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做有故事的教师阅读笔记

2022-11-06 07:52 作者:新华网 围观:

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发挥读书、交流、资政的重要作用——书香中国 香远益清,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新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做有故事的教师阅读笔记1

“我是一名思政课老师,很多学校都在研讨如何提升孩子们对经典著作的阅读兴趣,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您觉得用什么方式方法比较好?”

“我是从事信息数据业务的一名工作人员,在第二单元社会读者群中,我和大家一起阅读了陈来老师的著作《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书中提到的中华传统价值观和国学相关问题让我受益匪浅。”

10月12日下午,在全国政协书院的会议室里,“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主题读书暨“和全国政协委员一起读书”活动社会读者赠书环节气氛热烈,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与来自5个社会读者群的读者代表座谈交流,场面十分活跃。

这次读者交流活动是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的一个缩影。

2020年4月23日,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正式启动。两年多来,委员们发挥读书、交流、资政“三个平台”的作用,积极参加读书、荐书、讲书、评书等活动,读书活动呈现出委员参与面不断扩大、活动方式不断丰富、地方政协不断跟进的良好态势。

读书成委员生活“新日常”

“我记得那是在2021年4月16日晚上,90多岁的党史专家金冲及先生在‘中共党史学习’读书群作了线上辅导《百年党史上的几个重要关头》,完成了1个小时、1万多字记录的文字讲座。金冲及先生的悉心讲授,激发了委员们的学习热情,讲座后线上讨论持续到次日2时许。”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副院长魏海生委员是“中共党史学习”读书群群主,近日,在谈起参加的委员读书活动时,他向记者讲述了这次难忘的经历。

一年多来,魏海生连续担任了4期读书群群主,“委员们的热情支持和学习精神常常令我感动,不少委员全天上线,入群学习早起晚睡,一些委员几乎天天入群学习交流,推送学习材料,充分体现出政协读书活动的吸引力、凝聚力、向心力。”

像魏海生委员一样,委员读书已成为委员履职工作的“新常态”、日常生活的“新内容”、凝聚共识的“新渠道”。

147个读书群,98%的委员参与率,覆盖全部34个界别;超过60万条发言,近300万人次浏览量;刊发《读书简讯》130余期,出版“政协委员读书笔记”丛书8册,转化形成200余份提案、政协信息、报告等履职成果……读书活动始终把推动更多委员读书作为重要任务,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调动委员读书积极性:有的担当群主,有的被聘为领读导读,有的推送分享个人读书心得,有的坚持“打卡”浏览学习、看书听书。

同时,委员读书活动也在不断创新读书形式。据魏海生介绍,为了把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吸引在一起,共同学习中共党史,全国政协举办了各种活动:以“品读红色经典 汲取奋进力量”为题的线下讲读会,在线直播的“委员讲堂”,实地参观红色遗址遗迹、党史展览等。

今年1月10日,全国政协正式上线了全新的委员读书智能平台。依托“公有云”的强大数据存储和快速信息处理能力,新平台可容纳全国政协和31个省级政协3万余人同步在线读书交流,新增消息文字语音互转、AI朗读、电子书及音视频断点续播等功能。短短3个月时间,即实现98%的全国政协委员登录平台、入群交流。

如今,建设“书香政协”,既有浓浓的书香味,又有鲜明的政协味。

“委员读书群充分发挥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实现集体学习和委员自学、普遍学习和分层学习、系统性学习和阶段性学习的有机结合,营造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包容互鉴、理性交流的学习氛围,培育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政协学习文化。”魏海生说。

读书成委员履职“新常态”

“有一次在讨论中,一位委员问我,农业现代化对乡村振兴的意义有哪些?”身为“乡村振兴”读书群群主,同时也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的王静委员,在收到这个提问后,决定开设一场线上讲座来做解答。

于是,王静发挥自己的专业资源优势,邀请《农业4.0:即将来临的智能农业时代》的作者李道亮、研究“三农”政策的专家霍学喜做了一场讲座,深化委员对农业现代化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牛真的可以听音乐喝啤酒吗?这到底是商业宣传的噱头,还是确有其事的科研结论?”“对于农药滥用问题,我们如何解决?”“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对农业生产都有怎样的影响?”……读书群中的委员来自各行各业,提出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

在王静看来,通过读书学习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做到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这正是委员读书活动的意义所在。

在各个读书群中,政协委员们为资政建言读书,在资政建言中读书,努力把读书的收获转化为履职尽责的工作成果。委员读书活动注重弘扬平等包容精神,在共读共学中强化政治引领,增进思想共识,聚焦履职所需,深化研讨交流,转化形成提案、政协信息、专项报告等履职成果200余份。委员们表示,参加读书活动获益良多,书香落到笔头,变成资政的“金句子”;落在心头,化为创新的“金点子”;落到实处,就成了履职的“金钥匙”。

经济委员会开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民主监督,围绕这个主题组织委员读书活动,力求打造永远在线的协商式监督平台;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在开设“学习民法典”读书群的同时,设置“委员导读”“一词一解”等6个网络栏目,在线解释民法概念并回答网友问题,扩大委员读书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据统计,各读书群共举办线上专题讲座及交流研讨700余次,线下活动200余次。委员们在博古通今中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地想问题办事情,形成了运用互联网传播共识的意识,提升了综合素养。

读书成凝聚共识“新渠道”

在引导全国政协委员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同时,努力带动和影响各界别群众开展读书活动,也是委员读书活动的重要着力点。

2021年10月,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线下交流会暨政协委员读书笔记图书出版座谈会举行。会上,《处处书友遍地书》《家庭教育何为:全国政协委员谈》《学好用好民法典(上)》等首批“政协委员读书笔记”系列丛书与公众见面。

从2020年10月第三期委员读书活动开始,已有21个省级政协分期分批进入网上书院,与全国政协委员联动读书。在全国政协的倡导、引领和试点省份的示范、带动下,目前,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协均建立了工作机制,大部分省级政协在委员移动履职平台上设置读书专栏,有的省级政协实现了省市县三级政协联动读书,“书香政协”建设的覆盖面不断延伸。

今年7月,由全国政协书院联合国家图书馆等共同推出的“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主题读书暨“和全国政协委员一起读书”活动正式启动。这一活动通过委员专家导读领读、线上研讨、线下座谈等形式,开展为期5个月的读书活动,共设置5个单元小组的社会读者群,每群组织10名全国政协委员和130名社会读者读书交流。在政协委员的带动下,大家以书为媒、以识为基,不仅促进了思想交流,也凝聚了共识力量。不少社会读者表示:“希望未来有更多机会与委员一起读书!”

在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委员看来,全民阅读的全面推广,对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至关重要。两年多来,委员读书效应不断扩大,正在成为联系界别群众的有效载体。他表示,作为政协委员,要从自身做起,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更好带动全社会参与阅读、热爱阅读,使“书香政协”成为助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重要力量。(记者 叶晓楠 黄敬惟)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做有故事的教师阅读笔记2

罗翔老师认为读书有四种境界:逃避世界,营造世界,理解世界,超越世界。然已进入不惑之年的我却不知道自己处于哪种境界。本周读了20位书友们的读(观)后感。让我暂时地体验了读书的四种境界。

在阅读中逃避世界

今夜阴雨绵绵、寒风萧瑟,这应该是一个窝沙发钻被窝的绝好日子。然一条“振奋人心”的微信让我的慵懒与倦意顿时烟消云散。捧着手机、走进书房,推开本子,我进入了忘我的世界。随着张乐鹃老师《燕食记》的指引,我了解到了“太史蛇羹”的做法,也知晓了“礼云子”这道既有禅意也有诗意的菜珍贵的原因。杨铖麟老师观电影《今天也要好好吃饭》后告诉我们:吃什么,是学问;怎么吃,也是学问。两位老师充满烟火气的文章,抚慰了我这饥饿的凡人心,让我在这孤寂的夜里已深觉热气腾腾。

在阅读中营造世界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看童话故事。青春期时,我对言情小说十分迷恋。成年后,我更偏好伤痛文学。每一次阅读后,我都会随着书中的描写假想一个画面,把自己代入进去而久久不能自拔。追随雷霞老师的脚步,我成了那个纯粹的小王子回到了童话的世界。车西老师读的《吵架又没发挥好》让我想起了我这半生中几次刻骨铭心的与领导前辈、家长、家人以及晚辈后生的吵架经历。我深知:吵架是一门艺术,但控制好情绪并保持理智,更是一门艺术。《平凡的世界》这一套书是我在一年之前读过的。我也曾跟随路遥的脚步走进了孙少平与孙少安两兄弟不平凡的世界中去。我校黄仁林老师从孙少安与田润叶的爱情故事中感悟到:人的生命力是在痛苦的煎熬中强大起来的。多年前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我为主人公安迪的遭遇愤愤不平,也为他的胜利出逃而由衷的高兴。我们年轻的林洁老师更是从影片中领悟到了安迪身上“坚持”的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用在了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跟随张显军老师观影《黑板》之感和胡义蓉老师观《西线无战事》之感,我来到了残酷的一战世界和伊朗战火纷飞的世界。在贫困和战乱面前,生命、尊严、梦想和知识的救赎是多么的苍白无力。感恩我伟大的祖国,让我有幸生在一个和平安全的国度,享受着这多姿多彩的生活,去体会了一盘吕鹏老师跌宕起伏的羽毛球比赛,去阅读刘桂林老师分享的《奇葩说》金句,与朱蔼靓老师一起去做一只快乐的“小狗”。今夜在以上九位老师的读(观)后感中,我穿越回了纯粹的童话世界、浪漫的青春世界,也被拉扯到了战火纷飞的恐怖世界,尔虞我诈的虚伪世界,最后又让我降落到了多彩的现实世界。阅读,何其美好,它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我们触手可及的多姿世界。

在阅读中理解世界

范芯悦老师所读书籍《如何阅读一本书》告诉我们:我们不仅是为获取资讯而读书,更是为了理解而读。俗话说:年少不懂书中意,读懂已是书中人。年轻时在意好看的皮囊而不重视有趣的灵魂。人过中年,跟着罗心苒老师一起再读《皮囊》,才明白阿太的人生哲学:肉体是拿来用的,而不是拿来伺候的。到了结婚生娃的年龄,顺其自然地当了母亲,却没有好好地储备相应的育儿知识。如今,孩子都青春期了才知道: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要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这些育儿知识。真佩服黄晓霞和李文学两位年轻的优秀的妈妈,早早地就为“母亲”这个角色做着准备。我想他们的孩子一定很幸福。如今的我正向人生中途走去,而我的母亲却正慢慢老去、走向终点。很后悔没有在我父亲病逝前,更多地了解他陪伴他,这将是我一生的遗憾。西林老师所读书籍《时生》和曾子瑶老师所读书籍《在你们离开以前》都告诉我们:趁还来得及,好好地陪伴父母、孝敬父母,不要让”子欲养而亲不在”成为自己一生的遗憾。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既是一种出世,又是一种入世。通过阅读,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理解世界,也理解自己。

在阅读中超越自己

如果书籍无法赋予我们对抗黑暗的力量,那么读书就毫无意义。龙梦老师读《自在独行》一书领悟到: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即便你认为自己是孤独的,也是可以自在的。其实,独处是最佳的读书时光,我们可以贪婪地饮用智者用一生总结出来的智慧,与他们发生超越时空的精神共振。读了余志坤老师所写的《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了解了阿德勒的心理学三大理论:目的论、课题分离与共同体感觉,然后试着用书中的理论去分析自己,体会到了张玉洁老师读后感《人生重在参与》的意义。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拉说:我们今生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超越今生。

今晚,在阅读群书友们的读(观)后感中,我逃避了那个暖和的被窝世界,营造了兢兢业业的读书世界,理解了为总结而抓狂的悲惨世界,更是超越了明日何其多的拖延世界。友友们,现在的你在读书的哪个境界?(沐川县实验中学 王虹)

做有故事的教师阅读笔记3

记忆中,好像是自从和赵德发老师做了关于他的长篇小说《双手合十》的对话之后,每每出了新著,德发老师总不忘寄赠我一本。来而不往非礼也。德发老师创作勤奋,新著一本本地出版,而自己出版的书少之又少,心中不免惴惴,但,好在自己这些年在书画上用功颇是勤勉,于是,收到赠书之后,有时便回赠一幅自己创作的书画,或者小楷,或者行草,或者国画小品。倒也因此心安了许多。

就这样,和德发老师书来书往也有好多个年头了。

我是比较热衷于喜欢收藏签名本的,而德发老师的一本本新著,正好也因此丰富了我的签名本收藏。《1970年代,我的乡村教师生涯》,是一本特别的散文随笔集,书籍的装帧设计也特别新颖独到,富有特色。书的封套采用的是旧报纸的形式。据德发老师说,此书印制完毕装订前,书的责任编辑特意请他手写了一百五十份签名,作为书的前衬装订进书里面,另外,还做了几百本精装毛边本。我手头的这一本,就是精装毛边签名本,遗憾也欣慰的是,没有彼手写的签名,却有此手写的签名。

读一本书,也是读一个人。虚构文本也好,非虚构文本也好,一本书里会藏着作者太多的生命密码,情怀、格局、视野、学识、语言的锤炼水平和风格、叙事的能力和水平特色等等,《1970年代:我的乡村教师生涯》是纪实性散文集子,记述的是作家赵德发在做乡村教师的这十年间所经历的难事、趣事和窘事,文字质朴、生动、厚实,内容真实、自然,饱含深情,读来让人唏嘘,也让人感慨万端。

作家们大都是嗜书瘾君子,这种对读书的迷恋和嗜好一般在童年时代就显露无遗了。德发老师也不例外。可是,在精神和物质双重贫困的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书籍简直就是珍稀品,读书也是件奢侈的事情。白天读书会挨大人的打,晚上读书会被大人骂点灯熬油。即使是这样,也要想方设法地找书、借书来读。在《书虫》一文里,作家写道:“许多个夕阳西下的黄昏,我站在‘老围子’的废墟上,望着炊烟四起的村庄,从村南头看到村北头,就像小偷数算谁家有钱一样,数算着谁家有书,并且能借给我看。有一天,我忽然看到村子中央的某一户,想起他家有几本武侠小说,就上门去借。但书的主人告诉我,书没了,找不到了,我空手而归,羞愤交加。”作为嗜书瘾君子,我也深有同感。

据我多年的阅读经验来说,诗人的散文随笔,大多语言优美,诗意迷人,注重抒情,而小说家的散文随笔,则比较注重叙事和细节描写,思想深刻,具有故事性,语言生动,活色生香。德发老师是出色的小说家,叙事的高手,书里写到不少当年的种种细节,或者生动感人,或者诙谐有趣,或者意味深长。修辞立其诚。朴实的文字最感动人心,真实的文字发人深思,细节的描写总是不经意间就扣动了读者的心弦。“有一天晚上回宿舍,我一个人走在校园中,感受到温馨和煦的春风,聆听着白杨树叶被春风撩拨出的响声,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抬头看看,只见每一片新长成的杨树叶子都反映着月光,亮闪闪的,我心中生出一种深深的感动!我扶着一棵白杨树,久久地站在那里,泪水不知不觉涌出眼窝。”在《县师范》一文里,我读到这里,不禁有些纳闷,一个普普通通的春天的晚上怎么会让一个十七岁的农村少年涌出了热泪?接着往下读:“后来我一直认为,我对春天的审美意识,是在十七岁那年、在莒南师范才萌发的。在此之前,每年春天家中缺粮,母亲愁容不展,我的情绪也变得十分灰暗。所以,春天在我的心目中一直是个可怕的季节、让人难过的季节。而在十七岁这年,我第一次感到了春天的美好、人生的美好。”春天原本是美好的,我们的古诗词里有多少文字歌颂春天的美好?可是,贫穷又给多少人烙下深刻的烙印:春天青黄不接的季节,是饿肚子的季节,是个让操持一家人的吃喝的母亲愁容不展的季节,是个可怕的季节……我的双眼,也读出了热泪。

《1970年代:我的乡村教师生涯》所书写的是一个乡村民办教师的1970年代,也是一群人的1970年代,是时代的缩影,也是时代的剪影。文史学家、作家郑连根把这本书称为作家赵德发的“作家前传”,也是颇为熨帖的。

德发老师著述勤奋,不仅在小说创作上取得巨大成就,被著名作家张炜誉为“山东文学的功勋人物”,在散文随笔创作上,德发老师也是实力雄厚,佳作不断。“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境的来临,我改变了主意:与其将那些素材经过虚构,加工成小说,不如直接采用非虚构的形式,把当年那些事情原原本本告诉读者。”这可以说是作家赵德发写作《1970年代,我的乡村教师生涯》这本书的初心。

书来书往,都是一份情谊。书来书往,也都是一份热爱。

壹点号雨兰诗文书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