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论点在文章的中间的例子

2023-05-20 17:18 作者:辽宁华图 围观:

论据和论点间的那座“桥”,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辽宁华图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论点在文章的中间的例子1

判断推理中的论证题型是必考题,而且它也是在一套试卷中唯一一个会出现多道考题的知识点之一。但是,很多同学对于论证题存在着阅读困难症,主要是由于论证综合性较强,题干和选项都需要读懂。所以方法和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

论证题目中关于搭桥、拆桥的考题非常多,这类考点,在论据和论点之间明显存在着不同概念,或者是不必然推出关系。那么如若是加强论证、前提假设的题目,就需要搭桥。如若是削弱论证,那就需要拆桥。

一、论点和论据话题(概念)不一致——搭桥来加强,拆桥来削弱。

正确答案的特征:去掉相同的关键词,把不同的关键词进行联系起来。

举个例子:

【例】近几年,“痕迹管理”在基层工作中被广泛应用。其优势在于通过保留下来的文字、图片等工作资料,有效还原服务群众的工作情况,供日后查证。某地基层单位为了强化“痕迹管理”,极大增加了工作资料在考核分值中的比重。显然,这样的做法会使当地基层干部将大量精力耗费在保留工作痕迹上。

以下最可能是上述论证潜在假设的是:

A.基层干部对于考核分值十分重视

B.有些基层干部对群众缺少服务意识

C.“痕迹管理”要求保留所有工作痕迹

D.绝大多数基层干部缺少“留痕”条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前提假设。第一步,找论点和论据。论点:在考核分值中加大“痕迹管理”的比重会使当地基层干部将大量精力耗费在保留工作痕迹上。论据:某地基层单位为了强化“痕迹管理”,极大增加了工作资料在考核分值中的比重。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搭桥。该项指出基层干部重视“考核分值”,建立了论点“考核分值中加大‘痕迹管理’的比重”和论据“基层干部将大量精力耗费在保留工作痕迹上”之间的联系,具有加强作用;B项,无关选项。该项讨论基层干部中有多少人缺乏服务意识,与论点基层干部是否会将大量精力耗费在保留工作痕迹上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C项,无关选项。该项讨论“痕迹管理”是否要保留所有工作痕迹,与论点基层干部是否会将大量精力耗费在保留工作痕迹上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D项,无关选项。该项讨论基层干部是否具备“留痕”的条件,与论点基层干部是否会将大量精力耗费在保留工作痕迹上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因此,选择A选项。

再举个例子:

【例】公众人物需要担当更多的道德责任,因为权力和责任是相等的,既然拥有常人不具备的优势地位,那么就应该比一般人承担更高的道德要求。因此,承受更多的舆论批评甚至人身攻击,哪怕是一定程度的失真,也是不得不付出的必要代价。

最能质疑上述观点的一项是:

A.普通人和公众人物应该具有同等的道德责任

B.失真评价会影响公众人物对道德义务的履行

C.更多的道德责任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承受舆论批评

D.公众人物正是因为没有尽到道德责任才会受到舆论批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削弱论证。第一步,找论点和论据。论点:公众人物应承受更多的舆论批评。论据:公众人物需要担当更多的道德责任。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削弱论据。普通人和公众人物应该具有同等的道德责任,说明公众人物不需要承担更多的道德责任,具有削弱作用;B项,无关选项。“失真评价对道德义务履行的影响”与论题“应该承受更多的舆论批评”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C项,拆桥。“更多道德责任”不必然得出“应承受更多的舆论批评”这一结论,切断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联系,具有削弱作用;D项,无关选项。公众人物为什么受批评,与论点“公众人物应承受更多的舆论批评”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第三步,强度比较。C项是切断联系,A项是削弱论据,切断联系的削弱力度强于削弱论据。因此,选择C选项。

二、论点和论据由含可翻译的逻辑关联词构成,可将论点和论据分别进行翻译,并分析论据推出论点所缺的必要条件。

正确答案的特征:能将论据和论点建立联系命题。例如论据:A→B,论点:A→C,应选择B→C。

举个例子:

【例】一个没有普通话一级甲等证书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主持人,因为主持人不能发音不标准。

上述论证还需基于以下哪一前提?

A.没有一级甲等证书的人都会发音不标准

B.发音不标准的主持人可能没有一级甲等证书

C.一个发音不标准的人有可能获得一级甲等证书

D.一个发音不标准的主持人不可能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主持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加强论证。第一步,找论点和论据。论点,没有甲级证书的人不是主持人,即所有主持人都有甲级证书。论据,主持人不能发音不标准,即所有主持人发音标准。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搭桥。论点所有主持人都有甲级证书,论据所有主持人发音标准,本选项是所有发音标准的人都有甲级证书,是在题干论据和论点之间建立联系,属于前提;B项,增加反向论据。论据说“不存在发音不标准的主持人”,而B项说明“存在着发音不标准的主持人”,是对论据的削弱,具有削弱作用;C项,无关选项。用“否定代入法”进行验证,先否定C项,即“发音不标准的人不可能有证书”,而题干论据是“发音不标准的人不是主持人”,两句结合,不能够使论点“主持人都有证书”不成立,因此C项不是论点成立的前提,排除;D项,无关选项。是否受欢迎不是题目论点和论据讨论的话题,论题不一致,排除。因此,选择A选项。

通过如上题目,不难发现,当考生能够分析清楚论据和论点关系之后,方能快速预设方法,进而秒选答案。


论点在文章的中间的例子2


议论文的文体架构

【考情分析】

议论文又称论说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逻辑思维评事论理的文章体裁。议论文是考场中最为常见的文体,它最能够体现考生的素材处理能力、逻辑思辨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写好议论文对于考生来说尤为重要。

【思维导图】


课下同学们以此为母板,加入议论文文体架构的各种技巧来完善该思维导图。

【文体特征】——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一)论点的确立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问题提出的见解和主张。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和旗帜,没有论点或论点含糊,论证也就失去方向,结果是不知所云。

1.论点的要求

(1)正确——不能偏离题目或所供材料的主旨。

(2)鲜明——有明确的褒贬立场。

(3)新颖——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4)唯一——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但可以有几个分论点。

2.论点的提出

要使论点明确,就要观点立意准确,构思表达明确。中心论点应该用肯定判断句表述,或者用具有判断意味的陈述句表述。如:“诚实守信是每一个人必须具有的优秀品质”“亲身实践得到的结论才是真实可靠的”“拒绝平庸方能有所作为”。不能使用问句,也不用短语。

论点的位置可在题目、开头、结尾或文中,最好放在开头,清楚明白。一旦确定论点,就要迅速入题,在200字以内将自己的观点亮明,这样可使阅卷老师在第一时间迅速直观地把握文章大意,对作文是否切题有一个总体印象。

(二)论据的组织

议论文的论点确立以后,用来证明论点的根据叫论据,只有举出足够的事实或说出正确的道理,才能证明论点的正确性。

1.论据的类型

(1)事实论据

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在运用事实论据时,常把对典型论据的剖析和概括性论据的列举结合起来,从而使论据材料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更具说服力。

(2)理论论据

理论论据是指为论证某个问题或者观点正确或错误而引用的一些名人名言、谚语、古代文献等材料,一般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它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2.论据的要求

(1)正确——能紧扣中心论点,为论证中心论点服务,不能让论点和论据分离。若与论点无关,再生动的论据,也不能选用。

(2)真实——列举的事实、数据等要真实可靠,要经得起考验。要符合实际,符合生活逻辑。只有论据确凿可靠,才能充分有力地证明论点,才能使论点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3)典型——材料必须有代表性,有权威性,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使用论据最好“慕名而选”,即选用名人名家的名言和事例。“我姥姥说”“张三李四说”“有人说”,往往人微言轻,缺少分量。

(4)新颖——选用能打动人且一般人不太熟知的事例做论据,不要总选大家熟悉的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新颖与陈旧是相对而言的,要使所摆的论据新鲜一点,可以从三方面考虑:①别人不常用的。②新近发生的。③旧论据新角度。

(5)概括——叙述论据时用较概括的语言,能把与论点有关的主要事例说清楚就行,不要对事例作详细叙述,尤其不能有细节描写,以免写成记叙文。

3.论据的使用

使用论据不是把论据简单地罗列在论点后面,而是要对论据进行分析,要把它和观点契合起来;作为论据的材料往往有多层内涵,要根据需要进行表述,即选好角度、侧重点;议论文中的事例叙述要简洁,一般情况下只要说清事件的起因、主要过程和结果即可,有时还可以更加灵活。

(1)紧扣论点,合理剪裁

一则事实材料不是单一的信息体,而是诸多信息的集合,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不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从而写出切合不同立意的议论文。但有些学生在选用事实论据时往往习惯于照搬照抄,让其以原生态的形式呈现于文章中,结果自己选择的材料枝蔓丛生,无法和议论文的主题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此一来,文章不具备说服力就在情理之中了。因此,在具体写作中,我们要以立意为标尺、剪刀去丈量、裁剪事实材料,使之合乎行文要求,以实现其最大效力。

(原稿)人的一生中会面临许多选择,但最重要的是要依据现实来进行选择。鲁迅先生痛心疾首于国人的麻木不仁,选择做一名文学斗士来医治国人的灵魂,他本可以成为一名医术精湛的外科医生。

(改稿)人的一生中会面临许多选择,但最重要的是要依据现实来进行选择。鲁迅先生本可以成为一名医术精湛的外科医生,但他痛心疾首于国人麻木不仁的现实,认为医治国人的灵魂比医治国人的身体更重要,毅然弃医从文,发出一声声振聋发聩的呼告,拯救了不少麻木不仁的心灵。

这段文字的观点是“要依据现实来做出选择”。原稿事例侧重的是鲁迅先生本可以成为医术高明的医生,但他选择了文学。显然不能扣紧论点。

(2)多向并举,拓展广度

对一篇充实的议论文而言,事实论据是不可或缺的构建材料,但在构建的过程中若只是一味地堆砌事实论据,而不讲求一定的方法技巧,则可能使文章出现“材料单一,枯燥无味,偏狭不周,漏洞百出”的硬伤。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材料的特点,如从时间上分,有古代事例,也有近现代、当代事例;从地域上分,有本国的事例,也有外国的事例;从性质上分,有正面的事例,也有反面的事例;从范围上分,有点上的事例,也有面上的事例。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以上区分的基础上进行灵活组织,或做到古今结合,或做到中外并举,或做到正反相映,或做到点面互补。如:

(古今结合)诸葛亮谨记刘备遗言,尽心辅佐刘禅。他明知敌强我弱,却义无反顾地六出祁山,最终病故于阵前。他本可以弃政治、诺言而去,在山林中逍遥,然而,道德告诉他,只有“鞠躬尽瘁”,方能闪耀于历史长河之中。而当代的一名公交车司机黄志全,也在用生命实践着道德。在心脏病复发之时,他忍着剧痛,刹车、靠边、打开车门。车安全了,乘客安全了,行人安全了,他却永远地离开了。

(中外并举)马克思如果不用他毕生的精力矢志不渝地追求,大英图书馆地板上那两个深陷的脚印又怎能引导通向人类解放的道路?刘翔如果不用矫健的双腿奋力地奔跑,又怎能实现他为亚洲赢得第一枚短跑金牌的价值?

(正反相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文天祥和郑思肖宁死不屈的气节既捍卫了自己的尊严,又赢得了别人的尊重,最终名垂青史。“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厚颜无耻的慈禧竟然为了一己之私欲而不惜抛弃国家的尊严,倾全国之财物去讨好各帝国,所以留下骂名也就不足为怪了。

(点面互补)古有晏子使楚,楚国刻意刁难,开了个小门让晏子钻。晏子据理力争,说:“下等人出使下等国家,小国开小门。”他没有破口大骂,也没有负气回国,而是适时弯曲,据理力争,用言辞维护了自己的人格与祖国的尊严。韩信受胯下之辱,张良为老人拾履,勾践卧薪尝胆,刘备三顾茅庐,他们能屈能伸,屈为积蓄力量,伸为博取尊严。

(3)挖掘材料,深入分析

许多学生在使用论据时,只知道罗列事例,像开中药铺一样,左抓一个事例,右捏一个事例,但每一个事例都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无法将事实论据中的精神内涵彻底挖掘出来,使得事例总是游离于主题之外,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写议论文,如同掘井,掘得越深,泉水越甜;如同登高,愈往高处,风景愈美。即使是同一个论据材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写法,表现的效果也不一样。这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表述与技巧的问题,它更取决于作者强烈的责任意识及宽广的视野。运用论据时,如果视野广阔,精心选材,细心加工,用厚重的责任意识和时代意识去挖掘论据背后的深层含义,定能写出脱俗大气、酣畅淋漓的文章来。

(三)论证方法的运用

有了正确的论点和充分的论据,还须借助于一定的论证方法才能使论点得以阐明。由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因而构成了不同的事理,这就要求我们在论证过程中灵活采用多种方法,以便从多角度、多侧面去论证论点,使论点的正确性得到全面、充分和深刻的证明。

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包括事例论证法(例证法)、引用论证法(引证法)、比喻论证法(喻证法)、正反对照法(对比法)、类比论证法(类比法)等,详细内容见专题一学案三。

【典例分析】

“引”、“提”、“析”、“联”、“解”、“扣”

考向一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引论(总)——本论(分)——结论(总)

这是以立论为主的议论文最常见的也是最基本的一种结构。

“引论”又称“绪论”,是提出问题的部分,把所要议论的课题摆到读者面前。好的“引论”应简明、新颖。

“本论”又称“正论”,是分析问题、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部分,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可以论述几个问题,也可以论述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写本论应做到:紧承引论、力避重复。

“结论”是解决问题的部分,是文章内容发展的自然结果,通常放在文章的最后,与引论相呼应。但结论与结尾并不是一回事。结论大于结尾,可以是一段,也可以是两段。结论部分应做到干脆利索、形象含蓄。

[模式图解]

典例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古代,万千学子千里迢迢进京赶考,以酬壮志、报国家。1949年3月,毛泽东把进驻北京筹划建国,比喻为进京“赶考”,并说希望能考出好成绩。70年来,中国人民秉承这种“赶考精神”,不断创造新辉煌,谱写新篇章。中华民族正奔赴在实现伟大复兴的“赶考”路上,而风华正茂的你们也在为未来的人生,挥洒汗水、锤炼本领。

对于“赶考精神”,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立意指导】 赶,应对,奔赴;考:考验,考试。赶考精神是应对考验时所体现出来的奋进、奋斗、拼搏的精神。本文常规写法是开篇提出论点,中间采用并列式结构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结尾总结上文。但这种结构却又太过简单,可以在这个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东西,让论述更深刻一些,这就是采用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模式,也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范文解读】

赶考精神铸辉煌

什么是赶考精神?“考”,代表了一个目标;“赶”,则体现了一种紧迫感,一种责任感。赶考精神就是面对即将来临的考验,勉力奋搏,超越自我,以昂扬的斗志与信心,交上一份优秀的答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时代呼唤国人仍需继续发扬“赶考精神”,铸就新的辉煌。

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赶考精神”能鞭策青年人挥洒汗水,锤炼本领,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古时赶考举子,大都经历了多年的寒窗苦读,他们迎寒斗暑,焚膏继晷,饱读诗书,才得以金榜题名,踏上仕途,为国效力。今日学子,哪一个不是争分夺秒,勤学苦练,发扬赶考精神,才得以鲤鱼跃龙门,给自己编织了一个灿烂的未来?搜狐总裁张朝阳上中学时正赶上恢复高考,他懂得,要出人头地就必须埋头学习,迎接来之不易的高考检验。经过5年苦读,从西安的一所厂矿子弟中学转到了西安中学,1981年顺利地考上了清华大学物理系。这也为他创立搜狐公司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从社会进步的角度看,“赶考精神”能推动社会新陈代谢,使发展更有活力,使发展速度更快。就拿IT行业来说,芯片是能够影响一个国家现代工业的重要因素,但长期以来我国在芯片自主研发和国产高端制造方面落下了太多的功课,外国的出口禁运让芯片人猛然觉醒。他们面对诸多困境,加大科研力度,刻苦攻关。他们懂得,不发扬赶考精神,就会在这场竞争中被淘汰。目前,我国在芯片研发和制造水平方面不断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距离,相信不久的未来,他们交上的一定是一张合格的答卷。

从国家富强的角度来看,正是“赶考精神”使我们国家从一穷二白的底子起家,不断改革、前进。当年,毛泽东把进驻北京筹划建国,比喻为进京“赶考”,并说希望能考出好成绩。在以后的日子里,中国人挺直脊梁,排除万难,积极应考。神舟系列飞船、蛟龙号潜艇、港珠澳大桥……,中国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从科技到艺术,中华面孔都逐渐在世人眼前熟悉起来。刚刚过去的七十周年华诞,雄赳赳气昂昂驶过长安街的东风导弹,英姿飒爽、步履如一的无数官兵,无不昭示了过往70年赶考的辉煌成就。

然而,赶考之途,征程尚远。领导人再次提出“赶考”问题,这是一次跨越历史、面向未来的“赶考”。面对这个考题,就需要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赶考”没有结束,“赶考”不会结束,要戒骄戒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时刻保持“赶考”的精神状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孜孜不倦。有了这样的精神状态,我们就可以一直朝前走,无往而不胜。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让我们以昂扬的斗志与信心,发扬“赶考精神”,不断创造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解构】 

【评点】 全文论述有气势,一气呵成。开篇在赶考这一简单的词汇上生发出了新的内涵,并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时代呼唤国人仍需继续发扬“赶考精神”,铸就新的辉煌。中间三个自然段分析赶考精神在个人发展、社会发展、国家富强中三个不同维度,既简约又层次清晰地为我们剥离出了赶考精神的意义所在,文中联系历史和现实,引经据典,体现了作者厚实的写作素材积累。第五段用严谨的思维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措施。结尾回扣论点,简短有力。

考向二 议论文本论部分之并列式结构

并列式结构是本论部分的常见模式。

一篇结构完整的议论文,包括引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分论点并列式模板,要求文章在“引论”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在“本论”部分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并列关系的分论点分层论述,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在“结论”部分,深化、总结论点。

[模式图解]

典例 2 (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00年 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 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 “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 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 “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

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指导】 材料精选7个年份的标志性事件和具有重大意义的规划,以“世纪宝宝”的出生到成人为时间轴线,关联小学、初中和高中这18年。在这条不可逆转的时间轴线上,沉淀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大地震、体育盛会、中国航空航天科技的飞跃、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等。普通的个人成长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使大家在感受大国崛起、民族富强的同时,也不忘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充分认识到自我与时代的关联,是展望2035年的写作基点。任务驱动指令明确,除了立足当下,还要畅想未来;既要有读者意识,还要有00后“世纪宝宝”的身份代入,还要想象它装进“时光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讲好中国的故事;把“小我”与“大我”结合起来,有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精神的“大气”;关注国情与改革发展,并将个人理想与时代进步有机结合,展现成熟的理想信念、饱满的精神状态与良好的综合素质。可以想象,到了2035年,正值18岁的一代青年,从“时光瓶”中发现了这篇来自17年前的文章,偶然相遇的背后,定然蕴含着无限的欢喜,那欢喜中,也定然充满着对国家的认同和梦想实现的豪情。

参考立意:

(1)结合新时代青年人的使命与担当来写,文中应该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青年人的人生际遇。在这个难得的机遇中,我们必须要大有所为;

(2)青年的成长是与祖国的成长共同发生的,将个人梦想放置到中国梦的大背景下,每个个体大大小小的梦想汇聚累积成中国梦;

(3)文章应该是写给未来青年的,可以对未来青年的人生做一定的指导,让他们接过圆梦的接力棒,阐发实现中国梦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的道理;

(4)可以发挥想象,描述2035年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范文解读】

与新时代相约2035

湖南一考生

“世界上的等待有千万种,最好的那种叫作来日可期。”大江东去,万物更迭,时代之潮波涛不息,2035的你们拥有的便是那来日可期的新时代。

时光如梦,岁月如梭。自千禧之年至今,我们与新中国同生同长,见证了新时代的伊始:国粹古风重扬,科技之力崛起,和平如接天云涛,浮现四海。

2035启新纪,你我共进文化新时代。2035年,国粹古风可能登上了时代的光明台:京剧、昆曲如百花齐放;古筝、扬琴如遍地生莲。其实在2018年,文化繁荣已经初显:文化综艺《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令无数国民重拾书本,沉浸其中;汉服唐装逐渐成为时尚潮流;民间工艺日渐受人喜爱。这些,皆是文化新时代兴起的象征。它们如同星火,点燃了整个华夏的激情。

文化,是一国之魂,是一民族之魂。而文化广泛传播的背后,是科技新时代强大的支持。

2035启新纪,你我共进科技新时代。2035年,科技发达,与一切完美融合。人工智能走进千家万户,为人类服务;机械臂在流水线上急速而精准地操作着,生产出一件又一件产品。科技之力深入各个角落,用它那独特的新时代之涛,拍打着九州大地。时光回溯,2018年,机器人索菲亚获得沙特阿拉伯公民身份;百度总裁李彦宏亲自体验无人驾驶,完成了“九曲十八弯”的高难动作。这些,皆见证了科技新时代的新面貌,见证了这黄金时代的辉煌。

科技强,则国强。中国科技新时代洪波涌起,则华夏黄金时代霞光万丈。中国,自古以来便爱好和平,为世界和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35启新纪,你我共进和平发展新时代。2017至2018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朝核会议斡旋;巴黎气候大会多方调停;荷兰53国核峰会中国率先表态,彰显大国担当。而在2035年中国将率先完成减排任务,为环保做出新贡献。

2035年,是文化新时代、科技新时代与和平新时代所共同构成的黄金时代。这是一个属于你我的时代,一个来日可期的时代。前人言:“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勉励,共同盼望那黄金时代,让它更加夺目,焕发出独属于它的万丈神光。

与新时代相约,我们共进2035。

【解构】 

【评点】 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展开议论,使议论全面,条理清晰。总分总式结构展开议论的方法要求围绕一个观点在同一层面上,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不同角度之间为并列关系,平行展开,互不交叉。考生开篇先用引用论证,指出2035是一个来日可期的新时代,然后从三个方面采用分论点去论证。分别从文化、科技、和平三个方面引导读者展望2035的可喜场景。难能可贵的是,考生过渡巧妙,如第四段从文化过渡到科技;第六段从科技过渡到和平,随手拈来,衔接自然。

考向三 议论文本论部分之层进式结构

层进式结构是本论部分的常见模式。

“层进”式结构,顾名思义,就是要层层递进,一般说来,要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层次。写作时先亮出中心论点,然后从“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三个层次进行论证,或者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分论点进行论证,最后总结论点,这就是“层进式结构”。这种结构较并列式结构更易于深入论述论点,符合人们由浅入深认识问题的规律。这种结构模式要求文章各段落、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次序不能颠倒。运用层进式结构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论述观点。

[模式图解]

典例 3 (2018·浙江卷)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

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立意指导】 作文题目为材料作文。材料,直面当下,关注社会,关注时代。作文材料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阐释传统的浙江精神,第二段阐释传承中的浙江故事和精神,第三段引导高考学子思考浙江精神,考生要谈出自己的体验和思考。材料从过去讲到现在,浙江精神有一个传承发展的过程,考生可以认同浙江精神中已有的宝贵品质,也可以结合时代阐释当代青年应该具备的浙江精神。

真正要把这个作文题写得深刻,难度较大,如果没有时代主人翁的意识,不关注浙江的人文、科技、环境等多方面,就很难归纳出这一地域性群体身上具有的某种精神,就写不出有思想深度的作文。这也提示考生,要把自己融入社会,观察社会的变化,参与社会的变革,做一个有时代感的新青年。

【范文解读】

继往开来浙江人

一考生

滔滔钱塘水,自富春江奔腾而下,浩浩汤汤,滋养了浙江的土地,孕育了浙江的文化,培育了浙江的人才。

浙江文化历史悠久。早在七千年前,余姚的河姆渡就已燃烧着文明的火苗。从河姆渡遗迹来看,那时的人们便已开始群居生活,参与祭祀,并且人与人之间存在阶级区分。虽然当时的文化难免失之粗粝,失之野蛮,但正是自那时起,浙江人开启了摆脱蒙昧的征程,浙江文化开始自我成长。

浙江人才辈出,浙江文化底蕴深厚。从古至今,浙江代有才人出。一代宗师王阳明,跳出程朱理学框架,独创心学,提出“知行合一”的伟大思想,并身体力行,以文人之躯带兵平叛,救万民于战火,后亲自传道授业,给浙江后人留下无数财富。明朝学者黄宗羲,年轻时进京,持续连刺魏忠贤残党十余人,明灭后投身学术,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为浙江后人树立榜样!

浙江人才自有风度,自有浙江风骨。“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是范仲淹评价浙江名士严子陵时所语,诚哉斯言。朱舜水抗清无果后远渡日本,将所学所知倾囊相授,以己之力开启德川家康时代中日数百年友谊,展现了舍己为国的风度;风雨不倒的天一阁,藏书播惠九州,书写了浙江尚德求知的风度;宁波帮商海打拼,谱写了浙江人诚信为本的风骨……浙江人在浙江文化的熏陶下,书写了浙江的传奇!

今天的浙江,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时代浙江精神。互联网时代下,浙江最早流行移动支付,使日常生活更便捷,浙江最早普及“互联网+”创业,带动经济发展……毋庸多言,浙江精神支撑着浙江人,浙江人带动浙江飞速发展,引领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列。浙江文化随着浙江人的步伐,与时俱进,不断自我创新,给新时代的浙江人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

作为浙江学子,我为自己的故乡有如此文化,为先辈有如此风骨感到深深自豪。而作为新时代的浙江人,我们也当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继往开来的浙江人,不负历史悠久的故乡,不负蒸蒸日上的祖国,不负日新月异的时代,必将于今天,书写新的传奇!书写新的文化!

正是这继往开来的浙江精神撑起浙江人民不败的雄姿!

【解构】 

【评点】 文章在对核心概念的分解与层递式阐述上,颇具风采。浙江卷作文题提出了“浙江精神”这一核心概念,但考生并没有囫囵搬用概念,而是先把“浙江精神”再定义为“继往开来”,然后由“往”到“来”,层层分解,让读者看到了浙江精神活生生的载体:以河姆渡文明为代表的文化历史渊源,以王阳明等先哲为代表的人才文化样态,以严子陵等先贤为代表的风度与风骨,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时代新面貌。这些分解后的精神层面一方面贯穿着经世致用、与时俱进这条思想主线,一方面又层层递进,逐级深化,构筑起了一个中心突出、首尾呼应、流转自然、层级严密的论述结构。

考向四 议论文本论部分之对比式结构

对比式结构是本论部分的常见模式。

分论点对比就是论证过程中,把两种性质、特征截然相反或者有差异的事物加以比较,通过比较来讲清道理,阐明观点。正反对照式有“纵比”和“横比”之分:(1)发生在同一时期、同一地点的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的比较,叫作“横比”;(2)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地点的不同情况的比较,叫作“纵比”。

[模式图解]

典例 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韩国北部乡村,每年采摘柿子时,人们总会留一些给在这里过冬的喜鹊,免得它们冬天无法觅到食物而饿死。第二年春天,心存感激的喜鹊便把柿子树上的害虫捕捉得干干净净,从而确保了柿子的丰收。以色列人收割庄稼的时候,在靠近路旁的庄稼地四角会留下一部分,既为报答上帝的恩赐,也给那些没有饭吃的贫苦路人提供方便。

在收获的季节,留点柿子在枝头,留点庄稼于地角,往往就是给自己留下生机与希望。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何感想?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立意指导】 对这则材料可多角度思考:

(1)从韩国村民、以色列人的角度,谈奉献、分享的问题,谈收获与回馈的问题;

(2)从喜鹊和以色列人的角度,他们都懂得感恩,懂得回报,据此谈感恩、回报的问题;

(3)从村民与喜鹊的关系角度,谈和谐共赢、合作共赢的问题,谈人际关系、国际关系的问题。

参考立意:

(1)奉献别人等于方便自己;

(2)学会分享,懂得感恩;

(3)和谐(合作)才能共赢;

(4)给别人留有余地,往往也是给自己留下生机与希望;

(5)做事要讲究策略;

(6)善良——做人的基本要求;

(7)做人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8)要换位思考。

【范文解读】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①韩国村民给过冬的喜鹊留柿子,喜鹊给柿树捉害虫;以色列人收割庄稼时,在靠近路旁的庄稼地四角留下一部分,既报答上帝的恩赐,也给那些没有饭吃的贫苦路人提供方便。这些都体现了一种双赢的智慧。当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无形之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让自己赢得竞争中的优势。因此,我们应善于利用双赢的智慧,用自己的长处来弥补别人的短处,从而使自己的长处得到彰显。

②当我们积极帮助别人时,自身的价值便会得到体现,会使自己获得极高的信誉。二战结束后,各国经济极度萧条,企业由于受到战争的破坏,资金匮乏。而此时各国银行大多停止接济困难企业。然而,此时的花旗银行却积极办理各项贷款业务,尽力挽救各国企业。企业由于受到援助,迅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复苏,按时归还了花旗银行的贷款。花旗银行的这一友好做法,不仅没有使自己蒙受经济损失,反而给自己带来了极高的信誉。在此后的发展中,花旗银行凭借良好的信誉,使自己成为世界知名银行之一。这一双赢的举措不但救活了企业,而且让花旗银行赢得了许多商家的信赖和支持。

③相反,如果缺乏双赢的意识,疏于施助别人,那么我们自身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进而缓慢下来,因为我们无法体现自己的价值,不会获得别人的信任。外国一位传教士曾经说过:“当他们去攻击革命党的时候,因为这与我无关,所以我保持沉默;当他们去攻击农民军的时候,因为这与我无关,所以我保持沉默;而现在他们来攻击我了,我该怎么办呢?”这名传教士由于以前没有帮助过别人,“现在”便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现在的一些企业,当同行陷入困境时,不是伸出援助之手,而是落井下石,在企业处于平稳发展时,有时还采取诋毁别人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做其实是极不明智的,他们既会失去买家的信任,又会败坏自己的声誉。

④由此可见,帮助别人既可以给别人机会,又能彰显自己的长处,促进我们自身的发展。我们要懂得帮助别人,自己身处危难之时,别人也会帮助我们,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的前进。

⑤“双赢的智慧”让你我在玫瑰馥郁的香气中共同享利,和谐发展。

【解构】 

【评点】 本文从韩国村民与喜鹊的关系角度,立意为“和谐共赢”,角度虽小而视野开阔;其结构为典型的分论点对比式。

引论:第①段概述韩国村民和以色列人正确的做法取得双赢的效果,点明题旨。

本论:第②段先引用正面事例,花旗银行积极发放贷款、尽力挽救各国企业、获得双赢的例子,证明了利用双赢的举措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

第③段采用外国传教士不帮助别人而陷入四面楚歌境地的反面事例,与上文构成正反对比论证,一正一反,对比鲜明,大大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结论:第④⑤段,总结全文,以优美激情的语言点明“双赢的智慧”会赢得和谐发展的道理,呼应了开头,突显了主旨。

考向五 议论文之引议联结式结构

引议联结式是议论文整篇文章的常见结构模式,也是材料作文最适用的结构。

通常这种模式,可概括为“引”“议”(或“评”)“联”“结”四个字。

“引”是引述原材料,就是“叙读”。对于短小的材料(如一首小诗)可以全篇引述,对长的材料应该作恰如其分的概括并有针对性的引述。

“议”就是对所选论点展开分析议论,对所选论据进行深入、透彻的剖析。当然也可以发掘出材料中的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

“联”就是“引申”“类比”,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特别要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文章内容是否充实,是否具有针对性,关键就在这一步。

“结”就是收束全文。它是在“议”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得出的结论。可以借用名言,再作概括;或诗意点化,升华论点;或画龙点睛,意味深长;或总结全文,发出号召……一句话,就是使结尾回扣材料,照应开头,深化中心,使文章浑然一体。

运用“引议联结”式结构时,可以根据所写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如可以根据命题材料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引述方法;联系生活时可以根据论述的需要采用灵活的论述方式;可以根据论述和表达的需要将“引”和“议”合二为一;也可以根据思维的发展省去“议”的环节,从而将“议”的内容融会在整个论述过程中。总之,文虽有格,但无定法,据法活用方为正道。

[模式图解]

典例 5 (2018·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立意指导】 (1)尊重客观现实,走出定势思维。英美军方对于作战飞机的弹痕分布进行调查后得出的结论是: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这是一种惯性思维。人只有针对现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提出正确的方法和策略。站在这个角度来看,该作文可以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打破思维定式。

(2)坚守自我认知,做到以理服人。统计学家沃德在对飞机弹痕进行分析后得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并且能够“力排众议”,坚持自己的观点,这种坚守自我内心的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3)树立全面思维,追寻正确答案。沃德并没有说只关注“弹痕少的部分”,而是说“更应该注意”,实质上是一种全面思考的过程,只有对问题进行了全面思考,才能接近问题真相。

(4)抓住细节部分,考虑忽略内容。现实生活中,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任何科学的发现或许只是偶然的瞬间灵感。而作为个体的人,往往都有“从众心理”,那么这个被忽略掉的不起眼的部分,往往会被人们一直忽视,进而和真相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写作时,可以感情真挚,真诚表达对科学精神的敬意;可以立意深刻,揭示弹痕多少与飞机返航的表面与实质的关系;可以材料丰富,最好能储备有时代气息的新鲜材料,比如网络热点事件与事实真相的反转,比如中国科学家立足国情科学解决问题的品质和精神。考生切忌一味埋头冲进历史故纸堆,或者空泛无物地阐述。

【范文解读】拨开云雾见青天

重庆一考生

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二战”期间,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结果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沃德之所以能发现他人之所不能发现的问题,正是因为他把握住了矛盾的关键地方,即事情的本质之处,运用科学分析手法,拨开云雾见青天。

拨开云雾见青天是一种智慧。苏轼在《题西林壁》里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高耸,自己在其中,怎么能看到自己呢?所谓“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能知道拨开云雾见青天的人,都是有自知之明的智慧之人。

在抗日战争年代,面对日本人的凶残和精良装备,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传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的说法。日军大举进攻,北平、天津相继失陷,华北危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又被提出。而另一部分人则武断认为,中日战争只要打三个月,苏联一出兵,抗战就会迅速胜利,即“速胜论”。针对中国国民党内一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毛泽东同志全面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势力,提出了著名的《论持久战》,一下子拨开云雾见青天。毛泽东同志不仅仅看到眼前的浮云,还细致地分析了中日战争的内在形势,从而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同样透过现象看本质,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拨开云雾见青天,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当时“中国要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如同浮云一样,困扰着改革中的人们。“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闭关锁国思想依然存在。邓小平指出,不管是白猫黑猫,捉到老鼠才是好猫。他紧紧抓住“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一核心问题,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终于在深圳等地设立特区,杀出了一条“血路”。如果没有邓小平的拨云见天,我们或许还在黑暗中迷茫。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沃德是智慧的人,也是勇敢的人,我们就应该像王安石所说的那样,敢于不畏浮云,并且还要善于拨开浮云,从而“守得云开见月明”!

【解构】 


【评点】 文章开篇紧扣命题材料“二战中关于战机伤痕”的议论,引出话题。全文采用“引议联结”的结构形式,通过大量事例分析论证自己的观点。

引论——选取命题材料中与作者观点相关内容开篇,引出论述的话题。

本论——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议”的部分,作者回扣材料“二战故事”,分析其意义,并提出本文观点:把握住事情的本质,才能拨开云雾见青天。第二“联”的部分:通过联系历史和现实,拓展论述,从不同角度论述观点。

结论——回扣材料,呼应开头,总结观点,要善于拨开云雾,从而“守得云开见月明”。文章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技巧点拨】

例证法是写作议论文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下面介绍运用例证法的一些技巧。

1.例后评论法

在叙述完事例后,为了密切所举例子和观点的关系,或为了突出事例所蕴涵的意义,要对其进行评论。如:

安徽桐城有一条“六尺巷”,起因是张、叶两家争地。张家主人乃当朝宰相,张老夫人致信给他,他回信却说“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家让出三尺。叶家深感惭愧,也让出三尺,便成了现在的“六尺巷”。那位宰相舍弃了自己面子上的威严,以宽容礼让的胸襟,大度能容之气概,化干戈为玉帛,止争斗于未起。如果没有超出常人的高风亮节,怎会作出如此的舍弃?

2.假设分析法

假设分析法即假设材料中能达到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还可以同时与原条件下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来论证论点的成立。常用关联词:“如果(假如)没有……就……”。如:

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青年时代一度希望成为一名歌唱家。他曾去报考一个著名的合唱团,竟被录取了。可是,他经过再三考虑,最终放弃了歌唱事业拿起了战斗的笔,成为一代文学大师。可见正确的选择使他的青春无悔,人生无悔。

如果高尔基没有作出这样的选择,也许几十年后,世界上只会增加一名平庸的歌唱家而失去一位文学巨匠了。可见正确的选择使他的青春无憾,人生无悔。

小贴士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进行假设性的分析,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你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你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你举的例子是反面的,你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

3.例后比较法

在叙述完事例之后,对所叙的几件事例进行比较,找出相同,发现不同,能够使读者深刻理解所举事例的内涵,强化所论述的观点;或拿所叙事例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比较,实现写作的目的。如下列画线句子在叙述完事例之后,对所叙事例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使读者深刻理解所举事例的内涵,强化所论述的观点。

左思为写《三都赋》闭门谢客,数载耕耘。三九严冬,笔耕不辍;三伏酷暑,意兴犹酣。多少白日,三餐忘食;多少夜晚,独对孤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三都赋》轰动全城,一时洛阳纸贵。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为了揭示电和磁的奥秘整整奋斗了10年,10年中,他不懈地努力,却不断地失败;不断地失败,却又不懈地努力。10年之后,他成为揭示电磁奥秘的第一人。左思和法拉第,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的研究领域,而他们成功的道路却是相同的——付出,无悔地付出。付出心血和汗水,付出精力和智慧。

4.例后归纳法

即将所有材料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凝练成一个鲜明的观点或发人深省的问题,进而深化全文的意旨,使文章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如:

中国有句古语:“蚌病成珠。”价值昂贵的珍珠,恰是牡蛎体内病痛的产物。德国诗人海涅曾发问:“诗之于人是否如珠子之于牡蛎?”法国作家福楼拜则用更鲜明的语言展示了他的理解:珠子是牡蛎体内生病的产物,而作家的文笔则是作者内心深处沉痛感情的流露。失恋的痛苦催生了歌德的千古力作《少年维持之烦恼》,“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可见痛苦虽使人失去了快乐,却又可能激发人的创造力。

5.由点到面法

在引用事例时,可先比较概括地引述几件相关事例,再由点到面,概述事实论据,然后再展开相关的议论或评析。如:

面对鸦片泛滥,长此下去,全中国将出现无御敌之兵且无充饷之银的危难境况,林则徐毅然挺身而出,虎门销烟壮举威慑中外;面对元人的种种威逼利诱,文天祥决然赴义,“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至今读到这震撼人心的诗句,仍让人激动不已。(具体事例,即“点”)从古至今,有多少豪杰,多少壮士为了心中的高尚情操,为了祖国的尊严,面对生与死的激烈碰撞,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蹈死不顾,至死不悔。(概括事例,即“面”)这不悔正是他们心中做出的正确的选择,他们的举动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最后展开议论)

论点在文章的中间的例子3

#高考真题大盘点#

快考试了,闲言少叙。尽量用明确的语言形象的例子,为大家解决问题。

三种使用素材的方法:同类铺排,对比论证,点面结合

下面一一为大家讲起:

1同类铺排

同类铺排,其实就是用相同性质的材料,来叠加使用。一般的会多于3个,这些内容上紧密关联的材料,按照顺序组成,结构基本相同,字数基本相近,语气基本一致的,类似于排比的句子群。看例子: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的这一段文字,我把它提取出来,是因为太有名。每一年无论是模拟考试还是真卷,都有很多人在使用。这样常用常新的例子,大家不妨今年也继续用。

接着再看北大校长的一篇演讲里面的文字:

同学们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100 多年前,北大人民医院的创始人伍连德先生深入东北鼠疫疫区,第一次提出"隔离"措施,发明了"伍氏口罩",挽救了数万同胞的生命。60 多年前,小儿麻痹症严重威胁着我国儿童健康,校友顾方舟先生带领团队,在昆明远郊的山洞里搭起了实验室,成功分离出脊灰病毒,并冒着瘫痪的风险,亲自试用疫苗,最终帮助国家消灭了这种疾病。50 多年前,校友屠呦呦先生响应国家号召,开展抗疟药物研究,成功提取了青蒿素,至今已经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这里面所提到的几个人,都是北大的校友。从伍连德,到顾方舟,再到屠呦呦,他们都是医疗行业的佼佼者,也都有共同的背景——都曾经在北大求学。

像这样的举例子的方法,就是用简单的同类叠加,便可以从量变到质变,论证的有气势,而且更有说服力。

虽然这种论证不是没有缺点,但是从考试的角度来说,还是很切实用的。

再看一个选择高考作文《性韧心坚志终圆》的例子吧:

还记得"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越王勾践吗? 还记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吗? 还记得北海期风中持节独立的苏武吗?他们,都是心坚性韧的典范。

这样的一段话,和我们之前所举的例子又有不同,引用和事例,是可以混合使用的。

许多同学为怎么使用论据而苦恼,其实不管是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咱们考虑最多的,还是有没有用处,怎么用的问题只是第2位的。

就仿佛骑自行车,你去研究平衡原理,不如用脚去蹬,让两个轮子转起,在行进中自然就达到了平衡。单纯地停下来去琢磨平衡,是很难找到平衡的。

2正反对比。

和刚刚讲过的同类叠加不一样,正反对比本身是一种论证方法。有的时候呢,它体现在观点的层面,但文章的写作方法是很灵活的。

在一个论点之下,论据本身也可以构成正反的对比。运用对比论证,事物的特点和蕴含的道理,就能黑白鲜明地凸显出来,从而突出文章的主题。

道理好讲,例子也不难找,最关键的还是例子。就像刚才我讲自行车的比方一样:

如果你肯去骑自行车,那一定是好的结果,如果你停下来不去骑自行车,就是呆呆站着研究怎么平衡,结果会相反。

各位一定要看得清,这首先是比喻论证,但是这里面也体现的是正反对比论证啊。骑自行车找平衡和不骑自行车研究平衡的结果,是不是对比?

咱再举一个正反对比的作文的示范吧:

沈从文在干校下放期间,与友人的飞鸿中却只字不言生活的艰难和内心的苦闷,只讲那万顷荷花。沈从文被阳光拥抱。可是,亦有一些人,在黑暗中绝望,虽也向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却终将自己定位成世界的陌生人,选择躺在铁轨之上。远处轰轰的火车声响起,野菊怒放,只一瞬间便是永远的天昏地暗。(选自《拨开迷雾,拥抱太阳》)

各位一定看到,这样的一篇作文是沈从文和海子的对比。从这样的一段文字当中,除了领略对比,我们还要感受到文学类语言的生动。

议论文写作,特别是当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有时候就是要讲求生动的,因为生动才有感人的力量,因为生动才能说服别人。

3点面结合

“点”“面”看着挺抽象的,首先要解释一下:

"点"要求列出一个典型素材,并对这个素材进行较为细致的议论分析;"面"是对"点"的拓展,即选取与"点"相关的一组素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列举,共同论证同一观点。

说得再多也无益,还是看例子吧:

诗意是林语堂《京华烟云》中那个总能诗意适应自己生活与角色的姚木兰。富贵时,她诗意地享受生活的惬意舒适;烽火连天时,她迁居乡村,诗意地扮演心中的村姑。诗意生活如刘梦得,在陋室馨香里,焚香弹琴,流连于古籍;诗意生活如三毛,在大沙漠的孤寂小屋里,用才华与智慧构筑心中的罗马王国。(高考作文《诗意的生活》)

这材料的使用,姚木兰算是点,从字数上看写的是比较多的,刘禹锡和三毛呢,算是面,面儿是在点的基础上的拓展,是用更多的例子,来展现普遍的现象。

最后总结一下,面对一个写作话题,如果我们积累的素材单独使用达不到很好的论证中心的效果,你就要用心去想,怎么使用论据。

怎么使用的?就是这三个,你可以依次考虑,也可以混合使用。一定要记住一条原则,我们不是为了使用方法而方法,方法都是为了论证而服务的。

还是回到骑自行车的例子,你不是为了研究自行车的平衡,你是要把自行车作为工具,让它带着你去目的地的。

相关阅读:

高考语文,高考议论文开篇如何醒目动人?告诉你好用的招数

高考英语,强调句用法及考点归纳

高考作文,议论文如何提升档次得高分

高考英语,语法填空,动词考点归纳及解题技巧

本号专注于初高中语文英语学习分享,更多阅读,请加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