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迎难而上的工作故事有哪些

2022-10-30 02:29 作者:中工网 围观:

再出发,转型中的暖心故事②|经历三次技术升级,他还要“带带年轻人”,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中工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迎难而上的工作故事有哪些1

【再出发,转型中的暖心故事②】

原标题:一位老技工说:“虽然现在年纪大了,精力、记性都不如青年职工,但跟不上生产方式转变我不服”(引题)

经历三次技术升级,他还要“带带年轻人”(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陈华 通讯员 于晨晨

阅读提示

富余人力资源不是企业的包袱,而是阶段性的人才“蓄水池”,用好了就能成为企业的宝贵财富。这家企业构建内部三级人力资源市场,运用市场化机制让富余人员向更有价值的岗位流动、向与自己能力素质更加匹配的岗位流动,让职工在正向流转中释放自己的价值。

52岁的许振江与综采设备打了半辈子交道,从操控机械割煤,到智能化“2.0+工作面”,煤矿生产方式的几次变革他都赶上了。

许振江是安徽省淮河能源控股集团煤业公司顾桥矿综采二队机电班副班长。作为传统煤炭企业,该集团经历过主辅分离改制,也经历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带来的人员分流,目前在岗职工仍有6万多名。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管理方式的升级、就业政策及观念的转变,在企业发展的进程中,如何让每一名职工都不掉队?

迎着生产方式转变的浪潮努力升级

许振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经历了三次煤矿生产方式转变。

作为“煤二代”,他从小就知道当掘进工的父亲的辛苦。1994年技校毕业后他进入潘三矿采煤队,积累了两年机采工作面电工经验后,来到潘三矿第一个综采工作面参与调试应用。当时没电脑、没手机,纯靠笔记,除了单位组织的基础培训,只有靠现场摸索,自己核对比较。

第一次转岗在2005年,当时正逢第三轮矿井大发展。新建的顾桥矿是当时井工开采规模亚洲之最,尤其井下的电液控综采工作面,能实现远距离更安全的邻架操作。许振江响应企业号召,转岗成为顾桥矿综机厂房的一名电工。

在投产前的两年时间里,他不分昼夜地努力充电,翻词典、找翻译、研究图纸,摸遍了厂房里的所有进口综采设备。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两年后顾桥矿第一个综采工作面成立,许振江第一时间申请加入,完成了他的第二次转岗。

就这样,从一名普通的电工,在每月300元技师奖励的激励下,他利用休息时间学习PLC编程,考过企业第二批电工技师,走向了机电班副班长的岗位。

2020年,努力追赶时代浪潮的许振江,终于赶上了智能化工作面的快车。“2.0+智能化工作面的技术核心是 5G交换机技术,虽然现在年纪大了,精力、记性都不如青年职工,但跟不上生产方式转变我不服。一定要弄懂设备原理,再系统提升,让自己的技能素养与岗位匹配。”

从老矿到新矿,从地面修配中心综机厂房到重返井下综采面,再到主动适应自动化、智能化工作面,许振江迎难而上,主动迎合生产方式转变的浪潮,“我还想带带年轻人,未来的智慧矿山在他们手中。”

从“黑色”到“蓝色”的职业蜕变

“前5年扎根煤矿井下,钻技术、保安全,后5年行走在长江沿岸,推进内河首个LNG接收转运站建设,我自己都没想到职业生涯能有这样的转变。”今年是潘阳来到淮河能源控股集团工作的第10年,这10年,他在企业实现了从“黑色”到“蓝色”的职业蜕变。

“十三五”开局,煤炭行业遭遇寒冬,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煤炭企业开始化解过剩产能。2017年,潘阳工作了5年的潘一矿也要退出历史舞台。未来能去哪?潘阳和许多同事一样心里没底。

按照内部统筹、腾岗安置的分流政策,集团党委统筹一批产能退出矿井职工向新产业转岗。“天然气是企业转型开拓的全新产业,芜湖项目正在争取内河首个LNG接收转运站,这个转岗机会我很想挑战。”2017年3月,潘阳鼓起勇气向新产业转岗,参与芜湖内河LNG接收(转运)站项目前期报批报建工作。

“在内河建设一个LNG接收站,曾经是国内天然气产业的一个梦想。”对于大部分是煤矿出身的创业队伍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业务的变化、角色的转变给潘阳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那时候挺焦虑,经常睡不着觉。”潘阳常回忆那时的自己,制定学习计划,翻遍业务书籍,手机电脑下满学习资料,一边跑前期,一边逼着自己学,向合资合作方和行业专家学,用最短的时间熟悉掌握天然气行业相关的工程规范、技术标准和业务知识。

2018年,项目实质性运作14个月便完成了主要工作,创造了国内LNG内河项目推进的奇迹。潘阳和同事们攒下一沓车票,他把每一张批文都当成自我进步的一枚奖章。

如今,潘阳设计的技术方案在企业“五小”竞赛中获奖,他已然成为天然气产业发展技术的“土专家”,完成了从天然气行业“门外汉”到“业内人”的蜕变。

探索人岗适配新路径

通过生产方式转变、产业升级,淮河能源控股集团近几年的用工总量逐年下降。减下来的富余人员该怎么办?“富余人力资源不是企业的包袱,而是阶段性的人才‘蓄水池’,用好了就能成为企业的宝贵财富。”该集团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企业深化人力资源薪酬改革,畅通了一线操作岗位的职业上升通道,技术好不仅有票子更有面子,让技术工人看到了希望,有了奔头!”这两年,企业首批拿高薪的首席技师庞士宝成了矿区“红人”。

生产方式转变脚步加快,职工综合素质日益成为推动矿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砝码”,更是职工自身职业发展的“阶梯”。

“从改革的角度优化顶层设计,从源头激发了职工提素质、学技术、练本领的热情,员工素质提升了,为优化改进技能人才队伍结构,引导富余人员合理流动奠定了重要基础。”集团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总结道。

引导富余人员向适合的岗位流动,离不开全员素质的提升,更离不开内部市场调控这只无形的“手”。

今年年初,该集团构建内部三级人力资源市场,运用市场化机制让富余人员向更有价值的岗位流动、向与自己能力素质更加匹配的岗位流动,盘活因管理模式升级、生产方式转变、生产系统调整或生产情况变化导致岗位减少而无法安排工作的富余人员。

截至9月份,煤业公司共有653人进入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培训,已有112人通过考核、双选会等竞聘方式返岗、转岗。

迎难而上的工作故事有哪些2

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演出前,李桢在后台与《冬残奥圆舞曲》的演员合影。受访者供图

视频加载中...

如果不是12年前临时受邀带一群聋哑孩子练舞,35岁的李桢如今可能正在舞台上追寻自己的“舞蹈家”之梦,抑或在某所高校当舞蹈教师。

这个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教育专业2010届的毕业生,在校期间便已拿到全国“荷花杯”舞蹈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艺术节金奖等诸多奖项;还未毕业,就收到湖北省歌舞剧院及多所高校发出的邀约。

2010年夏,许多人曾不理解他的选择:到武汉市第二聋哑学校任教,与聋哑孩子继续待在一起,教他们跳舞。

不久前,李桢获评武汉市2022年度“最美教师”。荣誉背后,12年时光里,他带着一批批听障孩子,走出了国门、拿到了国际赛事的世界级冠军,也走上了包括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在内的各种舞台,完美绽放。

熟悉他的人称赞,他“成就了一批批特殊的孩子”。他说,他和孩子们是彼此陪伴、彼此成就,一起在无声的世界里“寻找天籁”。

贴在音箱上的耳朵

转身、踢腿、下腰……在武汉市第二聋哑学校的舞蹈房里,一群有重度听力障碍的孩子,正在李桢的指挥下学习舞蹈。李桢根据音乐节奏高举双手打拍子、做提示,飞速变换手势。孩子们紧盯他手上的每一个动作,用眼睛“聆听”节奏,生怕漏掉一个细节。

李桢12年来一直负责该校一年级到高三的律动课,同时担任校艺术团指导老师。

吸引他留下来的,就是孩子们对律动的虔诚——

2010年5月,临近大学毕业的李桢因专业成绩优异,受邀到武汉市第二聋哑学校帮忙编排舞蹈。

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听障孩子。在一位手语老师的协助下,排练正常进行。唯一的困难是由于听不见,学生无法感受、捕捉到音乐节奏。

为尽快将节目排好,晚饭后李桢提前回到教室。还未走近,只见学生们围坐在音箱旁边,一个个把耳朵贴在音箱上面。

原来,这群学生是想感受一下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却不小心将音箱调成了收音机模式。他们并不知道,整个教室充斥的,是音箱发出的“滋滋滋”刺耳的噪声。

李桢的心“颤抖了一下”。他走上前想要帮他们调出音乐。可那一刻,孩子们都慌张跑开了……

“一面是他们对艺术那种纯粹的向往,一面是执着又自卑的身影。”这一幕深深打动了他。他当时就决定,留下来——要带着这群特殊的孩子“找回原本属于他们的那份自信”。

当年9月,入职不久,李桢就遇到了“拦路虎”。

李桢没有学过特殊教育,手语不熟练,导致课堂效率低,学生们也开始不集中精力,课堂常常乱成“一锅粥”。他很着急,却又束手无策。

一次,在又一堂失败的课后,李桢心态“崩”了。课间,他把自己关进休息室不肯出来。他以为会有学生来找他回教室,但没有。沮丧之余,他想到了“放弃”。

突然,一只小手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他转身一看,一名有些先天愚型的无声天使正看着他,送给他一个静默的微笑。

李桢突然觉得“世界反转了”。在这个学生面前,他意识到自己反而像个任性的孩子,遇到不顺只会情绪化;而这个孩子却像个成年人,“仿佛在默默告诉我:不要着急,静下心来一点一点做,一定可以”。

李桢回到教室,又开始从每一个动作、每一拍节奏和每一个舞台画面教起,带领大家一点点练习。

就这样,李桢和学生们共同完成了第一支舞蹈《楚韵雄风》。他们反复完善,第二年,这支舞蹈夺得全国特殊学校舞蹈比赛二等奖。

伴随学生们第一次夺奖时兴奋得如花儿一般的脸庞,那些紧贴在音箱上的耳朵、突然跑开时的慌张,那个学生无声的微笑……如电影画面般一一再次涌入他的心间。他想着,要继续努力,“让每一个聋哑孩子能够在舞台上发光”。

练舞也是“练心”

为提高教学效率,李桢用两个月掌握了《国家通用手语词典》全部8214个词语。其中绝大部分,是他的听障学生教会他的。上课时,为帮助大家感受律动,李桢从让他们把手放在鼓上感受做起,一步步统一对音乐节奏的把握。

艺术团主要由高二、高三学生组成,为了不耽误文化课学习,他和学生们利用每天午休和课外活动时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跳舞是个体力活,舞蹈室之外,还需要以跑步、仰卧起坐等训练体能。其间,曾有学生提出不想排练了,甚至想退团。

李桢言传身教,给学生讲自己理解的练舞哲学:跳舞很辛苦、可能也无法带来现实利益,但日复一日训练的过程,看似是提升体质、练习技艺,更重要的是同时磨炼了内心——学会吃苦与坚持,“这两项品质将带领我们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通往成功的路没有捷径,这群特殊的孩子更需付出几倍的努力。“健全人练习时,一个动作不到位可以暂时停下来,专抠这个动作,但聋哑人听不见,如果中间动作不到位,他们只能全部从头再来。我们的练习就是一次次从头来过。”李桢介绍,或许因为聋哑,“这些孩子比健全人更加刻苦和专注”。

2013年8月,全国第八届残疾人文艺汇演在长沙举办,李桢带着孩子们如约参赛。训练场地紧张,他们只能顶着烈日在一处水泥地上排练。

那支舞蹈有许多动作需要在地面完成。排练结束,看到孩子们发红的膝盖与手掌,有的还破了皮、伤口夹着沙砾,李桢心里“像被狠狠地割了一刀”。他默默拥抱每一个孩子,汗水、泪水肆意流淌。

那次,他们拿到全国银奖,和金奖的大学生作品仅差0.01分。孩子们收获了莫大的鼓舞,大家都觉得,所有的付出是值得的。

厉兵秣马多年,这支艺术团开始在更大的舞台绽放光芒。

2018年元旦,李桢和孩子们首次走出国门,参加在意大利举行的国际啦啦操公开赛。作为唯一的一支残疾人队伍,他们的表演在30多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夺得高中组集体花球和双人花球两项世界冠军。

“双向拯救与奔赴”

随着一块块奖牌、一张张证书、掌声与鲜花接踵而来,在特教领域,“武汉市二聋校艺术团”逐渐成为一张闪亮名片。

李桢却始终站在舞台下的阴影里“打节拍”。那个只有孩子们才会“聚焦”的角落里,他是孩子们跳舞的“指南针”。

年复一年陪伴学生练舞,李桢好像渐渐“遗失”了自己大学时的梦想,他曾和这些孩子们一样,也多么希望在舞台上尽情绽放自己、拥抱属于自己的鲜花和掌声。而今,舞台角落——似乎渐渐已成为李桢无法摆脱的“位置”。

常年累月“打节拍”,李桢还落下了肩周炎。面对自己的选择,想起当年的“舞蹈家”梦,未来何去何从,一度,他也有些踟蹰。

直到2018年4月,东方卫视邀请他和学生们到上海参加《完美搭档》节目录制。孩子们瞒着他,悄悄写下一封信。

“在我小时候,我的世界就没有声音,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这辈子可能就这样了。直到有一天你出现了……我第一次知道原来我不会说话,听不到声音,但我也可以跳舞,跳这么漂亮的啦啦操。我们第一次登台,都紧张得全身发抖,但我们知道你永远都在那里。你常跟我们说舞台是一个能感受到自己发光的地方。我们知道你也热爱舞蹈,但自从遇到我们以后就再也没有登上过舞台,只能在舞台的阴影里,当我们的节拍器……是你的坚持,没有让我们放弃,你就是我们心中的世界冠军,也是我们的完美搭档!”

李桢泪流满面,那一刻,他突然意识到,“舞台角落”有着任何位置都无法比拟的价值。

仿佛有了更足的动力,在他的潜心带领下,截至目前,武汉市二聋校艺术团共获得国家级奖项11个、省级奖项13个、市级奖项35个。

该校一位退休老教师介绍,李桢是新生代实践型教师代表,这些年在他的带领下,孩子们学习舞蹈拓宽了成才之路。艺术团先后有70余名学生受益于特长加分,考入理想的大学。他们如今活跃在各个行业,“都在自己的领域继续绽放着青春”。

2012级学生张梦银,刚入艺术团时胆怯不愿展示自己,“李老师给我们讲‘井底之蛙’的故事,鼓励我们迎难而上走出去,做最精彩的自己。”从组长成为艺术团团长,张梦银在李桢的指引下,一步步蜕变。从郑州师范学院舞蹈系毕业后,张梦银也选择扎根特校,如今在湖北襄阳做一名特教老师。

在特教领域耕耘多年,李桢甘之如饴,持续积淀。2021年9月,他收到邀请——加入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导演团队。同时,他还参与了闭幕式两个舞蹈节目的编排、训练、手语翻译及现场指挥。

一起参与开幕式工作的,还有两名武汉市第二聋哑学校的毕业生——郭家聚和何武康。他们如今都已成长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主要舞蹈演员。3个多月紧张的排练之余,李桢还用“摸喉咙、掰口型、吹气息”的笨办法,教原本不会说自己名字的郭家聚清晰讲出了名字。

“李桢早已把对听障学生的关爱融进了自己的生活,他对学生的付出是毫无保留的。”大学同窗、同样在教育领域工作的董振浩注意到,每次见面,李桢都会分享学生的点点滴滴:学生参加舞蹈比赛、考上心仪的大学、艺术团里发现了好苗子……“他在谈论学生时,眼睛里总闪着光彩。”

“走近一个孩子,就像凑近一朵花。”12年的陪伴与坚守,别人眼中难能可贵的坚持,在李桢眼里云淡风轻。在他看来,所谓的付出与牺牲,“最终受益的是自己”。

时光流转,无声天使的静默微笑,早已在他心间凝结成一块美丽琥珀。尔后,他收获的,是与无数无声天使的双向拯救与奔赴,是一起“找到自己的天籁”。

责任编辑:王国强,张玉佳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迎难而上的工作故事有哪些3

编者按:从鱼米之乡到西域大漠,从湘江之滨到艾丁湖畔,万里湘吐一家亲。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落实湖南省党政代表团提出的“争当‘四者’模范,做好‘四篇文章’”的要求,讲好湖南援疆故事,共话湘吐民族情谊,近日,湖南日报、红网等同步开展“红石榴援疆故事”主题宣传,我们以《阿依努尔古丽的入党申请书》开篇,接续讲述那些令人难忘、感人肺腑、情真意切的援疆故事。

4月18日,新疆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即将毕业的学生苏雅琴给兰英和陈岚两位湖南援疆老师报喜:她实习期满后参加公立三甲医院伊犁州友谊医院招聘,通过理论考试、护理技能考试、面试,三轮比拼,战胜了47位本科毕业生,最终以理论考试第三名、操作考试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录用。当她得到录用通知那一刻,她说,第一个想告诉的就是老师。学生茁壮成长,她俩感到付出再多的心血都值得。

2020年9月18日兰英(右)、陈岚(左)老师来到吐鲁番。

2020年9月18日,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兰英和陈岚两位老师带着火一般的热情,从洞庭湖畔奔赴吐鲁番。兰英担任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医护学院院长,并承担了老年护理学和基础护理技术的教学工作,陈岚担任内科护理学任课老师。因为来自同一个派出单位,又从事护理专业教学,被同事称为“姐妹花”。她俩在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绘出了精美画卷。

2021年3月22日,兰英(右一)、陈岚(左一)老师在吐鲁番市职业技术学院实训楼指导参赛选手开展心肺复苏操作。

进疆不到一个月,医护学院就接到组队参加新疆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的通知。有着丰富带赛经验的兰英,很快组织了近60人的初赛队伍,通过笔试、面试、操作,层层筛选,最终定下了6位选手。这6名选手再通过一周的集训、选拔,胜出的4位选手作为备赛选手。此时,赛制变了,赛项变了,比赛模型也换了,一切从零开始。徒手心肺复苏成功后给予生命支持输液、心电监护后读出心电图,以及气道湿化、叩背吸痰操作,4个模型4个完整连续的操作,都没有模板,必须参照专业的要求去琢磨。当参赛选手刻苦训练熟悉操作技能后,学生的理论知识短板问题又浮出水面,怎么办?她俩分析认为,内科护理知识是考试的“重中之重”。这对“姐妹花”不放弃,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消除学生因基础知识较差而产生的畏难情绪。她俩给学生讲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生产的拓荒者、科技攻关的先驱者顾方舟艰辛跋涉44年的故事,激励学生迎难而上。她俩在训练中靶向发力,没有标准化病人,两位老师就带领学院老师模拟病人进行陪练。因疫情影响,4位选手只安排1人参赛。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连续45天的集中苦练,2021年4月16日,文泳佳同学最终在大赛中获三等奖(一等奖空缺)。

2021年4月2日,兰英(左)、陈岚(右)老师在吐鲁番市职业技术学院实训楼指导学生努尔曼古丽·玉素甫进行心电监护操作。

兰英和陈岚与学院两位新进教师刘玉凤、王志莉结成师徒,帮助她们在教学等方面快速成长。25岁的刘玉凤毕业于甘肃省陇东学院,新任医护专业教师。在兰英、陈岚精心指导和帮助下,刘玉凤被选为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养老护理员项目(职工组)的选手,代表新疆参赛。“很考验选手的应变能力和实践功底。”刘玉凤说,经过兰英、陈岚两位老师的指导,她学到了很多,获得了提升。2021年9月,刘玉凤老师在大赛中获铜奖。王志莉老师在教育部1+X幼儿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师资培训班教师教学能力竞赛中荣获一等奖。与此同时,学生张文文、努尔曼古丽·玉素甫分获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新疆区养老护理员(学生组)二、三等奖。

2021年4月9日,兰英(左三)、陈岚(右二)与学院老师、选手交流雾化吸痰操作要点。

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在抓好教学的同时,她们还在学科建设、课题研究、新专业申报、职业技能大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兰英牵头组织医护学院骨干团队,主持建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提质培优项目《基础护理技术》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受到了自治区教育部门肯定。陈岚立项了十四五规划课题《文化润疆背景下高职护理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为高职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她俩指导和帮助学院开展高职助产专业申报获得成功,目前正在努力申报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她们邀请专家进校培训,提升了教师的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辅导水平。经过不懈努力下,在“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中,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母婴护理职业技能等级认证考试通过率98%,2021年幼儿照护通过率77.5%,老年照护通过率90%,产后恢复通过率100%,为学院获评优秀考核站点作出了贡献。(湖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供稿,作者:田必耀 陈正英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