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杜甫创作有趣的故事有

2022-10-31 16:52 作者:光明网 围观:

话剧《杜甫》:苦中有乐,传达生活中的真实与希望,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杜甫创作有趣的故事有1

话剧《杜甫》剧照 李春光 摄

“1991年‘诗仙’李白‘走上’了北京人艺的舞台。2019年‘诗圣’杜甫也‘走上’了这个舞台。两位大诗人在这里相聚,是偶然还是必然?是因为郭启宏先生。两位诗人的剧本都出自于郭先生的妙笔。郭先生生花般的语言鲜活了两位诗人。”作为话剧《杜甫》导演兼主演的冯远征这样说道。2019年,由著名编剧郭启宏创作的话剧剧本《杜甫》被北京人艺搬上舞台,这也是继《天之骄子》《李白》与《知己》组成的“文人三部曲”之后他又一次将创作对准了“文人”。“千秋诗史杜,独立自苍茫。”8月14日至25日,首都剧场再度上演这部原创历史大戏《杜甫》。从一代诗圣的伟大精神到一个文人的真实可爱,北京人艺舞台上的杜甫是观众心目中熟悉的诗人,也是大家所不知道的凡人。

“子美没有李白潇洒,没有高适显达,没有苏涣乖张,有的是冷落、排斥、嘲笑,但他即使死后也绝对有一次机会笑傲诗的江湖!原来这正是我的初衷。”郭启宏笔下的杜甫,不是用著名诗篇去解读作者,而是通过对其所遇所感等精神的描写,塑造出一个立体鲜活的人。作品从“安史之乱”后杜甫的遭遇写至他去世。其中既包括了他仕途的坎坷,生活的困顿,也有他与严武、高适、李白、苏涣等同时代其他文化大家的相交与相离,更有他面对现实生活内心的痛苦与豁达。“以往我们更多的是在仰视‘诗圣’,但这部戏我们是在平视他。他的人生比较坎坷,但是我们在舞台上并不是渲染这些悲苦,而是展现他苦中有乐的生活态度和豁达的胸怀。我们的文艺作品就是要传达生活中的真实与希望。”冯远征表示。

一部描写文人的作品,如何让它在舞台上讲故事的同时更有文化内涵,还要兼具可看性,《杜甫》为此做出了多种尝试。既有观众在舞台上看到的浪漫写意,让人仿佛置身于诗歌的世界,也有如第六幕“梦中梦”等层层空间之下,打破传统的叙事方式。还有去繁就简的现实描写,“比如观众熟悉的‘三吏三别’,我们用了白描的方式,去掉一切氛围的渲染,就在客观地讲一个残酷的现实。让观众自己去对世间悲苦产生认知。”冯远征说道。舞台上着力打造一个诗人的世界,舞台下也有互动和延伸——为了给观众沉浸式的体验,从剧目开演前十五分钟及幕间休息期间,剧场都会播放由濮存昕等朗诵的杜甫诗歌。

时隔两年,重新打磨的《杜甫》再次出发,在很多细节上都有了调整。“我会在一些段落把激情放下一些,比如杜甫最后的一大段独白,要减轻苍凉悲壮的感觉,加强洒脱的感觉,让情感的爆发点在后面。我也会在其他演员身上提出这种要求,让大家的节奏和情感表达更符合人物。”冯远征介绍道,而剧组的每一位演员,都在用自己的积累去丰富人物。虽然是古装戏,但先理解后表达的台词,让观众既感受到古人的韵律,又能代入今人的感受。杨明鑫饰演的严武,于震、孙骁潇饰演的高适,鲍大志饰演的苏涣,刘智扬饰演的李白以及剧中的女性角色——张培饰演的杜甫夫人、梁丹妮饰演的严母等这些围绕在杜甫身边的人物,一起构成了他生活的时代和他与人和环境的关系,唤起后人对诗人和传统文化的永远记忆。

大剧场正在火热上演历史大戏《杜甫》、北京人艺的小剧场舞台同期上演着一部情感力作。8月13日至25日,北京人艺实验剧场同期上演小剧场话剧《性情男女》。这部作品首演于2006年,由著名作家徐坤执笔。2019年由韩清担纲导演复排上演,在保留原有丰富呈现的同时,也给予观众更多当下的解读。今年再度归来,该剧在阵容上既有十五年前的原班人马也有新人加盟,杨佳音、程莉莎、黄薇、伍宇辰柠四位演员的全新组合为这个打磨了十余年的作品增加了新的看点。虽然北京人艺小剧场舞台上情感题材作品并不少见,但《性情男女》无疑是其中独具风格的一部。该剧以现代生活的视角揭示出日常表象之下的复杂冲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去透视生活中的变与不变。

据了解,近期北京人艺在严格做好限流、测温、扫码等防疫工作前提下有序组织演出,演出期间所有演职人员、剧场保障人员定期核酸检测,加强公共区域清洁消杀通风,力争为观众打造更为安全有序的观演环境。

作者:张悦

来源: 《中国艺术报》

杜甫创作有趣的故事有2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这首七绝《漫成》,大概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晚春时节,从云安(今重庆云阳)移家夔州(今重庆奉节)的路中。

乐山、犍为、宜宾、南溪、江安、泸州、合江、江津、重庆、涪陵、丰都、忠县、万州、云阳、奉节、巫山、巴东、秭归、宜昌,1992年夏天,我也曾有过一次水上旅行。这段水程,只是杜甫漫长漂泊旅程中不算长的一段,对他的创作生命而言,却是华彩乐章。在我旅程的起点,杜甫留下了“漾舟千山内,日入泊枉渚。我生本飘飘,今复在何许”的诗句;而在我结束旅途的地方,诗人写道:“北斗三更席,西江万里船。杖藜登水榭,挥翰宿春天。白发烦多酒,明星惜此筵。始知云雨峡,忽尽下牢边。”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自然不会只是云安到夔州那一夜的所见所感,而是曾经不知道多少次泊船江岸的夜里,失眠、独坐的夜里,相似又相异地感受过的情景。

1992年,我们的城市还没有那么明亮,乡村的夜晚更是只有零星散布的灯火。那时在江船上望出去,看到的还是沉沉的夜空,是黑黢黢若有若无的山影和江面上荡漾的月色与星光。这与一千二百年前诗人所见,相去应该不远吧。不过彼时的我刚上初中,并不懂得孤独的况味,更不知道人生空幻、前途茫茫是什么意思。相反,我自得其乐,含一大口水,对着轮船明亮的尾灯猛地喷去,一个小小的彩虹便在夜晚开放。一个接一个的小彩虹,像对未来的梦想,自虚空中生出,又向虚空中灭去。

杜甫五十五岁了,长年漂泊,无论长安官场还是洛阳故园,似乎都远在天边。而身体多病,病况时好时坏,往日的亲朋好友纷纷离世,自己的时日还剩下多少呢?人生落到这样的境地中,免不了会遭到幻灭感的袭击。“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余生如过鸟,故里今空村”“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小臣议论绝,老病客殊方”,诗句里满满的自嘲、自怜、失落、遗憾、怨恨,不甘心却又不得不接受。所以他总是失眠。

那天晚上,诗人显然托身在一只说不上大的船上,穷嘛,雇不起大船,所以江面的月亮离他不过区区数尺。是近还是远?相隔只有数尺,近;却又恒有这数尺。“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可望不可即的远不是比望不到却走得到的远更远吗?诗歌的“只”字其实很吃重,字面表示“近”,字里却是深深的遗憾。后一句的“欲”字同样道理。“欲三更”,快要三更了,原来诗人枯坐船头已久,不能忘我,只是看着船头风灯在浓黑的夜里发出一团微弱的光,默默算着时间。

最近几年,我也总是失眠。曾经的我,美梦召之即来,高考当前,照睡不误。现在却为何失眠呢?说不清楚。“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世故中人,总是难免。“合眼风涛移枕上,抚膺家国逼灯前”,近代诗人陈三立的家国之忧,不能作为庸庸我辈的借口。

很怀念那段风涛满枕,依旧沉睡得了不知南北西东的岁月。那个惨绿的我,只因有懵无所知的醒,才拥有沉酣无虑的眠。就像那时过三峡,除了人人会背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三峡更多的故事和典故我都不知道,更不知道唐德刚先生“历史的三峡”这一提法。总以为三峡虽险,驾轻舟便可超越。直到亲身遭逢,才知道超越并不那么容易。看着夔门从天边的黑影一尺一寸地增高耸立,直到以万仞之势压迫而来,除了陡然汹涌的江流,天地俱失。船行峡中,有时真的像脱弦疾箭直直向前方峭壁撞去,等到跟前,发现江流近乎九十度急转,吊到嗓子眼的心才稍稍松了下去。峡中的礁石险滩纵然已炸去不少,但乱流依旧,乱石仍多。船长全神贯注,不敢稍有大意。他说,峡中依然危险。只是彼时的我,除了惊叫赞叹,何尝能体会船长紧张心情的万一呢?

杜甫一定能体会那种心情。他的国家,刚刚经历了安史叛乱,又遭受了吐蕃攻陷长安之痛,正带着满身伤痕,在历史的峡谷激流中艰难航行。大唐能走出他的“三峡”吗?诗人不断给自己打气,“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炎风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臣翊圣朝”,说得大义凛然。可心底的隐忧何尝一日稍去?“汉朝陵墓对南山,胡虏千秋尚入关”,骄奢淫逸的内忧和虎视眈眈的外患,千秋如一。再说,就算大唐平安走出“三峡”,对杜甫个人而言,他的人生终究是不可挽回地“错过”了。他甘心吗?或者,诗人会幻灭而永堕虚无吗?这是那个望着江月和风灯的诗人正在面对的挑战。

古人常常取“江月去人只数尺”跟孟浩然的“江清月近人”比较,又大都认为杜过于用力,孟自然不费力。如果不计较不恰当的抑扬,这个比较的眼光很好。杜甫的一生,本来就是笨拙而用尽全力的一生。孟浩然则太平盛世人,其人冲和,其诗淡泊,一向如此。

同样写夜里的静与寂寞,孟诗中那个“我”仿佛化去,与江光月色融成一片,哀愁、寂寥、怅惘、温暖,一切都变得淡淡的,与诗句描写的景色一样似有若无。这时,江与月非在末句不可,不如是不足以消泯物我之分。

杜诗中的“我”不但不会消融在夜色中,反而大大地凸显出来。就像“只”与“欲”这种用力而笨拙的字眼的存在一样,诗人的“我”是比黑夜还黑,比山石还硬,比寂寞更深沉,比江流更汹涌的存在。是任谁读到诗歌的时候,都无法忽视的。而且,对只有四句的绝句来说,四句中要有起承转合的变化,末句尤其吃重,或猛转,或统收,或斩钉截铁,或神韵悠长,如此诗歌才有趣味,才有力量。那么,“江月”出现在首句,只是要引出,要借月光和灯光去朦胧照向诗人更在乎的景象。是什么景象呢?

沙滩上的白鹭正蜷曲身子,安静睡着。这安静承接着前两句的安静,于是更加沉静。寂寞啊!同样的寂静,歌德也体会过:“一切峰顶的上空/静寂,/一切的树梢中/你几乎觉察不到/一些生气;/鸟儿们静默在林里/且等候,你也快要/去休息。”(《漫游者的夜歌》,冯至译)杜甫也想到了永恒的“休息”吗?当然会吧。当怀疑和厌倦袭来的时候,早点结束岂不更好?但杜甫之为杜甫,作为中国三千年诗歌史上独一的、永恒的杜甫,他是不会轻易放弃的,他不会让幻灭和虚无吞噬自己,因为他有力,不,有力不准确,应该说他用力。“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这是诗人的曲陈心声。

于是,在连着三句的静之后,要动,要有声响,要打破这黑暗沉闷的茧。一条鱼从船尾的水面跃出,拨剌一声,那声音一定异常明亮,打破沉寂,再归于沉寂,更大更深的沉寂。人生的哀痛、悲凉与诗人心中的生机、倔强,似乎都蕴藏在这动静变化之后。读者读此诗,便知诗人虽然老病缠身,却还未堕颓唐之境,其心内沉郁之力与不羁之趣尚在,不时要鱼跃而出。所以《八哀诗》《秋兴八首》《诸将》《咏怀古迹》《登高》这些千古之作,还在蛰伏酝酿,等待着从诗人胸中喷薄而出。

杜甫致君尧舜、再造风俗的理想,终究没有实现的一天。如果放长历史的视野看,唐王朝恐怕很难说走出了“历史的三峡”。当中国的历史真的走出“三峡”,走向另一片天地时,已经进入宋代。贵族的时代彻底结束,平民士大夫的时代来临。新时代的知识精英不再把家族阀阅当作多么了不起的东西,他们首先看的是一个人的理想抱负,是他的德性和能力,是他的人生如何去造就,是整个的生命如何实现。这时,杜甫诗中书写的怀抱理想,永不向沉沦妥协的一生,看似笨拙,却如此真诚而有力量,毫无意外地赢得了后世人永远的仰慕和叹赏。

1992年的夏天,还没有江鱼跃入我的生命,但我在船上结识了一位退休的中学语文老师。一老一少,大概总是很容易结成友谊。后来老先生对我说:“你是我的忘年交。”我问:“什么是忘年交?”

船过奉节,老先生教我“诸葛大名垂宇宙”这首诗。他对我说:“‘三分割据纡筹策’,说诸葛亮费尽心力,也只得到三分割据的结果。那为什么还要称赞他‘万古云霄一羽毛’,说他是翱翔在万古天空的一只鸟呢?”我当然不能回答。老先生接下去解释:“三分还是一统,成功还是失败,是天意,是运势,人力是无法对抗大势的。一个‘纡’字,写出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历史的运势很难改变,但一生所作所为中展现的品德、意志、才华,贯彻其中的精神,才是最可贵的。正因为这样,诸葛亮才如羽毛凌霄,睥睨万古。杜甫也是这样,所以他才能理解诸葛孔明,才能写出这万古名句。这就是将心比心。”我似懂非懂地听着,认真点了点头。

“希望将来的你,也能理解杜甫。”

老先生又补上一句。之后一老一少都不说话,望着扑面而来的夔门,屏住呼吸,等待着,船入三峡。(刘摩诃)

来源: 文汇报

杜甫创作有趣的故事有3

中新网郑州4月29日电 题:历史人物IP化应如何讲述“杜甫很忙”新故事?

记者 韩章云

在诗圣杜甫诞辰1310周年之际,以“让世界聆听杜甫”为主题的第八届杜甫国际诗歌周于4月29日在杜甫出生地河南省巩义市开幕。诗歌周其间,巩义以诗会友,邀诸多诗人、学者、专家通过线下、线上渠道多角度畅谈杜甫诗歌、生平、文创产业发展。

跨越一千三百余年,杜甫与“Z世代”怎样互动?以杜甫为代表的历史人物IP化应有何种思考?“杜甫很忙”的新故事怎么讲述?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接受了中新网记者专访。

如何打造历史人物IP

在金元浦看来,将历史人物IP化会拉近历史人物与现代人之间的距离,同时让历史迸发新意,与文旅相结合则会成为地方的一张名牌。

“当人们口中的杜甫化为色彩鲜明、笔触圆润的Q版形象,其立刻就变得生动活泼、跃然纸上,人们对杜甫IP形象的兴趣会转化为对其事迹、优秀作品、伟大思想做进一步了解的意愿。”金元浦表示,历史人物IP化是以现代人的视野去看待历史人物,会对历史人物产生富有时代特色的解读。不过,他也提醒,IP转化时要尊重历史事实、人物性格等,创作仍要与历史人物在大众心中的符号契合,不可忽略历史而凭空创造。

历史人物的IP化在国内早有先例。如济南正在打造辛弃疾、李清照“济南二安”的历史人物IP,浙江衢州以孔子形象打造的IP“南孔爷爷”。“南孔爷爷”IP拥有数十套表情包,发送量巨大,推出的科普动画播放量破亿,并出海日本、墨西哥等国家,被称为中国的“熊本熊”。

在新媒体语境的当下,金元浦认为,历史人物IP化要适应新的传播和接受方式。“首先要设计一套具有鲜明特色、有辨识度的符号系统,要持续进行爆款操作,提升IP的互动性,做好内容产业,讲好故事,同时建立不同承载场域的IP谱系。”

杜甫儿时在家乡巩义过着安定无忧的生活,因而他对故乡有着深厚感情,对他的文学创作也有很大影响,在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他写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流露出对家乡的浓浓思念。

金元浦认为,巩义要打造与众不同的杜甫文化IP,就要在历史文脉上寻找线索,把握杜甫与巩义的关系,探明巩义造就了杜甫哪些品格与特质,又是通过何种方式呈现的。同时,杜甫文化IP要找到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在IP的呈现形式上体现科技因素。

“随着元宇宙概念的火爆,科技化是各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的文旅行业已经明显地呈现出了这种趋势。”金元浦认为,杜甫IP谱系的创意、传播、流通和消费一定要以当前升级换代的科技手段——元宇宙、场景化、沉浸式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建构一个杜甫IP的新格局。

“Z世代”与杜甫文化IP

当代年轻人对杜甫的熟识是从教科书里一首首经典诗作开始的。而曾经火遍全网的“杜甫很忙”涂鸦,又从侧面显示,年轻人与杜甫的互动已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诗作。

金元浦表示,涂鸦恶搞给杜甫带来了“流量”和“热度”,但是对于历史人物的玩梗,应该抱谨慎态度。“在谈到杜甫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他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而不应该是把涂鸦恶搞、玩梗放在前面,要对历史以及历史人物始终抱有敬畏之心。”

金元浦指出,现在的年轻人被称之为“Z世代”,这些1995年到2009年出生的年轻人,生活离不开社交媒体、线上支付等数字化场域。“尽管Z世代是泡在网络里长大的,但也始终浸润在伟大复兴的时代基调之中,事实上他们并不排斥传统,民族自豪、文化自信已成为其内化品格特征。”

金元浦认为,杜甫IP的打造,不论从形象、话语表述还是场景的设计上,应该贴合年轻人对杜甫的认知。虽说“杜甫很忙”是恶搞涂鸦,但是这一标签已经为广大青年所熟知。可以对“杜甫很忙”进行再次诠释,将重点放在为什么很忙。“可以用杜甫行走吟游吴越和齐赵仍牵挂家中,经历战乱漂泊中仍胸怀国事、心系百姓,保留下1500多首诗歌等其种种经历串联起来,来讲杜甫为什么很忙。”

今天,我们如何向世界讲述杜甫?

2020年,BBC在纪录片《杜甫:最伟大的中国诗人》中,将杜甫与但丁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足可见杜甫的国际影响,但金元浦认为,向世界讲述杜甫,这还远远不够。

“打造杜甫IP并不是一地之责、一省之功。我们向世界讲述杜甫,首先需要国人像英国人了解莎士比亚一样,我们要学习杜甫、研究杜甫、歌唱杜甫、表演杜甫,不断有新的更适合当今时代的创意和创作诞生。”他认为,向世界讲述杜甫,就是讲述最优秀、最精粹的中国文化、中国艺术。

“虽然东西方之间有方法和观念方面的差异,但是文化是全球性的。我们总能找到相互之间的共识,这就是对人的关切。”金元浦解释说,向世界讲述杜甫,要用更广阔的视野看待杜甫及其作品。

金元浦表示,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但一生不得志。他的作品所涉及的范围极广,不仅有关于百姓疾苦的深刻描写,也有对于人与自然、风景以及人与宇宙之间关系的思考,对亲人友人的牵挂、郊游会友等生活场景的再现。

“我们总能从杜甫的诗歌中找到他极其浓厚的家国情怀、人本主义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内核。”金元浦认为,杜甫诗歌中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心系百姓的思想在今天仍是人们的美好愿望和共同追求,也是当今国际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这应当是我们向世界讲述杜甫的精神内核。(完)

(中国新闻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