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故事有哪些独特的意象

2022-10-28 14:28 作者:齐鲁壹点 围观:

朱自清经典散文《背影》背后的父子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齐鲁壹点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故事有哪些独特的意象1

文|解楚冰 王运泽 戴佩琪

《背影》是朱自清最为著名的记事怀人散文,短短千余字道尽了作者与父亲之间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仅是我们经常听到的父亲对儿子的爱,实际上包含了更为复杂的情感,而这一切,都要从《背影》背后的父子冲突说起。

1917年的冬天,对于朱家而言,格外寒冷。已经纳了许多个妾的父亲想要再纳一个姨太太,父子二人因此产生了巨大的矛盾。朱自清的家庭是清末十分正统的书香门第,老一辈人还有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认为家中的所有事都应该听长辈的,而接受了新思想的朱自清则希望父亲听听自己的意见,两辈人平等交流沟通,新旧思想导致父子二人的矛盾更加激化;更何况,父亲纳妾之事还导致朱自清的母亲被迫离家;父亲借了高利贷,擅自领取朱自清的薪水,此事更导致父亲被撤职,家里花了好些钱才摆平,朱自清的祖母也因此受气离世。父亲的种种行为导致家中发生如此变故,朱自清自然心生芥蒂。祖母的丧事料理完毕,朱自清要返校,父亲要去南京谋差事,这才有了《背影》中父子相别的场景。父亲对于朱自清的关爱并不是建立在父子感情和谐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两人矛盾激化的基础之上,无怪乎《背影》一开始的情境描写十分惨淡了: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这些描写是对真实情境的叙述,是朱自清对过去事情的回忆,他没有大肆抒发自己当时的悲伤,而是在简单质朴的文字叙述中,描写出了家中所遭遇的重大变故,但是,“祸不单行”“满院狼藉”“簌簌地”等词的运用藏不住这些文字背后哀伤的基调,“一半为了父亲赋闲”则藏不住父子两人间尴尬的关系。可以说,朱自清认为,家中的重大变故、“家中光景很是惨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亲的过错。从《背影》整篇散文来说,这段文字的叙述与后文所叙述的父亲对儿子深切的关心及儿子对父爱的“幡然醒悟”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也使得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显得更为动人。

那么,朱自清又是如何真正理解父亲,并描写出如此感人的父子之情的呢?

实际上,《背影》不是即兴之作,而是在时间酝酿与积淀中的产物。1925年,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收到父亲的来信,信中说:“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看后,回忆起八年前祖母丧事之后,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情景,百感交集,悲从中来,完成了《背影》。从1917年到1925年,在车站爬上爬下为自己买橘子的父亲的背影隐约萦绕在朱自清心头,他也在生活的现实中渐渐读懂了父亲。八年间,外出寻职的父亲不仅没有获得任何结果,还病倒外乡被人送回了扬州,长期赋闲。家里经济每况愈下,父亲的身体也没有年轻时强健,如信中所说,有诸多不便。可以说,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父亲都承受了巨大的打击。1920年,长女采芷出生,朱自清自己成为了父亲。朱自清原本就是家中的长子,现在又多了一个父亲的角色,自然肩负起了更多沉重的家庭责任,多年来为生活而奔波辛劳。

八年,在收到父亲来信的那一刻,这八年来生活的不易、尴尬而充满平实爱意的父子关系以及多年来经历的家庭社会的变化,全都从朱自清脑海里喷涌而出。这一刻,或许是更早之前的某一刻,或许是初为人父的那一刻,或许是与父亲通信的那一刻,曾经对父亲心怀芥蒂的朱自清释怀了。他在脑海中搜索他和父亲之间的沟通,选取了这个心情最为复杂又最令人感动的片段,写成了《背影》。1928年,散文集《背影》出版,朱自清便把书寄回了扬州,两代人在七八年的时间流逝后,获得了真正的心灵靠近: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他的儿子。

朱自清懂得了父亲的不容易,懂得了父亲与他之间的关系,懂得了父亲对他的爱,也感慨于父亲的老境颓唐。他是真正懂得了父亲:朱自清的阅历,他的身份,他与父亲的沟通交流,让他懂得了自己的父亲,也让他懂得了什么叫“父亲”。父亲是那个要做许多大事又不会大肆在家中宣扬的人,是那个因为自己是家中的支柱而不能发泄自己的情绪、必须“情郁于中”的人,是那个尽管儿子对自己心怀芥蒂,依然只是惦记着儿子、只是给予儿子无私爱意的人。

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句文章开头的话,让读者们未见朱父其人,先对朱父的背影产生了疑问:分别二年余,为什么只有父亲的背影是最为难忘的呢?儿子与父亲的背影之间有什么特殊的故事呢?其实啊,朱自清脑海中“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是朱自清在火车站记忆点最多的一个意象,他不仅在父亲买橘子时长时间看到了父亲艰难的背影,也目送着父亲的背影进入人群消失不见,并回到座位上流泪,这时的他一定思绪万千,也加深了对父亲背影的记忆。而这个独特的背影啊,不仅承载着父亲对儿子的爱,也在某种程度上承载着家庭的悲苦与温情。

一个家庭总会有无数的坎坷与艰辛,但也总会有家庭的每个成员共同扛起家庭的重担。这个背影不仅是朱父的,也是许多因种种原因逐渐衰败的中国普通家庭的父亲母亲的背影,就算家庭遇到了困难,他们也会给儿女最真诚的、无微不至的爱。《背影》也是新旧文化和思想观念冲突之下,中国式父子关系的一种呈现方式。旧式的“父父子子”观念与新式的父子平等沟通的想法,因为最简单、最质朴的父子情而没有了隔阂,化解了尴尬。《背影》烛照着两代人深沉的思想关系,是一代人望着前代人的足迹。

由此来看,《背影》也是中国人家庭伦理的亲情象征,前一辈人的背影(朱自清与朱父间的父子关系)浓缩成了一个民族文化形象,当我们及以后的一代又一代人站在反思和超越的位置时,我们总能感受到文化的深情和情感的承续——温情而厚重。

(摘选自《师者自清:今天如何读朱自清》)

《师者自清:今天如何读朱自清》

解楚冰 王运泽 戴佩琪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故事有哪些独特的意象2


羡尔无羁束,

沙鸥独不猜。

沙鸥是古典诗词中独特的意象,鸥鸟常独自栖息在无人的沙洲上,翱翔于水上。因此,它象征着飘零伤感、淡泊名利、归隐自由和远离机心。

诗圣杜甫有着深厚的沙鸥情结,他反复吟咏沙鸥,名篇佳句迭出。沙鸥是他忧国忧民高洁精神的写照,是他闲而自得的超然情怀,也是他漂泊一生的坎坷命运。

晚年杜甫眼中的沙鸥是飘零孤独的,他一腔匡世济民志向,却被排挤出长安,在成都幕府时,他依靠的老友严武忽然去世,杜甫深感再无凭依,乘舟东下回乡,途中写下一首经典的羁旅诗,借沙鸥自比漂泊坎坷的一生。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杜甫以沙鸥自喻其郁郁不得志的漂泊人生。不解天地之大,何以无一安身之处?静夜星光垂照,江水不尽奔流,景色如此辽阔,反衬其心中更深刻的孤寂。

羁旅天涯,年老多病,好友离去,茫茫天地仿佛只剩自己。人似沙鸥,江湖飘零转徙,一种深入灵魂的孤独,令杜甫悲从中来,发出“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的嗟叹。

明 徐端本《杂画册》(局部)

年轻时的杜甫也曾豪情满怀,对前程充满信心:

白鸥没浩荡,

万里谁能训?

天高任鸟飞的白鸥正是诗人孤洁高傲的自比。

自来自去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这是杜甫在浣花草堂诗所写。那时生活尚且安逸,物适其性,人得其乐,鸥鸟意象飘逸洒脱,与世无求,是一种摆脱拘束后的淡泊名利。

辛弃疾笔下的沙鸥是愁苦伤感的,他在《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这样写到:

青山欲共高人语。

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

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

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

一身都是愁。

人们常说头上的白发是因为愁苦所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诗人不禁要拍手嘲笑那些浑身白羽的沙鸥,它们岂非浑身都充满了愁绪啊。

辛弃疾以拍手笑的天真姿态,来取笑沙鸥。他真的是在笑沙鸥吗?他把青山白云都联想成万马奔腾,可见内心藏着多么深切的挥戈跃马驰骋疆场的渴望。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如今已是欲说还休了。

明 徐端本《杂画册》(局部)

沙鸥哪里知道愁?愁的分明是词人,看到一身洁白的沙鸥,想到自己满心的愁。愁苦又不能明言,只好假痴佯癲地“拍手笑沙鸥”了。

北宋黄庭坚的《登快阁》,同样写沙鸥,却与辛弃疾的意境迥异。追求精神自由的诗人向往隐迹江湖的生活,愿与悠闲自在的欧鸟结盟为友、忘却世间的争斗。

痴儿了却公家事,

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

在处理完公事之后,诗人于傍晚时分登上快阁,落木千山、澄江映月的壮阔美景,让他生发出乘扁舟、弄长笛、归隐江湖的愿望。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也羡慕自由无羁的沙鸥,他在《秋思》里写到:

利欲驱人万火牛,

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

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

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

安得元龙百尺楼。

利欲驱使人们东奔西走,如同万头火牛奔突一样,倒不如做个江湖人,浪迹天涯,像沙鸥鸟那样自在。陆游向往闲适自由的生活,可是他终究不能放下国恨家仇。

明 徐端本《杂画册》(局部)

古人对鸥鸟还有个特殊的称号叫“忘机鸥”,也称“鸥鹭忘机”。典出《列子·黄帝篇》:据说有人住在海边,与鸥鸟十分亲近,每日嬉戏无间。其父欲使他把鸥鸟捉回,结果鸥鸟见到他就在天空盘旋不下来了。

意思是只有当人无心机,动物才会与他相亲。于是,忘机鸥便指代思想纯朴,与人交往没有机心。后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

古人往往盛赞鸥鹭忘机:

虽无刎颈交,

却有忘机友,

点秋江白鹭沙鸥。

(白朴《渔父》)

正因鸥鸟无机心,诗人才愿与之为友。李白曾叹:

明朝拂衣去,

永与白鸥盟。

李商隐更作有著名的《赠田叟》:

荷筱衰翁似有情,

相逢携手绕村行。

烧畬晓映远山色,

伐树暝传深谷声。

鸥鸟忘机翻浃洽,

交亲得路昧平生。

抚躬道地诚感激,

在野无贤心自惊。

诗人借鸥鸟忘机把农夫的不以世事为怀,对比立志官场者,为了升官即便是亲友也会不择手段,一歌颂一讽刺,表达了李商隐对官场污浊的憎恶,抒发了不得志的身世之感,进而生出返璞归真的心愿。

其他表达闲适归隐意思的还有,刘长卿的:

谁见白鸥鸟,

无心洲渚间。

白居易的:

白鸥惊不起,

绿芡行堪采。

高适的:

我心寄青霞,

世事惭白鸥。

山本无愁,

因雪白头,

水本无痕,

因风起皱。

世间万物本无情,是多情的诗人赋予了它们爱恨情愁。诗言志诗咏情,却含而不露,如果我们能掌握诗中意象的内涵,与诗人隔空交会,就会得心应手许多。

精彩回顾

说诗画|诗词意象(一):雨中芭蕉深秋梧桐,诗人的愁绪连波

说诗画|诗词意象(二):浮生若梦蝶,道不尽诗人哲学

说诗画|诗词意象(三):管鲍之交,藏在诗词里的“士为知己者死”

说诗画|诗词意象(四):莼鲈之思与杜鹃啼血,诗词里的千秋家国梦

说诗画|诗词意象(五):折柳与望月,汉民族的离别与相思

说诗画|诗词意象(六):归园田居,李子柒的田园生活尽在古代诗词里

说诗画|诗词意象(七):天下英雄谁敌手?诗词中的豪杰故事(上篇)

说诗画|诗词意象(八):天下英雄谁敌手?诗词中的豪杰故事(下篇)

说诗画|诗词意象(九):一壶酒一竿纶一片东篱,诗人千古桃花源记

说诗画|诗词意象(十):画眉情长、锦书难托,动人的古典爱情

说诗画|诗词意象(十一)鸿雁在云鱼在水 仙鹤传情志高洁

说诗画|诗词意象(十二)侠客与隐士,诗人的两种江湖梦想(上)

说诗画|诗词意象(十三)侠客与隐士,诗人的两种江湖梦想(下)

诗词意象(十四)不食周粟 抱柱而亡,这些古人是愚是诚?(上)

诗词意象(十五)不食周粟抱柱而亡,这些古人是愚是诚?(下篇)

诗词意象(十六)竹写历史,梅寓骄傲,我们的民族性在岁寒三友中

说诗画|诗词意象(十七)屈原爱花,因为花中是他的高洁

说诗画|诗词意象(十八)“扬州”—诗词中最美的古代名城

说诗画|诗词意象(十九)得意与失意,就在花开花落之间

说诗画|诗词意象(二十)黍离—指代古人家国情怀的是何种作物?

说诗画|诗词意象(二十一)诗人笔下的美人,原来多是国君的化身?

说诗画诗词意象(二十二)一捧落花里,有少女愁思,也有亡国人的悲伤

文章来源:【蓁熙文化】微信公众号,敬请关注

更多内容也可关注:喜马拉雅、bilibili【蓁熙文化】

版权申明:

文中音视频作品及图片版权归【蓁熙文化】所有,未经正式许可或授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故事有哪些独特的意象3

“电影作为综合性艺术,和文学作品有相通之处。意象在文学作品中参与叙事,同样的,意象也在电影中发挥着叙事功能。”意象是电影叙事的凭据,与故事情节一起参与叙事,“在情节与情节的转换之间设置一个意象,可以使转换不流于生硬简陋。”动画电影《姜子牙》中“锁”的意象反复出现,推动情节发展。故事有冲突有起伏变化,借助“锁”意象来凸显影片主题和巧设悬念。

(一)推动情节

“意象叙事的方式更重要的是成为叙事线索,控制叙事结构与线索,使故事发展跌宕有致、脉络层次清晰,同时意象本身的蕴涵也能得到逐步丰富和深化。” “锁”的意象在电影《姜子牙》中的叙事功能是推动情节,引领故事走向,串起全剧情节。

“锁”首次出现在影片开始,之后电影情节、人物命运走向等都是围绕“锁”意象展开,并贯穿整部影片,实现了影片情节结构的起承转合,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元素。

电影中,姜子牙、九尾狐和小九是影片核心且独立的形象,分属不同的阵营,“锁”把三者串联起来,构成了完整的电影情节,锁始终联系着人物,将他们的故事连缀成完整的故事,朝同一个主题推进。    

影片开头交代了故事背景,开始单人单线推进,姜子牙是绝对的主角, “锁”的意象一直联系着他们仨个。直到姜子牙斩断象征世间最后一道宿命锁的天梯是并将情节推向了高潮,锁在片中让不同的人物 “殊途同归”。

“锁”意象地运用与电影主要人物姜子牙、小九和九尾狐产生紧密联系并围绕其展开,故事主线清晰明了,在情节衔接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故事情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锁”意象作为影片中的中心意象,使叙事层层递进。锁的每一次出现都意味着情节点的出现,推动故事的发展。

电影开始介绍封神背景是为了引出姜子牙和九尾狐的矛盾冲突,交代了九尾狐身上的红镯(即宿命锁),之后姜子牙发现人类女孩身上有和九尾狐一样的红镯,这是电影主线也是第一个情节点。

第二个情节点是姜子牙得知锁是师尊用来为牵制狐妖和人类的,最后以姜子牙斩断宿命锁得以真正拯救苍生为第三个情节点即影片高潮,最后是结尾交代人物命运走向和故事结局。

(二)凸显主题

“意象作为主观化的形象媒介,它的运用能完成文本信息传播及意义表达,并能引发观众感受,帮助其解读作品背后的价值观,因而往往能够达成影片的最终立意表达,起到辅助主题的诠释的作用。”电影《姜子牙》中“锁”意象具有鲜明的外在特征和丰富的内涵,是电影的叙事工具,串联人物,连接场景,制造主要人物的矛盾冲突,凸显主题内涵。

影片以姜子牙的视角叙事,通过姜子牙的个人选择和坚守,通过“立象以尽意”的方式传达出三界的个体生命和天下苍生的命运相连的主题意蕴。

为了弄明白小九为什么和九尾狐的“锁”是一样的这一疑问,姜子牙和小九一起去幽都山找真相。这是姜子牙寻求真相的一路,更是他自我追寻的旅程。

姜子牙第一次登天梯是为了追随昆仑,成为守护天下苍生的神。在他即将斩杀九尾之际,看到九尾体内的无辜元神,心中动了善念,由此与天尊发生了冲突,姜子牙虽然对自我有过动摇依旧相信师尊,可宿命锁背后的阴谋被揭开时,他还是选择坚持本心,找回了那个守护苍生的自己,用自己的方式成为自己的神。

九尾狐和小九之间以宿命锁相连,代表着她们的命运也是连接在一起的。为了苍生必须斩杀九尾妖狐,可小九也是苍生中的个体,也属于苍生,当杀了九尾狐时小九也因此而丧命。

电影以此抛出了一个两难悖论——救一人还是救苍生?姜子牙做出的道德选择的背后,体现的是对体制,对公权力的反思和出逃,可以归结为一个绝对的理想主义者的自我怀疑。

电影借由姜子牙这个人物角色表达了公正理念争辩的哲学化展示转化而来的反乌托邦式的政治寓言,即“电车难题”。

面对这一难题时,师尊的回答是:“舍一人救苍生是神的宿命。”姜子牙回答:“是神、是妖、是人,不可欺,不可操纵,不可不救。”“一人如露水,苍生如江海,小九,一人,苍生,在我心中并无分别。”

与师尊的‘天道’发生冲突的过程中,姜子牙仍坚持自己‘救一人’的信念。这种信念是反战争、反神权、反压迫的,这便是影片的主题。这个主题通过这样的叙事模式来表达是否具有说服力,观影者都有自己的结论。

(三)设置悬念

悬念是电影必不可少的叙事元素,具有叙事节奏,吸引观众的观影注意力。《姜子牙》中用“锁”的意象来设置主体悬念,让观众跟随影片找到问题的答案,逐步解开悬念,让电影合乎逻辑与常理。

斩杀九尾狐时,姜子牙发现狐妖体内有一个无辜女孩的元神,脚上有一个和九尾狐一样的锁,这使观众和姜子牙都产生了诸多疑问,她是谁?和九尾狐有什么联系?她脚上的红镯为什么和九尾狐的一样?

这时“锁”为后文的发展设置了悬念,也从另一视角追随姜子牙。跟姜子牙一起寻找真相的途中,我们也找到了答案,她是师尊为了牵制九尾狐而绑上宿命锁的人类女孩,也是因为宿命锁而成为了牺牲品。

姜子牙想要解开小九身上的宿命锁,师尊说苏妲己要去归墟转世以后才能摆脱宿命锁,于是姜子牙就带着她去了。这时又设置了悬念,这样做能救小九吗?她最后能摆脱宿命锁吗?

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剧情突转,师尊之所以告诉姜子牙要想救小九就要送她入归墟。是为了引出狐妖一族的怨魂从而一网打尽。师尊提到过的归墟转世之说是为了掩盖事情真相,这样做并不能救小九,小九依然无法摆脱被宿命锁所牵制的命运。

后面剧情中设置了多处类似悬而未决的问题。送小九入归墟时,九尾狐也为了压在归墟下的狐族怨魂而来。当怨魂出来时带着的锁链也特别像是宿命锁,这又是一个疑问。九尾狐带着狐族冲上云霄后,真相才被一一揭开,这锁也是师尊下的,宿命锁本身就是师尊的阴谋,是为了更好地统一三界。

姜子牙从中悟到了真正成为“神”的道,用自己的力量斩断了狐族和人族的宿命锁,看到这儿,以为电影快结束了,然而,剧情再次突转,姜子牙打碎了连接天界和人界的宿命锁,这是影片中最震撼场面。

电影中“锁”意象的出现往往造成剧情的突转,连接电影最关键的部分,不断地用“锁”意象巧设悬念,同时也在利用剧情的突转一层层的为观众揭晓这些未决的矛盾点。

通过对《姜子牙》中“锁”意象的解读,“锁”意象是电影叙事的依凭,是电影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衔接与推动了情节,设置主体悬念等,以及表达主题思想。借助意象的多次出现、反复强化,对电影表象之外的深层意义的呈现有着最直接的表达作用。

电影用意象“锁”虽然起到了设置悬念,链接人物之间的关系以推动剧情和表达主题,但设置得有些概念化,故事并没有设计得很合理,和民间流传甚广深入人心的封神演义存在太大距离,原本想颠覆传说,由于故事讲述得不够合理,颠覆得不是很成功,姜子牙的形象塑造也就显得生硬了许多。因此遭到了观众的质疑,这部影片也就远远不如《魔童降世》也就可想而知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