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有荣有雅的成语故事

2022-10-31 16:58 作者:灿烂海滩 围观:

三国成语故事:偷荣取容,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灿烂海滩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荣有雅的成语故事1

(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张昭传》,时间是在孙权称帝之后,主人公是江东老臣张昭。原文如下:

昭每朝见,辞气壮厉,义形于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进见。后蜀使来,称蜀德美,而群臣莫拒,权叹曰:“使张公在坐,彼不折则废,安复自夸乎?”明日,遣中使劳问,因请见昭。昭避席谢,权跪止之。昭坐定,仰曰:“昔太后、桓王不以老臣属陛下,而以陛下属老臣,是以思尽臣节,以报厚恩,使泯没之后,有可称述,而意虑浅短,违逆盛旨,自分幽沦,长弃沟壑,不图复蒙引见,得奉帷幄。然臣愚心所以事国,志在忠益,毕命而已。若乃变心易虑,以偷荣取容,此臣所不能也。”权辞谢焉。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张昭每次上朝议事,言辞都非常激烈,一脸正气,又常常因为直言而违背了孙权的意愿,孙权一度不让他上朝。后来蜀国派遣使者来到东吴,极力称赞蜀国的德政,东吴群臣都说不过他。孙权叹息道:“如果张公在坐,蜀国使者即使不被他折服,也会感到垂头丧气,怎么敢在朝堂上自卖自夸呢?”第二天,孙权派中使前去探望张昭,并将他招至宫中见面。两人见面后,张昭离席谢罪,孙权予以阻止。

张昭坐下之后,抬起头来对孙权说道:“当年太后、桓王没有将老臣托付给陛下,而是将陛下托付给老臣,从此我就一直在思索如何才能极尽臣节以报厚恩,使我死了之后有可以被人所称道的地方。由于我考虑事情不周,目光短浅,违背了陛下的意愿,自以为会从此受到冷落而沉沦,不敢再奢望能得到陛下的召见和重用。但我的内心深处还是想为国家做事,尽忠报国,至死方休。如果想让我改变这一初衷,为了讨好取悦他人而窃取荣华富贵,这是我绝对做不到的。”孙权连连称谢。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张昭口中的“偷荣取容”,意为为了讨好取悦他人而窃取荣华富贵。这也是张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张昭是东吴帝国的开国元老,在孙策时期及孙权早年都深受重用。为何在赤壁之战之后张昭的地位却日益下降呢?这里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张昭曾经在如何应对曹操的问题上犯过大错,他极力主张归顺曹操,这与孙权“鼎足三分”的思路差别巨大。故此,孙权对张昭的重视程度日益下降。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个原因之外,张昭为人处世还有一个特点令孙权非常不满。孙权掌权之初,年仅十九岁,经验不足,需要张昭这样的老臣辅佐和指点。但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的增强,孙权也慢慢地成熟起来,有了自己的治国思路。但张昭却一直将孙权当成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总是摆出一副托孤重臣的嘴脸,总是不断提醒孙权自己的重要性,说话经常不顾场合,让孙权下不了台,这也让孙权非常的反感。

参考书籍:《三国志》

有荣有雅的成语故事2

(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六回,发生在荥阳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曹操、吕布、夏侯惇和曹洪。原文如下:



吕布大笑曰:“不出李儒所料也!”将军马摆开。曹操出马,大叫:“逆贼!劫迁天子,流徙百姓,将欲何往?”吕布骂曰:“背主懦夫,何得妄言!”夏侯惇挺枪跃马,直取吕布。战不数合,李傕引一军,从左边杀来,操急令夏侯渊迎敌。右边喊声又起,郭汜引军杀到,操急令曹仁迎敌。三路军马,势不可当。夏侯惇抵敌吕布不住,飞马回阵。布引铁骑掩杀,操军大败,回望荥阳而走。



走至一荒山脚下,时约二更,月明如昼。方才聚集残兵,正欲埋锅造饭,只听得四围喊声,徐荣伏兵尽出。曹操慌忙策马,夺路奔逃,正遇徐荣,转身便走。荣搭上箭,射中操肩膊。操带箭逃命,踅过山坡。两个军士伏于草中,见操马来,二枪齐发,操马中枪而倒。操翻身落马,被二卒擒住。只见一将飞马而来,挥刀砍死两个步军,下马救起曹操。操视之,乃曹洪也。操曰:“吾死于此矣,贤弟可速去!”洪曰:“公急上马!洪愿步行。”操曰:“贼兵赶上,汝将奈何?”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操曰:“吾若再生,汝之力也。”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董卓撤出京城洛阳,途径荥阳并与太守徐荣相遇。谋士李儒认为十八路诸侯的追兵必将来到荥阳,建议由徐荣和吕布在此设伏。董卓采纳这一建议,留下了徐荣和吕布。没过多久,曹操率部到来,随即遭到吕布、李傕和郭汜的痛击。夏侯惇不敌吕布,曹军大败,随后又遭到徐荣的伏击。曹操被徐荣射中,带伤逃跑。幸好曹洪及时出现,将战马让给曹操,自己步行。经过一番磨难,终于逃出生天。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吕布、李傕和郭汜三路大军围攻曹军时的情形,叫做“势不可当”,意为来势迅猛,不可抵挡。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晋书·郗鉴传》中的“群逆纵逸,其势不可当,可以算屈,难以力竞。”



小说中描述的这段曹操惨败荥阳的情节,在历史上真实存在。不过,历史上的荥阳之战与吕布毫无关系,当时曹操面对的对手是董卓的部将徐荣。据《三国志·武帝纪》载:“(曹操)遂引兵西,将据成皋。邈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在在这场战斗中,曹操的确身负重伤,但并非如想小说所言是被徐荣杀伤。《三国志·武帝纪》中说:“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太祖,得夜遁去。”《三国志·曹洪传》亦称:“太祖起义兵讨董卓,至荥阳,为卓将徐荣所败。太祖失马,贼追甚急,洪下,以马授太祖。”



至于说到击败曹操的徐荣,也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关于这个人物的历史原貌,史料中的记载非常零散。先结合相关史料,对这个人物做个简单的介绍。据《三国志·公孙度传》载:“公孙度字升济,本辽东襄平人也。度父延,避吏居玄菟,任度为郡吏……后举有道,除尚书郎,稍迁冀州刺史,以谣言免。同郡徐荣为董卓中郎将,荐度为辽东太守。”由此可见,徐荣的籍贯是幽州辽东郡襄平人氏。



徐荣是什么时间加入董卓集团的,在史料中并无记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董卓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按照上面《三国志·公孙度传》的记载来看,当时他已经官居中郎将的要职。胡三省的《资治通鉴》卷五九注中提到:“将、校谓中郎将、校尉。”李傕、郭汜、段煨、董越、牛辅等人当时均属属将、校之列,而并非凉州人氏的徐荣也身居中郎将之职,足见董卓的徐荣的信任。



说到徐荣在关东诸侯讨董期间的表现,可谓是董卓军中最为出色的一个。除了在荥阳之战中重创曹操之外,徐荣还有一个突出战绩。《后汉书·董卓传》载:“时长沙太守孙坚亦率豫州诸郡兵讨(董)卓。卓先遣将徐荣、李蒙四出虏掠,荣遇(孙)坚于梁,与战破坚,生擒颍川太守李旻烹之。”这也是董卓大军在讨董之战中最为辉煌的战果。



至于说到徐荣的结局,并非如小说所描述的那样死于夏侯惇之手。《后汉书·董卓传》介绍,徐荣后来随董卓一起来到长安。王允和吕布杀死董卓后,徐荣又投靠了王允。李傕、郭汜纠集残部围攻长安时,“(王允)乃遣卓故将胡轸、徐荣击之于新丰。荣战死,轸以众降。”这也就意味着徐荣最终的结局是死在李傕和郭汜的手里,他也由董卓的帮凶变成了为国尽忠的烈士。

参考书籍:《三国志》、《后汉书》、《三国演义》

有荣有雅的成语故事3

(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荀彧传》注引《三辅决录》,具体时间不详,主人公是孔融和韦端。原文如下:

康字元将,亦京兆人。孔融与康父端书曰:“前日元将来,渊才亮茂,雅度弘毅,伟世之器也。昨日仲将又来,懿性贞实,文敏笃诚,保家之主也。不意双珠,近出老蚌,甚珍贵之。”端从凉州牧征为太仆,康代为凉州刺史,时人荣之。后为马超所围,坚守历时,救军不至,遂为超所杀。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韦康字元将,京兆人。孔融在写给韦康之父韦端的信中说:“元将在几天前来到我的家中,我发现他学识广博,气度不凡,宽宏坚毅,将来必定是能成大事之人。昨天仲将(韦诞)又到了我的家中。我发现他敦厚老实,博学聪慧,将来是个光耀门楣的人。没想到您这个老家伙还能生出两个这么好的儿子,你应该好好珍惜啊。”

韦端为官多年,从凉州牧调任朝中担任太仆,韦康则接替父亲担任凉州刺史,时人都认为这是件非常荣耀的事情。韦康后来被马超围困,坚守冀城很长一段时间,援军却久久未至,最终被马超所杀。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根据孔融口中的“不意双珠,近出老蚌”而演变出来,叫做“老蚌生珠”,意为夸赞别人有贤能的儿子,后来多用于借指老来得子。

韦端在汉末三国时期虽然贵为凉州牧和太仆,但其事迹却非常模糊,既没有专门的传记,也没留下多少记载。只知道他老来得子,有两个儿子,分别名为韦康和韦诞。从这段记载来看,孔融与韦端的关系应该非常亲密,否则不用这种类似调侃的语气来称赞韦端。

至于韦端的这两个儿子,在历史上倒是比父亲韦端要出名的多。韦康接替父亲担任凉州刺史不久,就遇到了马超集团的死灰复燃。马超率部将韦康围困在冀城长达数月之久,而远在长安的夏侯渊迟迟没有发兵救援。无奈之下,韦康开城投降,却遭到马超的杀害。

至于韦诞的经历,比哥哥韦康要幸运的多。他早年入仕,官至侍中之职。同时,他还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和制墨家,其书法造诣比起书法大家钟繇也毫不逊色。比起哥哥韦康死于战火,韦诞则一生平安,直到曹魏嘉平五年(公元253年)才以七十五岁高龄去世。

参考书籍:《三国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