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鲁班的求生故事有哪些

2022-10-31 16:56 作者:逸燕美景 围观:

鲁班学艺(民间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逸燕美景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鲁班的求生故事有哪些1

#冬日生活打卡季#

春秋时期,有一个姓鲁的老木匠,他的手艺十分高超,不管是做工具,还是打家具,人们都来找他。老木匠有三个儿子,他们都准备继承父亲的事业,也做一名木匠。

一天,老木匠对三个儿子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在村里的手艺虽然是数一数二的,但是和外面的高手比起来,却是小巫见大巫。我听说在终南山上,有一位技艺高超的木匠,如果你们能向他学得手艺,那就会成为一代名匠了。”老木匠的大儿子和二儿子在父亲的要求下前往终南山拜师学艺,小儿子鲁班因为年纪尚小,便留在了家中。

大儿子和二儿子从来没见过外面的花花世界,一下子就被迷住了,也没有到终南山去,而是在外面享乐起来,直到盘缠花光了,才回到家中。他俩对父亲撒谎,说他们去了终南山,没有找到木匠师父。老木匠就问他俩终南山是什么样子的,哥俩支支吾吾说不上来,谎言一下子就被拆穿了。老木匠气得将哥俩赶了出去,这回,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小儿子鲁班的身上了。

鲁班骑上快马出发了,一路上马不停蹄,对于路上那些热闹的事情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在翻过了三座高山,跨过了两条大河后,鲁班终于到了终南山。经过一番打听,鲁班找到了那位出名的老木匠。鲁班到达木匠师父的家中时,木匠师父正在睡觉,鲁班不敢打扰他,就站在门外等候,这一等就是好几个时辰。

不一会儿,木匠师父醒来了,见这位年轻人跋山涉水来学艺,又十分懂礼貌,心里对他十分满意,但还是想考考他:“学一门手艺,有的人三个月就能学会,有的人却要学三年,年轻人,你说这是为什么呢?”

鲁班回答:“如果只学三个月,那学到的只是皮毛;而学了三年的人,才能学到精髓。”

木匠师父对他的回答十分满意,但是还想再考查一下他的耐心,于是拿来一把特别钝的斧子和一把弯曲的凿子,让他将这两样工具磨好。他二话不说就去做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这两样工具磨好了。木匠见他是一个有耐心、有恒心的孩子,就决定把所有的手艺都传给他。

鲁班十分勤奋,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借着微弱的晨光打磨木具;傍晚太阳落山了,他又借着月光在设计图纸。一整天,他就拿着锤子、凿子等工具在那儿敲敲钉钉,双手磨破了皮也不在意。就这样,他一待就是三年。

一天晚上,师父对他说:“你已经学会了我全部的本领,我没有什么可以教你的了,你可以回家去了。不过你要记住一点,以后你制作出来的东西,一定是要对人们有利的东西。”他将师父的话铭记在心,对着师父再三叩谢,第二天一早便下山回家去了。

鲁班回到家中,看到父亲所做的木匠活与自己所学的真是云泥之别,这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老木匠看到儿子的高超技艺,就劝他到外面的天地去施展才能。鲁班告别父亲,开始云游各国。那时,诸侯正在征战,都需要厉害的武器。君主们听说鲁班技艺高超,都重金聘请他为自己建造攻城利器。鲁班早已将师父的告诫抛诸脑后,他发明了攻城的云梯。后来,在大思想家墨子的劝说下,鲁班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发明给老百姓们带来了灾难。于是拜别君主,从此只发明那些实用的工具和器械。

鲁班凭借高超的技艺和高尚的品格,最终成为木匠心中德艺双馨鲁班凭借高超的技艺和高尚的品格,最终成为木匠心中德艺双馨的祖师爷。

鲁班的求生故事有哪些2

鲁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 。鲁班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

2400多年来,人们把古代劳动人民的集体创造和发明也都集中到他的身上。因此,有关他的发明和创造的故事,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故事,鲁班的名字也实际上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

土堆亭的故事

相传鲁班的徒弟承建了鲁国一个贵族的花园,画好图纸去找鲁班。鲁班看见图纸没有说话,顺手拿起一块饼走到屋外,放到几根草茎上,草茎摇晃了几下,便被饼压倒了。徒弟明白了师傅的用意,把亭子的木柱改成了石柱。等上亭子盖时,徒弟又犯了难,这么大的亭盖雕刻得很漂亮,可是怎么样才能放上去呢?于是,徒弟星夜兼程去找在外地的师傅求教。见到师傅,鲁班不慌不忙地让徒弟先吃饭,徒弟哪能吃得下去,鲁班也不劝他,端起两碗米饭倒在桌子上,把四根筷子插在米里,又把一只空碗倒扣在刚刚露出的筷子头上面。徒弟看了一会,搓着双手笑了。鲁班说:“这叫土堆亭”。徒弟按照师傅的指点,回去之后运土把四根石柱囤在中间,顺着土坡拽上亭盖,再把土运走,就把亭子建好了。

鱼抬梁故事

鲁班常年在外,看见匠人遇到困难,他都能想出绝妙办法,帮助解决问题。有一次,他从卖鱼的摊贩那里听说,当地一位工匠正在建一座宗庙,好不容易找到一根做大梁的木料,不曾想,却偏偏让徒弟给截短了,正发愁呢。鲁班找到那位工匠,拱手道:“打扰了,俺是鱼日村的木匠,看师傅有愁事,究竟为何?”匠人叹了口气说出了原委。鲁班看了一眼桌上还没有动筷的鱼说:“你看鱼都快凉了,再难的事情也得先吃饭吧。”匠人忙起身施礼道:“你看,我慢待了远道的客人,你稍微等一下,我去打点酒咱一块吃。”匠人回来却不见了客人,再看桌上的鱼,两只碗里各放着一条,鱼尾朝向外,鱼嘴相对,中间用根筷子把两个鱼嘴串在了一起,突然悟道:“哎呀,这不是鱼抬梁吗!”匠人想着遇到了高人,再一想,鱼和日合起来是鲁字,来人不是别人,正是鲁班师傅。他呼喊着鲁班的名字,向路人打听鲁班的踪迹,但早已不知去向。鱼抬梁不仅解决了大梁尺寸不够的难题,还使得整个建筑更加美观。匠人们高兴地赞叹道:“鲁班师傅真是巧夺天工啊!

鱼抬梁

鲁班抛斧砍椽头故事

传说,曲阜城内建孔庙大成殿时,有成百上千的人在这里干活,每次开饭时都会有一位白胡子老头在里面吃饭,但谁也不知道他是谁。当验收工程时,发现殿脊西山顶上露着一块木头,是一块忘记锯掉的木椽头。正当大家为难时,那个白胡子老头过来了,只见他拿起斧子朝着椽头抛了上去,不偏不斜齐刷刷把那块木头砍了下来,在场的人都很惊讶,围过来问他的来历,老人也不答话转身就走,工匠们紧追不舍,老人只好停下脚步说:“不用赶了,去问问鲁班就能知道”。工匠们不相信,老远得跟着他,结果走到东门外的涧水沟旁不见了,却看见“考槃涧”的石碑一块,于是这里建起了一座“鲁班庙”,成了工匠们前来祭祀鲁班的圣地。现在,明故城东护城河中段可以看到鲁班祖庙宅遗址的石碑,东关社区还有一条背街南北小巷就叫鲁班巷。

本故事来源来源《鲁城故事》,仅供学习交流!

鲁班的求生故事有哪些3

淹没庄的故事

曲阜 贾振涛

曲阜市的西北角20公里处,有一个叫崔屯的自然村。村中有一条自北向南流的小河,这条河把整个村庄分成了东西两部分。很久以前崔屯仅指河东的村庄 ,河西的村庄则有另外一个名字:淹没庄(一说颜孟庄)。村中间的那条河经常发洪水,洪水有时来势凶猛,由于河西的地势较低,经常被洪水淹没,很多时候就变成了一片汪洋。久而久之,淹没庄由此得名。

中间隔着一条河,两个村的人都觉得交通很不方便,于是两个村的人都提议应该在河上建一座桥。不知用了多少年,也不知花费了多少钱财,河上建的桥不是被洪水冲毁,就是自己坍塌了,始终没有建成。村里的人一直纳闷,这么小的一条河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洪水呢,修一座桥怎么这么难呢?一直过了好多年没有人能解开这个谜。


有一天,东村的大街上忽然出现了一位白胡子老头,这位老者鹤发童颜,仙风道骨,手里托着一座竹子扎的小桥,一边吆喝:“压住二龙,大桥修成”,一边向村中的小河边走去。他的吆喝声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吸引的河两岸的人都围过来观看。只见这位老者把手中的竹桥往河中一抛,说也奇怪,只见这座桥慢慢的伸长,伸长……不到一个时辰,这座竹桥竟然伸长到几十丈长,正好伸展到河的两岸。正当人们看得入神的时候,忽然金光一闪,整个竹桥完全变成了一座优美典雅的石拱桥。石桥中间的两座桥墩上压着一青一黄两条龙,龙头在桥北,龙尾在桥南,活灵活现。这时人们才明白了老者刚才说的话的意思,连忙寻找这位老人,可是这位老人早已驾着一朵祥云飞走了。后来人们才知道,那位老人就是鲁班,他是特意来帮助村里人的。村里人很是感激,把这座桥取名为“鲁公桥”,并在河边立了一块石碑纪念鲁班。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这座石碑已经无处可寻了。

淹没庄就这样平安的度过了几十年,突然有一天,河里又涨满了水,很快就淹没了压在桥底下的两条龙,这两条龙借着水势又复活了,他们大口大口的吐着水,释放着被压抑的痛苦。水很快溢出了河堤,向西边猛冲过去。霎时,整个西村又一片汪洋,房屋全都浸泡在水中,全村的男女老幼都在洪水中挣扎,哭天喊地,不知所措。这时淹没庄有一个赵姓的石匠,勇敢的站了出来,他一手拿着钢钎,一手拿着铁锤,冒着生命危险,潜入桥底,寻找到了两条龙。经过三天三夜的搏斗,黄龙被他戳瞎了双眼,青龙被砸去了牙齿,两条龙败下阵来,不得不扔下了它们的躯壳逃走了。而这位石匠也因精疲力尽被大水冲走了,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从那以后,那两条龙再也没回来。至今崔屯村桥底下的那两条龙,黄龙真的没有眼睛,青龙也真的没有牙齿。

由于没有了龙的作怪,淹没庄再也不被淹没了,再加上有了“鲁公桥 ”的连接,两村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了,慢慢的两个村就像是一个村了。建国后,两个村干脆就合成一个村了,都叫“崔屯村”。淹没庄这个村名也只能在历史中寻找到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