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长征党的故事有哪些

2022-10-29 20:26 作者:信视界—生活圈 围观:

十个适合幼儿园小朋友讲的红色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信视界—生活圈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长征党的故事有哪些1

1、闪闪的红星

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小英雄潘冬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红军除掉大汉奸胡汉三的事情,而他自己戴上那颗闪闪的红星,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红军战士,加入了红军的行列,踏上了新的征途。正是因为革命时期有许多像潘冬子一样勇敢的人,我们的国家才越来越富强。因此小朋友们平时也要学会做一个勇敢的“小战士”,保护好小朋友、保护好自己。

2、小侦察员张嘎

在鬼子的一次突袭中,嘎子的奶奶为掩护八路军被鬼子打死,最敬爱的老钟叔也被敌人抓走了,为了给奶奶报仇,张嘎参加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他配合侦察排长罗金保执行任务,多次参加战斗,还缴获了敌人的手枪,受伤被捕后,面对敌人拷问,他坚强不屈,并设法与部队里应外合,配合游击队拔掉岗楼,救出了钟亮。此次战役全歼敌人,为奶奶报了仇,嘎子被表扬,奖励给他一支真正的手枪。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张嘎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八路军战士。

3、海娃巧送鸡毛信

抗日战争时期,有个叫海娃的放羊孩子,他是村里儿童团的团长。有一天,给八路军当交通员的爸爸,拿出一封粘着三根鸡毛的信,要海娃马上给八路军送去。海娃揣好信,赶着羊下山了,途中遇到了日本兵,他灵机一动把信藏在了羊尾巴下。日本兵盘问他时,他假装很害怕,说是放羊的。鬼子看上海娃的羊群了,扣下了羊,还让海娃帮他们赶羊。天还未亮,海娃就想办法逃离,最终把敌人引上了一条小山路,自己越走越快,离着八路军住的地方不远了,就大声喊起来:“鬼子来啦!鬼子来啦!八路军叔叔,快打呀!”之后他昏睡了过去。等他醒来时,八路军叔叔告诉他,靠着那封鸡毛信送来的重要情报,八路军打了个大胜仗。

4、小波和他的山药蛋

1935年初,“红小鬼”小波所在的红军部队,长征走到四川的大巴山地区。当时红军战士们穿着单薄的衣衫,备着极少的口粮,在大雪天行走。小波又觉着饿了,可惜自己没食物吃了,只能惯性往前走,不脱离队伍。班长发现他的状态后,知道他是饿得慌了,塞给了他一个山药蛋。夜深休息时,小波轻轻的咬了一小口,便捅捅前面的同志,让他把山药蛋向前传着吃。过了好长好长时间,山药蛋又被传了回来,居然还有一大块,小波的眼眶立马就潮湿了,他深深体会到了革命队伍里战友之间无私的爱。他含着热泪轻轻抿了抿山药蛋,再一次把山药蛋向前传去。

5、小萝卜头宋振中

小萝卜头原名“宋振中”,他在一岁的时候,和妈妈一起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重庆白公馆监狱。小萝卜头在敌人的监狱里长大,一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由于他年龄小,特务们对他的看管不是很严,他就经常在牢房之间传递东西、传递信息和秘密情报,在门口放哨,帮助大人了解入狱同志的情况等。1949年9月6日,他和妈妈徐林侠、爸爸宋绮云一起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于戴公祠,牺牲时只有8岁,是千千万万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中年龄最小的烈士。《小萝卜头》的故事,不仅是脍炙人口的红色故事,同时也对新时代的少年儿童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6、我叫解放军

一天傍晚,雨哗哗地下个不停,雷锋完成了一项任务以后,要回部队去。路上遇见一位大嫂带着两个孩子,在大雨中一步一滑地走着,他赶紧追上去,脱下自己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告诉她别着急,自己送她们回家。等他把大嫂送回家时,全身的衣服都湿透了。大嫂叫雷锋到屋里休息,把衣服烘干了再走。他却说不用了,要赶回部队去。这时大嫂连忙追出门外,望着雷锋远去的背影,大声地呼唤:“同志,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部队的呀?”雷锋在风雨中回答:“我叫解放军!”

7、少年游击队

1934年,李主席的儿子苏保和他的朋友虎崽、水生、金要、细妹、冬牙子都想跟赤卫队去打游击,但因年纪太小,李主席与李公公都不让他们去。天黑时,孩子们悄悄离家去找红军,但找了一天也没找到。白匪团长带领匪徒闯进了村子,屠杀了全村人,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为亲人报仇的种子。于是,一支红色少年游击队在山中的岩洞里成立了。他们勇敢、机智地夺枪支、贴标语,消灭了不少敌人,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茁壮的成长了起来。

8、视死如归的刘胡兰

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当地一害”石佩怀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毛泽东在指挥全国战局之余,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9、最小的女红军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王新兰,她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将军,也是长征途中年纪最小的女红军。王新兰出生于四川一个富裕的革命家庭,在家人的熏陶下,6岁的时候,就开始帮助革命党人送情报。9岁的时候,正好赶上红军长征,她的亲人们都跟随部队转移,于是她决定报名参加红军,在姐姐的帮助下,年仅9岁的王新兰被破格录取了。当时的她被安排在红军宣传队,当了一名宣传员。在长征途中,王新兰与战士们一起,爬冰卧雪,翻山越岭,从来不拖部队后腿,也从来没有叫苦叫累,休息之余,为战友们载歌载舞,打气加油。经历了长征的洗礼后,王新兰更加坚定了决心,一切听从党的领导。

10、肖永正长征披草袋

1935年,红四方面军长征途中,一天,红四方军总指军徐向前在雪山上来回巡视正在爬雪山的部队。突然发现一位红军战士背着一只大锅,一步一喘,艰难地行进着。这位战士没有穿棉衣,身上只披条草袋。他立即发话找司务长,连长胆怯地报告道“他就是司务长,他的棉衣临出发时脱给房东老乡穿了。”徐总指挥走到这位叫肖永正的红军战士面前,从他背上接过锅,把自己的大衣脱下来,给肖永正裹在身上。部队下山后,徐总指挥在方面军全体干部会上,提起肖永正仍然是激动不已,把他的事迹说给大家听,并且还说“我们有这样的粮草官,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长征党的故事有哪些2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关于过草地,建议朋友们结合棠棣之前一篇文章来读:

不为人知的长征故事:爬雪山、过草地有多难?可能你根本无从想象


川西北草原,历史上一直为松潘所辖,故有松潘草地之称。它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连接地段,纵横几百公里,面积约15200平方公里,海拔在3000至4000米以上。其地势由东、南、西三面向北倾斜,起伏不大,为典型的平坦高原。


1、草地的艰险


远远望去,像一片灰绿色的海洋,不见山丘,不见林木,没有村舍,没有道路,东西南北,茫茫无际。白河(即葛曲河)和黑河(即墨曲河)由南而北纵贯其间,河道迂回曲折,叉河横生,水流迟缓。由于排水不良,潴水而成大片的沼泽。漫漫泽国,经年水草,盘根错节,结络而成片片草甸,覆盖于沼泽之上。


草甸之下,积水淤黑,腐草堆积,泥泞不堪,如胶似漆,浅处齐膝,深处没顶。人畜在草地上行走,须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前进。否则,稍有不慎,就会陷入泥潭。一旦陷入,如无人救助,则越陷越深,难以自拔,甚至遭灭顶之灾。

草地水质恶劣,不仅无法饮用,而且稍有不慎,刺破皮肤,泡水后即红肿溃烂,难以医治。草地的气候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昼夜温差很大。雨雪风雹来去无常,变幻莫测,时而晴空万里,骄阳似火;时而迷雾重重,方向莫辨;时而阴云密布,风雨交加:时而电闪雷鸣,冰雹骤下;时而雪花飞舞,漫天银色。

每年的5月至9月是草地的雨季,年降水量的90%在此期间注入地表,使本已泥泞滞水的草地,更显出“沧海横流”的景象。这种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这块草地人迹罕至,只是在每年的5月至9月才有牧骑纳足其间。

这片草地是险恶的。早在《松潘战役计划》制定后,为探明道路,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六团在军团政治部主任朱瑞率领下,曾由康猫寺进入草地。

由于对草地情况不明,所带粮食不多,饥寒交迫,再加上遭遇千余藏族反动骑兵,缺乏与骑兵作战的经验,致使第六团损失惨重。在撤出战斗向长板山、黑山方向靠拢的四天里,粮食已绝,红军战士茹草饮雪,无法充饥,冻饿而死者触目皆是。幸得运粮队赶到,才使全团免于覆没。


有了对草地的初步了解和红六团草地失利的教训,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对征服草地的准备工作极为重视。右路军各部队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准备。


2、过草地的准备工作


筹集粮食和御寒衣物是准备工作的重要一环。

8月11日,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兼政委周恩来致电红一、红三军领导人,要求努力筹粮,改善给养,每人带足15天的粮食,并收集布、羊毛等,做到每人有皮衣,每连有帐篷。

此外,各部队还组织有经验的同志尝百草,挑出无毒可食的野菜食用,以积累草地就地取食的经验;同时,还尽量减少坐骑,腾出马匹、牦牛,宰杀后做成肉干,以备食用。

除做好物资准备外,各部队还加强军事训练,做好军事上的准备。


其中,主要进行了打骑兵的战术训练。

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叶剑英亲自到红三十军,为部队详细讲解骑兵的特点和战术,以及步兵与骑兵作战的战术原则。各部队通过训练,都掌握了一定的打骑兵的战术。

此外,各部队还进行了寻找既熟悉路线,又懂得汉语的向导的工作,并在生活上给他们以优待。

在进行物资准备和军事训练的同时,各部队还开展思想动员,注重政治保障工作。

在政治保障准备过程中,各级政治机关人员深入基层,做好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工作,并健全和加强了连队中的党支部工作。


3、过草地有多难?


8月18日,右路军先头部队3个团在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叶剑英和红三十军军长程世才的率领下,从毛儿盖出发,进军草地。21日,红一军军长林彪率领红一军第二师从毛儿盖地区出发,经腊子塘、色既坝等地,向班佑开进。红四团作为先头团,在前面开路。22日,中共中央领导人张闻天、毛泽东、博古等,与前敌总指挥部随红三十、红四军北进。23日拂晓,红一军主力北上;军委纵队、红三军、红军大学随后跟进。

一场征服川西北草地的行军,终于开始了。


(1)沼泽——看不见的危险


8月的草地,野草丛生,郁郁葱葱,繁花似锦,但在这绿草和鲜花之下,却处处隐藏着大自然的邪恶和死神的狞笑。


难怪在50年以后,当来自美国的著名作家兼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慕名踏上这块神秘的草地时,也不得不惊呼:“夏日里,一望无际的草地是一副鲜花织成的魔毯。”当红军踏上这块“魔毯”时,面对的是来自大自然的严重挑战。

茫茫草地,无路可走。红四团依靠藏族向导的指引,才踏着千年沼泽的草甸,在水草深处寻找出一条曲折的小路来。

但是,由于红军进入草地后,连日阴雨不断,雨水不仅湿透了战士们的衣衫,而且也淹没了先头部队设置的路标和部队行进的路线。

在草地的有些地段,连续几十里水深没膝,甚至藏族向导也难以找到过去牧骑留下的过路痕迹,有些战士因此而身陷淤泥。

有时,当一个战士腿陷泥潭,身旁的战士急忙伸手去拉,由于用力过猛,自己也陷了进去;另一个战士奋不顾身上去抢救,结果还是陷了进去。其余的战士赶忙解下几条绑腿带,将带头抛给陷进泥潭的战士,让他们缠在腰间,才把他们逐个拉上来。


更糟的情况是,当一个战士陷进泥潭,还来不及抢救,就已没顶,被污泥所吞噬了。红军战士们只好一个紧跟一个,从一个草甸跨到另一个草甸,跳跃前进。可是,有些骡马牲口陷入泥潭后,拼命挣扎,结果越陷越深,庞大的身躯很快就被淹没了,水面上留下的只是一串串水泡。

红军战士们行进在茫茫草地,除偶见零星的灌木丛出现于缓坡平岗外,连一株树木也见不到。缺乏判定方向的参照物,常常使人难以辨别方向,以至于有时艰难地行进了半天,才发觉仍旧回到了原地。


(2)饥饿——如影随形的威胁


饥饿,时时困扰着疲惫不堪的红军战士,成为草地行军中最大的威胁。进入草地前,各部队虽然开展了筹粮工作,但在川西北物产不丰的贫瘠之地,难以达到每人备粮5~7.5公斤的要求,有的部队甚至只筹到两天的干粮。


进入草地后,战士们身上背的一小袋青稞麦粒或青稞麦粉成为他们的第二生命,麦粒一颗颗地数着吃,麦粉一小把一小把地省着吃。当麦粉被无情的雨水淋湿后,使成了粘疙瘩,更是难以下咽。

如果有战士不慎摔了跤,有毒的污水浸泡了干粮,那将是他最大的不幸,立即陷入断粮的绝境。尽管红军战士们视粮食如生命,尽量节省,但由于准备不足,又无法补充,行程未及一半,有的部队即告断粮。

为了维持生存,战士们不得不在草地里寻找野菜来充饥,有的战士甚至因误食有毒的野菜而牺牲了生命。

为此,卫生部门挑选指定了几十种可食的野菜,以供部队寻找食用:当可食的野菜吃完后,便不得不宰杀坐骑或其他牲口;当牲口不能再宰杀了,战士们只好煮食自己身上穿用的皮带、皮鞋等,甚至只是烧一点开水充饥。红军战士们一面忍饥挨饿,一面还要艰难地在草地上跋涉,体力渐渐不支,不少战士走着走着,突然倒在野草鲜花之中,便再也起不来了。


(3)寒冷——最意想不到的危险


高原的寒冷,侵袭着衣衫褴褛的红军战士们。

草地的8月,本是最暖和的季节,白天最高气温可达摄氏30度,但一到夜间,温差却在摄氏25度以上,气温骤然降至摄氏零度左右。


红军是远征之师,战士们体弱衣单,疲病交加;内无果腹之食,外无御寒之衣,饥寒交迫。为了抵御草地的寒冷,战士们只好穿戴起各色各样的衣服鞋帽。

身上有的穿着单衣或夹衣,有的穿着毛衣或棉衣,有的裹着毯子,有的则披着羊皮、狗皮、驼皮等各种兽皮;头上有的戴着斗笠或草帽,有的顶着油布,有的打着雨伞;脚上有的穿着稻草或布条打的草鞋,有的穿着羊皮或其他兽皮制作的靴子,有的甚至赤着脚。

经过一天的行军,到了宿营地,既无避寒之处,又无干柴可供烤火,战士们只能找一块比较干的地方,或拣一些草叶铺在湿地上,几个人背靠背地互相用体温来取暖,稍稍休息一会儿。

夜晚来临,强劲的高原风裹着雪花,向露营在草坡上的战士们袭来,寒彻肺腑。每当黑夜过去,宿营地上便留下许多长眠的英灵。


在这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饥寒交迫之中,许多红军战士满怀着对生存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渐渐地体力不支,默默地倒下了。


4、那些感人的故事


(1)小宣传队员郑金煜


来自江西石城的小宣传队员郑金煜,在刚开始草地行军时,精神抖擞,不知疲劳,讲故事,唱山歌,柴禾拣重的背,工作拣难的做,生龙活虎,忙个不停,但在进入草地不久,他突然发起高烧,病倒了。尽管团政委杨成武把马让给他骑,把干粮匀给他吃,但他的病情还是恶化了。

临终前,他用微弱的声音对杨成武说:

“政治委员!我不行了,感谢你对我的照顾。我知道党的事业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会胜利!…政治委员,我确实不行了,我看不到胜利那一天了。”

说到这里,他的眼泪夺眶而出,周围的战友们也都泣不成声。


最后,经过一阵急促的喘息以后,他声音微弱地说:

“希望党的路线胜利,革命快胜利,胜利后,如果有可能,请告诉我家里,我是为执行党的路线,为了革命的胜利牺牲的!”

战友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告别了这位年轻的共产党员。


(2)戴天福的马肉


戴天福进入草地后不久,在过大渡河时染上的疟疾又复发了。他在临终前,委托卫生员钟福昌带给毛泽东一个纸包,里面包着发给重病号的一小块马肉。

钟福昌流着眼泪对毛泽东说:

“戴天福同志临死的时候,让我把这块马肉,一定要交给毛主席!他说,他没有什么牵挂的,只盼望革命成功。请您多多保重身体。还让我转告吴吉清、黄亚堂、王七九以及警卫班的其他同志好好照顾您!”

与戴天福朝夕相处的战友们都哭了,毛泽东也为之动容,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


(3)其他感人故事


红一团的一个班,在大雨中露宿了一夜。第二天吃早饭时,连长见这个班的战士没有来,扯着嗓子喊,可还是没有一个人答应,走过去一看,已全部停止了呼吸。


残酷无情的草地,不知夺去了多少红军战士的生命。仅据红一军的统计,牺牲者和掉队者就有500多人。

但是英勇的红军战士们并没有被困难和牺牲所吓倒,他们前仆后继,义无反顾地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他们默默地掩埋好战友的尸体,又继续无畏地向草地深处走去。

红三军某连的炊事班共有九个人。进入草地后,为使全连同志有热水饮用和烫脚用,炊事员轮流挑着那口沉重的铜锅。有一天,一个炊事员倒下了,第二个炊事员含泪挑起铜锅,继续走下去。清晨,炊事班长老钱一大早起来为战士们烧开水,倒在了铜锅旁。这样,一个接着一个倒下去,最后这口铜锅挑在了司务长的肩上。炊事班的同志全部牺牲了。


(4)团结的力量


生命是宝贵的。红军战士同样珍惜生命,但是,当生与死的考验毫不留情地摆在他们面前时,战士们会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把牺牲留给自己,瞬间,红色战士的灵与肉得到了升华。先头部队无线电队进入草地的第一天,就把所带的粮食吃光了。第四天,挑夫老周倒在地上再也站不起来了。


恰在这时,部队遇到了敌人的骑兵,战斗在激烈地进行。

政委决定拾着老周走,老周对政委说:

“政委,…不要管我,你们走吧!”

他沉默了一会儿,脸上挂着泪珠,继续说:

“我不能抬电台,已经对不起党了,再不能把你们也拖住呵!政委,电台重要啊!”

当政委坚决要抬着老周走时,他忽然猛一使劲,从政委和其他战士的手中挣脱,重重地跌在地上,再也没有起来。

红军战士谢益先在刚进草地时,碰到了一个面黄肌瘦的妇女带着两个忍受着饥饿折磨的孩子,就把自己仅有的一袋干粮悄悄地留了下来。在以后的几天里,一到吃饭时,他就避开大家,去找野菜吃,遇到没有野菜的地方,他就喝点凉水充饥。终于有一天,他支持不住了,倒了下去。临终前,他还喃喃地说:“那两个孩子不知怎么样了?”

牺牲在草地上的红军战士已无法计数,他们的英灵长存,精神永驻,激励着活下来的战友们。


5、乐观而又顽强的斗志


在艰苦的草地行军中,无论是干部是战士,无论年老年少,无论是男是女,无论是有着何种阅历,都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团结互助的友爱和乐观主义的精神,同困难作着顽强的搏斗。

有一天夜晚,战士们在露营地上点燃起一堆篝火。篝火旁,围坐着经过一天行军的干部战士。他们边烤火边吃饭,有说有笑。


一会儿,毛泽东、彭德怀来了,著名文学家成仿吾也来了。他们坐下来后,彭德怀提议请毛泽东讲故事。一阵热烈的掌声之后,毛泽东用生动风趣的语言,讲述了几年来红军同国民党军队作战迭克强敌的故事,使指战员们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像这样的篝火晚会在这草地中处处可见。每当夜晚来临,到达宿营地后,战士们总要点起篝火,驱赶行军的疲劳和寒冷。

战土们有的唱歌,有的讲故事,有的在吟诵着自己编的顺口溜和诗歌。

“身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天当被,地当床,暴雨来了当蚊帐。”“天上无飞鸟,地上无人烟,茫茫草原,蓝蓝的天,只有红军亲眼见。”

这些出自红军战士之口的诗篇,不仅是对草地行军的真实写照,也反映出身处困境的红军战士的精神风貌。

篝火旁,洋溢着热烈的气氛,战士们好像忘记了疲劳和饥寒。不知是谁,低声唱起了《国际歌》,随后大家跟着唱了起来,由小到大,由近而远。


簇簇篝火,飘动着红色的火焰,映红了夜空,映红了红军战士兴奋的脸庞;阵阵歌声,流淌着战斗的音符,冲破了长夜,汇成了一曲曲雄壮的大合唱,震撼着战士们的心灵,激励着战士们的斗志。


6、浓浓同志情


周恩来在过草地之前,因劳累过度,突然病倒了。他患的是阿米巴肝脓肿,来势凶猛,连续几天高烧,五六天没有进食。经过治疗,高烧虽然退下来了,但身体极为虚弱。开始过草地了,周恩来随红三军殿后。

彭德怀军长要萧劲光参谋长负责组织担架队,抬着重病中的周恩来、王稼祥等向草地进发。陈赓自告奋勇担任担架队队长,兵站部部长兼政委杨立三坚持要给周恩来抬担架。杨立三和战士们挺着本已虚弱的身体,拾着担架,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双肩磨破了,渗出殷红的鲜血,脖子一动就疼痛难忍。周恩来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多次挣扎着从担架上爬起来。

就这样,经过六天六夜,终于走出了草地。周恩来牢记着这战友深情。19年后,杨立三去世,担任着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坚持要给他抬棺送葬。这是一种多么深厚而又诚挚的同志之情啊!


素有党内“四老”之称的林伯渠、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等老战士,也精神抖数、步履坚实地踏进了草地。年近60岁的徐特立徒步行军途中,碰上了毛泽东。

毛泽东问他为什么不骑马,他笑着说:

我给马找到了工作,让它给红军大学三个生病的学员驮行李了。

谢觉哉正患感冒,脚也肿了,还拄着拐棍,坚持步行。当他断粮后,徐特立立即送来了自己节省下来的二三斤干粮。高度近视的林伯渠担负着红军供给的工作。他总是左手提一盏马灯,右手拄着拐棍,跑前跑后,忙个不停。董必武安步当车,坚持拄着拐棍步行,还热心帮助同志。谢觉哉为减轻负担,扔掉了心爱的毛毯。

董必武捡到后,认出是谢老的毛毯,就背在身上继续赶路。到了宿营地,物归原主,将毛毯还给了谢老。谢老深受感动,到延安后,将这条毛毯送给董老作为纪念。

“四老”还时时鼓励战士们继续前进,说:“同志!努力跟上呀!快到宿营地了”,“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他们用自己的模范行动,鼓舞着年轻的红军战士们。

那些身着戎装、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们,也和男同志一样,笑迎困难,勇往直前。

蔡畅,这位曾赴法国勤工俭学的女革命者,是红军战士们尊敬的一位大姐。在草地里,她和战士们一样步行,一样挖野菜。她还经常给战士们讲故事,唱歌,以鼓舞士气。一次等待过河时,战士们看见蔡畅,高兴地喊叫起来,欢迎蔡大姐唱法国的《马赛曲》。


蔡畅笑着说:好,不要闹,我唱。顿时,草地上响起了《马赛曲》那激昂的歌声,深深地叩动着战士们的心田。因患肺结核而吐血的邓颖超,身存多块弹片的贺子珍,也拖着伤病之躯踏进了茫茫草地。只要身体稍有好转,她们就从担架上下来,坚持步行。她们还经常鼓励其他伤病员,克服困难,坚持到底。

她们这种不屈的精神,赢得了战士们的尊敬。曾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过的李伯钊,是红军中的歌唱家和戏剧家。在草地中,她以动人的歌声,激励着战士们去克服困难,深受战士们的爱戴。

还有那些活泼可爱的“红小鬼”们,不叫苦,不怕累,草地的磨练使他们稚气的脸上平添了几分刚毅,使他们幼小的身躯和心灵增添了几分坚强。红三十军第二六七团的宣传队里有一群“娃娃兵”,他们同大哥哥们一样吃野菜,一样徒步行军。

他们在行军中,勒紧腰带,边走边唱,开展宣传鼓动工作。一天,在宿营地的篝火旁,慰问演唱开始了。

第一个节目是“童子舞”,五个小宣传队员兜了几个“8”字形,边跳边唱道:

“牛皮本是好东西,哟嗨!吃多了就要胀肚皮,好东西,哟嗬嗨!”

这歌声给战士们带来了欢乐,他们纷纷走上去和小宣传队员握手。


一个大个子战士把一个外号叫“小皮球”的小队员拉过去,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一小把青稞麦,递给“小皮球”,说:“拿着吧,小兄弟!”“小皮球”看着这比生命还宝贵的东西,问道:“你吃什么?”大个子回答说:“没关系,还能顶几天!…”“小皮球”无可奈何地收下了那一小把青稞麦。

这个“小皮球”,名叫侯登囊,个子矮矮的,很结实,所以战士们都亲切地叫他“小皮球”。这时,他才12岁。“小皮球”很懂事,大个子送给他的青稞麦,他没有吃。他把青稞麦交给了组长,煮了一盆米汤,大家喝了个痛快。

经过六七天的行军,右路军终于跨越了“魔毯”,先后走出了草地,到达班佑。


横跨草地,是中外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草地行军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几乎超越了人体所能承受的生存极限。在极端艰难困苦面前,红军指战员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激情,将困难和艰险甩在身后,前仆后继,一往无前。他们依靠的是团结互助的高尚情操,依靠的是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依靠的是乐观进取的革命精神,依靠的是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


他们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在亘古荒原上奏响了团结奋斗、人定胜天的壮丽凯歌,谱写了不怕困难、视死如归的慷慨悲歌,写下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不朽篇章。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长征党的故事有哪些3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党史、用党史,多次到访“红色圣地”,在不同场合谈感悟、讲故事。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让我们从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中,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些年总书记提到的感人至深的党史故事。

  2019年9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视察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这是习近平在香山革命纪念馆参观《为新中国奠基》主题展览。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01

甘祖昌与龚全珍的故事

  我向大家介绍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同志,她是老将军甘祖昌同志的夫人。甘祖昌同志是江西老红军、新中国的开国将军,但他坚持回农村当农民,龚全珍同志也随甘祖昌同志一起回到农村艰苦奋斗。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龚全珍同志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精神,并当选了全国道德模范,出席我们今天的会议,我感到很欣慰。我向龚全珍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们要把艰苦奋斗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二〇一三年九月二十六日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的讲话

  背景故事链接:

  1957年8月,在被授予少将军衔后不到两年,甘祖昌主动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职务,带着妻子龚全珍,回到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务农。原因很简单:为了带领乡亲们一起建设家乡,让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妻子龚全珍也全力配合丈夫,到当地学校当老师,把自己工资的大部分花在支援农村建设上。1986年,甘祖昌因病去世,他留给妻子和儿女唯一的遗产是一只铁盒子,里面用红布包着3枚闪亮的勋章,那是1955年他荣获的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与二级解放勋章……

02

“四有”书记谷文昌

  福建这片热土孕育了许多先进人物,谷文昌同志就是一个,我多次提到过他的事迹。他在东山县工作了十五年,带领全县人民拼搏奋战,把一个荒漠化的孤岛变成半岛,并建成了海上绿洲,使群众摆脱了世代逃荒要饭的苦日子,也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谷文昌同志的事迹同焦裕禄、杨善洲同志的事迹一样,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和一名领导干部的坚强党性、远大理想、博大胸怀、高尚情操。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二日在福建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

  背景故事链接:

  1950 年,谷文昌随解放军南下至福建省东山岛,生前曾任东山县县长、县委书记。东山岛东南部原有3.5 万多亩荒沙滩,狂风起时飞沙侵袭村庄,吞噬田园。谷文昌到东山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下定决心,要率领群众战胜风沙,根治旱涝,并发出誓言:如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14个春秋的拼搏奋战,谷文昌和县委一班人带领全县军民植树造林防治风沙,打水井、建水库抗旱排涝,修公路、筑海堤、建海港、造盐田……从根本上改变了东山旧貌,把一个荒岛变成了宝岛。

03

“半截皮带”的故事

  在参观军史馆时,我对长征途中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二七四团“半截皮带”的故事,感触很深。红军战士宁肯忍饥挨饿,也要将半截皮带留下来,带着它“去延安见毛主席”。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就是“铁心跟党走”的生动写照。

  ——二〇一六年一月五日在视察十三集团军时的讲话

  背景故事链接:

  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31军93师274团8连(今该旅4连)和兄弟部队开始第3次穿越草地。刚进入草地没多久,战士们就陷入了断粮的困境,只好挖野菜、嚼草根,有的战士想到了吃牛皮腰带。

  当班里其他6名战友的皮带都吃完后,年仅14岁的战士周广才不得不把自己的皮带拿出来。看着心爱的皮带被割掉一段,切成一根根皮带丝漂在稀溜溜的汤水里,周广才攥紧剩下的半截皮带,眼含热泪对战友说:“我不吃了!同志们,我们把它留作纪念吧,带着它去延安见毛主席!”就这样,大家怀着对革命胜利的憧憬,忍饥挨饿,将这剩下的半截皮带保留下来。

  在随后的长征路上,周广才的6位同班战友相继牺牲,只有他随红四方面军到达了延安。周广才在皮带的背面烫上“长征记”3个字,并用红绸子包裹起来,纪念那段峥嵘岁月。

04

“红岩精神”

  重庆涌现了大批大义凛然、高风亮节的共产党人,如信仰坚定、不怕牺牲的赵世炎等人,英勇善战、屡建功绩的王良等人,坚贞不屈、永不叛党的江竹筠、王朴、陈然等人,严守纪律、勇于牺牲的战斗英雄邱少云,等等。解放战争时期,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种种酷刑折磨,不折不挠、宁死不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凝结成“红岩精神”。

  ——二〇一九年四月十七日在重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

  背景故事链接:

  红岩精神产生于抗战相持阶段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1939年初,中国共产党为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加强国统区工作,在重庆成立了中共中央南方局,开始了在国民党统治区长达八年的斗争历程。在极其艰苦险恶的环境中,南方局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周恩来、董必武等同志带领下,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努力实现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民族气节的融合,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种代表成熟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浩然革命正气的精神品质——红岩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精神成果。

05

“腰缠万贯的乞丐”刘启耀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背着金条乞讨数年,历尽千辛万苦寻找党组织继续干革命,不动用分毫党的经费。我们只有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才能应对“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才能正确处理公私关系、破除“四风”顽疾。

  ——二〇一九年五月二十二日在江西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

  背景故事链接: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奉命留守苏区,坚持游击斗争。在一次战斗中,他不幸左胸中弹晕了过去。醒来后,刘启耀发现战友已经转移,他与组织失去了联系。这天夜里,他挣扎着爬回原来藏身的洞口,取出了埋在乱石堆中一个沉甸甸的小布包,里面装着13根金条和一批首饰、银元,那是他和曾山同志分手时,组织上要他妥为保管的党的活动经费,这可比生命还重要!

  刘启耀深感责任重大,把小布包系在腰间,身穿烂棉袄,头戴破雨笠,手拿打狗棍,在随后两年寻找组织的过程中,以乞讨度日,不曾动用分毫,被称为“腰缠万贯的乞丐”。

06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一百年前,陈望道同志翻译了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为引导大批有志之士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投身民族解放振兴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你们积极宣讲老校长陈望道同志追寻真理的故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希望你们坚持做下去、做得更好。

  ——二〇二〇年六月二十七日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的回信

  背景故事链接:

  陈望道是中国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他翻译了中国第一版《共产党宣言》,担任过《辞海》总主编。1920年4月底,陈望道历时两个月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5月,陈望道将《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稿带至上海,交由陈独秀和李汉俊校阅,并于8月在上海印刷出版。随后平民书社、上海书店、国光书店等相继出版,截至1926年5月已刊印17版。





文章来源:共产党员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