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长征有哪些感动的故事

2022-10-28 14:26 作者:梦想在否 围观:

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梦想在否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长征有哪些感动的故事1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的前行,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寒风呼啸,大雪纷纷,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极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么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忽然队伍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道在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过来告诉他。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有说,快步超前走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接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的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这时候有人小声的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缓缓的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起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的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有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胜利如果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长征有哪些感动的故事2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光明日报记者 靳昊 王昊魁 周仕兴

夏日的于都河,水深流急。江西于都县城东门渡口外,游人如织。渡口不远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巍然矗立。

87年前,红军队伍星夜渡过于都河,由此踏上战略转移的征程。

这一走,就是两万五千里。高山峻岭,大河险滩,草地荒原,一路战火,一路牺牲,一路播种,一路收获。

“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1935年12月27日,在陕北瓦窑堡的窑洞里,毛泽东同志这样说。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2016年10月2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凤凰涅槃,淬火成钢。长征,标注了民族精神的高度,成为人类精神的不朽丰碑。伟大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一往无前。

飞夺泸定桥(油画)刘国枢

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

连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西侧广场上,由汉白玉雕刻的四座主题雕塑——《信仰》《伟业》《攻坚》《追梦》,吸引无数参观者拍照留念。

鲜为人知的是,这些汉白玉石材全都来自四川雅安夹金山脚下。夹金山,正是当年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

“选用夹金山附近出产的汉白玉,也是对我们党革命精神的一种传承。”来自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的建设者刘晗说。

革命精神,历久弥新。百年前,上海石库门里的一盏灯火,给徘徊于黑暗中的中华民族带来了光明。

“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就深深印在了她的旗帜上。纵使百折千回、血雨腥风,始终初心不改、斗志不泯。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万里长征的英勇壮举,距甲午战争惨败40年,距八国联军侵华35年,是什么让一个饱受屈辱的古老民族迸发出气吞山河、震古烁今的力量?是理想信念的伟力,是革命理想高于天!

战争烽火中,无数仁人志士血染旗帜;和平年代里,众多建设者默默耕耘。隐姓埋名、将毕生精力献给核动力事业的彭士禄,30多年守护孤岛的王继才夫妇,绝壁天渠映初心的“当代愚公”黄大发……新长征路上,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始终熠熠生辉。

2019年3月26日,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驻村满一年,汽车行驶里程约2.5万公里。当天,黄文秀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我心中的长征。”

跨越时空的长征精神,散发着动人魅力和恒久价值。

各地群众自发来到位于土城镇的“青杠坡战斗遗址”参观,感悟长征精神。新华社发

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

让人胆寒的铁索桥上,22名勇士奋力厮杀。鸟飞不过的雪山上,红军战士艰难跋涉。党史展览馆内,飞夺泸定桥和翻越雪山的实景展示,生动再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让观众驻足沉思。

这是一条充满艰辛、牺牲、救亡的路,也是一条党和红军从血泊中顽强爬起、走上伟大转折的路。一开始,他们也不知道何处是落脚点、何时迎来胜利,但抗日救亡的决心和共产主义信仰未曾动摇,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始终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忍看山河碎?愿将赤血流!”红军将士冒严寒、顶风雪,吃草根、食野菜、啃树皮,在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中,纵横驰奔。

漫漫长征路,用鲜血与生命铺就。甘溪羊东坳战斗后,400位农民花了一天时间,才将红军遗体全部掩埋。长征路上,每行进300米就有1人献出生命。

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断肠明志”的英雄壮举,“七根火柴”“金色鱼钩”“半条皮带”的长征故事,一个个经久不衰的红色传奇,成为这条“红飘带”上的生动注脚。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始终坚信: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革命的胜利,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正是有这样的精神,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长征中的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救国鼓与呼,宣传抗日主张,点燃抗日的烽火。正是有这样的精神,长征胜利才能为抗战胜利进而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打下坚实基础。

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刘光明表示,从救国救民到强国富民,从民族独立到伟大复兴,正是由于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矢志不渝践行初心使命,才能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书写中国传奇,接续开创中国奇迹。

新征程上,面对各种矛盾和风险交织叠加而形成的暗礁、潜流、漩涡,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担起历史的重任,拿起斗争的武器,跨越深沟险壑,闯过急流险滩,推动民族复兴的巨轮驶入“潮平两岸阔”的新境界。

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红木地板、一盏油灯、一张方桌,藤条木椅围成一圈。80多年前,遵义会议在此召开,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问题的伟大开端。

“苗岭秀,旭日升。百鸟啼,报新春。”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此后,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那支善于声东击西、让敌人疲于奔命的队伍又回来了!长征翻越了千山万水,也冲破了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成不变教条的思想障碍。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陕北的红一、红三军团只剩下不到8000人。然而,接下来,“全世界都知道,世界上再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他们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直到革命的完全成功。”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山沟沟里的马克思主义”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革命道路,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并进而带领人民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古老的东方大国开创了社会主义的新纪元。

当经历曲折的历史指针拨向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开始大踏步赶上世界。一个差点“被开除球籍”的国家,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船到中流浪更急。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任务之繁重前所未有,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

湘江战役中,为了确保部队指挥畅通,红军官兵以血肉之躯保护电台;强渡大渡河时,为了给大部队开辟通道,“十七勇士”冒着枪林弹雨冲向对岸……

翻开红军长征的历史画卷,这样不惜一切牺牲完成任务、确保胜利的震撼场景比比皆是。

革命长河中,有浪潮澎湃,也有暗流汹涌。1960年10月22日,美国记者斯诺问毛泽东,哪个时期使他感到是最黑暗的时期。毛泽东回答,“张国焘闹分裂,那是最大的困难”。

当张国焘自恃兵强马壮,不断向中央伸手要权甚至公然另立“中央”之际,善于顾全大局的毛泽东,以极大的冷静说服中央不要开除张国焘的党籍,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全党全军的团结。

长征途中,红军将士虽身处险恶环境,战斗频繁、物资匮乏、生活艰苦,但是始终严格遵守纪律,从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大力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遵守党的纪律是无条件的”“纪律面前一律平等,党内不允许有不受纪律约束的特殊党员”“不以权势大而破规,不以问题小而姑息,不以违者众而放任”。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刮骨疗毒、壮士断腕,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烈火见真金。当中央红军终于到达目的地后,一个巨大的问题挡在他们面前——没有钱。无奈之下,毛泽东亲自写信向红25军军长徐海东借钱。

徐海东二话不说,挤出了大半资金,拿给了中央红军,还带去了不少武器装备与稀缺的医疗物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牢固树立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自觉从大局看问题,把工作放到大局中思考、定位、摆布,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能够应变局、平风波、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靠的就是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省区市以大局为重,纷纷对口支援湖北,全国数百万个基层党组织筑起一座座抗击疫情的坚强堡垒,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最近,河南部分地区遭遇洪灾,全国各地自觉行动起来,纷纷驰援中原大地,洪流中涌动一股股爱的暖流。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

“父亲告诉我,红军替我们打江山、过上好日子,一定要记住他们。”1934年11月底,脚山铺阻击战结束后,广西全州县才湾村村民蒋石林的爷爷蒋忠太,将7具红军战士遗体集中埋葬,自此祖孙5代87年守护红军烈士墓。

在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流传着一个个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感人故事。

“红军长征所到之处,住祠堂、睡屋檐不扰民,打土豪分田地,让贫困人民吃上饱饭,彰显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与欺压百姓的国民党部队形成鲜明的对比。”广西兴安县红色文化研究志愿者陈兴华说。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新征程上,不管乱云飞渡、风吹浪打,我们都要紧紧依靠人民……”

紧紧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紧紧依靠人民,就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

今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天安门广场上,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加油、努力,再长征!”新的长征路上,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30日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长征有哪些感动的故事3

无论在陡峭的山崖,还是湍急的河流,无论在危耸的雪山,还是茫茫的草地,到处都留下了毛泽东和官兵同甘共苦的动人情景。

长征初期,毛泽东大病初愈,体质十分虚弱,组织上给他制作了一副担架,配备了坐骑。但是,毛泽东经常把担架和坐骑让给生病的战士们,一次,黄昏时部队从茅台出发三渡赤水,警卫员黄泽九因肚子痛走路困难。他向班长胡昌保请示,想走在队伍后面,胡昌保同意了。

可毛泽东并不知道,部队到茅台河边等候渡船时,毛泽东照例清点身边工作人员的人数,才发现少了黄泽九。毛泽东得知黄泽九肚子疼后,立即吩咐把担架留在河边让他坐。胡昌保想到毛泽东身体弱,工作也重,就央求说:“担架还是你留着坐吧,把马给他就行了。”

毛泽东摇摇头说:“肚子痛怎能骑马呢?让他坐担架好好休息休息吧!"

结果还是把担架留下了,毛泽东徒步跟着大部队

毛主席既是一位威严的统帅 又是一位宽厚的长者

1935年6月,中央红军陆续向巍峨的大雪山进军。“大雪山,大雪山,只见人上去,不见人下来”。当地群众这样形容雪山,可见大雪山的自然条件是多么地恶劣。

毛泽东身穿夹衣夹裤,脚登黑布鞋,艰难地行进。路太滑,经常是爬一步,退两步。警卫员几次想上去搀扶他,可毛泽东都一一婉言谢绝了,他坚持要自己走上去。毛泽东有一匹黄骠马,大家劝他骑上,他不肯,大家又劝:“主席,你不骑马,那就拉着马尾巴,这样安全,也省劲多了!"

毛泽东笑着说:“马,首先应该让给伤病员和体弱的女同志。多一个同志爬过雪山,就为革命多保存了一份力量啊!"

越往上走,积雪越深,气压也愈低,呼吸渐渐感到困难。根本就没有什么路。一不小心,有的战士就陷入深雪中。毛泽东看见了,总是伸出手拉他们上来,同时还鼓励他们战胜困难。一次,警卫员吴吉清掉进了雪坑。上来后大发牢骚:“这叫什么鬼山?我宁肯翻10座山岭,也不愿走这么一座雪山!”

吴吉清是南方人,下雪都很少见,更别说雪山了毛泽东鼓励他:“那你应该走走。这艰苦对于年轻人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很有乐趣嘛!

雪山上气候恶劣,变幻无常,一会儿狂风大作,一会冰雹倾泻。一些战士吓坏了。毛泽东镇定地和战士们手拉着手前进,不断地嘱咐大家:“低着头走,不要往上看,也不要往山下看,千万不要撒开手!”

接近山顶,空气更加稀薄了,警卫员戴天福呼吸困难,难受得不想再走了,就一屁股坐在了雪地上。走在前面的毛泽东赶紧转回来拉他起来,说:“戴天福同志,你坐在这里是非常危险的,来,我背着你走。语言未落,吴吉清抢在毛主席的前面,把小戴背起来。毛泽东在一旁帮扶,三人就这样一步一步向山顶走去。

巍峨雄壮的大雪山,终于被红军指战员们踩在脚下。进入藏区后,藏族同胞因受反动派的挑唆都躲了起来,红军找不到吃的,先是断了盐,接着又断了粮。战士们每天只能吃两顿青稞、包谷,有时一天只能吃一顿,这一顿也只能吃个半饱。

有一次,部队吃青稞面混合着野芹、豌豆叶子熬成的汤。警卫员一看到这样的伙食,心里不禁犯愁,让毛泽东吃这样的饭怎么行呢l 毛泽东见他面有难色,爽快地接过碗说:“现在全军都在吃青稞混野菜,我们也要吃。你没听说上古的时候,神农氏炎帝为了给人治病,他尝过百草吗?我们今天为了北上抗日,也得吃点苦。吃苦是光荣事,没有今天的苦,就没有明天的胜利。当然,这种苦只有我们才能吃得下去,因为我们深信革命一定能够成功。,说完,他大口大口地吃下了这碗饭

从懋功到毛儿盖,大约有几百里的雪山区域,也是红军所经最困难的一段路程,毛泽东一直和战士们一样,吃的就是这种野菜。

一天,风雨交加,毛泽东和战士们正在草地上艰难行进,大家在琢磨给主席找休息的地方,毛泽东的几个警卫员发起愁来。

开始,大家试着把一条被单绑在小树上,但由于风大雨急,试几次都不行,这时,毛泽东看见了,他出了一个主意,即让战士们把他担架士遮风雨的油布拿下来,支起一个小油布篷。

嘿!这办法还真行。很快就支好了。

毛泽东走里面看了看,感到很满意。他笑着对几名战士说:“来,咱们挤在一起睡吧!”

战士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觉得挤进去不合适。再说陈昌奉正在闹痢疾,毛泽东指着陈昌奉对大家说:“假如让他淋在雨里我能睡得着觉吗?你们想,是大家好好地到达陕北好呢,还是影响我一晚上的睡觉好?”

毛泽东这一番话,说的战士们心里都热乎乎的,可他们仍然站在原地不动。毛泽东不由分说,招呼他们都进油布篷休息,又让生病的陈昌奉和他睡在一个担架上。陈昌奉顿时急得满脸通红,急摆手说:“不行!不行!我有病,恐怕有传染你……”

毛泽东哪里肯听,坚持让陈昌奉上担架上睡,其他战士也挤在周围睡下了。冷风吹过显得更加阴冷,战士们在毛泽东身边,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进入草地后,由于部队缺粮,不少伤病员病情更加恶化。毛泽东指示杀掉几匹马,把马肉分给伤病员吃,而他自己仍然坚持吃青稞野菜汤,负责杀马的同志考虑到毛泽东日夜操劳,行军途中仍要坚持工作,很想让他吃点儿马肉,可他们知道毛泽东的脾气,没有提出给他马肉,就趁毛泽东不在的时候,悄悄地把一块巴掌大的马肉送到了警卫班。

正巧,警卫班正设法给毛泽东弄吃的,也就瞒着毛泽东收下了。到了宿营地,警卫员正想拿出马肉,混着野菜煮给毛泽东吃,毛泽东瞧见了,责备他们说:“你们又打埋伏了!”然后叮嘱警卫员,把这块马肉留给警卫员戴天福吃,戴天福在警卫班年龄最小,毛泽东对他非常关心。长征到达大渡河时,戴天福得了疟疾,爬过雪山后,病情加重,现在跟在队伍后边。

战士们告诉毛泽东,说小戴是重病号,一定能分到一份马肉。毛泽东还不放心,说:“还是留下一些好,万一他分不到马肉,不就可以补救啦!”

正在这时,一位警卫员气喘吁吁地跑过来,身后跟着两个担架员,毛泽东看他们的神情,预感到发生了不幸的事。果然,戴天福已经牺牲了警卫员把用纸包好的一块马肉交给毛泽东,流着热泪说:“戴天福同志临死的时候,让我们把这块马肉,一定要交给毛主席。他说,他没有什么牵挂的,只盼望革命早日成功。请您多多保重身体。他还让我转告警卫班的同志好好照顾您。”警卫战士们听罢都伤心地哭了。

毛泽东抑制住悲痛,只是紧紧地盯住那块马肉,半晌说不出话,稍顷儿,毛泽东把马肉包好,沉痛地说:“成千成万的烈士,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地牺牲了。这种精神一定会感动全国人民,感动全世界人民,来支持我们的正义事业。而这种正义事业是必定要胜利的。”

说完,毛泽东慢慢地摘下军帽,低下头为戴天福同志致哀。

无情的水草和饥饿的煎熬吞噬了多少生命!但红军以顽强的意志战胜了草地,战胜了自我跨越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毛主席率领红军战士不仅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也谱写了一曲领袖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动人乐章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