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一些有爱的故事

2022-10-24 19:27 作者:人民网 围观:

正能量:这4篇民族团结微故事,走心了!,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人民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些有爱的故事1

广西作为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长期以来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民族关系十分融洽。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程中,涌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在此摘录三四,以飨读者。

中华中路社区:

城市民族工作创造全国经验

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各族群众亲如一家

南宁市西乡塘区衡阳街道办事处中华中路社区是南宁火车站所在社区,原来仅聚居有壮族、汉族,改革开放后,瑶、苗、侗、维吾尔等民族的群众陆续来到这里居住,少数民族人口占社区总人口的30%以上,是外来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集中最多的社区,也是新疆籍维吾尔族外来务工人员最集中、流动性最大的社区。

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各族群众同歌共舞

多年来,社区扎实开展城市民族工作,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办法,对社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承诺做到“六到位”(即民族政策宣传到位;弱势群体帮扶到位;困难学生助学到位;矛盾纠纷调解到位;文化体育活动到位;信访内容落实到位),为社区少数民族服务内容做到“四提供”(即提供生活服务、宣传服务、网络服务、生产服务),采取“一卡(少数民族群众服务卡)、二簿(外来少数民族情况登记簿和少数民族群众活动记录簿)、三联手(与管段民警联手、与辖区商业网点办公室联手、与社区劳动保障站联手)、四经常”(经常联系沟通、经常宣传教育、经常提供信息、经常开展活动方式),让外来少数民族在南宁融得进、留得住、过得好,创造了全国经验。2010年被全国妇联授予首批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社区。2011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2012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社区”称号。2017年荣获“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社区”及“南宁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称号。中华中路社区党支部书记谢华娟同志用“真心、热心、爱心”,赢得少数民族群众的“开心、顺心、放心”,把中华中社区建成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谐友爱的大家庭,诠释了“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被居民亲切地称为“民族团结进步使者”。

龙胜各族自治县:

一家十口情融五族

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八滩村里排屯侯正荣一家11口人,四代同堂,汇集了苗、瑶、侗、壮、汉5个民族的成员,尽管各民族的生活习惯有所不同,但在这个多民族家庭里,家庭成员之间却能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一家四代五民族全家福照

侯正荣一家的族际通婚源于50多年前。当时,壮寨小伙侯正荣当兵回来,经人介绍,与来自马堤乡的苗族姑娘喜结连理。而后,生下侯日孟、侯日莲两个女儿。长大后,侯日莲外嫁,侯日孟则按当地的习俗,招侗族上门女婿王成建。侯日孟和王成建生下侯光源和侯光祖两兄弟,分别跟随爷爷和父亲的族属,加入了壮族和侗族。侯光源在一次相亲活动中,结识了瑶族姑娘潘艳梅,并喜结连理;而多年在广东打工的侯光祖,与同事、湖南邵阳籍的汉族姑娘结成了夫妻。侯光祖生了2个男孩,侯光源婚后一年生下了1个男孩。3个男孩分别加入了瑶族、侗族和壮族。前几年侯光源的奶奶不幸去世,曾经的11口之家变成了今天的10口之家,有苗族和汉族各1人、瑶族2人、侗族和壮族各3人。5个民族组成一个家庭,虽然民族风俗习惯各异,但始终吃住在一起,有事一起干、有乐一起享、有苦一起担,和和美美、其乐融融。2014年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

防城港市防城区峒中镇尖峰岭哨所:

一个边民就是一个哨兵

1979年3月,防城港市防城区峒中镇尖峰岭哨所在边境轰鸣的炮声中成立,陆兰军父亲陆之方从峒中镇尚义村民兵营副营长位置上,调任尖峰哨所第一任哨长。3年后,刚从部队转业回来的二哥陆兰廷从父亲手中接过钢枪,成了尖峰岭哨所第二任哨长。1990年,在父兄的影响下,陆兰军在围胆哨所当上了一名哨兵,1996年3月,二哥因部队工作需要调离哨所,陆兰军自告奋勇接过重任,数年如一日坚守在这边境线上的高山哨所上,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戍守边疆民兵的忠诚情怀。

哨所民兵在中越边界1324号界碑站岗放哨

尖峰岭哨所设立以来,陆兰军所在的尚义村400户人家中就有350人当哨兵;全镇先后有561名边民来到尖峰岭哨所当哨兵,其中坚守5年以上的就有220人,坚守10年以上的有15人。而陆兰军,却坚守清贫28载。尖峰岭哨边境巡逻路线长24.5公里,有26块界碑。界碑所立之处人迹罕至,陆兰军28年如一日地带领哨兵在这崎岖的山路上步行巡逻,行程共6.6万多公里,可绕地球赤道1圈半之多。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陈双村:

“六联六促”促和谐

苗族青年韦玉荣在指导毛南族、瑶族等群众种植水果

各族群众欢唱民族团结歌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陈双村是个移民大村,居住着壮、汉、毛南、苗、瑶、水等多个民族,形成了“一村多族”的民族居住格局。其中,双乐苗族、东兴瑶族、龙江毛南族3个村民小组分别始建于1995年、1996年、2004年,共安置县境内贫困移民71户294人,是一个民族团结示范村。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指引下,该村党总支针对 “一村多族”新情况,扎实有效地开展了 “六联六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屯务联管,促进文明新风建设;生产联营,促进群众脱贫奔小康;婚嫁联姻,促进民族感情相通;治安联防,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品牌联创,促进民族文化传承),鼓励各族群众互动交流,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邻居,结美满姻缘,共建美好乡村社区,激发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共同体意识。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996年不足500元增加到2017年的15000多元。该村2014年被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2017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一些有爱的故事2

新华全媒+丨 “沪”助:有情有爱有故事!这个菜篮子真香

这两天,一些食物和生活用品

被摆放在

上海市松江区泗泾镇玉兰苑的楼道里,

并配上了

“可供自取、给有需要的人”的提醒;

在洞泾镇长泰西郊小区,

物业工作人员也频繁收到来自

特别“家人们”的礼物。

特殊时期,物资紧缺,

但邻里情却在人们心间涌动。

她,分享食物给有需要的邻居

“谢谢!我拿了一颗青菜、两根火腿肠、一根胡萝卜。”

在玉兰苑14号楼道里,

可供自取的食物引起了居民们的注意。

一把椅子、一个塑料箱,

看上去有些简陋,

但里面却装满了

青菜、生菜、芹菜、胡萝卜、

土豆、番茄……

菜品非常丰富。

而拿走蔬菜的邻居

也会主动在楼道微信群里留言表示感谢。

原来,住在12层的居民刘媛

得知邻居们物资紧张,

就把自己准备的一些蔬菜拿了出来。

“封控前我和朋友跑了几家超市,准备了很多食物。我们平时吃得也不多,所以就分出一些给更需要的人。”

令刘媛没有想到的是,

大家在领取自己所需的同时,

也不忘给塑料筐里添加食物,

就这样,香肠、柠檬、牛奶、饮料

也陆续出现在了塑料筐里。

TA们,共同维护“共享菜篮”

受到14号楼的启发,

几天之后同小区22号楼居民曹奎

也拿出了几个纸箱,

并附上“公告”:各位邻居,捐出不吃的菜,有需要自取!

曹奎说,由于大家口味不同,

抗疫物资中有些蔬菜

并不合自己的口味,

但可能其他人喜欢。

为了不浪费食物,

他在楼道里发出倡议,

让大家捐出自己不需要的蔬菜。

同时,曹奎给“共享菜篮”

配上了温馨提示:

“如果是易腐烂或需放冰箱保存的食品,先在群里说一下,若有人需要再拿出,避免浪费;每次物品增减,可以由当事人拍照分享在群里,时时掌握菜篮子情况,避免过多的人员流动。”

渐渐地,共享菜篮子里也出现了

水果、牛奶等一些紧俏品。

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外国语学校的

美术老师赵庆庆

还为“共享菜篮”画了一幅画,

菜篮里“装”满了蔬菜。

“疫情之前,我们这幢楼的邻居各自忙碌,互不相识,只有在电梯碰面时,才会点头打个招呼。没有想到,疫情让我们的心聚在了一起,大家都能感受到彼此给予的温暖。”

这里,是我们共同的家

距离玉兰苑七公里外,

洞泾镇长泰西郊同样传递着

暖暖的邻里情。

邻居业主们时不时地给物业工作人员

送来礼物,

五花八门有近100份。

“居民们送来的什么都有,蔬菜、水果,半成品的鱼香肉丝、蹄髈……太多了,我都数不清了。”小区物业经理黄海华说。

3月31日,启动封控的前一晚,

物业35名工作人员就将家安在了小区,

将几间办公室收拾成了宿舍,

有人睡高低床,有人打地铺,

大家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抗疫工作中。

当天就有不少居民拿来了自家的

被子、枕头给他们应急。

面对收到的礼物,

黄海华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居委会每天都提供工作餐,生活上不缺什么。为小区业主做些工作是我们的职责,他们太客气了。”

策划:齐慧杰

监制:文晶

统筹:周样波

编辑:王楚天 陈盛 贾丽

陆怡怡 陈菲茜

图片:受访者提供

来源:新华社现场云

上海市松江区融媒体中心

一些有爱的故事3

隔离病毒,不隔离爱。疫情防控期间,坪山也发生了不少有爱的故事,温暖了这个城市,也温暖了坪山人。一线医务人员缺少最紧缺的物资,坪山街道办送去了;马峦街道办心系辖区困难群众,保障生活需求的同时关注他们的防疫需求;复工防疫物资遗落在了公交车上,公交司机帮忙寻回;流浪汉在坪山社工的帮助下,也得到了很好的安置。

坪山街道慰问 抗疫一线医务人员

近日,坪山区坪山街道开展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及家属慰问活动,同时还送上了爱心企业捐赠的口罩等物资,并对坚守在一线的医务人员及家属表达慰问。

自打响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以来,坪山街道社康中心的医务人员加入疫情防控三人小组,配合社区工作人员及辖区民警每日穿梭于千家万户,收集疫区来深人员信息,为来深人员测量体温,引导居民做好科学防护措施,给居民送去最贴心的服务和关爱,构筑起护佑健康安全的有力屏障。

坪山街道办事处公服办、街道计划生育协会等部门组成的慰问组,来到了辖区的八个公立社康中心,为最美的战疫英雄送来了《致全街道奋战在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的慰问信》以及爱心企业捐赠的豆浆、泡面、除菌洗手液和口罩等防护用品,叮嘱他们加强防护,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鼓励他们继续守卫居民的健康,守护我们的家园。

“真是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啊,现在最缺的是口罩,太感谢你们了!”“你们太有心了,还特地送来了物资,辛苦了。”社康中心医护人员对慰问组表示感谢。

马峦街道为困难群众 筑牢疫情“防护墙”

疫情发生以来,马峦街道在做好辖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着力做好各类救助对象的防疫知识宣传及防疫用品保障,以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高度责任心,织牢了精准救助的“民生网”,筑牢了疫情防控的“防护墙”。

疫情期间,马峦街道公服办工作人员始终坚守岗位,及时为困难群众发放低保金、“分类施保金”、养育扶助金、住房补贴等各类兜底保障,为困难群众坚持居家隔离吃下了“定心丸”。据统计,其间共向辖区困难群众发放救助补助金42760元,发放各类慰问金56760元。

春节以来,针对部分困难群众信息渠道较窄的特点,街道公服办联合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到困难群众家中发放防疫宣传资料,讲解防控注意事项。工作人员还用客家话录制了防控提示语,并通过手机发放给困难群众本人或其家属反复播放,通过接地气的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困难群众的防控意识。

2月14日,在前期排查梳理的基础上,结合群众诉求,马峦街道公服办及时为辖区17户困难家庭送去口罩900个,解决了他们防护用品紧缺的燃眉之急。2月23日,马峦街道办为辖区低保户、低保边缘户及困难家庭送去大米、口罩、消毒液等防护物资,进一步保证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有保障,防护物资有着落。

公司防疫物资遗落 公交司机帮寻回

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口罩、消毒洗手液等防疫物资成为最急需的物资。2月24日上午,东部公交六分公司宝龙车队963线路驾驶员陈志祥从碧岭发往宝龙南总站后,例行对车辆进行检查时,发现了两袋防疫物资,里面有口罩、手套、消毒洗手液及防护服。陈师傅表示,现在是疫情防控口罩紧缺时期,失主丢失这些东西,肯定会着急的。于是,他立即把两袋拾到的物品交到车队管理员手里,进行登记保管。

之后,车队工作人员接到了失主的电话。经车队工作人员核实情况,正是陈师傅拾到的防疫物资。

获悉可以领回失物,失主张先生急忙赶到宝龙南总站,他称自己开了个小公司,已经陆续让员工复工了,这些防疫物资是他托亲朋好友千方百计帮忙买到的,准备发给复工的员工们佩戴。“现在要求全部佩戴口罩出门及做好防护工作,如果没有这些,员工往后都不能正常上班啊,太感谢你们了。”

街道社工服务站 接流浪乞讨人员“回家”

据悉,针对流浪乞讨人员流动性大,易成为疫情防控盲点的特点,马峦街道公服办组织社区对辖区内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了摸底排查,劝导其入住临时安置点,对于不愿意前往的乞讨人员,工作人员定期核查情况并及时上报;针对少数因疫情不能返乡、务工不着、投亲不遇者反映无处居住的情况,街道专门安排工作人员进行解答;同时,街道选定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应急庇护场所,用于安置相关受助人员,全力筑牢疫情防控的“防火墙”。

近日,流浪人员吴叔在坪山街道社工的安排下,住进了临时安置点。“阿叔,您就在这里安心地住着,记得多喝水,勤洗手,按时吃药,做好个人防护。这是我们的电话,有需要第一时间联系我们。”社工叮嘱道。

吴叔是坪山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在疫情期间服务的第十八个流浪乞讨人员,社工在六联社区珠洋坑附近发现吴叔,在给他测量体温的过程中,发现存在发热的情况,于是紧急联系坪山区民政局和坪山派出所,一同将其送往坪山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经检查确认是普通感冒发烧。社工安抚了吴叔的情绪,帮助他在医院安心治疗。

之后的一段时间,社工站社工一直保持着对吴叔健康状况的关注。2月24日,社工接到医院电话,吴叔已基本痊愈,并解除医院隔离。在与区民政局沟通确认后,社工便前往医院接吴叔出院,并将其送到坪山区流浪乞讨临时安置点,也是疫情期间流浪乞讨人员的“家”——深圳颐爱医院,同时继续居家观察14天。在医院护士的指引下,社工帮助吴叔完成了信息登记,并陪同来到住的房间,待疫情过后,社工将联系其家人,并帮助阿叔回到自己的家乡。

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坪山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累计跟进流浪乞讨人员36人次,其中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9人次,包括发放爱心食品和棉衣棉被等。社工介绍,在疫情期间明确优先服务困难以及流浪人员的政府兜底职能,辟出专门区域安置这些流浪乞讨人员,向流浪人员敞开怀抱,让他们得到及时救助、亲情救助,放心住下来。

本版采写/摄影:

坪山通记者 曾海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