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描写苏轼的散文诗有哪些

2023-04-05 00:48 作者:光明网 围观:

节气小满: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描写苏轼的散文诗有哪些1

节气小满: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今天(5月21日),我们迎来了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小满,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此时,夏熟作物的籽粒逐渐饱满,但还不够成熟,故称为“小满”。

我国古代将小满分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这说的是小满节气中,苦菜已经枝叶繁茂,喜阴的一些枝条细软的草类在强烈的阳光下开始枯死,麦子也开始成熟。

夏雨:一雨洗诸尘

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雨量逐渐增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在南方地区,此时有“小满小满,江河渐满”的说法。古人笔下的夏韵,往往都与雨水有关。

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就写道:“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夏日的夜晚,“七八个”寥落的星星,“两三点”细腻的微雨,与这首词上阕“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所呈现的清丽夜色、恬静气氛以及淳朴自然的乡土气息和谐统一。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苏轼在这首《阮郎归·初夏》中,将雨后的园林夏景写得生动形象——小荷初长成,细雨淋过,轻风把荷叶翻转;石榴花色本鲜红,经过雨水的洗礼,更是红如火焰一般。

夏天的雨畅快淋漓,雨后初霁的景象也是诗人喜爱吟咏的对象。司马光在《客中初夏》中的“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为读者绘就了一幅清明和暖的秀丽画面;施肩吾的七绝《夏雨后题青荷兰若》则写道,“僧舍清凉竹树新,初经一雨洗诸尘。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淡雅素净,生机盎然。

农忙:万屋无闲地

对于农家来说,小满是忙碌的节气,也是寓意丰收的节气。插秧、管麦、收菜籽,养蚕……小满一到,哪一件农活都耽误不得。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在欧阳修的这首五绝《小满》中,一个“啼”字、一个“醒”字让全诗充满夏日的动感。而“笑”字更是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麦子茁壮成长的景象。全诗字里行间充满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欧阳修还在《归田园四时乐春夏》中写道,“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透露出对于丰收年的期盼;而陶安的诗句“连营万屋无闲地,小满初晴麦气薰”也写出了农家在这一时节的繁忙景象——麦田连片,麦气醉人。

李昌祺则将目光转到了山林中,“久晴泥路足风沙,杏子生仁楝谢花。长是江南逢此日,满林烟雨熟枇杷。”在这首《小满日口号》中,连续的晴天让道路愈发干燥,楝树的花开始凋谢,杏子开始结出金黄色的果实。薛文炳的《闲居杂兴》写出了江南地区的小满景象,“最爱江南小满天,樱桃烂熟海鱼鲜。一声布谷啼残雨,松影半帘山日悬。”开头诗人便说“最爱小满天”,因为这个时候樱桃熟了,海鱼新鲜。

习俗:小满动三车

小满是收获的前奏,也是炎热夏季的开始,这一时节的习俗都与之相关。

古谚有云,“小满动三车。”这里的三车指的是水车、油车和丝车。清代顾禄《清嘉录》记载,“小满乍来,蚕妇煮茧治车缫丝,昼夜操作。郊外菜花至是亦皆结实,取其籽,至车坊磨油,以俟估客贩卖。”

此时,农田里的庄稼需要充裕的水分,不能断水,农民忙着踏水车翻水。此时还有祭车神的民俗,传说车神为一条白龙,到了小满,农家在车水前于水车的车基上放置鱼肉、香烛等祭拜之。特殊之处为祭品中有水一杯,祭时泼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表明了农民对水利灌溉的重视。

如上文所言,小满时新丝即将上市,蚕农丝商无不满怀期望,等待着收获的日子快快到来。为了祈求养蚕有个好的收成,人们在农历四月还会举行祈蚕节,祭祀蚕神。期间有凉炒面的习俗,将四月麦磨成粉,炒熟,待冷却后和糖拌而食之,称凉炒面。其味香、甜,其面韧、软。此外民间各地还有斗蚕、画蚕等民俗活动。

来源: 人民网

描写苏轼的散文诗有哪些2

江西庐山是一个著名的风景区,从古至今,一直受到骚人雅客们的偏爱。唐朝李白、白居易和宋朝的苏轼,都曾登庐山,亲近自然,并受到庐山风景的启发,写下了各自的诗歌名篇。

三位诗人在三个不同的时间节点来到庐山,结合各自不同的遭遇与心情,写下了三首诗。李白运用夸张的想象力,从外部看庐山,着重描写了山间的瀑布。

白居易深入庐山之腹,用自然的笔法,描写大林寺桃花。苏轼“跳出庐山之外”,用哲学的思维,写出了庐山给他带来的启迪。

那么,这三首诗中谁的意境更高呢?要了解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先分析这三首诗里面,分别包含了哪些意象,以及他们各自的“意境”构成。

一、“意象”、“意境”到底是什么

经常在网上见人讨论两首诗歌,谁的“意境”更高。但是,“意境”是什么呢?从来都没有人说得清楚,也不知在讨论些什么。

因此,要讨论这三首诗意境的高低,我们必须先搞懂什么叫“意境”,否则一切都是白瞎。

然而,这个“意境”,却是中国文学概念里面一个最抽象,最说不清楚的东西。迄今为止,都没有一句非常明确,非常通俗的话来告诉大家什么叫“意境”。

“意境”,是由“意象”组合而成的一种精神美感。而“意象”这个概念,最早是《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提出来的,但是刘勰对于“意象”讲得十分笼统。

刘勰在神思篇中告诉大家,意象“盖文章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是全篇中最重要的东西。因此从唐宋时期开始,中国人评价诗词,就把“意象”摆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意象”虽然是刘勰提出来的,但是它的思想其实是源于《周易》中“立象以尽意”的概念。意思就是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有一些东西,光凭文字和语言,是没有办法传达的。只有诉诸形象,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让读者去看到,去感受到。

那么,是不是只要运用比兴的手法,就有意象了呢?并不是这样的。运用“意象”要传达的东西,必须是有一定深度的。它和文字本来的含义不一样,能够激发出了读者更深的思考。

但是,这个观点并不是一开始就形成的。在六朝时代,“意象”还是重视比喻的,只要你把某件东西比喻成另外一件东西,比喻得很棒,就算写出了“意象”。

但是,从唐朝开始,“意象就更加追求,意在象外”了。中唐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也就是说,你本来写了一个东西,但是你这个东西,还要能暗示出另外一个虚幻的影像

所以,人们更重视的是暗示,诗歌通过这种暗示达到“令人驰骋遐想,回味无穷”的目的。

比如古人在诗中写荷花,有时候就不单纯是为了写这朵花。而是在写一个像荷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的人。

再比如,古人写“杨柳”也不单是在写植物,而是在写一种离别之情。而写“明月”,则有可能是在暗示思念故乡等等。

就像艾青所说的那样:诗应当不仅使人从那里感触到它所包含的东西,同时还可以由它而想起一些更深远的东西。

所以,中国的诗歌注重“暗示”和启发,传达言外之意。诗歌真正表达的内涵,必须超越它的文字。一定要有所暗示,才能称之为有“意象”。

一个又一个的意象相结合,就构成了一种“意境”。有了“意境”,就启发了人们的想象,让他们感受到了诗歌字面之外的东西。如果一首诗没有言外之意,那么它就不存在意境了。

除此之外,“意象”还要求“情景交融”。宋代的《对床夜语》中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因此,“情因景生,景以情合,情景交融。意象自成”。

那么,综合起来就是说,“意境”即由诗歌中一系列带有“暗示”的词汇,以“情景交融”的方式营造出来的,带有思想内涵的精神美感。

按这个标准,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李白、白居易、苏轼的诗,到底是怎么回事。

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有一天,李白去游览了他心爱的庐山。看了庐山瀑布,迫不及待地就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善用比喻和夸张,把庐山瀑布写得,非常唯美又梦幻。论想象力是第一流的,但是如果我说它不存在“意象”,大家会怎么看呢?

假如按照“六朝时代的标准”,那么这首诗成功地刻画了庐山瀑布的外在形象,所以也算是有了“意象”。

然而,按照中唐以后形成的“意象”标准,它的确不存在任何“意象”。因为李白并没有暗示瀑布外的任何东西,也谈不上有什么精神方面的内涵。

“日照香炉生紫烟”,只是把香炉峰,比喻成了一个大香炉。而这个大香炉对人世间有什么有意义的精神启发吗?我想是没有的。

阳光照在香炉上,折射出了紫色的光线,这大概是在暗示,在庐山可以修仙,然而也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

“飞流直下三千尺”,极度地夸张变形,因为庐山瀑布并没有那么高。按照《人间词话》作者王国维的标准:“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既然“意象”已然不存在了,同时描写也是失真的。那么,李白这首诗的“境界”就略等于张打油写“白狗身上肿”,因失真就根本谈不上“意境”了。

三、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的这首诗写于他任江州司马的时候,他当时已经46岁了,在那之前,他曾经遭受过一个打击。

最终,他不但被贬官,同时人品也遭到了怀疑。这个打击,导致他后来的人生态度和诗歌风格的大变。

这首诗写的是人间四月的天气变化,导致地面上的百花都凋谢了。而高海拔的庐山中,因为气温不一样,大林寺的桃花还在盛开着。

这里的桃花盛开,象征着品性高洁的人士在人间呆不下去了,只有逃避到了山寺里才能存活下去

因此,桃花盛开于山寺,“一语双关”地寄托了白居易的思想情怀。所以,他这一首诗明显是有意境的。

“长恨春归无觅处”中的“春归”,也是在暗示他少年时那一腔报国的情怀。那种中国文人“内圣外王”,成就人生的理想,现在已经找不到地方实现了。

因为当时唐朝的朝廷内部政治黑暗,他遭到了排挤与打压。他就像四月间的桃花一样,面临着凋落的危险。

那要怎么办呢?终于,出现了一个能让他寄托理想的地方,那就是山寺。后来,白居易果然开始钻研禅学,明哲保身,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芳菲尽”、“桃花盛开”和“春归”等“意象”,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

虽然白居易没直接写出来他在想什么,但是我们能通过对他生平的了解,阅读理解全诗,感受到了诗的背后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想,它涉及人生哲学中的一个大命题。

四、苏轼的《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的这一首诗,是著名的哲理诗。所以,这首诗所包含的思想是不言而喻的。

它表面上是在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并记录下得到的影像。但是事实上就是在写当一个人面对人生中的各种难题时,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关于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破除心中的魔障?这个话题不是苏轼第一个提出来的。

在他之前,还有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王安石说,我们要想要破除眼前的魔障,我们就要站到最高的地方,不要让浮云遮蔽了我们的眼睛。

但是苏轼认为,这个显然还不够。我们只是站在最高的地方就可以了吗?我们要看一个问题,从它的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位去看。每个角度看过去,它都是不一样的

那么,要怎么样才能得知他的全貌呢?最好的方法,不是站在山中看山,而是跳出山外去看山。因此,苏轼在哲学思想上,又在王安石的基础上更进了一大步。

《题西林壁》这首诗里面的山峰,就是一个整体“意象”,表面上是写山,事实上是写一个人要怎么样去认识世界,以及当中的事物。

结语

如此看来,三个人的诗当中,唯独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谈不上“意境”。

苏轼的诗过于理性,几乎看不到“情”,但是我们也不能说他真的就无情,因此勉强算有“意境”;白居易的诗,的确是有“意境”。谁的“意境”更高,也就不用我再多说了。

白居易写《大林寺桃花》这首诗,是因情动念,再托物言志。而苏轼写《题西林壁》是先有了一个哲学理念,再借庐山风景来作说明。

当然,苏轼诗里面体现出来的哲学思想是可贵的,尽管在文学审美上他输了一筹。

李白的诗虽然不符合后世“意境”的标准,但是它依然能够给人以浅表上的美感享受,所以我们如今依然认为它是一首好诗。

描写苏轼的散文诗有哪些3


卜算子:东坡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虽不在北宋,也应该像你一样
给一块地命名

无地可种了,就拔掉自己
头颅之上经冬的荒草。在芒种之前捡拾石头
翻耕松土,垫肥浇水

别忘了,你必须得拿一把
锋利的坚硬的锄头,撬开土壤板结的部分
再挖一个适宜生长发芽的洞

埋下的种子,随它自由生长
忙时不必忧心旱灾虫灾涝灾,闲时再去翻地除草施肥
无须在乎它开什么花
结哪种果

有时候,你种下的因
春生夏长,并非秋收,也不一定非要冬藏



《苏东坡诗词(名家集评本)》


东坡墓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那停留水面的扁舟
多么沉重。像你一生飘零的诗句

风不停。它迷一般徘徊着
一只离散的鹤照顾着乌鸦的天空
从寒食到冬至。无从栖息的词语响彻天宇
分不清是呜咽,还是雷鸣

你依然在吟唱。那些从泥土
盘根而出的草木,草木之上的生灵
重复着你的叹息

夕阳仿佛一个句号。明月几时有?



《苏轼诗集》(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西江月:一只落单蚂蚁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苏轼《西江月》


云跟着风落荒而逃。你误将自己影子
当成敌人,在苍茫大地

明月借你的洞穴发芽
没有在你腹中孕育的新生,是那些未被变成
食粮的最好归宿。比如落单的你

所有的文字,所有的语言
所有的草木,所有的走兽
不会轻易给你策划一个满分的意外

白天你掘地三尺睡眠
夜晚你点燃来自地狱的不息的火把

是的,你只是离群
不是落单



《苏轼年谱》(年谱丛刊)


定风波:启蛰帖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只剩下你。夕阳之后

风醒了又睡,你睡了又醒
山中的梨花开了,仿佛鬓角的雪

你放下的太多
那些可能成为诗句的省略

风也不守信
只有苍天重复着相似



《苏轼诗词选》(中华经典指掌文库)


江城子:白月光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苏轼《江城子》


原谅我,每读一句感伤一次
人生的句号太多

想一个人,总是夜深人静时
这多情的白月光,曾未经许允染白你的鬓角
现在又无情照亮远处的松岗

治黄河,修苏堤
但面对小轩窗梳妆打扮的她,却无力防患
你眼窗瞬间的决堤。好在这只是
一场夜来幽梦

无语凝噎。十年生死何其两茫茫?



《东坡诗话》(中华经典诗话)


大江东去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江山如画又如何?
再美的风景也会伪装,随时随地

山川险阻。你乘坐的小舟
穿乱石,拍惊涛。从眉山不停地划到汴京
又随风一直飘到黄州惠州儋州

华发之年,你故国的小舟
又从词的上阕缓缓向下阕靠近。你终究知道
只有那月下匏樽,才是你的渡口

大江之上
樯橹又如何?小舟又如何?



《苏轼寒食帖 赤壁赋》(中华碑帖精粹)


和苏轼临江仙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临江仙》


风停在仙人掌锋芒之处。你也是

春花三千,躺在湖面诱惑
鱼儿来回忘我的嘻戏。这镜中隐约的歇语
白云读得懂,蓝天读得懂
浮萍读得懂,夕阳读得懂。那夜空亘古不变
无法伸直腰杆的问号呢?

痛饮的你身份可疑,夜色下
似乎要把临皋亭灌醉,来掩盖你本来的真实

只有酒杯会孕育出明月?
只有长醉才能让你毫无顾忌的把那些对错
是非化成诗句?

也是,白天你不属于自己
夜晚才是



《苏轼文集》(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二十八日夜读寒食帖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苏轼《寒食雨》


狼毫锋芒之处,滴下的诗句
是你所爱的

端砚经久的印迹,墨锭的形状
宣纸上粗细纵横的线条,苍茫的诗句
无须标点的时代

夜深人静。梦里美好的事物无疑是
最奢侈的浪费?

也罢。白天是我们的,梦是他们的
你只有黑夜


[宋]苏轼《寒食帖》


浣溪沙:一只飞蛾的宿命


菊花人貌自年年。不知来岁与谁看。

——苏轼《浣溪沙》


太阳落在窗户。梦还很长
但必须以飞蛾的姿态冲出黑夜去撞击
你眼前的光亮

埋下几颗种子。不必期盼它
能否生长发芽。至于结果更不是你所关心的
(有些事没有结果才是最好的结果)

如同你苍白的诗句
只有入口,却无出口。有的只是三行空白处

无限的遐想



《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南乡子:夜读所怀


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馀。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苏轼《南乡子》


每天能够交流的是白纸黑字
空荡荡的房间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够用哲学来解释
不是所有的解释都符合逻辑
(那么所有的逻辑都属于真理?)

一日三餐,照常不误
活着,是为死亡多一条最佳选择?

有时候,你书架上摆放的并非真理
而是火



和东坡洗儿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洗儿诗》


树不再生长,风也静止不动
月亮依旧消失匿迹。夜空是一张蜘蛛网

也只有这似形似无的暗物质
能在睁眼或闭眼时,不顾一切误导你看清
世界最初的面目

窥视夜空,月亮诱惑而出
钻出来的还有一条毒蛇,从你心底最疼处
顺着血管
从下而上成曲线形蠕动

那些破裂和愈合的伤口
都是允许和被允许的新生。崭新的无辜

再毒的蛇也有天敌,像黑夜里
舞动的飞蛾



《苏东坡全集》


黑白说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苏轼《狱中寄子由》


是的,除了灯盏和月亮

你身边的事物,像乌鸦一样长了翅膀


什么样的夜晚,能藏得住所有

无辜的风言风语?哪种颜色的乌鸦又会

为自己的影子做无畏的辩白?


很多事物美丽的部分

都被丑陋所蒙蔽。原谅我像你一样

无力撕下那层黑色面具


也原谅我写不出半句

像样的诗歌,在这样一个文字比诗人

卑微的时代



(本文为第五届伯鸿书香奖·阅读奖获奖作品)



(统筹:陆藜;编辑:白昕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