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我和我的家乡有那个故事

2022-10-24 19:25 作者:我和我爱的家乡 围观:

民间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我和我爱的家乡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我和我的家乡有那个故事1

张大妈今年73岁,50年前嫁到了这里,当时家里穷得叮当响,丈夫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人,没啥大理想,就是想种好地,养活全家就知足了。可是这结婚以后张大妈却怎么也不怀孕,老伴是着急上火,去医院检查居然也查不出来什么毛病,可就是不怀孕,你说怪不怪?后来张大妈听说一件事儿,也就是我们当地所说的,先抱养一个孩子,然后啊,就会怀孕了。虽然这事儿没有什么根据,可是张大妈还是愿意尝试尝试,再跟老伴商量好之后,就托人抱养了一个女儿,取名招弟。就是希望女儿的到来能让自己怀孕生个男孩儿。在农村老家如果没有儿子,会被人看不起。说也奇怪,在招娣抱养过来的第二年,张大妈呀,就怀孕了,并且还是双胞胎,这可让张大妈和老伴高兴坏了,等孩子生下来以后,居然是两个儿子。这消息一下子就在村里啊炸锅了,说招娣就是张大妈的福星。这年招弟才三岁,刚开始的时候,张大妈呀,对招娣很好,可是这突然又生下两个儿子,本来家里就不富裕,又一下子添了两个儿子,日子过得是紧紧巴巴,逐渐就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两个儿子身上。这招娣也非常的懂事,在自己七八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帮张大妈看孩子做饭了,去地里割草,在家喂猪喂牛喂羊,为了能让弟弟上学,招娣只上了小学二年级便辍学了,在家帮忙干活。后来十几岁的时候便跟着南下打工了。招娣在外面省吃俭用,将省下来的钱都寄给父母,让弟弟上学。日子呀,就这样艰难地熬了过来。再招娣19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了,一下子失去了家里的顶梁柱,全家人都悲痛不已。招娣便从打工的地方回来,支撑起了整个家。后来两个弟弟也大学毕业了,找了工作,谈了对象,招娣和母亲一起将两个弟弟的婚事给办好了以后,才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招娣在相亲的时候有个要求,就是离家要近,不能远离,就是为了方便照顾母亲。很快招娣也成了家。有一天,母亲突然接到通知,老家要拆迁了,家里的老房子还有几亩田地都占用了,一共赔偿了两套房子和50万元拆迁款。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两个儿子高兴得差点跳了起来,他们都没有经过招娣就直接将这50万给分了。这张大妈知道之后,气得吐了口血便卧床不起了。眼看自己要不行了,张大妈便将几个孩子叫到了跟前,安排后事。张大妈说,这两套赔偿的房子就给两个儿子吧。至于招娣,张大妈说,在里屋的床底下有一个箱子,里面是自己原来的陪嫁,都是一些衣物,就留给招娣,希望她能好好的保管。招娣哭得很伤心,张大妈后来撒手西去,办完了母亲的后事,两个弟弟。把招娣连着那个箱子一块撵了出去,招娣越想越伤心,回到家之后,招娣就开始整理起母亲送给的那个破箱子,里面啊是一些旧衣物,把衣服拿出来后,看到箱子底部居然还有一个夹层,招娣打开夹层之后就直接愣了,夹层里面还有一个小毛巾,裹着一些东西,打开里面居然是一对翡翠手镯。还有四只小碗,另外还有一串银元。招娣的老公看到之后大叫了一声,说,这些东西都是好东西啊,可比那两套房子值钱多了。丈夫在打开四只小碗的时候,其中一只小碗里面啊,有个纸条,上面呀,歪歪扭扭地写着一些字,原来这是母亲留给招弟的信,信上说道,早些年是因为家里条件不允许,亏待了招娣,后来啊,两个弟弟。出生让家庭更加的贫穷,如果没有招娣,就没有这个完整的家。如今拆迁有钱了,两个儿子却过河拆桥,当时他不能将房子留给招娣,如果留了,肯定会大闹起来,所以只能将这些老古董送给招娣,希望能弥补招娣一些。看到这里的时候,招娣早已哭得泪流满面了,后来老公找人鉴定了一下这几件东西的总价值。超过了300万,招娣却不舍得卖,这是母亲留给他唯一的东西了。后来弟弟知道了这件事儿,又跑过来问,招娣要这些东西,您觉得招娣应该将这些东西返还给他那两个弟弟吗?留下您的观点

我和我的家乡有那个故事2

一堂思政课,开到了祖国大地上。

今年春节前,中南民族大学10余名学生回到各自家乡,回访习近平总书记10年来春节前夕看望慰问过的人民群众。

节后至今,利用各种时机,这些大学生又陆续重返了家乡,重访了乡亲,聆听了乡亲们的脱贫故事,了解了乡村振兴经验,以自己的所见所闻见证了家乡这10年来的巨变。

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长江日报记者采访了他们,听他们讲述如何以自己的脚步去丈量中国的大地、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时代的脉搏。

布楞沟村

吃水不忘总书记

13日,“总书记来过我家乡——我看家乡十年发展变化”活动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行。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亲眼目睹亲身经历后,我真正感受到布楞沟村短短几年间发生的巨大变化。”10月13日下午,“总书记来过我家乡——我看家乡十年发展变化”活动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行,东乡族学生马蕊现场分享她春节期间返乡探访布楞沟村的见闻。

位于甘肃东乡族自治县的布楞沟,在东乡族语中是“悬崖边”的意思。布楞沟村是个盼下雨又怕下雨的地方,不下雨——旱,一下雨——屋里和屋外一样泥泞。村里家家都备着好几个特制大木桶,祖祖辈辈要么赶着毛驴到十几里外的河里用木桶挑水,要么从自家门口水窖里用木桶取水。

2013年春节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布楞沟村看望了马麦志一家。那时马麦志一家还住在土坯房子里,客人来了只能坐在土炕上,屋里没什么家具,几个特制的水桶格外显眼。

今年春节期间,马蕊探访布楞沟村。“走进马麦志大叔家的大门,迎面就看到了自来水旁石碑上的两行字:吃水不忘总书记,永远感恩共产党。”

吃水的问题解决了,马麦志还成了村里的水管员,管理和维修村子里的自来水管。如今的布楞沟村,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干净方便的自来水,过去的木水桶闲置下来,成了村史馆的陈列品。

大学生马蕊(右一)在布楞沟村与马麦志大叔一家合影。

2015年10月,布楞沟村易地搬迁安置点建成,全村人搬进了山脚下政府集中建设的新农村,清一色的小平层砖瓦房整整齐齐,马麦志一家也住进了新房。

实地探访布楞沟村,马蕊亲眼看到,过去的泥巴路变成了笔直的柏油路,荒芜的大山被绿色的植被覆盖,无人问津的荒郊野岭开始发展旅游业……马蕊讲述着这一切,不禁哽咽起来,双眼噙泪。

“如今的布楞沟村路宽、水清、日子旺,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总书记当年的嘱托变为了现实。”马蕊感叹。

三河村

总书记再来就不用弯腰进屋了

吉好也求以前的家。

如今的吉好也求家宽敞明亮。

今年春节期间,中南民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2021级本科生勒吾五呷回到家乡大凉山,探访了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一家。10月13日下午,勒吾五呷在中南民大,现场讲述了她的探访经历。

探访的时节正赶上春节临近。在吉好也求100平方米的新房,勒吾五呷看到门上贴着鲜红的“福”字,腊肉挂满房梁,家具齐全,孩子都有独立的房间,墙上挂着总书记来看望时的合影,照片下贴着一张张奖状,那是孩子们在学校获得的各项荣誉。

2018年春节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大凉山时,吉好也求一家住在旧房子里,由于房门太低,习近平总书记只好低着头弯着腰走进屋。现在,新房子门框变高了,宽敞又明亮。吉好也求向勒吾五呷谈及这一切,盼望着习近平总书记能再来他家看看。

勒吾五呷目之所见,三河村的一切都今非昔比。过去,各家土坯房分散在大山各个角落,没有厨房、卫生间,人畜混居。如今的三河村整体搬迁,层层叠叠的砖瓦房聚居成一个崭新的村落,每家每户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齐备,功能齐全,政府统一配置了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

吉好也求家的5个孩子,大女儿今年读高中,大儿子在昭觉读书,二女儿、小女儿和小儿子在西昌市一所学校里读书,成绩都不错。

“我也是大凉山的孩子,我最深切的感受就是:大凉山的教育有了大幅改善。”勒吾五呷说,过去大凉山贫穷,不重视教育,很多小孩尤其是女孩子读完小学就辍学了。而现在,村里的小孩都可以上幼儿园了,大学生也不再是“稀罕物”。

大凉山的交通也有了大变样,以前是“出门靠走路,过河靠溜索”,2022年复兴号动车组开进了大凉山,勒吾五呷坐着动车就可以去武汉上学。

司莫拉佤族村

乡村旅游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司莫拉佤族村如今的道路干净整洁。

“每天都有很多来司莫拉参观的游客,他们穿梭在村寨里,体验着佤族民族文化特色的祈福木鼓,观看和认识司莫拉的发展历程。几位来自山东的阿姨说,司莫拉佤族村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感受特别好,情不自禁唱起歌跳起了舞……”今年暑假,中南民大2020级学生寸稷再次探访司莫拉佤族村,在日记里写下了每天的见闻和感受。

司莫拉佤族村是云南省腾冲市清水乡的一个村寨。寸稷曾于2014年去过一次司莫拉佤族村,他记得,当时的司莫拉佤族村还很荒凉,乡道曲折狭窄,杂草丛生。

2020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司莫拉佤族村寨,看望了村民李发顺一家。习近平总书记在李发顺家看得很仔细,问得很仔细,看了房间的冰箱电视,看了厨房锅里的饭菜,还看了他家的猪圈。回到客厅,李发顺邀请习近平总书记和全家一起做大米粑粑。

今年春节期间以及暑假期间,寸稷又先后两次探访司莫拉佤族村,与村民李发顺同吃同住了几天,亲身感受到这里的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的到访,一下子带“火”了司莫拉佤族村,游客比以前更多了。李发顺的家庭餐馆生意也很好,几乎每天都有一些游客采购他制作的大米粑粑。李发顺的儿子即将从部队退役,已选择好了心仪的院校继续学习深造。女儿也于去年考上了研究生,一家人都在向往着越来越好的生活。

司莫拉佤族村的整体面貌也大幅改善。寸稷探访的这几天里时常到村子里散步,他看到道路干净整洁,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村里建设了阅览室,让大家在闲暇之余读书看报,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

“在佤语中,‘司莫拉’意为‘幸福的地方’。记忆里,2014年那个荒凉的司莫拉佤族村已经大变样。如今,‘幸福的地方’实至名归。”寸稷在日记里写道。

神山村

激光雕刻让传统竹艺走出大山

“绕着曲折的环山公路一路向上,真是十足的山路十八弯,让我晕头转向,无法想象当初生活在山区的村民需要忍受交通不便所带来的苦。”从江西省井冈山市新城区出发,乘车前往茅坪乡神山村,今年暑假,中南民大教育学院2019级学生陈小婕再次探访了这个小山村。

以前神山村村民都是先挑着山货去集市上卖,再拿卖货的钱去买生活必需品,最近的集市大拢都得步行13公里,天蒙蒙亮就得出发,天擦黑都未必赶得回。

2016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沿着崎岖山路来到神山村。在红军烈士后代左秀发家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一家人立足本地资源、依靠竹木加工增收脱贫的做法给予肯定,祝他们生产的竹筒畅销。村里家家都忙着准备年货,习近平总书记每到一处都向乡亲们问好,看到一家正在打糍粑,他饶有兴致参与打了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让这个小小的村落发生了巨变。神山村成了当地的热门旅游景点,左秀发家也热闹起来。

一进村,陈小婕远远就看到一幢幢黑瓦白墙、斜顶红边的小楼,村里房屋沿着小溪依次而建,都是由政府统一出资建成的。如今村里每家每户门口都摆着售卖的旅游产品,有自产自销的神山茶、甜津津的神山黄桃,还有一些竹制工艺品等等。

村口规整的停车场停放着数十辆旅游大巴车,陈小婕随着游客走进左秀发老人的房屋,左秀发老人正在为游客介绍:“这些手串都是我们自己做的,是山上的木头,很好的,大家可以看看。”陈小婕看到左秀发老人大大方方地向游客展示激光雕刻,原来随着科技发展,神山村也引入了激光雕刻技术,生产效率提高了。左秀发老人说,习近平总书记来神山村,给隐藏在深山里的小村子带来发展契机,他们也借机将井冈翠竹推广了出去。

2016年3月,神山村以“龙头企业+品牌+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进龙头企业,率先成立了第一个产业合作社——井冈红神山村绿韵茶叶专业合作社,全村21户贫困户全部登记入社,形成了“户户有股份,人人有工作”的局面。2016年之前,神山村人均年收入最多只有3000元,如今已达3万元。现在村里很多人家还买上了汽车。

在日记里,陈小婕写道:“看着这个小村子现在欣欣向荣的模样,不禁感叹它的变化之大。”

德胜村

光伏电站成了“铁杆庄稼”

德胜村今貌。

“姐,家里一切都还好吗?”10月14日,正在英国当交换生的中南民族大学学生霍玮琪,与张北县德胜村的徐亚茹连线,问候家乡近况。

“都挺好的,你看这些智能化建筑,上次你来还没有呢!”徐亚茹是德胜村宣传干部,她告诉霍玮琪,德胜村新建了一排排极具科技感的太阳能建筑,让村庄显得很现代。今年8月,为期7天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在德胜村举行,来自全球29所高校的代表队前来参赛,建造了很多新能源住宅样本。大赛结束后,这些建筑也永久保留在德胜村,为坝上高寒开展太阳能体系化应用提供了新样本。

张北县德胜村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2017年1月24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张北县,踏着皑皑白雪进入小二台镇德胜村,走进困难群众徐海成家看望。而徐亚茹正是徐海成的小女儿。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来时,她还在外地求学,2020年她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今年1月27日,霍玮琪来访过她们家。

当年,德胜村413户中就有212户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种点土豆、山药之类的,也没有水浇地”。

“我们村早已不是当年的贫困村了,习近平总书记来的时候,我家还是土砖平房,如今已变成上下两层150平方米的新民居。尤其是在成为冬奥会重要的赛区后,村里日新月异,现代化了。”

2017年开春,德胜村成立蔬菜种植合作社,建起280个微型薯大棚,建起马铃薯育种产业链条,让一粒粒土豆种子成为大家眼中的“金豆豆”。不仅是种土豆,德胜村还建起两座村级光伏电站,有了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2018年底,德胜村整体脱贫出列。2019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3700元。

“日子越过越好了,我们家搬进上下两层150平方米的新民居。”徐亚茹说,这几年,家里靠着承包大棚,一年纯收入超过10万元,还购置了拖拉机和7座商务车。毕业后,她也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家乡。

“我对家乡有感情,希望用自己的眼睛和手中的笔,发现家乡之美,描绘家乡之美,把我们张北的故事传得更广、更远。”她说。

化屋村

生活像黄粑一样甜

“我们的生活,确实是越来越幸福甜美。”10月15日,大学生记者赵栩栩联系42岁的赵玉学时,听到了他爽朗的笑声。

作为赵玉学同县的老乡,赵栩栩曾在今年1月坐两小时大巴来到赵玉学家,看到赵玉学家住在150平方米的房子中,水电都通了。赵玉学告诉他,“原来我家是木房,破烂不堪。现在我不花一分钱,住在政府帮我建的房子里,还开办农家乐。”赵玉学说,自己是2017年4月30日迁到新居的。

赵玉学、杨鹏英夫妇,贵州省黔西县化屋村村民。2021年2月3日下午,正在贵州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在苗族村民赵玉学家,习近平总书记仔细察看生活居住环境,同赵玉学一家制作当地传统节日食品黄粑,并聊起家常。

在赵玉学家客厅,赵栩栩看到了挂在墙上的3张照片。一张照片中,习近平总书记坐在客厅沙发上,一边和赵玉学一家制作黄粑,一边聊家常。另外两张照片,则是赵玉学原来住的老房子和现在新房子的对比。“这两张照片是我们一家,也是我们化屋村告别贫困、开启新生活的见证。”赵玉学说。

黄粑是当地传统节日食品。赵玉学说,现在自己不出去打工,在家做黄粑,软软的黄粑受到游客欢迎。他也有了品牌意识,给自己做的黄粑注册了“赵玉学”商标,“我买了真空包装机,采用真空包装,保质期延长。”赵玉学还告诉赵栩栩,3个孩子都在上学,“17岁的大儿子在贵州贵阳读职校,14岁的二女儿在上初三,12岁的小女儿在上小学六年级。希望他们都能走出大山,多看看外面的世界”。

村里坚持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的初衷,主打乡村生态旅游,以此带动黄粑、苗绣等特色产业,奋力实现乡村振兴。过去停泊在化屋码头的渔船,如今变成了旅游观光的游船。曾经靠打鱼为生的渔民,如今收起渔网发展起了旅游业。赵栩栩说,乌江水越来越清,小村庄越来越热闹。

(长江日报记者周劼 汪洋 陈晓彤 胡义华 通讯员 梁潇潇 邓俊熙 方明 蓝永丽 策划统筹 刘安娣 翟晓林 余坦坦)

【编辑:张靖】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我和我的家乡有那个故事3

要说自己的家乡,好像许多人都有故事。

但人们总感到,家乡,家乡,这里面有一个“乡”字,这就应该是农村吧?确实,绝大部分人,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往上数三代,几乎都是农村人。

可我就不是。我出生在长春市,成长在长春市,也养老在长春市。因为,现在,我开的退休金,都是长春市的年轻人创造的财富吧,所以,我感恩长春市。

我往上数三代,还是长春市人。我出生在1952年,那时,刚刚建国不久,长春市,还是全国15个直辖市之一呢,你们说,是不是大城市。

1954年,我两岁。吉林省省会,就从吉林市搬到了长春市。长春市成为吉林省省会。我这不是废话吗?

其实,长春市还带着一个“耻辱的光环”。因为,她从1931年开始,被日本侵占,还成了伪满洲国的首都“新京”。伪满留下了大量的“兴亚式建筑”,成为一景,到今天,伪满皇宫博物院已经是五A级景区,每天人头攒动。

新中国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吉林省就有11个。最著名的,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这可是毛主席题写的厂名。

长春市的特点是“汽车,电影,君子兰”。这个始于七十年代末的说法,是相声大师候宝林先生在长春市演出时,“现场现挂”首先提出来的。

汽车,是指一汽,我国最早最大的汽车厂。电影,是指“长春电影制片厂”。长影厂的电影,全国人民都看过,因为她是新中国最大的电影厂。

《白毛女》的北风哪个吹,《上甘岭》的一条大河,《祖国花朵》的荡起双桨,《五朵金花》的蝴蝶泉边好梳妆,《冰山上的来客》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英雄儿女》的风烟滚滚唱英雄,那一曲不脍炙人口,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些,都出产自长春市啊!


君子兰是怎么回事呢?君子兰是一种花。是从伪满洲国皇宫里流传出来的一种名贵花卉,在民间慢慢发展,成了气候。到八十年代初,长春市几乎家家都有了。君子兰市场畸形发展,用现在的话说,已经形成了“君子兰产业链”。

大小君子兰都能卖钱。花籽都能卖钱,籽还没有成熟,就已经被预售出去了。好花要上万,上十万,上百万。那可是八十年代,那是不是天价?

有个聪明人,在市场“东头”买了一盆君子兰,没撂地,走到市场“西头”,再卖出去,就整整挣了三万元钱!

长春市好多人,靠君子兰发了财。我的单位同事几乎人人参与其中。有一个同事加朋友,他父母亲靠卖君子兰发了大财,当时能有百八十万吧。几个儿子都借了光,早年就用这钱开始投资饭店,直到现在,都干成了连锁饭店的董事长了。他们的“第一桶金”,是君子兰!


一时间,长春市“家家有兰,人人卖兰”。几乎三分之一的长春市人家,都有君子兰的收入。君子兰的收入,大体要占到人均总收入的三分之一了!

我曾经在市场上只是在手心里紧紧攥着13颗我家里的君子兰打下来的花籽就卖了130元钱那可是相当于我两个月的工资收入啊。因为我,信誓旦旦地说,这个君子兰品种是“圆头短叶和尚”,而买者也根本就不去怀疑。

当时,先是东北的,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沈阳,大连,鞍山,锦州等等各个城市的人们,纷纷来长春市买君子兰。后来,全国各地的人们,北京,上海,广州,重庆,西安,郑州,南京,都来长春市买君子兰。助推着长春市走上了“君子兰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可好景不长。当时的地方领导没看准,没有眼光。如果是像温州,是像义乌,应该早就全力支持了。当时的有关部门认为,这不是正常的经济行为,用主流舆论媒体去发文章打压君子兰经济。同时,不允许有正式工作的职工去经营君子兰买卖,关闭了大量的君子兰市场。

君子兰只好带着她带来的财富走掉了。君子兰价格,价值,从此一落千丈,很快接近销声匿迹了。

要说完全销声匿迹,也不够客观。直到现在,长春市仍然家家养兰,人人爱兰。只不过,她的市场没有了,价格也没有那么贵了而已吧!好的君子兰,也还有上万元一棵的呢。

这就是我的家乡小故事,君子兰的故事。

君子兰,“真君子”!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兰,具有“君子之风”。她还仍然是长春市的“市花”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