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有挑战精神的历史故事

2022-10-30 02:45 作者:晶报 围观:

元故事 | 海里追风者,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晶报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挑战精神的历史故事1

作为中国第一批独自驾驶OP帆船完成离岸夜航挑战的青少年选手,13岁的黄淙果拥有的不单是勇气,还有面对海洋的智慧。这就是新一代深圳人对海洋全新的认知,和精彩的海洋生活方式。

9月的一天中午,海边阳光暴晒,我望向一望无际的海,想要发现帆船少年黄淙果的身影,此时的他正在海上进行训练。举目远眺,一条条白色的船帆正在乘风破浪,在视野里越变越小,最后只能望见一个又一个小白点。教练说,黄淙果可能驶向了大海的深处。

而我此行的目的之一,正是要采访黄淙果。

还好有对讲机。在对讲机的呼唤下,20多分钟后,黄淙果转身从大海回到岸上。这个13岁的少年身材瘦削,戴着一副专业的水上运动眼镜,下半张脸涂满了厚厚的防晒霜。更让我留意到的是,他裸露在防晒长袖外的手腕明显要比附近的皮肤黑上好几度,有一道很明显的分界。

这是“海上人”特有的肤色。四年前,小学四年级的黄淙果开始在学校里接触帆船项目。两年前,他在亚洲首位沃尔沃环球帆船赛总冠军陈锦浩指导下,开始系统接受帆船训练。他是中国第一批独自驾驶OP帆船完成离岸夜航挑战的青少年选手,斩获了大大小小赛事的奖牌。

在向海而生的深圳,越来越多人开始投身于帆船这项极限运动。它需要在瞬息万变的海洋上,仅靠自然风力去操控船只。驾驭帆船不仅需要冒险精神,也需要对海洋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它代表着对海洋最虔诚的热爱与最热烈的共舞。

因此,从深圳帆船少年黄淙果身上,我们或许能看到新一代深圳人对海洋全新的认知,以及如何在海洋之中实现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1

“今天有没有风?”教练陈锦浩问上岸的黄淙果,“还好,有一点。”

风对于帆船这项运动而言,非常重要。因为帆船的动力就来自于风。观察预判风向,快速调整航向角,找到风向角、帆转角与航向角之间微妙的平衡,接到阵风的帆船才能以持续的爆发力来保持最佳船速。帆船运动员就是在海里追风的人。

对于海洋,黄淙果一开始其实并不是那么熟悉。“学校每周三都会组织一次帆船兴趣课。我开始接触帆船这项运动是在湖里。”后来,黄淙果第一次在海上驾驶帆船,第一反应是害怕。“一旦起风,船快起来的话就会看到浪不断在身边打过,这个时候就会特别害怕操纵不了,然后翻船。”

然而,黄淙果的第一次翻船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惊险,甚至还有点搞笑。“我是卡在防鲨网上,然后船慢慢地翻倒的。”在经历过第一次翻船后,黄淙果发现,海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甚至在掌握了一定的帆船操纵技巧后,会发现帆船在海上乘风破浪的极大乐趣。

“我很喜欢出海的感觉,自己能操纵着帆船远航,到其他地方走走看看,特别有意思。”在教练的带领和策划下,每年他们都会进行一到两次远航。黄淙果还记得有一次,他们登陆了一个野滩,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惊喜。

2021年8月,黄淙果和其他小伙伴一起完成了一项创举:首次驾驶OP帆船进行夜间不间断长航。角逐奥运会帆船项目的大部分选手都是通过OP级帆船训练起步,一人一船独立驾驶,但此前在国内还没人做过这样的挑战。这次航行难度在于,不仅要驾驶OP帆船完成离岸,还要在能见度低、视野变窄的夜间航行,并且不间断地绕岛环行一周。“离岸和近岸航行相比,需要合理规划、耐心和毅力。而夜航和白天航行比较,需要更多的专注力、观察和思考,更少不了勇气。”陈锦浩教练说。

当天起航后,他们往目的锚地大辣甲岛出发。那一天正好是微风天,其实并不太利于航行,更挑战“追风”的技巧。在炎热的天气中,他们进行长达一小时的连续滚动式换舷转向,才有机会接到第一股阵风,借着风力加速。而长航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惬意,因为具备非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比如行程中可能会长时间暴晒,也可能下雨把人淋成落汤鸡,还有可能刮起大风。离岸长航考验的不仅是技巧,还有运动员本身的意志力。

在夕阳下山前,他们顺利到达了目的锚地。在短暂的休整后,他们即将夜航环行一周。入夜后,看到黑漆漆一片的海面,黄淙果心中油然多了一分神秘感,也多了一丝紧张。“晚上即使是跑直线速度,也比白天航行难得多。”黄淙果回忆说,但稳住心态后,他开始把注意力放在观察夜间的海面情况、水流和风向,感知风和帆的状态上。

经历了一个通宵的航行,马上要到达终点,但还需要经过两个岛屿的中间。由于地形影响,这段路线的风力非常小,必须靠连续的滚动式换舷才能继续前进。虽然此刻的黄淙果已经非常疲惫了,“但想到自己是第一个从夜晚航行到天亮的OP选手,就很兴奋。晨曦给了我力量,迎着日出,我拼尽全力地往目标转向。”

清晨六点,在夜里连续不间断航行的OP小帆船终于冲过终点线,瞬间哨声欢呼声响彻海面。黄淙果和小伙伴们完成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挑战,也是一次自我的极限挑战。

陈锦浩

世界著名水手,中国最佳男水手,中国职业帆船帆板运动员,中国首位环球帆船世界冠军,已环绕地球四圈。

第一位亚洲人 赢得“沃尔沃环球帆船赛”总冠军(2017-2018,13TH)

第一位亚洲人 赢得“七星环英国及爱尔兰离岸帆船赛”冠军 (2018)

第一位中国人 水翼双体赛船SAILGP国际帆船大奖赛季军(2019)

第一位中国人 赢得“劳力士法斯特耐特帆船赛”冠军(2018)

黄淙果

2021年完成“中国首次”青少年OP帆船离岸夜航环岛挑战

2020年完成“中国首次”青少年OP帆船离岸航行挑战

第十届深圳市运动会-男子OP U15公开组 冠军

2021年“宝安杯”深圳帆船邀请赛OPA组冠军

2021年全国青少年帆船联赛OP U12男子组 亚军

2021中国杯青少年帆船联赛男子组 亚军

2020“学生杯”深圳帆船帆板赛(冬季赛)OP男子乙组冠军

2

除了航海的乐趣,帆船还有另外一重乐趣,那就是竞技的乐趣。一位家长告诉我,他的女儿也正在海上训练。“我家小朋友一开始也是纯玩,但是玩到一定程度,你不给她一点小目标和小追求,她就觉得没有意思了。”

黄淙果说,竞技也有很烦人的一面,但慢慢投入进去后就会开始享受赢的感觉,也会享受争取的过程。在开始系统学习帆船后,每个周六他都会按时到海边报到,而寒暑假也会专门留出十几天的时间进行集中长训。黄淙果刚开始学习帆船的时候,曾经在赛事中排名倒数,但是不断地坚持训练让他的成绩在短短两年间突飞猛进。

每次比赛前,黄淙果都需要对场地进行一些预判,规划自己的航线。拉帆、升帆、瞭望、控帆、压舷、找风……除此之外,临场还有许多判断和战术的调整,比如面对同场的竞争对手,在差距不大的情况下经常会相互针对,“比如跑在你的船头前把你的风给盖住了,这时千万不能犹豫,要马上做出正确的选择。”

黄淙果坦言,过去的这个暑假是他状态的低谷。“技术点的问题可以通过不断练习去突破,但更重要的是去突破某个时期的瓶颈。”对于成长中的运动员来说,这是常见的困境。

陈锦浩也看出了这段时间黄淙果的状态出现了一定的起伏,“最近几场比赛比得都不太好。”他对黄淙果说:“帆船绝对不是一轮定胜负。帆船比赛的魅力就在于每次启航都是新的开始,可能今天会遇到小风,明天就是中风,后天就有可能是大风或者雷风,每次都会是不同的风力、不同的状况,每次都有新的机会。”他发现黄淙果这几次比赛最大的问题就是起航慢了,怕抢航,“不要怕,你再往前那么一步;怕,你就输了!”

陈锦浩对我说,帆船其实是一个更侧重于思考的运动,考验的是对海浪、气象、水文条件等大自然因素的综合判断。“你是靠大自然的条件让你跑得快,但自然的因素一直在变化,所以要在变化当中不断去观察、思考和果断选择,这是学帆船的必经之路。”他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帆只有两面,不是往左就是往右,肯定选择其中一个是对的,帆船这项运动就是让人主动去面对这些选择,从而去思考怎么做出更好的选择。

“我的目标就是要培养世界冠军。”陈锦浩坦言创立航海俱乐部的初衷,比起把帆船当作单纯的兴趣爱好让孩子来到海边,面对辽阔的大海释放学习的压力,他更希望孩子每次都能带着目标而来,然后去不断进步、收获和突破。“我觉得人在世界上只活一趟,我更想让孩子在帆船这项运动中尽早学会一种优秀的思维方式,并且更加自信自立自强。”

黄淙果自己觉得通过帆船训练有了许多收获:“以后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会认识到自己属于哪一个阶段,然后找到问题,去克服它。”

海洋能教给我们的还有很多很多。

▲陈锦浩(前排中)参加沃尔沃环球帆船赛。

3

深圳体育圈曾流传这样一个说法: “陆上易建联,海上陈锦浩”,他们都代表了深圳职业体育事业的最高水平。陈锦浩本身的经历就堪称传奇。他曾因为伤病从专业队退役,后来从深圳大鹏起步,遇到了赏识他的中国帆船“教父”庞辉,留在著名的“自力号”上做了一名水手,并在庞辉的指导下踏入了大帆船的道路,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帆船运动员。

2018年6月24日,跨越45000海里,穿越四大洋造访五大洲12个国家和地区的2017-2018沃尔沃环球帆船赛的赛段比赛圆满结束,代表中国参赛的东风队率先冲过位于荷兰海牙的终点线,成为赛事历史上首支登上总冠军领奖台的中国船队。沃尔沃环球帆船赛是全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专业帆船赛之一,被誉为“航海的珠穆朗玛峰”。而陈锦浩作为东风队的重要成员,也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沃尔沃环球帆船赛冠军的中国人。

这其实是一项非常严酷的极限挑战:赛事整整持续9个月,面对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长时间无法保障饮食和睡眠,陈锦浩越过了赤道和南冰洋,历经了酷暑和严寒,并且随时需要面对无法预料的突发危险,比如突如其来的巨浪。大海偶尔也会有咆哮的一面,有一次陈锦浩被几米高的巨浪击倒,瞬间被拍到了船尾,腰部被狠狠撞击。但强忍着疼痛,他还是坚持完成了比赛。

1992年出生的陈锦浩,如今刚过而立之年。我问他这几年还有下海参赛的打算吗,他告诉我,已经拿过世界冠军以及创造过世界最好成绩了。“就算再多拿几个冠军,对我而言,意义也不太大了。”而在海外参赛的丰富经历,其实也让他看到了国内帆船水平和国外存在的一些差距和差异。他更希望把帆船最精髓的文化带回中国、带到深圳来。

“现在一些帆船世界冠军可能平时的工作跟帆船关系都不大,但他们就是利用周末的时间去练习,最后还能拿冠军,帆船更像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真正的工作。”陈锦浩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去坚持帆船这项运动,有的可能就是天天泡在这项运动里,而有的则可能作为爱好去坚持,“但能坚持的,后面一定是能看得到冠军的。”他不希望黄淙果成为传统意义上的职业运动员,在持续且反复的作业中磨灭自己的激情,而是希望他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不断突破自我。

陈锦浩相信,对于帆船这样一个综合性的户外运动项目,比起单纯的体能付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以及不走寻常路的心态更为重要。他希望黄淙果能够在课余时间,坚持认真对待自己热爱的事情,让帆船真正融入、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把挑战极限当作目标——“对我而言,他们就已经是世界冠军了。”

“帆船在我的理解里,它有点像人生。比的不是单单谁比较快,而是比谁的失误更少。有的人虽然起跑落后,但可能在顺风的航段又把落后的给找回来了。每一轮哪怕只有60分钟的比赛,都会有无限的可能性。谁能先跳出来把心态调整好,谁就有可能离冠军越近。”

这就是世界冠军陈锦浩对帆船的思考与理解。

▲2020年7月,黄淙果第一次离岸航行。

▲黄淙果首次登上领奖台。

4

令我意外的是,在这一天训练中,参与的还有一些孩子家长。“每次训练我们都是迎着日出来到海边的。”覃玮一就是其中一位。已过中年的他,也渴望能过上一种更具有挑战性的帆船人生。他说,最早其实是女儿先系统接触了帆船,后来他也开始真正参与到这项运动中。“阳光完完全全地晒在你身上,浪也是真真切切打到你身上。”从事房地产行业的覃玮一一开始是被亲近自然的原始冲动所吸引。

后来他发现,帆船的乐趣在于面对风浪时的冒险精神。“在海上天气糟糕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二十级的风,浪也有几米高,然后你一下从浪底下冲到了浪尖又落了下来,那种感觉特别热血。”尤其是比赛时,十几艘船一起扬帆起航,“都是扬起数十米高的黑帆,一起往目的地冲,就像一支舰队一样,非常过瘾。”他觉得深圳这座城市的气质特别适合这项运动,“帆船讲求的就是一种开拓精神。”

在我离开时,他们又一次冲向了海洋。在这蔚蓝色的大海里,那闪耀着的船帆代表着荣耀与梦想,也代表着人与海的无尽故事。

版权声明:

本专栏刊载的所有内容,版权或许可使用权均属晶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复制或改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需转载或使用,请联系晶报官方微信公号(jingbaosz)获得授权。

来源 │ 晶报APP

统筹:李岷

记者:余梓宏

制图:勾特

编辑:叶辉

#真实元故事#

有挑战精神的历史故事2

作者:盛咏

近年来,不少主旋律电影以精良的制作水平和鲜明的价值导向,赢得了观众口碑和市场表现双丰收,为主流文化传播和主流价值引领起到了良好示范效应。今年国庆期间上线播出的网络电影《特级英雄黄继光》,以精致光影再现红色经典,以真挚情感致敬英雄先烈,正是对这一题材、类型的延续和接力。

毫无疑问,对于创作者来说,战争片有着很高的行业门槛。一方面,这一题材、类型的影片往往需要兼顾多个叙事角度,如敌我双方、大小人物等,在多数情况下叙事结构庞大、线索纷繁。另一方面,相关战争场面的拍摄在技术上有着相当难度。因此,无论是叙事还是影像,战争影片的创作,即便是对于电影产业发达的国家而言,都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同时,作为讲述历史故事的影片,与史学教科书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史诗兼具的艺术品格,需要寓情于史,才能打动观众。

限于网络电影的投资体量,《特级英雄黄继光》无法像院线大片那样,通过多条故事线全面展现宏观战争场面,但影片巧妙地聚焦在黄继光参军前后的故事上,以他在上甘岭战役中的具体任务为叙事中心,用日常真实的对话场景和小体量的战争场面,在由宏观到微观的起承转合中,真切体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当影片镜头来到1952年10月19日晚,黄继光所在的部队奉命向上甘岭右翼597.9高地的敌军发起反击,虽然多次与敌军对战,却依旧未能摧毁敌军火力点,离天亮只有不到一小时了,时间就是生命,站在参谋长身旁的黄继光看着一个又一个战友倒下,毅然提出:“把任务交给我吧,只要我有一口气,保证完成任务。”这一场景,精准交代了黄继光完成英雄壮举的大背景,构成了影片史诗合一的叙事基础。

拍摄战争片的最大难度,是要尽可能还原真实的战争场景,使观众产生沉浸式的观影体验,这需要高成本的投入和高概念的影视技术加持。《特级英雄黄继光》把精力用在了局部战场这个“刀刃”上,黄继光牺牲前的一系列战争场景,采用升格慢速镜头,以远景和特写镜头两极之间的无缝衔接,以及后期制作的整体统合,实现了对“舍身堵枪眼”前激战场面的充分渲染,使得叙事极为紧凑,形成了层层递进、密不透风的戏剧效果,也使战争场面的表现更加“硬核”,把观众的注意力始终聚焦在核心事件、关键场景,为重现红色经典作了充分的画面语言铺垫。

故事的高潮部分,黄继光接受任务后,立即提上手雷,与两名战友冒着枪林弹雨向敌军的火力点冲去。在距离目标只有三四十米时,一名战友牺牲,另一名身负重伤,黄继光的左臂也被打穿。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忍着伤痛一步不停地前进。在距敌军火力点八九米的时候,他举起右手将手雷接连投向敌军,但由于对方火力点太大,只炸毁了半边。当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地堡内的机枪又突然疯狂扫射,志愿军反击部队的冲锋又受到了阻拦。这时,黄继光负重伤再次倒下,眼看天就要亮了,身边已无多余弹药,千钧一发之际,黄继光做出了一个“疯狂”的决定:他顽强爬向火力点,冲着敌军狂喷火舌的枪口,挺起胸膛,张开双臂,扑了上去。刹那间,敌军正在吼叫的机枪哑然失声,黄继光用年轻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这永远刻印在中华民族烈士丰碑上的经典一幕,在影片画面语言的精心调度下鲜活重现,升华为可知可感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由于战争片场景、主题的特殊性,在该类影片中塑造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对任何创作者来说都是一种挑战。《特级英雄黄继光》虽然以黄继光作为主要线索人物,但是在全片的人物塑造上却做到了对志愿军队伍的“群像式”讴歌。六连的每个英雄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形象,并不是某些外国战争片中为了配合“主角光环”如零部件一样的配角,而是被还原成一个个鲜活生动具体的“人”。在战斗不同阶段的叙事展开过程中,影片以单元式的结构,分别塑造了战士肖登良、李旭、赵克春等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战士形象。他们虽然经历各异、个性鲜明,但都能在决断时刻毫不犹豫、不怕牺牲,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特级英雄黄继光》在国庆假期上线播出后,得到广大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高度认可,也再一次向我们证明,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相信在观众的激励下,会有更多制作机构、播出平台精心投入,用视听精品把更多打动人心、催人奋进的英雄故事讲给今天的人听。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19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有挑战精神的历史故事3

由宁海强执导,刘烨、韩雪、林永健、张国强领衔主演的国庆档电影《钢铁意志》正在热映,该片改编自真实事件,首次通过大银幕讲述解放初期鞍钢恢复生产的艰辛历程:面对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建设对钢铁的迫切需求,中国共产党人团结专家、带领鞍钢工人们克服重重险阻,在最短时间内生产出新中国的第一炉铁水。电影叙述了老一辈火红的青春岁月,以人物生活需求的视角切入,塑造了一批鲜明的人物形象,以此折射出家国情怀的国家力量,让年轻观众获得情感认同,感受电影的魅力。

《钢铁意志》海报。

导演宁海强记得,电影完成剪辑后便第一时间请了些年轻观众集体观影:“我很注重他们的意见,想先给他们看看。他们看完以后非常激动,会为老一辈钢铁人的奋斗动容,看到国旗、国徽会激动,他们的反应让我欣慰。让我知道这就是现在的年轻人,家国情怀已在他们身上生根,优质的主旋律电影对他们也有吸引力。也正是观众给予的共鸣与反馈,让我们越来越有动力,把一部电影拍好。”回顾这30多年来,宁海强拍了不少优质的电影,从《弹道无痕》到《百团大战》再到《钢铁意志》,有人说他拍摄的题材涵盖了陆海空等兵种,记录了新中国发展的历程,新京报记者独家专访宁海强导演,由他分享《钢铁意志》拍摄的幕后。

拍摄契机来自对抗美援朝历史的接触与了解

宁海强自从1994年执导了首部电影《弹道无痕》后,他的名字几乎就与军事战争题材的电影联系在一起。这些年,他一直关注重大历史题材,包括工程建设、南水北调等,这次他将视角放在了钢铁工人身上,想为观众们讲述鞍钢厂炼出第一炉钢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让他决定拍摄这部电影的契机来自他对抗美援朝历史的接触与了解,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他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钢少气多”这句话有了深刻的印象,他记得,“当时美国的钢铁产量是新中国的600倍,如果那时志愿军战士能有更多的钢,该多好啊!”带着收集的素材,他前往鞍钢博物馆实地考察,这次经历给了他更深的感受:“当时的鞍钢工人(努力奋斗),为中国钢铁走向世界第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仅是在技术含量上,更是在精神旗帜上,不怕打压,勇往向前,一定要干好这件事,他们意志坚定。”

导演宁海强(右)和演员刘烨在《钢铁意志》拍摄现场。 受访者供图

主创必须要到鞍钢实地汲取灵感

要将炼钢的故事拍成电影,在宁海强看来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大量的素材、历史故事线的梳理,对真实钢铁工人工作生活的采风走访,都是必须深入了解挖掘的基础。在影视作品中,关注于钢铁事业、钢铁工程的作品不多,在没有什么可以参照效仿的背景下,宁海强决定带着团队好好探索一番,将那段凝结着英雄力量的岁月得以呈现。“炼第一炉钢,其实这和战争戏是一脉相承的,一定要攻下山头,要拿下第一炉铁水,我们的民族精神就是志在必得,这种力量与坚持撼动了我,我们用半年时间打磨剧本,再不断修改磨合,有了剧本框架后带着所有主创去鞍钢,实地了解那段历史,与当地的工人深入交谈。这次我们团队拍摄有一个要求,只要是主创人员,必须跟我下到鞍钢,不管你是哪个岗位的,演员、编剧、摄影、美术指导……就连为电影作曲的音乐家舒楠都要到实地汲取灵感。他们也特别愿意这样做,毕竟大家平时接触得少,只有在真实的环境下才能够有灵感。”

《钢铁意志》剧照。

正如宁海强所说的,为了塑造好片中的角色,他和美术指导霍廷霄、摄影指导张永斌等人六次到鞍钢和本钢的工厂采风,专门到鞍钢博物馆收集素材,跟工厂里的工人面对面交流,就是希望能够找到那个时代钢铁人的“灵魂”。他说自己创作向来坚持一个习惯,就是每拍一部电影,首先故事题材得让他感动,让他有创作的冲动,才愿意在故事和人物上下功夫。“还原那个年代的一切,必须坚持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我们采访了很多位工人,接触他们的后代,每个人几乎都能讲出自己父辈的故事,因此我们找到了很多原型参考,了解了那个年代人的特点与性格。1948年2月初解放军接收了鞍钢,但他们进去后发现,整个鞍钢厂区破烂不堪、设备残缺不全、越膝深的荒草显现出衰败之相,很多解放军官兵留了下来,他们从战士变成了钢铁工人,他们团结专家,带领鞍钢职工克服重重险阻,在最短时间内生产出新中国的‘第一炉铁水’,东北成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

用细节呈现出老一辈钢铁工人有苦有乐的创业生活

为了真正让电影“接地气”,唤起观众最深刻的共鸣与情感认知,拍摄地选在东北,宁海强也希望电影的细节能沾上地地道道的东北气,影片主演刘烨是长春人,在片中“本色”出演东北人。电影里反复出现的酸菜、灶台、东北火炕,再加上诙谐幽默的东北方言,呈现了老一辈钢铁工人有苦有乐的创业生活。“我们在创作剧本的同时,就会思考用什么样的演员担纲角色最为合适,演员需要对这个题材感兴趣,有很强烈的创作欲望,比如刘烨饰演的赵铁池,角色性格里带着的憨厚、淳朴、木讷、执着,都生动地呈现出来。这次他们也用极其敬业的态度面对这次拍摄,我们此次是反季节拍摄,他们需要穿着棉服在三四十度的‘盛夏’中完成戏份,再比如烧锅炉,差不多70多度的炉子,一直烧着,还要真正去‘炼钢’,那1500度的热水着实是‘热浪惊人’,但他们能够真正感受到当时工人的辛劳,对他们来说是种体验,也很兴奋。能参演这部电影的演员,他们的身上都有种家国情怀。”宁海强说,比如刘烨身上有一种很质朴的东西在,会让观众对他产生信任感,韩雪、林永健、张国强等演员的气质也很接近他们演的角色,“演员合不合适,穿上戏服就能直观感觉到他与角色的契合度。”

《钢铁意志》剧照。 林永健、刘烨和韩雪饰演的钢铁厂工人正在送工友奔赴抗美援朝前线。

拍摄《钢铁意志》给宁海强带来不少感悟,这些年对正能量题材的电影,他一直有强大的创作欲望与热情,他认为电影是需要这样的能量,能激发年轻一代的观众为国家努力奋斗:“现在年轻观众越来越接受这样的电影,只要这个故事完整立体,拍得好看,尤其是要能打动人,就能够吸引人。我做了很多年的电影,最近几年我越来越意识到,电影的本体是创作,一定要尊重电影艺术的创作规律,把故事讲清楚、讲明白、讲得打动人是电影吸引力的根本来源。无论是以往的战争片还是现在的《钢铁意志》,我都想拍出中国人坚韧不拔的精神,让大家记住那段艰难岁月里,像赵铁池这样的钢铁人,不管形势和环境多么难,总是有一口气在坚守着,也是因为这口气,才有了伟大祖国建设的无数奇迹。”

新京报记者 周慧晓婉

编辑 黄嘉龄

校对 卢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