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肠癌化疗的故事有哪些

2022-10-30 02:42 作者:医药健康动态信息 围观:

从患癌到抗癌宣传员,他已经与癌症斗争15年,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医药健康动态信息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肠癌化疗的故事有哪些1

假如大手术后恢复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又面临突如其来的大灾难。在那“山河同泣、日月同悲”的国殇之际,你是否能鼓起勇气和斗志,像个身体健壮的“正常人”一样,奋勇无畏地奔赴抗震救灾一线,奉献出自己的大爱和努力呢?

这样的境遇就发生在一位叫做赵立新的男人身上,那一年,赵先生刚三十多岁,2008年的5月12日,身在湖北孝感的他也感受到了那次千里之外的大地震,震后的生死攸关和满目疮痍也改变了他本想继续调养康复的平静生活。

赵先生的家乡在湖北黄陂,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孝感市建筑工程公司。“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时候,他正在云梦县建筑项目的施工工地上,突然间厂房出现剧烈的晃动。身在工地的他顾不上自身安危,一边组织工友及时撤至安全区域,一边准备检查所在区段有无物资受损时,工地上的广播随即播报了震惊中外的“汶川大地震”消息(图1)。那场8.0级的地震,震中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县,地震波及了大半个中国以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受灾总人口达4625.6万人,其中有1993.03万人在这场地震中失去了住所,受严重损害地区达50万平方千米。

图1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景象

大灾之后是大爱,在党和政府的组织和领导下,生死救援后的灾后重建马上就步入正轨。邻近四川的湖北各地也被紧急动员,赵先生所在的孝感市建筑公司也接到通知,要准备承担汶川灾区部分房屋重建的门窗业务。彼时的国内建筑行业正如火如荼,工程订单应接不暇,赵先生回忆当时的决策,依然有些动情地说,“生死事大,我们累点、苦点算啥子呦”,“我们顾不上那么多,一定要先做好灾区的活,马上就到夏天了,我们不能让灾区的群众一直住帐篷啊”。“但是那一年,我们也确实累得够呛,即便如此还是有些原有的订单没有按时完成啊,也实在对不住一些原有的老客户”,赵先生如实的说。

而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刚好距离赵先生接受结肠癌、腹膜癌的手术,间隔一年半的时间。

时间倒推回2006年底,一向硬朗的赵先生突感腹痛难耐,“哎,当时年轻,想想忍忍过去了,可是腹痛、腹泻后,肚子就突然鼓起来了,大便解不出来,肠子好像被堵住了一样”,赵先生当时痛得几乎晕厥过去。家人在万般恐惧中把赵先生送到了云梦县医院,一系列的检查后,他们最终还是得到了一个令大家震惊的结果,“结肠癌伴完全性肠梗阻”!“我们这里治不了这个病,现在情况很危险,我们给你紧急处理一下,赶紧转院吧”。医生很遗憾地告诉家人,并给赵先生留置胃管、持续胃肠减压,并禁食、补液治疗后,就催促他们赶紧去武汉治疗。从云梦县到武汉市有两个小时的车程,在家人的陪伴下,赵先生一路忐忑的来到了武汉。

“我当时到中南医院的时候,肚子疼的几乎失去了知觉,一直是家人在帮着办理各种检查单子和住院手续”。赵先生艰难地回忆到,“哎,都记不起来了,当时只有一个感觉,就是‘痛苦’”。因为赵先生的肠梗阻已出现绞窄的迹象,面临肠穿孔和腹腔感染,甚至有可能危及生命,所以赵先生的手术被安排了急诊手术。当时主持急诊手术的医生正是李雁教授。当时一打开腹腔,膨胀的小肠像自行车轮胎一样粗,大量腹水从切口处喷涌而出。手术医生迅速保护好小肠后,探查发现降结肠长出了一个直径10厘米的肿瘤,完全粘连固定于左侧腹壁,导致部分横结肠完全粘连到了乙状结肠。为了彻底切除肿瘤,李雁教授首先分离了左侧腹壁的粘连,切除了腹膜以及腹横肌,绕到肿瘤后方,一并切除部分腰大肌、骶棘肌、左侧精索内静脉等,只保留了左侧输尿管。彻底游离降结肠、结肠脾曲、横结肠,直至绕过横结肠被肿瘤粘连处约8 cm,开放横结肠,并彻底减压,释放出褐色恶臭肠内容物约足足一大盆。十几个小时的手术彻底清除了腹盆腔的原发肿瘤和转移灶,肿瘤细胞减灭术后并行腹腔热灌注化疗60分钟。手术很成功,术后恢复得也很顺利,当赵先生醒来的时候,铭刻肺腑的一个词深深地植入了他的脑海,“重生”!

术后恢复的赵先生和其他结肠癌患者一样,接受了6个周期的辅助化疗。谈及术后化疗的苦楚,“还好,反应没有那么强烈”,经历生死考验的赵先生淡淡地说。“痛苦是沉重的,但还是坚持过来了,痛苦可以过去,可是新生的喜悦,却会伴随终生”。“但我刚手术完,医学上的知识什么也不懂,更不懂这个疾病,也不了解自己的身体”,赵先生面带一丝苦笑地说,“我经常追着李雁医生问,我这么年轻怎么就得了癌症啦,我还能活几天?”,“你没事的,好多年”,作为赵先生的主诊医生,李雁教授总是一边拍着他的肩头一边鼓励地说。“正是来自李雁教授的鼓励和理解,我才逐渐放下焦虑,安定了心神”,“我感激李雁教授,不仅是在手术台上他救了我的命,更因为是在术后的日子里他用一言一行教会我如何认识癌症、配合治疗、积极康复、最终战胜癌魔,这也是内心成长的力量吧”,赵先生淡淡的说。与他交谈中,最大的感受,就是“从容与镇定”,这大概就是经历生死后的淡定与超越吧。

结束术后辅助化疗后时间已到了2007年5月,迫于生活的压力,赵先生不得不重新考虑“站起来”。“我在2007年末,就已经在做一些低活动量的工作了”,赵先生有点兴奋的说道。2008年初,赵先生的恢复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刚刚“缓过劲来”的赵先生,却又不顾自己刚恢复的身体,义无反顾的投入到抗震重建工作中。如此庞大的重建工作确实是千头万绪而又必须争分夺秒,对于仍处于术后康复期的赵先生来说,是莫大的考验,可是他不能犹豫,也不能顾虑,毅然投入到繁重的工作中,如果没人提醒,连他自己也忘了自己曾是一个严重的癌症病人。他叙述这段参与灾后重建工作的心路历程时,语气依然是淡定从容。“人的高贵精神在于关怀与奉献,救死扶伤是关怀也是奉献,自觉地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关怀和奉献。”从他朴实的话语中,体现了一个人最难能可贵的精神世界里的自省与自觉。

“医生治得了你身上的瘤,但是治不了你脑子里的瘤,脑子里的瘤,需要你自己治。每天想着这事儿,累不累?”赵先生也如此解释术后的心态。此后规律复查,也没有发现太大问题,而赵先生也趁此契机,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惯,把携带了很多年的“晨酒”给戒了。“我以前喜欢早上喝酒,一天三顿酒,这个习惯不好”,他虽然笑着说,但语气中透着对“烟酒气”的决绝。

现在,赵先生和二十岁出头的女儿生活在一起,父母八十多岁,依然健在,身体硬朗。赵先生依然保持着规律的起居作息,每天早晨坚持在家附近的公园里散步、慢跑等方式来进行身体锻炼,一直过着安静祥和的术后恢复生活(图2)。赵先生很幸福,也很感恩。他说:“我内心最想表达的词语就是一句:谢谢”。

图2 公园晨练的赵先生,人到中年的他身材依旧匀称、挺拔,目光坚毅、深邃。(拍摄于2021年10月)

在整理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要以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去呈现这样一个人,语句不算太多,语气却淡定从容,但讲述过程又充满惊涛骇浪的故事。

莫名的内心涌出以下的诗句来作为结尾, 前路浩浩荡荡, 未来万物可期。

赵先生治疗的简要经过(图3):

1. 2006年12月,无明显诱因起病,主诉进行性腹痛、腹泻。

2. 2006年12月,云梦县医院,考虑肠梗阻,予胃肠减压、禁食、补液。

3. 2006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结肠癌腹膜转移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

4. 2007年1月至5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术后6周期辅助化疗。

5. 2008年5月,术后17个月,参与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工作。

6. 2008年5月至今,规律复查未及肿瘤复发或进展的证据。

7. 2021年11月30日,家庭幸福美满,抗癌义务宣传员,融入社会,耕于本职工作。

图3 赵先生诊疗过程流程图

李雁教授点评:

【病例特点】

1.青年男性,主诉“腹痛、腹泻1日”,隐匿病程,起病急骤。

2.有长期烟酒史,无家族遗传性病史。

3.体格检查腹痛膨隆,可见肠型,左上腹据按,伴反跳痛、肌紧张;开腹探查发现降结肠腺癌,伴大量腹水,腹盆腔肿瘤种植转移。

【诊治经验】

1. 结肠癌的常见症状主要为排便习惯的改变、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或呈大便性状改变,或呈便秘腹泻交替,或呈排黏液血便等,便血可为黑便、大便带血或便鲜血等;腹痛可为慢性持续性腹痛,如合并肠梗阻或穿孔可出现急性进行性绞痛或刺痛,伴腹部异常体征;有的患者也可以消瘦、乏力、贫血、食欲减退等全身消耗性症状为首发症状。赵先生主诉为“急性腹痛、腹泻”,呈快速加重恶化,也易误诊为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但该患者合并典型的肠梗阻体征,故对于完全性的肠梗阻,病因也仍需考虑有无恶性肿瘤导致恶性肠梗阻。故对于急性进行性加重的肠梗阻需尽快完善腹盆腔CT明确梗阻部位和有无绞窄。注意因急诊肠镜有可能加重梗阻或导致穿孔,临床考虑完全肠梗阻时,不进行肠镜检查。

2. 结肠癌的治疗策略,仍然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赵先生当时为结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有急诊手术指征,合并腹膜转移的结肠癌即使手术干预可有效缓解肠梗阻,但腹膜转移灶的残留将是结肠癌复发进展的危险因素,“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的综合治疗策略经李雁教授团队科技攻关,在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中反复论证,为结肠癌腹膜转移患者提供了可根治的手术方法。该策略重点是,通过规范性的一次性大手术,彻底解决结肠癌原发肿瘤切除和腹盆腔腹膜转移灶,达到完全切除,实现组织学根治;同时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解决腹腔游离癌细胞以期达到细胞水平上的根治。

3. 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策略选择,经过循证医学证据所证实,其疗效显著,安全性可靠,逐渐成为部分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的标准治疗规范,“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以期达到细胞水平根治的综合治疗策略正逐渐被肿瘤学界所认可和接受。

4. 规律复查和随访,是恶性肿瘤患者监控肿瘤病情有无复发或进展的重要途径,患者术后辅助化疗后的规律随访,也是长期监测肿瘤病情并巩固疗效的重要保证。

5. 赵先生发病时为青年男性,术后的长期生存,既得益于新技术的应用,也得益于术后规律复查与随访,更与患者能从治疗疾病中提高自己的健康意识,摒弃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更难能可贵的是,通过治疗恶性肿瘤的经历,赵先生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最终培育出自己乐于助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高尚情操的自省与自觉。也使我们充分理解了“治病救人”所蕴藏的深层含义。

(赵立新口述及文字初稿,段晶晶 整理初稿,徐大钊 图文终稿,李雁 审校)

肠癌化疗的故事有哪些2

每过几分钟,陈琳琼就要喝水。交谈了大约一个小时后,陈琳琼说:“我把一瓶水喝完了。”

口干是鼻咽癌在陈琳琼身上留下的印记。2021年1月,23岁的陈琳琼被确诊为鼻咽癌二期。

戴着假发的陈琳琼。

陈琳琼是广东潮州人,她的治疗持续了四个月——她在拍摄鼻咽癌治疗记录视频时,提到了上述这两个别称。

在快手上,陈琳琼的用户名叫“bb要加油”,有三千余位粉丝。除了记录抗癌,陈琳琼还写下了自己的考研经历:在确诊癌症后,她决定跨考心理学研究生。

陈琳琼的成绩单。

2022年4月11日,陈琳琼被广州大学拟录取,她的账号也被认证为“抗癌考研的95后女孩”。但陈琳琼更想这样定义自己:“做了一些励志事的普通女孩”。

于是,陈琳琼向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讲述了一个普通女孩如何面对癌症的过程。

天塌了

经历5次化疗33次放疗

心理学是支撑力量

第一次化疗后,陈琳琼一天晕倒了三次——更准确地说,是睡着了。

首次晕倒是在早上七八点,陈琳琼刚起床,在洗手间里感到天旋地转,她靠着墙,身子一软……

陈琳琼的妈妈就在身边,一把抱住她,大喊:“快叫医生来!”陈琳琼被这声大喊吓醒了。

手臂上注射用的管道。

睡着的原因,陈琳琼猜测和化疗时吃的止呕片有关,止呕片里面带有镇定成分,她吃了一整片(后来改为三分之一片)。化疗时,需要在陈琳琼的上臂插入PICC管,注射时会通过这个大约五厘米的管道。8天时间里,陈琳琼除了两天注射化疗针,其他时候都以打营养针为主。而止呕片和营养针一样,可以保护陈琳琼的胃部。

陈琳琼总共做了5次化疗和33次放疗。和吃止呕片带来的昏睡相比,失眠是持续时间更长的煎熬。到现在,陈琳琼依然需要花费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才能入睡。

放疗一般一周五次,陈琳琼的脖子一度因此变黑、蜕皮,鼻子里也总有分泌物,需要坚持冲洗鼻子好几年。有人会因此脸部溃烂,而陈琳琼则是出现了严重的口腔溃疡。

脖子一度因此变黑、蜕皮。

有近半个月的时间,陈琳琼的口腔溃疡疼,除了甜味也尝不出别的味道。于是,陈琳琼几乎每天都会喝奶茶,因为这是液体,也有味道,但到了后来,甜味也尝不出了。另外,奶茶也带来了副作用:失眠。

因为病情,因为焦虑的心理,失眠在癌症群体里比较常见。住院期间,陈琳琼总要求开安眠药,放在病床边的柜子抽屉里,这样可以让黑夜没那么可怕。

除了失眠,癌症群体也会有其他心理问题。陈琳琼确诊当天,刚确定新工作,结果因为癌症治疗,短期无法入职,她只好放弃。治疗中,陈琳琼和男友分手了,男友担心癌症“会影响后代”。

择业、择偶都出了问题,陈琳琼形容确诊后“天都塌了”,“如果没有癌症,生活会是什么样吗?为什么癌症会发生在我身上?”

陈琳琼随后加入了一个病友群,群里基本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一进群,大家开玩笑地问陈琳琼,“是不是单身”,她说了分手的过程,大家变得义愤填膺。

陈琳琼在接受治疗。

类似的故事在群里不断出现,有人被离婚。陈琳琼形容那种感觉:“原来大家的天都塌了,不止我一个人。大家都在支撑着。”

在一条视频里,陈琳琼形容癌症确诊是“天灾”。后来,陈琳琼重新思考了这个说法:“心理学里有归因理论。对结果归因,如果总是归于外部和不可控的因素,人会变得习得性无助。其实,即便在严苛的条件下,人还是可以做选择。”

心理学是支撑陈琳琼的力量之一。在治疗期间,陈琳琼开始阅读心理学专业书籍,目标是考研。

分岔口

从去年1月确诊到今年9月入学

人对未来要有念想

选择心理学,陈琳琼最初的打算是未来瞄准“用户研究”方向。

2019年6月,陈琳琼从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毕业。陈琳琼曾经尝试做过老师,但她并不喜欢。营销与市场,才是陈琳琼感兴趣的方向。更长远地说,陈琳琼希望自己能打下扎实的基础,在30岁左右创业。

本科毕业后,陈琳琼便开始工作。不出意外,陈琳琼会沿着职场路径往前。但2021年1月,癌症确诊和治疗打断了这条轨迹,陈琳琼的人生规划不得不紧急刹车。

癌症确诊报告。

癌症确诊报告。

陈琳琼不喜欢暂停的状态。在工作时,陈琳琼还在做着探店博主,坐一个多小时的车去一家店铺。

而住院时,每天傍晚,陈琳琼和妈妈会去医院对面的小公园散步,绕着草坪一圈圈走。在珠海,有时陈琳琼会吹着海风,等妈妈跳几支广场舞。陈琳琼穿着病号服,有时会收到异样的目光,不怎么让人舒服,但“待在病房里不出门,实在太闷”。

事实上,在开始治疗的第二个月,陈琳琼就决定用考研填补这段空白时间。一位精神科医生提起:“人一定要对未来有一个念想。”陈琳琼说了自己的考研计划,医生颇为赞同。

陈琳琼前后三次去精神心理科就诊,一次医生诊断她有轻微的抑郁和焦虑,还有一次诊断,则是焦虑。

在医院里复习并不容易。在陈琳琼的病房里,一位病人用扬声器播放着短视频,另一位病人则大喊着全身疼痛,而陈琳琼自己也在忍受着失去胃口和头疼等煎熬。病床紧张,陈琳琼住过人最多的病房里,加上陪同的家属,超过十人。

2021年5月,陈琳琼的脖子处仍然有一个淋巴,但相关指标已在可控范围内。医生说,接下来以复查观察,是否有复发情况为主。在病友群里,陈琳琼的名字里加上了“21-5毕业”,这意味着她的治疗结束了。

回到潮州的家里,陈琳琼终于可以全身心地复习了。早上7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中间的所有时间,陈琳琼几乎都在学习。有时,陈琳琼的爸爸会劝她:“先别学习了,休息一下。”

陈琳琼的复习笔记。

原本喜欢出门的陈琳琼,只有在需要复查时才去“放松”一天。2021年10月,陈琳琼去往珠海复查,经过肿瘤楼时,她又一次看到了楼下熟悉的无名粉色小花。

过去,陈琳琼去化疗时总会经过这些小花。现在,熬过了那个最难熬的春天,在初秋的肿瘤楼下,花儿似乎绽放得更加美丽。陈琳琼说:“住院时还觉得,这花和肿瘤楼的氛围真是格格不入。”

又一个春天,2022年2月21日,陈琳琼查到了自己的考研初试分数:405分。4月11日,陈琳琼收到了报考结果通知:她被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拟录取。2022年9月,陈琳琼就要入学了。

普通女孩

相比多巴内啡肽更喜欢内啡肽

不要害怕一切都会好起来

在拟录取后,广州大学在官方微信号上发布了对陈琳琼的专访。激动之余,陈琳琼有微小而可爱的担忧:“有点怕被认出来,万一被认出来时,我正好没洗头,蓬头垢面的,怎么办?”

戴着长发的陈琳琼。

陈琳琼爱美。2021年3月,仍在治疗中的陈琳琼发布了确诊后的第一支视频,戴着一对金色大圆环耳环,唇上是正红色,苹果肌泛着淡淡的粉色,一头柔顺的棕色调长发,煞是好看。

在视频的最后,陈琳琼对着镜头说:“大家可能会说,为什么没有掉头发,这是一个假发。”随后,陈琳琼大方地摘下假发,露出微卷的齐耳短发。

从小学四年级开始,陈琳琼一直留着短发。但开始放疗后,陈琳琼把头发剪到比齐耳更短,后脑的头发开始脱落。陈琳琼总共拥有八顶假发,从齐肩到长发,有直发和羊毛卷,等等。

剪成短发的陈琳琼。

剪成极短发时的陈琳琼。

化疗期间,曾有人为陈琳琼拍下了记录短片。那段短片里,在病房里的陈琳琼,素面朝天,一头极短发,有些憔悴。到目前,陈琳琼还没有完整看完过这段视频:“(我)在里面有点丑。”

现在,陈琳琼已经接了长发。在回顾2021年的视频里,陈琳琼写道:“如果你在路上碰到我,也不会想到我曾经得过癌症。”这支视频的名字叫:“一个普通女孩抗癌又考研的23岁”。

普通女孩是陈琳琼给自己的定义:“一个普通人,做了一些励志的事。”现在,陈琳琼也不那么抗拒“癌症”的标签了:“如果以后有同学关心地问起鼻咽癌的有关问题,我也会告诉他我的经历。”

陈琳琼已经不再追问,“为什么得癌症的是我了”。经历了学习备考心理学,陈琳琼能更准确地探索自我:“情绪有点像条件反射,遇到顺心事,就有积极情绪,不顺利时,就有消极情绪。我想,其实遇到什么事,都要面对,而不是任由情绪带着走。比如说‘快乐’,比起即时刺激的多巴胺,我更喜欢让人镇定的内啡肽,那种长跑中超越极限之后,坚持到了终点产生的愉悦感。”

也的确像一场长跑,2021年,陈琳琼的总结还是“痛苦”;而2022年,已变成了“充满希望”。陈琳琼很想告诉刚确诊时的自己,还有其他正在黑暗中的人:“不要害怕,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肠癌化疗的故事有哪些3

假如,所剩的时间就像沙漏里的沙子,一颗一粒你都能悉数感受到,那么你将选择如何度过这剩下的日子呢?今天的主人公是2020年8月被评为“中国好人”的沙溪镇五里村村民,他叫郑慧益。



郑慧益出生1988年11月,今年32岁的郑慧益,已患癌症4年,自从2016年6月18号那天,他被检查出“结肠癌四期”后,共做了80余次化疗。病痛的折磨与痛苦没有击溃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即使生命被按下了倒计时按钮,他也不曾迷茫,也从未放任自我。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化身“抗癌斗士”,用顽强的意志去与病魔做斗争,用自己的行动去鼓励更多的癌症患者不要放弃信念。他心怀大爱,在疫情期间捐资捐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回馈社会造福百姓。


2016年6月18号,倒计时51个月。这一天知道了病情。晚上回家,他握着妻子的手,望着天花板发呆,迟迟没有回过神来……坐在他身旁的妻子没有说话,只有不停地抽泣着。他不知道自己还剩下多少时间能够陪伴家人,但是他知道,接下来的他要比以前更加坚强。



2016年11月,倒计时46个月。郑慧益开通了自己的直播间,从小喜爱唱歌的他,通过网络,歌声与经历分享给了许多网友。每次开始直播时,都有许多和他一样的癌症病友聚集到这个小小的网络家园。郑慧益给他们唱着动人的歌曲,鼓舞着大家与他一同去努力迎接美好的明天。


2017年12月27日,倒计时33个月。郑慧益站上了央视《越战越勇》的舞台,精神抖擞地站在舞台上,一首《把酒倒满》赢得现场观众的满堂喝彩。一曲唱罢,手握着的话筒在微微颤抖,有些急促的呼吸让他看上去仿佛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诉说了对生命的渴望,也希望癌症患者们都坚强起来。



2019年6月,倒计时27个月。郑慧益创作一首歌叫《触碰》,写给爱人的一首歌。“我在你的身边若即若离,很想你,很想你靠在我的怀里,完成一起说好的旅行......”歌词有着对妻子、对家庭、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0年的春节,倒计时8个月。这个春节尤为的不寻常。听说镇里和村里大量缺口罩,他四处打听,多方联系。第一时间从广州订购了五万余个口罩,捐赠给沙溪镇、村两级和医院、部门等处,总价值达五十余万元。“这次捐赠口罩和物资,是因为感恩。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村民们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给了我第二次生命。”郑慧益说完这段话时,眼角闪烁着泪花。


2020年9月15日,倒计时终止。这一天,蒙蒙细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窗沿;略微寒冷的秋风透过领子吹进大家心中。与直肠癌四年的斗争终究还是落下了帷幕,84次的化疗也没能够留住郑慧益的青春年华。阳光、积极乐观的青年停止了呼吸。



倒计时终止。人们还在流传着他的故事。郑慧益曾经说过,“如果剩下的日子不多,我就选择‘倒生长’,让剩下的日子更有意义。我相信,除了我,还会有更多的人投身公益事业,而我只是他们中的一分子”。



假如,砍掉一棵树的树冠、树干,在你没有看见的地方,树根他已深深扎在土壤里。奉献着的生命的乐章是没有休止符的。爱是感恩,爱是传递,郑慧益像是烟火,纵使燃尽,也曾炫目灿烂。愿天堂没有病痛。(徐志成)信州资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