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追求散文诗化的作家有谁

2023-04-05 01:04 作者:光明网 围观:

散文诗是唱给青年人的歌——重读柯蓝《人生·命运·爱情》,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追求散文诗化的作家有谁1

作者:王志清(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

谈中国散文诗,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柯蓝的。柯蓝是延安走出来的“红色作家”。柯蓝1920年生于湖南长沙,1937年自湖南第一师范弃学从戎,投奔延安,参加了八路军,1938年在延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柯蓝曾先后在陕北公学和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新中国成立前主要从事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担任延安《边区群众报》(《陕西日报》前身)主编。革命圣地延安,哺育了柯蓝,铸造了他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他写成反映人民抗日斗争的章回体中篇小说《洋铁桶的故事》,创作了反映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中篇小说《红旗呼啦啦飘》。新中国成立后,柯蓝在上海历任《劳动报》副社长兼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创作了表现秋收起义的长篇小说《风满潇湘》,表现革命英烈王孝和的电影剧本《铁窗烈火》等。

柯蓝很早就关注了散文诗这种文体,1958年出版了散文诗集《早霞短笛》,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散文诗集。20世纪80年代后,他更是在散文诗上倾注了几乎全部心血,出版了六七部散文诗集。从《早霞短笛》到《人生·命运·爱情》,形成了一种具有时代特点的青春歌唱的模式,影响了当时不知多少人,也影响至今。

柯蓝为了让散文诗在人民中扎根,在青年中播种,他不只是自己写,而且发动尽可能多的人来写,他1984年在北京创会,1985年创刊《中国散文诗》,1987年在广州又创办了《散文诗报》。

柯蓝有着非常自觉的散文诗文体意识,对散文诗理论建设有着极大而不倦的热情,他的散文诗的代表作《爱情·人生·命运》,则集中展示了他在散文诗体式上的大胆实验。

柯蓝的革命经历,决定了他的革命文学观,自觉以文学来参与生活,追求与时代情绪共振、与社会生活同步的文学功能。因此,柯蓝的散文诗,皆具红色基因,题旨积极向上,风格明朗奋扬,充满了革命理想主义的鲜明色彩,有着极其鲜明的时代烙印。柯蓝总是以“温暖的目光”感遇万物,他的散文诗,追求哲理性的写法,也具有理性美与精神美,青春燃烧的辉煌和热度成为柯蓝人格和作品的代表色。集子里如《纪念碑》《烈士的遗书》《将军的桌上》《急行军》《站在生命的终点》等,都是“红色”题材,反映了诗人强烈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观。笔者曾经这样评论柯蓝:“强烈的政治价值观和高扬的生命激情,实现人的全部潜能的人格欲望,建构了柯蓝的情感系统和心理意向以及‘青春’的主题原型。”(《心智场景》)柯蓝哲理体的这种写法,写照和浓缩了他那个时代的典型情绪,对社会生活特别关注,还对人生理想积极思考,也给读者获得了思想与精神上的升华。

柯蓝说:“散文诗有其独特的价值和艺术特征,这种艺术样式比较适合青年学生,在青年学生群体中来推动散文诗的创作很有意义。”他的散文诗,在形式上属于青春的歌唱,不仅将散文诗写成了唱给青年人的歌,他也认为散文诗适合青年人歌唱。他非常喜欢与年轻人对话,自觉不自觉而有“我的青年朋友”的呼告,与青年交朋友,与青年谈人生谈理想谈爱情谈幸福生活,凡是青年人热衷的话题无所不谈,形成了柯蓝散文诗特有的谈话风。他很是热衷于这种书信体的写法,如《爱情哲理诗五十章》《情中五十页》《寄往心灵的信》(三十首)等等,柯蓝置身于新中国欣欣向荣的气氛中,情不自禁地召唤“朋友”,说出热切的忠告,表达诚挚的劝勉。柯蓝的不少散文诗,都以“书信体”写,或者直接与青年对话,或者模仿青年与青年对话,这些散文诗,很少有铺陈性叙述和交代,只是先设定一个发生场景,感召读者去思索、联想和想象,积极“参与”其间,获得感应沟通的精神激励和审美享受。

柯蓝认为,散文诗分为偏于诗和偏于散文的两种,但无论哪一种散文诗都应该浓缩在三五百字内。柯蓝很执着地自我强行“规定”。他的散文诗,往往捕捉的是有特征、激动人心的物象细节,创作出一种意境,表现出生活的诗情画意。他的不少“联章”性的散文诗,多断想式构成,或语录体的缀合,将诗意凝聚和浓缩于生活中的小镜头、小场景、稍纵即逝的小感触、灵光一闪的小思考之上,融浓郁的抒情性和抽象的哲理性于一体,以小见大,给人以诸多的反思与启迪。

他在《爱情·人生·命运》开篇献词里说:“清晨或是深夜,在某一个片段的时刻里,我想把我一闪的思想记载下来,于是就写出了这些不成形的小东西。”如果不是过谦的话,这也道出了柯蓝的创作习惯、方法、态度和艺术趣味。他无心于也不屑于技巧与雕琢,纯任天真自然,一触即发。然而,他却忽略了感情回流、积淀和铸炼过程的弱点,特别是现在看来,感到有些即兴的仓促,有些一挥而就的随意,形成了一些比较生硬的套路,雷同的立意与表达。

作为舶来品的散文诗,几乎与新诗同时移植来中国,已有百年历史,然却不像新诗那么幸运,而一直颇受歧视,而成为“寂寞开无主”的野花,尽管也出现了无论与哪个国家一流散文诗相比也绝不逊色的《野草》。

当下诗人最缺的是对于诗的使命感,诗歌也沦为诗歌作者手中的一种玩物,因此也导致了社会对诗的轻慢。散文诗虽然没有像新诗那样的异化,但是,像柯蓝那样把写作散文诗与推动散文诗的发展当成一种神圣事业来做的,似乎也没有几个。柯蓝的散文诗,就是感召我们,也要以布道的虔诚在散文诗上投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与创新,积极探索更加得体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我们这个新时代。

柯蓝的散文诗,还在于启发我们深入生活,关注当下,深刻而艺术地表现盛世气象,反映百年未见之大变局。当下散文诗所以同质化现象严重,缺少让人眼前一亮的突破,就是因为散文诗作家缺少生活,缺少于生活中提纯诗意的能力,没有反映社会生活与时代精神的深刻与深度。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23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追求散文诗化的作家有谁2

泉州网1月15日讯 (记者陈智勇)日前,第二届“柯蓝杯”全国散文诗大赛获奖名单揭晓。泉州著名作家、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副会长陈志泽获特别奖。

2020年,在当代散文诗奠基人、中国散文诗学会原会长柯蓝100周年诞辰之际,“首届柯蓝杯全国散文诗大赛”的举办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散文诗爱好者的大力支持与热烈反响。第二届“柯蓝杯”全国散文诗大赛自2022年2月发布征文启事后,至2022年8月31日征稿截止,得到国内外作家、诗人、散文诗爱好者的热情呼应,共收到参赛作品715件。这些参赛作品紧扣时代精神,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结合当地自然风光、人文特色、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内容积极,健康向上。大赛组委会特聘请高洪波、叶梅、红孩、耿林莽、王幅明等专家学者担任评委,最终评选出特别奖,一、二、三等奖,优秀奖作品共35件。

陈志泽创作的《翻阅生活册页(五章)》深受好评,位列五件特别奖作品之首。

追求散文诗化的作家有谁3

传承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精神,助力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由《草堂》诗刊社与成都商报社主办的第五届草堂诗歌奖今(18)日颁出。诗人谷禾凭借作品《一个生态摄影师的清晨》(组诗)获得年度实力诗人奖。

年度实力诗人奖

谷禾

授奖词

谷禾的写作雕刻时光、记录内心、见证时代,越来越综合、宽阔、自由。他的诗重情、有爱,既细腻、温柔,又有悲悯、大爱,有强烈的心灵、情感力量和伦理性。在组诗《一个生态摄影师的清晨》中,生活的细枝末叶、凡人小事经诗人的重新端详、拂拭而煜煜生辉,于无声处有惊雷,在自然中见神性,将入世与出世、现实性与超越性、形而下与形而上进行了奇异的联接。鉴于此,授予谷禾第五届草堂诗歌奖年度实力诗人奖。

在过去的一年里,谷禾接连获得了屈原诗歌奖和陆游诗歌奖等奖项,这次又获得草堂诗歌奖,谷禾直言,相对于获奖,他更加关注和反思的是屈原、杜甫和陆游等人一脉传承的家国情怀和诗歌精神是否在他的个人诗歌写作中有所体现,“如果没有,这样的奖掖和勉励是会让我倍感羞愧的”。

他说,“‘草堂诗歌奖’有鲜明诗学宗旨、独特审美标准和个性。王小妮、娜夜、李琦、尚仲敏、李南和胡弦等历届获奖者和列位于杜甫草堂的先贤构成了很好的精神呼应——它是对‘草堂精神’的昭示,也必将推动中国诗歌朝前更广阔的天地发展。”谷禾说。

谷禾/图据受访者

红星新闻:你的获奖作品《一个生态摄影师的清晨》,题目非常别致,能不能和我们分享一下你的创作过程?

谷禾:《一个生态摄影师的清晨》包含了长短不一的12首诗歌,既有写自然的,也有写亲情和思考当下现实的,总体上涵盖了我这样的普通写作者的日常,体现一定诗的丰富性,也是我这几年比较满意的一组习作。

单就《一个生态摄影师的清晨》这首诗,可能并没有太多可说道的东西。我家住的地方三面都是森林公园,平常散步的时候能碰到很多摄影爱好者,他们为了拍日出、拍鸟儿和虫子的各种特写镜头,经常要搭起帐篷,连续几天住在树林里,支起相机,等待按下快门的瞬间到来,这首诗歌就写了其中的清晨这个时间片段。

相比于诗人的想象,这样的诗歌文本更需要写作者去反复观察摄影师的拍摄过程,体察其动作和心理,在经验的基础上细节化地呈现出来。还有写作者的情感体验,也必须是诗人和摄影师所共同的感情体验。诗歌写作的过程其实既简单又复杂,有点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意思。

红星新闻:你之前说过“诗歌创作除了自己走向内心,呈现真善美之外,还有一个功能是记录和见证。”你怎样看待诗歌作品中个人与时代的交织?

谷禾:呈现真善美是诗歌的分内之事,也是诗的天然属性。除此之外,记录和见证也是诗歌悠久的传统之一,《荷马史诗》《诗经》都在这一传统范畴内。重要的是作为个体的写作者,如何记录和见证时代。我们倡导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其实哪个作家是生活在三界五行之外呢?更大的可能是我们对身边的生活太熟视无睹了。

以杜甫为例吧,有人说没有“安史之乱”就没有杜甫,但太多的“诗家”经历了“安史之乱”,为什么只成就了一个杜甫呢?我想到了一句很当代的话——“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杜甫所秉笔书写的大时代,其主体部分更多是他自己以及包括他的亲人朋友在内的芸芸众生的命运遭际,正是他直面的记录和见证,构成了反映那个时代的最鲜活的历史。米沃什说“诗歌是对真理(真实)的热情追求。”我们看到在此之前一千多年,杜甫正是这么身体力行的,他从不回避对自己所处时代的真实记录,淋漓尽致地呈现了不同个体生命的遭际和命运,也就呈现出了由此辐射出去的广阔现实。这是明摆在那儿的,作为后来者,我们更需要杜甫的勇气、坚持和选择。

红星新闻:你最初创作诗歌的目的和如今对于诗歌的感受有怎样的变化?

谷禾:每个写作者最初的写作契机和动因可能不尽相同。我的第一首诗写于30多年前,那时我还在老家河南的一个乡村小镇教书,从同事订阅的报刊开始了现代诗的深入阅读。我从当地书店买的第一本诗集是郑敏先生翻译的《美国当代诗选》,阅读的过程中,我忽然觉得,如果它们都是诗,我也可以写得出来的。现在回头看,有点“无知者无畏”的意思,但确实从那时起开始了诗歌写作的尝试。真正清晰地确立用诗歌写作记录见证世道人心和留存历史的诗学追求是近年的事情,这种自觉性更多源于写作者生命经验的积累和领悟,如同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不是出自心血来潮一样。

红星新闻:你有多重身份——诗人、编辑、诗歌活动的组织者等,你是如何在不同身份中切换的?

谷禾:我妄称自己是“专业读者,职业编辑,业余诗歌和其他文字写作者”,绝不是自谦,而是一个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定位。文学编辑是大半生的职业,我每年读过的各种体裁的自然来稿数百万字,编辑校对的稿件也有百万字左右,近年来还陆续获得了“《北京文学》优秀文学作品奖”“百花文学奖”“中国好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的“优秀编辑奖”。我絮叨这些没有炫耀的意思,而是在讲一个业余写作者的专业所在。另外我还负责单位文学活动的组织工作,搞各种文学活动的时候更多想的是把活动组织好,为作家和诗人们服务好,个人的写作是极少能顾及到的。我当然想有更多时间留给写作,但目前看只能自己去挤——把本职工作做好是最重要的,而写作是个人的“私事”。我信奉徐敬亚的说法——“人活到什么份上才能够写到什么份上”。在写诗这件事上,我会一直努力,但不会强求结果。我的认识一直是清醒。

红星新闻:有人说成都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城市,从成都国际诗歌周、到各类诗歌刊物与诗歌奖,成都浓厚的诗歌氛围可见一斑。你觉得诗歌对一座城市有怎样的影响?

谷禾:我们提到“城市”两个字,眼前闪烁更多是钢铁的森林、车水马龙、人如潮水,是冷酷的职场商海,是人与人之间不见硝烟的战争……从根本上说,这些是和传统的诗意尖锐对立的。但成都不是这样的城市。提到成都,人们会立刻想到杜甫草堂、浣花溪,想到《草堂》《星星》,想到马识途、阿来、梁平,想到每年的成都国际诗歌周——他们和它们,是高速发展的城市的涵养之泉,是这座城市的光芒之源,是人们喜欢、热爱和向往这座城市的深层存在和动因,也应该是成都的骄傲。

《一个生态摄影师的清晨》(组诗节选)

在天亮前,摄影师从帐篷里

钻出来,伸个懒腰,轻声的咳嗽

惊动了曙色里假寐的树叶。

他再一次调整三角架,固定好相机,

打开镜头盖,把焦点对准

昨天选择好的方向……你知道的,

他根本没有在意远处的河水,

以及即将沿地平线升起的日出——

风景的价值,只在于其独一无二性,

必须俯拍或仰拍,从新的视角来

呈现,我们身体周围的世界

才能上升到仙境。而他只想用镜头

来诠释一只鸟的自然伦理,

必须把焦距调到与摄影者相同的专注度,

冥冥中的鸟儿才可能现身

——它有这世界最漂亮的形体和颜色,

只为美而生,把尖喙深情地

吻向了镜头聚焦的花蕊

他耐心等待了六个早晨,

他相信第七个早晨的奇迹必将被他

瞬间定格,成为永恒的现实。

他从不曾动摇过对隐秘之美的痴迷,

多年以来,持续的激情把他变成了

一个彻底的生态主义者

用小小的镜头去无限地拓宽,甚至重新定义

我们用旧的这个世界。

他把所拥有的秘密尽数交给镜头,

来讲述时间的新生。作为

新的元素和风景的一部分,

他将被更多的后来者热爱。

而我只是晨炼途中的旁观者,

不可能比他更钟情于让现实之鸟

越来越清晣——必须牺牲

更多的事物,退回更模糊的状态,

另一重门才隐约闪现,如海市

蜃景,那神示的光一闪,

他用镜头所抓取的刹那,超越了

存在的真实性,世界

“咔哒”一声,得以重启。

(谷禾,1967年出生于河南。著有诗集《飘雪的阳光》《大海不这么想》《鲜花宁静》《北运河书》和小说集《爱到尽头》、散文集《黑棉花,白棉花》等多种,现供职于北京出版集团《十月》杂志社)

红星新闻记者 毛渝川 曾琦 编辑 毛渝川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