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武松的资料与故事有哪些

2022-11-08 08:32 作者:文史常青树 围观:

水浒英雄之武松列传,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文史常青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武松的资料与故事有哪些1

武松、林冲、鲁智深,贯穿了整个水浒传的始终和全部。

武松故事可以独立成书,多达十回。

他们三人有碰撞,有交集,有重组。

林冲优柔隐忍,凡事退让,过得窝囊,酿成人生悲剧,在六合寺郁郁而终。

鲁智深行侠仗义,好打抱不平,即使素不相识也要一管到底,付出一切也在所不惜。

武松精于算计,下手狠辣,常常不留后患,秒杀对手。是利己主义者。

惹事的少年

武松父母早亡,与哥哥武大郎相依为命。

武大郎既当哥哥又当父亲,靠走街串巷卖烧饼维持生计。

武松没人管束,整天和一群孩子打群架,最后都是武大郎陪钱作揖说好话。

武松也跟人学过一些拳脚,加上天生力气大,喜欢好用斗狠,所以同龄孩子都怕他。

直到有一年,他遇到了高人陕西铁臂周侗,在名师指点下,无论拳棒、腿法、刀法,都有很大提高。

加上他悟性高,善于在实战中总结,渐渐行成了自己独特风格。

他能灵活依据对手功夫,采取不同打法,常常秒杀对方。

报仇与流放

潘金莲、西门庆、王婆,合伙杀死了哥哥武大郎。

武松决心为兄长报仇申冤。他在走司法程序不通的情况下,开始了自己独有点复仇方式。

杀潘金莲、西门庆,把王婆弄上木驴。

他收集到物证、人证,投案自首,只轻判个充军孟州。

这一会,武松用他的冷静和智慧报得大仇,全身而退。

帮拳施恩,却惹来麻烦和陷害,这次又激起武松的杀戮之心。

张都监全家惨遭灭门,付出了惨重代价。

偶像与大嫂

宋江在柴进府和自己天壤之别的待遇,让武松不但看破柴进的势力,宋江网红的号召力,更坚定他成为网红的决心。

景阳冈一役,武松赤手空拳完胜武力值超强的老虎,不但收获鲜花、掌声、都头职位,更让他江湖闻名估计柴进使劲擦眼,哭晕在厕所。

宋江让武松有了江湖名头 ,而孙二娘不但让武松重新感受到母爱,更是武松人生路上指路人,脱胎换骨的改变者。

她留给武松量身定做的头陀装备,使武松免遭官府追查纠缠,有了正式行者身份,指明了去二龙山投靠鲁智深、杨志的路。

江湖再无武二郎,行者双刀走天下。

武松对宋江是充满感激有负债之心的,这是他追随宋江鞍前马后的根本原因。

宋江曾两次救武松。

柴进府上的失落,是宋江给武松信心和尊重,送银子,做衣服,拜把子,请喝酒,路送别,令武松感激涕零。

孔家庄打了地头蛇孔亮,因喝醉酒被抓住吊打,差点弄丢性命。

又是宋江出手,及时救下了武松。

宋江可是武松心中的神啦。还有理由不支持追随大哥么?

分道与扬鏢

所谓日久见人心,一个人即使藏得再深,终究会暴露他的本性。

重阳节宴会,本来好好的喝酒吃肉聊天,气氛融洽,乐和的望君早遭安,彻底激怒武松,压抑许久的情绪终于爆发。

招安要冷了兄弟们的心啊!战友鲁智深适时站出来帮腔支援,宴会就不欢而散。

尽管如此,武松依然跟随宋江,破辽国、征方腊,兄弟施恩和、张青夫妻和其他兄弟的惨死,让武松顿悟,不必继续追随大哥卖命,自己要谋划未来。

他在与包道乙的战斗中,毅然壮士断臂,拒绝挽留,出家六合寺,以八十高龄而善终。

武松死后,被封清忠祖师,他从江湖小白,到打虎英雄,再到行者,和清忠祖师,武松一生的成长,都离不开自己的智慧和独立判断。

他遇到血与火的生死之交鲁智深,帮过他的施恩、孙二娘夫妻,人生得失,都归于平静,归于尘土。

武松轰烈烈的的一生,在六合寺划上句号。

武松的资料与故事有哪些2

《水浒传》作为流传千古的经典文学作品,相沿是施耐庵所著的。关于施耐庵的身世已不可考,相传他是元朝的进士,曾在浙江杭州当过官。后来因为和上司不合,辞官回家著书。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是逐渐累积的,早在南宋时,就有了《醉翁谈录》、《武行者》、《青面兽》等话本,民间的说书艺人中也流传着许多早期的“水浒故事”,到了宋末元初,施耐庵对这些素材做了整理和归纳,最终著成《水浒传》这一经典名著。

《水浒传》中所刻画的一百零八将,他们“成瓮喝酒,大口吃肉”,个性鲜明,作风明快,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行者”武松的英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景阳冈打虎”、“怒杀潘金莲”、“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情节让人拍案叫绝。武松的形象是力与勇的化身,他的身上寄托了当时人们对于反抗恶势力和战胜自然的愿望,体现了当时人们的英雄情节。

关于武松之死,《水浒传》中第九十九回中有提到,鲁智深和武松入住六和塔中的情节:(鲁智深圆寂后)“当下宋江看视武松,虽然不死,已成废人。武松对宋江说道:‘小弟今已残疾,不愿赴京朝觐,尽将身边金银赏赐,都纳此六和寺中陪堂公用,己作清闲道人,十分好了......’”当时的武松被包道乙暗算失去一臂,已经是残疾人,后来在六和寺中出家,到八十岁善终而死。

历史上关于武松的真实形象,据《临安县志》、《西湖大观》、《杭州府志》等史籍记载,武松原本是宋代杭州涌金门外的江湖卖艺人,他的形貌奇伟,武艺高强,遂被杭州知府高权所赏识,任命为都头,后来高权因得罪权贵,被人所陷害而罢官,武松也因此被赶出衙门。

继任的新知府是太师蔡京的儿子蔡鋆,蔡鋆上任后苛政虐民,弄得人们怨声载道,时人称其为蔡虎,武松对其恨之入骨,便找机会将他杀死,终因寡不敌众,被捕入狱,最终惨死在狱中。当时的百姓感念他的恩德,把他葬在杭州西泠桥畔,后世有人为他题碑曰“宋义士武松之墓”,杭州西湖边也确有座武松墓,但在1955年被毁。

可见历史上的武松确有其人,不过并非出身绿林,也没有在梁山落草为寇,武松打虎,所打之虎,虽然此虎非彼虎,他的侠义之心,替天行道的情怀却是一样的。

《水浒传》原是以宋江等三十六人的真实事迹而创作出来的,作为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它的结构不凡,人物形象鲜明,无疑是一部成功之作。

正如黑格尔所说,“荷马史诗描写的虽然是神和人的事迹,其要义却在于表现特定历史时期民族的生活情境、行为方式和精神方式。”

《水浒传》描摹一百零八位中国版侠盗罗宾汉,其英雄形象深入人心,也反映出当时的人们的生活情境和英雄情节。

武松的资料与故事有哪些3

《水浒传》一百零八位好汉,每个人都拥有着一段可堪称为传奇的故事,能够在梁山上拥有一席之地的自然也不会是什么等闲之辈。

每个人被逼上梁山的原因不同,选择也不同,在书中花费了更多的笔墨去着重描写各位好汉是因为什么原因被逼上梁山的。

对于观众而言,每个人最喜欢的部分不同,但要说起最熟悉的部分,一定是武松的那一部分。

关于武松是如何被逼上二龙山,怎样去了梁山的,很多对于水浒不太熟悉的观众,都能够说上那么一二。

但是为什么,武松上了梁山之后,对其英勇的描写,反而无处体现了呢?

他在梁山上最大的成就是什么,其中又夹杂了哪些作者施耐庵的巧思呢?

作者的私心

《水浒传》的创造背景是在宋朝,熟悉宋朝历史的人一定知道,宋朝的文人,最为记恨的就是辽和金。

这其中也有一些因果关系,宋朝重文轻武,产生了很多有名的文人篇章,只是因为国策的原因,武力发展相比较而言算是弱了不少。

当时辽与宋并列,辽时常进攻宋,更是将当时的燕云十六州占为己有。

宋朝为了与辽相对抗,不得不花费大量的军事兵力,虽说后来辽先一步覆灭,但是对于宋的打击也是不小。

这也直接导致了后来,金再发起攻击的时候,宋朝已经没有了能够对抗的力量,最终导致了宋朝的覆灭。

所以施耐庵在创造与辽相关的角色的时候,会刻意地将角色塑造地比较孱弱,或者可以说是窝囊。

而其中一位以西辽皇帝耶律大石为背景所塑造的角色,耶律得重就是死在了武松的手下。

书中对其的描写十分粗略,只说武松将其斩落马下,斩下了他的头颅。并且描述其仓皇而逃,懦弱无能。

原型背景

耶律得重的原型是叫做耶律大石,本身并不是出身于西辽皇室,只是通过科考中了辽的进士,从而有了官做。

但是他文武双全,更是在殿试上拿了第一,也是辽有记载的唯一一位进士。

契丹族比较尚武,耶律大石一开始是在翰林院,后来正好辽金之间起了战争,耶律大石正在泰州做刺史。

金军打进泰州,无法抵抗的耶律大石只能仓促而逃,后来被调任,又升官,改去镇守南京道,当了节度使。

可当时的辽气数已尽,天祚帝更是为了保命仓皇而逃,下落不明。

因此当时的宰相推举了耶律淳做了皇帝,建立了北辽,耶律大石则驻守南京。

眼看着辽被金打得溃不成军,宋朝觉得这是绝佳的机会,将曾经丢失的燕云十六州给夺回来,便也派兵前去。

而当时得令出兵对抗宋朝的兵力的就是耶律大石。

遭受到宋与金的佳绩,北辽实在是无力抵抗,适逢耶律淳去世,无奈之下耶律大石只能再次去投靠原本的天祚帝。

但是这个天祚帝也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在惨败之后,竟然还想着立即出兵夺回原本辽的领土,辽气数已尽。

耶律大石无法,自己在夹缝中生存,建立了西辽,并且没有再去招惹宋和金,选择休养生息,向中亚地区发展。

从他的经历中可以看出,耶律大石是个有头脑的人,不仅仅文武双全,能够带兵打仗,更能审时度势,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也正是因此,他后来算是了为数不多正常亡故之人。

武松的英勇

而在《水浒传》中,对于武松故事的描写着重体现在他当时为了自己的兄长报仇的时候。

在他得知自己的兄长被西门庆和潘金莲害死之后,怒不可遏,将两人尽数杀害,但这样一来,犯了律法的武松也陷入了危局之中。

后来又遭到暗算,坐实了罪名。

因为被作为犯人通缉,他只能四处逃窜,最终上了二龙山落草为寇。

武松的英武在当时为兄长报仇的时候展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在梁山上,诸多的武将,诸多的才能,关于武松的描述反而不占特别长的篇幅。

当然,这并不代表着武松不厉害,毕竟醉酒打虎不是什么人都能办得到的。

纵观整本书,关于武松斩了那些名将却没有细致的描写。

只有在书中提过武松斩首了懦弱无能的耶律得重,并且书中的耶律得重实在是太过窝囊。

但知道了耶律得重原型耶律大石的情况之后,再看这一段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毕竟能够建立西辽,默默发展的一位皇帝,怎么也说不上窝囊。

只是因为施耐庵的心思,所以将与辽相关的人物,都刻意刻画得比较的低贱,找不出几个英勇的人来。而且在书中,辽是被梁山好汉们给覆灭的,可见其对辽的厌恶。

而且《水浒传》本身侧重点也在于对于这些好汉的生涯描写,如何上山的,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后期打的那些仗在书中所占篇幅也不是特别大。

结语

《水浒传》中梁山上的哪一位好汉的故事,单拎出来都能让人觉得唏嘘。

原本很多的英雄人物心中想的都是入朝为官,报效祖国,但是无奈因为种种因缘,最终只能选择落草为寇。

即便如此,梁山上的好汉们也展现了很多朝廷命官没有的气节,他们护卫自己的河山,愿意选择与朝廷和解,接受招安,成为了宋朝的兵士。

只可惜最后的结果仍然称不上什么圆满,但这也是命运,从落草为寇的那一刻开始,他们的命运中就夹杂了无可奈何。

无论是因为何种原因上了梁山,面对征途,他们的命运都将是凄惨的。

但是书中描写的诸多的好汉,本身的经历就够带有传奇色彩,武松更是留下了经典的篇章,被改编成各种戏剧、动画等艺术作品,足见武松本身故事的吸引人。

作为四大名著,《水浒传》之所以成为经典,也正是因为这其中与当时背景相结合所带来的真实感,让人能够切实的体会到当时背景下这些人的无可奈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