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铭记革命历史的散文名篇

2023-04-05 01:04 作者:齐鲁壹点 围观:

历史文化短文系列(二)德似长江滚滚来,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齐鲁壹点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铭记革命历史的散文名篇1

历史文化短文系列(二)

德似长江滚滚来

…中华文华之“五德”古今说

撰文/诗远(作者原创,侵权必究)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德的民族

中华文化是一种崇尚德的文化。

中华文明是一例崇尚德的文明。

德,是一溪从不断流的巨流,奔流在5ooo年中华灵魂中。而这巨流,又由五条支流汇成。五德,从古至今,从今溯古。

在古代,五德是中华传统文化伦理学关于德性的概念。

不同流派,对五德的表述和诠释,大同而小异。

阴阳家认为,土、木、金、火、水为五行之德。战国晚期阴阳家主要代表邹衍提出了五德终始说。“五德”指土、木、金、火、水五种德性或性能。“五德终始”指这五种德性,从始到终、终而复始的循环运动,从而形成人事兴衰、历史变迁、王朝更替。

邹衍指出,“五德从所不胜,虞(舜)土、夏木、殷金、周火”。他认为,虞(舜)、夏、殷、周的历史是一个五德转化的发展过程。土、木、金、火、水依次相胜而具有阶段性,又按照始于土、终于水、徙于土的循环往复而具有周期性,推动着“五德转移”,又决定着“并世(当世)盛衰。

兵家认为,“五德”是智信仁勇严。孙子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曹操注曰:“将宜五德备也。”唐朝王维 《谢集贤学士表》曰:“固当宣其五德,列在四科。”赵殿成笺曰:“《新论》:五德者,智、信、仁、勇、严也。”

儒家认为,人应具五种品德,即“三纲五常”中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这是指“人”作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孔子最早提出“仁、义、礼”,孟子扩充提出“仁、义、礼、智”,后董仲舒再次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道德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华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三字经》中也云:“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

词谓仁义理智信?简言之,对人宽厚爱心,是仁;为人正派,爱憎分明,舍身助人,是义;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是礼;处事果断周密,是智;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是信。

儒家学说的“德”,还有另外两种,与“仁义礼智信”五德相互呼应。

其一,温、良、恭、俭、让,是儒家对人的另一种“五德”之说。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其二,“德、言、容、工“,“三从四德“中的的“四德”之说。

是专指女子,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言”,要有知识修养,言辞恰当,语言得体;其次是“容”,即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最后是“工”,即治家之道之功,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家庭生活方面的细节。三从四德”中的确蕴含着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也并非全为糟粕,也有一定积极意义。

“君子”,是儒家始祖孔子心目中的完人圣人的化身。孔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孔子认为,作君子的,一定要怀有“德”。反而言之,怀有“德”的人,才配称“君子”。可见,德,在孔子,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位置。

至当代,五德又附涵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彰显出中华文化自信,在传承的基点上赋予时代的新内涵。

这五德包括:政治品德、思想道德、为政官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

何谓政治品德?无论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百废待兴的革命建设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都不忘初心,都以人民心为心,忠诚,担当。

何谓思想道德?崇尚高风亮节,弘扬奉献精神,进行自我改造、自我批评、自我约束,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何谓为政官德?为政一任,造福一方,清白做事,干净做官。.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办事公道、热⼼服务、奉献社会

何谓社会公德?⽂明礼貌、助⼈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何谓家庭美德?有良好的家风家训,。尊⽼爱幼、男⼥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友善。

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7》提出的24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社会主义道德工程建设提出的“四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这与“五德”相辅相成,异曲同工。

讲述一个全国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

蒋国珍 全国第三届道德模范,全国最美乡村教师。江西新余市罗坊中学退休老师。

他的大爱无私,打动无数人心:3o多年前,他把补发的9600元工资一次性捐献给国家;3o多年来,他赞助、嘉奖同学达2万人,累计金额20余万元,超过他离休工资的总和! 而他个人又十分节俭。一条毛巾,他剪成两块使用;一个咸蛋,他分三餐下饭;四季吃红薯饭,穿破烂衣,点煤油灯,区区几百元就可度过一个年头。

他一生无儿无女,但他桃李满天下,在他的心里,同学们都是他儿女,都亲似儿女…

从他的事迹里,人们不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五德的光芒五德的力量吗?

杜甫《登高》被誉“古代第一七律”,诗云:“无边落木箫箫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而中华优秀文化伦理之五德,不正是那滚滚长江吗?从远及近,由古到今,奔湧而来,澎湃而去。向着那喷薄而出的朝阳,向着那壮阔无垠的大海…

壹点号 华夏诗词

铭记革命历史的散文名篇2

文/龙艳华

怒放的井冈红

时空的远近不在于触摸的虚实,在于感觉的冷暖。横亘于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划破沉寂的夜空,于电闪雷鸣中催生出永不凋谢的时光之花。

一路红艳,一路芬芳——

遥望当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百色起义,枪杆子成了共产党人最忠实的宣言。几乎所有的开端都是艰难险阻。此时,罗霄山腹地,静谧的小山村,一头巨兽已蛰伏许久,殷切等待着一个有缘人的到来。

湘音赣语的碰撞,叩开了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这场语言的汇聚与融合,终是启开了一道思想的河流。这是一条具有原创意义的精神之路!千帆摇曳、万星璀璨、群鸟翔集。翻过九十多个春夏秋冬,芳华依旧、历久弥新。

这条路有多远,心就有多远;心有多远,梦想就有多远。

井冈路上最炫目的就是井冈红。“三湾改编”将千万颗心凝成一颗心。黄洋界的炮声将井冈岁月绘成战火纷飞的巨幅画卷。四次“进剿”、三次“会剿”将红军的思索与行动

熔铸成一面面铁血红旗。骨骼、血肉、灵魂,以及不朽的信念激情燃烧……

五百里井冈,肆意流淌着这种最纯粹的红。那红啊,席卷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历史的天空,漫过大小五井,漫过五大哨口,漫向中华大地,纵情怒放——

直至今日,井冈山漫山遍野的映山红依然开得如痴如醉,仿如春风永驻!天上多少颗星,地上就有多少朵映山红;

有多少朵映山红,就有多少颗红五星;颗颗红五星呵护朵朵映山红。岁月远去,英雄不老。

黄洋界上,五里排的井冈槲树从未老去。海晏河清的今天,依稀能听到从山脚逶迤而来的铿锵足音,依稀能闻到悬挂在肩头粮食的芳香,依稀能感受到握枪的手触摸身躯的颤栗……一如往昔,甜蜜而忧伤。

我曾站在树下,浓荫砸了一身醍醐灌顶的泌凉。山风拂过长发与脸颊,突然就有了顶天立地的感觉。极目远眺,山这边是赣鄱大地,山那边是湖湘大地,重峦叠嶂,云蒸霞蔚,包裹着脚下的山谷盆地,仿佛巨大的襁褓。

泪水不期而然滑落。纵然岁月深处的伤痛从未离开,身旁的万千树却早已绽开了熟悉又亲切的笑脸,散发着井冈人民这个时代的幸福光芒。

井冈路,中国路,高路入云端。

井冈红,中国红,殷红耀九洲。

不管岁月有多老、路有多长,那颗初心,那捧情怀,那个梦想,那抹纯粹的红,永远光鲜如昨。山腰处袅袅飘来神山村老表们打糍粑和炒板栗的味道,以及爽朗欢快的笑语声,顿时暗香盈袖、心旷神怡——

永远的信仰

这里,曾奔走一颗又一颗红五星;这里,曾倒下一具又一具伟岸的身躯。灵魂在密林里一次次涅槃,爹娘给的生命之花盛放在人民的怀抱里。

我静静地行走在黄洋界之巅,看见悬崖上百合在努力向上生长;看见山脊的防火道旁茶树在寂然地繁茂;看见通往外界的山谷辽阔而宁静,点点湖面倒影锋芒毕露的天光;看见山脚下云卷云舒,若隐若现的城池如碟碟香气缭绕的点心。

岁月蹉跎,历经90周年的沧桑巨变,黄洋界上,血肉、骨骼,连同旧色的灰军装以及柔软的草鞋,早已零落成泥。思想、魂灵,连同不屈的信仰早已化作潺潺流水,从深山到平原,从溪流到江湖,从过去到未来,永不停歇地奔涌……

那个时候,信仰是高堂,是庙宇,是坚不可摧的使命。谁能阻止日月星辰的步履?谁能阻挡革命志士排山倒海的景仰?菜色的脸、破旧的衣裳、简陋的装备,却有着甘甜的梦境和勇往直前的意气。

烽烟过后,灰烬的是日行愈远的岁月,不灭的是将士们在战火纷飞中绽放的智慧和青春。隐藏在密林的流水中、修竹的树梢上以及千秋万代的笑容与歌声里。

谁能知道,黄洋界云蒸霞蔚的景观撩开了一个石破天惊的秘密:这里的红土地一直珍藏着红军将士滚烫的汗水、澎湃的脉搏、炽热的胸怀和昂扬的思绪!当雨水滴落、当雪花飘零,黄洋界便成了沸腾的熔炉,如洪流浇灌巨大的烙铁,如汪洋跌落怒放的火山——

清明时节,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和呈燎原之势的山野之花组合成花环的队列。抬望眼,群峰斑斓,山风呼啸,天地动容。

时光用汪洋恣肆的云海与烂漫的生命来寄托对井冈英烈岁岁年年的追思和永远的祭奠!

有人乘飞机、坐火车、开轿车从远方而来,花花绿绿的衣着、五花八门的方言,胸怀同一束情结。

数不清的人头,数不清的追忆在黄洋界逶迤的山道攒动、攒动……

哦,青山之巅,密林之中,那段阒然无声的时光,那段归于无形的时光!历经九十载风雨沧桑,依然光鲜如昨。一代代共产党人怎能不走进那段历史,去拜会那些耳熟能详的人物?

光芒倾泻而下,尘封的往事次第开放。屋宇、碑刻、雕塑、炮台、歌声、舞姿和山石、林木、山溪以及这里的万物生灵都在默默地绽放着曾经激荡的战事、血腥的拼杀和温情的相逢,以及永不褪色的信仰。

请沉下心来纵情倾听、倾听——

从千仞之壁到忘川深处,无不激荡着井冈山肺腑的声音:信仰来源于人民群众心灵的膜拜,她将成就伟大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井冈云海

山挽着山,岭牵着岭,环抱成一口口翠翠的井,大团大团松松软软的云从四面八方汇集着、汇集着,嗖嗖劲吹,袅袅轻拂,汩汩地沸腾出一个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

云从天而降,由地而生,汇天地之精华,谱日月之华章,悄悄地延伸,静静地融合,仿佛睡着时慵懒地舒展身子。就这么辅天盖地的一大张宣纸,被随意抹上几笔,便成了诗意浓浓的山水画,画面上点点黛青的峰峦千姿百态,半在蓝天中,半在云雾里,说不尽的磅礴和绚丽……

瞬息间,你醒了,于是整个儿汹涌起来。你驾驭俊美的白驹,挥舞雪色的长鞭,鼓动巨大的风帆,得意洋洋地追着潇洒的风,拥着多情的雨,与险峰较劲,与溪涧竞跑,与幽谷缠绵,与林木嬉戏,意气风发。

你呼啦啦地奔驰在这壮丽的青山绿水,一路洒下微微的喘息、微微的笑吟、微微的私语。被你摩挲过的山伸直了腰杆,被你爱抚过的水低垂着眼帘。你拨弄林中的丝弦,唱着动情的歌谣,轻唤着花鸟虫鱼,孕育了大自然最纯美的音符、最真实的图画、最香醇的味道。

阳光普照,你披上了五光十色的霞衣,金光灿灿的波浪是你妩媚的眼晴里燃烧的柔情,那变幻着的色彩滔滔涌来又悄悄隐去。

五百里罗霄山上,在许多霎那间,那满堂满堂的云蒸霞蔚中,岫云彩雾展现着一幅幅憾人心魄的“宝光图画”。真不知道,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境遇下才能相逢这样谲奇瑰丽的美景?

八十年前的四月,边陲之地砻市,赤潮滚滚,铁流澎湃。南昌起义部队和秋收起义部队会师此地,拉开中国革命的新帷幕。两只革命队伍浩浩荡荡汇集砻市,成立了红四军,汇成一个无边无际、摧枯拉朽的汪洋大海,要把三座大山推翻,要把黑暗的旧社会埋葬!这正是革命演绎出憾人心魄的“宝光”,制造一起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奇景奇观!

你本轻盈得无法掌握,你本苍白得没有血色,你本脆弱得不堪一击,睿智而勇敢的你,则选择聚集成海,成就一段辉煌的生命燃烧,展示你磅礴的气势和坦荡的胸怀!

【作者简介】龙艳华,女,汉族,江西永新人,现在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人民政府工作。作品散见《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诗刊》、《光明日报》、《江西日报》、《绿风》、《创作评谭》、《2009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江西省十年散文精选》、《2011年度中国散文诗精选》等报刊与文集,出版散文集《巍巍井冈山》、《岁月的花瓣》,多篇作品在省、市级多项文学赛事中获奖。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壹点号吉安大视界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铭记革命历史的散文名篇3

视频加载中...

封面新闻记者 黄晓庆

2023年1月4日13时53分,中国共产党员、抗美援朝老兵郑时文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逝世,享年90岁。

郑时文的女儿,国家统计局内江调查队党组书记、队长郑晓婷在追悼父亲时写道:“他写下了那篇大家耳熟能详的文章《一个苹果的故事》,他是‘上甘岭盟誓’的19个战友中唯一的幸存者,他在央视录制的《难忘铁血上甘岭》让许多人泪流满面热血沸腾,他曾经‘嗷嗷叫着’冲向血火横飞的战场。”

投笔从戎入朝作战 自谦“是一个小小的通讯员”

郑时文1933年8月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1950年3月开始从事革命宣传活动等工作,195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6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后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10军29师入朝参战,1951年3月至1954年12月,先后在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29师司令部担任战地情报员、代理情报所所长等职务。

郑时文(受访者供图)

奔赴朝鲜战场时,郑时文还不满18岁。他在家中排行老小,其上还有两个哥哥是前线的战斗人员。得知情况后,首长说:“三兄弟必须保一个,能够回国为老娘养老送终。”

“我是一个小小的通讯员,一个学生兵,我的任务是送战地文书,收集战地情报,写战地通讯,写得笨,但是要写,因为我们全军需要声音,祖国需要声音。”2020年,88岁的郑时文受邀参加央视的节目《老兵你好》时,讲述了那段令人难忘的岁月。

当回忆起上甘岭战役时,郑时文激动不已。 “敌人的炮火那简直是炮雨,一天30多万发炮弹,尸骨成堆。炮火犁过去犁过来,敌人的尸体打散了,我们的也拉不出来。就打成了那个‘人肉的酱缸’,叫做‘人肉沼泽’。”他回忆道。

细节再现真实场景 “一个苹果”的故事深入人心

1952年10月,郑时文接到任务,把上甘岭的战斗情况尽快报道出去,提供稿件给报纸发表。他思来想去,决定以战士刘明生向前线运苹果的故事为基础进行写作。

当时29师政委王新亲自率队将给养送往前线,警通连战士刘明生身上背满水壶跟随其中,途中遭遇敌人火力拦截,水壶也全部被打烂。“在匍匐前进接近前沿阵地时,刘明生感到腹部被硌了一下,发现是一个苹果。擦去糊在上面的厚泥,他正准备张口咬下去的时候,想到坚守坑道的战友,又重新把苹果送到了前线。”郑时文介绍,刘明生将苹果送到坑道后,八个战友开始谁也舍不得吃,最后一人一口,轮流两遍才吃完。

这篇稿子首先编发在《上甘岭战地通讯》,经审改后寄回国内。1953年1月25日,上海《新闻日报》在显著位置编发了这篇稿子。《一个苹果的故事》改编后编入小学《语文》教材,向后辈传递着团结协作、不畏牺牲、先人后己的革命精神。

缅怀先烈铭记历史 设立家祭日传承红色家风

几十年来,郑时文发表了不少有关朝鲜战争的散文、诗歌、学术报告和回忆录,传承发扬抗美援朝精神。尽管到了耄耋之年,他依然保持着写作和阅读的习惯。

郑晓婷还记得,父亲所写的《夺回来的城市》在文汇报整版登出,《高高山上的雄鹰》获一等红旗大稿,他的著作《我心有歌——一个学生兵的朝鲜战场亲历记》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连载,升级版《穿过硝烟的军列——一个学生兵的朝鲜战场亲历记》已成绝版。

更令郑晓婷骄傲的是,她是“19个人的女儿”。原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郑时文与18名战友在坑道里曾发誓,如果有人幸存回国并结婚生子,那么他的孩子就是19个战士共同的孩子。1952年12月9日,战友们不幸遇难,只剩下他一个。

郑时文祭奠战友(受访者供图)

于是,每年12月9日成了郑时文家祭日。他教育孩子们要好好继承革命传统,像爱母亲一样爱祖国,为祖国可以毫无保留,牺牲一切。2022年12月9日,郑时文还在家中祭奠了牺牲的战友。

郑时文唱《我的祖国》(受访者供图)

2020年,封面新闻记者在采访郑时文时,他唱起了那首激情澎湃的歌曲《我的祖国》。在唱到“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时,他双手握拳,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眼神坚定,好似真的握着一杆枪,随时准备上战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