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尊师爱国的故事有哪些

2022-10-29 20:27 作者:光明网 围观:

十年,强师尊师这样走过,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尊师爱国的故事有哪些1

地位待遇获提升,尊师重教成风尚——

十年,强师尊师这样走过

见习记者 程旭 本报记者 高毅哲

■教育这十年特别报道

国家兴衰系于教育,根本在教师。党的十八大以来,教师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有力支撑起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部今天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发展成效。

短板加速补齐,待遇不断提升

因为教师交流试点改革,浙江省嘉善县丁栅中心学校的师生迎来了一名“大咖”教师——县音乐学科带头人孟雅琴。

不到3年,孟雅琴极大地提升了这里的音乐教学效果,还带领孩子们在市级舞台上完成了一场精彩汇报演出,教师交流结出了硕果。

“丁栅中心学校是非遗‘嘉善田歌’的传承基地,那里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这让我既能接触新的事物,又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孟雅琴说。

孟雅琴和丁栅中心学校的故事,是十年来教师队伍短板加速补齐的写照。随着全国范围内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持续推进,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局面已基本形成。幼儿园专任教师从147.9万人增加到319.1万人,特殊教育教师从4.4万人增加到6.9万人。实施一系列教师人才支教援助专项,累计派出22.1万余名教师到农村和中西部学校支教讲学。

与此同时,十年来,教师地位待遇也在不断提升。

“有热水器,有空调,离学校也近,教师公寓解决了我们住宿的难题。”不久前,江苏省徐州市何桥镇赵庄小学青年教师刘祥宇拿到了“新家”的钥匙,对住宿条件很满意。

“截至2021年底,全国有36万名青年教师通过公租房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促进了教师们安居乐业、安心教学。”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副司长潘伟说。

建立教师工资待遇保障长效机制,基本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全面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中央安排250.1亿元,惠及中西部22个省份7.6万所乡村学校130万名教师;推进高校教师薪酬制度改革,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一系列措施让教师得到实打实的好处,广大教师更加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

师范院校建设全面加强,培养培训质量显著提升

“在你们中间,400多名国家公费师范生,谨记习近平总书记‘中西部强则中国强’的嘱托,学成后将回到家乡,扎根基层奉献教育。同学们,在你们的身上,我看到新时代新青年一颗赤诚火热的爱国之心!”

这是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董奇在2018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

在北师大,有一群年轻的师范生,回到家乡,他们站在三尺讲台上,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他们就是北师大的公费师范生群体。

不止北师大,全国师范院校和专业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优秀的师范生人才,投身祖国需要的地方。

十年来,国家对全国各地的师范院校和专业建设予以重点支持。

实施“国培计划”,中央投入累计200亿元,培训校长教师1800多万人次;启动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中央安排50亿元支持师范院校建设。

部属师大师范生公费教育十年招生8.5万人,结合自身优势不断探索新时代师范生培养创新之路,以自身优质资源为国家培育教师人才。根据各校2022年“优师计划”的规定,该项目师范生不仅在学期间享有学校的丰富资源,任教后也可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获得专家团队的业务指导,参与职后培养与培训活动,实现毕业师范生终身的培训提升。

如今,我国形成了以215所师范院校为主体、510所非示范院校共同参与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建立了“国—省—市—县—校”五级联动的新型教师培训体系。

荣誉表彰体系更加完善,尊师重教氛围更加浓厚

近日,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一则则地震瞬间教师的反应刷爆了网络——第一时间回到教室疏散学生,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孩子,最后一个撤离教室……

在关键时刻,教师们用自己的高尚行动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那些在各自领域默默奉献的教师,也同样值得尊重。

“康绍忠,李粉霞,孙正聿,周美琴,杨明生,孙怡……”这些出现在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上的优秀教师,一下子进入公众视野,获得了应有的荣誉和社会关注。

十年来,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日益浓厚。我国建立了以人民教育家、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为代表的教师荣誉表彰体系和以时代楷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最美教师为代表的教师选树宣传体系。

从荣誉到权利,教师法修订是写好“尊师篇”的重要一环——教师法第八条明确要求,“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维护教师队伍形象,宣传先进事迹,弘扬尊师重教风尚”。

如今,很多行业企业在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时“教师优先”,很多图书馆、博物馆等场所对教师实行优待,很多社会团体、企业、民间组织对教师出资奖励,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十年来,通过弘扬尊师重教优良传统,完善教师荣誉表彰体系,社会形成了尊师重教、强师兴教的良好氛围。如今,报考师范专业优秀学生人数和报名参加招考教师岗位人数大幅增加,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钟秉林说。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表示,面向未来,我们将写好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这篇新文章,持续打造“大国良师”,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支撑教育强国。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尊师爱国的故事有哪些2

春和景明,读书正好。一卷《新中国教育学家肖像》(教育科学出版社)读罢,心中感慨万千。

这本书以厚重而又不失细腻的笔法,描绘了新中国教育发展史上29位拥有皇皇巨著和累累硕果的老一辈教育学家的群像,展现了他们在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中走过的人生和学术道路,也勾勒出他们为新中国教育学术发展以及人才培养呕心沥血、孜孜以求的身影。书中文章多数由教育学家的弟子执笔,内容既有关于政治历史和学术思想的宏大叙事,又有先生们读书治学、生活工作的点滴记录,展卷凝眸之际,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前辈们进行了一场震撼心灵的对话。

精神信仰

“德之大者爱国也。”阅读本书,“读书报国”“教育兴国”的字眼频频闪现,可以说,“家国情怀”构筑起老一辈教育学人精神信仰的根基。

“真正的学者”陈友松先生的经历,在前辈学人中颇具代表性。陈先生幼年诵习四书五经,后就读于教会学校,1929年赴美留学。获博士学位后,他放弃了留在国外生活和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处于战时的祖国。1942年,陈先生临危受命,接掌成立仅一年的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在办学方针上,他主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气概,鼓励学生立大志,忧天下之忧。陈先生的一系列改革和实践,让沉寂山城里的一座小小的学院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复杂的政治形势,陈先生也曾为坚持自己的学术追求而饱受磨难。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意志消沉,反以宽仁豁达的胸怀面对各种不公,平静坦然地接受“劳动改造”,在罹患青光眼的情况下,仍凭借顽强的毅力完成了逾百万字的译作。有人问他“何以能有如此心境和毅力”,他说:“每一个有觉悟的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都应当理解,为自己活着,是毫无意义的,而当你树立了‘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后,任何艰难困苦绝不会使你灰心丧气。”就是靠着这份坚定的信仰,陈先生熬过了最艰苦的岁月,也走进了学术研究的春天,年逾八旬仍然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并作出卓越贡献。

翻开《肖像》,看近百年来的中国教育学术发展史,与陈友松先生有着类似经历的前辈学者不在少数,时代动荡,身世浮沉,他们为什么历经坎坷却矢志不渝?——信仰。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信仰”是每个人都不可或缺的内心力量。

学术追求

“采他山之石以攻玉,纳百家之长以厚己。”不论是博采众长、洋为中用,还是发掘传统、推陈出新,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前辈教育学家们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努力,打开了中国教育学术研究的视界,也为树立中国教育学的文化自信和学术自信奠定了基础,他们的卓越贡献,让后世教育学研究“站在巨人的肩上”成为可能。

中国比较教育学创始人之一、教育家王承绪先生,1938年曾赴英国留学,为了实现“教育报国”的诺言,他放弃在英国攻读博士学位,选择回国投身教育事业。他历经80余载,以26部译著和一批原创性、基础性著作,奠定了中国比较教育学的知识基础和基本的方法理论体系。

著名的教育史专家陈景磐教授,早年曾在教会学校读书,面对当时西方传教士对中国人的藐视和对中国文化的贬低,他始终坚持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决心为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作出贡献。20世纪30年代末赴加拿大攻读博士学位时,他不忘潜心研究以孔子为中心的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完成了第一本用英文写成的论孔子教育思想的专著,许多外国人也是由此而认识了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成就。

学贯中西,著作等身,在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建树甚丰的孟承宪先生;以救国的情怀、求真的个性“寻找把教育学托上天空的彩云”的革命学者陈元晖先生……正是因为有了一代又一代教育学人的上下求索,才使得新中国教育学术研究形成了百花齐放、奋发有为的精神气象。

教育情怀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本书最吸引和打动我的,是前辈教育学家于教书育人过程中体现出的伟大教育情怀。

贺国庆教授忆起恩师滕大春先生时,特别提到了“先生是业师,亦是人师”。贺教授说:“先生还以身边的例子告诫弟子,先做好人,才能做好学问。自私自利,耍小聪明,狂妄自负,目中无人,都是做学问的大忌,应引以为戒。”“业师亦人师”,这几乎是弟子后学对前辈学者的一致评价;“做学问之前,先要做好人”,这又是前辈学者对弟子后学近乎相同的劝诫。

顾泠沅教授在《师恩绵绵忆当年》一文中提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一次在刘佛年先生家中吃便饭,席间谈到了教育,面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只开花不结果”的现状,先生说:“解决的办法有两个,一是理论工作者深入到中小学,二是中小学教师都能做些教学研究工作。现在最需要的是既懂得中小学教育,又肯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善于思考的人。”一线教师不懂或不重视科研,教育理论研究者又往往纸上谈兵、脱离实践,这种现象从过去到现在或多或少都存在。刘佛年先生目光敏锐,思虑长远,意见中肯,对弟子的教诲也可谓用心良苦:学术研究不是建造空中楼阁,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

92岁高龄,背已成90度弯曲状,还坚持在病榻上为学生授课的张敷荣老师;痴情于教育史研究50多年,殚精竭虑,百折不挠,著成《中国教育史比较研究》的“怪”教授陶愚川先生;毕生致力于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全身心献给幼儿教育事业的卢乐山先生;提出“天下电教是一家”“以人为本,和为贵”的“大电教”理念的南国农先生;75岁高龄,从长春奔波到贵阳亲自为弟子送课的王逢贤老师……一帧帧肖像,就是一本本教材,生动地记录着先辈教育学家们为人、治学、从教的点点滴滴,也深刻地诠释了“为人师表”的真正含义。

“春风有意滋千树,时雨无私润万畴。”翻阅《肖像》,对话先贤,重温师道,明确担当。这本《新中国教育学家肖像》就像一部小型的新中国教育学术发展史,它是缅怀和纪念,也是启示和引领。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张家口市桥东区五一路小学)

《中国教育报》2021年05月26日第10版

作者:张艳亭

尊师爱国的故事有哪些3

画名惭愧扬天下,吟咏何心并世知;

多谢次溪为好事,满城风雨乞题词。

他从湖湘之地走来,带着与自己故乡的渊源,将它融入到京都文化中;他有着孩子般的天真气息,也有着农民般的朴实风格,笔下的墨虾传神的令人惊叹。他就是我国的近现代绘画大师—齐白石。

齐白石,字濒生,号白石,一生著作颇丰,脍炙人口的作品有《墨虾》、《蛙声十里出山泉》、《白菜萝卜》等,专画花鸟,尤擅画虫,毕生心血倾尽于对画虾的研究,所画花鸟浓墨重彩,而墨虾却极为精细,令人赞叹。由于其对画坛的杰出贡献,曾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家境贫寒,小木匠蜕变成国画大师。

白石老人的一生经历几多曲折,却终究留下华丽的尾章。出生于湖南湘潭的他,家境贫寒,年纪尚幼就要学会谋生,早早地接触了木匠这门手艺,可这个小木匠是如何蜕变为一代国画大师的呢?那本《芥子园画谱》成为了他命运转变的契机。

偶然的机会下,齐白石得到了这本画册,求知心极为强烈的他,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消化书中的知识,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天分,他学到许多实用的技巧并将其运用到木工雕刻上,成为了一个小有名气的雕花木匠。可如果好学的白石就这样满足了,也就没有后来的国画巨匠。胡沁园、陈少藩、王闿运,都成为了他作画之路上的指路人,此时,白石已是三十岁的中年人,后来居上的他彻底告别了木匠生涯成为了全职画家。

而对齐白石终生影响最大的老师,无疑是陈师曾了。在陈老的指点下,齐白石开创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对前人画作不仅是临摹,更有了自己泼墨大写意的风格。可惜的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陈老的突然逝世,对正值耳顺之年的齐白石打击很大,除了沉痛的悼念,尊师的他还一度封笔封印,以此缅怀陈老,可见师徒情深。

身处动荡社会,却存爱国高洁之气。

暮年的齐白石身处动荡的社会,却并没有让这位看似瘦弱的老人退却,白石老人始终保持着文人的高风亮节,即使在当时有人曾多次上门威逼利诱,可是在面对当时人的轻蔑之词,白石老人挥毫泼墨,以一幅《群鼠图》进行有力的回击,极力讽刺挖苦了那些可憎可恶的小面目的人,真可谓大快人心。

等到新中国成立后,白石老人与好友徐悲鸿在国家美术机构任职,安稳的国家环境下,白石老人的生活状况也得到极大改善,国家特批一处宽敞明亮的四合院供其居住。

可习惯了清贫生活的白石老人却犯难了,原来老人有修暗格藏纳物件的生活习惯,对于国家提供的大宅院可是宝贝珍视的很,不愿挪动改变分毫,更别提在墙壁上掏洞修暗格了,硬是要求国家收回成命,要回到自己的故居。

这样的白石老人可真是可爱至极,也正如他的作品一样,追求简朴清新,堪称世人楷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