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宋朝的奇怪故事有哪些

2022-10-29 20:14 作者:大郎民间故事 围观:

古代志怪传说:鬼作筵,铁日,智先生,麻阳村人,老妪设套骗财,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大郎民间故事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宋朝的奇怪故事有哪些1

《聊斋志异》志怪故事:鬼作筵

书生杜九畹的妻子病了,整日卧床不起。当时正值重阳节,九月初九一大早,杜九畹盥洗完毕,新冠新服,正要出门,忽然看到昏睡在床上的妻子口中喃喃自语,好像在和人说话。

杜九畹非常诧异,冲着床榻问妻子在和谁说话,妻子张嘴回应,竟称呼杜九畹为“儿子”,全家人听了大惊失色,知道此事怪异。因为当时杜九畹的母亲刚刚去世,还没有下葬,全家人都以为是杜母的灵魂在作祟。

杜九畹祝祷了一番,冲床榻说道:母亲,是您回来了吗?妻子骂道:畜生!连为父都认不出来了?杜九畹大惊,因为他父亲早就过世了,他小心翼翼问道:你既然是我父亲,为何要回来作祟你的儿媳妇?妻子叫着杜九畹的小名说道:我就是专门为儿媳妇的事来的,没想到还落埋怨,儿媳妇本来马上就该病死,四个鬼差已经来咱们家勾魂了,领头儿的鬼差叫张怀玉,幸亏被我遇到,万端哀乞,他们才答应放儿媳回去,我已经答应送他们一些好处,你赶紧去烧些纸钱。

杜九畹赶紧在门外烧了些纸钱,妻子又说:四个鬼差已经走了,他们看在我的薄面,答应放儿媳回家,我得置办酒席感谢他们,你母亲老态龙钟,料理不了厨房的事,三天后还得麻烦儿媳妇过去一趟,帮忙置办酒菜。杜九畹惊诧地说:幽冥殊途,她怎么能去您那里帮忙?希望父亲原谅!妻子说:儿子勿惊,她去去就回,这本来也是因为她的事才宴请鬼差的,她哪能怕辛苦?事情就这么定了,我走了!话音刚落,妻子就昏了过去,过了很久才苏醒。

杜九畹问妻子记不记得刚刚说的话,妻子浑然不知,只是说:刚才有四个人来捉我,幸亏公公苦苦哀求,又送给他们很多银元,他们才走了,当时我看到公公兜里还剩两个银元,想伸手偷走一块带回咱家,谁知被公公看到了,他呵斥我说:“你想干什么!这东西是你能用的吗!”我才收手没拿。

杜九畹以为妻子病糊涂了,疑信参半。过了三天,妻子正和家人说笑时,忽然瞪起眼睛说道:你媳妇太贪心,看到我兜里有银元宝就想偷走,算了,这都是因为家里太穷,我不和她计较了!现在你媳妇要去帮我料理后厨,你们不用担心,她很快就回来!话音刚落,妻子就昏死过去。

过了半天,妻子重新苏醒,告诉杜九畹:刚才公公喊我去帮忙,对我说“不用你动手,我后厨有人做饭,你只需要坐镇指挥就行,冥界的人喜欢食物满溢杯盘,你一定要记好这个规矩。”我答应了,走到厨房一看,果然有两个披红挂绿的厨娘在整备酒菜,她们每盛满一盘菜都会让我检查一下,还称呼我为“大嫂”。酒菜上齐后,我看到捉我的那四个鬼差都来赴宴了,他们吃完饭,我收拾干净杯盘,公公就让我回来了。杜九畹听了又惊又骇。后来,他经常和同年说起此事。

《还冤记》志怪故事:铁日

宋朝时,东海有个叫徐某甲的人,他与前妻许氏生了一个儿子叫铁日,许氏不幸早亡,徐某甲又娶了一房继室陈氏。

陈氏生性恶毒,暗中谋划除掉继子铁日。没多久,陈氏产下一子,暗暗对着儿子下咒语:你要不除掉铁日,就不是我的儿子!她还给儿子起名叫铁杵,意思就是要用铁杵捣碎铁日。

自从陈氏嫁过来后,整日对铁日捶打谩骂,饥不给食,寒不加絮。徐某甲性格懦弱,又不经常在家,陈氏得以恣意施暴,虐待铁日。铁日十六岁那年冬天,受陈氏毒打一顿后奄奄一息,冻饿而死。

铁日亡后半个月,魂魄忽然回家,对着陈氏说:我是铁日,我没有犯过任何罪过,却被你残害致死,我的生母已经向上天诉冤,今天得到上天旨意,令铁杵遭受和我一样的苦难,我会在家里住下,亲眼看他遭受疾病折磨,期限到了我才会走。

家人和宾客只能听到铁日的声音,却看不到他的人影。铁日从此就在屋梁上住了下来。陈氏惶恐不安,跪在地上自己打自己的脸给铁日道歉,还准备丰盛的大餐祭奠铁日。铁日说:你不用这样,没有用,你让我挨打冻饿而死,岂是一顿饭就能弥补的?

到了晚上,陈氏暗中絮絮叨叨和家人说铁日的坏话,铁日听到了大怒,厉声说:你还有脸说我的坏话!我今天就弄断你的屋梁,当做对你的教训!随后便听到屋梁上有拉锯的声音,木屑满屋飘落,好像屋梁随时会塌,全家人赶紧逃出屋子,等了一会儿,没听到动静,拿着蜡烛进屋一照,屋梁还是原样。

铁日又骂铁杵道:你们害死我,还能安心住在这里?我要把屋子烧掉!话音刚落,就见屋子浓烟四起,火势蔓延,可不一会儿火又自己灭了,屋里的东西安然无恙。

铁日每天都要怒骂吓唬陈氏和铁杵,有时还会悲歌一曲:“桃李花,严霜落。奈何桃李子,严霜早已落。”声甚伤切,好像是哀悼自己没有长大就夭亡了。

没多久,只要铁日一出现,铁杵就满身青肿,疼痛难忍,腹胀难受,吃不下饭,不到一个月就病死了,从此以后,铁日再也没回来过。

《搜神记》志怪故事:智先生

夏侯藻是一个樵夫,因为母亲病重,他想找智先生卜算一下吉凶,正要出门,忽然看到一只狐狸冲着他家大门狂吠,夏侯藻又惊又骇,飞奔到智先生家,告诉他这件怪事。

智先生说:你家祸事将至,时间紧急,你赶紧回家,站在狐狸嗥叫的地方,撕心裂肺大哭,把你的家人全部吸引到门外,只有有一人不出,你就继续哭闹,直到所有家人出来,这样才能躲过祸事!夏侯藻按照智先生说的,马上回家站在门口痛哭,喊叫全家人出来,生病的母亲也被家人扶了出来。一家人刚站到门口,就听轰隆一声巨响,五间堂屋全部倒塌。

《广异记》志怪故事:麻阳村人



辰州麻阳县某村,有一只猪吃地里的禾苗,禾苗主人大怒,持弓箭射它,可一直射不中。第二天,禾苗主人瞄准再射,终于射中猪,猪吃痛逃走,禾苗主人在后面怒追,猪跑了好几里,奔入一户人家。村人看到大门里屋宇壮丽,知道这家是大户人家,遂不敢擅入。

不一会儿,屋中走出一位鹤发童颜的老翁,手持拐杖,身后还跟着青衣童子。老翁问村人来此何事?村人说:有一只猪吃了我田中的禾苗,我射中了它,又追赶它来到这里。老翁笑着说:这就好比牵着牛踩别人的庄稼,最后还把牛藏起来,这不是太过分了吗!应该给你一些补偿。随后就命一个童子带着这个村人进屋饮一杯酒。

村人跟着童子行走了数十步,来到一个大厅,竟然看到一群神仙。神仙们羽衣乌帻,有的在打坐,有的在下棋,有的在饮酒。童子把这个人带到一个饮酒的神仙面前说:仙翁请您送给此人一杯酒。神仙递给他一杯酒,村人喝完觉得鲜美可口,通身舒泰,而且瞬间就不觉得饿了。童子又带他来到另一个地方,这里有数十张床,每张床上各坐一人,每人各拿一本书,看样子好像是在听人讲课。最后,童子又带着村人来到老翁面前,老翁责怪童子说:你是怎么看门的,猪出去又进来你竟然完全没有发觉?随后又对村人说:那不是真猪,这里你不可久待,赶紧回家吧!随后就命童子送村人出去。

村人问童子老翁是谁?童子说:他是仙翁河上公,天帝命他为众仙讲解《易》这本书。

村人又问童子是谁?童子说:我叫王辅嗣,已经听仙翁讲《易》五百年,还没有领悟到其中精义,所以被罚守门。村人离开后,童子移动一块大石头遮挡大门,这所院落倏忽消失不见。

《夜雨秋灯录》故事老妪设套骗财

古时候,有一个贵公子带着重金游览姑苏,打算买一个美貌的小妾。官媒唤来数十个女子,都不合他的心意。

有一天,一个老妇人乘着马车过来找他,对他说:郎君眼光高,那些俗女子都配不上你,依我看,只有我妹妹家的女儿瑶仙能配得上你,只是她身价太高,不知道公子介意不介意?公子说:如果她是真正的佳人,再贵也无妨,就怕她有名无实,劳烦您把她带过来让我看一看。老妇人笑着说:我知道郎君只喜欢身段苗条的美人,但是她家乃是清清白白的人家,就算穷得吃不上饭,也不会将家中娇女送给陌生人看。公子说:那就不让她出来,我跟你一起去她家看怎么样?老妇人为难地说:那我试试,看看她家人愿意不愿意,要是说成了我通知你。公子听了很高兴,对老妇人说:只要你能办成此事,我一定重谢你!

过了五六天,公子望眼欲穿,老妇人终于过来告诉他:我费尽口舌,才说动她与你见一面。公子大喜,跟着老妇人去瑶仙家看她。

到了瑶仙家,瑶仙从屋中走出对着公子娇羞一拜,马上就进屋了。

公子看到瑶仙身段娉婷袅娜,面容秀丽,被迷得神魂颠倒,随后又听到屋中传来悦耳的琴声和歌声,更是对她倾心爱慕,直接问老妇人瑶仙身价多少?

老妇人赶紧捂住公子的嘴将他拉到门外说:郎君这么说话也太唐突了,如果被瑶仙听到就不好了,她的父亲既贪财又好面子,你千万别说是娶妾的,一定要说是娶正妻的,等把她娶到家以后,随你是妻是妾,她也没办法了。公子点头称是。

一切商定后,公子付给女方家一千两彩礼钱,还给瑶仙买了很多贵重首饰衣裙,雇了花轿吉日迎娶。大婚这天,公子出重金雇了一艘大船,船舱里装饰一新作为洞房,还买了两个婢女伺候新娘。

花轿来了以后,老妇人扶着新娘进了船舱。

新娘进入洞房后,迅速换了一身粗布衣服,趁两个婢女在外面忙活时,和老妇人趁乱溜下了大船,逃之夭夭。

人群散去后,公子回到洞房,发现新娘不见了,大怒,带着人追到女方家,发现家门紧锁,问周围邻居,邻居说:前几天有一家人说是嫁女儿,临时租了这所宅子,今天他们把女儿送上花轿后,就退租走了,我们也不知道他们去哪里了。

公子又向几个官媒打听,官媒们也都不认识老妇人,公子花了一千多两银子,最后只落得两个粗手粗脚的婢女,气恼不已,失望而归。

宋朝的奇怪故事有哪些2

第一步,用茶筅将茶粉搅拌成糊

第二步:续入热水,用茶筅搅拌敲击

第三步:继续续水,继续搅拌,泡沫越来越厚,茶汤越来越白

《茶具图赞》里的茶筅,与日本抹茶道所用的茶筅不同,宋代茶筅是扁平的

刘亦菲主演的古装剧《梦华录》正在热播,主要讲的是一个名叫赵盼儿的姑娘,依靠自己的天生丽质和聪明才智,不断打怪升级并追寻真爱的励志故事。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是大宋王朝,剧中大量呈现了北宋中叶的市井生活和政治生态,这让不太熟悉那段历史的观众朋友在享受故事的同时,又能了解到一些历史知识。

但是,影视永远不等于历史,也不可能完全客观地呈现历史。所以我们有必要仔仔细细地捋一捋,看看剧中有哪些元素是历史,哪些元素不是历史,还有哪些元素可能是要呈现历史,结果不小心呈现错了。

关汉卿万万没想到?

“周舍”不是人名,而是对官二代或者富二代的尊称

主创团队早就透露过,本剧片名脱胎于宋人笔记《东京梦华录》,核心故事则来自于元代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东京梦华录》是一部风俗史小册子,作者叫孟元老,此人生在北宋,死在南宋,曾经是北宋首都开封的居民,所以在金兵攻破开封以后,写了这部专门描写北宋开封市井繁华和社会习俗的回忆录。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则是一部剧本,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关汉卿,也就是《窦娥冤》的作者。看剧名就知道,赵盼儿风月救风尘,“赵盼儿”是主角,“救风尘”是任务,而“风月”自然是赵盼儿为了完成任务而施展的手段。

关汉卿的原作剧情用一句话就能概括:妓女赵盼儿施展风月手段,帮助另一个妓女宋引章脱离苦海。稍微详细点儿说:青楼女子赵盼儿在北宋开封生活,与另一位青楼女子宋引章是闺蜜;宋引章误嫁周同知的儿子周舍,被周舍百般虐待;赵盼儿得知此事,巧设计谋,色诱周舍,让对方写出一纸休书,从而让闺蜜摆脱控制,另嫁良人。

再看《梦华录》这部剧,主角仍然是赵盼儿,宋引章仍然是赵盼儿的闺蜜,周舍仍然是反派人物,剧中仍然保留了赵盼儿巧设计谋、色诱周舍、骗出休书、救出闺蜜的重要情节。但是作为一部长达四十集的电视剧,只靠这段情节肯定是撑不住的。所以,编剧将故事的背景和时空都加以扩展。

原著中赵盼儿和宋引章都在开封生活,编剧把她们最初的生活地点改到杭州,还让赵盼儿从一开始就脱籍从良,在杭州开茶坊度日,还给赵盼儿追加了一个风风火火的闺蜜孙三娘。原著中赵盼儿没有爱情故事,也没有什么身世背景,编剧给她追加了一条跌宕起伏的爱情线,还用她的不幸身世埋下重重悬念。这样一改编,故事就有了张力,剧情就有了不止一条推动力。

有意思的是,关汉卿创作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时,也把时代背景放在宋朝,但关汉卿似乎不太了解宋朝官制,所以冒冒失失地给反派人物周舍安排了一个在郑州做同知的官员父亲。实际上,“同知”是到了元朝才有的官职,而在宋朝,相应的官职叫作“通判”,宋朝没有“同知”。

更有意思的是,原著中的“周舍”并非人名,而是古人对官二代或者富二代的尊称,相当于“周公子”。而《梦华录》不知道是为了省事,还是因为不了解“周舍”只是尊称,直接把它处理成了人名。

皇城司是个什么单位?

给皇帝看大门、运冰块和扫厕所的,也没有指挥使

在关汉卿原著中,男主角是周舍。到了《梦华录》里,周舍降级为次要人物,男主角变成了人品正直、相貌英俊、智力超群、武艺出众的皇城司指挥顾千帆。顾千帆出场时,官职叫作“皇城司探事司指挥使”,顶头上司则是一个老太监,名叫雷敬,被下属们尊称为“司公”。

宋朝有没有皇城司?确实有。皇城司是个什么单位呢?相当于给皇宫看大门的保安队。在北宋皇帝麾下,总共有三个保安队,它们分别是:殿前司、皇城司、军头引见司。其中殿前司权力最大,人数最多,下面又设“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三个机构,并称“三衙”。

名义上,殿前司掌管着皇帝的禁军主力,负责守卫京城;皇城司给皇宫看大门,负责守卫皇宫;军头引见司则在皇帝出巡时鸣锣开道、保驾护航,负责接待拦御驾告御状的官员和百姓。实际上呢?殿前司统领几十万禁军,不仅在京城驻防,还被皇帝派驻到重要城市和边疆地区,殿前司麾下的三衙大将(即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常常奉旨出征,或者常年在京城以外统带禁军。至于军头引见司,皇帝不出巡时就只能扎根在京城,皇帝出巡时才能跟着出京。而本剧男主角顾千帆所在的皇城司呢?无论皇帝出巡与否,都得守在皇宫四周,在京城以外不许有任何派驻机构。

《宋史》和《宋会要辑稿》都记载了皇城司的具体职责:一、把守皇宫各个出入口;二、掌管宫门钥匙和出入证明;三、在文武百官上朝时,引导官员在指定地点下马落轿,并搜查亲王和宰相的随从(防止他们带兵器入宫);四、下面还有一个名叫“冰井务”的皇家服务机构,冬天从湖泊上开凿冰块、存入地窖,来年春夏往宫里运送冰块;五、皇城司里又有一小批名为“司圊”的杂役,专门负责清理皇宫内的厕所。

简单概括,皇城司就是给皇帝看大门、运冰块和扫厕所的,既不像军头引见司那样可以接见告御状的臣民,更不像殿前司那样统领天下精兵。而在本剧里,顾千帆身为皇城司军官,不但到杭州查案,还能用飞鸽传书,联络皇城司设于全国各地的据点,那只能算艺术加工,将皇城司演绎成了明朝的特务机关东厂和西厂。

我们经常看影视剧,明朝的东厂和西厂均由太监当头头,那些太监被下属尊称为“厂公”。《梦华录》似乎受到这个影响,也让太监做宋朝皇城司的头头,让下属尊称其为“司公”。

宋朝皇城司有没有可能让太监当头头?确实有这个可能,但是概率不高。查《宋会要辑稿》和《续资治通鉴长编》,两宋三百年间有据可查的皇城司头头基本上都不是太监,而是皇帝的儿子、侄子,或者皇帝信任的外戚。皇城司头头的正式官称叫“提举皇城司”,同时兼有其他官衔或荣誉头衔,例如“太尉”“节度使”“客省使”“开府仪同三司”等等。当时人们怎样尊称这些皇城司头头呢?绝对不会喊他们“司公”,而是按照宋朝官场惯例,用他们的荣誉头衔来称呼,这样显得优雅和高贵。

我举几个例子:北宋后期,宋徽宗让儿子赵楷当过皇城司的头头,当时赵楷爵封“郓王”,所以皇城司军官提到赵楷,只尊称“郓王”;宋徽宗还让外戚曹勋当过皇城司的头头,当时曹勋拥有“节度使”的头衔,所以被下属尊称“曹节度”;南宋前期,宋高宗让外戚钱愐当过皇城司的头头,因为钱愐又有“开府仪同三司”的头衔,所以被下属尊称“钱开府”。

顺便说一下,这个钱愐钱开府是吴越国王钱镠的后代,他的母亲就是宋仁宗第十个女儿庆寿公主(又叫“鲁国公主”)。钱愐兄弟三人,其中一人(也许就是钱愐本人)娶了南宋大诗人陆游的姨妈。北宋灭亡后,钱愐的两个兄弟死于战乱,他和母亲庆寿公主侥幸逃生,跟随宋高宗衣冠南渡。从辈分上讲,他是宋高宗的表爷。

假如真像剧中那样,让太监做皇城司一把手,也并非不可能。但按照宋朝官场制度,这个太监必须从“入内内侍省”的中高层里挑选。入内内侍省是太监的中枢机构,最高领导叫“入内内侍省都知”,相当于明清两朝的大内总管;其次叫“入内内侍省副都知”,相当于大内副总管。剧中太监雷敬应该来自入内内侍省,雷敬到了皇城司以后,下属们必须尊称他“雷都知”,而不能尊称“雷司公”,因为宋朝官场没有“司公”这个称呼。

再回到男主角顾千帆。此人官封“皇城司探事司指挥使”,宋朝有没有这个官职呢?对不起,没有。在北宋皇城司,一把手是“提举皇城司”,二把手是“勾当皇城司”,其次是“公事官”和“亲从官”。在“亲从官”下面,有一个“探事司”,人数最多时只有四十人,领头人叫做“勾当探事司”,官阶是八品或者从七品,距离“指挥使”这种中高级武官还差着几级。

宋朝官制超复杂的?

“县令”可不是“知县”,“观察留后”也并非“观察”

宋朝官制非常复杂,非专业人士极容易搞混。比如说本剧头三集,钱塘知县郑青田先刺杀两浙转运判官杨知远,又缉拿男主角顾千帆,还让亲信给江南其他官员秘密送礼。在这段情节里,至少有两处官职是错误的。

第一处,剧中人物有时称郑青田为“县令”,有时又叫他“知县”,有时候还尊称他“县尊”。叫“县尊”绝对没错,但县令和知县的区别实在是太大了。

宋朝县令属于吏部管辖的官员,升迁很慢;知县却是宰相或皇帝直接管辖的官员,升迁极快。按宋朝规矩,县令属于官员里的“选人”,知县属于官员里的“京官”。请一定要注意,宋朝人所说的“京官”往往都不在京城当官,而是表明他们受皇帝特派,空降到某地当官。所以,虽然都是一县之长,县令却必须老老实实地熬资历,还要参加很多次选官考试,才有机会升为知县。

第二处,郑青田让亲信送礼:“这份送到刘通判那儿,这份送到察司。”这句台词前半句没毛病,毛病在后半句。明朝和清朝有“察司”,其实就是对各省按察司的简称。宋朝呢?各路有相当于明清按察使的监察官员,当时叫“提举某某路刑狱公事”,简称“提刑”,不能称为“察司”。所以正确的表达应该是:“这份送到刘通判那儿,这份送给提刑。”

本剧当中,赵盼儿的初恋男友欧阳旭考中探花,被高贤妃赐婚,要娶高贤妃的侄女高慧。高慧的父亲名叫高鹄,高鹄的官职是“广济军节度观察留后、步军副都指挥使”,这个官职也没毛病,错就错在剧中所有人对高鹄的尊称上。剧中人物怎么称呼高鹄呢?嗯,都喊他“高观察”。

我们来分析一下高鹄的官职:“步军副都指挥使”,这个是实职,也就是高鹄的实际岗位,全称“殿前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副都指挥使”,属于皇帝亲自掌控的中央部队步军副军长;“广济军节度观察留后”,这个是虚衔,是从唐朝和五代十国遗留下来的传统乌纱帽,只用来表明宋朝武将的品级,跟他们的实际工作关系不大。

王安石变法以前,北宋武将的最高品级叫“节度使”,其次就是“节度观察留后”,本义是指节度使出征时,留在后方代理节度使职权的人。在节度观察留后的下面,又有“承宣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等等级别,其中承宣使简称“承宣”,观察使简称“观察”,防御使简称“防御”,团练使简称“团练”。那么节度观察留后该怎么简称呢?宋朝惯例是简称“留后”或者“留台”。也就是说,剧中人要尊称高鹄的话,只能叫“高留后”“高留台”。如果叫“高观察”,那就贬低了高鹄的等级,等于是骂他。

另外,剧中还有几处很明显的口误(也可能是编剧的笔误),细心的观众想必已经发现了,下面举例说明。

例如第七集,顾千帆的亲生父亲,就是那个以宰相身份到江南做官的萧钦言,让人给“太后的哥哥刘太尉”送礼。哥哥是“刘太尉”,那么太后自然是刘太后。可是剧中演绎的明明是宋真宗的皇后刘娥,那时候宋真宗还没有驾崩,将刘娥称为“太后”自然是不合适的。

再比如开篇第一集,赵盼儿在茶坊遇袭,靠身法灵巧躲过一刀,被顾千帆看出玄机。顾千帆说:“刚才对付歹徒的时候,你躲刀的那一招,出自绿腰舞。”此时男主演说的是“lǜ腰舞”,按正确读法,应该是“lù腰舞”。研究宋词的朋友都知道,《绿腰曲》《绿腰令》,均出自唐朝,是唐朝教坊司对突厥软舞“璐瑶”的音译,又写成“录要”或者“六幺”。但不管怎么写,读音都是lù yāo。

赵盼儿是茶艺高手?

只可惜这位高手用错了工具

我看《梦华录》的时候,看第一集看得最仔细,边看边做笔记,所以在这集当中发现的bug(错误)也最多。

赵盼儿茶坊遇袭以后,顾千帆非要让她点茶,于是她打开一个青色的小瓷瓶,舀出一点白色的粉末,放进了茶碾里,跟里面的茶叶混在一起。闺蜜孙三娘以为她要下毒,赶紧劝阻,赵盼儿却说:“这是霜糖。”

我们中国人制糖,是从唐朝开始的,参照了古印度的工艺,最初只能加工黑糖和红糖。到了宋朝,制糖工艺突飞猛进,已经能制出透明的冰糖和洁白的糖霜。糖霜并不完全等同于现在的白糖,但是比黑糖、红糖要纯,加工成本也比黑糖、红糖要高(现在白糖成本极低,因为使用了宋朝没有的脱色工艺),所以常被用来制作高档甜品,偶尔也会被茶人放进茶汤里,压住茶汤的苦涩味儿。

宋朝有没有“霜糖”这个概念?我们不敢保证,至少现存的宋人笔记和宋代饮食文献里是没有的。那时候只有糖霜,没有霜糖。赵盼儿说“这是霜糖”,要么是演员口误,要么是编剧笔误。

再说宋朝的“点茶”。我写过一部专门论述宋朝采茶、制茶、烹茶、斗茶的小书《摆一桌绝妙的宋朝茶席》,从文献记载和实践操作当中复原出了宋朝士大夫喝茶的方法。那时候所谓“点茶”,就是拿一根仿佛小扫把一样的茶筅,将碾磨而成的茶粉搅拌成一碗泛起细密泡沫的茶汤,外观上就像一碗起泡奶茶或者一杯拿铁咖啡。

剧中赵盼儿多次点茶,她用茶碾将茶叶碾成粉末,用茶筅将茶粉搅成茶汤,工序都没错,但工具是错的。宋朝的茶筅其实是扁平的,而不是像剧中那样,完全模仿日本抹茶道理的那种日式茶筅。用日式茶筅点茶,好处是手法简单,随随便便就能掌握;坏处是只能搅拌不能敲击,手法过于单一,打不出厚如积雪、经久不散的茶沫。而在宋朝的斗茶游戏和点茶表演中,泡沫的厚度和持久度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打出很厚很细很持久的泡沫有什么用呢?主要是为了口感——泡沫越厚越细越持久,说明混入茶汤的空气越多,喝起来即越绵柔,越顺滑。

赵盼儿在第一集还表演了“茶百戏”,用一根小竹棍儿蘸着茶粉,在黄绿色的茶汤泡沫上画画。这种表演是福建茶人章志峰先生在二十年前根据自己的理解“复原”出来的,跟宋代文献里的记载并不一致。

在宋代文献里,茶百戏几乎等于魔术:先用茶筅打出经久不散的泡沫,再提起一把长嘴小壶,往泡沫里注入细细的水流,通过水流速度和力度的变化,使茶汤表面泛起一个又一个不断变化的图案。我做过多次实验,实践表明宋代文献的记载是可行的,并非艺术夸张。

最后我还要说说我对这部剧的观感。作为一部影视作品,编剧制造悬念和推进剧情的能力很强,演员们的表演功底也值得点赞,服化道方面也十分讲究,在宋朝社会生活史领域肯定下过不少工夫。当然,前面说的那些小bug也确实存在,但完全不影响我们享受剧情。还是那句话:影视永远不等于历史,也不可能完全客观地呈现历史。

文并供图/李开周

宋朝的奇怪故事有哪些3

1018年,宋朝史书记载了一件整个宋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最扑朔迷离的灵异事件,造成多人死亡,导致人心惶惶。

这个事件至今没有答案,宋朝人没有搞清楚,后人更无法解释,堪称诡异事件之最。

在古代人的世界观中,对于不明白的事物是尤为敬畏的,笃信“鬼神”在古代并不会被视为迷信思想,反倒不信者被视为异类。古人的文学作品中,不但经常出现所谓的“祥瑞”、“异象”,还有如同飞龙、麒麟、凤凰、巨乌、巨鳌、巨鱼等等“神兽”。现代人的意识形态发生了改变,认为这些都是不存在的,科学才是王道,因此将古代记载多视为不切实际的奇闻轶事。

根据描写北宋历史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天禧二年》(卷九十二)记载:

(五月)丙戌,河阳三城节度使张旻言:“近闻西京讹言,有物如帽盖,夜飞入人家,又变为大狼状,微能伤人。民颇惊恐,每夕皆重闭深处,以至持兵器捕逐。”

诏使体量,又命侍御史吕言驰往按本府长吏洎转运、提点刑狱司不即上闻之故。仍设祭醮禳祷。

(六月乙巳)是夕,京师民讹言帽妖至自西京,入民家食人,相传恐骇,聚族环坐,达旦叫噪,军营中尤甚。

上虑因缘为奸,诏立赏格,募人告为妖者。既而得僧天赏、术士耿概张岗等,令起居舍人吕夷简、入内押班周怀政鞫之,坐尝为邪法,并弃市,其连坐配流者数人。

然讹言实无其状。时自京师以南,皆重闭深处,知应天府王曾令夜开里门,敢倡言者即捕之,妖亦不兴。

这段记载讲的是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农历五月二十五日,河阳三城节度使张旻上报朝廷,西京洛阳出现了一个诡异事件:每到夜晚,有个形状像帽子的东西,在半空中徘徊,发出耀眼异光,可瞬间飞入百姓家中,还能幻化成“人狼”的样子,以后腿着地直立行走,百姓称之为“帽妖”。

这就是帽妖案。

帽妖案一出,事情闹大了,当时河阳三城节度使张旻(后改名张耆)赶紧上报宋真宗。宋真宗听后大为恼火,立刻派出御史吕言到河南府责问当地主政官员。

宋真宗生气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河阳三城节度使掌管着黄河中下游三城五县的军权,管辖着现在河南省的孟津、焦作、卫辉、和荥阳的一部分地区,从地图上来看位于西京的西边,而东京位于西京的东边(废话),也就是说西京在河阳三城和东京的中间,河阳三城到东京的距离要远大于西京到东京的距离。

而偏偏这一发生在西京的案件不是由西京的官员奏报的,而是由离东京更远的河阳三城主政官员奏报的。那么西京的官员都在干什么呢?为何对这一造成巨大社会动荡的事件隐瞒不报?是否涉嫌失职渎职?

皇帝很生气,御史吕言也不敢怠慢,火急火燎地赶到西京,见到了西京的主政官员王嗣宗,宾主落座,一番寒暄之后吕言首先表明了自己的来意。

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王嗣宗对这件事颇不以为然。王嗣宗是出了名的执拗,不信邪。他认为,所谓的帽妖伤人不过是一些无知小民捕风捉影,以讹传讹,他的处理方式就是对这一流言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由他传去,他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相终将浮出水面,谣言也终将止于智者。

但是他没有考虑到的是,这个世界上又有几个人是像他一样的智者呢?大多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吃瓜群众。

果然,谣言并没有像王嗣宗想的那样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平息,反而越传越盛,于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六月份传到了当时的首都东京开封府。

六月中旬,开封府开始爆发传言,说是西京洛阳的帽妖到东京来了,已经飞到百姓家中吃人。一时间谣言甚嚣尘上,京城百姓非常惶恐,特别是到了晚上,大家都不敢睡觉,通宵达旦地聚在一起,一有风吹草动便开始大声喊叫。

更可怕的是谣言还传到了军队中。当时的东京开封府有禁军四十三万两千人,这些军队大部分驻扎在京城中,一到晚上都不敢睡觉拿着武器围坐在一起,偶尔跟着城中的百姓的一起喊叫,喊叫声是此起彼伏,如山崩海啸一般,吵得躲在深宫中的宋真宗寝食难安。

当然,真正让宋真宗寝食难安的其实并不只是皇城外此起彼伏的喊叫声,而是谣言引起的社会动荡。要知道在古代,人们往往把一些反常的自然现象归结于人君的不德所致,在位者品德败坏,上天往往会通过一些反常的自然现象来起到警示的作用。试想,这个时候老百姓都聚集在一起,士兵们也聚集在一起,而且还都拿着兵器,万一有人借机煽惑,图谋不轨,真的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不管是真是假,但它引起的社会不安却是实实在在的。宋真宗感觉到了威胁,决定亲自处理此事。那么他是如何处理此事的呢?

首先,他下令凡鼓励举报传播谣言的人,一经查实,立刻将散布谣言的人逮捕,而举报传谣的人则会被给予重赏。其次,他派人在皇城各处设立道场,祭祀各路神仙,祈求驱妖除魔,免灾降福。

这个方法很快便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大量的举报信息被收集上来,不少人因此被捕下狱,其中情节最严重的有三个人,他们分别是一个法号叫天赏的和尚和两个民间算命术士张岗、耿概。他们三人经审讯后被公开斩首示众,其门人信徒也都被刺配流放。自此之后,京城再没有人敢胡言乱语了,谣言似乎慢慢地消退了。

“谣言”真的消退了吗?

并没有!就在京城的百姓战战兢兢严防帽妖的同时,谣言也在向更广的范围传播。京城向南,在广大的黄淮地区的各州府,也在流传着这个恐怖的故事。很快,谣言传到了北宋的南京应天府。

在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的南京并不是现在的南京,应天府也不是明朝的应天府。北宋初期,沿袭五代旧制,以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为东京,以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为西京。

到了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宋真宗以宋太祖赵匡胤曾任后周归德军节度使所领之宋州(今河南商丘)为帝业肇基之地为由,升宋州为应天府,此后又于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将应天府定为南京。

有了东西南京,当然也得有个北京,这个北京同样不是现在的北京。宋仁宗庆历二年,吕夷简以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驻跸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北)亲征契丹,奏请升大名府为北京。于是东南西北四京便算是正式凑齐了。此是后话。

文归正传。谣言传到了南京应天府后,应天府的主政官员是北宋名臣王曾。那么王曾又是怎么处理这件事的呢?

王曾和王嗣宗一样,同样也认为帽妖是根本不存在的,不过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瞎传罢了。但他却没有像王嗣宗那样放任谣言传播而不管不顾,而是下令夜晚将城门全部打开。

帽妖不是夜晚出没吗,那就让它来好了,就怕它不来。同时又派出巡逻队到街上巡逻,只要听到有人在说帽妖的事,立刻逮捕询问:你不是见过帽妖吗,在哪里见的,时间地点事件经过,有没有伤人,在哪里伤人,伤的人是谁,通通给我说出来。说不出来是吧,那就治你个妖言罪!

什么是妖言罪呢?《宋刑统》 规定 :凡是编造神奇怪诞的事迹迷惑三人以上就是妖言罪。严重的可被处以绞刑,最轻的惩罚也是杖六十。

王曾的办法很管用,谣言很快便慢慢平息了。

那这个“有物如帽盖,夜飞入人家,又变为大狼状”的帽妖到底是什么呢?

从谣言的内容我们大概能知道,帽妖形状像帽子,在夜晚出现,能被人看到,说明能发光,而且移动速度极快。

就今天我们的认知来看,这很像一起不明飞行物的目击事件。然而在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很难理解一些反常的现象,只能以自己认知来说他是妖怪,于是三人成虎,越传就越邪乎,最终就变成了了人人惊恐的“帽妖”。

所以,我们现在来看,这个“如帽盖”能飞的东西,像不像UFO呢?这个“大狼状”的动物像不像外星人呢?或许这个外星人只是想找吃的,然后和开封百姓发生了冲突,最后演变成为吃人事件,造成社会恐慌?

当然,截至目前,出现了很多外星人,UFO事件,但谁也不能肯定是真的,当然也无法断定是假的。

《续资治通鉴长编》对其描述太过简单,实在不好判断。

此时是宋真宗在位期间,宋真宗是宋朝第三位皇帝,此时距离宋朝建国已经58年时间,社会稳定。

当时,宋真宗为了粉饰太平,同时为了遮掩和辽国签订澶渊之盟的尴尬,开始封禅泰山,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天书运动。

一时间,大宋全境天书不断,祥瑞不断。

有祥瑞就有诡异,当时宋朝全体臣民,都对神神化怪怪的事有所妄想,这或许是这个诡异事件发生的一个原因。

总之,这个帽妖案是当时影响巨大的诡异事件,宋朝人动用朝廷力量也没法查个水落石出,后人就更无法弄清来龙去脉了。这个闹得沸沸扬扬的帽妖案就此成为一桩悬案!

我们只能等待历史学家查阅更多的资料,争取解释此事。不过,目前来看,这个诡异的帽妖案注定将成为一个没有答案的诡异事件,成为了宋朝的都市传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