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隧道倒塌的故事有哪些

2022-10-31 16:40 作者:张大厨的头条号 围观:

二百名日本女性葬身要塞,腐烂气味招蝇形成大沟,到底因为什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张大厨的头条号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隧道倒塌的故事有哪些1

要塞,日本人称之为筑垒地。侵华日军东宁筑垒地正面宽110公里,纵深50公里,用地面积粗略匡算约240平方公里。这片地域里共有20多个永固甲等要塞,胜哄山要塞是其中最大的。胜哄山要塞曾被苏联红军猛烈的炮火覆盖,打成了一片废墟。战后第二年,一处坍塌密集的地方被经过的人称为蝇子沟。1975年,蝇子沟被垦荒人无意挖掘,曾经被掩埋的惨剧,终于在光天化日之下曝光。

东宁筑垒地共分为四个地区,第一地区主要由勋山、胜哄山、朝日山等永固性要塞阵地组成;第二地区主要由南天山、北天山、768高地、十八盘等永固性阵地组成;第三地区主要由东绥、高安村、东缸窑沟、西缸窑沟等永固性阵地组成;第四地区主要由麻达山、409高地、三角山、一贯山等永固性要塞阵地组成。

本文讲述的是胜哄山要塞发生的故事,这里需要简单介绍一下胜哄山要塞的情况。

胜哄山位于绥芬河的南岸,三岔口镇东南方向大约10公里,主峰地图标高240米,要塞由五个部分组成:胜洪山、朝日山、勋山、荣山、出丸山。负责守卫胜洪山要塞的是第132旅团的独立步兵第783大队,大队长是斋藤俊治大尉。

斋藤俊治时年60岁。你没看错,我也没写错,斋藤俊治的确是时年60岁。1945年7月关东军紧急扩军25万人时,因缺少基层军官才将其从开拓团中征召入伍。

斋藤俊治不仅60岁的高龄,还是个高度近视眼,并且患有严重胃病。如果不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日本人是不会再次征召这样的人入伍的。

783大队下属5个中队,1个东宁要塞重炮中队,配备2门240毫米的要塞炮,1门75毫米41式山炮,1门92步兵炮,全部编制内官兵650余人。

除大队本部人员外,另有侨民义勇队、挺身队、50多名战俘,随军家属600余人,共计1300余人。

这里需要注明的是,所谓随军家属,除12岁以下女孩,15岁以下男孩子外,无论男女都编进了临时战斗队,负责做饭、拖运弹药、巡检地下通道内部电线、电话线等工作。

8月9日战斗打响后,苏军忙于渡河,也没有对胜哄山采取任何地面行动,仅是周期性炮击胜哄山要塞和附近的阵地、军营与生活设施,随后苏军出动伊尔4轰炸机共30架次800米低空对胜哄山要塞实施轰炸。苏军的炮击和轰炸损毁了胜哄山要塞的大部分地面工事,还炸毁了日军唯一的一部电台,使得胜洪山要塞自此与外界失去联系,甚至无法收听到其后的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苏25集团军轰炸东宁前的炮兵阵地一角

在这样的情形下,斋藤大尉下令不许无效还击,只是悄悄地放弃了勋山阵地。

勋山阵地就成了三个星期内苏军占领的唯一阵地,还是现在可以对游人开放的“东宁要塞”遗址唯一的一处遗址。保存相对完整的勋山阵地,也成为了《鬼吹灯》、抗日神剧《功勋》等文艺作品主创人们展开联想和演绎的出发点。至于斋藤俊治为什么放弃勋山阵地,以后的有关谍战的文字里,将详细介绍。

斋藤俊治将驻守勋山的第3中队撤回了主阵地,却迟迟不见与3中队一起驻守勋山阵地的200余名女子挺身队归来报到,直至最后日军投降,也不见这200人出现。

前文提到过日本侨民义勇队、女子挺身队参与了日军783大队对胜哄山要塞进行防守,所谓的侨民义勇队由三部分组成,主要是僦麻开拓团、红道开拓团60—15岁的男性,以及东宁附近的日籍工人、职员。

女子挺身队则是日军家属、东宁附近的日籍工人、职员家属和僦麻、红道两个开拓团中成年女性团员。没有按时归队的200多名女子挺身队,就是来自两个开拓团的全部适龄女性。

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也就是在此时胜哄山要塞的战斗才正式开始。

直至8月底,斋藤俊治才率胜哄山要塞的900余守军投降。这里面包括还未战死的日本侨民义勇队和所有男性未成年人。投降前,所有进入要塞的日本女性,无论年龄大小,均服毒自杀,尸体也被集中焚毁。据斋藤俊治自述,这样的日本女性一共有60余人。斋藤俊治交代的人数,与焚尸现场勘察结果基本相符。日军在东宁筑垒地最后负隅顽抗时,共焚尸两次,除胜哄山要塞焚化自尽家属尸体外,还在勋山要塞附近的一处放弃阵地里焚烧了被杀害的50余名战俘的尸体。这两处焚尸现场,大概也就是后来讹传的苏联红军用汽油灌入要塞,焚烧日军故事的起因。

斋藤俊治向苏军递交投降人员名单中,不含失联的200多名女子挺身队,从斋藤俊治到这些妇女的丈夫、父母、儿女,大多数都坚信她们已经“可耻”地成为苏联红军的俘虏。

由于持续的抵抗,在所有东宁筑垒地里被炮火炸毁最严重的几个要塞中,就有胜哄山要塞。胜哄山要塞所有地下通道均被炸断,原本连接几个山峰阵地,纵横交错的地下通道被炸坍塌,成为了几个大沟,这些大沟中后来被统一称为蝇子沟。

蝇子,在东北话里指苍蝇。这里被称作蝇子沟的主要原因是第二年的夏天开始,有大群的苍蝇在大沟上空盘旋,远看似一团团黑烟,好像是荒草覆盖的大沟着火冒烟一样。

不仅如此,在附近经过的游猎猎人、伐木工、药民等,经常会闻到时而浓烈,时而飘忽的臭味。经验丰富的猎人们判断,在蝇子沟里,一定有什么尸体腐烂发臭。但是半人高的荒草阻碍了视线,人们根本不可能看到蝇子沟里面到底有什么。

直到1975年,蝇子沟形成的那场战斗已经过去了30年,一群来自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地的知青,奉公社命令到蝇子沟开荒时,发现了一段南北两端都被炸塌封死的地下通道,并终于揭开了蝇子沟得名以及过去曾散发臭味的缘由。

出于好奇,知青们费了半天的力气,才挖出了一个勉强能爬进一人的洞口。三个胆子大的知青知青拿着手电艰难地钻进隧道。不到一分钟,这三人却连滚带爬地爬了回来,他们一脸惊愕地告诉大家——洞里全是已经化成白骨的死人。

由于一个知青信誓旦旦地说死人身边有枪,所以引起了公社重视,立即汇报了公安机关、边防军。

相关部门派来了专业人员和挖掘设备,搬开几十块厚一米长数米,重达几吨的钢筋水泥残块后,终于将洞口挖大。诚如知青所说,在长300多米的隧道内发现了200多具尸体,尸体的身边都有已经锈蚀的三八式步枪,和充足的子弹。

(隧道仍未清理的南段塌点,据说这里也是死尸最多的地方)

现场探勘发现,200多人均为女性,她们是坑道塌方后被闷死在隧道里的。显然,这就是蝇子沟曾经好多年飘荡的臭味的来源,也是蝇子沟得名原因——这些人经过隧道时恰好遇到低空航炸,隧道两端被炸塌堵死。她们被“闷死”、饿死后,又经过数次轰炸、雨雪冲刷后,隧道出现了裂口,腐烂尸体的臭味就散了出来,最终招揽、繁衍了无数的苍蝇……

最早被挖开的隧道北端塌点,现已被重新掩埋、封死。

死亡原因清楚了,蝇子沟臭味和苍蝇成群的原因也清楚了,但是这些人的身份却无法界定。那时候的人还是有常识的,他们知道日本军队里不会有女兵,这200多个带枪的女性究竟是什么身份呢?这个问题一直是个迷。

直到70年代末,中日建交后,有日本人循声而来,才算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她们就是僦麻、红道开拓团组成的女子挺身队。这230名女子挺身队队员,在奉命从勋山要塞撤退到胜哄山要塞时失联。当时都以为是她们钻出了隧道向苏军投降,现在看来是由于隧道坍塌被“闷”在了无法逃脱的地狱里。

胜哄山残存的隧道进出口之一,由于这里发生过惨剧,现在已经人迹罕至

需要特别强调一点,就是“挺身队”的性质。随着网络的普及,近几年来网上的一些人将挺身队等同于慰安妇。其实,这是标准的望文生义式的胡乱联想。

挺身队,在日语里就是决死队,或者敢死队。之所以这么说,早在日俄旅大战争时,乃木希典大将的两个儿子都是挺身队成员,而日联合舰队“日进”号装甲巡洋舰上的少尉枪炮官山本五十六也报名参加了挺身队,并丢失了几个手指。

最初挺身队这个称呼仅限于日本军人。 九一八战争后,关东州部分日本女性,主要以关东军中、高级军官妻子、女儿为主,开始组建“挺身队”组织,她们一面进行军事训练,一面与更多的关东州汉族居民结交朋友,强化普及日语、日本饮食和日式教育。

板垣征四郎任朝鲜驻屯军司令的时候,公开鼓励随军驻扎朝鲜的日军家属组建“女子挺身队”。其时,关东军著名将领辻政信的侄女就带头参加了挺身队。为此,辻政信还特意去信鼓励。

九一八后,日本政府派往中国东北的武装开拓团数量也越来越多,更多的开拓团女性成员也各自组成了“女子挺身队”,一面生产劳动,一面武装保护开拓团。

由此可见,所谓女子挺身队类似我们说的女民兵,是一些狂热的军国分子挑动、组织的效忠式组织,与慰安妇组织没有关系。

关东军高级军官接见开拓团义勇队、女子挺身队照片

也正是这样的狂热,230名农家女子最终成为军国主义的炮灰,不仅永远不能回到故乡,而且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证。

结语:

斋藤俊治后来死在苏联共青城附近的伐木营。当时他如果把同胞的生死放在心上,派人寻找女子挺身队的下落,就可以发现她们是被“闷在”塌方隧道里的。立即及时营救的话,这些日本女人并不至于死得那么凄惨。但是即使她们获救,也一定是服毒、焚尸的下场。

编入783大队僦麻开拓团、红道开拓团的男性,因为参加抵抗,都被当作战俘押送到苏联劳动营,有四分之三的人最终死在远东。他们与蝇子沟的被闷死的日本女性,或是父女,或是夫妻,或是兄妹,甚至还是母子……这一切,都是天理昭昭,都是咎由自取。

隧道倒塌的故事有哪些2

大瑞铁路杉阳隧道内大型机械正在作业。陈 畅摄

大瑞铁路杉阳隧道内大型机械正在作业。陈 畅摄

近日,历时14年艰苦奋战,中缅国际大通道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大(理)瑞(丽)铁路杉阳隧道安全贯通,至此大瑞铁路大理至保山段21座隧道全部贯通,为大理至保山段先期开通运营奠定了基础。

杉阳隧道位于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境内,地处澜沧江断裂带,全长仅13.39公里,但穿越横断山区6条大型断层破碎带。自2008年开工以来,先后发生溜坍、坍塌、突泥、涌水等地质灾害达700余次,其中最后200米围岩,经国内专家组评审为VI级,是我国在建围岩掘进难度最大、安全风险最高的铁路隧道,这座隧道的成功攻克,为我国同类地质条件下的铁路建设积累了经验。

“隧道距离山顶有1公里,在高地应力的作用下,隧道最高时相当于每平方米2000吨压力,从而造成软岩大变形单点变形量达1.2米,连续变形区段达2000米以上。”中铁二十三局大瑞铁路项目部现场施工负责人刘相贞说,即便采用了双层大型钢拱架进行支护,巨大的高地应力还是将拱架扭曲变形折断,同一段落最多时换拱达3次,全隧累计换拱3000米以上,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

2008年,刘相贞一毕业就来到大瑞铁路修建杉阳隧道,一晃眼就是14年,数万名建设者和刘相贞一样,迎难而上,在富水高温高湿等复杂地质、恶劣环境下展开工作。

隧道围岩软弱破碎,见水就软、遇风就散,就像在“豆腐里打洞”,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隧道进口是反向坡排水,刘相贞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超前水平钻打出的涌水瞬间喷出了十几米远,不到一个小时就形成了近4米深的积水,倒灌了近200米,一个多星期的持续抢险才把突水和泥沙排完,现在想起来还是非常害怕。

据介绍,隧道日涌水量最高峰时突破3.8万立方米,可蓄满20个标准游泳池,14年来,施工单位抽水泵就用坏了近1500台。

受恶劣地质和地形影响,隧道施工只能采取从进出口两端独头掘进,巷道式的通风作业模式,使得独头掘进距离超过6公里,空气循环难度大,洞内含氧量不足6.1%,湿度接近100%,隧道最前端的掌子面环境温度常年保持在42摄氏度以上,高温高湿缺氧的环境时刻考验着建设者的意志和体能。施工人员每隔2个小时就得换班,不然体力很难支撑。为改善施工环境,云桂铁路公司组织中铁二十三局等参建单位优化施工方案,改善通风条件,配置吸氧器材,每天运送20多吨冰块进洞给工人降温。

“隧道安全贯通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我们调集精兵强将,举全局优势资源全力攻坚,共同参与打响了杉阳隧道攻坚战,确保了隧道的安全顺利贯通。”中铁二十三局董事长肖红武说。

大瑞铁路全长330公里,桥隧比76.5%,是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完善路网布局和西部开发重要项目,全线采取大理至保山、保山至瑞丽分段建设模式,其中,先期开工建设的大理至保山段随着杉阳隧道的攻克,有望今年内开通运营,届时大理至保山仅需1小时左右,云南保山将结束不通火车的历史。(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齐慧 曹松)

来源:经济日报

来源:经济日报

隧道倒塌的故事有哪些3

许多年来,网络上一直流传着一个悲壮的故事:60年代修建成昆铁路线时,一位叫熊汉俊的战士不幸掉入龙骨甸大桥七号桥墩,为了不拖延工程进度,他被活活灌注在桥墩之中。在被混凝土吞没前,熊汉俊仍在高呼:“大桥修好后,记得告诉我!”直到今天,列车经过此处仍会鸣笛30秒向烈士致敬。

这个故事,相信很多朋友都看过。说实话,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时,感动的啪嗒啪嗒直掉眼泪,心想咱们解放军战士实在太伟大了。可后来一琢磨,发现这事不太对,熊汉俊掉进桥墩里,战友为啥不救他呢?就算人死了,那也得拉上来呀,何况人还活着就灌水泥,这也太残忍了,他的战友下得去手?

本着求真的精神,我四处搜集资料,寻找故事的最初来源,终于让我找到了事件真相。原来,熊汉俊烈士确有其人,当年确实牺牲在成昆铁路线上。不过,他的故事却并非大家看的那样,欲知真相如何,且听我慢慢道来。

历史背景

20世纪50年代,国家为了衔接宝成铁路、成渝铁路,打通南部对外通道,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经过详细考察和通盘考虑之后,决定建设一条联系云南、四川的铁路线,即成昆铁路线。

这条铁路线始于成都平原,途径横断山脉、云贵高原,所经之地不是荒山野岭,就是高温高寒地带,地质环境相当复杂。为了尽快打通这条南部通道,铁道部全力以赴,35万名铁道兵投入施工。整个施工过程中,总计有2100余名官兵牺牲,本文的主角熊汉俊,就是其中之一。

熊汉俊生平

1944年,熊汉俊生于江西樟树一个普通人家,长大后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光荣的参军入伍,在8707部队当了一名铁道兵。别看他个子小,身高才1米7左右,在部队那可是个顶个的好兵,什么苦活、脏活、累活都抢着干。小伙子还很聪明,每次都能顺利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领导和战友们提到他,总是忍不住地竖起大拇指。

1964年,国内、国际形势愈发紧张,主席作出批示:“三线基地的建设,要搞快一些”,“集中物资修建成昆铁路。”因此,三度下马的成昆铁路项目再次动工,熊汉俊随部队进驻禄丰县黑井镇,开始了龙骨甸大桥的建设。

云南风景如画,但是建筑工地的条件却异常艰苦。当时,咱们国家的条件有限,缺乏相应的机械设备,工程所需的钢筋、水泥、砖头等物资,全靠战士们肩挑背扛,蚂蚁搬家似的运到山上。

龙骨甸大桥的建设不算难,最难的是挖黑井隧道。隧道所处的位置,地质情况复杂,岩层松软,施工的时候得异常小心,否则一不留神就得塌方。此时,熊汉俊担任13班班长,他所在的4营采用多炮眼、浅炮眼、小药量的方式,硬是在人工挖掘的条件下,取得了每月前进百米的优异成绩。

牺牲经过

1965年8月24日,炊事班准备了平时难得吃一次的糯米饭,团部还通知各连队晚饭后去操场看电影,战士们都跟过年似的很高兴。记得那天,14班班长胡士良还提醒熊汉俊:“你晚上上夜班,多吃点饭,饿肚子我可不给你送吃的”,熊汉俊听了嘿嘿一笑。

为了赶工程进度,战士们都是两班倒,昼夜不停工。这天晚上,熊汉俊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扩边墙,战士们拿着铁镐、钢钎,将突出的岩石一块块凿掉,大家伙正干得热火朝天呢,4排长赵锦坤进了隧道。

赵排长白天忙了一天,这会本应该在操场看电影,可他心里放不下一件事。原来,早上挖隧道的时候,他发现翻斗车轨道旁边的支撑排架有点抖动,当时也没在意。但这事一直搁在心里,搅得他心神不宁,所以连夜过来排查情况。

赵排长进了隧道,看到熊汉俊带着战士们正在紧张施工,于是对他说:“小熊,我总感觉排架晃得比前几天厉害,你可得注意点。让战士们先把手里的活停停,你带他们加固加固。”说完,他继续往隧道里面走,去找指导员罗喜,研究加固方案。

就在赵排长他们商量方案的时候,突然一声巨响,20多米高的排架连同上面的岩石轰然倒塌,尘土弥漫,电线也被压断,整个隧道漆黑一片。赵排长当即被砸得昏死过去,熊汉俊班长、技术员袁运重以及四名战士,也被岩石和排架死死地压在了下面。

4营的官兵当时正在看电影,大喇叭突然传来命令,让他们去隧道救人。战士们急匆匆地赶去,在黑漆漆的隧道里挖的挖、扒的扒,卫生队的救护车也随后赶到,停在隧道口随时待命。清理完岩石和倒塌的排架,7位被埋的战友全被找到,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

遗憾的是,熊汉俊受伤最重,他先是被倒塌的排架砸中,又被掉落的岩石压住,尽管被紧急送医,最终却回天乏术,因抢救无效壮烈牺牲。消息传到连队时,已经吹了熄灯号,但14班班长胡士良怎么也睡不着,半夜又爬了起来,带着战士们挑选木材,连夜为熊班长制作灵柩。

熊汉俊牺牲时,年仅21岁,他为了祖国的铁路建设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且宝贵的生命。为了修建龙骨甸大桥,前后共有18名战士牺牲,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奉献,成都与昆明之间的天堑才成为通途。

谣言的来历

熊汉俊烈士牺牲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当时的人证,可以说非常的清楚,那为什么传着传着就面目全非,变成灌注在桥墩里了呢?其实,这源于《某军网》上的一篇报道——《WJ云南总队某中队深山守桥三十年》。

在这篇报道中,作者说在“浇筑7号桥墩时,一位19岁的战士不慎跌入30米深的桥墩注心里,由于当时条件有限,没有先进的救援设施,就算救出来了也活不了”。于是,在一位将军的带领下,全师官兵向他敬了最后一个军礼,然后把他和大桥浇筑在了一起。

故事是悲壮的,但可惜是假的,原因很简单。当时建大桥的时候,桥墩都是分段往上施工的,每段4、5米。浇筑作业时,负责捣固任务的战士,会站在上面把混凝土耙平、捣紧,这样才能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所以说,根本不会发生所谓的“跌入30米深注心”的情况。

退一步讲,就算有战士不慎跌落,负责捣固任务的战士也会及时救护,绝不可能说“救出来也活不了”,就把战士浇筑在里面。这是对战士生命的不负责,也是对大桥质量的不负责,谁要敢这么做,第一个掉脑袋,更别说大肆宣传了。

关于此事,曾有战友专门向熊汉俊所在的36团调查情况,最终的结论是子虚乌有。当年的18连连长,负责所有烈士的安葬工作,墓地的选址、陵园的修建、灵柩的迁移,他都是全程亲自参加,并以党性保证从来没发生过这事。

我们后来看到的关于熊汉俊烈士牺牲的谣言,都改编自军网上的那篇文章,之后各大媒体又纷纷转载和引用,导致熊汉俊牺牲的真相也就渐渐被埋没了,以至于央视做纪录片的时候,还说这事呢!

有人肯定杠了,既然熊汉俊没有被浇筑在桥墩里,为什么大桥旁边竖着“汉俊之桥”的石碑呢?其实,你要是仔细看看碑文,就会发现人家清清楚楚在上面刻着两个字:传说。如果真有此事,又岂会如此含糊呢?

这座碑的来历,我也顺便给大家讲讲。当年,北京的铁道部战友们听说了这个故事,大家都很感动,于是请了一位老将军题字,他们集资在大桥边立了碑。

后来真相大白,但石碑已经镌刻差不多了,于是他们加刻了几行字,其中有两句:“汉表神州辽阔大地,俊现华夏锦绣河山”。这里的“汉俊”二字,并非实指熊汉俊,而是泛指牺牲在成昆铁路沿线的全体烈士,碑文上也写得很清楚。列车经过此处鸣笛30秒,也是向牺牲的烈士们致敬。

圆桌派总结

关于熊汉俊的这个谣言,看起来很悲壮,实际上很荒唐。它不仅是抹黑我们的铁道兵战士,也是抹黑我们的国家。就跟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一样,表面上把英烈们夸得神勇无比,实际上却把英烈们浴血奋战的丰功伟绩一笔抹杀了。

如今,熊汉俊烈士安详地躺在黑井烈士陵园里,如果他知道自己的后辈们如此造谣,真不知该作如何感想。所以,大家还是把眼泪擦一擦,不信谣,也别继续传谣了。

另外,从事编辑工作的朋友们,在写作重大事件的时候,一定要做调查研究,尽量多找当事人了解情况,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对于一时搞不清楚的,宁可暂时不写,也不能乱写,更不能因为需要歌颂英雄事迹,就随意拔高,歪曲事实。只有本着实事求是态度,才能写出经得起检验,可信度强、影响力大的作品,你们认为我说得对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