记叙中倒叙和插叙等叙事方式的运用,第一第二第三人称视角的运用。某种描写方式运用较多或有特点如心理、肖像、语言、细节描写等。抒情直抒胸臆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接抒情其手法是什么,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议论说理中的整理的说理方法如对比论证等,叙议结合,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等。

④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不是修辞如比喻、比拟等,而是指文章整体性的手法,如对比烘托,欲扬先抑,铺垫蓄势等。

《梦中的天地》2022年南通三模

8.本文写苏州小巷的生活,并不局限于一人一事,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参考答案:①使得文章取材多样,内容充实:立体全面地叙写小巷的全貌和各色人等的生活,展现立体多面的小巷生活全景图(取材2分);②使得散文思想情感深挚饱满:多角度展现小巷浓厚的生活气息,便于抒发对小巷热爱、难忘的情感,表达对小巷文化内蕴的深刻思考。(思想情感2分)。

十一、探究文段或文本的意蕴、情感取向(倾向)题

答题方法总结

1、整体感知文本,或研读相关段落,寻找探究对象(文中的人、事、物);逐层逐点归纳。

2、理清对象关系,确定探究角度;

3、根据探究角度,联系文本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或作品蕴含的道理(哲理、启示)。

解题提示:思考此类题目,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探究要依据文本,适当引申。要设身处地进入人物心灵世界,也可以考虑指向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022届高三适应性考试(二)》之《踏雪寻梅》(2022年4月20日)

8.选文蕴藏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

8.(1)对读书的热爱;(2)对梅邨先生和父亲博学睿智的钦佩;(3)对梅邨斩断书缘的痛惜;(4)对梅邨教育我“莫要因书误事”的感激;(5)对赵伯伯留书的感激。

《深巷里的老墙》,见《2022届高三散文专项练习》

9.文章结尾处的"晞嘘不已……",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9.①对老墙文化的留恋。作者希望“多读几段老墙”及深情“眺望”等,表现对老墙的留恋。②对老墙留存的庆幸。“难得”保存“有温度的老墙”“前人的眼泪和笑脸”等,表现作者内心的欣喜和庆幸。③对老墙终逝的无奈。“可惜”“弃了”“别了”等,说明随着社会发展,老墙终将消逝,流露出作者深深的无奈。④对过往文明的怀想。“墙就与人长相厮守”,“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是文明的印记,眺望“老墙”,蕴含了作者对过往文明印记的怀想。

(每点2分,任答三点给满分,共6分。)

十二、艺术手法、特色和风格赏析题

(1)艺术手法、特色赏析题

答题方法总结

1、要指明文章用了哪种或哪些艺术手法。先明确语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记叙还是描写还是议论抒情,还是几者的结合,再定向思维分析艺术手法。如(一)重点分析议论抒情手法,(二)重点分析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三)是写景抒情的手法。

2、结合语境具体阐述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

3、从描摹景物特点,刻画人物,抒发感情,表达主旨等方面分析表达效果。

(2)艺术风格赏析题

答题方法总结

赏析散文的艺术风格,从取材、情感、主题、艺术手法、语言表达等多角度思考作答。要紧扣关键词分析和组织答案。

《秋日去龙山》2022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测试

9.说说文本一是如何体现文本二“中国文章”特点的?(6分)

要点:

①语言的诗化、古文化;②意境的中国化;③引用材料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主旨意蕴体现中国传统情怀。(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十三、引用的作用

引用的作用,答题时可以参照语段的作用分析,此外引用可以丰富文章内容,可以印证作者的某一观点突出中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增加文章趣味性。

各种不同的引用,作用略有差异:

名人名言,名言警句:增强说服力,使读者信服,增加文化底蕴。

古诗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让文章富有文化底蕴。

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丰富文章的内容和内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添浪漫主义色彩。

相关人士的生平事迹:让文章富有真实感,激发读者的兴趣。

《秋日去龙山》2022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测试

8.文本一画线句子,作者引用南朝吴均描写富春江的字句,有什么用意?(4分)

在龙山,想起南朝吴均说富春江的字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夹岸高山,泉水激石。好鸟相鸣,嘤嘤成韵。风烟俱净,望峰息心。

龙山是息心之地啊。我忘了说,太平山有息影洞,满壁石像,有无上清凉。

答案:①借此表达对龙山自然环境的赞美;②丰富文章意蕴,增添文采;③点明文章主旨:自然山水能让人消除烦恼,回归澄净。(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十四、人称运用变化的作用

答题方法总结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窗子以外》2017年全国卷Ⅱ

6.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6.答案: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解析】回答此题离不开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文章所表现的是窗子内的“我”及“学者”对窗子外的凡俗生活、世态人情的陌生和隔阂,包括“我”在内的学者厌烦这种沉闷的生活,试图通过旅行去看更好的风景、了解风俗人情,实际上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学者”习惯,与真正生活依然存在隔阂。那么“我”和“你”的转换,是在揭露一类人,也是在批评自己。“你”是拉开距离的客观描写,“我”是在反思自己。

散文的结构特点高考题答案3


[知识清单]

一、散文结构上的特点、模式

作品结构,是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行文线索以及段落之间的关系和安排。思路是指作者写作时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都有一定的内在逻辑顺序。一篇文章的结构是作者写作思路的外在体现。

散文的结构类型和表现形态往往是多种多样且富于变化的。这种以不同的结构模式互为宾主、互为补充、交相渗透的组织方法,使散文较好地避开了单线条的平铺直叙,形成了多层次、复合式的结构模式。


  

二、结构技巧例释

(1)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安排结构

比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是按“认识→交往→离别→怀念”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许地山的《落花生》则按“种→吃→议”的时间顺序依次展开。

(2)按空间位置变化组织材料,安排结构

记事性散文和游记散文多按此种结构展开,不突出时间因素,或隐没时间因素,只突出空间位置的变化。比如朱自清的《欧游杂记》里许多文章便采用了“近→远”“东→西”“上→下”等结构,这种结构方式类似于中国画中“移步换景”的表现技法。

(3)按事物性质、类别组织材料,安排结构

比如贾平凹的《入川小记》,将入川观感分成几类写,分别写了小吃印象、对成都人的印象等。

(4)以中介物组织材料,安排结构

把中介物作为串联作者思想感情和材料的媒介。所谓的中介物,可以是具体的人、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问题、概念、思想等。比如萧乾的《鼓声》,就分别写了小时候的拨浪鼓(欢乐)、商贩鼓(收破烂)、和尚道场鼓(葬别母亲)、欢庆解放鼓(新生)、农民分田地鼓(欢乐)、“文革”鼓(挨斗)和“四人帮”倒台鼓(欢乐)等,鼓声串起的片段表现了作者的人生历程及感悟。

(5)以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变化脉络组织材料,安排结构

比如余秋雨的《废墟》,就是按照思想、情感的变化脉络来写的,先后写了自己和别人对废墟的看法,认为应当保存废墟,中国需要废墟文化,保存历史废墟是为了走向现代。

(6)以双线结构(复调)行文,分明线和暗线

明线,作品中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如记事写景的时间线或空间线;暗线,即作品中未直接描述或间接呈现出来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的线索,如记事写景中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雷雨前》等。

(7)环扣式结构

写两件以上的事,写完一件再写一件,各件之间以特定的方式联系起来;事件间或层层深化,或互相映衬,或互相对比,或相互反复强调。如川端康成的散文《我在美丽的日本》等。

(8)“阳光散射式”结构

即围绕一事或一物,写与之相关的事件或事物。

[典题导学]

题型一 梳理作品思路型

【题型分析】 “思路”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反映,是作者为实现表达目的而确定的文章内容的先后顺序。散文各层次所表达的内容总是会按照特定的顺序展开,这种顺序的安排往往服从于文章整体情感表达的需要,结构只是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梳理作者的思路就是按照文章表现的情感脉络梳理文章先写了什么内容,后写了什么内容。

例1 [2015·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23题。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不少,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次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画成画挂在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员,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弃官丢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七律,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鳌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西方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

23.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从作者名字的翻译切入,以外国人对梅花的好奇、不解与误解为主要线索来谋篇布局,对梅花内涵的阐释由表及里,逐步丰富与深入,凸显了梅花独异的美感和魅力,构思巧妙而自然。阐发了梅花所凝聚的民族精神,表现了外国人与中国文化的隔膜,流露出对交流和理解的渴望。

【解析】 (1)审题。命题的着眼点是谋篇与立意,就是分析文本的思路与线索;“赏析”则是要分析其独具匠心之处,指出收到的效果;“结合全文”是要从文章整体来解答,要有整体阅读意识。(2)抓住文本中的关键点。作者与外国人之间有几个关于“梅花”的故事,先对作者针对不同的外国人介绍梅花时的不同心理和方式及每一个外国人的反应或态度作归纳。墨西哥人好奇;美国人误解;意大利人不解。介绍梅花:一次比一次具体深入,并变换角度。再分析故事之间的联系:由表及里,逐层深入。概括出共同点:对中国文化不了解。(3)分析其思想内容。阐发梅花的魅力,蕴含的民族精神,表现中西文化的隔膜等。(4)联系开头和结尾,分析“谈起梅花”是如何切入,如何作结。综合上一步概括出的故事共同点,可得出“谋篇与立意”方面的特点。(5)组织语言作答。要言之有序,言之有据。

题型二 分析作品线索型

【题型分析】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是关涉散文结构的一个关键内容。抓住散文的线索,便能体察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事件、事物、一句话、一个动作、或某种情感等都可以作为散文的线索。原本散漫的材料就是靠线索才连缀成文的,“一根思想的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是散文一个重要的特征。

近年来,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对线索的考查一直是热点。这些试题有的直接明确某事物是文章的线索,有的说某事物是文章的文眼,有的说文章是围绕某个内容展开的,但实质都是考查文章的线索。常见的线索类型有: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④事件线索,中心事件;⑤时间线索,事情的发展顺序、时间变化等。

这里要区别“梳理作品思路”与“分析作品线索”:思路是作者在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情感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而线索则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线索可以是梳理作者思路的一个参考,但两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例2 [2015·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题。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有删改)

14.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线索)气味。(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解析】 题干问的是“线索”,文本的线索一般包括事物、情感、事情变化的过程等。结合这篇文章可知,能串起全篇来的线索是“气味”,这在本文的行文中时时有显现。解答第二问,应联系文中作者通过对各种“气味”的描写来展示不同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的内容。

题型三 分析语段作用型

【题型分析】 散文中总会有一些特殊段落,即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段落,如开头段和结尾段,或是叙述中的插入段。在高考命题中,常常会就这些特殊段落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设题。

例3 [2016·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6题。

在母语的屋檐下

彭 程

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两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恍惚中,甚至忆起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境,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友人感慨:真过瘾。

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

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mother tongue。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音。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

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它可以作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迢遥。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

“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訇然敞开,堆积的珠宝浮光跃彩。

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瓜熟蒂落,风生水起,到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音调的升降平仄中,笔画的横竖撇捺里,有花朵摇曳的姿态,水波被风吹拂出的纹路,阳光下明媚的笑容,暗夜里隐忍的啜泣。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母语,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承担和覆盖。日升月落,春秋代序;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鹰隼呼啸着射向天空,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团;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有怎样的哀怨,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懑。一切,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表达和诉说。

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的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一个个方块汉字,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便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

童年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面玩,追着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迷路了,害怕得大哭。但四周没有人听到,只好在林子里乱走。过了好久,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

一颗悬空的心倏地落地了。

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一个汉语的子民,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官秩加身应谬得,乡音到耳是真归”,故乡的语言,母语的最为具体直观的形式,甚至关联到了存在的确凿感。

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旦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

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在自己母语的河流中,泅渡,游憩,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并经由翻译传播,成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以诗歌为证,《鲁拜集》中波斯大诗人伽亚谟及时行乐的咏叹,和《古诗十九首》里汉代中国人生命短暂的感喟,贯穿了相通的哲学追问;中世纪的意大利,彼特拉克对心上人劳拉的十四行诗倾诉,和晚唐洛阳城里,李商隐写给不知名恋人的无题七律,或者隽永清新,或者宛转迷离,各有一种入骨的缠绵,让不同的语言彼此尊重,在交流中使各自的美质得到彰显和分享。

热爱来自母亲的舌尖上的声音,应该被视为是一个人的职责,他的伦理的基点。他可以走向天高地阔,但母语是他的出发地,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原点。

(原载《光明日报》,有删节)

16.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①内容上,用孩子迷路比喻游子离开母语,强调母语给人带来的庇护感和安全感;②结构上,呼应题目“屋檐”,引出下面的议论。

【解析】 解答本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写了……,表现了……”;结构上是指段落本身的作用,以及与其他段落之间的关系。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本题题干只是说“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里应包括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的作用,同时题干中也把该段所写的内容“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告诉考生了,考生就可以思考这一内容与上下文的关系。


[解题指津]


  一、分析作品思路和线索的方法

1.解题思路

分析作品思路要从整体构思(谋篇布局)方面入手,把握文章的结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三种层次关系:

相承

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相并

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相属

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的组织方式有以下几种:

从时间上组织材料。

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

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

以情感或认识的过程来组织材料。

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分析作品线索要按以下思路进行:

(1)明线索

线索是关涉散文结构的一个关键内容,它是梳理行文思路时的一个重要参考。

(2)找线索

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变化为线索。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把握文章的主旨。

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本身就是线索,或者直接显示线索)。

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还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紧扣线索,或者显示线索。

  (3)析作用

线索在散文中的主要作用有:

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揭示主题。

使行文富于变化。

  2.解题步骤

主要是“找线索,理思路,明主旨”。概括文章的思路一般可以分为四步:

第一步

粗读全文

看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什么事情。这一步的作用是把握文章全貌。

第二步

审读段落

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使文章的脉络明晰。

第三步

划分层次

寻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段落中的议论抒情句往往有助于我们理解段意。

第四步

合成段意

找出概括性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要考虑句间的关系,先划分层次,概括出各层意思,再综合成段意。

  3.答题规范

► (1)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

► (2)××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一次次出现,一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感情推向高潮。

二、分析语段作用的方法

解答此类题,一般从以下三个角度切入:

1.内容角度

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联系。

2.结构角度

开头段

①点明题目;②开门见山;③总领全文;④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⑤交代思路等。

中间段

①过渡;②照应(呼应);③转折(转换);④总结。

结尾段

①点明中心;②升华主题;③呼应开头;④收束全文;⑤引人深思等。

插入段

①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②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③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在把握住所给语段的要点后,还要看它与全文在内容、主题、情感和构思方面的内在联系,如结构间的总分、铺垫、并列、对比、反衬关系。只有把这个联系找出来,才能答好、答全这类题。

3.表达效果角度

若所给句子在表达上运用了一定的技巧,如句式上的整散长短、感叹疑问,修辞上的比喻拟人,表现手法上的对比反衬等,则要考虑其表达效果。

4.答题规范

答题

方向

常见表述方式

内容

写了(强调了)……抒发了……感情,进一步表达了……(题旨或作者意图)。

结构

开头

引起下文

点题,照应标题。

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

照应下文……。

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

中间过渡

承接上文……引起下文……。

过……过渡到……(物到人,景到情,事到理,实到虚)。

由……转而写到……。

照应

与标题相照应。

与上文……相照应,与下文……相照应。

结尾

总结

上文

呼应(照应)标题、开头、上文……。

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深化)升华……。

卒章显志,表达了……。

线索

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次出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感情推向高潮。

思路

点明(交代)了……写作思路(时间,空间,景到情,事到理,实到虚)。

表达

注意句段表达上的特点(如设问、比喻、反衬等),形象地(突出了、强调了)……,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引人入胜。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在河之洲

陈忠实

①车过渭河,田堰层叠的渭北高原,被青葱葱的麦子覆盖着,如此博大深沉,又如此舒展柔缦,让人顿然生发对黄土高原深蕴不露的神奇伟力的感动。

②我的心绪早已舒展欢愉起来,却不完全因为满川满原的绿色的浸染和撩拨,更有潜藏心底的一个极富诱惑的期盼,即将踏访2000多年前那位“窈窕淑女”曾经生活和恋爱的“在河之洲”了。确切地说,早在几天之前朋友相约的时候,我的心里就已经在踊跃着期待着了。

③我是少年时期在初中语文课本上,初读那首被称为中国第一首爱情诗歌的《关雎》的。一诵便成记,终生难忘。在河之洲,在哪条河边的哪一块芳草地上,曾经出现过一位窈窕淑女,而且演绎出千古诵唱不衰的美丽的爱情诗篇?神秘而又圣洁的“在河之洲”,就在我的心底潜存下来。后来听说这首爱情绝唱就产生在渭北高原,却不敢全信。直到朋友确凿而又具体地告诉我,洽水在合阳县投入黄河,这一片黄河道里的滩地古称洽川,就是千百年来让初恋男女梦幻情迷的在河之洲。我现在就奔着那方神秘而又圣洁的芳草地来了。

④远远便瞅见了黄河。它冲出禹门,又冲出晋陕大峡谷,到这里才放松了,温柔了,也需要抒情低吟了,抖落下沉重的泥沙,孕育出渭北高原这方秀美的河洲。这里坦坦荡荡铺展开的绿莹莹的芦苇,在人初见的一瞬便感到巨大的摇撼和震颤。那潜存心底的“在河之洲”,完全不及现实的洽川之壮美。

⑤芦苇正长到和我一般高,齐刷刷,绿莹莹,宽宽的叶子上绣积着一层茸茸白毛,纯净到纤尘不染,我漫步在芦苇荡里青草铺垫的小道上,似可感到正值青春期的芦苇的呼吸,我自然想到那位身姿窈窕的淑女,也许在麦田里锄草,在桑树上采摘桑叶,在芦苇丛里聆听鸟鸣。高原的地脉和洽川芦荡的气颤,孕育出窈窕壮健的身姿和洒脱清爽的质地,才会让那个万众景仰的周文王一见钟情,倾心求爱。就在这莽莽苍苍郁郁葱葱的芦苇荡里,留下《诗经》开篇的爱情诗篇,萦绕在这个民族每一个子孙的情感之湖里,滋润了2000余年,依然在诵着吟着品着咂着,成了一种永恒。

⑥雨下起来了。芦苇荡里白茫茫一片铺天盖地的雨雾,腾起排山倒海般雨打苇叶的啸声,一波一波撞击人的胸膛。走到芦苇荡里一处开阔地时,看到一幅奇景,好大的一个水塘里,竟然有几十个人在戏水。这个时月里的渭北高原,又下着大雨,气温不过十度,那些人只穿泳衣在水塘里戏闹着,似乎不可思议。这是一个温泉,大约从文王向民间淑女求爱之前就涌流到今天了。温泉蒸腾着白色的水汽,像一只沸滚的大锅,一团一团温热湿润的水汽向四周的芦苇丛里弥漫,幻如仙境。洽川人得了这一塘好水,冬夏都可以尽情洗浴了。温泉自地下冒涌出来,冲起沙粒,对浴者的皮肤冲击搓磨,比现代浴室超豪华设施美妙得远了。在洽川,这样的泉有多处,细如蚁穴,大如车轮。《水经注》等多种典籍都有生动具体的描绘。现在成了各地旅客观赏或享受沙浪浴的好去处了。

⑦这肯定是我见过的最绝妙的温泉了,也肯定是我观赏到的最壮观最气魄的芦苇荡了,造化给缺雨干旱的渭北高原赐予这样迷人的一方绿地一塘好水,弥足珍贵。我在孙犁的小说散文里领略过荷花淀和芦苇荡的诗意美,前不久从媒体上看到有干涸的危机,不免扼腕;从京剧《沙家浜》里知道江南有可藏匿新四军的芦苇荡,不知还有芦苇否?芦苇丛生的湿地沙滩,被誉为地球的肺。无需特意强调,谁都知道其对于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功能。

⑧在黄河滩的洽川,芦苇在蓬勃着,温泉在涌着冒着,现代淑女和现代君子,在这一方芳草地上,演绎着风流。

(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文章第①②段写前往“在河之洲”途中的所见所感;第③段插叙少年时期对“在河之洲”的向往;第④到⑦段描绘了“在河之洲”所见的景色和感受;第⑧段总结全文,表达了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应阅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大意,概括出每一段的段落大意,再对其进行分层整合,最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第①段,写前往“在河之洲”途中所见;第②段,写前往“在河之洲”途中所感;第③段,插叙少年时期对“在河之洲”的向往。此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在河之洲”的憧憬,引出下文实地踏访现实中的“在河之洲”,突出“在河之洲”的神秘圣洁及她之与“我”的魅力。第④段,描写壮丽的黄河景色;第⑤段,描写芦苇荡的景色及想到与芦苇荡有关的爱情诗篇;第⑥段,描写雨中芦苇荡的景色;第⑦段,写作者见到芦苇荡后的感受;第⑧段,总结全文,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综上所述,第①②段合并,写作者前往“在河之洲”途中所见所感。第③段是过渡段,插叙少年时期对“在河之洲”的向往。第④~⑦段合并,描绘了作者到达“在河之洲”的所见所感。第⑧段,总结全文。根据上述分析,分四点整合作答即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