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姓莫的英雄有哪些故事

2022-11-08 08:48 作者:光明网 围观:

冼夫人:一代巾帼英雄的绝世风华,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姓莫的英雄有哪些故事1

作者:杜卫东(作家,《小说选刊》杂志原主编)

我在三亚,寻觅一位巾帼英雄的足迹。

阳光、沙滩、碧海蓝天,地处祖国最南端的鹿城美可入画;与美景同样令人难忘的是这位奇女子的双眸。站在天涯海角的冼夫人雕像前,我久久注视着她的眼睛,清澈、坦荡,穿云破雾。我在想,顺着那目光走进去,该是星空和宇宙吧?不然怎么解释,一位青年女子会有那么广阔的胸襟!

此时,她纵马横刀,甲士簇拥,就伫立在21世纪的清风斜阳中。弯月眉、丹凤眼,美憾凡尘;青锋剑、明光甲,一派王者风范。

三亚是隋文帝赐予冼夫人的汤沐邑;晚年她奉旨巡抚岭南诸州时,应该来过。那时的她已不再年轻,满头青丝早被白雪覆盖,一世芳华也有皱纹爬满;只是眉宇间仍然充溢英雄气,披甲乘马,万众仰慕,一路祈福之声。

系“飞地”于中原

一轮皓月,悬挂在波涛汹涌的南海夜空。它在莲花般的云朵中穿行,像娇羞的女子,时而扯一片白云当作面纱,时而又直面宝岛,窥探着人间的故事。

这是梁大同年间。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岭南秋夜,与今天并无二致。

高凉太守冯宝在正厅来回踱步,少顷,转过身,望着正在案前端坐的爱妻:“夫人,设郡开衙,兹事体大,你意已决?”

冼英起身推开窗户,倚窗而立。周围的一切已被夜色覆盖,只在淡淡的月光下显出依稀的轮廓。有星星映在她的双眸中,灵动而深邃。

冼夫人,名冼英,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冼夫人身历梁、陈、隋三朝,毕生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梁至清朝都先后给予她册封和追谥。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誉之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图为海南三亚天涯海角景区内冼夫人雕像。

冼英本是岭南百越一支实力超强的部落首领后人,自幼不爱红装爱武装,在处理行政事务,随父兄兵马出行中表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传说她与强人比武斗法,一剑劈开一块巨石,德威遍布岭海之间,年纪轻轻就被各部族推举为大首领。这之后,冼英与高凉太守冯宝不期而遇,一个是智勇双全的部族领袖,一个是心怀抱负的朝廷命官,两人步入婚姻殿堂时绝对不会想到,他们的联姻会改写历史。

秦始皇问鼎中原后,豪横,借着酒劲儿击节而歌:“功盖昔尧舜,谁可与我同?”他觉得大秦帝国的版图如果没有美丽的南海做外徼,就像精美的茶具缺了华丽的托盘,便遣帝国铁骑两次南征,浴血奋战、死伤惨重,终于把海南岛揽入怀中。据传,越人是最早生活在海岛上的族群,他们的先人夹着一根浮木,或者抱着一个葫芦,游过波飞浪涌的琼州海峡,面对的是大自然的无情挑战。和大型凶猛动物对阵,他们无疑处于劣势;与台风海啸周旋,人更是不堪一击。但是,他们筚路蓝缕,终于在这座风雨飘摇的孤岛上繁衍下来,也锻造了坚韧、彪悍的民族性格,桀骜不驯,野蛮好斗。一百多年间,烽火时有点燃,纷争从未止息。至汉元帝,因为越民一直不服教化,岛上林深树密,用兵又极其困难,君臣经过商议,权衡利弊后取得一致意见:“骆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与禽兽无异,本不足郡县置也。颛颛独居一海之中,雾露气湿,多毒草虫蛇水土之害,人未见虏,战士自死。又非独珠崖有珠犀玳瑁也,弃之不足惜,不击不损威。其民譬犹鱼鳖,何足贪也”。于是撤郡设县,名为摇领,实际放弃了对海南岛的治权。大陆的文明之风无法南渡,海南岛从此成了一个混沌未开的弃子。

对此,冼夫人忧心如焚。特别是一向桀骜不驯的海南岛俚人,有感于冼夫人的威望,有一千多峒主动归顺后,她更希望孤悬海外的海南岛与大陆融为一体。

冼夫人深吸一口气,语气决绝:“海南岛乃一片飞地,王治不到,乱象纷呈,礼法无存,百姓苦不堪言。设置崖州,让海岛重回中原,王土因此完整,百姓亦可安乐,此正当其时,还望夫君助我!”

冯宝对妻子敬重有加,只是担心她妄言朝政会引起梁武帝不快,态度有些犹豫,看其心意已决,便一击条案,亲自执笔,以冼英之名完成了请置崖州的奏表。

在奏表中冼夫人表示:妾是百越之女,现为俚酋,倚王思化,略知礼义。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妾既为太守之妻,又受王封,时刻把国家放在心上,唯恐伤民众而损王德,唯恐羡浮名而招民怨。唯愿岭南荒梗能袭华风,椎跣变为冠裳,侏离化为弦诵。妾冒死请命置崖州,并置治于珠崖岛上,止数百年之颓废,复大垓之光被。天使至是,妾当竭尽所能,拱卫侍抚于始末。如右,妾百死顿首。

朝廷经认真权衡,批准了冼夫人奏请,设置崖州对海南岛实施管辖,并册封她为宣义绥安护征将军,平定崖州,各州军马听调不误。这个梁武帝,文韬武略、多有建树,康熙老倌评价他是创业英雄。只是晚年迷信佛法,政事废弛,在清谈玄想中误了国事,以至有了后来的侯景之乱。他的一生是一出并不精彩的戏,不过在落幕前做出的这个姿势却十分了得。自汉元帝放弃治权到梁武帝重新收回,海南岛在历史的天空中飘荡五百多年后,再次回归中原管辖。冼夫人如愿以偿,喜悦像阳光一样洒满了她的脸庞。

冷兵器时代,近身肉搏,刀刀见血,杀人如同砍瓜切菜,男人尚且胆寒,何况女儿?然而从那以后,冼夫人几次驰骋在平叛的沙场,出生入死、毫无惧色,保护一方平安、维护国家统一成了她自觉的人生追求。

让我们从历史的“行车记录仪”中闪回一组镜头:

太阳西斜,鲜亮润泽,像一枚泛着油光的咸鸭蛋黄;云朵披上了金辉,如少女般联袂而行。高州的城墙上旌旗飞舞,手持刀剑弓弩的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忽然,有军士报,有一支队伍向城下开来。

守将打眼一看,甚觉奇怪,这队人马千人有余,不像平素出征的战队,旌旗不绝,军容严整,而是肩扛手推、懈怠松散,一路说说笑笑。

“站住!你们是何方人马?到我高州意欲何为?”

领头的青年女子金甲银盔、一身戎装,只见她一抖马缰,白色的战马仰头发出几声嘶鸣:“我乃高凉太守冯宝之妻冼英。太守闻刺史传见甚是欣慰,本欲亲自拜望,因染微恙未能成行,心中惭愧,特遣我持厚礼前来参见。”

守将一听,忙报与刺史李迁仕。李迁仕对冼英早有所闻,又见过冯宝派来通报情况的使者,于是走上城楼,见是一个飒爽英姿的女将,身处C位、自带气场,手下的人全是挑夫、杂役,便一脸欢喜,命令守城士兵大开城门迎接。

其时,河南王侯景发动叛乱,史称侯景之乱。高州刺史李迁仕派人招冯宝至州府议事。冯宝要去,夫人冼英阻止,她怀疑李迁仕想挟持丈夫一起叛乱。冯宝惊诧,问:“夫人何以见得?”冼英答道:“广州都督命李迁仕发兵,李称病不出,暗中却大量聚兵制械。你现在前往州府,他必然将你扣为人质,逼你起兵。你且勿动,待看清形势后再作打算。”

几天后,李迁仕果然反了。冼夫人闻知他已派出主力参与叛乱,便说:“李迁仕留守高州,防卫力量不足。我们应乘虚攻城,消灭乱贼!”冯宝知道妻子忠义,拟率兵前往,又被冼英拦住,说你这样去必有一场恶战,不如智取……

冯宝依计而行,才有了城下骗开城门一幕。

冼夫人率众进城后,化装成挑夫、杂役的士兵迅速取出暗藏的兵器抢占城池。李迁仕猝不及防,根本抵挡不住冼夫人的凌厉攻势,带着残兵败将弃城而逃。冼夫人挥师北上,与征虏将军陈霸先的勤王之师汇合。战马嘶鸣、旌旗招展,冼夫人乘马引领三军,两旁是出生入死的战将,身后是英勇善战的士兵。朝霞如火,染红了她的战袍,也把一缕金辉洒在她青春勃发的脸上。

力专百粤群氛净,心护南朝一寸丹。冼夫人尽心守护着岭南和海南岛的每一寸土地,守护着祖国版图的完整。

海岛文明的曙光

距天涯海角不远处,有个水南村,并行几辆汽车的柏油马路贯穿东西,两旁是青砖勾线的民居和店铺。如果不往深处走,很难寻觅到“稻田流水鸦濡翅,石峒浮烟鹿养茸”的古韵。水南村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唐朝的鉴真和尚、宋末元初的黄道婆及诸多朝廷贬官都在这里居住过;据说冼夫人当年巡视崖州时也曾在此小居,虽正史无考,经过口口相传,已经储存在民间记忆中。

上马杀敌,下马成佛。冼夫人在海南岛大局初定后,变身一只辛勤的蜜蜂,四处采集花蜜,为百姓酿造生活的醇香。冼夫人明白,刀与剑可以让一个人抵达人生的顶峰,停留在那里靠的却是智慧和人格魅力。

广东茂名冼夫人故里文化风景区内冼庙资料图片

书声琅琅,从一间间瓦舍中飞出。这是冯宝和冼夫人开设的书馆。海岛的孩子们由此知道了《三字经》《百家姓》;知道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崖州是其中一个郡;知道了许多名字,灿若星辰,闪烁在浩瀚的历史天空。

泥土芳香,在一片片田野里弥漫。见识过太多飞禽猛兽的俚人,经中原移民传授,第一次把牛轭套在牛脖子上,右手扶着犁梢,左手牵着牛绳,像驰骋沙场的将军,气定神闲地把握着犁头入土的深浅。清脆的吆喝声,是一声声掠过春天的鸽哨,催开了满山遍野的木棉花。

纺车飞转,像一曲曲深情的咏叹调。利用海南特有的棉花资源和民间古老的纺织技术,冼夫人教会俚人纺线织布。一尺尺花色各异的布匹,白的像云,红的如火,色彩相间的似天边的晚霞,镂月裁云、璀璨夺目。

同时,冼夫人不断从中原引进移民,促进民族融合;下大力量教化俚、僚首领了解和学习汉风,认真执行朝廷颁发的各项法规,约束族人尊重汉官;任命本族中通晓大义的人在崖州各地为官,协调和处理汉官与少数民族首领的矛盾;对汉官中的专横舞弊者,则上奏朝廷予以惩处。

她深知俚僚有“好相攻击,侵掠旁郡”的积习,于是督促俚僚都老、酋长、峒主和大小首领商议合约、和睦相处,并善待家丁及男仆女婢。

德行,是世间最珍贵的财富。它的潜在价值远远超过金钱和权势,它可以弥合敌意造成的裂痕,填平偏见形成的沟壑;它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世界观,也是一种信仰,如一柄倚天长剑,使持有它的人无往而不胜。冼夫人德化诸蛮、泽被众庶,令海南岛气象为之一新,岛上俚人心悦诚服。

冯宝是汉人,虽出身中原王族,但在岭南没有根基,治权根本得不到俚人信服,政令难以贯彻;冼夫人以百越大首领的身份约束各部落族人,特别是能够以身作则、秉公废私,朝廷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和岭南百越部族大首领的德望相得益彰,“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敢违”。

冼夫人的哥哥冼挺曾被梁朝任命为梁州刺史,他仗势欺人,不断掠抢周边地区。冼夫人告诫哥哥恃强欺弱,只能招致怨声载道,部族之间的旧怨与仇隙得不到消除,一旦无法遏制就会如涨潮的水一样,将他淹没。桀骜不驯的冼挺听不进别人的不同意见,却被妹妹的德望所感召,从此保境安民,迷途知返。

557年,梁朝灭亡,陈霸先崛起于乱世。冼夫人为了维护国家统一,毅然率众归顺了他建立的陈朝。其后不久,广州刺史欧阳纥谋反,欲挟持阳春太守、冼夫人幼子冯仆参与。冯仆陷于贼巢,令人出城将情况禀告娘亲。

正厅上,冼夫人来回踱步。一缕斜阳照在她的鬓角上,映出一根根华发。此刻,她肝肠寸断,一个两难的选择摆在面前:或者追随欧阳纥一起造反,事成之后加官晋爵;或者拒绝欧阳纥胁迫,那样儿子就可能被叛军诛杀。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何况她是有着七情六欲、慈母心怀的女人呢。那一刻,她一定想了许多,丈夫冯宝已经离世,幼子冯仆寄寓了她很大希望;母子连心,想到儿子在叛军之中命若累卵就心如针刺。她知道,欧阳纥和李迁仕挟持自己的亲人,都是为了拉她下水反叛中央政府。可是如从叛贼,版图就会再次分裂,人民就会再次遭殃,怎么办?

侍女把一杯香茗递给她,想说些什么,嘴唇动了动,终无言立于一旁。

冼夫人坐回案前。亲情与大义、个人与国家摆在天平的两头,如何取舍,真是难为了这位不惧生死的巾帼豪杰。沉吟良久,她一墩茶杯——瀑布的目标如果是江河湖海,即使面临百丈深渊,也依然会呼啸前行:“令各部落酋长速来议事,所辖士卒整装待命!”

她的声音不高,却像一柄利剑,可以刺穿一切。

经过艰难的抉择,冼夫人回信告诉儿子:“我已忠贞事两朝,不能惜汝而负国。”然后调集所部兵马,和陈朝大军一起平息叛乱。令人惊诧的是,叛军慑于冼夫人声威,竟然没敢拿冯仆怎么样。白袍胜雪、剑如寒风,冼夫人一身英雄气,不盈一握,便聚千钧之力,旌旗指处,叛军已然丧胆。

陈朝不堪扶持,陈霸先死后,于589年灭亡。

冼夫人在岭南闻讯异常悲痛,率众面北而跪、长哭竟日。为避免版图分裂、百姓遭受战乱之苦,她带领岭南百越和海南岛俚人归顺了隋朝。

隋文帝本来担心岭南趁机起事,见冼夫人主动归顺,深感其诚,在她奉旨安抚了动荡的岭南诸州后,把临振县(今三亚)赐给她做了汤沐邑,所收税赋用来补贴她的梳妆费用。隋文帝知道,没有冼夫人尽心治理,海南岛不可能真正置于隋朝的行政管辖之内,即便设置郡县,也只是徒有虚名。东汉的马援何等人物?曹雪芹有诗赞曰“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连一代人杰张良都不在话下。三国时的吴主孙权更是何其了得——“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他们或亲征,或遣猛将渡海讨伐,一时,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结果呢?即便武力征服了海岛,人心也难以真正归附。海南岛遍地是宝,乃南中国的海上门户,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庙堂之上当然了然于胸,汉元帝当年放弃它的理由,不过是为朝廷的脸面找的台阶。

自开天辟地,夏娃造人只是神话,女娲补天不过是传说。穆桂英驰骋疆场、抵御外虏,无愧巾帼须眉;花木兰替父从军、戎马边陲,真乃女中丈夫。而冼夫人为了民众福祉和版图完整,在本该醉心女红的年纪,她持戈披甲,平息叛乱;在本该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的时候,她跋山涉水,宣示王命。凭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系“飞地”于中原。冼夫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刷新了中华巾帼英雄的“天花板”——引中原之风注入海南蛮荒之躯,割除旧染,重启新机,将海南岛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并真正归服于王化。

有了冼夫人,文明的曙光开始显现在海南岛上空。套用诗人黄亚洲的诗句:“这时候,我们会开始流泪/海南岛的文明史,终于掀开了/最为激动人心的篇章!/书页的这种哗哗的翻动/恰如潮水的永远的轰响。”

“唯用一好心”

如果视权力为个人王冠,一心追求王者荣耀,冼夫人一生中有过多次割据称王的机会。

侯景之乱,烽烟四起,梁朝危在旦夕,实际控制的疆域只有千里远近,民众入户籍者不足三万户。冼夫人则因为智勇兼备被岭南百越尊为大首领,海南岛也有上千峒俚人归顺。一峒是一个村落,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上千人,以平均每峒二百人计,就是20万人。再加上她和冯宝的武装,并有权节制几州兵马,自立为王轻而易举,甚至趁乱起兵,问鼎中原也不是毫无可能。然而,冼夫人没有这样做,为了维护版图完整,使百姓免遭连年战乱之苦,她挥师平叛。难怪梁武帝看完冼夫人“珠崖置州”的奏表后,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感叹:“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贤哉,护国夫人!”

第二次是梁朝灭亡,陈霸先建立了陈朝。次年,冯宝亡故,岭南大乱,一些部族首领纷纷起兵割据。岭南百越的酋长和海南岛的俚人首领,齐刷刷把目光投向冼夫人,只要她振臂一呼,就会从者如云。

冼夫人依然心如止水。她先是以百越大首领的身份,说服起兵的俚人首领放弃割据的想法;又果断让自己刚九岁的儿子冯仆,亲率岭南百越部族的酋长和海南岛俚人首领,前往京城拜见刚刚创立陈朝的皇帝陈霸先,表达岭南和海南岛人民愿意归顺,维护国家统一的意愿。见到冯仆,陈霸先大为感动,他明白冼夫人这是遣子为质,以示其诚。当初设计击溃李迁仕后,冼夫人与陈霸先有过交集,认为他是一个有抱负、有才干的英雄,愿意辅助他成就一番大业。

本来波谲云诡,冼夫人挥手催升一朵祥云,岭南和海南岛因此无战事。

第三次,陈朝短命,岭南百越及海南岛的郡县一致拥戴冼夫人自立为王,请求她凭借南岭屏障与隋朝对抗。冼夫人对陈霸先以诚相待,对他创立的陈朝早亡无比悲伤,却不愿意看到战乱给人民带来苦难,不愿意中华版图再次分裂,毅然派遣她的孙子冯魂去迎接隋朝兵马。隋军入穗那天,月明星稀、夜半无风,寂静中有蛙鸣声声。冼夫人凭栏远眺,一定百感交集。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日月交替,旧符已换,她神色黯然,目光有些空洞,心中的悲痛与期盼唯苍天可鉴:个人荣宠如烟云,唯愿民泰丰。

割据称王、睥睨天下,曾是一般草莽英雄的梦想。看斑斑青史,多少自诩为王者的人,视权力为烈酒,一饮而不惜天下醉。生灵涂炭是他们佐酒的菜肴,赤地千里是他们置酒的托盘。而在冼夫人心中,权力只是实现理想的工具,如同锄头之于农民,铁锤之于工匠。她从未想过要成就所谓个人的霸业,虽然王冠如同枝头熟透的柿子,抬手可得。她要的是中华版图的完整和百姓的安居,就像一只在天空中飞翔的鸟,没有什么可以束缚它的翅膀,无论是低空掠过,还是在高空盘旋,只希望身下是一片人世的乐园。

有一种说法:死一个人是悲剧,死一百万人就是简单的数字统计。冼夫人自然不会如此冷血。连年征战,成千上万死去的族人、士卒,都是父母生父母养的血肉之躯,他们的音容笑貌在历史的卷宗中踪迹难寻,在家人的心中却鲜活可感。一声娘、一句儿牵肠挂肚;一次离别、一个转身刻骨铭心。愚昧蛮荒,使海南的许多部族长期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年代,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对于许多肉食者,那不过是掠过冰面的寒风,不会掀动一点感情的波澜;但在冼夫人的心中,芸芸众生虽卑微如草,但每一个人都是尘埃里的花朵,有属于自己的芬芳。把一缕缕芬芳汇聚在一起,就可以绿了自己的心田,美了人间的牧场。

冼夫人的三次选择,皆在一念之间。她的一念,首先基于一个女人本真的善良,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经连年战乱被进一步激发,保境安民成了她朴素的人生诉求;跟随父兄的各种历练又使聪慧的冼夫人独具慧眼、识时通变。同时,丈夫出身中原王族,世代为官,大一统的中国传统政治理念肯定会对妻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这一政治理念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密不可分。一个人的命运常常由一念决定,历史的走向常常为某人的一念左右,成佛成魔由此分野。理性的一念不是虚幻的冥想,而是思想纵深和灵魂宽度的瞬间绽放,看似偶然,折射的却是一个人在重要转折关头的眼光和智慧,心胸与格局。

一念虽短,照亮的是幽远的历史天空。

我们来还原一个时光深处的场景。那一天,也许是朝阳初升的上午,也许是晚霞燃烧的傍晚。满头白发的冼夫人拄着一根硬木雕花拐杖,来到冯府正厅坐在红漆木椅上,面前摆满梁、陈、隋三朝皇帝赏赐的礼品,她让儿孙们一一瞻拜、铭记。然后站起身,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们:“汝等宜尽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赐物具在,此忠孝之报也,愿汝皆思念之。”

时时可死,步步向生——冼夫人活出了这样的境界。为了心中的理想,她时时准备赴死,又步步死里求生。不独立、不称王,明识远图,贞心峻节,志不可夺,唯义所在;自知天不假年,还将初心谆谆告诫于子孙,91岁高龄死在视察海南各峒的路上。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冼夫人把自己的一生活成了一束光,穿云破雾、流光溢彩。可以说,是冼夫人和她的后世子孙撑起了海南一方蓝天,尽管其间一百多年中原战乱不止,海南岛在冼夫人及后人的治理下却安定祥和,如一朵美丽的雪浪花,绽放在碧波万顷的南海。

什么是英雄?人虽淡出江湖,江湖中却不绝他的传说。只求个人的霸业难以封神,为了众生的福祉才能为世人所倾慕,即使有一天英雄迟暮,不再站在高山之巅,依旧会为人们所铭记,所传颂。现在,海内外有两千多座冼夫人的纪念庙宇,仅海南岛就有五十多座。离开人世一千四百多年的这位奇女子,虽然已经在时光的轮回中安睡,却被老百姓真心封神。虔诚的祭拜是对伟大人格的呼唤,也是一种精神的延续。什么精神?苏轼早有概括:“三世更险易,一心无磷缁。”一个人的肉身被塑成金像膜拜,一个人的精神被当作信仰传承,这就是永恒。它可以使生命穿越时空,生生不息。

爱默生有一句名言:人是站在废墟中的神。他所说的神,应该是指那些身处复杂环境,却具有坚强意志和远见卓识,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的人。他们善于在历史的进程中把握航向,在粗糙的底板上绘制蓝图,初心既立,矢志不渝。

——冼夫人,就是废墟中站立的神。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18日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姓莫的英雄有哪些故事2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杜鲁门政府悍然派兵进行武装干涉,发动对朝鲜的全面战争,并不顾中国政府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市和乡村,把战火烧到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之上。在此危急关头,10月上旬,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毅然决然地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果敢承担起保卫和平的历史使命。1950年10月19日,我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同志率领下,肩负民族的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舍生忘死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第一场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双方投入战场的兵力最高达300多万。交战双方武器装备水平对比极为悬殊。为了这场反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付出了巨大代价,志愿军作战减员36.6万余人,其中牺牲19.76万余人。安徽籍志愿军共牺牲4151人。正是在这场双方力量极其悬殊的残酷战争中,涌现出我军历史上最多的英雄群体、最悲壮的英雄事迹、最可敬的英雄个人,先后涌现出6000个功臣集体和30多万名英雄功臣。安徽籍志愿军中获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 “二级英雄”、“二级模范”称号以及特等功臣(不含一、二、三等功)的就有26人。李家发、许家朋、苏文俊、蒋道平、毕武斌、韩德彩、郑长华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勇敢、坚毅、顽强、无畏成为全国人民崇敬、学习的楷模。

  舍身堵抢眼的志愿军战士——李家发

  李家发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19岁的李家发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他的的英雄壮举为人们所景仰,他的英雄事迹为人们所传颂。

  李家发,1934年3月生,安徽省南陵县泉塘岩虎村人。1951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被分配在第六十七军一九九师五九五团一营一连二排六班当战士。他在班里吃苦耐劳,勤奋工作,苦练杀敌本领。部队练习射击时,他虚心向班里的老战士请教,细致观察别人射击,还趴在地上反复揣摩,体会要领。在最后考核中, 他于以3枪27环的优秀成绩被送到团训练队学习。团部集训结业时,他5枪打了50环,获得团首长的表扬,并荣立三等功。1952年10月,李家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他平时最爱看《黄继光》《董存瑞》《钢铁战士》等英雄画册,以英雄事迹勉励自己。他曾在一次班会上表态说:“黄继光、董存瑞等革命烈士是我学习的榜样,如果遇到他们那样的情况,我一定照着他们那样去做。”

  营地附近朝鲜老大娘的房子被炸起火,他奋不顾身地冲进浓烟烈焰,抢救粮食、衣被和器物。在一次又一次地钻进浓烟烈火中,他的衣服被烧焦了,两只手被灼得红肿,两只脚烙了好几个大泡,一双眉毛烧光了,回到班里就病倒了。朝鲜老大娘得知李家发生病的消息后,送来一筐苹果进行慰问。李家发热泪盈眶地对大粮说:“大娘,我们中朝人民是一家,为朝鲜人民排忧解难,是我们志愿军应尽的义务……”

  在部队开展的修筑工事中,李家发吃苦耐劳,连续作业,因成绩突出,再次荣立三等功。

  1952年冬,李家发任二排通信员,每天由庆坡岘的山腰到玉女峰前沿班送信。从庆坡岘到玉女峰要通过敌人炮火控制的200多米宽的开阔地。敌人每天要在这块土地上倾泻成吨的弹药。李家发每次通过这里都要冒生命危险,但他机灵顽强,每次都能及时完成任务。

  同年底,由于连日大雪,李家发所在的二排前哨已经完全处于敌人的包围之中,左右是崇山峻岭,前面是敌人的火力据点,连部不知道阵地上战士的生死存亡,也无法将上级指令及时传达给前沿战士。如果不能及时取得联系,将会影响大部队总攻。连长十分着急,李家发看出了连长的心思,主动请求承担联络任务。他按照指导员指示的目标,连续冲过敌人两道警戒线。由于天气寒冷,他手指冻的红肿麻木,脚背冻裂,不时流着血,但他全然不顾,一个劲地在雪地里向前爬行。敌人发现了他,机枪不停地向他扫射,他毫不畏惧,巧妙地躲过敌人的视线,先后与潜伏在雪地里的3名战友取得联系,顺利地在4小时内将连部指示传达到前沿每个战士。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事越来越紧。二排分3路阻击敌人第六师一个重机枪连的进攻,激战4个小时后,埋伏在战壕里的战士与连部失去联络已达5个多小时,后援部队无法上来,战斗情报也无法送出阵地。李家发夺过排长手中的战报,揣入贴身的衬衣里,身系3颗手榴弹,又冲出了阵地。不多远,敌人机枪喷出了火舌。李家发眼疾手快,一跃跳出雪沟,连滚带爬冲出了几十米。阵地离连队虽然只有1公里多,但必须要通过仅有20米的敌人前哨,李家发冷静地思考着,机警地将3颗手榴弹拧在一起,用力向敌人哨位掷去,随着一声巨响,两个敌人上了西天,他借着一股浓烟,冲过敌人防线,安全地将战报送到了连部。由于他多次英勇机智地穿梭在敌人的炮火中传送情报,被誉为“铁腿通信员”。

  1953年7月13日夜,志愿军反击南朝鲜军的夏季战役在金城川前线20多公里处全面展开了。李家发所在的部队奉命向险峻的轿岩山发起反击。

  这天,他着上全副武装,和战友们进入了潜伏位置,等待着冲锋的号令。这时,细雨密密地下着,李家发和跟他伏在一起的战士巩德修小声地谈起话来。他们谈起了战前的立功计划,研究着战斗中可能遇到的情况。李家发这时掏出了家里的“全家福”照片说:“这次,我一定把立功喜报寄回家去!”

  李家发所在的第二排的任务,是突破轿岩山的南山脚,然后顺着南山脚把红旗插上轿岩山主峰。

  南山脚是敌人轿岩山防御阵地中最强的地方,有重兵据守,并有强固的工事作依托。晚上9时,我军无数门大炮一齐轰鸣,把轿岩山打成一片火海。李家发随部队开始冲锋,他和战友们一起冒着雨在泥泞中向敌人冲去。

  突然,一阵狂风骤雨般的子弹落到了正在冲锋的战士们跟前。这是从山腰上敌人一个最大的碉堡里发射出来的,冲锋部队被挡住了。要打上去必须首先打掉这个火力点。指挥战斗的指导员接连几次派爆破手去爆破,但是爆破手都在途中伤亡了。指导员焦急地考虑着:"谁能够完成这个任务呢?"这时正在一旁的李家发勇敢地担负了爆破敌人碉堡的任务。临走时,他对指导员和坑道里的战友们说:“让祖国人民听我的胜利消息吧!” 他摸了摸自己身上带着的两颗手榴弹,从地上爬起来弓着腰就直向大碉堡冲去。突然前面射来一串子弹把他的左脚打伤了。原来在大碉堡前还有一个小地堡。不先炸毁这个小地堡,就不能接近大碉堡。李家发带着伤从小地堡的右侧一步步地爬去,爬到离火力点只有八九公尺的地方,他挺起胸膛,举起右手,把一颗手榴弹投进了地堡,地堡里的敌人被炸掉了。接着,他继续向正在疯狂扫射的大碉堡爬去。

  战士们伏在被敌人火力封锁着的地上,紧张地注视着李家发的动作,等待着他爆炸成功。

  敌人的机枪子弹成群地落在李家发的头前、脚后和身边,溅起的碎石打到他的身上。但是他不顾这些,他继续拖着一只受伤的脚,沉着地向喷射着火蛇的大碉堡迅速爬去。他靠近了大碉堡,把最后的一颗手榴弹投进了射口。随着一声巨响,敌人的机枪停止了射击。战士们立刻从泥泞地里跳出来,喊着杀声向前猛冲。突然,大碉堡里的机枪又重新开始射击,密集的子弹射在前面的泥水里,泥浆溅飞起来。在“停止前进”的命令下,战士们又重新卧倒了。此刻李家发的全部弹药已经用完,情况异常危急。指导员立即命令另一个战士“继续爆破”。这时,大碉堡突然寂静下来。原来,李家发已用自己的胸膛猛扑到敌人的射口上,挡住了敌人疯狂射出来的子弹。

  李家发牺牲以后,战友们看到他双手仍然紧紧地抓着碉堡上的泥土,半睁着的眼睛注视着轿岩山主峰上的巨石。他那被火药烧黑了的胸膛,布满了像蜂窝一样的弹洞。

  战士们愤怒地喊着为李家发复仇的口号,迅速冲上敌人的阵地,歼灭了大碉堡里面的敌人,冲向轿岩山的主峰。黎明,李家发生前曾经在上面绣过字的大红旗被插上了轿岩山的峰顶。

  1953年9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李家发追记特等功,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所在部队党委根据他生前的申请,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12月1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他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1953年9月25日,为悼念李家发烈士,中共南陵县委隆重举行“李家发烈士追悼会”。中共南陵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将李家发所在乡更名为家发乡,以示对李家发烈士永久性的怀念。

  黄继光式的战斗英雄——许家朋

  许家朋

  在1953年的朝鲜夏季战役中,志愿军第六十七师二○○团反击美军第七师踞守的石岘洞北山,占领阵地以后,从战场上第一批下来的指战员,纷纷传说着攻击连队有一位“黄继光式的英雄 ”,说是在冲锋途中敌人有一个巨大火力点的重机枪,压制和阻挡了我们,好几个突击队员和爆破手上去,都中弹伤亡了。后来却被一个小战士,也和黄继光一样,以舍身堵枪眼的壮烈行为,扑灭了敌人的火力点,这才使我军攻击成功占领了阵地。紧接着关于这个英雄的传说越说越动人,有的说他在扑上敌堡以前,曾经喊口号让同志们前进,又有的说他曾向祖国的方向敬礼,等等。只是人们都不知道他的名字,就是当夜主攻北山的连队,也说不清这到底是谁。后来师团政治机关和军师文工团联派员分头到参战连队、战勤分队和野战医院中追寻查访,才渐渐弄清楚了,这位英雄就是许家朋。

  许家朋,安徽省绩溪县人,1931年出生于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1951年5月,绩溪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参军运动。许家朋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他戴着光荣入伍的大红花,一蹦一跳地跑回家向父母亲辞行。母亲一手拉着儿子,一手拭着眼泪叮嘱道:“到部队去一定要好好干,不要挂念家里。”父亲接着说:“咱们是穷人家的子弟,要记住共产党的恩情,打仗莫充孬怕死,要为穷人多杀敌人。”望着年迈的双亲,许家朋心头一热,强忍住眼中的泪水,咬了咬嘴唇说:“我一定勇敢杀敌,打胜仗、立功。”入伍后,许家朋在部队首长的教育和战友们的帮助下,很快成长为连队里一名优秀的战士。

  1952年7月,许家朋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随部队奔赴抗美援朝前线作战,被编在志愿军第二十三军六十七师二○○团九连任战士。在入朝途中,全副武装的长途跋涉,马不停蹄的夜间行军,对于年纪轻、身体矮小的许家朋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班里怕他掉队,派出两个战士去帮助他。许家朋说:“负重差不多,我个子虽小,但力气大,保证不会掉队。”他不仅没要人帮助,反而给别人扛枪。尽管他的脚磨起了血泡,又肿又疼,鞋子都穿不上,但每到一处宿营地,他都顾不上喘口气,放下行装,立即忙着挖坑搭帐篷。战友们都称赞他是一位拖不垮、累不倒的钢铁战士。

  11月,部队进行大练兵。此时的朝鲜已是十分寒冷,许家朋为了练好刺杀,经常晚上一个人偷偷地到训练场上脱掉棉衣苦练。开始他手榴弹投得不远,也不准。于是,早晨当战友们睡得正香甜的时候,他就穿好衣服,轻手轻脚地走出宿舍,练习投弹。后来在部队组织的军事考核中,许家朋的成绩跃居前列。

  12月,许家朋所在的部队奉命从东线移至中线,参加东海岸反登陆作战准备。在5个昼夜的风雪行军中,部队负荷重,饭和水供应不上,生活十分艰苦。到了一线,他们连的任务是筑城扛木。许家朋在向前沿运木时,最能吃苦耐劳。他个子虽小,但每次都扛又长又大的木头。有一次黑夜运木,天又下雨,路又滑,通过敌人的炮火封锁区时,他滑倒在地,扭伤了脚。第二天伤处既肿又疼,排长要他休息,他坚决不肯。

  1953年4月,许家朋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年5月,夏季反攻战役任务布置下来,许家朋从九连调到六连的一个突击排,他听说自己被分配到突击排,高兴地蹦了起来。在出征宣誓大会上,他再一次认真地读了从报纸上剪下来的黄继光的故事。并向连长、团支部递交了决心书。他在决心书中写道:“……在一旦需要我的情况下,就像黄继光同志那样,为了祖国人民牺牲自己。”

  7月6日,我志愿军发起的夏季反击战役第三次进攻正式打响。为了有力地配合东线正面战场,许家朋所在的六十七师二○○团受命对美军第七师十七团据守的石砚洞北山进行反击作战。

  石砚洞北山,在三八线附近,是中线的平川、永康的交接地界,战争爆发以后,被美军第七师占领,这里地势十分险要,打下这座山,就可以控制后面的天德山,把战线向敌方推进三四十公里,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7月6日晚,天下着瓢泼大雨,阵地上漆黑一片,许家朋所在的突击排在六连连长赵昌荣的带领下,来到了出发地的一条坑道。这条坑道是第六十七师为减少伤亡,从6月中旬开始,在美守军阵地前沿120米处构筑的,可屯一个加强连的兵力。

  晚9时30分,突击排在96门火炮、16辆坦克的支援下,向美军第七师第十七团两个步兵连与一个火炮连防守的石砚洞北主峰、次峰发起进攻。

  当许家朋所在的突击排向主峰攻击时,为敌军暗堡猛烈的机枪火力所阻。突击排采取分组打堡的方法,准备爆破敌军多个地堡。在向纵深发展时,又遭到了正上方敌暗堡火力的阻击。敌军的机枪“哒!哒!哒!”地响个不停,压着突击队员伏在雨地里不能抬起头。前进受阻,部队伤亡不断增加。前往爆破的战友刚跑不远,就光荣地牺牲了。敌人的机枪仍在扫射着,许家朋眼看着一个个倒下的战友,心急如焚。他清楚地知道,迅速摧毁敌暗堡是夺取胜利的关键,时间就是胜利,多延长一秒时间,就多一分伤亡,他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从刚刚牺牲的爆破手身边拎起炸药包,冒着枪林弹雨直冲敌人的暗堡。

  10公尺、9公尺、8公尺……许家朋离敌人暗堡只有几步了,突然,一阵炮弹打过来,许家朋的右脚负伤,左脚被打穿,身上7处负伤,剧烈的伤痛使他昏迷过去。苏醒过来后,他咬紧牙关,拖着负伤的身体艰难地爬进,爬到暗堡前面,放下炸药包,拉开导火管,然后翻身一滚,只等炸药包炸响。谁知炸药包因被雨淋受潮,爆破未能成功。

  “怎么办!”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英雄形象浮现在他的脑海中,英雄的精神在激励着他,英雄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他忍着剧烈的疼痛,猛然站立起来,纵身扑向敌暗堡,双手紧握敌机枪脚架,胸膛紧抵敌人喷着火舌的枪口,顿时,机枪“嘟、嘟、嘟”响了几下,便成了哑巴。

  部队沿着许家朋开辟的道路冲上了山顶,攻占了石砚洞北山主峰,歼灭敌人3500多人,夺得了反击作战的全面胜利。

  战后,根据许家朋生前申请,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3年10月27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1954年2月1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英雄”称号。同年5月24日,追授他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模范团员”称号。为了缅怀许家朋烈士的英勇事迹,绩溪县人民政府将他的家乡坎头命名为“家朋乡”,并修建了“许家朋烈士纪念碑”。1989年8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将许家朋烈士纪念碑列为省级重点保护的烈士纪念建筑物。

  “拼刺杀敌英雄”—— 苏文俊

苏文俊所在加强班在上甘岭一号阵地。

  电影《上甘岭》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上甘岭精神曾感染和鼓舞了新中国几代人。在上甘岭战役中,涌现出众多的志愿军英雄,苏文俊就是其中的一位。

  苏文俊,生于1929年,安徽省定远县人,1945年3月参加八路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第六十三军军部警卫连连长、五六三团一营一连连长,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为志愿军第六十三军第一八八师第五六三团第一连班长。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苏文俊随部首批赴朝参战。1952年10月16日,苏文俊奉命带领一个加强班坚守上甘岭一号阵地。

  一号阵地是一个海拔只有100多米的小山包,距敌军阵地相隔不到200米,是上甘岭地形中的一个最为险要的阵地。刚进入阵地不久,敌人就对上甘岭发动猛攻,连续两昼夜,敌人以一个加强营的兵力,出动3架飞机、20门大炮和5辆坦克轮番轰炸冲击。经过一番扫地式的进攻,一号阵地仍就像一座钢铁堡垒,挡住了强大的敌人。当恼羞成怒的敌人以更猛烈的炮火对一号阵地发起第10轮攻击时,机智勇敢的战士们避开炮火躲进坑道,炮击过后,敌人如同蚂蚁一样向这块弹丸之地蜂拥而来,一名战士浑身捆满了手榴弹,手握3支爆破筒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加强班的战士坚守在一号阵地与敌人战斗了3天3夜,大部分战士壮烈牺牲。阵地上只剩下班长苏文俊与两名身负重伤的战士。苏文俊的胳膊被子弹穿透了。他咬紧牙关用无线电向指挥所请求支援,指挥所回电说:支援不了,一号阵地已被敌人包围,你们要坚守阵地。

  他带着两名战士从坑道出来时,正好与爬上阵地的8个美军相遇。不容迟疑,眼疾手快的苏文俊端起冲锋枪迅速撂倒两名鬼子。剩下的6个美军想分两路逃跑,来不及换梭子了,苏文俊顺手抓起身后负伤战士的大抢,赶上去,一个突刺把落在后面的鬼子脑瓜劈开,然后端枪追上第二个鬼子,在后腰给了鬼子一刀。苏文俊拼掉了3个鬼子后,等他返身回顾时,两个负伤的战士已牺牲了。他们与3个美军同归于尽了。

  夜幕降临,阵地上只有苏文俊一人,仍然有小股敌人来进攻。苏文俊拖着负伤的腿一会儿在左边用冲锋枪扫射,一会儿又转到右边扔手榴弹,利用着夜幕这个天然的屏障对敌人实施佯动防守,机智勇敢的苏文俊让敌人不知虚实,不敢贸然进攻,居然唬住了鬼子,没有一个敢冲上来。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胜利!在这敌众我寡的关键时刻,苏文俊独自一人坚守在一号阵地,拖住了敌人的进攻,为志愿军部队占领上甘岭的有利地形创造了条件。就在这时,连队增援部队赶了上来,苏文俊这个单枪挑群敌的勇士,绝路逢生。

  没过多久,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金日成在授勋和颁发荣誉证书时,拍着苏文俊的肩膀说:“看你个子不高,拼起刺刀来勇敢无比,中国战士真了不起!”

  中国赴朝慰问团来了,著名作家巴金,专程到前沿阵地采访苏文俊后含泪写下了《英雄记》一书。著名战地记者魏巍在采写《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通讯时,也采访了苏文俊。著名艺术家常香玉向苏文俊赠送了纪念品,并和他合影留念。

  苏文俊因战功突出荣获“拼刺杀敌二级战斗英雄”称号。1953年10月1日,他作为战斗英雄代表被特邀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他使用过的刺刀至今还在朝鲜战争纪念馆中陈列着。

  “空中董存瑞”—— 毕武斌

  1951年11月30日,毕武斌在配合陆军解放火和岛的战斗中,他驾驶的飞机中弹起火,仍沉着驾机保持编队,且战且进,将驾机上的炸药扔向敌人阵地,终因飞机负伤过重,壮烈牺牲。立一等功,获二级英雄称号。志愿军空军司令员刘震称他为“空中董存瑞”。

  毕武斌, 安徽舒城县人,1930年出生于芜湖市状元坊一个职员家庭。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编入志愿军空军第八师第二十四团第一大队任飞行员。

  1951年10月底,志愿军总部决定,出动空军,配合地面部队攻占大和岛,命令航空兵第八师图-2轰炸机9架,于11月6日14时前做好战斗准备,听从召唤,轰炸大和岛大和洞村敌情报机关和指挥机构;航空兵第二师拉-11歼击机送行全程护航;第三师米格-15歼击机担任空中掩护。

  大、小和岛位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西海岸,距鸭绿江口不过70公里。岛上及周围椴岛、炭岛一带盘踞着南朝鲜伪军的“白马部队”和美国的情报机关人员1200余名,设有大功率雷达、对空台和窃听机器,日夜侦听我方情报,指示敌机轰炸我国东北城镇和我志愿军入朝交通线,指挥敌舰活动于该岛以东及东北附近海面炮击我军阵地,严重威胁着我国东北和朝鲜西部的安全。

  作为即将执行我空军史上第一次轰炸任务的毕武斌和战友们都感到光荣,骄傲,而又责任重大。他们提出“打好第一仗,争取第一功”的口号。接着按照任务的特点和要求,毕武斌参加了所在部队重点组织的编队轰炸训练,对起飞程序和集合方法进行多次地面演练。只待一声令下,直捣敌巢。

  在安东浪头机场的训练厅内,师领航主任详细地向参战飞行员提出轰炸目标的具体要求。电讯主任讲了通信联络密语:轰炸机代号为“劳动”;歼击机代号为“提琴”;浪头机场叫“梨花”;请示进入轰炸为“到街上去”;返航为“回家”;请示降落为“开饭”;前指代号为“三角一号”。

  志愿军空军进行夜航训练

  11月29日下午,各机组的参战飞机进行了试飞,并对机上的枪炮进行了校靶,校正了电台,做到了飞机、发动机及各种设备一切处于良好状态。

  30日上午,毕武斌所在的空八师举行誓师大会,师首长下达了志愿军总部的作战命令:“此次战斗目标是轰炸大和岛,飞机到达目标时间为15点25分,轰炸高度为1600米,各机携带100公斤杀伤爆破弹7枚,100公斤燃烧弹2枚,完成任务返航至浪头机场。”

  下午14时21分,毕武斌奉命参与大队长高月明带领的9架图-2型轰炸机携带爆破杀伤弹和燃烧弹,编成“品”字队形,在16架拉-11型歼击机配合下组成混合机群,飞向大和岛。

  当机群通过龙岩浦刚刚越过泛着白光的海岸线,眼前天水相连。突然从云层中钻出一些迅速移动的黑点,2个、4个、8个……越来越多,越来越近,原来是美军30多架F—86飞机!有的位于我编队左前下方,有的位于后方,有的位于左、右后方。

  “轰—轰—轰!”敌机开炮了。F—86喷气式战斗机群向我混合编队凶猛扑来,企图拦住我机去路。

  “两军相遇勇者胜”。在这紧急关头,传来了地面指挥员第八师师长吴恺的命令:“坚决前进,完成任务!”联合机群在大队长高月明的率领下,一面组织火力反击美机,一面冲破拦阻奋勇飞向目标。

  这是一场强弱悬殊的较量。一方是30多架敌人最新式的F—86喷气式战斗机,另一方是20多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活塞式螺旋桨飞机。敌机从前后、左右构成强烈的火网向我轰炸机群袭来。我轰炸机也不示弱,每架飞机的射击员、通信员都向美机开炮,用机上航炮构成火力网大力反击。敌人见编队攻击不成,又改为单机闪电般地连续交叉攻击,妄图各个击破。

  在这次空战中,毕武斌担任一中队右僚机,他抗击着敌机一次又一次的凶猛攻击。激战中,他的飞机快速地在空中做着机动飞行,上升、下滑、左侧、右转,一面继续前进,一面开炮还击敌人。他和他的战友们接二连三地打掉了3架敌机。

  敌人恼羞成怒,集中力量发起了更加猛烈的进攻。

  两架敌机从毕武斌的右后方直窜过来, 一道曳光弹的火光在毕武斌眼前闪亮了一下, 接着又有两架敌机从他的后上方冲来。毕武斌一边拉起机头闪过敌机, 一边命令射击员和通信员: “打掉它! 打掉它!”

  机上哑无声息。原来, 他的飞机尾部受了重伤, 射击员和通信员都已经牺牲, 毕武斌因为全神贯注地盯着前面窜来的又一架敌机, 一时并没有察觉到这些情况。

  这时,前后3架敌机冲过来围截毕武斌,毕武斌腹背受敌。他沉着而迅速地向右作机动飞行,并再一次向后舱呼叫: “周先余, 何国基, 开炮! 开炮!”

  毕武斌刚刚喊出通信员和射击员的名字, 便感到身后一下受到沉重的撞击, 座舱盖被打穿了一个窟窿, 他的头部受到了强烈的震动, 一时也有些昏迷, 但他那两只手, 却像两把铁钳, 紧紧地攥着驾驶杆。

  飞机在急剧下坠,寒风呼啸着冲进座舱,毕武斌清醒过来了。他定神一看, 机翼两旁的发动机燃起了熊熊的烟火, 身后的领航员李祥华倚在舱壁上, 胸前的衣裳被鲜血浸透了。李祥华苏醒过来后, 挺起身子, 吃力地说了声:“机长, 跟——上——队!”便合上了眼, 倒在座舱里。

  毕武斌看到自己最亲密的战友牺牲了, 心爱的飞机受了重伤, 心痛如绞,悲愤满腔, 恨不得一下飞到大和岛上空,把炸弹投入敌巢! 他使劲拉起驾驶杆, 下坠的飞机立刻向上升起。随之, 加大油门, 跟上了长机, 继续向大和岛奋勇前进!

  可是, 就在接近大和岛上空的时候, 毕武斌飞机上的高压油管爆炸了。油,像泉水一样向机身喷去; 风, 助着火势呼呼地卷向整个机身。一瞬间, 飞机已被火焰和烟雾所笼罩??

  “跳伞! 赶快跳伞!”空中指挥员向毕武斌发出紧迫的呼叫。

  “不!敌人的巢穴就在眼前。我担负着全机组牺牲的战友们的重托。我要扑上去,投下全部炸弹!”虽然他完全来得及跳伞,但他没有跳,而是驾着烟火滚腾的飞机,直向大和岛飞去。

  火焰, 从机外窜到了机舱内, 毕武斌的衣服上燃起了火苗。火焰, 仿佛也烧到了兄弟机组同志们的身上, 他们心如火燎地盼望着毕武斌赶快跳伞, 赶快脱离险境。然而,毕武斌还是没有跳伞,坚决不离开自己的战机。

  他顽强地飞到了大和岛上空, 将飞机猛一倾机头,投下机上的全部炸弹,顿时,大和岛上传来震天动地的巨大爆炸声。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大和岛顿时变成火海。然而,毕武斌 终因飞机负伤过重,坠机入海,壮烈牺牲。时年21岁。

  美军F-86的“克星”——蒋道平

  蒋道平

  蒋道平是志愿军空军十五师四十五团一大队飞行员,他从1953年1月到7月这半年多的时间里,先后8次参加空战,是一位多次荣立战功、赫赫有名的战斗英雄。

  蒋道平, 1930 年生, 安徽省嘉山县人。1946 年6 月入伍, 1947 年10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从陆军调到空军,开始被分配到空二十一师飞行,后又被编入空军第十五师当上了一名正式的空中飞行员。

  1953 年1 月22 日, 我机群执行战斗任务后相继安全着陆, 空中只剩蒋道平一人。然而, 当他从高空降到离地面只有700 米的时候, 突然从无线电里听到了紧急呼叫: “注意,机场上空有敌机F-86 !”

  蒋道平保持着应有的镇静和警惕, 他刚把机身摆平, 准备战斗, 哪知3 架敌机已冲了下来。飞机中弹了, 蒋道平迅速把右舵一蹬, 机身向右侧一转, 摆脱了敌人的射击。准备继续向蒋道平射击的一架敌机, 扑了一个空, 刷的一下冲到

  蒋道平飞机的前面。蒋道平顾不上后面还有两架敌机在追赶, 也忘了自己的飞机负了伤, 他把机头一扭, 对准敌机猛按炮钮, 一串火球飞向敌机, 敌机立即向下滑去, 一头栽到地平线上。

  “后面还有两只小狼, 注意抢占高度!” 地面指挥员命令。

  蒋道平明白, 这是地面指挥员发出的继续歼敌的命令。他当即把飞机拉了个急跃升, 抢占了高度优势, 准备再揍它个痛快。这两个家伙见势不妙, 拼命加大油门, 抱头鼠窜。

  蒋道平哪里肯放, 紧紧追去, 可是由于飞机负了伤, 操纵有些不灵, 敌机趁机溜之大吉了。

  这时, 蒋道平飞机的座舱里充满了浓烟, 发动机震动得很厉害, 飞机负伤不轻! 他沉着地把飞机驾回机场, 但起落架放不下来, 高压油泵系统被打坏了, 几次都没降落下去。他马上使用应急开关, 飞机终于安全着陆了。

  在1953 年4 月12 日的空战中, 蒋道平和长机宋义春一起插入敌人的机群。在激烈的战斗中, 与长机一时失去联系, 但他没有惊慌, 一面警惕地注视着敌机, 一面寻找长机。正在这时, 他发现4 架敌机正以双机编队分离, 其中有两架敌机向海湾飞去。蒋道平乘敌不备, 靠近敌机, 猛烈开火, 准确地击落了敌僚机。敌长机突然受袭, 慌忙向海上逃窜。

  蒋道平在空战中沉着机智, 勇敢顽强, 先后击落美F -86 战斗机5 架、击伤2 架,是击落、击伤美军F-86战斗机最多的飞行员。美军曾经大肆吹嘘F- 86型喷气歼击机, 是世无匹敌的“空中霸王”, 而今天, 它在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面前, 却被打得狼狈不堪。

  1953 年9 月, 空军授予蒋道平“二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

  击落美军双料王牌飞行员——韩德彩

  韩德彩

  1953 年4月9日,美联社汉城分社刊发一条消息,悲哀地宣布:“美国第一流的喷气式空中英雄、‘双料王牌飞行员’哈罗德·爱德华·费席尔失踪了!” 费席尔,这个仅在侵朝战争中就出动过175架次的老牌飞行员,做梦也没有想到竟然败在一个年龄刚满20周岁、飞行时间不满100小时的中国年轻的空军飞行员的手下。这位击落美军双料王牌飞行员的英雄就是志愿军空军飞行员韩德彩。

  韩德彩,1933年生,安徽凤阳人。1949年,他参加了解放军, 当时只有16 岁。在党的哺育下, 韩德彩很快地成长起来。他的身材虽不高大, 但却十分结实精悍, 胖胖的圆脸, 宽宽的肩膀, 两只胳膊像滚圆的小柱子, 同志们都说他像个小老虎。1951 年, 党派他去学飞行。开头那几天, 他乐得夜里合不上眼, 翻来覆去地想着: 真没想到啊, 一个穷放牛娃要开飞机, 可得好好干啊! 为了不辜负党的期望, 他千方百计苦练技术。后来到了部队, 无论在飞行时, 还是走路时、打球时, 几乎在一切可能的场合下, 他都在用心琢磨着长机的特点, 学习如何紧紧跟队飞行。就这样, 他的飞行技术提高很快, 到了空中, 只要长机翅膀摇一摇, 他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动作, 常常不等长机下达口令, 他就准备好了跟队的动作。

  1952 年初, 19 岁的韩德彩抱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心, 驾着战鹰飞到了朝鲜前线。

  一到前线, 他就投入了艰苦的战斗生活。这位年轻的飞行员在多次空战中都表现出是一员“ 空中虎将”。别看他在战斗机上只飞了几十小时, 然而打起仗来, 却是那样机灵利索, 并且有一股惊人的大胆泼辣劲儿; 他动作快, 进攻猛,靠得近, 打得狠! 在一次空战中, 他只身与4 架F -80 型敌机激烈格斗, 一举击落敌机两架。在没有击落费切尔以前, 他的战鹰上就已闪耀着4 颗红星, 标志着他已经创造了击落敌机4 架的光荣纪录。

  1953年4月7日一战,实属偶然。这天下午,韩德彩和战友们刚刚结束了一场空战。地面指挥员命令他和长机张牛科在机场上空掩护我机群着陆。韩德彩和长机在3000米的高度上盘旋着,观望着一架架银光闪闪的战鹰,散开队形,减低速度,依次降落在阳光灿烂的机场上。

  这时,韩德彩眼前的仪表盘上红光一闪,油量警告灯亮起来了,这说明他油箱里的油已经不多了,他立即向指挥员报告了这一情况。“现在没有敌情,可以降落!”地面指挥员向韩德彩下达了落地的命令。 韩德彩和长机张牛科拉开距离,减速下滑。当韩德彩下滑到 400 米的低空改平飞行时,突然听到地面指挥员紧张而急促的命令:“快拉起来!拉起来!空中有敌机!危险!”

  “不好,肯定遇到了敌人的猎航组了!”韩德彩急速思索着。当即拉起机头,飞机从跑道上空呼啸着重新冲入云霄,掀动的气浪在跑道上扬起一溜烟尘。

  “猎航组”是美国侵朝空军在1952年组成的专门对付志愿军空军的空中飞行小组。“猎航组”的任务主要是在志愿军机场附近上空隐蔽设伏,偷袭志愿军空军正在起飞或着陆的小队飞机。

  由于飞行难度很大,作战任务艰巨,“猎航组”的成员全部是由飞行时间超过1000小时,击落过5架以上飞机的美国空军“王牌”或“双料王牌”飞行员组成。他们个个老奸巨滑,飞行经验老到,技术水平高强,数次偷袭回回得手,志愿军空军已连续吃了几次大亏。这一次,他们又想来偷袭了。

  飞机拉起后、韩德彩机警地向后方观察搜索,碧空茫茫,根本没有敌机的一丝踪影,莫非地面指挥员搞错了?

  突然,他发现在飞机的左前下方百米处出现了两架飞机,一前一后,以大坡度向左转弯,好像在编队飞行。虽然暂时无法辨别清楚,可韩德彩机警地瞪圆了眼睛。

  “奇怪,我们12架飞机除了长机张牛科和我之外,都已安全着陆,怎么会又冒出来两架,莫非他们就是敌机?”韩德彩一边想着,一边细心观察。距离越来越近,前面飞机的轮廓终于看清楚了,原来是一架敌人的飞机正在紧紧咬住我军一架过场的友机,准备从后面发起攻击。由于敌机速度快,又占据有利位置,我军友机左冲右突,都无法摆脱被攻困境,情况十分危急。韩德彩见友机处于危险之中,不顾油料即将耗尽的警报,加速向敌机冲去。

  攻击友机的美国飞行员正是趾高气扬的费席尔,他在大堡机场上空发现猎物后,用利索、果敢的动作杀了出来。正在费席尔向我友机瞄准射击时,他发现自己的机侧有一个黑影,如一把锋利的剑向自己刺来。于是,他放下眼前的猎物,操纵着方向杆一个翻转,躲过了韩德彩的第一次攻击。等他恢复了机位,重新寻找“猎物”时,我方飞机已不见踪影了。

  就在这时,费席尔又发现了新的“猎物”。 此时,张牛科的飞机正在降落,飞机高度低,速度减慢,极易进行攻击。费席尔大喜过望,调整机头,恶狠狠地扑向张牛科。

  费席尔的座机刚一改平,韩德彩立即看出了敌人的企图,他马上向张牛科大声呼叫:“3号,3号,快拉起来!敌人要向你开炮了!”

  “3号明白!”长机张牛科沉着地回答。

  可是敌机是F—86“佩刀”式喷气机,速度太快了。张牛科的语音未落, 费席尔的炮声已经响了,张牛科的长机尾部立即冒出一股白烟,机身开始剧烈地颤抖起来。

  韩德彩眼见长机受伤,怒火填膺,他咬牙切齿地喊叫:“3号,3号,快拉起来!我掩护你降落!”说完,韩德彩猛加油门,驾机旋风般地朝敌机冲去。这迅猛的动作,使正准备攻击张牛科的费席尔猝不及防,吓得慌忙丢开张牛科,向右来了个下滑转弯,以便摆脱开韩德彩的攻击。此时,韩德彩的油量警告灯又嘟嘟闪亮起来,再不降落,油箱里的储油将全部耗尽。可韩德彩要对付的是眼前这只凶猛的恶鹫,他已经无暇考虑如何安全着陆的问题了。韩德彩收减速板,猛加油门,飞机急速跃升起来,再次闪电般地扑向敌机。费席尔见被咬住,忽上忽下,左盘右旋,急于摆脱。韩德彩犹如神助,双眼紧盯着敌机,紧随其后。

  张牛科在韩德彩的攻击掩护下,乘费席尔自顾不暇的当儿,沉着地操纵着负伤的飞机,安全着陆了。

  韩德彩见长机安全着陆,顿时放下心来,全神贯注地对付眼前这架凶如饿虎、滑如泥鳅的敌机。

  “跟这家伙拼上了!一定要把他打下来!”韩德彩暗暗定下决心。敌机又下滑了,他刚要推机头,紧随着俯冲下去,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这会不会是敌人耍什么花招呢?他看了看飞机高度表,仅有900米的高度,而敌机在他下方,顶多有800米左右,在这样的低空下滑、敌机不可能做激烈的盘绕 和翻滚动作,否则就会撞山。

  “狡猾的家伙,一定是在用虚假动作引我上钩啊!”韩德彩识破了敌人的诡计。他不仅没有下滑,反而轻轻一推机头,上升了一点高度,居高临下监视着敌机。

  久经沙场的费席尔驾机下滑时,满以为对方会跟着他下滑。等下滑到一定高度,他便会利用娴熟的技术猛将座机升空爬高,而将对方置于自己的腹下,这样一来,攻守易位,他马上就会取得攻击的主动权。

  当费席尔下降到离地面还有350米高度时,发现对手并没有紧跟其后,而前方不远处已经是大山了,只好向左上方拉起。“到底上来了!看你往哪儿跑!”韩德彩早就等在半空里。见敌机拉起,便一推操纵杆,向左前方来了个扑压式俯冲,敌机的身影一下子被套进了瞄准具光环。韩德彩屏住呼吸稳住机头,右手握紧炮钮,刚想开炮,敌机“忽”地一下闪开了。

  费席尔毕竟是个诡计多端的老狐狸,一见左转不妙,马上下意识地改为右转,他想利用F—86“佩刀”式喷气机水平机动性能好的优势,左右急转,用大动作拼命挣脱韩德彩。

  这一手还真的把韩德彩甩出了一段距离,但是韩德彩也早料到了这一 点,他敏捷地一压坡度,“呼”地一下再次追了上去。

  费席尔有些慌了,大滴的汗珠从额头滴落。韩德彩这时也看出敌机已是黔驴技穷了,他发现对手机体开始不规则地乱晃,这说明对手动作目的不明确,已快要出现错误了。韩德彩猛加油门,又向前逼近了一步。

  敌机开始不规则地走直线了,韩德彩见时机已到,压住机头,再一次把敌机牢牢地套进瞄准具的光环中。

  1000米、800米、500米,费席尔再也无法脱身了,眼看两机相距不到300米了,韩德彩把稳飞机,两眼圆瞪,“看你还往哪里跑!” “咚咚咚!”一阵连续的炮响,一串串炮弹猛烈地射向敌机。连串的炮弹首先炸毁了左翼,接着又命中了机身,只见敌机浑身冒烟,在空中挣扎两下,随即摇摇晃晃地坠落下去。费席尔在浓烟烈火中被机座下的机簧弹射出来,拉着降落伞,飘飘悠悠地降落在辽宁省凤城县石头城的山沟里,没想到刚刚落地,就成了我军的俘虏。

  这位“双料王牌”在接受讯问时,一再请求想见识一下击落他的对手。

  部队首长满足了他的请求,当他见到韩德彩这位志愿军空军中最年轻的飞行员时,不相信这就是击落他这个“空中英雄”的对手,还认为是“开玩笑”。 部队首长告诉他,就是这位韩德彩同志打下了你的飞机。费希尔惊得目瞪口呆,低下头去说不出话来。

  从此,韩德彩的名字传遍了整个志愿军部队。“昔日放牛娃”击落美国王牌飞行员的故事,被传为佳话。1953 年6 月, 空军授予他“二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优秀空中指挥员——郑长华

  郑长华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 志愿军空军第十二师三十四团,以英勇善战而闻名全空军。每当人们提起这个团的时候, 自然会想起郑长华。郑长华是一个年轻的空中优秀指挥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 他所领导的三十四团创造了击落击伤敌机47架的光辉纪录;他自己击落敌机2架, 是全师闻名的空战“鹰王”。

  郑长华, 1926 年生,安徽省五河县人。1941年7月入伍, 194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 年10 月1 日, 开国大典的隆隆礼炮声刚刚过去,24 岁的郑长华由陆军一名年轻的指挥员, 经过严格体检和选拔当上了飞行员, 实现了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

  1950 年底, 郑长华以优异成绩从航校毕业, 分配到新组建的空军第十二师三十四团任副团长,后任团长。1952 年初, 全师飞赴东北大孤山, 参加抗美援朝空战。

  1952 年6 月15 日下午, 塔台边刚升起红旗, 飞行员休息室里的电话机响起了一阵急促的铃声,电话机的另一头传来了作战命令: “一等战斗准备!”

  飞行员们早就在等待这个时刻啦! 为祖国战斗出航, 这是大家久久渴望的心愿。一瞬间, 郑长华他们迅速地离开休息室, 像赛跑似的向银白色的飞机飞快地跑去。

  和每次出航前一样, 郑长华迅速地攀登梯子, 跨进座舱, 把降落伞的带子在高高隆起的胸脯上扣紧, 一切动作都是那么熟练、敏捷。与往日不同的是: 风镜下边的一对眼睛, 似乎更加光彩明亮; 而那微胖的脸孔, 却显得更加严肃紧张。打从参加志愿军空军以来, 每一次飞行训练, 每一次战区试航, 不是也这样地跨进座舱吗? 可是, 那时还只是演习演习编队, 练练上升、下滑、横滚这些飞行特技; 或者像步兵看地形一样熟悉熟悉战区空域。在这些日子里, 他只是盼着:“让我们快一点和敌人交交手吧!” 白天、黑夜, 向往的是这个, 议论的也是这个, 甚至在睡梦里也梦见自己驾驶心爱的“银燕”, 在蔚蓝色的天空里, 和美国飞机作战。而现在, 即将参加空战的时候, 内心里却不由得紧张起来, 浑身似乎被衣服裹得太紧, 呼吸也有点短促, 热血向上涌着, 脉搏也在不知不觉之中加快了。

  啪! 啪! 啪! 机场上空升起3 颗绿色的信号弹升起。飞机吼叫着飞上天空, 疾风似的向着战区上空驰去。

  天空, 像一片蓝色的海洋, 无边无涯, 一眼望去, 能看得很远很远, 就是10 公里外也能看得见。郑长华睁大眼睛,从远方的天地线上开始, 由远而近、从左至右细细地搜索。

  这时候,耳机里突然响起了地面指挥员急促的声音:“目标就在你们左前方!”

  霎时间,周围的一切似乎显得特别寂静。我空中健儿凝神屏气, 双目圆睁, 极力向左前方搜索着敌机。

  “301,发现目标! 两个! 两个!”人称“千里眼”的僚机组飞行员那启明向郑长华报告。

  “301明白。” 郑长华回答。

  大家顺着他报告的方位仔细看去,果然在左前方有两个苍蝇似的黑点;刹那间,出现了4个、8个黑十字架, 原来是8架F-84型敌机!

  仇人见面, 分外眼红! 这时候,只要空中指挥员一声令下,他们就会像猛虎下山一样扑向敌机。

  “301,敌机在左面,请求攻击!”那启明再次向郑长华报告。

  “301明白。”郑长华又回答了一个明白。此时, 他应该回答“可以”或谁攻击谁掩护的口令,但郑长华看到“活”敌机后心情激动, 一时不知怎么说才好。机灵的那启明理解郑长华“明白”的意思,便带着刘忠胜勇猛向敌机群冲去。那启明用瞄准具光环牢牢套住一架敌机, 800米、500米, 300米……见时机一到,那启明迅即按下炮钮,“突突突”, 一个长连射,炮弹曳着炽光射向敌机,顿时,黑烟浓浓, 火光连天, 那架F-84翻着跟头栽了下去。

  第一次空战击落了敌机, 取得了胜利, 但郑长华心里很不平静。一场空战, 自己只发出两个“明白”的口令。他越想越感到内疚,深深地责备自己:“我这个空中指挥员,没有当好啊!”

  为迅速提高自己的空战指挥水平,多少个战斗间隙, 多少个清晨与夜晚,郑长华漫步在小路上, 逐条思考着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分析着空战的情况, 琢磨着敌人的战术, 每想出一条良策, 他都认真记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 渐渐地, 郑长华的主意多了起来。在郑长华的带领下, 团队先后研究出了对付敌人鱼饵战术的“反鱼饵战术”,对付敌机的蛇形队、纵队、楔队的列阵方式, 形成了变化多样的层层配备、级级掩护、能攻能守、克敌制胜的多种战术队形。

  1952 年11 月中旬, 郑长华率领机群, 以新的战斗队形直赴战区。刚过望川江, 前哨中队的长机就向郑长华报告:“发现两架敌F-86”。耳机里, 传来郑长华坚定有力的声音:“不管它, 继续前进。”显然, 这是敌人故伎重演, 施放的 “鱼饵”机。

  敌“鱼饵”机见被“晾”在一边, 备受冷落, 就主动攻击我们的前哨中队, 可是偷袭的敌人却把尾巴交给了跟进来的第二中队。在郑长华的指挥下, 空中勇士们从容不迫地把敌机套入瞄准具的光环内。不出所料, 敌主力机群出现了,正好和我前哨中队遭遇。虽然敌人数倍于我, 但我前哨中队利用敌人懦弱的特点, 猛打猛冲, 一下子就冲散了敌人的队形。向下逃窜的敌机, 见他们的“鱼饵” 机被咬住, 重新拉起来攻击我二中队。正当他们踌躇满志暗自得意的时候, 郑长华率领隐藏于后的三中队乘敌不备, 向敌发起猛攻。这时一中队、二中队又回头夹击。断后的四中队则占据高度优势, 居高临下监控、掩护着整个战场。

  这一仗按预定方案打得漂亮、利落, 先后击落敌机3架,郑长华和战友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返航了。

  在与敌人斗智斗勇的过程中, 郑长华从不会指挥空战到学会指挥空战,从指挥打小机群到指挥打大机群, 在战斗中逐渐成长起来, 使敌人闻风丧胆。

  进入1953年, 空战的规模和水平也升级了。敌人常以100 多架的大机群分路出动, 分布在各个战区, 互相策应,寻机与我决战。

  1月3日,郑长华率领机群在凤城与鸭绿江上空巡逻待战。这时,地面指挥所下达命令:“351 , 出击!”

  “351明白!” 郑长华边回答, 边指挥机群掉转机头, 对准航向, 疾驶战区。

  “35l,敌人使用口袋战术, 坚决击溃他!”

  “351明白!” 郑长华沉着坚定地回答, 同时迅速思考着对策。无线电里, 响起一中队的报告:“左前方发现敌机4架。”

  “监视好, 继续前进!”

  “右前方, 发现6架敌机。”二中队又报告。

  郑长华大声命令:“密集队形, 继续前进。”他知道, 要突破口袋, 必须先进入口袋。地面指挥所的同志们都屏住了呼吸,从标图板上,只看到红色轨迹被蓝色箭头越围越紧。

  突然, 指挥所的无线电里传来郑长华那高昂有力的声音: “四中队掩护, 一、二、三中队按照计划向敌人猛攻。”

  一分钟后, 战场形势发生了变化, 作战标图板上几条红色箭头把东侧的蓝色箭头包围了。尔后, 红蓝箭头交织在一起,无线电中传来怒吼声、枪炮声、欢叫声, 响成一片。这时,西南两个方向的蓝色箭头直撞我机群。这是敌人的口袋合拢了。指挥所里大家正为空中我机担心, 无线电里却传来了郑长华从容不迫的声音:“爬高13000米, 返航。”敌人的口袋阵收拢是收拢了, 可口袋底部却被我空中勇士们捅了一个大窟窿。空战结果, 击落敌机3 架, 我方无一损伤。

  郑长华率领的三十四团, 像一只有力的铁拳, 只要把他伸出去, 就一定会把敌人打伤、打残,写下了我空军战史上光辉的一页。由此, 三十四团成为抗美援朝空战战场上惟一荣立集体二等功的功臣团, 郑长华也被评为优秀空中指挥员, 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 称号。

姓莫的英雄有哪些故事3

文\海南日报记者 张惠宁

万宁市龙滚镇青山园村是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村民们种水稻、槟榔和胡椒,过着平静的生活。近一百年前,该村的优秀学子、青年才俊莫同荣前往北京求学,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影响下,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在京琼崖知名人士。

1927年4月,李大钊、莫同荣等革命者在北京被捕,英勇就义。年轻的生命就此消殒,他们舍生取义的精神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近日,万宁举办莫同荣烈士牺牲95周年纪念活动,缅怀这位从琼崖走出去的中国革命先驱。

李大钊的亲密战友

青山园村有崇文重教的传统,该村的莫氏族谱,至今仍清晰地记录着1923年莫同荣考上大学一事。百年时光飞逝,当年的读书郎早已成为后辈心中铭记的英雄。

莫同荣出生于1894年,父亲莫聘珍、母亲蔡氏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境贫寒。为了供他上学,父母辛勤劳作、节衣缩食。在龙滚戎庙小学读完高小后,莫同荣以优异成绩考入当时名气很大的广东省立第十三中学(琼海市嘉积中学前身)。读中学期间,他是大家公认的兼具文才、口才的优等生。恰逢五四运动爆发,琼崖的学生爱国运动成风起云涌之势,他积极联络工农群众及社会进步人士,支援学生爱国运动。

1923年,莫同荣进入北京大学读书。在校期间,他勤工俭学,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经常和李大钊等早期共产主义者在一起。在老师李大钊的教育和影响下,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和柯柏森、柯嘉予等创办了半月刊《琼岛魂》,以报刊为阵地宣传革命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1925年,为了支持琼崖学生的革命斗争,莫同荣等以“琼崖革命同志大同盟”的名义,通电全国,反对军阀邓本殷丧权辱国的行径,推动琼崖反军阀斗争向前发展。

位于琼海市嘉积中学的莫同荣雕像。海南日报记者 张惠宁 摄

1927年初,随着北方政治形势的紧张,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反共面目愈发明显。4月,李大钊、莫同荣等先后被捕。在狱中,莫同荣饱受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坚贞不屈。28日,李大钊、莫同荣等20人在北京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被秘密杀害。

牺牲后,莫同荣的名字被写进了李大钊烈士碑文里,也永远留在了党史里。他的英勇事迹,鼓舞了许多琼崖革命者,也在群众心中树起了一座红色丰碑。

后人敬仰的革命英雄

在青山园村长大的莫宇很小就听过父亲莫礼秀讲莫同荣的故事,莫宇的爷爷莫同选和莫同荣是堂兄弟,莫同荣是莫宇的堂爷爷。“我父亲在琼海教书,小时候听父亲说,莫同荣少时聪慧,有过目成诵的本领,有一次看政府贴出的一份公告,满满的一页纸,莫同荣在看,他的老师也在看,老师事后问他公告写了什么,他能复述个八九不离十。”莫宇说。

1927年,报纸上关于李大钊、莫同荣等人被判决的报道。资料图

“父亲让我收集莫同荣烈士的资料,我从1992年开始收集,至今整整30年。”莫宇说,父亲一直希望为莫同荣烈士做点事,让他的精神代代相传。

莫宇回忆,1992年他到北京出差,与在北京工作的堂兄莫泰雄到位于北京香山万安公墓的李大钊烈士陵园收集莫同荣的资料。“那天下午,我们抵达时已经很晚了,陵园里只剩一位年纪比较大的工作人员,他听说我从海南来找烈士的资料,很感动,送了一本《李大钊烈士碑文》(书)给我们,碑文里有莫同荣的名字,我们还从李大钊的档案资料里找到了莫同荣的两张半身照片。”

此后,每次出差去北京,莫宇都会去北京大学红楼、八宝山革命公墓等地收集莫同荣的资料。令他感到惊喜的是,许多关于李大钊的档案资料提到了莫同荣。

目前,莫宇已将他这些年收集到的莫同荣的资料全部交给了万宁党史部门。“我父亲8年前去世了,他生前对莫同荣念念不忘,一直念叨让我们尽力为烈士做点实事,让后人记住他。”

红色龙滚的一面旗帜

省委党校退休教授唐镇乐是龙滚人,他和陈家明、许开道等人主编了《琼岛魂》一书。该书主要内容为一百年来龙滚的14位革命先辈和知名人士的传记。书中《征随李大钊,壮烈垂史册》一文,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莫同荣的生平事迹。

位于青山园村的莫同荣故居遗址。海南日报记者 张惠宁 摄

近日,来参加莫同荣烈士牺牲95周年纪念活动的唐镇乐对海南日报记者说,他出生在青山园村附近的文渊村,小时候经常听父亲唐大川讲李大钊和莫同荣的故事,那时年幼不懂事,还以为大人讲的是传说。“1978年我考入华南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从当时华师宣传部部长陈业川(龙滚人)那里接触到了关于李大钊的史料,才明白父亲讲的故事是真的!莫同荣是中国革命史上的英雄人物。”

唐镇乐介绍,龙滚是万宁有名的红色乡镇,该镇有96个村庄是革命老区,共有253位革命烈士。他认为,龙滚涌现出这么多英烈,与莫同荣等革命先驱的精神感召分不开。上世纪90年代,他和其他专家在主编《琼岛魂》一书时,首篇写的就是莫同荣,并以莫同荣当年在京创办刊物的名称作为该书的书名。

“这是海南最早关于莫同荣生平事迹的记述。”唐镇乐说,由于莫同荣参加革命的年代较为久远且牺牲时间早,参加革命后的主要活动区域在北方,关于他的资料不太好找。为了编成该书,当年他和其他专家走访了莫同荣烈士的女儿莫礼美,以及青山园村的部分村民等。

“莫同荣是海南籍人最早到北国去献身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先驱者,也是海南籍(人)中唯一受到李大钊直接栽培、进而成为李大钊得力助手和亲密战友,他作为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的一代英烈和楷模,足以令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海南人民引以为傲。”如今,《琼岛魂》中关于莫同荣的这段文字介绍被广泛引用。

英雄已逝,精神长存。今年3月初,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中国李大钊研究会会长朱善璐一行,专程到青山园村探寻莫同荣烈士的足迹。近日,根据万宁市委的安排,万宁市委党史研究室等部门组织人员前往龙滚镇、和乐镇等地,走访莫同荣烈士的后代莫太娇、莫太源、郭元居、郭泽平、谢汉林,以及当年莫同荣的邻居莫太忠,莫同荣史料研究人员莫宇、许开道等,对1926年莫同荣因父亲去世回乡奔丧,在海府地区宣传革命思想这段历史进行重点挖掘。

目前,万宁有关部门已在青山园村建设了莫同荣烈士纪念场所。站在莫同荣烈士故居遗址旁,观看建筑外墙上关于莫同荣生前在琼开展革命宣传活动的浮雕,百年前那位热血男儿不畏艰险、奋勇斗争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