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先秦历史散文成就原因是

2023-04-05 00:53 作者:小话诗词 围观:

先秦文学百花齐放,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先秦文学是如何发展的?,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小话诗词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先秦历史散文成就原因是1

在我国文学长河中,先秦文学具有开宗立派的地位,其中,先秦说理散文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范式之一。

先秦说理散文指的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主张和哲理。而先秦说理散文又是先秦诸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共同结果。所以说,他们共同铸就了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和成熟。

先秦说理散文是我国散文创作的典范,它以成熟的说理文体制,形象化的说理方式,丰富多彩的创作风格和语言艺术,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先秦说理散文的成熟和发展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先秦散文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在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这一时期的主要说理散文代表作有《论语》、《老子》、《墨子》。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它以简洁的笔触描述人们的一言一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论语》言论精辟凝练,大多富于哲理,有时通过简短的对话,显示出人物的性格,因而也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论语》多用语气词,含蓄蕴藉,形成迂徐婉转的语言风格。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的著述,全书81章,分上下篇。《老子》虽然只有5000余字,却将老子思想括无遗,每个字后都透露着信息、事物、精神、知识、道理,可谓字字珠玑,耐人品味。

《老子》除了是道家书籍的经典,更是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老子的《道德经》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

两汉文人,从贾谊、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到张衡、马融、弥衡等名家名作,几乎无例外地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德经》中崇尚自然、清静无为的观点被后世文人学者广泛用于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墨子》是墨子讲学的记录,具有记言性质,但每篇有明确的论题,充实的内容和清晰的层次。是中国论辩文的雏形。

作为论辩文的初始形态,《墨子》十论还没有发展到基本上运用逻辑推理或抽象思辨的阶段,它采用类比推理和生活事实的简括叙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使文章明确、清晰,具有很强的逻辑说服力。

先秦说理散文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战国中期。这一阶段的语录体仍旧通行,但它们已不像《论语》那样只是后学的追录,而是一个学派师徒们的集体著作;所记也不限于单人的语录,而普遍采用对话形式。

这一阶段的主要著作有《孟子》、《庄子》等,主要特点是辞藻丰富,说理畅达,行文流畅,多有寓言和比喻。

《孟子》是由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和公孙丑等创作的作品,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发展。这不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只要添上题目,就可以单独成篇。

《孟子》的突出特点是善用比喻,有时是短小的比喻,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孟子》中的比喻,有的属于推理,有的是寓言比兴,都妙趣横生,旨意明白。

《孟子》散文富有气势,善设机辟,从身边的小事说起,慢慢引入正题,使对方陷入论辩的困境。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庄子和他的学生共同著述的,《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是《庄子》的一大特色。如《逍遥游》《人间世》《德充符》《秋水》等著名篇章,几乎都是用一连串的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连缀而成,把庄子的思想融化在这些故事和其中人物、动物的对话中,超出了以故事为例证的意义。

《庄子》的文章又富于抒情性。如《至乐》写庄子对髑髅的一连串发问,更是充满了人生的伤感。《庄子》的文章结构,也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

《庄子》充满了浓厚的文学色彩。《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浑飞越,想象的奇特丰富,情致的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庄子》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在文学意义上,它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先秦说理散文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在战国后期。在这一时期的说理散文完全摆脱了语录体的窠臼,成为专题论著。他们的说理散文已经不是一个学派的集体著述,而是学者个人的论文集;不是以驳论为主,而是以正面论说为主。一言以蔽之,这是百家争鸣不断深入的结果。

这一阶段的主要著作有《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主要特点是论证严密、鞭辟入里。

《荀子》书中的文章多为关于社会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的长篇专题学术论文,论点明确,论断缜密,结构谨严,风格朴实、深厚;《荀子》善于运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为论据,巧辩博喻,反复论证;造语简练,多用铺陈手法和排比句式,整齐流畅,适于诵读。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韩国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非的著作,韩非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风格。

韩非的《孤愤》《五蠹》《说难》《说林》《内储》五书,十万余言,字里行间,叹世事之难,人生之难,阅尽天下,万千感怀。《韩非子》标志着先秦理论文的进一步发展。

《韩非子》逻辑严密、论述细致、条理清晰、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往往能切中要害。《韩非子》还善于运用大量的譬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证事理,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

《吕氏春秋》是由秦国丞相吕不韦与门客共同编撰的一部著作,由于该书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但其中有些文章精练短小,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仍然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散文。

《吕氏春秋》中的其他篇章如《贵生》《用众》《顺民》《正名》《察传》《似顺》等篇也各有特色;如《大乐》篇,讲音乐的产生、本质和功用等,语言简洁流畅,有《老子》的文风,其中有些段落本身就是声中音律的押韵散文。

此外,在先秦文学中,《左传》也是一部值得注意的著作。作为一部编年体通史,《左传》的文学价值比较容易被忽略。其实,从我国古代文学的演变过程来看,《左传》在这一领域同样有其独特而重要的历史地位。

《左传》语言简洁而准确,生动而富于表现力,注意细致描摹,长于运用比喻,达到了很高成就,常被后代视为某种规范;其特具的文学色彩与文学价值,也是此前记事文字中所罕见的。

如《左传》的名篇“郑伯克段于鄢”,再如《左传》中对晋楚城濮之战、晋楚邲之战、晋楚鄢陵之战、秦晋崤之战和齐晋鞍之战这春秋五大战役中战争场面的描述,都达到了史诗般的境地。

《左传》显示了由单纯记史向注重剪裁史料、精于谋篇、善于敷演故事的重要跨越,空前而引人注目地增加了叙事的形象性与生动性,从而体现早期史书中文学成分的显著积累。

在先秦文学史上,《左传》的出现,预示着散文的发展已经面临更加广阔的天地。《左传》在铺叙事件过程中,第一次展现了一批有着各自经历和不同性格的历史人物,虽非完全着意而为,却也时有渲染、夸饰之笔,客观上积累了形象塑造的宝贵经验,为此后传记文学、历史小说涌现提供了难得的启示、重要的借鉴。

先秦说理散文经历了以上三个阶段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并确立了说理散文的体制。后世文学中或平实质朴,或华丽雕琢,或婉约隽永,或放纵恣肆的语言风格,在先秦说理文中都已可见端倪。而先秦说理散文,还为后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词汇和丰富的成语,其中有不少至今都被人们频繁地使用着。

以孔子、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为代表的先秦诸子,都是语言大师,他们创作的先秦说理散文在语言艺术上的高度成功,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为我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先秦说理文主要是哲理散文和政论散文,但无论是表述对自然和人生的理性认识,还是阐发个人主张和学术观点,都不仅依靠逻辑推理和抽象思辨来完成, 还倾注了作者浓烈的情感,运用了生动的感性形象。所以说,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共同铸就了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和成熟。

先秦历史散文成就原因是2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里都讲了哪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呢?简单来说,就是让我们在人生路上,要警惕并远离八大陷阱。

陷阱一:忘恩负义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别人对自己有恩德,不可忘记;自己对别人有恩惠,不可不忘。

这两句话虽然浅近平易,却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应该如何对待别人给的恩德和自己给人的好处。古人推崇与人交往的原则是,当别人帮助了自己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当我们去帮助身边的人的时候,我们应该不求回报的去帮助别人。

人生在世,不是受恩于人,就是有恩于人。受恩于人不可忘,要常存于心、说出于口、回报于行,这才是真正对施恩者的感激。如果别人给予的恩德,都无动于衷,那就只能说明这个人有的只是一颗冷酷而绝情的心,缺乏一般人的感情。而那些忘恩负义或恩将仇报的行为,也会遭到人们广泛地鄙弃,这个道理想必大家都了熟于心。

反之,若有恩于人,心常念之,嘴上常说,这代表了自己有恩望报之心,不但让自己的施恩变成有动机的作为,而不是施恩不忘报的单纯善行。如果传到受恩者耳中,这无异“讨人情”,而接受恩惠的人欠了人情,却不知回报,还落得别人来讨,显然是个不懂人情义理之人。

一旦这样,两人的关系一定变质,不但人情不是人情,还会产生不必要的争议。有恩于人,只能埋藏在心灵深处,不可说之于口,若受恩者有感谢之意,也要不居功、谦虚以对,若遇回报,更要委婉拒绝,这才是正确的立身之道。

记住这两句名言,做一个常存感恩之心的人,做一个乐于助人的高尚的人!

陷阱二:为人势利

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

用钱财交朋友,钱财用完了交情就会断绝;贪美色相结合,到年老色衰时爱情就会消失。

如果友情、爱情要靠金钱、靠美色来维系,就不是真正的友情和爱情,而是成了一种交易。每一次交易似乎是情谊的加深,实质上是危险的加剧。

我们交朋友,不是为了朋友“有用”,更多的是因为他或她“有爱、有趣、有品”。有爱,所以在一起哪怕相对无言,也可以“此时无声胜有声”;有趣,所以不管在一起呆多久,都可以“相看两不厌”;有品,所以可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哪怕争得面红耳赤,也乐在其中。

交朋友,不是为了被爱,而是爱。因为“这个人,让你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精神默契感”。真正的交友,君子之交淡如水,不要拿太多的颜料把它搞浑了。而真朋友不必“有用”,也不用太多,一杯清茶,三两知己,足矣。

陷阱三:不懂反思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前面的事情不能忘记,它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史记》中有言:“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人应该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以前人为借鉴,避免重蹈覆辙,才能避免败亡。作为一个国家如此,作为个体更应该如此。

很多的时候,人生需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过去。反思,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人生需要沉淀,就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反思,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更加优秀。只有常常反思自己,才能在品味得失和苦甜中将人生升华。

反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更多的人会抱怨老天的不公,会慨叹命运的不济,会怨恨领导缺少慧眼,会遗憾朋友无由背叛。数落别人的缺点来可以如数家珍,反省自我的不足时就搜肠刮肚。

还有些人陷入以往的得失而不能自拔,有些人炫耀如今的成绩起来津津乐道。但如果整日沉浸在追悔与夸耀之中,而不去总结经验与得失的话,那对自己的人生是极其危险的。因此必须总结以往的成功经验,吸取曾经的失败教训,防止将来再度发生错误,不再重蹈以往的覆辙,那才是有益之举。

陷阱四:半途而废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走一百里的路程,有一半人在九十里就放弃了。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这句话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应翻译成:走到九十里也只能算是才开始一半而已。但不管如何去理解,都是告诉人们,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越到最后越需要坚持。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某一天,因为外界因素的刺激,让你决定从此开始,坚持每天做一件提升自己生命品质的事。比如,每天运动、每天阅读、每天早睡早起等等。可总是在刚开始的几天热情高涨,没几天便不了了之了。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事情似乎在你的生命中反复上演。你一次次努力改变,一次次努力尝试,却一次次不了了之,这让你无比气馁。

事实上,任何一个行为要持续,都必须得有一个持续的支持力量,否则,便会因失去动力而停止。其实,我们每个人性格中都有很多好逸恶劳的成分,贪图享乐也是人之常情。那些取得了非凡成就的人为什么要比大多数人成功?原因就在于他们能一直坚持,直到成功。

有时坚持会让人取得成功,有时坚持也会让人一败再败。这不是坚持本身所致的,而是在于坚持的原由与内容是否发乎于合于情理,坚持的东西是否合乎时势。只有在坚持不懈追求的同时,时时修正错误,才能走向成功的彼岸。

还是那句老话,坚持不一定能成功,但半途而废注定失败。

陷阱五:自以为是

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上奏章直言劝讳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在公共场所议论我的过失使我听到的,受下等奖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不足与过错,但是,只要能虚怀若谷,从善如流,就尽可能地不犯错误或少出错误,就能不断地提高个人的素质修养。

但是,大部分人只愿听对自己的褒扬,而听不进去善意的批评。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不愿意让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听不进去对自己的批评,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当有人直言不讳地指出自己的过错时,则会如鲠在喉,甚至于勃然大怒呢?

实际上归纳起来,不外乎是一个“私”字在作祟。心存私念,处处以我为中心,事事凡吾皆对,如此“私”字当头,当然对于不同的意见就听不进去,对于善意的批评就会置若罔闻。

摒弃自己的私心,不要凡事都自以为是,多听听身边良师益友的意见,这样人生的道路才能少走弯路。

陷阱六:因小失大

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

注重小节的人不能成就大的威名,不忍受小的耻辱的人不能建立美名。

“细节决定成败”的口号喊了很多年,这也使一些人的看法出现了偏差,认为只要关注细节,就能走向成功。请不要忘了,还有一句话叫:“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不是说细节不重要,世间的任何事情过了头都不好。只关注细节,或过于关注细节,就会让一个人难以把握事物整体发展趋势。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欲成大事,必须将精力集中于该领域,若拘于小节,将精力和时间过度的投放在非原则的琐事之上,必然对大局观的形成产生阻碍作用。

细微之处的确需要注重,但细节是为整体服务的。在关注细节的同时,我们需要时不时地跳出来,总揽全局,然后再做下一步决定。既能注重细节,又能不让自己陷入其中、因小失大,这便是许多成功者的过人之处,是一种大智慧。

纵观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可以发现他们身上共性的特征:具有长远的眼光,对事物发展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力。这就使得他们能够认清“小”的地位作用,不会在这些无关原则的琐事上投入过度的精力,才不会失掉“大”的方向。

陷阱七:屡教不改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见到兔子再去招呼狗,不算是晚了;羊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也不算太迟。

知错就改,永远是不晚的。但是如何发现自己做错事情了呢?一是自己主动认识到的,更多时候我们还是要靠别人的“忠言”。可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这种善意的提醒明知道对自己有帮助,但很多人还是不愿意去真正的倾心聆听。

古今成大事者,大都是能够接纳善言,愿听逆耳之语的。《孟子》中云:“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面对错误,暂且不说改正,首先要有一个认错态度,做到“闻过则喜”。“闻过则喜”不是目的,目的是做到闻过则喜、则改。如果对待别人的批评,只停留在虚心听取上,而不采取有则改之的态度,闻过也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其次,面对错误怎么改?当然是及时改,知道错误后马上进行修正,将各项损失降到最低。还要对错误举一反三,认真总结经验,避免将来重蹈覆辙,这才是这句话要告诉我们的意义。如果身边有在同样的错误上一犯再犯,屡教不改的朋友,也一定要趁早远离。

陷阱八:生搬硬套

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

遵循古法成就的功业,不完全高于今世;一味效法古人的学问,也无法制定今天的制度。

相信不少人身边会有这样的人:看别人开饭店赚钱,他便也开一个;看别人开始健身,他也欲去;看别人投资股票收益不错,他也跟风而上。生搬硬套别人成功的经验,天真地认为自己也能像别人一样取得成功,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模仿是人的本能,这话不错。超越总是从模仿开始的。但一味去生搬硬套的模仿,是不会有前途的。在模仿中学习、积累,再通过融会贯通所得来的经验,进而在模仿的基础上根据客观情况加以创新,这才能真正的产生价值。

我们学习国学,学习古人的智慧,同样不能教条地学习,古人的智慧同样要经过“转化”才能适用于当下,一定要懂得辩证变通的道理。

先秦历史散文成就原因是3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里都讲了哪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呢?简单来说,就是让我们在人生路上,要警惕并远离八大陷阱。

陷阱一:忘恩负义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别人对自己有恩德,不可忘记;自己对别人有恩惠,不可不忘。

这两句话虽然浅近平易,却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应该如何对待别人给的恩德和自己给人的好处。古人推崇与人交往的原则是,当别人帮助了自己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当我们去帮助身边的人的时候,我们应该不求回报的去帮助别人。

人生在世,不是受恩于人,就是有恩于人。受恩于人不可忘,要常存于心、说出于口、回报于行,这才是真正对施恩者的感激。如果别人给予的恩德,都无动于衷,那就只能说明这个人有的只是一颗冷酷而绝情的心,缺乏一般人的感情。而那些忘恩负义或恩将仇报的行为,也会遭到人们广泛地鄙弃,这个道理想必大家都了熟于心。

反之,若有恩于人,心常念之,嘴上常说,这代表了自己有恩望报之心,不但让自己的施恩变成有动机的作为,而不是施恩不忘报的单纯善行。如果传到受恩者耳中,这无异“讨人情”,而接受恩惠的人欠了人情,却不知回报,还落得别人来讨,显然是个不懂人情义理之人。

一旦这样,两人的关系一定变质,不但人情不是人情,还会产生不必要的争议。有恩于人,只能埋藏在心灵深处,不可说之于口,若受恩者有感谢之意,也要不居功、谦虚以对,若遇回报,更要委婉拒绝,这才是正确的立身之道。

记住这两句名言,做一个常存感恩之心的人,做一个乐于助人的高尚的人!

陷阱二:为人势利

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

用钱财交朋友,钱财用完了交情就会断绝;贪美色相结合,到年老色衰时爱情就会消失。

如果友情、爱情要靠金钱、靠美色来维系,就不是真正的友情和爱情,而是成了一种交易。每一次交易似乎是情谊的加深,实质上是危险的加剧。

我们交朋友,不是为了朋友“有用”,更多的是因为他或她“有爱、有趣、有品”。有爱,所以在一起哪怕相对无言,也可以“此时无声胜有声”;有趣,所以不管在一起呆多久,都可以“相看两不厌”;有品,所以可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哪怕争得面红耳赤,也乐在其中。

交朋友,不是为了被爱,而是爱。因为“这个人,让你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精神默契感”。真正的交友,君子之交淡如水,不要拿太多的颜料把它搞浑了。而真朋友不必“有用”,也不用太多,一杯清茶,三两知己,足矣。

陷阱三:不懂反思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前面的事情不能忘记,它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史记》中有言:“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人应该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以前人为借鉴,避免重蹈覆辙,才能避免败亡。作为一个国家如此,作为个体更应该如此。

很多的时候,人生需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过去。反思,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人生需要沉淀,就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反思,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更加优秀。只有常常反思自己,才能在品味得失和苦甜中将人生升华。

反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更多的人会抱怨老天的不公,会慨叹命运的不济,会怨恨领导缺少慧眼,会遗憾朋友无由背叛。数落别人的缺点来可以如数家珍,反省自我的不足时就搜肠刮肚。

还有些人陷入以往的得失而不能自拔,有些人炫耀如今的成绩起来津津乐道。但如果整日沉浸在追悔与夸耀之中,而不去总结经验与得失的话,那对自己的人生是极其危险的。因此必须总结以往的成功经验,吸取曾经的失败教训,防止将来再度发生错误,不再重蹈以往的覆辙,那才是有益之举!

陷阱四:半途而废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走一百里的路程,有一半人在九十里就放弃了。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这句话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应翻译成:走到九十里也只能算是才开始一半而已。但不管如何去理解,都是告诉人们,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越到最后越需要坚持。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某一天,因为外界因素的刺激,让你决定从此开始,坚持每天做一件提升自己生命品质的事。比如,每天运动、每天阅读、每天早睡早起等等。可总是在刚开始的几天热情高涨,没几天便不了了之了。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事情似乎在你的生命中反复上演。你一次次努力改变,一次次努力尝试,却一次次不了了之,这让你无比气馁。

事实上,任何一个行为要持续,都必须得有一个持续的支持力量,否则,便会因失去动力而停止。其实,我们每个人性格中都有很多好逸恶劳的成分,贪图享乐也是人之常情。那些取得了非凡成就的人为什么要比大多数人成功?原因就在于他们能一直坚持,直到成功。

有时坚持会让人取得成功,有时坚持也会让人一败再败。这不是坚持本身所致的,而是在于坚持的原由与内容是否发乎于合于情理,坚持的东西是否合乎时势。只有在坚持不懈追求的同时,时时修正错误,才能走向成功的彼岸。

还是那句老话,坚持不一定能成功,但半途而废注定失败。

陷阱五:自以为是

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上奏章直言劝讳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在公共场所议论我的过失使我听到的,受下等奖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不足与过错,但是,只要能虚怀若谷,从善如流,就尽可能地不犯错误或少出错误,就能不断地提高个人的素质修养。

但是,大部分人只愿听对自己的褒扬,而听不进去善意的批评。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不愿意让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听不进去对自己的批评,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当有人直言不讳地指出自己的过错时,则会如鲠在喉,甚至于勃然大怒呢?

实际上归纳起来,不外乎是一个“私”字在作祟。心存私念,处处以我为中心,事事凡吾皆对,如此“私”字当头,当然对于不同的意见就听不进去,对于善意的批评就会置若罔闻。

摒弃自己的私心,不要凡事都自以为是,多听听身边良师益友的意见,这样人生的道路才能少走弯路。

陷阱六:因小失大

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

注重小节的人不能成就大的威名,不忍受小的耻辱的人不能建立美名。

“细节决定成败”的口号喊了很多年,这也使一些人的看法出现了偏差,认为只要关注细节,就能走向成功。请不要忘了,还有一句话叫:“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不是说细节不重要,世间的任何事情过了头都不好。只关注细节,或过于关注细节,就会让一个人难以把握事物整体发展趋势。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欲成大事,必须将精力集中于该领域,若拘于小节,将精力和时间过度的投放在非原则的琐事之上,必然对大局观的形成产生阻碍作用。

细微之处的确需要注重,但细节是为整体服务的。在关注细节的同时,我们需要时不时地跳出来,总揽全局,然后再做下一步决定。既能注重细节,又能不让自己陷入其中、因小失大,这便是许多成功者的过人之处,是一种大智慧。

纵观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可以发现他们身上共性的特征:具有长远的眼光,对事物发展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力。这就使得他们能够认清“小”的地位作用,不会在这些无关原则的琐事上投入过度的精力,才不会失掉“大”的方向。

陷阱七:屡教不改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见到兔子再去招呼狗,不算是晚了;羊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也不算太迟。

知错就改,永远是不晚的。但是如何发现自己做错事情了呢?一是自己主动认识到的,更多时候我们还是要靠别人的“忠言”。可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这种善意的提醒明知道对自己有帮助,但很多人还是不愿意去真正的倾心聆听。

古今成大事者,大都是能够接纳善言,愿听逆耳之语的。《孟子》中云:“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面对错误,暂且不说改正,首先要有一个认错态度,做到“闻过则喜”。“闻过则喜”不是目的,目的是做到闻过则喜、则改。如果对待别人的批评,只停留在虚心听取上,而不采取有则改之的态度,闻过也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其次,面对错误怎么改?当然是及时改,知道错误后马上进行修正,将各项损失降到最低。还要对错误举一反三,认真总结经验,避免将来重蹈覆辙,这才是这句话要告诉我们的意义。如果身边有在同样的错误上一犯再犯,屡教不改的朋友,也一定要趁早远离。

陷阱八:生搬硬套

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

遵循古法成就的功业,不完全高于今世;一味效法古人的学问,也无法制定今天的制度。

相信不少人身边会有这样的人:看别人开饭店赚钱,他便也开一个;看别人开始健身,他也欲去;看别人投资股票收益不错,他也跟风而上。生搬硬套别人成功的经验,天真地认为自己也能像别人一样取得成功,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模仿是人的本能,这话不错。超越总是从模仿开始的。但一味去生搬硬套的模仿,是不会有前途的。在模仿中学习、积累,再通过融会贯通所得来的经验,进而在模仿的基础上根据客观情况加以创新,这才能真正的产生价值。

我们学习国学,学习古人的智慧,同样不能教条地学习,古人的智慧同样要经过“转化”才能适用于当下,一定要懂得辩证变通的道理。

图文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