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写人散文大学生怎么写

2023-04-05 00:46 作者:精编佳作 围观:

《78级的同窗书话》金科散文“故土人物”系列13,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精编佳作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写人散文大学生怎么写1

(皖籍成都作家金科先生的“天府神韵系列散文”,在“今日头条”本号陆续发表后,被多家知名网站转载和推荐,受到读者关注好评。鉴此,征得金科先生同意,我们在继续推出“天府神韵系列散文”的同时,再交替推出他的“故土人物系列散文”,以飨读者。/ 敬编)

2014年5月,尉天骄在美国华盛顿

78级的同窗书话

金科

我考上淮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是在一九七八年的秋天,史称“78级”。因“文革”而中断十一年的高考,不知延误了多少人才,我的大学同窗尉天骄兄,便是其中之一。

天骄兄是“老三届”。同窗中,属于“老三届”的不少,也是“78级”的特色之一吧。我当过知青,结识过一些“老三届”,深知“老三届”是很有学问功底的人。果不其然,每逢考试,分数高的,多半都是他们,令我等没有读过多少书的人望尘莫及。

而天骄兄似乎又是这些“老三届”中的佼佼者,他当年高考分数很高,就因那“政审问题”而耽搁,被母校“捡漏”来的。读书期间,天骄兄都是班干,还荣获过“安徽省优秀大学生”称号,毕业时自然留校当了老师。那个年代,能够留校的,都是些品学兼优者。后来,天骄兄考上了南京大学研究生。而后,又做了母校中文系主任。

许是年龄和学识上的差距吧,同窗四载,我与天骄兄并无太多接触。毕业后我去了成都,曾回过母校几次。每次回校,天骄兄都要尽地主之谊。酒酣耳热,话亦投机,联系和往来这才渐渐多了起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我出差北京,去大学同窗任启亮家中做客,与天骄兄不期而遇。他是来京参加台湾一位著名作家研讨会的,方知天骄兄已是全国颇有名气的文学评论家了。恰巧,巴金文学院刚为我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微风斜雨》,就问他可否为我写篇书评?天骄兄二话没说就应允了。可以说,我和他真正意义上的同窗之谊,也正是从这篇书评开始的。

2006年3月,尉天骄在北京。

天骄兄先后为我写过三篇书评。能够长期关注我的散文,连续数年为我写下三篇书评的,除去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的研究员蒋守谦先生,就是天骄兄了。

天骄兄的三篇书评,有两篇发表在母校的学报上。当我第三本散文集出版后,他又精心策划,在母校中文系为我举办了一个散文研讨会。那时的天骄兄已经调往南京河海大学,但他依然不遗余力,不仅跑前跑后,还做了个精彩发言,使得研讨会开得很成功。

在作家朋友圈里,每每摆起我的这些“龙门阵”,都很令他们羡慕,这是许多作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当然,我心里明白,并不是我的散文就配得上这些特殊待遇,而是天骄兄真挚的同窗之情和他在母校的声誉名望。

看得出来,天骄兄为我写的书评绝非是应酬之作,而是在深入研读了作品,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动笔的。

2009年11月,尉天骄在山东济南

天骄兄长期致力于写作方面的学术研究,是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而教学之余,天骄兄也写散文,加之对我的了解,写出来的书评也就非同一般,富有个性,理解透彻而精辟,尤其善于把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升华为理论性的表达。每篇书评都很厚重,各具特色,雅俗共赏,先后被多家报刊网站转载,其中一篇还为文学评论名刊《当代文坛》用了。我们虽为同窗,但他的评论从不过分吹捧,客观而中肯,长处说够,也不护短。回想起来,天骄兄书评中的一些看法和观点,对我的散文创作,甚至于在做人的某些方面,都是有过不小影响的。

譬如,在评论我的散文集《人在他乡》时,天骄兄写道:

“几年前读《微风斜雨》时,我注意到了,尽管书名很有风景意味,但综观全书,写景的笔触不及叙事那么灵活生动。”

也正是基于天骄兄的这个评价,让我及时转向了叙事散文的创作,并接连写出了几篇长达数万字长篇的叙事散文。其中的一篇《改造存心赶向前——关于祖父的人生随笔》,还荣获了省级文学奖,并被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也成为了我的一个“代表作”。

而当这几个长篇叙事散文被结集成《乡贤》一书出版后,天骄兄似乎看到了我的进步,随即写出了长达万余字的书评,不吝笔墨,给予点赞:

“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才是金科更为关注的散文创作题材。书名《乡贤》,重心不在‘乡’,而在‘贤’。”

“金科的散文叙事,更多的是把笔触向复杂的历史延伸,向人性的深处延伸。”

“金科主要致力于展示和发掘这些人物身上美好的精神、人格、品德,遗憾他们在非常状态下的被损害和被扭曲。我以为这是本书怀人的主要着力点,也正是它的内涵深厚之处,更是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

而在另外一篇书评里,天骄兄则认为:

“金科是位谦谦君子,善良,宽宏,也喜爱深思。”

“金科的散文,主调是对于他人、对于生活的认同、体谅、赞美、热爱,发掘了人性的善良,从而也显示了自我心态的温厚、沉静、平和。”------

对于自己的写作,当然是“甘苦寸心知”,但有了如天骄兄这般坦诚而真挚的交流,则更能加深对作文与做人的把握。我向来以为,写散文的人,就更应该做到“文如其人”才是。天骄兄的这些书话,在许多时候,也成了我为文处世的一个标杆。

天骄兄为我所写的第一篇书评,用了这样一句结尾:“金科不会让我们等待太久!”

要知道,这句话当时对我的鞭策和鼓舞有多么巨大!业余写作,时间精力有限,本来我也是有着“一本书主义”思想的。觉得业余写作,能出一本书,也就够意思了。然而,天骄兄却从这本处女作中看出,我的散文还有潜力,鼓励我继续写下去。

从昨天的纸笔通信到今天的网络交流,多年来,我与天骄兄“相与论文”的书话从未间断过,已经成为我们同窗友谊的主要内容,也是彼此生活中的精神享受。我的散文能够有些收获,说实话,与天骄兄别样的同窗之谊和他的书话也是不无关系的。

记得那年我将天骄兄写《乡贤》一书的评论,推荐给故乡一所大学学报时,我刚客套了一句,校长先生就说:尉天骄教授的大作能在我校学报上发表,应该是本校的一种荣幸啊------

这样说来,得以与天骄兄同窗,也应是我的一种荣幸吧。

写于2018年12月

写人散文大学生怎么写2

“皮皮,皮皮,我们开会啦。”老人披上一件衣服,走到书桌前,轻轻唤着一只活泼的卷毛犬。

春末的北京,日光渐长,北京西二旗附近的一个寻常小区,柳色青青,春花烂漫。作家梁晓声就住在这里。这处住所,曾在梁晓声的散文《兄长》中被提及,是他多年前为患精神疾病的哥哥购置的。这个春天,《兄长》被收录进梁晓声的散文集《小人物走过大时代》,还是集子的首篇。

梁晓声写作的房间向阳,书桌不大,上面摆着几叠纸、四五盒铅笔和一包香烟。书桌旁有一张古朴的藤椅,那是梁晓声的爱犬“皮皮”陪伴主人的专属位置。书桌对面的墙上,挂着一幅半米高的托尔斯泰画像。

“作家是一种情怀职业,托尔斯泰为所有人写作,我愿意跟随在他的后面。”梁晓声端坐在书桌前,久久凝望着画像。

与新中国同龄的梁晓声,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一个工人家庭。十几岁时,梁晓声阅读了大量俄国文学作品,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作家的作品在他内心深处留下深刻印记。高中毕业后,梁晓声在北大荒度过了七年知青岁月,这段经历成为其日后创作的重要源泉。1977年,梁晓声从复旦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之余完全沉浸在读书与写作的世界中。后来,他凭借《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城》《年轮》等一系列作品,成为“知青文学”的代表人物。

2010年,耳顺之年的梁晓声开始了长篇小说《人世间》的创作。抱着“好好写一部作品,向文学致敬”的朴素心愿,梁晓声每日坚持在书案前写作10小时左右。其间,日益加重的颈椎病不断纠缠着长期伏案工作的他。写到下部时,梁晓声确诊胃癌,为保证创作顺利进行,他选择保守治疗。2019年,70岁的梁晓声凭借该作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今年,这部115万字的作品经改编登上电视荧屏,引发追剧热潮。

这个春天,梁晓声特别忙,除了配合电视剧《人世间》的宣传,还相继出版了两本新作——散文集《小人物走过大时代》和长篇小说《中文桃李》。这棵“中国文坛常青树”,仍在开枝散叶、结出新的果实。

对于写作,梁晓声始终怀有一种理念,即“自我”并非永远挖不到底的一口深井。“作为作家,如果写作已经与其人生发生了密切、长久的关系,那么他的目光就应该更多地关注他者,他的笔一定要更多地写他者的人生和命运。”正因如此,梁晓声在创作中塑造了大量“他者”形象。从兄长到知青好友,从邻里发小到市井百姓……在梁晓声众多对他者的描摹中,时常可见“小人物”的身影。在散文集《小人物走过大时代》的后记中,梁晓声写道:“我之散文,自然也有不少写自己情感、情愫、情怀、情调和情绪的篇章,但更多却是写他者的——那些平凡却又引起我关注的他者。”

回收废品的小贩、买股票亏了钱的村妇、加班累病的年轻人……当被问及为何会如此关注这些平凡的他者时,梁晓声坦言,他对这些人的记录,近乎一种本能。“有时只是在路边见到,我就写下他们的故事。”同时,梁晓声也愿意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为朋友们多签几本书,帮老人多背一斤茶叶,类似的事情在梁晓声的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

“我的写作不必再装深刻。”如今,梁晓声不再刻意选择某个题材或某类人物进行写作。他认为与电影、音乐不同,文学本身不是一件关于技巧的事情。“文学一定要以寻常心来看待。”在梁晓声看来,文学创作好比包子铺里的面点师日复一日地做着包子,只为让顾客吃饱,又像是司机勤勤恳恳地接单、开车,大家都是在做好自己的工作。“用文字用故事展示人性中的真善美,让读者看完后能记住一些道理,这就够了。”

在电视剧《人世间》中,梁晓声客串一位法官。宣读判决书时,布景、灯光、道具皆融为真实情景,他看着剧中的周秉昆,想起其原型人物——自己过世的弟弟,不禁红了眼眶。在其长篇小说《中文桃李》中,也出现了“梁晓声”的身影。书中,梁晓声以自己在大学执教过程中与学生们的接触和见闻为基础,讲述了80后中文系大学生成长中的彷徨与坚守。在小说接近结尾处,梁晓声为“作家梁晓声”准备了一场签售会,并借小说主人公李晓东之口评价讲座为“老生常谈,太脱离现实,作家不解愁滋味”。

而现实中的梁晓声,仍在不断了解和记录青年人的所思所想,向大量文学青年伸出温暖有力之手。在北京语言大学执教时,梁晓声喜欢带着学生们阅读作品,让学生从文本中感受文学的力量。他与自己的研究生有一个名叫“梁师亦友”的微信群,每年还会与毕业的学生们聚会、聊天。4月,首届“梁晓声青年文学奖”颁奖,梁晓声向获奖作者赠送了签名版长篇小说《人世间》。“年轻的感觉真好,年轻人写的文学永远是具有最大可读性的文学!”看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梁晓声感叹道。

“在通常年代,文学的底色应该是人间的四月天。”谈及自己的文学观,梁晓声用林徽因的诗概括:“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在文学的园林中,“一树一树的花”有先烈们的红色文学,也有鲁迅的投枪匕首,有刺玫,也有巨大的仙人掌,花开种种,皆为景观。

采访中途,梁晓声的一位毕业生带着厚厚一摞书前来拜访,梁晓声便熟练地一本本签了起来。爱犬皮皮伏在一旁的藤椅上,黑亮的双眸凝注着主人忙碌的笔尖。窗外,春光和暖,繁花正盛。

本文作者:郝泽华、谢俊彦

内容来源:光明日报

来源: 东大街5号

写人散文大学生怎么写3

作品导读:这些手记,最初作为散文陆续发表在大学生杂志上时,经常发现被抄或被撕去。后来有人将它打印了出来,开始在外广泛流传。许多青年读后激动地写信给作者,表达自己的种种感受。一个女大学生在自杀前,不找父母、老师,惟独要找作者吐露心事。奥秘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奥秘在于作者敏感多思,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都有忽然的发现,而且进行深入的思考。在这些地方,一般人是很不留心的,糊里糊涂地就过去了。奥秘在于作者很会捕捉和分析自己的感觉和心态:从感觉开始,从感觉出发,也就是从活生生的生命出发,因此可以处处提出新的问题,发人所未发;对心态进行深入的分析,就会得出一些与通常观感不一样的认识,对生活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富于启发性。

这本散文用“因为有了秘密”来开端,正好暗合了“有了秘密是青春的开始”这个共识。很多的少男少女,当他们有了秘密,他们看去有了显著的变化,然而他们并不明确察觉,并不完全意识到,当然也就很难作客观的描述和分析了。正是在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优势。《这样的年龄》从美好的愿望往往落空,引出年岁愈来愈大,而人却愈显愈小的认识;这可以看作是今天的青年对于“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个古老命题的新体验。尤其可贵的是,作者由此悟出更深一层的道理:初生牛犊所追求的,是美好的愿望,而逐渐成长的青年所面对的,是真实的生活。

《呵,她等待》是这本散文集里最好的篇章之一。等待本是最平常的生活现象,可以说每一个人每时每刻都在等待;假如有人不再等待什么了,或者说没有什么可以等待的了,那他的生命也就没有多大意思了,因为他只在等待死亡。生命愈有希望,他的等待就越多。青年的等待是很多的,而且是以焦灼、烦恼、不安的心情一直在等待着。因此,作者敏感地捕捉住这个题目,而且一层一层地分析,很有深度。但它不是说理文,而是散文,可以说是哲理性的散文诗。对于生活的哲理性认识,在这里处处都伴随着形象、情感和新颖的抒诉,读者从这里获取的,不仅是对生活的理解,同时也是对生活的体验和审美享受。总之,当作者对于等待的烦恼和不安进行了反复的体验和深入的思考之后,却在另一个方向上得出了认识:等待是生命的甘泉,等待就是生活;有些等待来自美好的诱惑,有些等待来自不可靠的许诺;人们所等待的,不是一场等待的尾声,而是另一场等待的开端。这些感受、思考和认识,可以说具有启示录性质,出于一位青年之手,确是难得的。

本书作者不仅长于分析细微的感受和心态,而且还深入到心理无意识领域,从而更深地洞察人的行为的底蕴。例如作者说爱情是热恋着的双方无意识地掩饰自己、有选择地表现自己的过程,而当含情脉脉的目光消逝的一刻,各自开始走向自己的真实;例如作者说很多人经常说一些不是真话的真话,那是因为复杂的心理过程,等等。当然,本书中的哲理性意蕴,并不都是由作者自发产生的;作者显然地接触过一些哲学人文主义著作,并吸收来丰富自己。例如作者说“人为什么活着”这些问题无须弄得十分明白,生活得过分清醒,就会失去好些乐趣,失去体验多种人类情感的机会。这些认识显然地受到时尚的影响,而且为不少大学女生都模仿与发挥。借用编者的话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段成长着的女性的心理历程,而且是对于人性中常被忽略的层次和色调的剖露;不只是一幕自我“个性”的展现,而且展示了这样一场变迁:从用诗的眼光来看生活,到用哲学的眼光来看生活;不只是一些令人稍有些吃惊的笔调优雅的小散文,而且是一位理工科大学生对于文学的独创性的建树。

作者简介:曹明华,女,青年散文家,上海交通大学理工科毕业,还在上大学期间即已发表重要作品。已出版散文集《一个女大学生的手记》、《一位现代女性的灵魂独白》。

因为有了秘密

她感觉,你的目光,仿佛深沉了;你的心地,似乎宽容了……或许, 因为有了秘密?是的,因为,有了秘密。像往常一样,你又轻轻地、轻 轻地扯过她的发梢——“相信吗?当你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了的 时候,秘密,便似一缕最柔顺的发丝,自你鬓边悄悄生长了……”她应 该是信的!因为,没有秘密的人,会像一枚轻盈的柳叶——可爱,却不 可靠;不过……盛着太多秘密的人,又似一株病态的高粱——可怜,但 不可爱?我是说,——你的眼神显得固执了——要有那么一点……是 的,那么一点,却是绝不可少的。最终,她同意了…… 这是一桩既成往事的秘密。你挂在轻率的嘴上——那么,你只是在 软弱地推卸着,心灵天平上不平衡的砝码。这是一件尚待决策的秘密。你托在求援的手上——那么,你只是在懒惰地寻求着廉价的解脱。将秘 密无保留地推卸给父母——那样的孩子,不会长大。将秘密无顾忌地袒 露给朋友——他将难以赢得长久的尊重。呵,也许是的!即使对热恋的 情人,也还应该留一点秘密的……你的不安、你的冲动,乃至,你的嫉 妒……但愿!因为有了秘密,你的目光会变得更深沉一些;因为有了秘密,你的心地会变得更宽容一些。

这样的年龄

这样的年龄,她竟然有些察觉,很美好的愿望,常常落空。那时候, 可从来不这样。——顶两只大蝴蝶结,快飞起来。那时候,世上不曾有 许多麻烦事儿。就说那回,她,还有妹妹,活埋一条毛虫,挖很深的洞。忽然她想,不妨再挖深些。她告诉妹妹,地底下有一只球——叫 “地球”,埋在很深的地方。比皮球大得多。我们来挖个洞,等挖到了地球, 再用竹竿戳一下,让它漏点气,是不是很好玩?妹妹很开心,拥护。只 是后来,有一点点发愁,这只“球”一漏气,瘪了,我们的房子会不会 ……——不要紧,我们搬别处住。竹竿和细木棒,捡了好多。接起来, 肯定通到“地球”。两人兴致勃勃。可惜才挖两次,就见邻居小朋友,在 吹肥皂泡了!那么,这项“工程”先搁下,以后再挖。——一定能挖着的。又有人家说,吹肥皂泡的水捣一捣,在床底搁五天,就做成海绵。她要做块红的,偷着倒爸爸红墨水。然后,每天往床底钻,至少三次。第五天,从床底下,取出一杯肥皂水,红颜色。她一点不灰心。若不是 后来,又让别的游戏吸引,她还会继续做。只是下次,钻床底的次数一 定要少。是被她看多了,海绵不肯出来,不然会做成的。——她这样相信。是呵,干嘛要不信,只要是件好事情。哦,那样的勇气,那样的信心,也许只伴着,那样的年龄。以后,她的字典里,添了好些字。“疑虑”、“犹豫”、“不可能”、“不容易”……那么些,那么些本来不属于她 的。年岁,愈来愈大;蓝天,愈长愈高;大地,也愈陷愈深了。而人, 却愈显愈小。她发现了——有很多次出发,你会折回;你很多次跋涉, 你会扑倒;很多个夜晚,你点不亮灯;很多个黎明,你吹不灭蜡烛。很 多回凝神,你解不出答案;很多回举目,你捕不住渴望……哦人,你这 大自然不朽的精灵——出现在,天地相抿的嘴缝里,你是多么渺小。后 来,她还寻着了,很多个灵魂,很多种情怀——远超脱于尘嚣之上…… 她又觉得,你也终究可以“伟大”。后来的后来,她的字典,又厚了许 多,许多。于是,在这样的年龄,她似乎有些得知,真实的生活……

当一个人学会

当一个人学会有所保留时,当一个开始有秘密时,那么她是真的开始成熟了。

一个没有秘密的人是浅薄的。

一个有太多秘密的人是沉重的。

一个有不多不少的秘密的人,是一个成人了。

在人来人往中,在彼此交流中,没有保留的付出能得到尊重吗?

在流言蜚语里,在窃窃私语里,有多少是哗众取宠的谈笑?

为了满足窥视别人隐私的好奇心,多少次举手发誓,这会是个秘密。转眼,它又成了和另一个人的秘密.

在为了自己某种发泄不平衡欲望的驱使下,说三道四,心里有无限满足,又有些担心,“千万别让XXX知道我说她不好!”

“不好”也许是客观的“不好”,但这是不是应该是一个上帝才裁判的事实?

当我再次开口时,我开始先思考了,当我要对别人的话回应时,我沉默了.

我真的变了吗?

她又说,“他们分手了……她抱怨他没时间陪他,他抱怨她不理解她,于是我想写一幅字送给她:“人的心很小很小,但是这个世界却很大很大”。同时我也要写一幅字幅给他:“这个世界很大很大,但是人心却很小很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