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生活中要铭记的故事有

2022-11-06 07:21 作者:人民网 围观:

人民热评:致敬“隐入尘烟”的朴素乡村生活,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人民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生活中要铭记的故事有1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原创稿

“被风刮来刮去,麦子说了个啥?被飞过的麻雀啄食,麦子说了个啥?”其实,只有他们听懂了一粒麦子的叹息。电影《隐入尘烟》自上映以来便引来热议,不仅入围了第7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更有评论赞其为“迄今为止今年表现最好的国产电影”。尽管故事选取了一个很小的切入点,但正是朴素、真挚的情感,描摹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现实,呼唤着人们内心对美德的敬意。

《隐入尘烟》没有采用宏大叙事,而是采用甘肃张掖本土方言传递了两个相濡以沫的“伴儿”的艰辛却又充满希望的生活。那头小毛驴、刚抱窝的燕子、灯泡孵化出的小鸡,是他们期盼的“好日子”。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每次搬家后有铁都会重新张贴“囍”字,并问贵英“囍”字是否挂好了,贵英都在仔细端详后说同一句话:“高一丝丝”。其实就是期待往后的日子能够更好一些。这幅现实主义的田园图景在一帧帧动情的镜头中,谱写了唯美的爱情篇章。某个时刻,这部影片唤醒了我们内心的良知,或引发对当下生活新的思考,无意间赋予了我们普通人一种坚强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力量。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西北农村题材电影,能够突出重围,除了两位主演的出色演技,离不开故事中所蕴含的“真善美”和对时代的思考。电影是蒙太奇的艺术,更是归于真实生活的艺术,暖色调、精心构图下的自然表演一瞬间将人们拉回当时的场景中。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导演给了失语人群一次对外讲述故事的机会,受众在“以心换心”的过程中,内心中的情绪得到了释放。或许有人质疑,这部影片的真实性和年代感,但作为陇原儿女来说,看惯了宏大命题的高远境界式解法,一刀一镰下的真情流露,这些再亲切不过了。

艺术来源于生活,《隐入尘烟》是序章不是终章。不是只有建立丰功伟绩的人才会被历史铭记,像有铁、贵英这种极少出现在银幕上的耕耘形象,社会需要给他们无差别的关怀。电影结尾有一行字幕:“2011年冬,老四马有铁在政府和热心村民的帮助下,乔迁新居,过上了新生活。”是啊,土归土、尘归尘,老四真的该隐入尘烟吗?

生活中要铭记的故事有2

六九年桂月,我呱呱坠地,父母中年得子,弄璋之喜喜不自禁,殷切希望儿子长大能冲锋陷阵保卫祖国,遂起乳名冲,学名建军。

好吃莫如饺子,儿时的我特别爱吃水饺。可是七零年代农家的日子还不宽裕,生活以地瓜面玉米面煎饼为主,水饺逢年过节才能见到,还是黑面的。白面稀罕得很,借之不得。巧妇怎为无米之炊?这个问题可难不住心灵手巧的妈妈,在孩子眼里,妈妈的爱是无所不能的呀!地瓜面、高粱面、玉米面,各种面经过妈妈魔幻般地处理,一眨眼,竟然神奇地改头换面,一个个小鸡小狗小兔腹藏锦绣昂首挺胸列阵于小高粱秸秆盖简子上,神气活现,令人拍手叫好。妈妈一边教我认识小动物,一边给我讲有趣的故事,我听得津津有味,吃得口齿生香。比我大三岁的四姐和大六岁的三姐,一人两个水饺,却舍不得吃,闻一闻说真香啊。感恩在父母的辛劳下,一家人相亲相爱,生活有声有色,日子有滋有味。

生于一九三三年的妈妈没有上过学,尝过睁眼瞎的苦楚,更加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后来作为扫盲班的高材生,她非常珍爱学习,田间艰苦劳动和琐屑家务料理之余,剪纸、中医、民俗,方方面面她都以极大兴趣学习,皆略有所成。最让人佩服的是拿踝,深得姥姥推拿的真传。一旦有乡亲不慎掉踝(关节脱臼)找来,妈妈一看二摸三推,嘎巴一声,就好了。至于小孩掉踝,拿个拨浪鼓哄着,轻轻一推平安无事。大家都说,神了!妈妈对上门求助的街里街坊,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无论农闲还是农忙,二话不说,手头的活计马上放下,立刻施以援手。老乡过意不去,略表谢意,推让半天,即使是一把韭菜一颗葱,妈妈也坚决不收。当然喜糖例外。妈妈是个成功的月老,经她牵线搭桥,二十多对新人喜结良缘。妈妈乐于助人,怜贫恤老,十里八乡皆知。记得妈妈经常让我们端着搪瓷碗,用老粗布巾盖着,趁热给本队的两个孤老送水饺,即使自己家都不够吃。妈妈常说,乡里乡亲百世亲,越帮越亲,邻里街坊相帮衬,助人助己。你们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是这么说的也都是这么做的。记住啊孩子们,要多行善事,做个好人。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往事依依,从咿呀学语蹒跚学步,到背起妈妈缝制的小书包吟诵水木土山石田,人生的路上,妈妈吃苦耐劳、孝老敬亲、乐于学习、热心助人的好品格,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妈妈常激励我们,知识有趣胜过好吃的饺子,读书人真幸福啊。慈训融入我的血液,一生相伴。爱水饺,不管什么面,不管什么馅,不管水饺长什么样,我都一往情深,饕餮舌尖。

书之爱,犹如此。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开始小人书,后来《千家诗》《红岩》《中国上下五千年》《古文观止》……爸爸妈妈从牙缝里省出钱来,燕子衔泥,鼓励我们多读好书,学先贤,做个对祖国有用的人。八零年代,改革开放开启富裕之门,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百姓丰衣足食,白面不那么金贵了,我的书厨也日益丰富。多劳多得,课余创收,逮蝎子、捡麦穗、割牛草……积攒一年的钢镚毛票,买课外读物。书一买来,洗净手,仔细包上书皮,开卷有益,先睹为快。晚上,老屋内,灯火可亲,姐姐们小心传阅,爸爸笑眯眯地抿口酒,妈妈轻轻摇着纺车,钟表滴滴答答,炉火正旺,馒头锅滋滋冒着热气,炉灰里的烤地瓜散发着焦糊香,烟囱炊烟袅袅……温馨的老屋岁月。不久,新书就飞到胡同里亲密的小伙伴手里,大家共同分享,互通有无。那些年,宝贵的精神食粮让人生富有情趣,亲情友情让生活多姿多彩。苦乐年华,最美乡情。

爱是力量的源泉。有妈妈爱的水饺助力,承蒙恩师精心教诲得力,学海遨游,书山登攀,铁砚磨穿,青云得路。八九年高考大学梦圆,全家皆大欢喜。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妈妈精心包好白面水饺,把我的恩师们请到家里来当面表示感谢。妈妈经常教导我们,尊师重教,耕读传家,这个好家风,你们可要言传身教代代相传呀。芝兰满室,谈笑风生,好香,好香!那天的水饺,大家都赞不绝口。

九一年大学毕业,我成为人民教师,后来光荣入党。工作三十一年来,我牢记慈母教诲,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敢有丝毫懈怠。借力好行船,我通过和同事、学生们一起包水饺,交流沟通凝心聚力促进教学。饺子出锅,热气腾腾,其乐融融。水饺真香!妈妈的味道。有人发自肺腑地说。

母亲晚年热心公益,是村夕阳红志愿文艺宣传队的一员。母亲很有积淀,出口成章:制度好,科技力量大,国家强人民富,百姓日子赛蜜糖。二十年间,我们家,从砖瓦房到楼上楼下手机通话;从金鹿凤凰、轻骑木兰到吉利长城;从翘首盼水饺到怎么又是饺子哎……母亲的幸福溢于言表,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感恩共产党。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我要好好过,到处旅旅游,讴歌大美中国……每逢节庆活动,母亲通过快板、三句半、扮玩等形式和队友们宣传党的政策、村规民约及模范先进,抒发老百姓美好时代小康生活的幸福喜悦之情。

母亲是个农民,热爱土地。母亲八十岁还在种地。她常说,种地是农民的本份,不劳何获,自己种出来的粮食更香。

慈母于二零一三年腊月初一辞逝。那天晚上,我和姐姐陪着母亲吃完水饺,母亲把我和四个姐姐的手紧紧攥在一起,点点头,安详地睡着了。窗外,雪落无声……

壹点号 见君子喜

生活中要铭记的故事有3

这一别就是近百年!

上世纪二十年代,余姚热血青年符锦惠离开家乡参加革命,从此杳无音信。盼了一代又一代,他的后人终于迎来令他们心安的消息——日前,浙江省政府批准追认包括符锦惠在内的4人为烈士。

“几年前,我们得知三爷爷符锦惠1933年牺牲在广东,但追认为烈士的意义完全不一样。”符锦惠烈士的侄孙、59岁的余姚市朗霞街道天华村村民符建军眼眶泛红。

历史的天空中,英雄烈士灿若群星。据不完全统计,近代以来,中国已有约2000万名烈士为国捐躯,其中有名有姓的只有196万名。目前,浙江在册英烈有2万余名,因战争年代通讯不便、资料不全等原因,不少革命英雄、无名英烈散落在天际。为了追寻他们的踪迹,多年来,烈士后代们、各地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四处奔走。

每一个闪亮的名字,都值得被铭记。

近十年,浙江已追认烈士44人。一路追寻,一路深思,一段段刻骨铭心的红色记忆被揭开。

关键证据缺一不可

89年!符锦惠是余姚史上,牺牲后追认时间最久的英烈。

追认为何这么难?“追认过程中,烈士身份、参加革命的情节、死亡原因等关键证据缺一不可。”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优抚褒扬纪念处处长徐斌介绍,然而战争时期因敌我斗争激烈,常出现为了保守秘密销毁材料等现象,导致如今不少关键证据难以查证。

“三爷爷离家后生死未卜,找到他是爷爷生前的遗愿。”半个多世纪以来,符建军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然而,在互联网尚不发达的年代,寻人犹如大海捞针。

直到2019年9月底,一通南昌来的电话带来转机。一位符氏宗亲参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时,在参加起义人员名单里发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符锦惠。“会不会就是你的三爷爷?”他当即拨通了符建军的电话。得知消息后,符建军和妻子匆匆前往南昌寻访。

令符建军没有想到的是,三爷爷竟是一位叱咤战场的风云人物。馆内提供的资料显示,1927年,符锦惠任国民革命军第25师75团1营营长,参加了南昌起义,后随起义军向广东进军,参与创建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和东江革命根据地。1929年至1933年,他先后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政治部副主任、东江军委常委,东江红军独立第2师政治部主任等职务。

“1933年5月,符锦惠在紫金县被叛徒杀害。”亲眼看到这几个字,符建军心里如同翻江倒海般。回到余姚后,他仔细整理好带回来的材料,希望三爷爷能被追认为烈士。

闻讯后,余姚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档案馆等部门的多位专家迅速成立调查小组。但没想到,小组在开第一次论证会时,就碰到了棘手难题——纪念馆提供的材料中,关于符锦惠的籍贯等个人身份信息都是空白。

“如何证明参加南昌起义的符锦惠,就是余姚的符锦惠?”小组成员、余姚市委党史研究室党史文献科科长张志伟介绍说,调查一开始就陷入了困境:符锦惠年少时随父亲出门经商,在余姚本地生活痕迹很少。由于年代久远,与他有交集的人都已离世,考证难度很大。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寻访不得不转战线上。疫情稍有好转,张志伟和小组成员、余姚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拥军优抚科科长柳光其便坐不住了,他们赶赴符锦惠最后的战斗地和牺牲地广东深入调查。

那段时间,他们常常泡在当地党史研究室的库房,一待就是一整天。每本有可能有记载的资料都一页页去翻,找到一丁点旁枝细节的线索都仔细地复印标注下来。终于,一篇由惠东党史办整理的文章《牺牲在东江红土地的革命精英——符锦惠、蓝蔚林》,给了他们意外的惊喜,文章开头明确写着符锦惠是“浙江省余姚市朗霞街道天华村人”。

《中国共产党东江地方史》第241页、242页,《紫金县志》第876页……张志伟翻开办公桌上厚厚一本《符锦惠追认烈士资料汇编》向记者展示。132页资料汇编中,收录了调查组最终出具的调查报告及相关资料复印件,其中关于符锦惠烈士革命斗争和牺牲情节相关内容,都用笔仔细作了标注。

与符锦惠相似,这次成功追认的4名烈士,无不经历了长期而艰难的追寻。其中,台州籍烈士罗启况就因关键证据缺失,追认工作曾被耽搁多年。

罗启况是玉环当地的一名游击队员。1930年8月24日,在连屿坞门头激战中,24岁的他面对强敌英勇还击,因寡不敌众当场牺牲。5年前,罗启况的家人曾提出申请,但因“主证材料不足”“牺牲过程情节不明确”而无法证实。

2019年,玉环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安置创业科科长江勇牵头成立调查小组,跑档案馆、党史办,泡在材料文件中不知多少个日夜,终于在浙江省档案馆找到了关键证据——

一份民国时期的《浙江省政府公报》中,提到了罗启况当时参与的“黄樟顺带领的普青武装游击队”这一组织名称。另一份谈话记录里,也佐证了罗启况牺牲前还击强敌的英勇行为。

我们有责任留住先烈故事

追认这么难,为什么还这么费劲去做?曾有人这样问江勇。

“每一次寻找,都是为了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我们有责任留住先烈们的故事。”江勇这样回答。

这些烈士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在战场上经历过什么?此前都不得而知。追寻中,一个个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爱国进步青年形象,逐渐清晰起来。

“在东风小学,我们找到了三爷爷的学籍档案。”符建军说,符锦惠出生于1904年,曾就读于余姚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达善学堂(今东风小学)。17岁时,符锦惠跟随父亲去汉口做生意,在武汉期间,受进步人士影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符锦惠英勇善战,在战场上表现十分优异。《东江英烈传》在讲述朱炎烈士故事时,曾提到符锦惠的一段战斗场景。1933年,朱炎、符锦惠等率红军四个主力连、两个警卫排共500多人,北上与中央红军会师。期间,红军迎头痛击紫金县警一个中队,大部队缴械投降后,一个后卫班拼命逃窜,被符锦惠率领的两个主力连截获全歼。

1933年5月,在战争中受伤的符锦惠来到紫金县义容镇均安乡黄葛坪炭窑隐蔽养伤,5月5日被叛徒杀害,将最后一滴热血洒在了异乡。“三爷爷没有结婚生子,牺牲时只有29岁,他把一生全部献给了革命事业。”深入了解三爷爷的故事后,符建军动情地说。

追寻中,越来越多鲜为人知而又感人至深的先烈故事慢慢浮现。

今年被追认的台州籍烈士黄雷,是一名以“双重身份”潜伏在隐蔽战线上牺牲的地下党员。调查报告描述了他短暂却又激昂的革命生涯。

黄雷出生于1907年,是当年路桥黄仪昌印染厂的大少爷,毕业于上海东亚法政大学。为寻求真理之路,他辗转上海、山东、福建、浙江等地,参加革命工作。据《路桥党史》《黄岩中共党史人物》等记载,1927年,黄雷由原黄岩县地下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林泗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黄雷担任国民党路桥镇镇长。当时,路桥成立中共地下区委,他同时任区委委员。

黄雷心中,有着为劳苦大众谋利益的赤子情怀。他曾参与领导路桥药业店员罢工和“二五”减租运动,并最终取得胜利。“工人要团结起来,问资本家要薪,改善生活!”1927年4月,在路桥药业店员工会成立大会上,黄雷的一番慷慨陈词说到了店员心坎里,现场掌声雷动。查证的资料中,一位店员在回忆录中还原了这一幕。

1934年11月,因共产党员身份暴露,黄雷离开路桥,前往北方抗日前线,继续“潜伏”在国民党军队中。据黄雷后人叙述,在身份暴露离开路桥那个晚上,他要求家人销毁他所有资料、照片。家人因不舍,将一张他的黑白照片偷偷埋在家中青石板地下,没想到却成了仅存的遗照。1936年,因私释两名共产党员,黄雷被国民党杀害于河北保定,年仅29岁。

在绍兴嵊州,同样有一位隐蔽战线的热血战士——刘琴花。

刘琴花是嵊州市金庭镇后山村人,出生于1904年。为了讨生活,她成为一名小商贩,常常往返余姚等地。这也为她日后成为中共地下党交通员,提供了便利条件。

1945年8月10日,刘琴花前往四明山梁弄镇送情报时,途中被伪浙保部队逮捕,押解至伪浙保营部。随后,与刘琴花联络的中共地下党员竺春生也被逮捕。面对严刑拷打,两人始终坚守党的秘密,一言不发、宁死不屈。8月11日上午,两人被残忍杀害。

村里人虽然知道刘琴花是因为送情报被抓的,但由于她的联系人竺春生同时牺牲了,没人知道她的真实身份。追认过程一波三折,直到7年前,刘琴花的烈士身份才被正式确认。

“为了追求革命真理,他们甘愿身处隐蔽战线,并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徐斌说,“每一次追寻,都会被英烈们惊心动魄的事迹深深震撼。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烈士追认仍在继续

灿若群星的英雄烈士,是中华民族闪亮的精神坐标。追认烈士,不只是为了褒扬烈士、关爱烈属,更是对国家负责、对历史负责。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英烈褒扬工作。早在1980年,国务院就制定《革命烈士褒扬条例》,烈士评定从此有了全国统一标准。其中,首次明确条例公布以前符合相关条件因故未批准为烈士的,可补办追认革命烈士手续。2019年8月1日,国务院发布修订后的《烈士褒扬条例》,正式将英雄烈士保护纳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

“铭记历史既是对英烈和烈属的尊重,也是对英烈精神的传承。”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说,英烈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盏明灯。

“从记事起,我就常听母亲念叨叔叔的往事。”罗启况烈士的侄子、今年77岁的罗天寿说,叔叔壮烈牺牲的故事,在他幼小心灵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从小立志要从军,像叔叔一样保家卫国。1964年,罗天寿如愿入伍。五年的军旅生涯,磨炼了他的意志,培养了他一颗为民服务的心。转业后,他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

“希望能有更多的烈士,像我的叔叔那样可以被‘正名’。”罗天寿说,先烈们的一生虽然短暂,但都是波澜壮阔、光彩照人的,应该被所有后辈铭记在心。

“还有不少烈士有待追认,需要更多人一起去寻找。”如今,张志伟习惯在整理、留存史料时更加留意细节,将涉及人员的经历、籍贯等信息多带一笔。“希望这些资料能完整地呈现他们的传奇故事,也许未来也能成为追认烈士的关键信息。”

如何能为更多烈士“正名”?去年,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联合省检察院在全省开展县级及以下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保护专项行动,对全省散葬烈士墓管理保护问题进行摸底排查。排查发现,近年来,我省各地不断加大对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未列入等级的零散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力度还有待加强,一些无名战士牺牲后仅留有无名墓碑,追认仍需要较长过程。

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呼吁更多部门和社会各界群策群力。

在长兴县泗安镇长潮岕村竹林深处,有一个无名新四军女战士的墓地。虽然没有血缘关系,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但村民胡阿新父子默默守护了70余年。

去年3月,长兴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及县检察院工作人员在这里走访排查时,得知墓地背后的故事,大家被深深震撼。虽女战士姓名、事迹无从核实考证,认定烈士工作存在困难,但村民拥护新四军、崇尚英烈的精神感动了大家。于是,决定为她立碑,以方便后人瞻仰祭奠。当地县级相关部门还与泗安镇签订了委托管理协议,细化了管理与保护无名新四军女战士墓的职责分工。

为加强县级以下烈士纪念设施特别是散葬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还会同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开展整修专项工程,共整修县级以下零散烈士纪念设施2313处,迁移散葬烈士墓861座,集中管护率从整修前的60%提升到80%。

在浙江这片充满红色基因的热土上,每座山都有故事,每条河都有传奇。“烈士追认还在继续。”徐斌介绍,浙江将在持续不断的追寻中,进一步深挖英烈的精神内涵,讲好红色故事,在全社会树立尊崇英烈、捍卫英烈、学习英烈、关爱烈属的良好风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