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一条有故事的线

2022-10-24 19:26 作者:新京报 围观:

NBA新赛季7个看点,争冠之外还有一条潜在故事线,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新京报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条有故事的线1

10月19日,NBA新赛季将打响,库里(上图左)将率领勇士踏上卫冕之路。 资料图/新华社、IC photo

10月19日,2022-2023赛季NBA常规赛将拉开大幕,揭幕日会有两场焦点对决,76人对阵凯尔特人,湖人对阵勇士,勇士作为卫冕冠军将领取总冠军戒指。

刚刚结束的休赛期,各队新秀纷纷亮相,不少球员改换门庭,多队阵容发生变化,总冠军之争也将呈现不同形势。新赛季即将开始,詹姆斯冲击NBA历史得分王,勇士续约维金斯、普尔后全力卫冕,约基奇有机会冲常规赛MVP“三连”,各项荣誉的争夺同样看点十足。

看点1

詹姆斯冲击历史得分王

詹姆斯即将年满38岁,新赛季是他征战NBA赛场的第20个赛季,有人期待他率领湖人再夺总冠军,有人希望他获得更多的个人荣誉,其中最重要的荣誉无疑是历史得分王。

目前,历史得分王由NBA名宿贾巴尔保持,他的职业生涯常规赛总得分为38387分。截至上赛季,詹姆斯的常规赛总得分为37062分,距离成为历史得分王只差1326分。谈及对这一荣誉的追逐,詹姆斯表示,“这是体育史上人们最想打破的纪录之一,我从未将其作为目标,但这件事非常重要。”

上赛季,詹姆斯常规赛场均得分为30.3分,其职业生涯常规赛场均得到27.1分,如果以这样的效率计算,詹姆斯只需要44场至49场比赛,便可完成对贾巴尔的超越。在保持身体健康、全勤出战的前提下,詹姆斯有机会在2023年1月下旬成为历史得分王。

看点2

金州勇士力争卫冕

过去4个赛季,先后有4支不同的球队获得NBA总冠军,分别是猛龙、湖人、雄鹿、勇士,NBA联盟似乎进入群雄割据的时代。不过,勇士8个赛季6次闯进总决赛、4夺总冠军也是不争的事实,新赛季拉开大幕,卫冕冠军勇士仍是夺冠热门球队。

今夏击败凯尔特人夺冠后,勇士的阵容有所调整,小佩顿、别利察、波特等人离队,签下迪温琴佐、杰迈克尔·格林等人。总体来看,球队的主力框架得以保留,库里、汤普森的竞技状态并未下滑,维金斯、普尔刚刚续签合同,怀斯曼伤愈归队,整体实力有增无减。只要不经历严重的伤病潮,勇士仍将是总冠军的有力角逐者。

不过,勇士并非没有隐患,“追梦”格林归队后能否修复与普尔的关系,他能否再次起到球队攻防枢纽的作用,勇士这些年建立起的球队文化能否消解格林“打人风波”带来的伤害?这些仍是变数。

看点3

约基奇MVP“三连”有点难

作为NBA常规赛最重要的个人奖项,常规赛MVP的归属一直备受瞩目。上赛季,约基奇击败恩比德、阿德托昆博,连续两个赛季获此殊荣。新赛季即将开始,约基奇若能实现常规赛MVP“三连”,将比肩张伯伦、比尔·拉塞尔和拉里·伯德。

上赛季常规赛,在穆雷、小迈克尔·波特两位主力长时间缺席的情况下,约基奇仍将掘金带到西部第6的位置,场均砍下27.1分13.8个篮板7.9次助攻,且高阶数据打出“屠榜”表现。不过,随着掘金的阵容更加完整,约基奇的战术地位和数据或将受到影响,再加上竞争对手的强势、评委们的“MVP审美疲劳”,塞尔维亚人MVP“三连”的难度相当之大。

看点4

状元班切罗竞争最佳新秀

刚结束不久的NBA季前赛,各支球队的新秀表现不俗,他们的表现将一定程度影响新赛季的竞争格局。虽然2022届并非选秀大年,被外界普遍看好的新秀并不多,但他们之间对最佳新秀奖项的竞争同样看点十足。

状元班切罗是该奖项的最有力竞争者,5场季前赛,身披魔术战袍的他场均得到14分5.2个篮板。新赛季开始后,重建中的魔术将给班切罗充足的上场时间和锻炼机会,他会有巨大的进步空间。考虑到榜眼霍姆格伦赛季报销,结合季前赛的发挥,班切罗的主要竞争者将是火箭探花贾巴里·史密斯、国王4号新秀基根·穆雷。

看点5

3支“豪赌”球队华丽变身?

过去这个夏天,森林狼通过10换1大交易,得到爵士全明星中锋戈贝尔。目前,NBA只有森林狼有两名球员各自合同总额超过两亿美元。小球时代,森林狼豪赌“四亿双塔”,再加上状元爱德华兹和榜眼德安吉洛·拉塞尔,他们的纸面阵容看上去很美,但能否突破季后赛首轮甚至走得更远,尚待观察。

除了森林狼出手阔绰,老鹰和骑士也在豪赌未来。老鹰通过5换1交易,从马刺得到全明星后卫德泰章·穆雷,后者与特雷·杨组成了后场双子星。两人在季前赛首战合力刷出“47+12+10”的数据。不过,在穆雷加盟后,特雷·杨的球权有所下滑,这是老鹰新赛季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骑士拆掉上赛季惊艳联盟的“三高阵容”,通过8换1大交易从爵士得到米切尔。在10月13日一场东部后场双枪对决中,骑士的米切尔和加兰合力砍下“47+15”,力压老鹰的特雷·杨和穆雷的“31+10”。 看上去,米切尔与加兰的搭档十分默契,防守上米切尔也比在爵士卖力。

上述3支球队,谁能在常规赛异军突起,并且能在季后赛中杀进次轮甚至走得更远,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看点6

谁能成为总冠军“拼图”?

最近几年的NBA总冠军球队,除了当家球星的神勇发挥,总冠军“拼图”型球员也不可或缺。比如,2020年湖人二老霍华德、朗多一内一外的关键作用,2021年雄鹿奇兵塔克的凶悍防守,2022年勇士“打工人”波特、小佩顿的神勇发挥。这些配角往往也能令人眼前一亮,成为球队夺冠路上不可或缺的助力。

新赛季,一些潜在的争冠“拼图”型球员,肉眼可见地升级了。比如,曾经的全明星球员沃尔、最快进步球员布罗格登,他们可能左右总冠军的竞争。沃尔虽早已不复当年之勇,但加盟快船后,他成功与莱昂纳德、保罗·乔治联手,只要全队保持健康,快船将重回夺冠热门之列。29岁的布罗格登从未入围过全明星,但组织能力和季后赛经验有目共睹,他的加入是对凯尔特人阵容的重要补齐,后者再进总决赛、冲击总冠军并非没有可能。

看点7

文班亚马引发多队“摆烂潮”?

过去一段时间,身高超过2.20米的文班亚马让整个联盟为之疯狂。一场普通的表演赛,便足以引来包括詹姆斯、保罗这样的联盟超巨现场观赛。法国18岁小将被视为2023年NBA状元的不二人选,而涉及联盟多队的“摆烂潮”也很可能随时来袭。

为了能够得到这名球员,马刺早早在上赛季便开始摆烂计划,并在这个休赛期疯狂卖人,为的就是效仿当年拿下邓肯的方式,让文班亚马成为圣城的又一位基石球员。当然,其他球队也纷纷闻风而动,雷霆已经有了选秀榜眼霍姆格伦,但他们仍觊觎文班亚马,霍姆格伦的受伤更坚定了球队摆烂的决心。若能抢到文班亚马,雷霆将组建让全联盟为之侧目的超级双塔。

除了上述两队,送走两大全明星球员的爵士、进入重建期的步行者、拥有多名潜质新星的火箭,也将是马刺、雷霆摆烂路上的强劲对手。毫不夸张地说,接下来的这个赛季,文班亚马都将成为NBA的潜在故事线。

新京报记者 徐邦印

编辑 王春秋

校对 刘越

一条有故事的线2

作者:金涛

国庆,对中国电影导演而言,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商业档期,这是一个致敬时刻,承载着国家记忆和民族情感;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表达着中国故事和英雄主题。无论是“建国、建军和建党”系列的明星大片献礼,还是“吾国和吾民”式样的拼盘小品歌颂,国庆档电影集中地体现了“合时而著”的主旋律美学范式:盛世述史、英雄叙事和精英创制共同构成的“嘉年华”风格。

疫情之下,今年的国庆档电影不仅数量少于往年,类型风格也较为单一,其中的《万里归途》《平凡英雄》《钢铁意志》三部电影无一例外选择用平民视角,不约而同改编自真实故事。如果把这种转变看作编导们创作上的自觉,那么这意味着电影在中国故事的表达方面正在进入深水区。

“基于真实故事改编”,这是国际商业电影创作的惯用套路,观众也常被附在影片首或尾的这行字幕所震撼。今年的国庆档电影集中触发了这一引信,引来的反响却不如预期。毕竟,故事片不是纪录片,仅有真实是远远不够的,即使所有的时空、人物、细节都是真实的,也未必能打动人。《钢铁意志》唤醒了我们对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集体记忆,《万里归途》刷新了我们对当代中国外交官的认识,《平凡英雄》让我们目睹了南疆生命接力的奇迹。但是,在影像纪实泛滥的多媒体时代,今天的创作者恐怕面临着更多的挑战,要捕捉时代话题在现实中的流动,要引发内心情感和角色的共振,要触及人性更深处的幽微冲突,还要对“真实”本身进行更为精心的挖掘、提炼和塑造。

题材:真实的两难

真实的一重境界是故事。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是一面镜子,信奉艺术源自生活,但高于生活。编导们热衷从真实生活获取灵感,只是解决了一个叙事底座,并不意味着最终赢在起跑线。真实是一条捷径,避免了胡编乱造的悬浮;也是一副镣铐,限制了天马行空的想象,考验的是创作者对现实的敏锐感知、对故事的合理加工。

根据“10·5中国船员金三角遇害事件”改编的《湄公河行动》,根据2015年也门撤侨行动改编的《红海行动》,根据中国登山队两次攀登珠峰史实改编的《攀登者》,以及以“川航事件”为原型的《中国机长》等国庆档影片的成功,带动了真实题材的改编热潮,催生了以博纳影业为代表的以“中国故事”为投资策略的市场主体,同时,也在不断加深人们对“真实美学”创作规律的认识。

同样是讲述归侨故事,中国的《万里归途》和韩国的《摩加迪沙》呈现了不同的表述。《万里归途》讲述了赤手空拳的中国外交官穿越战火,把125位同胞带回家的故事,内涵是中国的家国情怀。《摩加迪沙》表现了朝韩两国外交官,在异国他乡的危急时刻携手合作的故事,底色是半岛的民族伤痕。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真实改编的故事逻辑:第一,改编的核心是类型化。真实只是题材,依托电影类型范式,才能转变成故事。《万里归途》遵循的是惊险公路片模式,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凭借节奏取胜;《摩加迪沙》是在惊险片的基础上,又掺杂了黑色幽默的喜剧片元素,故事更为丰满。第二,戏剧化的结构。二元对立是推动所有情节发展的驱动力,《万里归途》是新老外交官的过招,《摩加迪沙》是朝韩外交官的明暗交手。第三,基于细节真实的虚实结合。据当时亲历的韩国外交官讲述,当时朝韩双方的合作并没那么多曲折,而电影为了增加戏剧冲突,让故事更精彩,原创了许多情节。同样,根据中国驻外人员被枪指头的真实经历,《万里归途》虚构了中国外交官和叛军首领展开“俄罗斯轮盘赌”的生死游戏,通过此种手段,联结现实和银幕,影片并不完美,但基本完成了从题材到类型的过渡任务。

对大部分改编电影而言,需在情节真实、人物真实和细节真实的“三一律”基础上,对故事进行合理挖掘和适度取舍,但也有一种来自生活的题材,它本身就具备高度的戏剧化和类型要素,只要做到电影和生活的平行,就能成立。电影《平凡英雄》即具备这样纪录片特质的一例。8小时1400公里的生命接力,两座城市里素不相识的人们协力为断肢重生搭建生命通道。这样的故事常见于灾难片的叙事,生命和时间的冲突是最大的戏剧性,情节递进高度吻合格里菲斯“最后一分钟营救”的节奏,电影只要踏踏实实地还原即令人震撼。不过,《平凡英雄》的缺点也同样明显,而这里面涉及比故事更深层面的主题提炼和人物塑造。

主题:表达的负重

真实的二重境界是主题。在当下的传播语境里,现实主义电影创作不仅要满足娱乐的需求,还担负着公共文化产品的社会功能。受特殊档期的影响,电影的议程设置会被成倍放大,每一部热门电影的上映都会生产社会话题,也暗合着相应的大众情绪。例如,春节档的主题是“家”,团圆就是主流情感;国庆档的主题是“国”,爱国即为核心价值。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尤其要重视主题的提炼和演绎,它是统摄故事的灵魂,体现了作品的思想高度。

主题,不能先行,更不能过载。一些旨在献礼的电影创作尽管真材实料,但总见模式化的乏味,症结还是在于内容表达上的“多”。电影《钢铁意志》是近年少见的工业题材大片,通过聚焦“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鞍钢,追溯了共和国工业化起步的史诗历程,隐喻了人生和钢铁融为一体的奋斗主题。遗憾的是,这条主线串起的珠子甚为零散,出现了献礼片常见的结构问题:一是全景和局部的冲突。要在100分钟内全景式展现鞍钢几十年发展中的重大史实,内容只能浮光掠影,剧情无法聚焦,甚至情节推动只能靠字幕和画外音;二是主线和枝蔓的纠缠。影片故事线庞杂,同时铺陈了多个主题,跳接变成了堆砌;三是风格和节奏的不统一。非连续性的段落组合中,因缺乏稳定的叙事逻辑,风格比较散乱。

解决好真实,症结还是要克服内容表达上的“多”。

面对恢宏的真实历史事件,编导们习惯采用全景式的纪实框架,进行史诗性的表达。一如2021年的《中国医生》,尽管故事聚焦在金银潭医院,仍引入了指挥部、方舱和雷神山建设等内容,并间或穿插真实的新闻报道和影像,试图对武汉抗疫进行一个系统和完整的呈现,而忽略了这对电影叙事节奏和人物塑造的破坏。

这种内容表达上的“多”,正是中国故事讲述的难度所在。

人物:单向的模糊

真实的三重境界是人物。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往往都有人物原型,角色的心理、动作、性格以及人物关系的聚散,除了遵循基于真实生活的行为逻辑外,也依赖于更具艺术色彩的形象塑造。遗憾的是,一些电影中再造的形象往往不如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精彩。《平凡英雄》中的一句台词耐人寻味:平凡人做平凡事,跟你在哪没关系,跟你相信什么有关系。同样,电影对真实人物的再造,不在于他是否真的做过,而在于让观众相信。

《万里归途》在国庆档的一枝独秀,固然有题材本身的红利,爱国主题元素的加持,关键还是靠人物形象的支撑。张译饰演的外交官宗大伟,演绎出了外交官角色的立体感,即非单一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一个兼具勇敢、智慧与怯懦、纠结的普通人,这种“反战狼式”的处理反而让人物复杂、鲜活而生动,使得观众愿意投入他的感情世界,与之共振。

《钢铁意志》中,刘烨演绎了共和国第一代钢铁工人的形象。遗憾的是,这个人物没有超过当年“铁人”王进喜的高度。编导只是在“生猛”的“钢铁直男”的坯底之上,添加了一些“憨萌”。影片中,主角经历了从战士、工人到管理者的巨大转换,但缺乏人物的心理轨迹。团队创造了从无到有的许多“第一”,但无论是造出第一面国徽,还是研制出第一个战斗机加油的操纵杆,却少了技术研发的专业细节,基本上是“攻关全靠决心,克难都凭发狠”。给人留下印象的,倒是林永健塑造的角色,这位重男轻女的车间师傅,把炼出第一炉钢水称作“钢炉生娃娃了”,欣喜之余笃定老婆生的第五胎一定会是“带把儿”的,此刻人物的情感是朴素和写实的,但终究是碎片化的陪衬,繁杂的故事线根本没有余地给他来塑造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的角色。

人物形象的模糊,也不全是表演的问题。现实主义创作中,无论英雄颂歌,抑或生命礼赞,集体主义美学的价值导向成为主旋律电影的一种范式,群像大于个人。好比《钢铁意志》,创作主旨是在展现新中国第一炉铁水诞生的过程中,一代代钢铁人也在淬炼中走向成熟,锤锻出了钢铁意志。如同《中国医生》,要借医生的群体反映抗疫保卫战中的奉献和牺牲。这也注定了在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精细打磨的情况下,在有限的篇幅里,电影只能展示群体的风貌,很难展示个体细微、复杂的变化。

这一点也集中体现在《平凡英雄》中。该片的底层逻辑是《中国机长》和《中国医生》的合体,影片的重心都是事件,而非人物。编导试图通过对危机事件的全过程追溯和全要素呈现,展现大国担当和实力。博纳影业在“中国系列”的运作中,已经形成了此类电影的标准化流程。在某个紧急事件的发生、预警和处置过程中,每一个人所处位置各不相同,但是承担的功能都是相同的,即大事件中的小齿轮。这样,电影呈现的是以职业群像为特征的人物塑造模式,优点是节奏明快不拖沓,缺点是千人一面单向度,为了刻意煽情,甚至出现了在飞机客舱内吹拉弹唱的悬浮剧情。

必须看到,不是所有的中国故事,都能按照某种印模来复刻。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因为观众有全知视角,它和纪录片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优秀的电影始终游走在现实真实和银幕虚构之间,从中走出来的平凡英雄兼具神性和人性,无需用悬浮的现实去歌颂,无须用宏大的概念去图解,更不用多余的眼泪来煽情。(金涛)

来源: 解放日报

一条有故事的线3

北京电影节过去十几天。


Sir有股劲儿一直没缓过来,感慨、失语、五味杂陈。


好电影都会有后遗症。


不用太羡慕。


再过两天,轮到你们。


妈妈!

Song of Spring



9月9日超前点映,9月10日中秋节正式上映。


最近《隐入尘烟》票房逆势飙升,让更多人看见了国内“文艺片”的魅力与潜力。


Sir也对《妈妈!》多了一份信心。


导演杨荔钠上一部作品《春潮》是Sir近几年印象较深刻的国片,这次在北影节首映后,口碑又在业内爆了,主演之一吴彦姝更是摘得天坛奖影后。


当时预告的一幕,Sir就感觉这片不简单。


妈妈和女儿吃饭。


妈妈:哎,我是***妈

女儿:你真我妈妈



像?


到底谁糊涂?


海报还有第三个人(文淇),谁是谁妈,谁是谁女儿?


这些疑问,也是Sir看完片后陷入复杂情绪的原因。


你把它看做“悬疑片”。


它却毫无防备地,给你呈现“战争片”、“惊悚片”、“治愈片”



01

体面的溃败


与预告片里埋下的揪心场面相比。


《妈妈!》给人的第一印象,很平淡


清雅校园里,一对母女日常:


女儿(奚美娟 饰)为母亲(吴彦姝 饰)每天做好早餐,准备好她每天要吃的药,带着母亲去医院检查身体,给她做饭……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女儿65岁,母亲85岁。



老的,费心费力,严肃严谨。


更老的,则像个孩子——爱撒娇,爱挑食,爱装病,以及……不爱吃药。


别以为就这么完了。


平淡之下,满地雷区。


一连串钩子吊起好奇心:


女儿为什么天天这么忙?


除了照顾母亲,她白天去敬老院帮厨,晚上再去做义工,帮环卫工扫地……



缺钱?


不可能。


片中有个细节,警察在话里话外提醒她,按手印会影响名誉。


有名誉,需要注重名誉——包括早逝的父亲和高龄的母亲在内,都曾是大学教授。


攒钱?


没必要。


女儿未婚,无子女,不过常有她资助的学生来看她,社区全科医生(朱时茂 饰)也是老相识。


两母女的晚年不能说轻松,至少也是无忧无虑吧。



但是,一旦离开母亲,女儿性格就变得怪异。


公交上发现小偷(文淇 饰),不制止;被小偷栽赃,都进警局了,不辩护。


甚至家里进了贼,她发现了也只是躲起来不吱声。


好像,世界上很多事都与她无关。


为什么呢?电影会给答案。


总而言之,女儿过着仿佛清教徒一般的生活,把过去的磨难消解到日常的仪式感里。


电影全是弦外之音。


比如两母女自己有一个“节日”。


这天,她们会放肆一下,吃老年人不敢多动嘴的糖醋鱼,摆上蜡烛,开壶小酒。


庆祝啥?


妈妈说:大概只有我们家把你父亲(一个男人)的忌日当成节日过。



本来,生活在母女二人达成共识的轨道上继续滑动,直到结束那天,也挺好挺体面。


可对于老人。


顺遂是心愿,意外才是常态。


某天,女儿确诊阿尔茨海默病。


年迈的妈妈要去照顾女儿。


这便不再只是一场病那么简单。


还记得吧,电影还藏了一条悬疑故事线——女儿怪异的原因。


导演就是要让观众面对残酷的人生真相,跨过桥段去思索一个问题:


女儿的阿尔茨海默病是病症,会不会也是一个隐喻?


一边是因为疾病,女儿逐渐失去了她的修养、体面、认知,乃至自理能力。


另一边,因疾病,她坚硬的外壳一步步碎裂,露出内在的情感包袱,与累累伤痕。



女儿,更怪了。


越夜越惊恐,稍有动静就全身紧张,歇斯底里,为什么?


时而醒着梦魇,看着故人依稀身影出现在书房、廊下昏黄的灯光里就忍不住少女般惊喜,奔过去,又扑个空, 为什么?


至少Sir看到这些情节就感觉片名中的“!”。


这是一场战争,敌人是回忆。


女儿那些经年的暗涌,压抑的秘密情绪,原来她以为可以靠肉体和学识镇住,藏住。


可惜,65岁这一年她迎来最大的挫败感。


02

困在时间里的女儿


真相是什么?


Sir不剧透。


如果只为求一个所谓答案去看电影,也会像女儿被困在时间,被追索这个动作所束缚。


电影真正的重头戏,是对于母女二人生活的展现。


阿尔茨海默病如何让她们进入慢性死亡,再获得重生。


根据百科介绍,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是一种神经系统的疾病,病因不明,临床表现除了普通人认知的记忆衰退,认知能力下降外,还包括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的症状。



翻译成大白话:它会逐渐剥夺人的那些记忆,情感,意识,最后只剩下一个肉体躯壳。


缓慢杀死人的灵魂。


刚开始,是突然紧张、恍惚。


接下来,是记忆和认知出现短期障碍。


提笔忘字,大脑短路。


女儿确诊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趁还清醒,去银行把存款转移到母亲名下,然后在家里大量贴上标签,标记每样家具的位置、作用。



再接着逐渐失去理性。


这也是导演主要在呈现的部分。


女儿逐渐失去了她之前呈现的善良、勤恳、礼貌的一面。


性格变得乖张,行为变得无序,经常给母亲惹祸。


母亲毫无怨言。


却也无法改变什么,只能跟在她后边,帮她收拾,帮她维持。


不得不说,两位老戏骨都贡献了惊人演出。


得知女儿患病后,母亲开始健身,提高体能,以八十多岁的高龄。


女儿病情加重,她只能一边哄着,一边抹泪,令人动容。



更让Sir感叹的是,奚美娟饰演的女儿,在展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病情上,贡献了可能是今年以来国片层次最丰富的表演。


如何表演内心的痛?


首先,气质的对比。


作为退休物理教授,患病前,除了苦行僧式的淡漠,身上还有很强的距离感。


尤其是与教文学的母亲对比,母亲常常是很感性地读诗,撒娇,为女儿的遭遇悲伤,流泪。


而女儿则全程保持理科生的冷静,淡漠的无奈。



这只是一开始。


病情加重,从行为习惯就能发现,这个“人”的灵魂已经被病魔“修改了”,一步步靠近感性的母亲。


内急时像小孩一样原地转圈;


大口吃冰淇淋,像小孩一样手上动作不连贯,各种捉弄母亲,看到好吃的好玩的,就往荷包里塞……


生气还咬人。



咬完之后,她那一瞬间的愣神,又是无比后悔。


变化又不是一蹴而就的。


你能在表演中看出她慢慢感受那种记忆和情感在消退的过程。


母亲问女儿名字,女儿笑着惊讶,我的名字你都不知道?


母亲问,冯济真(女儿真名)是谁?


女儿不惊讶,不悲伤。


她呆住了。


她听到自己名字,却不知作何反应。



与母亲吴彦姝的内敛,动人不同。


奚美娟饰演的女儿,把阿尔茨海默病来袭时,生活逐渐时失控,钝刀割肉的痛苦,表现得同样震撼。


Sir相信《妈妈!》在大银幕上的呈现——不论是细致的病理变化,还是老年患者和家属的痛苦——都能让更多的普通观众重视起这个病症。


这就是电影希望传递的“邀请”:我们不能满足追求剧情的张力,更要关注生活中被困的人们与情感关系。


03

我是母狼


片中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掉的镜头视角,划重点:


水面之下。


这个镜头,Sir粗略数了数至少三次:


第一次,女儿确诊前,在湖边扫地突然崩溃,观众是从湖面之下看岸边手足无措的她。


第二次,病人身披白纱,黄昏雨夜冲出家门要找旧宅,像新嫁的媳妇奔赴娘家,这时候观众又是从城市河道的另一侧看。


最后,病症把女儿绑得越来越紧,观众又是从水面之下看海边相拥的母女。


电影还有一个从未露面的“第四角色”。


谁在水里?


TA为什么会在水里?


缺席的TA对母女生活有什么影响?



Sir以为这是《妈妈!》的巧妙之处。


它讲述一个现代的故事,却不忘将故人的隐喻,指向那个失语、脏躁、窒息的特殊时代。


打住。


具体深意,请毒饭们亲自去电影院里体会。


回到母女本身。


母女最终是失去了体面,但片子给观众保留了些许体面的温柔。


总不可能一直这么难过吧。


对于善良的观众来说也是很现实的问题,这对老年母女有谁来关心、照顾呢?


别忘了文淇饰演的小偷。


女儿的宽容让她走上正途,几年后,带着孩子回来到母女身边。


快速的剪辑,让一切仿佛充满阳光,给母女二人的苦闷生活带来解药一般的出口。



真能走出来?


仅仅从打光来看,这个片段都与之前之后存在割裂,而且,电影中,文淇帮着小院锄草打理绿植,可后边这个小院依然是荒芜。


这会不会只是一厢情愿——我救赎一个失足少女,那我是不是也可以得到善报,也得到救赎?


问题同样抛给观众。


你要如何面对生活中那些无解、无助、无因的循环。


Sir就说几个细思恐极的细节。


母亲推着女儿来到海边吹风前,自己吃药都要用一只手,捉住另一只手才能准确地把药粒送进嘴里;


养老院吃完一顿自助餐,同桌得帕金森病的老头已经让老伙伴们习以为常,知道全身要抖几次才能站住;


走出餐厅大门,一个失智的女人塞给母女一把糖说路上吃,走了就不要回来;


在海边也遇到一对年轻些的母女,她们告诫要涨潮了,快走;


可母女却穿着精致的衣裳,原地相拥。


……


她们要干什么?


水面之下的TA是什么心情,绝望、还是悲悯?



从处理手法来说,导演这一次选择了寓意丰富、开放式的结尾,Sir以为这是一次对观众信任的“升级”。


导演上一部作品《春潮》,同样讲述母女故事,却选择了过于饱满甚至有点压迫的手法。


郝蕾饰演的记者在病房窗前面对东北工业城市的新霓虹呢喃独白,长达10分钟,无视病榻上好不容易睡着的母亲。



演员当然没话说,但从整片的观感而言,Sir就觉得处理过火了,创作者急切地站到剧情和角色之前的激情表达,可能会让一部分没有准备好的观众觉得错愕。


相比之下,《妈妈!》明显更成熟。


它把表达揉进生活日常的细节里,反而会提供观众更绵长的触动与思考。


最后就说一个吧。


患病之后的女儿,回家被锁外边,内急,然后小便失禁。


下一场戏,她抱着母亲痛哭。



残酷在哪?


病人明知道病程是认知断崖式下降,但最先打败他们,让他们恐惧的是什么。


是作为独立的人,尊严瞬间崩塌,一地碎片绝不可能复原。


电影里的母女已经被导演善意地修饰得很梦幻了:高知家庭,言行得体,节制自律……


可她们经历的痛苦丝毫不会因此减少。


电影外,根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1》的数据。


中国有1324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且其中女性的数量和患病几率要明显高于男性。


原因,就是女性的情感更细腻丰富,发生情绪的波动,不好的记忆更容易造成内心的压力和郁结。


换句话说——情感越丰沛,折磨越深。


因此,Sir才会想对电影结尾的处理致敬。


面对让人丧失一切的病痛。


面对女儿已经失去灵魂的躯壳。


母亲哪怕自己也要面对风暴撕扯,却一直坚定地拥抱孩子,轻声应承:


对!我是妈妈!


这是对片名的扣题。


妈妈是什么?我们听过见过,大海啊妈妈,烛光里的妈妈等等经典描绘。


这部电影少见的用了一个词:母狼。



这是母亲得知女儿生病之后决定甩掉多年来躲进去的慵懒、萌憨,重拾武器开始战斗,出发前对自己的册封。


这是力与美、本能与技能、绝望与希望、天赋与经验的高度凝结。


只要孩子在,孩子需要,再老的母狼在多么现代的“丛林”都能调动她所拥有的一切保护孩子,保护她的天真与善良。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可怕的疾病,也是一种残忍的文明癌症。


但面对它,母狼的挣扎、抗争告诉我们:


我们要始终记得生命的意义在于,无论短长,在哪里终结,经历了什么,我们的灵魂都将比来到这个世界时更加高尚、坚韧、纯粹,哪怕只进步了一点点。


每个人的一点点,构成了未来。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吉尔莫的陀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