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江南的伤感散文名篇

2023-04-05 00:39 作者:亳州建安文学 围观:

「散文」江南纪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亳州建安文学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江南的伤感散文名篇1

文/张宝泉

愚行于江南水乡,其境如诗似画。心怀感悟,今散记之,此后便于览阅拙文。品赏“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胜景。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拙政名园冠苏州,古往今来是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

我两次苏州之行,每到之处,总是热衷于在片言只语中畅怀文涛史浪,在残垣断壁中拭擦碑泪橼恨,在绿女红男中采撷韵薇风。

苏州的名胜古迹,一块断碣或许就是一段悲壮的历史,一座桥或许就是一种文化精神。我在拙政园为饱览碑上的文字,竟然忘了集合定的时间,当我把笔记本载满而归时,害得文友们在虎丘园林门前苦苦等我。行走于苏州园林,能滋润的只有寒山寺晨暮不绝如缕的钟声;暧昧的只有河畔低吟浅唱的仿古宫灯;能让人不由踟蹰街头的只有梦中古典着颦笑回眸的依稀曼妙;能让历史舒展眉宇的只有园林中摇曳如柳的佳人情节。

江南多才子,苏州文人荟萃。骚人墨客被园林美景所激发,吟诗作画,题匾撰联,点缀亭榭,丰富了园林的诗情画意,为游览者唤起逸兴。的确苏州的园林已被叶圣陶先生染绿弄巧,一棵树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不奇怪,因为造化神秀。

园林中,无论是拙政园,还是留园,每一处建筑都没有出现完全相同的镂花之窗,它的奇特,因为是匠心独运的营构。再美的天然,只有加入历史人物自然的非凡活动,才能在浸淫文化之泽后声名远播。如“玉兰堂”悬额诗曰:“绰约新妆玉有辉,素娥千队雪成围。我知姑射真仙子,天遣霓裳试羽衣。影落空阶初月冷,香生别院晚风微。玉环飞燕原相敌,笑比江梅不恨肥。”诗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描绘玉兰的动人风韵,使“玉兰堂”环境优雅安谧,建筑与庭院结合得自然贴切,富有生活气息。

苏州的小巷是什么样子的呢?我自觉不凡是个能写点文章之人,极想把苏州的小巷看透摁入句子里,却被历史平仄成寂寞的足音。惟有精镂透空的长窗和四壁缜密的宫灯,让我不忍多看而又极想看透。不忍多看,是害怕这些趣雅的民族古典会在眨眼间如风逝去;极想看透,是希望窗内灯下的古代佳人故事能给自己以展现代的灵感,去捕捉才子理想的飞翔,进而扑腾粉色的浪漫,拭擦文学亮光,还人生一个真实如镜的境遇。

苏州不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还美女如云。特别是雨中小巷中的诸多娉婷女子,具有一种特有的楚楚动人的清婉,走进丁香般曼妙的诗意,走进似月古典如水现代的清纯妩媚。

如此,古老典雅的苏州,似仙女舞动水袖的美丽动人,怎能不让我们一行舞文弄墨者心动呢?

杭州的山并不高,郁郁葱葱,西湖的水并不深,绿水盈盈。有文化气息的人大抵喜欢西湖,就是因为她的细致、温婉和柔媚,犹如江南女子的一方倩影,也如传说中的世外桃源,或者还是历代文人心中一个不解之谜!

四月的西湖最有风韵,有时阳光明媚,有时霪雨霏霏,似少女般青纱遮面娇羞可见,低眉微眸中翠湖含烟。倘若依然伫立烟雨中的断桥上,或许会对许仙和白娘子想入非非?杭州的西湖有一道风景,就是一个幽怨的故事。

我们乘船游览了湖心亭、三潭印月,然后从岳飞坟下船登岸。岳飞是宋代卓越的军事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因坚决抗金反对妥协而被奸臣秦桧陷害。公元一一六二年,宋孝宗下诏为岳飞平反,并以礼改葬岳飞遗骸于杭州栖霞岭。岳王庙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公元一二二一年)。从整体观看西湖,其三面环山,一面临城,湖中孤山峙立,苏堤、白堤如锦纵横其间,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岛鼎立波中。湖面清似明镜,风光明媚秀丽。

沿苏堤向南,是西湖景点内最大的一个公园,由牡丹园、鱼乐园和花港三个景点组成。池内养着千尾红锦鲤鱼,或潜或跳,赏心悦目。从池边曲径走去,便是花的世界,仅牡丹花就有四百多株,千姿百态,绚丽多彩,别有情趣。孤山是西湖群山中最低的山,但它又是湖中最大的岛屿。孤山的中央便是中山公园,称为“西湖天下景”,四时景色,妙不可言。据说是清朝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的行宫所在地。这里确实美妙,碧波环绕孤山,山间花木繁茂,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是一座融自然美和建筑艺术美为一体的主题园林。

午餐过后,我们一行到了北来峰与飞来峰之间的江南著名古刹之一“灵隐寺”。寺前有两座石经幢,刻有佛教经文,造型古朴精美,距今千余年。寺内有天王殿,供奉着弥勒佛。大雄宝殿高达三十米,为国内著名大型古建筑之一。殿内一尊贴金的释迦牟尼佛像,体态端庄,面容慈祥,其佛像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雕坐像。灵隐寺内烧香拜佛的人很多,我是人不是神,而常人也,受不了寺内的浓浓香火,于是就冲出了寺院,离开了缭绕的烟火。

然后,我与几位提前走出灵隐寺的文友,怀着好奇的心情爬上了灵隐寺前的飞来峰。飞来峰山下有颇多溶洞,首先穿过通天洞,再到一线天,接着就是龙泓洞、玉乳洞、青龙洞,皆能目睹到五代、宋代、元代三百多尊石刻制造的佛像,这些佛像都是我国古代石窟艺术的瑰宝。我们边走边看,当爬上顶峰时,我累得浑身是汗,气喘吁吁。可是巅峰上只有几位游人拍照,其有树木,突兀的怪石外,没有让我感到惊奇的景物,倍感大失所望。

杭州之行,不管是苏堤漫步,西陵观花,孤山赏景,南社的碑文,还是苏小小的孤冢,雷峰塔的夕照。还有岳飞的精魂,秋瑾的碧血,灵隐寺拜佛,每到一处都含有一段故事。朝代的风烟失去的珍惜、历史的印记,而更多的则是令我能触摸得到伤痛或喜爱。

苏小小的孤冢位于杭州西冷桥畔,有诗写道:“湖山此地曾埋玉,岁月其人可铸金。”此诗对苏小小的评价非常高。我没有看到她的原墓,当时是一座赭黄色的水泥墩放在四周圈围的亭子中,刻满了古人和今人的名字。据说是为了保护西湖的历史风貌重建,有六根四方柱子支撑,亭高数米,用青石和传统雕刻加工而成。虽然不失景点的风采,但到底没有传说中的那种幽怨神秘感。

西湖自古风流才情逸事,不但有才貌双全的青楼人物苏小小与阮郁的爱情故事,还有闻名于世的白娘子与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也发生在这里。这些神乎其神的传闻,吸引着历代很多文人墨客和游人。

杭州的每一处美景,无不怡情悦目,见到的总是满眼嫩绿,水光潋滟、鲜花缤纷、古樟参天、垂柳依依、鸟语花香、柳絮纷飞,络绎不绝的游人在我身边晃动,在无边的绿色中,陶醉于西湖的诗意里,让我沉浸在美仑美焕的梦境中……

江南水乡周庄最美。著名国画大师吴冠中盛赞“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周庄的美在于小桥、流水、人家、深院、老宅、水巷,以及由此衍生而来,历经沧桑保存下来的人文风貌,民俗风情,已成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世人的关注和重视。就像大户人家的女儿一样,原来深居简出,可一朝被世人窥得容颜,想低调为人也就难了,周庄便是如此。

我们一行到了周庄之后,我才发现真正的周庄和我多年前看过的电视剧《偶然》中的画面颇有些出入。看过电视剧《偶然》的人们都知道,剧中的部分场景就是在周庄拍摄的。当然作品的取材要高于现实,才能体现水乡的最佳境界,而我们要看到的是真实的周庄水乡。在静谧夜色下的周庄水巷石桥朴拙、简约,如卸妆后的佳人,素面朝天,干净、清爽、纤尘不染;月光下的流水,温柔和缓,发出清凌凌的光,如佳人流转的眼波,晶莹澄澈。小镇上的人们在小船上摇着橹,悠然而不紧不慢地过着日子,如佳人慵懒梳头的情怀。这样一个温婉内敛的江南小镇,怎能不吸引无数游人纷至沓来呢?

我随人流走进周庄狭窄的街道。街道两旁商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游客们忙着购物。多年的旅游开发在给周庄人带来财富的同时,也给这个原本淡泊宁静的小镇注入了繁华的商业气息。源于看景的缘故,从巷尾迈下台阶,走上石桥,可心里却不期然地失落。六百多年的沧桑巨变,小桥已有了斑驳的痕迹,虽然风姿犹在,到底是美人迟暮了。桥下水声依然,乌篷船的橹声依旧,却少了应有的清澈。水色固然是绿的,只是过于厚重,缺乏一种年轻的透亮与灵动,川流不息的游人使小镇原本剔透的眼眸黯淡了光彩。

周庄水乡的斜阳充满画意。小桥边一位中年妇女呵斥掉下饭粒的孩子:“家里哪有个沈万三?”这是一句很有意义的话语,教育孩子要懂得勤俭节约。在周庄人心目中,沈万三已成为代代敬仰的财神;南京的中华门也留有沈万三的记忆,古老的城墙上传神地记载着沈万三有个聚宝盆的故事;甚至在遥远的云南,也留有沈万三神秘的活动轨迹。这位曾经的江南首富,给人印象很朦胧,其如何聚财致富,更让人琢磨至今。

走进沈万三的居所,河水环抱之间,便是“沈厅”,由门厅、会客厅、内厅、膳房组成。一层层铺展推进,既是富户的一点铺陈与张扬,更多的是商人曲径通幽的心机和精到的门槛。再加之余秋雨笔下的《江南小镇》为文化底蕴,给周庄注入了浓郁的人文气息。他用饱满的笔墨娓娓叙述了富可敌国的沈万三,因不慎露富,险招杀身之祸,最后长枷铁镣,流放云南,最终客死异乡的人生历程。沈万三的悲惨结局,为周庄平添了几分凝重的气息。

从“沈厅”走出,我的心情有些黯然。沈万三的悲剧固然有历史的原因,但也是他的宿命,树大招风,自古亦然。而在我心里的却是江南水乡的秀丽、雅致,没有了年轻的活力,猝然老去的一种心痛。有些风景是可以历久弥新,愈经风霜雨雪愈显韵味,如长城、故宫,浩浩几千年历史烟尘,反而使它们在饱经沧桑之后,更显厚重,更显大气磅礴。他们是北国的汉子,刻满皱纹的脸和刚毅的眼神,才是他们应有的面容。若过于清俊、年轻了,反而失了份量。

有些风景是要小心呵护的,清丽、雅弱的样子才惹人怜爱。如周庄的小桥碧水、曲折巷道、幽静庭院,是经不起众多游人喧嚣纷扰的。小桥是纤巧精致的,桥上三五行人,但不应是拥挤的行人过往;流水应是清透、洁净而欢快的,是可以放心地掬一捧洗去仆仆风尘的,而不应是浮着少许杂物的河水。因为她们是南国的佳人,明眸皓齿、冰肌雪肤才是应有的容颜,任何一点残败的迹象都是不宜入眼的。

行走于濛濛雨雾江南水乡,如一块温润的碧玉,有着和暖的光泽。桥头拾级而上的美女,凭栏凝望,婀娜多姿的身影静立成水墨画的主题。远处霭霭雾色里的屋脊,船影,在如丝的雨线里,渐渐地模糊成水天相接的水乡仙境。

此时的周庄,蕴含一分愁绪,两分诗情,三分安谧,四分柔婉,五分雅致,极致的美好!

编辑:夕阳红

关于江南的伤感散文名篇2

《江南七月雨伤怀》

作者:沈玉印

近来好象变懒了,已经是好些天没有写过日记了。上次夜里去盱眙,就懒得没有记,虽然这样的经历对我来说,并不多,或许以后再也不会碰到,几次想写一点,但却还是没有记下来。今天去常州三院看我舅妈,便又触发了我的神经,因为这二件事,毕竟让我触摸到了别人生命中的生和死,这些对我只是个人经历,但对别人来说,却是没有对生的选择余地了,死亡已经摆在了别人的面前,这是恐怖而伤感的事情。

去盱眙那天夜里,常州的雨水便开始没完没了地下了起来。即便中午还透着阳光,以为能艳阳一天时,临到傍晚,一阵暴雨便又把江南的夜空浇了个透,再加江南夏天的空气本就来的湿热,让人感觉今年的夏天就好象整天“湿嗒嗒”的。

记得那天十点多,我刚睡着,有人打电话给我,只听那人在电话那头说:“师傅,你有空吗?能不能送我们去趟盱眙!”“你谁呀?”对这个声音,我很陌生。只听那人说了一段他曾坐我车的经历,我想起他来了,那是一个看上去很年轻的小伙子,虽然面相不是太清楚,但我能想起来他那次坐我车的经历。我问:“干嘛不明天走呀,明天坐长途车回家还可以节约一点钱!”因为已经是很晚,说真的我还真不想送,一是因为太晚,二是路途太远,三也是安全问题。只听那边的人口气好象很为难:“能不能帮帮忙,我们有急事,今夜必须要回去,别的人我又不认识。!”后来,我就同意了,因为盱眙,我有次从南京去淮安曾经路过过一次,虽然不是太清晰,但感觉好象离南京二桥不是太远。对方见我松了口,便问需要多少钱,我想我帮一个单位去南京大厂接人费用收六百,盱眙好象离南京大厂也不太远,我开价八百,对方问能不能还价一百,我说也行。就以七百的价钱成交了。

我从城西赶到城东,到丁埝接的当事人,上车是三个人,一个中年妇女,一个小伙,还有一个孕妇。中年妇女坐在副驾位置,二个小年轻坐在后排位置,那个小伙子就是曾经坐过我车的年轻人。从当事人上车开始,我便感觉到她们是碰到了极不好的事了。因为那个中年妇女从上车后,便好象胸闷的气都喘不过来的样子。一路上大口地哎声叹气,大口地喘气。精神状态极差。因为我毕竟是陌生人,也不便问别人的私事。

但从他们的闲谈里,我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原来,中年妇女唯一的亲侄子从南京打工回到盱眙老家,有朋友请吃饭,酒喝的多了,散席后一个人步行回家时,不慎跌入了路边没有盖子的窨井中,不幸身亡。亡者二十四岁,已结婚,并育有一个一岁多点的儿子。事发当晚,家人就通知了在常州打工的死者亲姑姑,我只听中年妇女在念叨,说:“昨天还在电话里说好,再过二天来常州玩的!”说着说着,又在车上哭了起来。

我从出了常州后,天就又开始下起雨来,只是也不太猛烈,我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中年妇女回家的心情是极为迫切的。但对我来说,安全也是至关重要的。从常州出发时,已经是夜里一点钟,因为雨,车速也只能保持在一百公里的样子。等过了一个多小时,中年妇女的情绪才显得稍微缓好起来,于是我从跟她闲谈时,便也知道了这妇人的大概。原来这中年妇女才38岁,17岁时便结婚,育有一个女儿,女儿现年26岁,后来又生了一个儿子,坐在后排的小伙就是中年妇人的儿子,才17岁,而那孕妇则是小伙的老婆,才20岁,下个月就要临产了。前几年,中年女人的老公因意外去逝了,女儿因为受了较大的刺激精神上出了问题,只能在家静养。妇人在常州一钢厂上班,在一个高温车间做行车工,工资倒也不错,有四千多块钱。只是那环境让人热得受不了。我问妇人,这几年怎么没有重找一个。妇人答:“哪有这么容易呀!再说了也没有合适的。”听妇人说,她一个人还帮儿子在常州买了一套房,这在一个失去了丈夫的妇人来说已经是相当的不容易了。

从过南京二桥后,我便感觉到我已经犯了一个错,那就是盱眙并不是我想象的离南京那么近,而是比我想象中的地方远了很多很多。事后看了里程得知,从常州到当事人老家近300公里,有二个常州到南京这么远,油费来回350元,过路费240元,这样,我就几乎没有钱可赚,从下盱眙高速后,我说还是当八百算,中年妇女,没有提出还价。路上她告诉我,有次他们春节回家包了一个车,花了1500元。我说,这价稍高了,下次若再租车,一千元在合理范围之内。但这次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再提加价。

当事人的家在乡下,离盱眙县城还有十几公里,我到那里时,天刚微明,清晨五点钟,青蛙在雨后的农田里正乐此不疲地叫着,而简易公路上还时不时地洼着一摊摊的雨水。回程的路上,我开的很快,因为天已亮了,在服务区又睡了十分钟,况且路走过一次也已经比较熟悉,但到常州的单位报到时,还是迟到了一分钟,八点零一分,被单位扣了十块钱。

本来这事已经过去了,我叹息中年妇人的侄子,正如一朵花,刚开放时就凋谢了。才24岁,对他来说,毕竟死亡来的过于突然,也过于惨酷。但他毕竟不是我的亲人,我就少了一份真正的痛切之感。可是今天我去看舅妈,我看到舅妈的笑脸时,我的内心里却是一阵阵地痛将起来。因为舅妈已经接到了死亡通知书。

昨天接到哥哥打来的电话时,我还是有点意外的,因为今年清明前夕舅舅去逝时,我去奔丧,那时的舅妈虽然已近八十岁,但看上去身体很健康,行动自如,思维敏捷。但仅过了几个月,舅妈已经被查出患了晚期肝癌,对她来说,已经时日不多。外表看上去,舅妈依旧看上去很健康,能说能走,见了我一家人去,显得非常的开心。只是说到在边上抹眼泪的大表姐,舅妈还是显得很心疼,还在笑着跟我说:“你看,就是你表姐想不开,其实,我就是***,我也是知足了,再说了,我也到这个年纪了,阎大王总要收一些人带走的。有什么可怕的!”其实,大表姐也已经60整了,我听了舅妈的话,虽然附和着说,人应该想开一些,但我的内心却是无比的酸楚起来。我感觉舅妈虽然不识字,但在面对死亡的态度时,我却觉得舅妈是非常高大的。

回程的路上,我跟同去的儿子说:“没有一个人是不怕死的,舅婆只是怕表姑伤心,才显得很轻松说那些话,做儿女的一定要感觉到做父母内在的恩德,即便他们要去世时,依旧不想让自己的儿女受到伤害!”

关于江南的伤感散文名篇3

江南水弄堂|#美友博览#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彭程

一个人很早就喜欢上一个事物,到了迷恋的地步。但因为机缘所限,其后多少年中,与欣赏对象只有短暂零散的接触,很不过瘾。终于有一天,目标集中出现,充塞了他的视野,从四面八方簇拥裹挟了他。他也得以凝神静虑,全身心地欣赏品味,目接神交。这种情形下,他会有什么反应?

我此刻便是如此。眼前便是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我长久以来念兹在兹的对象。

是在江南名城无锡老城区的南门外,脚下是一座名为清名桥的、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拱形石桥。古运河就从桥下流淌而过,将老城区一分为二。大理石的银白色桥栏杆,被岁月风雨侵蚀,有一些残破斑驳,手抚上去,粗糙而凉爽的感觉瞬间传递到掌心。

斜倚栏杆,缓缓地转动脖颈,目光收放之间,古运河的魅力展露无遗。从此处到南门这段长约一点三公里的河道,被命名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是古运河最精华的部分。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段河道就是申报项目之一。这里集寺、塔、河、街、窑、宅、坊、弄、馆等众多古代人文景观于一体,有“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的美誉。

这副精致工整的对句,并没有丝毫夸张。古运河的魅力,在此处体现得淋漓尽致。两岸青石垒砌的河岸,夹出一道宽约十几米的水流,缓缓地流淌,分明是一条水上的巷弄。临水的房子多是两层,个别三层,一色白墙黛瓦。到处悬挂着红灯笼,渲染出温馨的情调。房子连同蓝天白云的倒影被水波荡漾,便有了明与暗、真与幻的对比,有了层次和韵律。水边的条石栏杆上,疏朗错落地摆放着盆花绿植,增添了不少生机。栏杆内侧,隔着窄窄的小道,便是古旧的房子,屋脊上层层叠叠的瓦片,黯淡的颜色分明是被岁月烟云熏染而成的。屋檐下往往有一株藤萝,或是几竿竹子,藤蔓枝叶将窗子半遮半掩,清幽而雅致。位于旅游景区,这些房子不少改成了茶馆、咖啡馆,店招上的名字饶有诗意。目光沿着河道向前递送,远处又是一座拱形石桥,半圆形的桥洞,和水面上的倒影,恰好组成了一个完美的圆形。隔段时间就会有一艘游船驶过,古色古香的式样,正和此处悠悠的古意相谐适。

一派平和静谧的氛围,笼罩着古运河和两旁的老屋。想起了唐代诗人杜荀鹤的诗句:“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虽然吟咏的是苏州,但描摹这里也同样合适。过往的数百年中,眼前大略都是这样的风景。只是时光仿佛逝水,物事犹在,而人事全非。每一所房子旁侧,都有一个水埠头,约七八级石阶,一直通到水里。往昔这里十分热闹,妇女们淘米、洗菜时的说笑声,洗衣服时棒槌击打衣物的声音,以及旁边小船划过时的桨声,都曾经在水面上和深巷间激起回声。而现在,看到的却只有空旷和落寞。

端详桥下的流水,没有一点陌生的感觉。在我的想象中,早已经多少次走近它的身旁。古运河是我内心萦系已久的情结。故乡在冀东南平原。京杭大运河南运河的一段河道,就从县城东边十几里的地方经过。读中学时,曾经和同学结伴骑自行车专门去看,望着宽阔的河面上河水沉静缓流,少年的想象缥缈而浪漫。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部《话说运河》多集专题片,其中有一集就专门介绍无锡运河。参加工作后,乘出差的机会,多次从火车上一瞥它的身影,也曾经在它流经的几座城市的河岸边走过。但像今天这样长时间地行走于它的襟怀之间,这样零距离地观赏它的每一个局部每一处细节,却是第一次。仿佛一个不惯饮酒的人,平常只是小酌几口,忽然猛饮下数杯,于是一种醺醺然便油然升起,充溢于胸间脑际。

江南古运河的魅力,总也离不开河边巷弄的映衬。与这一段河道平行,两边各有一条街巷,分别是南下塘和南长街。我走下清名桥,前行十几米左拐,就进入了南下塘。这是无锡历史最悠久的巷子,房屋多建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处处都显示着岁月的沧桑。小巷逼仄,靠着运河的一侧,各种小店铺鳞次栉比地排列着,间隔不远就会有一家餐馆,弥漫着咖啡的香味,食物煎炒煮蒸的味道,间或有轻柔的音乐,透露出生活的祥和安逸。继续前行,一阵评弹的声音飘来耳畔,是从右边一所房子里传出的,门楣上方木质标牌上刻着篆体字“书码头”,不由得停下脚步聆听。吴侬软语,舒缓柔婉,似泉水流淌,但骤然间又变得高亢急促,仿佛裂帛之声。尽管听不懂唱词,却依然是十分惬意的听觉享受。

南下塘小巷走到尽头,左前方便是横跨运河的南门桥了。穿桥而过,对岸就是南长街。这条街比南下塘要宽敞不少,两侧店铺也更为密集,既有张小泉剪刀店等传统老字号,又有各类出售专门物品的特色小店。游客也比南下塘街要多,神情步态中一派悠闲松弛。一边慢慢走,一边欣赏着街两边的老屋旧宅,形形色色的招牌,不知不觉中,清名桥又在面前了——脚步画出了一个长方形的轨迹,重新回到了刚才出发的地方。

再一次从清名桥上走过。和上次不同,这一回下桥后是右行,不久就又登上了一座造型朴拙、名为伯渎桥的石拱桥。桥下东西方向的河道,被称为伯渎河,与运河相垂直,形成了一个丁字形。它是吴国的开国者吴泰伯为灌溉和排洪而开凿的,迄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远远早于京杭运河。战国时吴王阖闾攻楚,夫差北上伐齐,都曾通过伯渎河。查询资料,读到南宋赵孟頫的一首诗《夜泊伯渎》:“秋满梁溪伯渎川,尽人游处独悠然。平墟境里寻吴事,梅里河边载酒船。桥畔柳摇灯影乱,河心波漾月光悬。晓来莫遣催归棹,爱听渔歌处处传。”经诗人生动的描绘,当年胜景恍惚如在眼前。

不妨说,古运河成就了江南名城无锡。如果说无锡仿佛一位秀丽的江南女子,古运河就是挂在脖颈上的闪光的项链,映衬得女主人风姿绰约,魅力无穷。

无锡位于江南水乡的核心区域,河流密布。在以舟船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古代,这里四通八达的水路系统便于货物的运输交流,极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从伯渎桥走过,前面的一大片区域,是历史上的伯渎港,在漫长的岁月中是舳舻相继的货物集散地。这里有一个“大窑路窑群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为取水和运输方便,自明代起,这一带河边密布砖窑,都城南京的城墙砖就是这里生产的。到清代极盛时期,有上百座砖窑,嘉庆年间甚至承接过故宫金砖的烧制。

我参观了这里的“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是在当年砖窑的原址上建造的,陈列的大量实物,无声地讲述着砖窑的历史。然后又钻进旁边一座当年的砖窑,内壁用厚重的青砖一层层竖立着砌成,颇似一顶巨大的蒙古包,仰视头顶上方,是一个圆形的洞孔,投射下来一缕天光。从砖窑走出来,前面那一片临水的开阔地,一帮老年人的运动场所,就是当年的码头,砖窑的产品就是从这里上船,运往全国各地。

岁月像运河水一样不竭地流淌。进入上个世纪时,运载砖瓦的木船桨声,变成了小火轮的机器声。江南富庶之地,无锡作为这一带的经济中心城市,民族工商业得到飞速发展,涌现出许多经济实力雄厚、目光远大的实业家。在南长街,我参观了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它是依托无锡茂新面粉厂现存的厂房及办公楼建造的。面粉厂始建于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是中国民族工商业最早的企业之一,创办者是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伯父荣宗敬和父亲荣德生,生产的面粉享誉全国并远销海外。面粉厂的麦仓、制粉车间、机器设备还在,荣德生使用过的办公桌、沙发等物还基本完好。我们一行是博物馆唯一的参观者,安静的氛围,有助于让思绪回返到当年的现场,想象他们创业的拼搏。作为民族工商业的开拓者,“实业救国”曾经是那一代人心中炽热的梦想。

这样看来,这一道穿城而过、流淌了千百年的古运河,分明也是一条纽带,连接着从农耕到工商的社会流变,见证了生活的变迁、历史的发展。

永不停歇的是时光的足音。到了今天,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对文化的需求就会变得强烈和迫切。它的前景如何,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与其所拥有的文化蕴涵密切相关。这一点,在无锡这一座江南名城,尤其是清名桥这一带历史文化街区,得到了鲜明生动的印证。这座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设者们,围绕古运河的修复和保护,实施了一系列堪称大手笔的行动,努力展现了它悠久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美,并使这种美能够赓续不断,仿佛古老的运河水一样永远流淌。这种根植于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这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城生机勃勃,就像一株枝干盘绕虬曲的老藤,仍然绽放出无数鲜艳的花朵。

我住宿的宾馆,位于城市主干道太湖大道和南长街相交处的一座桥边,紧邻古运河。自房间窗户望出去,就是河两岸两排平行的老房子连绵错落的黑色屋脊和几个豁口处的一截截河道。想到第二天一早就要离开这座城市,入夜后,我独自又一次来到河边。虽然昨天晚上已经乘船领略过了古运河的夜色,但我想再加深一番印象,为这一幅必将镌刻于我的记忆中的画图,添加上一抹浓重的色彩。

运河水汩汩流淌。经过夜色的过滤,视野中一应物体的轮廓都变得更加柔和朦胧。河两岸房屋中高高低低的灯光,投射到水面上,渲染出一簇簇一片片的光晕,橙红金黄,色彩缤纷。微微漾荡的水波,让画面变得更为迷离惝恍。

一艘画舫从远处悠然驶来,船舷无声地划过,水面泛着黑沉沉的光亮。船上坐满了游客,专注地欣赏着水上岸边的景致,间或有一阵惬意的笑语。船舱前面位置,背向船头面朝游客,坐着一位身着葱绿色旗袍的年轻女子,怀抱琵琶,轻拢琴弦,先后弹唱了《太湖美》和《蝶恋花》,嗓音宛转圆润,缠绵摇曳,随着船上明暗变幻的光影,渐渐渗入蔼蔼的夜色中……

华灯初上。江南水弄堂,一场华丽的演出刚刚开始。

#美友文学##【每日荐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