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广州的咏春故事有哪些

2022-10-30 02:30 作者:三观粉碎机 围观:

出自天地会的咏春拳,因附会到少林身上,让福建抢了广东申遗,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三观粉碎机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广州的咏春故事有哪些1

历史记忆中的清末民初,洋人祸害神州大地,民族矛盾尖锐。于是霍元甲、陈真、黄飞鸿和杨露禅等民国武术家纷纷以驱除鞑虏,扬我华夏神威为以己任。他们在武馆里传授国民健体强身之术,在舞台上打的美国拳手,俄国大力士,日本武术家们晕头转向……

但随着国际交流的进展,陈真娶了日本老婆、黄飞鸿开始跟十三姨学英语、作为日本武术宗师嘉纳治五郎徒弟的鲁迅先是从武,后学医,最后弃医从文。大家都在思考所谓强大,真的是靠拳脚展现么;所谓弱小,真的是因为打架不行么?不过时至今日,还有一部靠打洋人为卖点的电影,那就是叶问。既然如此,就不得不问问,叶问真的打过洋人么?

叶问,得益于《叶问》和《一代宗师》系列,特别是其徒弟李小龙巨大的国际声誉和国民知名度,使得作为南派拳师,咏春拳宗师的叶问名声大噪,国人皆知。不过作为一个武术大国,咏春在国内众多的武术流派中并不显赫,它既没有获得过代表全国最高水平武术竞赛的全国武术锦标赛冠军,甚至直到今年11月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由福建省福州市申报的。

当然这并不是否定"咏春",而是相对于我国的其他武术流派来说,咏春拳实属小众。只是随着近年香港武术电影的热捧,让"咏春拳"开始火遍大江南北。既然如此问题那就来了,为什么咏春拳比不上太极、形意、八卦、少林等呢?是因为打不过么?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国武术实际上从来不以强弱论大小,而是格局、传承以及历史为主。咏春的起源和文化,就注定了它只是非常小派和偏门的一支。根据目前世面上所流传的咏春拳起源来看,可追溯的最早创派师祖是清朝泉州南少林派弟子兼福建永春白鹤拳高手五枚师太。

根据传闻记载,清乾隆二十八年南少林因反清复明遭清政府烧毁,弟子们纷纷逃往各地避难,其中五枚师太避世隐居在大凉山中。后偶然一次见蛇鹤相争的场景,五枚师太依动物之形态结合女性特点创出一套以快速制服对手、正当防卫为主(降低对手伤害)的拳法,取名咏春。随后五枚师太把拳法传给了自己的弟子严咏春,严咏春又传给丈夫梁博俦。

梁博俦本是大凉山脚下人士,娶妻严咏春后夫妻俩到广东韶关南雄县开馆授拳,先是传给侄子梁兰桂,后又传给当时在佛山的红船艺人,也就是唱粤剧的武生黄华宝、船工梁二娣、大花面陆锦等人。其中黄华宝和梁二娣再传徒弟吴仲素、梁赞;梁赞传陈华顺、梁璧;而叶问就是陈华顺的封门弟子,其继传李小龙,梁挺。

李小龙虽然使用的截拳道,但李小龙用舞蹈和叶问换咏春的佳话却是人人皆知。不过对咏春传播贡献最大的还是梁挺,他终生致力咏春的研究、教授和传播,创立梁挺咏春,外国徒弟遍及全球,不仅得到了全球武术界的高度认可,同时亦为我国武术文化的发扬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果从这一份所公认的传承来看,咏春至少也算是出自少林,虽说比不上武当太极、少林拳法等头牌武术,也算是来自名门正派,怎么可以说传承起源不行呢?但问题是这只是咏春起源的其中一个说法,在众多起源中还有严咏春创立咏春拳;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尘庵主根据"天地会"搏斗技创立咏春拳;福建莆田九莲山少林寺弟子至善禅师创立咏春拳以及永春白鹤拳弟子颜咏春创立咏春拳之说。

由于咏春拳在梁挺手中名声渐显,信徒们将其完美化、传奇化甚至神话化是比较好理解的一件事情,再加上人工加工和创造,最终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版本肯定和真实的历史已经相去甚远。例如五枚师太、至善禅师和一尘庵人实际上就出自清末小说《乾隆游江南》,并不是真实历史人物;甚至就众所周知的清廷火烧南少林一事,也仅存在戏说和民间故事中,在真实历史中尚未被证实。也就是说咏春来源于少林寺或者严咏春,迄今为止不仅无法佐证,更有可能就虚构的。

而目前最为可靠的咏春拳来源,且可证实的,可追踪的,就是来源于红船上的黄华宝、梁二娣和李文茂等人。原来1854年夏天广东爆发了"天地会"武装起义,广西天地会领袖黄华宝、梁二娣、李文茂等人随即响应,作为太平天国起义的延续力量反抗清朝统治。由于天地会多数都是粤剧演员,这导致了从公元1854年到1869年粤剧被满清政府禁断15年事件。

粤剧被禁了,会馆也被解散,那天地会成员总得找事儿干 ,加上作为粤剧武生出身的黄、梁本身师从洪拳梁兰桂,拥有武术在身,于是这段期间他们就在红船上结合当时两广(广西和广东)武术创出了咏春拳。有资料显示当时黄华宝在红船期间,其船上安装有木人桩供练舞所用,再加上船身狭义颠簸,这正适合咏春二字钳羊马和寸劲的诞生。

然而咏春拳真正的转折来源于晚清武术家梁赞。梁赞本是洪门中人,后受梁二娣教授咏春。梁赞得拳法之后,才正式将咏春一技看成单独的拳法,以毕生所学整理归纳,由此被推崇为咏春一代祖师。而叶问的师父陈华顺和梁壁,分别就是梁赞入室弟子和其长子。

虽然香港电影可以把咏春拳吹的天花乱坠,但从实际来说咏春拳就是清末年间天地会成员结合了洪拳、白鹤拳、壮拳等南方拳种的一种小拳,况且其创派祖师在当时来看不仅是起义分子,还是在古代没什么地位的戏子,这更加导致了咏春拳的历史传承别说跟武当、少林这种大宗大派比,甚至比起其余名门正派也逊色不少。这也是咏春拳信徒要在将其附会到少林门下的原因了。

当然最搞笑的还是本应该是土生土长的广东拳,由于广东人好面子附会到南少林,结果导致被福建拿去申遗了,真心令人哭笑不得。

不过说了这么多,还没回答开头的叶问到底有没有打过洋人?答案很简单,当然是没有啊。

叶问于1949年抛弃妻子和三个孩子从澳门辗转来到香港,并改名叶溢,完全不向他人提及在大陆的生活和隐瞒大陆身份。接着由于生计问题逐在九龙的饭店公会公开收徒授拳,后迁至九龙利达街开设武馆。到了1955年,叶问又娶了一上海女子,并向其隐瞒本有家世之事,迁到了李郑屋邨和她同居,并生下一子叶少华。

直到1972年叶问去世之时,没人任何报道和记载可以证明叶问曾打过洋人!

广州的咏春故事有哪些2

咏春拳是中国南方著名拳种,作为传统体育项目,它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至今已有两百年的历史。

是的,我们今天要讲述的就是关于咏春拳中推广、影响深远的一派——米机王咏春拳的故事。

首先出场的是米机王咏春拳创始人,黄沪芳先生(此处,应有掌声)!他是解放后第一届中山大学商科毕业生,有知识又谦虚,可盐可甜,最最最重要的是有实力(特能打)!

黄沪芳曾在粮食加工厂任会计工作,当时有个同事负责带班,经常催促大家快点做完好下班。说多了几次,工人们闹了脾气,就把同事捉弄到回了办公室哭。被黄沪芳知道后就出来跟他们讲道理,工人见他瘦小就讽刺他,这时黄沪芳明白跟别人斗狠是不行的,但是为了工厂能平稳有序开展工作,于是他提出要跟这些身强力壮的工人比试,看谁能不用别人帮忙,自己把将大米扛到肩膀。工人觉得黄沪芳那么瘦小,怎么可能做得到呢?结果他一抓一摇一甩,用了旋转离心力,马步扎得很低,米袋随惯性一下就上肩了。

围观工人:“???”

吃瓜群众:“???”

瞬间大家默契地达成一致,认为这袋子米是假的!于是有勇士便自己试试扛起来。【前方应有大型真香预警】

有些人扛起来之后,才发现米是真的,重量也是真的,所有人一脸震惊!

打那儿之后,以武服人的黄沪芳渐渐有了名气,大家都来找黄师傅聊天、喝酒,当时还没叫“黄师傅”,叫的是“老黄”、“黄会计”。黄沪芳为人素来豪爽大方,偶尔跟大家喝喝茶,聊聊天,慢慢地就成了朋友。

直到很久很久之后工人们才意外知道,原来黄沪芳竟是学过功夫的!

其实,黄沪芳自幼习遍南派13家拳术及摔跤,与举重世界冠军陈镜开是师兄弟,(开玩笑,举重队啊,抗包米不是so easy吗?)青年时随俄国人柯灵哥学西洋拳击,并拜师咏春拳宗师黄祯,七年艺成后又随名师岑能学艺。后在原佛山咏春拳的基础上,黄沪芳糅合南北各种拳术精华,自成一派。

此后,很多工人开始跟着黄沪芳学咏春。在当时广州人将粮食加工厂称“米机”厂,所以工人经常叫黄沪芳为“米机黄”,因“黄”与“王”在广州方言中同音,便成了“米机王”,从黄师傅到米机王,这也许是初代代言人的人格魅力吧!

黄沪芳为人低调,为国家默默地做出过杰出贡献,简直是宝藏型爱豆!

20世纪50年代,黄沪芳开始在广州传授米机王咏春拳,在“抗美援朝”时期捐赠飞机、大炮的拳击义赛中获得第一名,并率领弟子先后在300多场大小民间比赛中获胜,使米机王咏春拳于60—80年代在广东地区得以流传。

当然和所有的武术门类一样,咏春拳非常重视武德,同样主张“武能会友方显有,德可容人始见仁”。这是黄沪芳先生在世时经常念叨的这一句话,所以一直让其子黄念怡铭记在心。

真正把米机王咏春拳发扬光大的正是黄念怡。

黄沪芳与妻子杨美环育有三个子女,黄念怡排行老大,从小深受父亲熏陶。对他来说,子承父业是水到渠成的事。关于年幼时学拳的经历,虽然少不了“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辛苦,但他更喜欢用“好玩”这个词来形容。

把辛苦当好玩,让他在血气方刚的年纪里,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与不羁,四处与人较量,结果却非常不出人意料,因为打得过未必有他帅,有他帅未必打得过他。

他平时练拳对自己很严厉,还是那种上场型选手,一旦进入Battle的状态,就会到达忘我状态,所以有颜有实力,上天一点不公平。

不公平的同时,上天还强行塞了吃瓜群众们一波狗粮。

黄念怡的妻子梁倩影不仅跟他一样自幼痴迷武学,还曾随崆峒派宗师燕飞霞学艺,最擅长的兵器是一对峨眉刺。两个人在十六七岁的时候认识,每天一起练拳、交流,朝夕相对,最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一直举案齐眉至今。

每当提起妻子,黄念怡都是一脸“我押对宝了”的幸福之色,果然,官方狗粮最为致命!

现今他仍在亲力亲为地挑选、培养一些有武德、有潜质,志在传承咏春的入室弟子,他把米机王咏春发扬光大,希望通过申请国家级非遗、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咏春拳。

在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后,黄念怡心中却多了一份淡泊,平日闲时他嗜好钓鱼、挥笔泼墨、侍弄花草、以拳自娱。而问起咏春拳,他却说:“真正的无敌,就是一个‘仁’字,做人要心怀仁慈之心。”

“你看高手过招,都是留有余地的,什么叫点到即止?意思就是懂得控制,收放自如。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还是杀气腾腾的,就证明这个人的修炼还远远不够。 ”

“习武不仅是为了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促进一个人的内涵修养和精神的提升。”在黄念怡看来, 咏春拳的本质是一种“概念武术”,而非“招式武术” 。“咏春拳追求的是道法自然,心静如水,简单、自然、随意,‘无过无不及’。你先学会招式,然后吃透原理,通过反复揣摩、勤加演练,做到融会贯通,最后抛弃它,达到‘无招胜有招’的最高境界。”

果然高人就是高人,连解释都跟《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教张无忌练习“太极剑”时的叮嘱——“忘掉剑招,只记剑意”的意思差不多。

千拳归一路,万变不离宗。

黄念怡总结说,“米机王”咏春拳传的“灯”,在武学,更在做人,这是其父亲黄沪芳的心愿。

这种对在传承和弘扬咏春拳这个传统武术文化上,黄念怡花费了很多心思,从冠名权上就选用了平凡不花哨的“米机王”。

后又经他多年努力先后在广州市、佛山市、东莞市以及国外设立分馆,培养学子过万。2010年广州米机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2012年,米机王咏春拳入选广州天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米机王咏春拳成功申报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成功申报为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黄念怡师父也于2016年成功申报为该省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从而,黄念怡师父创立的米机王咏春馆成为广州名符其实的咏春拳传承基地。

不仅如此,在黄念怡的妹妹黄倩怡移居比利时后,还在当地开设了咏春拳馆,招收了一帮洋徒弟,把中国的咏春文化传播到欧洲去了,让更多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也开始打咏春拳。

在众多咏春拳流派中,米机王咏春拳传承、保护完整,具有清晰的传承体系,它蕴含着丰富哲学思想,同时又包含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精髓,动作简单实用、短巧精准,劲力柔化至刚、灵变厚实,以开拓思维、发掘潜能而闻名于世。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教学实践,米机王咏春拳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使其“量化”,即将传统咏春拳术规范化、科学化、清晰化,并配备相应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材。

咏春拳作为传统体育项目,其中蕴含着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习练者可从练习过程中感受我国传统的“德”和“艺”,堪称“武术国粹”。习练咏春拳可以强身健体,增强国民身体素质的同时,亦能使人从练武的过程中领悟做人的道理,达到以武育人的目的,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而此时,又一位得力助手登上了米机王的舞台——所谓传承人真的不是熊孩子。

黄念怡和梁倩影的独女黄冬薇,从四五岁时她便受到环境影响开始接触咏春拳,10岁时正式入门,继承父辈的衣钵,20岁时便正式成为一名咏春拳教练,成了“米机王咏春馆”里人人佩服的“师姐”。

听黄冬薇讲述,她从记事起吃住练功都与武馆其他学生在一起,并没有因为是师父的女儿而得到任何优待。她只是对咏春拳抱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也非常感兴趣。

正是对这份“兴趣”的坚持让她获得国家武术六段、2006及2008年两届国际咏春拳黏手擂台赛女子组56公斤级冠军,2009年“獬豸杯”第八届香港国际武术节标指、六点半棍和对练第一名,并有幸代表广东队参加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全国武术运动大会等赛事,以及后面有数不清的奖状,太多了写不下,只能挑主要的了。

黄冬薇自认并不属于天资过人的类型,所以取得成绩就要付出常人所想象不到的努力,每一个细小的成功,都是靠一拳一拳打出来的。

惊喜不惊喜?意外不意外?她虽为继承人,却是实实在在地努力【此处应有掌声】。

在身边人看来,黄冬薇算是个地道的“武痴”,即便在高中课程逐渐繁重时,她每天回家后还要练习两小时的功,因为她知道“熟练勤研易有功”这些拳经的警示作用,虽然此举会让她的身体深感疲倦。但她还是一直谨记“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的古训刻苦专研。而且她一旦沉浸在自己的武术世界里,满脑子都是变幻的招数,欲罢不能。甚至和朋友逛街时,也会忽然“入戏”,深陷其中,一个人越走越快,回过神时,不知自己身在何方(喂,这不是你圈地自萌的理由)!

尽管黄冬薇年纪不大,却已成功申报为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从此致力推广非遗进校和非遗课堂等公益活动,肩负传承责任的她一直希望把米机王咏春拳这种武术文化,传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这种继承了咏春拳的精髓并发扬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武术。

米机王咏春拳在经历了最初的创作,创办的艰辛,弘扬的不易后,为咏春拳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每一个故事的结束,又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米机王咏春拳有辛酸、有泪水的故事也在如此的延续下去,但希望未来的故事都会是happy ending的结局。

广州的咏春故事有哪些3

《师父》是武侠小说家徐浩峰的心血之作,也被称作“近十年来内地最具标志性的武侠片之一”。其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恰恰被拍得十分淡然。比起传统的武侠片,本片其实更具有一种“武林评书”的气质,其表达手法隐晦,委婉,以致于很多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到有些沉闷,影片最终仅收5400多万元票房,这个成绩,并不算很可观。

电影要讲的是关于“南拳北传”的故事。来自广州的咏春宗师陈识(廖凡饰)希望立足天津,开门授徒。人们提及这段典故,总会把它和当时的军政界联系在一起。在徐浩峰参与编剧的《一代宗师》中,宫宝森所提到的“两广国术馆”事实上就是南北功夫的聚集之地,也是昔日国民革命军北伐誓师之地。而李小龙恩师,一代咏春宗师叶问也曾替戴笠供职。由此可见,自民国伊始,中国武林多有被政治干预的成分,而武师亦更多需要在武术界与军政界不停斡旋,也正因为关系复杂,武林终究无法实现真正南北融合。

所以不对这部电影进行引申解读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过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陈识收徒踢馆,和深入挖掘民国兵器谱对深入理解本片并无多少帮助。毫无疑问,《师父》最具有戏剧张力,也最值得回味的部分绝对在于陈识在津门开馆立派的整个过程。无论从电影的叙事主线还有故事大纲都足以证明这点。本片最能让人产生的触动的地方,也在于陈识一前一后内心的变化,以及整个津门武林格局上的变化。通过这种强烈的冲撞与鲜明的对比,影片的思想和内涵也一点点被扣了出来。

《师父》有着“明”和“暗”的两条叙事线索。“明”主要表现在陈识遵循津门武林规矩,听从郑山傲之言收耿良辰为徒代自己大破八大门派的线索上,而影片的核心实际集中于“暗”面,也就是陈识与郑山傲、林希文和邹榕等角色的人物关系层面。诸多人物搅乱武林,浑水摸鱼,使”武林”更像一个社会的缩影。其实在徐浩峰的武侠世界里,侠义充其量不过只是个幌子而已,武林是由人心组成,也构成了整个江湖体系。《师父》里也有“江湖规矩”,这个规矩从表面上看似方圆,但实际上,却不得善用。徐浩峰无疑用“规矩”来掩盖整个看似风光,实则摇摇欲坠的武林。《师父》如此设定的原因,很简单——徐浩峰意图影射国人。

选择以民国作为电影的叙事背景,是许多导演们的共识。像姜文的《让子弹飞》、《一步之遥》,尔冬升的《消失的子弹》、宁浩的《黄金大劫案》等等,均是以民国为材的故事片。因为民国的特殊背景,也助于创作者有更多发挥。而《师父》将故事设定于民国更是有特殊意义,严格来说,《师父》中每一角色都各怀鬼胎,无论是陈识,郑山傲还有各大帮派元老等等,每个人都成为可以相互利用和进行博弈的棋子,在这里,以民国舞台作为徐浩峰进行主题延展的必要手段,其中引申出乱世中的人心不古,注定了南拳北传的昙花一现和悲剧性。因为这个追逐名利的世界不会被轻易改变,这个欲望倾轧的社会也没有任意改变,即使一个小小武师,无奈亦无法掀起巨大波澜。

所以,《师父》不仅像是一部有关武林的祭书,它更还原了武林衰败的真相。

不过《师父》中描述武林衰败的缘由,是具有发散性和遐想性的。因为全片不仅很难找出一句提纲掣领的台词,影片的说教意味之淡,思想表达之含蓄简直无以复加。这与我们熟悉的传统武侠片与动作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相反地,本片完全被浓厚的写实风格所取代,这与导演徐浩峰的生长时代和个人经历有关。作为一个编剧、导演、影评人兼武术指导,徐浩峰对于武侠片有着独特的全局观和怀旧观,这也决定了《师父》透露着一种冷静,这种冷静,表现于故事清晰的主干和洗练的人物对话。和《黄飞鸿》鞭辟入里的警示、《霍元甲》的说教和机锋、《一刀倾城》的侠义和热血恰恰相反,《师父》甚至在主题思想上连点到即止的技法都没有,全然靠的是观众的领悟。

都说武侠是中国电影的脊梁,民族的魂魄,《师父》当然也有武侠,不过这种武侠并没有像《黄飞鸿》一样上升到家国情怀,这种“武侠”更多是个人在乱世之中的明哲保身,譬如陈识。这是一个被拉下神坛的普通人,他拥有凡人的情与欲,敌不过众多高手时,也会识时务狼狈地逃走,这让《师父》显得更加真实。你可以说这个片子不像武侠片,但他的确是接近于现代人审美观念的武林。也正因如此,《师父》这部影片更能被对号入座式地读懂。

徐浩峰仿佛想要通过《师父》告知现代人,武林一旦不再单纯,就会迅速衰亡,放眼来看,这个道理可谓贯通古今。若说《师父》中武林的消亡来源时代,而放眼望去,如今中国的“武林”又在哪里?在冷兵器时代逝去,中国武学日渐商业化的今天,《师父》无疑透露着一种与时俱进的辛辣讽刺,从这个角度而言,《师父》不说是为武林树碑立传,但绝对有着遗寝载怀的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