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传统节日的故事有哪些

2022-10-24 19:30 作者:2000工资的小猫01 围观:

传统节日的由来传说,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2000工资的小猫0130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传统节日的故事有哪些1

一年中我国的传统节日分别为:

【春节】是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农历正月初一 】。

【元宵】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农历正月十五】

【寒食】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04/04】。

【清明】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端午】又称端阳、重午、重五【农历五月初五】。

【乞巧】又称少女节或七夕【农历七月初七】。

【中秋】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农历九月初九】。

【腊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农历腊月初八】。

【小年】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腊月二十三】。

【除夕】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

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农历十二月三十】

关于春节的传说:

“春节”的由来有两种,分别是:1、来源于年兽;2、来源于祭祀。

1、来源于年兽:(故事有很多版本)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夕”的怪兽,常在岁终年末时出来害人,就连得神灵也没有办法治服他,于是这位神灵请来了一位名叫“年”的帮手,这位帮手的法力他穿着红色的衣服,手里拿着一把鞭子,静静地等待着怪兽的到来。“夕”来临后,“年”甩着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夕”惶恐而逃。之后,“年”将他的外套,挂在了门口,等到“夕”时,以为门口是一个比它自己还可怕的怪物,于是吓得掉头逃跑。之后“夕”就再也没有出而这一天是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百姓们为了感谢“年”在这一天除掉了“夕”,就把农历亻最后一天叫“除夕”,把正月初一叫做过年,也就是人们现在所说的春节。

2、来源于祭祀:春节来源于上古时期的祭祀。在岁终年末时,百姓们会举行庆祝丰收的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事事顺利,因为谷禾是一年熟一次,所以便有了“年”这一称呼,时过年的名字,并不叫“春节”,而是叫做立春,直到辛亥革命后,才将立春改为“春节”。

关于除夕的传说:

“相传有一只叫“夕”的怪兽,因冬季大雪覆盖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庄里去找吃的,因其身体非常庞大、脾气暴躁、凶猛异常。村民们利用竹节扔进火堆里发生爆炸声吓走了怪兽,从此以后,人们在大年三十晚上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一直流传下来,就成为了现在的“除夕”。”


关于元宵节的传说:

元宵节的传说一:

相传,远古时候玉皇大帝为了一统天下,特派灶神菩萨常驻人间了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禀。有年夏历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萨向玉帝回禀道:“人间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的是粗茶淡饭。每日辛勤劳动,从不歇息,长此下去,我担心庶民们会因过度疲劳累坏身体,不能生产,必将影响贡献。”玉帝闻奏即命群臣共商良策。太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师下凡,给百姓们吃些药,叫他们慢慢地发起病来,自然就会休息。”玉帝准奏,使命衲陀祖师下凡照此办理。

夏历腊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师就偷偷在百姓们的饭锅里丢下了疯人药,药一下锅就变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颗颗,百姓们吃了,果真慢慢地“疯”了起来:女的缝新衣、绣花鞋,男的杀猪、宰羊,都不想下地干活。过了腊月二十四日,疯人药性大发。人们就东家请人吃饭,西家邀客喝酒。到了腊月三十日中午,百姓们都拿出各种好吃的食物,围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来。从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光吃好的,而且整日穿红着绿到处玩耍。有的画着花脸,敲锣打鼓四处游街;有的邀邀约约带着礼品,八方去拜年。

正月十三日,灶神菩萨上天奏道:“大王,不好了,百姓们全疯了!光吃光耍,一样活不干,这样下去,如何得了。”玉帝闻奏,十分惊诧,即命群臣再议良策。太白金星又奏道:“若要治好百姓的疯病,可令药王菩萨设法。”玉帝准奏,即令药王菩萨下凡治理。

正月十四日晚,药王菩萨就将百姓的夜餐变成了汤圆,里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剂,百姓们吃了,第二天早上病全好了,家家照旧男耕女织,恢复了往常的劳动。

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延续下去,就形成了过年的习惯。

关于元宵节的传说二: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犹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关于寒食的传说: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

传说一:

秦朝末年,刘邦终于打败霸王赢得天下。

刘邦衣锦还乡时,想去双亲的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他无

法找到自己父母的坟墓。

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纸,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父母在天有灵,我将把这些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父母坟墓。”

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么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了

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

,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传说二: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各奔东西。只

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

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

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

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

,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

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

推得尸体哭拜,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

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端午节的传说:

端午节的由来概括起来有六种说法:

1、起源于五月五日的恶月恶日的俗忌;

2、纪念春秋时代晋国忠臣介子推;

3、纪念会稽孝女曹娥;

4、纪念春秋时代吴国大将伍子胥;

5、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6、祭奠龙的节日。

传说之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传说之吴国大将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赐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传说之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到了,老百姓都喝雄黄酒避邪,许仙按照法海教的办法,逼迫白娘子喝雄黄酒。白娘子推却不了许仙,喝了酒后,马上现出蛇的原形,许仙立刻被吓死了……

传说之白娘子:

过端午的那天早上,由千年修行白蛇精变成的白素真,就对她随身丫环小青(另一只修行较浅的青蛇精)说:“今天是端午,你赶紧到山上躲一躲吧!”

因为民间的俗忌中,农历五月是“毒月”、“恶月”,可能是因为天气渐转湿热的缘故吧,许多害频繁,而五月五日又是九毒日之首,因此在这一天,按习俗都要喝雄黄酒、戴香包、插蒲艾草……都是为了要驱邪避恶。

小青说:“姊姊,我们一起上山去吧!”小青与白素真感情极好,私底下都以姊妹相称。

白素真:“别担心,姊姊有千年的修行,不会有问题的。要是我们俩都不在,相公回来後一定会起疑心的……”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多疑,白素真觉得最近许仙总是刻意避着他。

小青走後不久,许仙不一会儿就回来了。

“娘子,快来!快来!我特别准备了美酒佳肴要与你一起过节呢!”许仙一进门就忙着将手中提回的酒菜准备上桌,并且一改这些日子以来的阴霾,非常殷勤热络的招呼着。

“小青呢?叫他也一起来吧!”许仙说。

白素真:“小青啊,我让他出去买东西了,这…这酒我不能喝的…”

许仙:“为什麽不喝,这雄黄酒可以驱邪避恶的。”

白素真:“相公,我不能喝啊…因为……因为,我已经有身孕了!”

白素真话一说完,只见许仙立刻抬起头来,放下手边的事,简直是用冲的冲到白素真的身边。

“真的?你真的有身孕了吗?”许仙兴奋地说。

“是啊,我有身孕不能喝这酒的。”白素真说。

“不能喝雄黄酒啊?有身孕了?怎麽都没有听你说呢?”许仙的表情显得有点奇怪,不像刚才那样兴奋。

迟疑了一会儿,许仙接着说:“这雄黄酒,能驱邪避恶,你喝也好,宝宝喝了也好,喝了它吧!”许仙说这话时,口气十分坚定。

白素真心想:“不喝只怕相公要起疑的!况且我有千年的修行,这区区一杯雄黄酒,还会困住我不成?”白素真当然也察觉到许仙对自己的猜疑,於是硬着头皮喝下了一小杯的雄黄酒。

没想到,酒才下肚,白素真立刻觉得天旋地转、身体发热发胀……白素真知道大事不妙,担心自己会现出原形,跌跌撞撞的爬到床上,断断续续的说着:“相公,你……你…出去……我…我不舒服,要……我要休息一下…”许仙一听,这才紧张了起来。“娘子,你不要紧吧…要不要请大夫来瞧一瞧哇?……你…”许仙一边说着,一边往床边走了过去,掀开子一看……“哇!”

床上居然是一条又粗又肥的大白蛇!许仙当场就昏死了过去。

白素贞果然有千年修行的能耐,休息了数十分钟,又变回人形。看到昏死在床边的许仙,立刻只身前往昆仑山,盗取仙草将许仙救了过来。只是清醒後的许仙,已不愿再与白素真同住,又加上法海和尚强加阻拦,这一段人蛇相恋的爱情故事,最後终以悲伤的结局为故事画下句点。

关于乞巧地传说: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计谋,要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慌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瞬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七日,人间的喜雀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情话。

关于中秋的传说: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就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向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就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吴刚折桂

传说南天门的吴刚和月亮里的嫦娥很要好,但他经常挂著与嫦娥相会,而疏于职守。玉皇大帝知道后,一气之下,就罚吴刚到月亮里去砍一棵叫月桂的大树,如果吴刚不砍光这棵月桂树,便不能重返南天门,亦不能与嫦娥相会。

这样,年复一年,吴刚总是砍不光这棵月桂树。而只有在每年八月十六那天,才有一片树叶从月亮上掉落在地面上。谁家最勤劳,金叶子就飘到谁家,那家就有无穷无尽的财富。

玉兔捣药

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

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为月亮

关于重阳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费长房。

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磨破了无数双鞋,翻过了无数座山,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费长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费长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他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几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告别仙长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没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腊八节的传说: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小年的传说:

传说一
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在《太上感应篇》里,又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传说二
民间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
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
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此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
传说三
传说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经常给玉皇大帝打小报告,说人间的坏话。在很短的时间内,玉皇大帝就收到了他的很多张密报,说人间要谋反天庭。玉帝看后大怒,立即召见三尸神,命他把说玉帝坏话的人家墙上写上他们的罪行,再让蜘蛛结张大网,挂在屋檐下。玉帝又命王灵官除夕之夜下界,凡见到三尸神做了记号的人家,就满门抄斩。三尸神见阴谋将要得逞,自己可以独占美好的人间了,就飞快下凡,将每户人家的墙上都做了记号。灶君发现了三尸神的阴谋,急忙找来各家的灶王爷商量对策:从送灶之日起,在除夕前家家打扫得干干净净。等王灵官大年夜奉旨下界察看时,发现家家户户都很干净,没有任何标记,百姓安分守己,辛勤劳动。玉帝从王灵官和灶君嘴里得知三尸神冤枉好人,怒火万丈,将三尸神永押于牢。从此,心地善良的灶君受到大家的拥戴,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祭灶,二十四扫尘也随之成为民间的习俗。
传说四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湖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 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 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部分细节内容摘要于网络)

传统节日的故事有哪些2

导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后天就是中秋佳节了,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嫦娥奔月,关于这个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传说?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

根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秋节成为固定节日是在唐朝初年,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关于这个节日,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嫦娥,神话人物后羿的妻子,《淮南子》关于这个传说两个版本。

嫦娥奔月

一是嫦娥偷吃不老药奔月,后羿求西王母寻得不老药,原本想找个时机与嫦娥共同服用,贪心的嫦娥为了成仙一人偷吃了药,最终飞升上天。

第二个版本是嫦娥被迫吞下不老药,跟着后羿学习剑术的逢蒙得知后羿求取到了不老药,想加害嫦娥偷得此药,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不老药,飞到了天上。

嫦娥奔月当日正是八月十五,飞升上天的嫦娥,长居广寒宫,后羿对其思念不已,于是每年这个时候摆下宴席对着月亮与嫦娥团聚。

久而久之,人们也在中秋之夜,摆设香拜月,祈求嫦娥赐给他们平安幸福的生活。自此,中秋节拜月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了下来。

除了广为人知的嫦娥奔月,中秋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神话故事。

01 月亮上一直砍树的人是谁?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天咫》记载,月亮广寒宫有一颗五百丈高的月桂树,汉朝的时候,有一位叫吴刚的人,想要修仙,又不专心学习,因此惹怒了天帝。天帝将他留在月宫,命令他在月宫砍桂树,承诺他若砍倒桂树,就可以获得仙术。

吴刚伐树

吴刚一口就答应了,但他每砍一斧,树的伤口就会马上愈合。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吴刚仍然没有砍倒桂树。

因此后人赏月的时候,时常可以看到吴刚砍树的形象。

吴刚折桂和嫦娥奔月一样,流传世间的版本较多,除了上面这个传说,在《山海经》里也有不同的记载:

吴刚又叫吴权,是西河人,太阳神炎帝的孙子伯陵,趁吴刚学仙道,和其其妻子私通,并养育了三个孩子,吴刚得知后非常生气,一怒之下就动了杀念,因此惹怒了炎帝,被其发配到月亮,命他砍死桂树。

桂树是一棵不死树,吴刚每砍一次树的创口就会愈合,所以他只能无休止、不间断地砍树,吴刚的妻子对他的遭遇倍感内疚,命她的三个孩子飞到月宫上,陪伴吴刚,他们一个是蟾蜍、一个是兔子、一个不详。

02 玉兔和嫦娥有什么关系?

嫦娥身边有一只可爱的玉兔,这是民间公认的,也是我们自小的认知。

在汉乐府《董逃行》中,提到过玉兔捣药: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被人们称为玉兔。它时常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据说这种药有长生不死的功效,久而久之,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

据说玉兔捣的药有长生不死功效

关于玉兔捣药,有多个版本的传说。

传说一,玉兔是嫦娥的化身,由于嫦娥服药奔月触犯了玉帝的旨意,被玉帝变成玉兔,每回月圆之夜,都要在月宫为各路神仙捣药。

也有人认为玉兔本是后羿,因为嫦娥奔月后,非常思念对方,为了能够时常陪伴在嫦娥身边,情愿放弃一切成为嫦娥身边的玉兔,但嫦娥却不知道玉兔就是昔日的丈夫后羿。

相较于这个版本,另一个说法比较正能量。据说有三位神仙化为三个可怜的老人,到凡间向狐狸、猴子、兔子讨食物,狐狸和猴子有食物却没有向老人们伸出援手,兔子虽然没有食物,却对他们说:我没有食物给你们吃,你们吃我的肉吧。

说完就跳下烈火中,把自己烧熟,三位神仙非常感动,便把兔子送到月宫里,变为玉兔,时刻陪伴嫦娥,为其下凡捣灵药。

民间玉兔捣药的传说由来已久,因此每逢八月十五,大街小巷上小贩都会有“兔山”、“兔儿爷”等玩具售卖。

03 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

中秋节我们都有吃月饼的习俗,据说这个习俗始于元代。

当时人们因为备受压迫,朱元璋联合英雄豪杰纷纷起义抗元,朝廷搜查十分严格,消息难以传递。为了躲避官兵的搜查,军师刘伯温想出了一个计策——让手下把“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塞进饼中,再命人把饼送到起义军中,将八月十五晚起义的消息顺利传递出去。

吃月饼已成为一种习俗

就这样,在“饼”的助攻下,徐达攻下元大都,起义胜利,朱元璋十分高兴,下了一道口谕,临近中秋节,为了让将士与民同乐,他把起兵时传递信息的饼称为月饼,并将此尝试给大臣们。由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在这之后,人们赋予月饼越来越多的意义,它象征着团圆,象征着圆满。我们可以在许多诗人的诗作中看到关于月饼的描述: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

对于我国来说,中秋节意义非凡。早在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博饼、佛山秋色、泽州中秋习俗、秋夕、大坑舞火龙、吉安中秋烧塔习俗等6个子项也陆续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由此,可以看出国人对中秋节的重视。这个节日并不是简单的大吃大喝,也不是庸俗的泛泛之乐,而是赋予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中秋团圆节,愿无论过去多少年,我们仍然能一如既往地重视这个节日,珍惜优秀的精神遗产,将其传承下去。

本文作者:邓菇凉,一位90后老阿姨,愿意为你写温暖的文字,想和你一起分享成长里的喜怒哀乐,情感中的酸甜苦辣。

关于中秋节,你还知道哪些美丽的传说?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和我一起探讨。

传统节日的故事有哪些3

写作有温度,交流有热度,点击右上角“关注”,刘老师与你一起探讨小学生作文相关问题,孩子成长路上,我们一同奋力前行。

01听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每个传统节日又各具特色。

在众多的传统节日中,唯独有一个节日是专为一个人而设立。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也称重午、浴兰节、夏节、天中节、地腊等。端午节在我国已传承了几千年,每到这一天,人们都喜欢吃粽子、饮雄黄酒、赛龙舟、挂菖蒲、熏艾枝……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被称为“诗歌之父”。他生活的年代,兵荒马乱,战事频繁。屈原所在的楚国正与秦国交战,作为楚国大夫,他的建议得不到采纳。而不久,秦国大将白起带领的军队又攻破了楚国的郢都,屈原悲愤难平,伤心过度,心灰意冷,于是就自己划船到汨罗江中投江自尽,以身殉国。

屈原死后,楚国的老百姓非常悲痛,纷纷奔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祭拜屈原。渔夫们划着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体,但始终没有找到。其中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糯米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扔进江水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它们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看见后纷纷效法模仿。还有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酒迷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的身体。

从此以后,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人们就以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等风俗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02尝粽子

后来,人们害怕扔到江中的饭团被蛟龙吃了,想出用棕树叶包住饭团,外边缠上彩丝带,逐渐演变成后来的粽子。

粽子又称角黍和筒粽,是端午节必吃的一种食物。每年端午节,中国老百姓家家户户都要浸泡糯米、洗粽叶、包粽子。粽子的花色品种繁多,以馅料来分,北方多包红枣葡萄仁等;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并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品尝美味的粽子,来寄托我们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思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03范文欣赏:《中华传统节日》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很多美丽的传统节日,而我最喜欢的要数端午节了。因为端午节可以吃到我最喜爱的粽子,可别笑话我是个小吃货。

还没到端午节,就已经闻见粽子的香甜,口中的味蕾蠢蠢欲动。比我更着急过端午节的是奶奶,早在几天前就开始准备包粽子的材料,还特意买了五色彩线。

盼望着,盼望着,端午节到了。激动人心的包粽子活动开始了,奶奶是全家总动员,可不能少了我这个小吃货的份,我也积极响应号召,冲上去要帮忙。奶奶犹豫片刻,说:“好吧,学不会可不许哭鼻子。”我低头看看自己肉嘟嘟的左手,再看看胖乎乎的右手,心想:这还不是为包粽子天生的一双好手吗!

说到做到,不放空炮!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拿起两片绿色的粽叶,先卷成一个漏斗状的圆锥形小筒,左手紧紧握住它不许变,右手再从水里捞起一勺子糯米放进去,再放两个大红枣,然后添加糯米直到放满为止,最后用剩余的粽叶包起来,缠上彩丝带。这样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粽子就大功告成,事情太顺利了,我都怀疑我的脑袋瓜子怎么这么聪明呢!

果不其然,正当我自鸣得意时,奶奶说话了:“你这么包下来的粽子,下锅后就成糯米粽叶稀饭了!你得往粽子里加点水,粽子里的糯米才能扎实,这也是包粽子最关键的一步,也是小窍门。就跟你们的学习是同样的道理,只有抓住关键的知识点,才能考出好成绩。”

在奶奶的点拨下,我返工重来,这次记住往糯米里边添水。真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咦,刚才包的粽子干瘪松垮,现在包的粽子饱满得像一个小胖子。哈哈!绳子一系,搞定!粽子好看漂亮,人也不算太笨。

粽子下锅,煮好后,满屋子都飘荡着粽叶的香味。我双手捧着自己亲手包的粽子,鼻子先凑近闻一闻,一阵清香沁入心脾,垂涎三尺一点儿也不夸张,迫不及待剥开粽叶咬了一口,满足了多日的期盼。第二个粽子打开,才开始慢慢品尝。这时奶奶又开始重复每年都要讲的故事:

“传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才有的传统节日。屈原是战国时期,一位忠诚正直的楚国大臣------”

听着感人的故事,品尝着美味的粽子,我的思绪又飘到那遥远的古代------是啊,没有国,哪有家!端午节的习俗正是饱含着人们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传承着中华民族绚丽的文化。

感谢您曾经来过,您的每一次点赞和评论,都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刘老师谈特殊教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