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我和我的父辈》文章

2023-05-20 08:53 作者:终南影话 围观:

《我和我的父辈》| 继往与开来,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终南影话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我和我的父辈》文章1

电影国庆三部曲之《我和我的父辈》由吴京、章子怡、徐峥、沈腾导演,接捧定档2021年国庆,“中国电影追梦人”再次集结,以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为历史坐标,通过“家与国”的视角描写几代父辈的奋斗经历,讲述中国人的血脉相连和精神传承,再现中国人努力拼搏的时代记忆。


影片延续了我和我的系列的风格,既有家国情怀,又不乏笑点泪点。影片由四个单元组成,代表着四个时代的缩影。前两个单元主要是爱国情怀,让人潸然泪下,后两个单元多了些许搞笑氛围,让人忍俊不禁。看似毫不相关的故事,但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各个单元的风格迥异,题材类型丰富。


1.缅怀过去

单元一《乘风》由吴京执导,讲述了抗战时期的热血故事,影片中情节环环相扣,骑兵团气势汹汹,骑兵团的红旗迎风飘扬。在这个故事里,父亲对儿子的爱就像大多数父亲一样,却又超越了大多数父亲,为大家舍小家。故事的最后点题,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就寓意着‘乘风’的重生,生命延续的另一种方式,生生不息。单元二《诗》,就像它的名字一样,章子怡作为女性导演,把故事讲述的温柔细腻,把祖国航天事业描绘的十分唯美。这个单元中的小主人公生父和养父都牺牲在了航天事业中,相比于第一单元中父亲的隐忍,这个故事显得长情而朴实,正如这个单元的名字《诗》一般,最戳心的应该是片尾的那首诗了,“爸爸妈妈可能不能陪你长大,他们在天上写诗”。


第一单元中的父辈活在历史中,被历史的长河铭记,他们不光是儿子的父辈,也是祖国的父;而《诗》中的父辈则描绘的是为国家科技进步发展作出贡献的第一批人。这两个单元是分别发生在抗战年代、战争结束后的年代,两代父辈一代牺牲小家,一代牺牲自我,第一单元以父子情作为主体,塑造出了刚强、血性的两父子的银幕形象;而第二单元则更偏重于儿子的视角,故事在儿子的视角中展开:离家不远的地方总是在发生爆炸,父亲母亲总是在加班,又一次爆炸后,别人的父亲都回来了,只有自己的父亲没有回来,最后,他读懂了母亲隐晦的言语,扛起了作为家中“唯一一个男子汉”的责任,放飞思念的孔明灯,也代表着继承父辈的精神与传统,在单元的片尾,妹妹成为一名航天员,坐上载人飞船,继续为国家航天事业燃烧自己的青春。


2.面向未来

《鸭先知》由徐峥作为导演,“春江水暖鸭先知,要做敢于下水的人”。影片里很多那个年代的上海专属的镜头,百货大楼,热闹的弄堂,有年代感的卷发,透露着老上海的气息,整体风格诙谐幽默,其中各种勾起儿时回忆脍炙人口的广告,让人想起小时候坐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看广告的样子。这个单元中的父亲,正是改革开放年代里那一批敢于作为的一代人的缩影,这一代人在历史车轮中的意义在于,改革开放最早的普惠地上海等地的一批人,他们响应了改革开放的号召,用于看见商机、开拓新领域、带动国家经济发展。


《少年行》,现代感科技感十足,沈腾老师自带笑点,虽然是机器人,但却有血有肉,影片里很多梗和包袱,让人捧腹大笑,还是熟悉的开心麻花,还是熟悉的沈腾马丽,这种轻科幻片凝缩于一个小小的单元里,笑点与感动点并存。而这一部中的“父亲”沈腾,让热爱科技、聪明的“儿子”生活中不仅弥补了父爱的空缺,也更加坚定了要成为科学家的梦想。“你带给了我童年的温暖,让我更加坚定追逐梦想;而我创造了你”,这一单元作为影片的结束,其“未来”寓意更加清晰,题材“未来”、角色“未来”,父子不是真正的父子,而是互相影响、互融共生的角色。单元的结尾中,“父子”两个得以相认,父亲的定义逐渐模糊,也象征着在未来的时光,广义上“父辈”这个角色,在国家的长河里会以更多的形象出现。


结语

从“继往”到“开来”。,从大仁大义到小家小爱,也是象征着国家日益强大、小家得意团聚的一派欣荣景象,这部主旋律影片浓缩了几代人的记忆,几代人的成长,有泪点、有笑点,父辈子辈接力传承,小家大国互相辉映。

《我和我的父辈》文章2

《我和我的父辈》作为“国庆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延续了前两部《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的创作方式。全片分四个故事《乘风》《诗》《鸭先知》和《少年行》,分别由吴京、章子怡、徐峥和沈腾导演。四位导演都是“演而优则导”,除执导导筒外,都发挥其长处分别在四个故事中扮演主要角色。尤其是作为中国最优秀女演员之一的章子怡,她的首部导演银幕处女作《诗》更是受到了众多关注。影片的主旋律表达毋容置疑,主人公看起来似乎都是历史坐标中的平凡人物,但从其所处时代和精神力量呈现角度看,他们又都分别是不同时代的大英雄:家国危难之时浴血奋战的抗战英雄、建设年代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改革年代敢于创新的市场英雄以及新的时代勇于探索的科技英雄。影片很好地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讲话中提到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勇于奋斗、不怕牺牲、勤于创造”的三大精神。

《乘风》讲述1942年间冀中骑兵团在日军扫荡中掩护当地百姓撤退故事。团长马仁兴的儿子马乘风与日军战斗壮烈牺牲后,马仁兴带领骑兵团利用传统骑兵冲击战术,从日军部队背后突击,拼死杀敌,将日军大佐刺死,最终完成牵制敌人、掩护冀中地区百姓突围的任务。故事以震撼视听手段展现战争的残酷和八路军英勇抗敌精神,让观众跟随八路军骑兵团重返抗战前线,在频频感动中触摸战争时代的体温。儿子马乘风牺牲之时,正是当地老百姓大春子诞下一子之时。抗战胜利后当马仁兴得知大春子生下的孩子以他儿子名字“乘风”命名时,这让失去儿子的马仁兴感受到了生命的延续,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这些曾经为国家、为民族、为百姓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延续。

《诗》讲述1969年间在“长征一号”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一群为了航天事业而默默奋斗并随时可能牺牲的时代英雄故事。片中父亲施儒宏在研究固体燃料中因爆炸牺牲,只给家人匆匆留下一个“诗”字,母亲郁凯迎带着一子一女忍痛继续投身工作。开篇“我们走在大路上”的背景音乐旋律混杂着黄土漫天的画面,让观众感受到片中人物虽身处恶劣自然环境,但始终坚持昂扬奋进的精神。章子怡在指导小演员表演中,也倾注了她自己一贯倔强而有韧劲的表演风格。片子十岁儿子的角色塑造尤为突出,在表现这对母子关系时剧情极具张力,这是首次作为导演的章子怡在把握母子情方面给予观众的一大惊喜。儿子一方面对母亲瞒着自己父亲已去世的消息痛恨万分,另一方面又因母亲工作环境危险可能随时牺牲的处境心疼不已。这位本不是亲身的儿子在母亲面前倔强逞能,转过身去却又满脸泪痕向苍天呼喊“妈妈你不要死”,两人之间那种与自己较劲又暗地里互相关心的情感让观众感动落泪。像施儒宏那样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们用生命写就的朴实无华的“诗”最终升华了故事内涵:燃料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东西,火箭是为了梦想抛弃自己的东西,生命是用来燃烧的东西,死亡是验证生命的东西……最终女儿也继承父辈职业,成为航天女英雄;儿女们也传承了父辈勇于奋斗的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向前迈进。

如果说前两个故事是“催泪弹”的话,后两个故事则是“开心果”。《鸭先知》讲述1979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条电视商业广告“参桂养容酒”的诞生故事。小学生赵晓冬的爸爸赵平洋是上海中药二厂销售科科长,他在狭窄逼仄的家中囤积了大量厂里的“参桂养荣酒”,为了这事妻子差点和他闹离婚。为卖出这些拥有传统配方能舒经活络、补气养血的酒,无意中他从上海电视台小马那里听到关于电视广告的信息。于是他大胆尝试、客服万难,发动身边街坊邻居共同拍摄出了中国第一条广告。故事在幽默诙谐轻松活泼氛围中讲述,观众在嬉笑中感受到这位敢于尝试“春江水暖”的“鸭先知”是如何成为时代思想巨变的符号,从而启动中国经济大潮的巨轮。正如张艺谋在片中客串的上海电视台台长所说:扩大企业生产,提高经济效益,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这就是最大的原则。在历经多年思想禁锢后,要想破除思想领域的条条框框,需要极大勇气和魄力。赵平洋大胆尝试,成为时代弄潮儿,也成为时代英雄。他的这种敢于尝试、敢于更新思维的精神也传承给了儿子赵晓冬,使其成为一名工程师,并率领团队建成高达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这种敢于“试水”的奋进精神并将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少年行》讲述了仿生机器人邢一浩通过时空旅行返回到生活在2021年的主人公小小的童年时代并陪伴他成长故事。在研究人工智能的父亲去世后小小和母亲马黛玉一起生活,因父亲缺席他在童年生活中备受同学嘲讽。邢一浩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在学校举办的创意嘉年华中,小小和假父亲邢一浩的完美配合赢得了全场欢呼,实现了童年小小曾经无法实现的愿望。在邢一浩返回2050年时,观众也明白了原来他就是成年后的小小创造出来的仿生机器人。影片显然借鉴了韩国导演郭在容在日本导演的影片《我的机器人女友》故事外壳,但两者表达内涵截然不同。《少年行》更多描述的是为了探究未来、实现梦想而要勤于创造的精神,如邢一浩在返回2050年前跟小小所说:实现梦想需要很多很多次失败,小小不能因为自己发明的飞机试飞失败一两次就灰心丧气。每失败一次,梦想也许就靠近一次;只有经历无数次失败,梦想才有可能最终实现。一方面是自己父亲影响,另一方面也因邢一浩鼓励,小小才离自己的科技梦想越走越近,长大后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杰出专家。当前人类社会对于时空旅行似乎还无法立即实现,但只要不断试验、不怕失败、不失信心,也许这一天将不再遥远。小小继承了父亲使命,也传承了勤于创造的精神。无法说是机器人成就了童年小小,还是成年小小成就了机器人,但只要敢于梦想,以小小等人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工作者将一直并将永远为人类发展作出贡献。

《我和我的父辈》讲述的故事分处四个不同时代,但每个故事都同样动人。人物表演鲜活,置景能让观众切身感受到那段历史的细纹和肌理,所用音乐都较为振奋人心、凝聚力量。《我和我的父辈》通过视听方式结合让这种勇于奋斗、不怕牺牲、勤于创造的精神紧紧浇铸在了一起。

通讯员:朱萍

来源:紫牛新闻

《我和我的父辈》文章3

这部影片,生动地诠释了为什么“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国庆档大片云集,由7位导演联手打造的《我和我的祖国》就颇受好评。上映3天,其票房已经突破10亿元,口碑也出乎意料地好。

电影虽然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但它关注的是“我”,千千万万普通人中的你我他,以大历史中“我”的故事,来讲述那段岁月,实现个体与宏大时代的共鸣。

“祖国”不是形而上的空洞的词汇,她包括山川湖海、唐诗宋词、丝绸瓷器,也包括着无数个“我”。

如在张一白执导的《相遇》里,我们能深切感受到“我分担着海的忧愁”的那种敢于奉献与牺牲的精神。

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传来一声巨响,万米高的“蘑菇云”腾空升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相遇》以此为背景,而一向擅长感情戏的张一白选取了一对恋人的偶遇来反映这一个历史节点。

高远是“两弹一星”工程的科研人员。可能很多观众并不知道,当时“两弹一星”工程遭到了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围追堵截,像钱学森等留学海外的爱国人才都是历经重重困难才得以回国的。因此,这一工程是在绝密的环境下进行的,许多科研人员都是背井离乡,隐姓埋名。

高远亦然,他离开了自己深爱的女友方敏,没有留下任何讯息。在一次实验中,因为原料泄漏,高远冒着风险关闭阀门而遭遇严重辐射,所剩时日已不多。一天,他离开医院搭乘公交车,偶遇了阔别三年的女友。虽然他戴着口罩,但女友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她质问他为什么三年了一个讯息没有,他只能回答她,“我不认识你”。既因为工程绝密,也在于他时日不多,不想耽误她。

而就在这时,公交车外锣鼓喧天,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高远所付出的牺牲终于有了好的结果。他与方敏被人山人海冲散,远远地,他终于摘下口罩。他与方敏相遇了,这也成了他们的最后一面。十几年后,方敏才从新闻中看到高远,许多人像他一样默默无闻地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做贡献,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相遇》并非杜撰,其背后同样有原型。虽然张一白并没有把这个故事拍得太“抒情”,但它依旧感人至深。

在10月1日的国之大典中,中国首次亮相的诸多武器惊艳世界,中国国防事业的每一次进步背后,也有无数个“高远”在默默付出。我们的岁月静好,国家的长治久安,是因为有他们在负重前行。

行进的中国,需要国与民并行共进,一同努力,一起分担,让“碧浪清波”成为永恒。

(来源:新京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