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适合孩子读的诗歌(适合孩子读的诗歌散文)

2022-10-28 14:27 作者:愉悦乔 围观:

美从眼入,诗从口出,适合幼儿吟诵的经典古诗,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愉悦乔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适合孩子读的诗歌1

读诗使人灵秀,读诗使人雅志。

我国的古诗词是传统文化里璀璨的明珠。很多家长给小朋友启蒙国学都会从古诗词的诵读开始。《幼儿古诗启蒙》这套书就很适合给小朋友启蒙、诵读古诗用。

这套书精选了历代著名的诗歌38首,以唐诗为主,包括脍炙人口的《咏鹅》、《静夜思》、《悯农》等,涵盖四季,春天有《春晓》、《春夜喜雨》,夏日《小池》、《池上》,秋天《山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冬天看《江雪》,囊括自然万物、人情世故。

虽是简短的四句、八句,但是诗词格律不仅是形式美、韵律美,还有深厚的内涵,值得与孩子反复品读。为便于小朋友认读,书中除两首最美末的古诗没有注音、翻译,其他36首每个字均有注音,并有全诗译文,而且还有38首古诗音频,可供亲子诵读、赏析。

读古诗词能陶冶孩子的情操、也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诵读之对孩子的语言积累也大有裨益。这套书中选入的古诗和小学语文古诗学习无缝对接,多多诵读、理解,助力日后语文学习兴趣的提升。

该书中每首诗还搭配了儿童国画老师黄健精心绘制的水墨画,他也是《你好!二十四节气(国学彩绘版)》的画者,在该书中,他的画风偏向童趣,不仅为古诗增添形象生动的趣味,也可作为孩子国画启蒙、学习的参考。

适合孩子读的诗歌2


原创 安斌 东西儿童教育 2022-10-16 发表于四川



也许是全球变暖的关系,你们有没有觉得,秋天的存在感越来越低了。


每年秋天悄无声息地来,人们却浑然不觉,依旧我行我素地穿着单衣。


直到突然有一天,凛冽的寒气逼迫人们裹上外衣,大家才意识到:


哎呀,是不是快立冬了呀......


这样似乎对秋天也太不公平了!


所以我今天特意挑选了三首有关秋天的经典古诗词


张继《枫桥夜泊》

刘禹锡《秋词其一》

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请大家带孩子一边读诗,一边感受浓浓的秋意吧!



寓情于景可以说是古诗词最常用的手法。


为什么呢?


因为古诗词讲究含蓄、神韵,言有尽而意无穷,而寓情于景最能达到这种效果。


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就是寓情于景的典范。


枫桥夜泊

张继〔唐代〕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我们先看前两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霜满天,面对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我忧愁难眠。


寓情于景的关键在于选择意象


这首诗主要写孤身一人漂泊的羁旅之愁,诗中的意象都是根据需要精心选取的。


我们来看前两句里的意象:


“月落”,月光本是清冷的色调,而当月亮半沉,灰蒙蒙的光影,更给人一种寒冷、孤寂的感觉。


“乌啼”,一片静谧中数声刺耳的啼叫越发显出夜的寂静。


“霜满天”,秋夜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使他感到茫茫夜气中弥漫着满天霜华。


“江枫”,正如杨柳青青代表春天的生机,枫叶萧萧可代表秋天的肃杀,如白居易《琵琶行》诗云:枫叶荻花秋瑟瑟。



“渔火”,火本是温暖之物,但三三两两的渔火却更反衬出秋夜的凄清。



“对愁眠”,这三个字里也隐含一个意象,那就是不眠之人,所有这一切,都是一个失眠的人的所见所闻。


为何失眠?就落到了一个“愁”字上。


现在我们来看后两句: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前两句诗写了六种意象,后两句诗却只写了一件事:夜半听到寒山寺的钟声。


这其实是一种动静结合的写法。


前两句中静态的的画面,突然被夜半寒山寺的钟声掀动,整首诗也像画龙点睛一样活了起来。


在由静入动的一刹那,诗人的感受变得异常尖锐。



钟声惊醒了诗人的心,原本压抑混沌的愁绪忽然变得清晰、不可逃避......


在这一刻,诗中的情与景完全交融。



中国的诗歌有漫长的传统,一门艺术时间太长,就容易僵化。


所以历代有追求的诗人都力图能突破前人的窠臼,写出自己的新意


唐代诗人刘禹锡这首《秋词》就是其中的代表。


如果说张继的《枫桥夜泊》胜在,那么刘禹锡这首《秋词》就胜在


秋词其一

刘禹锡〔唐代〕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我们先来看前两句: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自古逢秋悲寂寥”,古诗有一个所谓的悲秋传统,这个传统可以一直追溯到《楚辞》里宋玉的《九辩》: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因为有这个悲秋传统,古代诗人关于秋天的诗,难免一片惨惨戚戚之状。


刘禹锡偏偏一反常调,声称秋天远胜春天。


这两句诗大开大合,很有力量。


诗句怎么才能表现力量?


一个人扯着嗓子喊没有力量,力排众议、力挽狂澜才有力量。


力量要在对抗中展现。


比如岑参的边塞诗《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有: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前两句渲染敌人的强大,第三句“汉家大将西出师”,力量感一下就出来了。


现在看后两句: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晴空”“碧霄”,境界壮阔,“一鹤排云”,意象飘逸。



要特别注意“排云上”这三个字,这只鹤是排开云层的阻力飞上青天的,一个“排”字,力量感就出来了。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后的作品,诗人借鹤自喻,表达自己面对逆境的不屈与乐观。


刘禹锡外号“诗豪”,果然不是浪得虚名。



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挑选最贴切的字来表情达意。


李白的五言律诗《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就是炼字的绝佳示范。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载,这年的秋天,李白从金陵再度来到宣城,登上了南朝诗人谢朓所建的北楼。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李白〔唐代〕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我们先来看首联: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公楼远眺晴空。



王安石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形容李白的诗,这两句就很有种这俊爽明快的感觉。


现在看颔联: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句溪和宛溪两条水,像明镜夹着宣城;凤凰桥和济川桥映着夕阳,好似彩虹一样落下。



这两句中的“夹”、“落”两个动词,便是在炼字了。


体会一下这两个动词带来的明快的画面感。


试想一下,假如改成“两水如明镜,双桥若彩虹”,就索然无味了。


现在看颈联: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炊烟寒了橘柚,秋色老了梧桐。



我在译文里特意保留了诗句中的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动词),是不是有了一种方文山歌词的感觉:


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


有没有?其实方文山就是跟古诗词学的。



这两句是这首诗里的名句,其中的“寒”“老”更是古诗炼字的典范。


这种炼字手法在古诗中比比皆是,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句中的“绿”也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是说“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岸边景色”。



据说这句诗最早的版本是“春风又到江南岸”,王安石改了十几次,从“到”到“过”“入”“满”,才最终确定为“绿”,古人炼字时精益求精的精神可见一斑。


现在看尾联: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有谁知道我在这北楼上,迎着萧瑟的秋风,怀念谢公呢?



尾联点题,这北楼是谢脁所建造的,从登临到怀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看起来李白不过顺口说了句怀念古人的话罢了。


但是,请注意“谁念”二字:有谁知道我在这里怀念谢公?


独自一人怀念谢朓,就跟端午节大家一起怀念屈原不同了。


当世没有知己,我只好怀念古人,只有他与我遭遇相同、心意相通。


李白是在用怀古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的失意惆怅。



EASTWEST


总结一下:


在这三首诗中,我提到了:


寓情于景是古诗常用的手法。

写景时动静结合往往可以画龙点睛。

杰出的诗人总是在试图突破传统,写出新意

诗句的力量感要在对抗中展现。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词类活用是常用的手法。


这三首关于秋天的诗,你和孩子最喜欢其中哪一首呢?


欢迎在留言区跟我交流~



文章图片:采集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归图片作者所有,侵删。

适合孩子读的诗歌3

给小朋友选择朗诵作品的时候要注意:

⭐️要选适合孩子年龄段的作品;

⭐️要选适合朗诵的作品,有内容的作品;

⭐️要选孩子喜欢的作品,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自身特点的作品。

小孩子诵读经典其实是很容易的。首先,孩子首先发展的是记忆力,而不是理解力。用记忆力和直觉力诵读经典,对孩子们来说比较轻松和容易。儿童的学习潜能和吸收力是成人无法想象和比拟的。即便上了小学之后,孩子们学习时间紧,压力大,但诵读经典并不会给孩子增加额外的负担,反而会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

如果小朋友无法快速背诵,刚开始背诵的字数可以少一点,慢一点,年龄小的孩子坚持每天诵读50个字左右,年龄大一点的孩子每天诵读80个字左右。根据卡尔的经验,听录音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家长可以找一些品质较高的音频给孩子播放,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孩子,听多了自然就能背诵了,这也算是一条“捷径”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