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明清以来湖南的故事有哪些

2022-11-08 08:32 作者:红网 围观:

史海钩沉丨楚国良:千年儒风 湘潭文庙一一古代文庙文化略考,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红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明清以来湖南的故事有哪些1

千年儒风湘潭文庙

一一古代文庙文化略考

文/楚国良

文庙主要用于祭祀孔子。殿前的坪称学坪,古代儒生常在此跳一种名为“八休舞”的舞蹈以来纪念孔子。自唐代以来,文庙就是地方州县的儒学教官衙署,每年举行春秋两度祭孔习礼大典。也是地方学宫的所在地,承担着弘扬儒家学说,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湘潭文庙当然也不例外。作为过去的县学,它的教育以儒家为正统。而宋明理学正是儒家学说发展史上的最高阶段,湖湘学派作为理学的一大宗,也是儒学正统。因此,湘潭文庙里的教育始终以宋明理学和湖湘学派为根本。现在,湘潭文庙因其独特的建筑、精巧的雕刻和悠久的历史而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I2月13日,当年求学之地,今湖南科技大学文庙文化研究中心暨文庙管理服务处挂牌成立。始建于南宋绍兴初年的湘潭文庙修建又开始了。湘潭文庙必将成为文化之庙,文明之庙,文学之庙。本文重点就文庙文化的历史变迁与遗产价值加以概述,肤浅之处诚望专家赐教。

一一题记

一、文庙名字的由来和历史变迁

文庙,是纪念和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

中国最早且至今规格最大的曲阜孔庙修建于公元前478年,即孔子逝世的第二年。据《左传·哀公十六年》,在孔子逝世的第二年,鲁哀公将曲阜的孔子故居三间辟为收藏他生前的衣冠琴车书等的场所,并派兵卒守护,一年四节予以祭祀,建筑规模和内容都非常简朴。到了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195年12月自淮南还途经鲁地时,亲自以太牢(猪牛羊三牲)之礼祭祀孔子,开创了帝王祭孔的先河。

后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儒家学说成为显学,在中国古代社会开始居于正统地位,于是祭孔活动也倍受统治者的重视,成为国家不可缺少的常典,扩建孔庙之风随之兴起,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代的扩修,到了清代已发展到九进院落,占地327.5亩,殿宇466间。巍峨雄伟的大成殿与故宫的太和殿、岱庙的天贶殿并称东方三大殿。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在当时的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建立了第一座位于京城的孔庙,然后各郡、县大力修庙祀孔。

唐朝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太宗下诏:“天下学皆各立周、孔庙。”自此孔庙遍及各地。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衍圣公孔端友奉孔子及夫人亓官氏画像南下,宋高宗赐其安居于浙江衢州,1253年建立孔氏家庙,即所谓“南宗孔庙”。

蒙古元朝在平定西南完成统一后,大尊儒术,要以文来治理国家,14世纪元世祖忽必烈下令袭历代旧典,命人在当时的都城北京修建宣圣庙。元成宗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在京师正式修建孔子庙。

明朝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朝廷颁发“大成乐”专祀孔子。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增祭孔乐舞为八佾,加笾、豆为十二,扩大规格祭祀。

二、文庙文化遗产价值构成

外教的传入与本土固有文化的撞击与融合,在保存自己基本特征外,文庙建筑具有较强的外来文化包容性,塑像和壁画的出现,即反映出文庙建筑对于佛教文化的包含与吸收,为文庙注入了新的血液。建筑中的每一门、坊、亭、殿,匾额、楹联,造像、礼乐、祭器,这种中国独有的建筑文化表现形式和浓重的民族风格,饱含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人文精神。

(一)历史研究价值

历史研究价值是指文庙这种文化遗产作为历史上的客观存在而反映出的与其自身密切相关的历史进程中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一个群体的文化史或一个地区的发展史的相关方面,从而达到真实还原历史的目的。

中国文庙见证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发展的历程,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一种复合载体。在各地文庙的发展史上,都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和历史资料,如碑刻、匾额、楹联、诗词歌赋、造像雕塑等,这些遗存和资料包含着大量有价值的历史信息。中国文庙是中国儒学发展和儒学传播的重要见证和象征,是古代文化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同时又是古代先儒先贤及地方名人的纪念馆,是以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为代表的综合艺术形式的集中体现。通过对有关文庙所保存的历史信息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可以了解到各地文庙建筑与祭孔活动的兴衰,透视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和地方政治、经济及文化发展的状况,对儒家乃至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演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能够通过这些研究和探讨,达到部分或完整地还原历史真实的目的。

(二)审美和艺术价值

审美和艺术价值是指文庙这种文化遗产作为历史上的客观存在而在其建筑设计构造、建筑情调、装饰装潢等方面带给人们精神上或情绪上的审美感染力,或者是它所展示的特殊的设计、风格、艺术上的进步和高水准的技艺。中华民族的祖先从开始建造房屋以来,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形成了民族特有的审美情结,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建筑艺术成就。

1、中国文庙的建筑美

中国文庙在建筑形制上,均以曲阜孔庙作为范本,遵从了我国传统建筑群中贯轴线,左右对称的原则,布局严谨规范。文庙的固有建筑组成如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东西两庑、尊经阁、明伦堂、崇圣祠、乡贤祠、名宦祠等,无一不是严整有序、庄重神圣,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文庙的建筑在形式上主要有门、坊、殿、庑、堂、阁、亭等,这些建筑形式各具特色,和谐共存,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庙丰富多彩的建筑外形美。同时,中国文庙内建筑众多,形态各异,在建筑组合上具有明晰的序列节奏,主从分明、层次井然,整个建筑参差有致,严谨有序,形成了流畅有序的建筑布局,具有强烈的建筑布局美。

2、中国文庙丰富的艺术形式美

中国文庙除了具有庄严肃穆、造型优美的各式建筑,同时还具有其他丰富的艺术形式,诸如雕塑、雕刻、匾联、园林植物等,这些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共同营造了中国文庙的浓厚艺术美。如曲阜孔庙中的雕刻是中国石雕艺术的上品,尤其是大成殿的石柱雕龙,更是石雕艺术的佳作。而碑刻和匾额更是中国文庙中最为多见的文物珍品,各地文庙在建立、修缮、祭祀的过程中,都留下了许多碑刻和匾额。诸如曲阜孔庙、北京国子监孔庙、苏州文庙等都拥有价值极高的各类碑刻。匾额也是文庙丰富的艺术形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各地文庙所拥有的碑刻和匾额的书法艺术看,各种字体兼备,各具特色,也同样是书法艺术中具有极高价值的珍品。同时,文庙内具有丰富的园林植物,多植柏树及槐树,其古朴典雅、历史悠久的植物资源成为构成中国文庙审美艺术氛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中国文庙的文化内涵美

中国文庙是儒家文化的物化象征,是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特殊载体,其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文庙内建筑的名称来看,每个单体建筑物名称和构成都有典可据,具有非常深刻的文化内涵,如“金声玉振”坊、“棂星”门、“大成”殿、“明伦”堂,都体现了儒家文化对其建筑文化的浸润。文庙中丰富的碑刻题记,是记载了儒家文化的实物载体。而独具文化特色的祭孔乐舞和礼仪更是乐、歌、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祭孔乐源于孔子所推崇的“韶”乐,古朴纯正、典雅悠扬,其舞姿刚劲舒展,具有舞蹈之美,祭孔礼仪场面宏大,古朴娴静,庄严肃穆的祭孔气氛与整个文庙形成了完美的艺术统一。总之,中国文庙内的各种组成元素贯通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庙之古朴典雅的文化内涵美。

(三)科学研究价值

科学研究价值是指文庙这种文化遗产作为历史上的客观存在所能够给人类提供重要的、有价值的科学知识和信息。中国文庙内所具有的丰富的建筑、碑刻、雕塑、园林植物等资源,包含了从古到今大量的科学信息,在考古学、艺术学、生物学等各学科领域都具有不可多得的珍贵价值。文庙内严整有序的各类建筑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及装饰技术的珍贵样本,其丰富的碑刻、雕塑、匾额是研究中国古代雕塑和雕刻技艺及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而文庙内数量极多、历史悠久的古代植物又是生物学研究中不可多得的资源。同时,文庙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不断被修缮、扩建及重建的历史事实,在客观上推动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的建筑技艺及文物保护技术的进步方面具有不能抹煞的积极作用。

(四)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价值

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价值是指文庙这种文化遗产作为历史上的客观存在所能够体现出的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所积淀而形成的特有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这种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通过文庙这种载体得以代代传承,标志了一个群体的文化认同感,并至今深深影响着当代社会。

三、湘潭文庙的前世今生

提到湘潭,人们马上会想到一代伟人毛泽东、开国元勋彭德怀、文化名人齐白石、晚清重臣曾国藩。作为历史上的“米市药都”,湘潭是明清以来湖南商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湘潭水运昌盛,有“一江两岸十八总”之称,北宋欧阳修在《湘潭新修药师佛殿记》曾记录了湘潭城市与水运的繁盛。不仅如此,湘潭还是湖湘学派的发源地,是农民运动等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湘潭为什么会如此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也许在了解了湘潭文庙,知晓其中的文化底蕴和文庙古训后能够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文庙也叫孔庙,是祭祀孔子的专门场所。湘潭文庙建于南宋绍兴初年,原址在旧城小东门的旁边,元至正十四年(1354)毁于兵火,明洪武二年(1369)重建于旧城区的城正街,即今天的现址。庙宇由奎星门、泮池、牌楼、大成门、大成殿、四贤祠、崇圣殿、钟鼓亭等组成。明洪武十六年(1383)、正德十一年(1516)年间修缮扩建,明末再度毁于战火。清顺治九年(1652)重修。嘉庆、道光、咸丰、光绪、宣统及民国3年(1914)、民国36年(1947)和1983年,文庙又多次修葺,但规模越来越小,许多重要的殿宇没有得到恢复或重建,如奎星门、大明壁、泮池石坊、钟鼓楼等,还有那宽广的围墙都不复存在。

文庙最好看的是奎星门内的月形泮池,池周护以麻石栏杆。泮池附近有石坊三座,正南石坊匾额镌有“斯文在兹”四字,东西两坊贯通街衢。这些消失了的文物此刻仿若从典籍里走出,来到我的面前,我无言以对,唯有鞠躬以示恭敬。

虽然文庙多次毁于兵火,又多次重新修葺,在这个轨迹中百姓也好,学者也好,官方也好,谁都敬重孔子和他创造的思想学说。一个人永恒在岁月里,历史不能不肃然起敬,江山也是如此。

今天的文庙已经很小,只有大成门、大成殿、亚成殿和两座亭阁。尽管如此,红墙碧瓦和勾心斗角的梁檐依旧醒目。特别是大成殿坪前石阶上的玉龙石雕,鲜活的样子让我想起“叶公好龙”的故事,假如眼前的这条石龙是真龙,我一定不是叶公。我会和它说话,或者与它谈论孔子,或者与它举杯饮酒。石龙像是知晓我的心思,让它身旁两颗大柏树于风中歌唱,算是对我的回应。

大成门实际是庙门,东西两间屋子缄默无语,三张木门敞开胸怀,火南风穿门而过好像祭祀人流的涌进。正中间的木门很大,左右两扇略小。古时,每逢祭祀,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都从正门进去,一般人只能从两扇小门进去了。大成殿虽然陈旧,其伟岸的气势还是直冲牛斗。东西两个厢房与主殿极像今天高等学府的教室,长长的宽宽的,即使没有桌椅板凳,没有师生济济一堂,但似乎可闻先生的教书声和学子的呼吸声。殿内左右的两个亭阁文质彬彬的样子,就像孔子的学生,礼貌地恭迎着春夏秋冬和来来往往的季风。

亚成殿在大成殿身后的不远处,门窗极小殿身歪斜,丑陋的样子像是孔子的学生子羽。“子羽”很孤独,立于杂草丛中,任凭烈日的烤炙。孔子喜欢以言取人,也喜欢以貌取人。他的学生宰予口才极佳,相貌堂堂,深受孔子喜爱。而宰予十分懒惰,经常逃学睡懒觉,令孔子生气,骂其“朽木不可雕也”。子羽其貌不扬,孔子不喜欢他。而子羽勤奋好学,毕业后潜心办学,收了三百多个学生,深受学生们的爱戴。孔子知道后联想到宰予,不禁感慨万分:“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孔子的哲学思想“仁”,一直延续至今,其“君臣”思想也是一样。后来孟子在“仁”的基础上提出了“义”之说,于是“仁义”就成了儒学的核心。再后来,荀子对“君臣”思想作出反思,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之论。这是儒学的进步,也是对统治阶级的一种警醒。警醒了吗?一只麻雀急速而过,眨眼便无影无踪。

孔子追求真理,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思想主张,直到老年也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老了的他静下心来开办学府,把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教给学生,让学生去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一切。“弟子三千,七十二贤”是孔子最好的收获。孔子才华横溢,他开的课程有礼、乐、射、御、书、数。按今天的说法,他应该是中国最早的社科院院长和博士生导师。尽管学术界说法不一,我还是倔强地认为《诗》是孔子收集整理的,《易》也是他作的注解。《诗》《书》《易》《礼》《春秋》作为儒家的经典,也是他率先倡导的。《论语》虽然是语录式体裁,那一问一答正如杜甫所云:“不废江河万古流”!

公元1044年,范仲淹奏请十大兴学育才改革方案,要求各个州县均须设学育才,史称“庆历兴学”。从此,湘潭建立了县学。公元1131年,宋高宗一纸诏书,将县学改为文庙。湘潭文庙作为当时的县学,它的教育以儒家为正统。而宋明理学正是儒家学说发展史上的最高阶段,湖湘学派作为理学的一大宗,也是儒学正统。湘潭文庙里的教育始终以宋明理学和湖湘学派为根本。湖湘学派在治学方面,以“康济时艰”为职志,重在匡世;在经世思想上,主张“通经致用”,注重践履,主张有的放矢地学习,在知行统一上下功夫;在教育上,则坚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修身,主张以心性修养为根本,强调经世致用,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的传统思想。这些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治学思想,力行践履、脚踏实地的实干作风,自强不息、敢为天下先的奋进精神,关注现实、忧国忧民的参政意识,对后世尤其是近现代湖南影响深远。

昭潭书院的原址也在区域内。书院创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乾隆八年(1743年)增建。书院既有完整的教育体系,也有极严格的治学纪律。书院对家境贫穷而好学上进的弟子不但不收受礼品,还发放助学金。书院还聘请学者名流来此主讲,一时名声大振。

昭潭书院与湘潭文庙相隔咫尺,自然对当时的县学影响至深。据《湘潭县志》记载,书院还承担了县学的很多教学任务,甚至于是县学的延续。因此,在这里学习的学生也无一例外地打上了湖湘学派的烙印。

1905年,科举考试废除,县学停办,但湘潭的现代教育还是以文庙为基地,如潭中女生部、湘潭简易师范等,“敢为人先,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传统仍然影响深远。辛亥革命时期,以刘道一、秋瑾为代表的一批革命党人曾以文庙为秘密据点从事革命活动,现在文庙的旁边还有纪念民主革命先驱刘道一的烈士祠堂。后来,中共地下组织一直在文庙一带活动,直至湖南解放。

在后来的社会变革中,学坪变成了街道,昭潭书院也被拆除,只有文庙至今还在静静地屹立。1949年以来,文庙先后为湘北建设学院、湘潭师范专科学校、湘潭师范学院办学所在地。湖湘文化传承中的感人故事,仍然在这里随着千年文庙的历史代代相因。

今天的文庙,红墙黄瓦绿树蓝天,空旷而幽静,厚重而内蕴。漫步在老校园里,抚摩着历经千年风霜血雨的砖墙,曾经吟诵四书五经的书院,现在正成为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传播地,历史和现实就这样恰到好处地承接,渊源绵长。千年文庙虽早无当年古柏森森,殿堂巍巍,香烟袅袅,古乐悠悠的儒学教化景象,但它却见证了湘北建设学院、湘潭师专、湘潭师院的变迁和今天湖南科技大学的飞速发展。

明清以来湖南的故事有哪些2

芷江地名小故事

湖南/黄 烈 银


一、黄甲街

《芷江县志》记载:“宋宣和(宋徽宗赵佶当皇帝年号)六年(1124年)沅州沈光定等五人同登进士榜。”

进士是古代国家科举考试较高级别的一种,是会试的科考形式。宋宣和六年有沅州人沈光定,黎九德、李洪、莫道成、李永五人同时考中进士(类似现在的博士)都在各地为官。这是光宗耀祖的大好事,也是有求于功名和官职,故才具备资本和资格的必备条件,真乃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现在的黄甲街,古时是通往贵州、云南的驿道,又是在舞水河畔码头西岸。(宋代芷江未建桥)这里店铺鳞次栉比,是繁华热闹的集散地。沅州有五人同中甲第进士,又叫金榜题名。按照贯例朝廷官府都要用黄色的绢帛或纸,张贴公布让世人皆知。现今的黄甲街就是宣和六年(1124)沅州五进士张榜公布的地方,沅州市民欢欣鼓舞,为纪念此盛事,便于声名流播,久而久之市民习惯的将这条街称为“黄甲街”。各朝各代官府也就认同“黄甲街”了,这条黄甲街的称呼已近千年,现成了历史文化街区。

黄甲街上的“太平宫”是湖南宝庆人于清朝雍正七年(1723年)修建的,当时修建时墙体雕刻有“五福宫”三个大字,到现在近300年了,仍醒目耀眼,后来因“五福”不便记忆,就统称“太平宫”,其“五福”也包涵其中了。“五福”是(即:1、长寿,命不夭折、福寿绵长。2、富贵,钱财富足、地位尊贵。3、康宁身体健康、心灵安宁。4、好德,爱心仁厚、乐善好施。5、善终,安祥而逝,无病无痛。)明清时期的王阳明、薛瑄、马明山、杨镇源、林则徐、和坤、萨镇冰等高官政要,贤达名人都在黄甲街经过或游揽。

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贺龙、任弼时、王震、关向应、肖克等红二、六军团,于1935年12月30日抵达芷江,将黄甲街的“宝庆会馆”作为指挥部,在冷水铺召开了军队政治工作会议,在上坪牛屎垅指挥了便水战役,在芷江境内红军取得了胜利,后向贵州西征北山,进行了史无前例万里长征。


二、五郎溪

朱元璋当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后,由于战争和瘟疫,西南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决定迁徙百万移民到湖广、云、贵、川,实行安抚政策。朱元璋说:“初植之木不能拨其根,初飞之鸟不能拨其羽”鼓励移民屯垦,三年免交税赋。

随着迁徙大军到湖南的沅州时,其中有曹姓、周姓、田姓、罗姓、胡姓的青年郎君。见地处明山庙观,每逢三月三朝明山,信徒香客很多。在明山叠翠的山脚下,山峦起伏,竹木成林,溪流纵横,土地肥沃,适宜居住和耕种的风水宝地,于是就靠山邻水之处定居下来,生活过得很富足安逸。

这五姓人家亲如兄弟,打猎获得的野猪、山羊、兔子等大家分享,久而久之他们又学会了木匠、篾匠、岩匠、铁匠的生存生活手艺,他们互换活路,生活幸福,亲如一家。随后他们先后娶妻生子,从明清到现在六百多年了,人们把这五姓人家居住地方称为“五郎溪”。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五郎溪是一个乡的机构,辖金厂坪、五郎溪、牛皮寨三个行政村,面积为67.69平方公里,人口4300人。国家AAA级明山森林保护区11.8平方公里。围绕分布在五郎溪乡内的山坡峻岭地,有国家保护的珍稀动植物。

五郎溪村也不是古代时五姓人家了,现在是多姓多民族的15个组,540户2018人。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精准扶贫联系点,湖南省委政研室费志勇驻村扶贫三年多,兴办了种植猕猴桃、黄桃、葡萄、羊肚菌等,养殖鸡、鸭、山羊、蜜蜂等和加工企业,人均收入达17000多元,实现了摘帽脱贫,现在是AAA级旅游景区了。



三、黄沙和千丘田


黄沙是芷江碧涌镇哨田村的一个组,64户,275人,是个原汁原味原生态,古色古香古侗寨的村落,像似镶嵌在山间的翡翠,他们是宋代杨再思的后裔,为躲避战乱分居在半山腰间,这里山青水秀,山峦之间云海飘渺,婉若仙境。

黄沙是明清时开垦梯田,有一小丘田全是金黄色的沙子,种出的水稻含有硒微量元素,大米煮的饭特别好吃,曾是上贡朝廷的贡米,所以该地称呼为“黄沙”。

黄沙森林植被达90%,百年古树30多株,梯田从山脚至山顶有30多梯142亩。山上是潺潺的泉水,供村民饮用和灌溉稻田,山下有黄沙水库可发电和排灌,还可以开发漂流。每年的“油菜花节”和“侗年节”,吸引无数的文学家、画家、摄影家、诗人、学者、游客来这里采风、写生、实习。芷江、怀化、湖南电视台相继报道多次,《边城晚报》、《湖南日报》称是侗乡明珠,五溪胜景。

千丘田是芷江牛牯坪乡千丘田村千丘田组,那里的梯田顺着山势层层叠叠,从山脚延伸到山顶,有箥箕田、带子丘等各式各样的梯田,演绎着一年四季寒来暑往的农耕文化与大地造化的自然艺术相融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原风光图画。

相传很久以前有位长工不相信真的有一千丘田,所以他就上下左右数了很久,还没数完就数累了,将披在身上的蓑衣垫在地上,数来数去只有九百九十九丘,还差一丘才够一千丘呢。当准备回家时,把蓑衣拿起来,原来发现自己的蓑衣盖住了一丘田,加上已数的九百九十九丘刚好一千丘,所以“千丘田”就是这么来的。

相传千丘田是明清时期开垦的,这里的美丽风光,怀化电视台和《湖南日报》相继报导过。因地势高寒,昼夜温差大,微量元素多,冷浸田泉水灌溉,生长周期长,是上好大米,不愁销路,早有人定购,成了抢手的俏货。

明清以来湖南的故事有哪些3

寻梦湘西古韵

何军林

怀化自古有“西楚咽喉、滇黔门户”之称,古称五溪之地,历为国、郡、道、州、府设治之所。这里保存了中国第一古商城——洪江古商城,中国抗战胜利受降地——芷江受降城,千年大隐之都——黔阳古城,中国抗战名镇——龙潭古镇,南方水上丝绸之路驿站——龙溪古镇,耕读文化完美典范——高椅古村、荆坪古村及通道古侗寨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集中连片的古城古镇古村群落。

目前,怀化已发现保存完整的古城古镇古村约30多处,这些保存完好、体现不同民族特色、不同年代的古寺、古楼、 古桥、古井、古商城、古村落,无论数量,还是特色和多样性上,都是全国罕见的,怀化因此被誉为“全国第一古城古镇古村群落”和“中国南方古建筑博物馆”。

——题记

如果猛然问及怀化在哪儿,也许不少人都会愣怔那么一会儿,在脑袋里把中国地图翻上一遍,才轻声嘀咕一句:怀化应该在湖南境内吧?明显有些不自信,有些不敢确定的意思。确实,作为一个只有500多万人口的省辖市,在中国地图上简单到只剩下两个细小的汉字,只有几根弯曲的线条,是很难引起别人注意的,更不用说将其铭记于心了。

不过,要是有人冷不丁问及湘西在哪儿,很多人都会迅速作出反应:湘西谁不知道?就在湖南嘛!口气听上去很自得,很骄傲,很肯定。如果你趁热打铁,声称怀化就在湘西,屈原、李白、杜甫、王昌龄、沈从文等历代文人墨客曾在此行吟咏唱,“学富五车、书通二酉”、“马革裹尸”、“老当益壮”、“夜郎自大”、“夸父追日”等成语均出在怀化,那人一定会张开大嘴,眼神迷离,仿佛眼前突然出现一个古朴幽深的大洞,瞬间被卷入千年前的梦境之中。

其实,走进怀化,就是走进了湘西。这里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宝地”,有神奇秀美的山水风光,有独特浓郁的民族风情,有丰富厚重的人文历史,它们如同万花筒一般扑面而来,让你应接不暇,让你找不到入口,也找不到归路。如果你想真正走进怀化,而且不想迷失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一条清晰的路径,譬如,可以循着古韵飘散的方向,顺着古城古镇古村的墙根一路向前而去……

探幽古城

有专家曾放言:“不到北京,就不知道中国古代建筑之美;不到西安,就不能领略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不到洪江,就不能感受到中国古代商业文明的灿烂辉煌。”那就让我们从时间链条上撕开一个缺口,嗅着古代商业文明的气息,朝着“中国第一古商城——洪江古商城”的方向靠拢。

距离怀化五十多公里的洪江古商城,坐落在沅水、巫水汇合处,它起源于春秋,成形于盛唐,鼎盛于明清,以集散桐油、木材、白腊、鸦片而闻名,是滇、黔、桂、湘、蜀五省地区的物资集散地,是湘西南地区经济、文化、宗教中心,素有“湘西明珠”、“小南京”、“西南大都会”之美称。如今,洪江古商城仍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如窨子屋、寺院、镖局、钱庄、商号、洋行、作坊、店铺、客栈、青楼、报社、烟馆等共380多栋,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

走进洪江古商城,如果放任自流,你很容易就会迷失在“七冲、八巷、九条街”的城市迷宫中,不知身在何处,不知今夕是何年。当你沿着曲折悠长的青石巷向前行进,就如同走在深邃的时间隧道,仿佛看到自己穿着长衫的身影正疾步而行,一丝清朝的微风拂面而过,只是吹动了你的衣裳,却没能吹动你的内心,因为你的整个内心正被一桩生意紧紧纠缠,无暇顾及身外的动静。你看见自己经过一座座风格独特的窨子屋,最后在某条青石巷的拐角,侧身跨进一个门洞,却没有引起任何人注意,因为所有人都在忙碌。也许,那是清朝的某个上午,你像往常那样奔波于古商城,只是为了维持一个洪江古人正常的生计。

事实上,在洪江古商城,无论错落有致的石码头,还是随处可见的老商号、古作坊,以及沧桑的高墙、落寞的太平缸,都在向世人展示着曾经拥有的辉煌,同时又让人深深迷醉。置身其中,你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自己的前世,可能就生活在这座古城,自己也许是寺院的住持、镖局的镖师、钱庄的账房、店铺的伙计、客栈的小二,自己也可能是商号的老板、洋行的经理、报社的记者、学堂的先生……这一切都足以让你的人生变得比现在更加丰富,也更加精彩。不过,精彩永远属于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古人,因为古商城鼎盛时期拥有18家报社,23家钱庄,34所学堂,48个半戏台,50多家青楼,60余家烟馆,上千家店铺,数百个作坊,以及数不胜数的宫、殿、寺、堂,盛极一时,蔚为大观。

似乎所有人都在感叹,这里曾是一座流金淌银的商业大都会,是成就豪商巨富的天堂,是贵族们纸醉金迷的乐土,是冒险者淘金创业的乐园。似乎所有的专家都在向你讲述,这里是三千年水上丝路的中转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活化石,是明清古建筑群的典藏标本,是中国商道文化的百科全书。然而,当你转身离去的时候,你带不走这里的一丝辉煌,更带不走春秋的一捧土、盛唐的一块砖、明清的一片瓦,你唯一能带走的只是这座古商城曾经有过的梦幻。

其实,一旦深入怀化这片神奇土地,你就会被这里的古朴神韵所缠绕。当你从洪江古商城的某个缺口走出来,座落于怀化洪江市的千年大隐之都——黔阳古城,亦即黔城的大门早已张开诱人的怀抱,正等着你自投罗网,等着你翻寻秦王伐越、诸葛亮征蛮的历史遗存,回味盛唐诗人王昌龄、李白的诗篇余韵,品味清代著名书法家龙启瑞、王继贤的残墨余香,感受明清时期浩浩皇木、滚滚洪油、屡屡烟土、列列妓船的繁华残梦。

黔阳古城在沅水之阳,西、南、北三面临江,旧龙标治,因城东龙标山而名。古城历史悠久,自汉以来,历朝均在此设立县治。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武陵郡,始建镡成,并设县置。唐天宝初更名黔江、龙标。宋熙宁七年复置黔江。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始置黔阳县、相沿至解放初。几千年来,世居于古城的侗、苗、瑶、汉等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辉煌。

有专家赞誉,黔阳古城是中国地方传统及民族地区城镇根据地形及风水规划建设的典范。在这里,如今仍完整保存了原有的城市格局与街巷体系,是国内少有的整体风貌保存完整的古城。古城内没有设计“十”字街道,大街小巷全部设计为“丁”字形街道,街道传统居住建筑通常高2层,一般外墙甚为高大,沿街绵延,气势相当宏大。尤其是中河街的吴家窨子,城墙脚的刘家窨子,中正门的瑞锦第、孙氏宗祠,南正街的张家老屋,河街的万寿宫、太平宫等不仅规模宏大,空间轩敞,而且雕梁画栋,十分华丽精致,堪称古城历史街区里保存最为完整的代表性传统民居和公共建筑。

涉足黔阳古城,穿越严谨整齐的丁字巷,顾盼封火墙间隔的窨子屋,眺望最具地方特色的吊脚门楼,俯视青苔侵石的古吊井,触摸历经战乱的红砂城墙,脚踏清雅幽邃的石板街,攀爬风姿卓越的古晒楼,凝视庄严神秘的宗祠寺庙,环顾富丽堂皇的会馆戏楼,你仿佛回到自己魂牵梦萦的千年老家,回到古代的某个傍晚,面对夕阳残存的一丝余晖,不由自主地萌生出一种冲动,渴望模仿王昌龄、李白的样子,迎着晚风吟诗,嗅着酒香作赋。

毫无疑问,一旦你的双脚触及黔阳古城,注定将遭遇有楚南第一胜迹之称的芙蓉楼。芙蓉楼位于黔阳古城西北隅,是唐代大诗人王昌龄作《芙蓉楼送辛渐》旧迹。芙蓉楼主楼为重檐歇山顶木质结构,48块雕花门窗,精镂细刻,饰有“双凤朝阳”“八仙过海”等历史典故与传说,栩栩如生。当你走近楼后正中的芙蓉池,“芙蓉仙子月夜吟诗弄箫”的美好传说便会随风而至;当你凝视池畔似一弯新月的半月亭,仿佛看到王少伯正端坐于亭中,抚琴之声清晰可闻;当你沿亭右侧拾级而上,在竹林掩映下靠近玉壶亭,面对亭中镌刻有王少伯“一片冰心在玉壶”诗句的石碑,定会暗自审查一番自己的内心。事实上,当你触摸过芙蓉园内200余方历代文人墨客的书法碑刻,欣赏过全国最大、反映故事最多、雕刻最精细的“三绝树根雕”后,走出龙标胜迹门外,便置身于传说中王昌龄送辛渐的送客亭和送客码头,虽然你无法邂逅王昌龄和辛渐,但你可以顺着传说的方向猜想一番,然后像辛渐一样转身而去,因为还有另外一座古城在不远处等你,那就是中国抗战胜利受降地——芷江受降城。

芷江受降古城就像一只巨大的和平鸽,栖息在怀化芷江侗族自治县县城的枝头,眺望着你由远而近的身影。芷江受降古城又称芷江和平城,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扬眉吐气的圣地,是一座取得中国抗战胜利的军事古城。70年多前,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作为远东盟军空军基地的芷江,成为中国军民阻击侵华日军的重要军事城堡,取得抗战转折性重大胜利的芷江保卫战(雪峰山会战)更是被称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使得日军从此节节败退、直到俯首投降。“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出芷江”——1945年8月21日至23日,震惊中外的抗战受降会谈在芷江举行,标志着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在芷江受降旧址景区,现存有华夏大地唯一纪念抗战胜利标志性建筑——受降纪念坊,无疑成为中华民族洗刷百年耻辱的丰碑。

其实,芷江受降古城所承载的不只是70多年前的抗战岁月,更承载着两千年的厚重历史。在2200多年建治历史长河中,“势据西南第一州”的芷江一直是“控荆湘、扼滇贵、拊蜀而复粤”的重镇要地。在这里,明清时期的会馆、钱庄、商行、客栈、作坊、报社、祠堂、武馆、酒家、寺庙、教堂等古建筑依稀可见,按照五行相生布局的窨子屋、古院落坐落于七街九巷之中,守望着曾经的辉煌与沧桑。在这里,有内陆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妈祖庙——芷江天后宫,有明清时商贾云集的古驿道——黄甲古街,有纪念“南屈北孔”之称的中国传统文化始祖屈原、孔子的屈子祠、文庙,有纪念“一代文豪”沈从文的从文阁、沈从文旧居,有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古码头——梭子街码头,有楚西第一名刹——景星寺,还有校经书院、奎文阁、雷祖殿、桓庐院、许家祠堂等等,无论你留连何处,只要用心去感受,就能触摸到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会被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所折服。

涉足古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为其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时所写下的千古绝句。或许是命运的作弄,几年之后,这位大诗人便真的追随王昌龄的脚步,在失意中来到了夜郎。被贬夜郎后,大诗人就曾寄宿于龙溪古镇的镇江阁里。

虽然唐代的烟云早已散尽,诗仙的傲岸早已乘风归去,但李白的千古绝句依然余韵犹存。也许,我们可以追随诗人千年前的行吟,走进有夜郎故地之称的怀化新晃侗族自治县,走进位于新晃县城北岸的南方水上丝绸之路驿站——龙溪古镇,在这座拥有千多年历史的古镇中间,感受镇江阁、灶王宫、万寿街、福寿街、春和元商号等景点蕴藏的古朴气息。

镇江阁始建于唐代,民国时期,镇江阁还遗留李白肖像一幅,以及他当时读书曾用过的石桌、石凳等。后毁于文革,当地政府于1989年在旧址上复建了镇江阁,并建成龙溪公园。虽然今天走进镇江阁,再也无法瞻仰大诗人的风采,再也无法触摸唐代的石桌、石凳,但镇江阁下那条碧如玉带的舞水河,依然缓缓流淌,固守着千年前的神韵。据了解,人们在龙溪汇入舞水河的入口处集结成市,因此有了龙溪口市场的称谓。有专家考证,早在几千年前,作为夜郎人民的母亲河——舞水河曾是“南方水上丝绸之路”,在唐、宋、明、清时期龙溪口市场就成为通往“滇、黔、印度”的重要驿站,成为中国东西部民族经济文化相互交流的历史见证,它的水上商务流通开发,甚至比汉代张骞开辟西域还早了1000多年。

准确地讲,龙溪口古镇的真正兴起,始于明末清初时期,至乾隆年间市场初具规模,道光年间逐渐趋向繁荣,到同治年间已发展成为人口稠密、喧哗热闹的集镇,成为晃州(新晃旧称晃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小汉口”之称,所以外地人谈新晃,常以龙溪口概之。龙溪口因其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水上交通,成为川东、黔东的物资周转站。抗战时期,龙溪口万商云集,市场达到空前繁荣,是沅江上游著名的三大商埠码头之一。

如今,千帆竞过的繁荣景象不复存在,人声鼎沸的喧哗早已归于沉寂,但置身于龙溪河与舞水河的交汇处,站立在人迹稀少的冷清码头,聆听河水拍打码头石阶发出的清脆水响,眺望河面不时涌起的朵朵浪花,总是让人产生一种奇怪的感觉:曾经的热闹与繁华似乎并没有走远,它只是刚刚转身离去,躲到了浪花背后,潜入了水面之下;它只是暂时进入了睡眠,等着某一天突然醒来。

虽然无法目睹千帆簇拥的盛景,但我们可以穿越古镇四通八达的大街小巷,尽情游走在错落有致的古代建筑群中间。古镇建筑整体布局缜密,且多为风格独特的窨子屋,设计精巧,造型美观,极具防火防盗功能。作为龙溪古镇道教活动场所的灶王宫,无疑是龙溪古镇中一栋最典型、最有龙溪特色的窨子屋,它的形式为四合院,双开门,小窗户,高高的封火墙内,屋顶从四方成比例地向内中心低斜,可吸纳空气和雨水,也寓意着商人“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哪怕是上天赐与的雨水,也要用这天井的形式收为己用。把天井上流下来的“肥水”,用一种大石缸储存在内,作为火灾来时灭火之用,因为有保家人太平之意,所以大石缸也叫“太平缸”。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天人合一的古朴思想和融通吐纳的民族特点。

龙溪古镇古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雕刻,走进古镇的古建筑群,就如同走进了雕刻的世界。在这里,除了“破冰雕”外,还可以从门楣、窗花上看到、葫芦、莲花、竹子等不同的雕刻。据当地人讲,从雕刻上可以看出每一家信仰的不一样,如家中有佛教标志的雕刻,就说明这家人信仰的是佛教。事实上,在龙溪古镇,有佛、道、回、基督教等几种不同教派,新晃的特产——蔡家牛肉干就是一百多年前迁入龙溪口的回教人家做出来的;古镇的福寿街上还保留着一栋清末民初一个德国传教士到龙溪口传教时所盖的福音堂。

在龙溪古镇,无论码头还是青石巷,无论风格独特的窨子屋还是形态各异的雕刻,都能让你感受到厚重文化的积淀,感受到古镇绵长的古朴气息与脉搏。携带古镇残留的余韵,也许你可以把视线从怀化的西南转向东北,把自己的足迹从新晃县转移到溆浦县,走进中国抗战名镇——龙潭古镇,感受另一座古镇的传说与精彩。

龙潭镇地处雪峰山北麓,溆浦县南陲,因“潭中有龙”而得名。相传三国诸葛亮平“南蛮”所筑的“诸葛城”遗址就在其地。龙潭早在宋代设堡,明代置巡检司,其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使古镇格外引人注目。在这里,有清同治皇帝亲笔题写的百岁坊,有全国保存完好的百年氏族书院,有以泥塑和壁画著称的古寺庙、古祠堂、风雨桥、牌坊、古民宅等古建筑,有原始古朴的“蚕灯”、“喔嚯灯”、“鹅颈灯”,有古老的傩戏、辰河戏和木偶戏,令人眼花缭乱。1945年,抗日战争著名的湘西会战,在龙潭进行最后一战,中国军队终于将日本侵略者彻底打败,取得了蜚声中外的重大胜利,更是让龙潭成为一座闻名中外的抗日名镇。

从龙溪到龙潭,从丝路驿站到抗战名镇,从远古到近代,从昨天到今天,怀化古镇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历史、传说与文化,留给我们不只是古朴的建筑、精致的雕刻、幽深的青石巷和沉寂的石码头,也许更多的应该是古镇深深隐藏的复苏意识,是千年守望后的辉煌再现与崛起。

走进古村

在距离怀化会同县城45公里,距离洪江古商城30公里的地方,巫水像是故意转了一个弯,于是便有了被誉为“江南第一村”、“古民居建筑活化石”和“耕读文化完美典范”的高椅古村。古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端座于山水之间就像一把神气活现的“太师椅”,似乎随时等着四方宾朋前来拜访。

高椅古村是湖南省迄今发现的一处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村落,保存有自明洪武至清光绪500年间的古民居建筑104栋。这些古民居建筑的自然选位符合古代《周易》阴阳五行学说,巷道与封闭式庭院呈“八卦阵式”,建筑整体布局以“五通庙”为中心,呈梅花状外延分为老屋街、坎脚、大屋巷、田段、上下寨五个自然群落。西部俗称“老屋街”,主要为明早期建筑,北部俗称“田段”、主要为明晚期建筑,东部俗称“大屋巷”,主要为清前期建筑,南部俗称“田段”,分“上、下寨”,主要为清中晚期建筑。在这里,你看不到城市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丝毫痕迹,因为自古以来,村中就没有商店铺号,没有工场作坊,只有耕田读书的“耕读文化”氛围,颇有点与城市格格不入的味道。

高椅原名渡轮田,在唐宋以前,是一处古渡,始为少数民族(南蛮)所居。元代至大四年(1311)年,威远侯杨再思的五世孙杨盛隆、杨盛榜落榜居高椅村。在随后的600多年时间里,高椅村发展为一个规模宏大的村落,尤其在清中晚期更是达到鼎盛,无论是民居的兴建规模和兴建水平,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和提高。今天走进高椅古村,就如同闯入了古色古香的古董世界,好像时光突然倒流,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回到了古代。在这里,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光绪等字样的匾额和楹联随处可见,做工精细的门花、窗花和桌椅几乎家家户户皆有,给人一种高雅别致、叹为观止的感觉,让人留连忘返。

穿行在古村忽左忽右的青石板巷,“耕读文化”的气息总是如影相随,仿佛有人始终在提醒你,应该到闻名遐尔的“清白堂”去看看。清白堂是清康熙年间建造的学馆,又称文学馆,是一个四面封火墙的单进三开间木质穿斗式两层楼房,至今保存完好。清嘉庆年间,老屋街贡生杨盛文把自家这栋住房改为学馆,开始只是进行家教,培养自家子弟。三年后,他家三个儿子同时考取功名,湖南广教谕赐“名魁之楚”的匾额,以彰教风。再过三年,杨盛文的三个侄子又同时进学,教谕又赐“美尽东南”的匾额,使其名声大震。据称,高椅村先后从“清白堂”考取举人3名、进士2名、贡生9名,其它廪膳生、秀才、干总等共计293名,堪称人杰地灵。

在高椅古村,幽深的青石板古巷如同千回百绕的细线,将一座座古民居串联盘绕在一起,像一朵盛开千年的梅花,散发出一种古朴而又独特的悠远花香。沿着青石板古巷行进,无论你侧身跨进任何一处民居的大门,都会有一个精彩的世界等着你。比如,头顶上突然出现的一方美丽天井,定会让你眼前一亮;院墙上绘制的梅、兰、松、竹等前人题诗以及窗棂上的花覃、飞禽、荷叶等雕刻,会让你仿佛置身梦中;尤其是天井坪的几块平整铺着的青石板,在阳光照射下折射出一种特别的光芒,映得古朴典雅的堂屋格外亮堂;也许最令你感到惊奇的是,自明清以来,这里的民居下水道从未堵塞过,与现代城市下水道经常发生堵塞有着天壤之别……在这里,古民居建筑无论是观赏性还是实用性,都堪称一绝,甚至令现代人感到汗颜。

有专家曾高度评价:“高椅古民居是一部古村落发展建筑史书,对于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南方社会基层结构的政治、思想、文化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学术价值”。确实,作为 2007年入选“全国十佳古城”的高椅古村,其文化遗产、人文景观及自然景观的丰富多彩,总是让我们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当我们离开高椅古村,回想那幽幽曲曲的古巷古宅古天井,心头总会生出一些眷恋,会生出些许的惆怅,好像自己正渐渐远离古老的家园,心头被无端挖出一个空洞。也许,排解这种惆怅的最好办法,就是找到另外的古巷古宅,以填补心中的空缺。其实,只要我们的足迹不跨出怀化地界,总能找这种古色古香的地方,譬如,人文景观丰富、自然风光秀美的中方县荆坪古村,便是不错的去处。

荆坪古村位于怀化市南郊,距市区15公里,离中方县城中心1.5公里,是著名的历史文化村。荆坪古村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代的“新园遗址”,战国时期古牂牁的都域且兰古城;东汉建武17年,伏波大将军马援南征在此建舞阳县,唐宋时期为溆州城址。古村现保存有明清时期的民居42栋,多为三开间穿斗式结构的木质平房,建筑形式独特,布局精巧,大部分民居前的门坊制作考究。走进古村,古宗祠、古驿道、古桥、古民居伸手可及,村落中的潘氏宗祠、关圣殿、五通神殿、优波宫、节考坊等建筑,作法古朴,彩绘、壁画、雕刻精美,与整个民居群连成一片,表现出浑厚文化底蕴。

在荆坪古村,清幽的舞水河三面环绕,四百年的潘氏宗祠雄镇渡口,明清巷道纵横交错,千年的古树群婆裟多姿,唐代的古井依旧清洌甘甜,堪称风水宝地,让人们走进来就不想再离开。在这里,淳朴的民俗民风,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充满艺术情趣的荆坪酒歌、傩戏、渔鼓等民间艺术,总是让你深深陶醉,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虽然你不得不离开,而且带不走这里的一砖一瓦,但你可以把清朝乾隆年间曾作为贡品的斗笠织品带走,就像带走这方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送给你的祝福,就像带走怀化古村落的梦幻和记忆。

后 记

深入梦幻五溪,行走湘西怀化,探幽古城、涉足古镇、走进古村,自己的笔触似乎只停留在古墙古砖古瓦,留连于古巷古宅古码头;好像只看到当地的物质文化遗产,却忽略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好像只发现了当地的“古”,却没能探寻到当地的“韵”。

事实上,“古”和“韵”是怀化这片神奇土地孕育而生的挛生姊妹,她们共同构成了怀化的古朴神韵。怀化不仅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城古镇古村群落”,也被誉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乡”。怀化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几千年来,侗、苗、土家等46个少数民族在这里和谐相处,共同创造了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亘古久远、异彩纷呈,使这里成为一片充满韵律、韵味的乐土。

也许,我们应该走进怀化的更深处,去感受起源于印度佛教目连地狱救母故事的溆浦辰河目连戏,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辰溪辰河高腔,“原生态民族音乐活化石”之称的靖州苗族歌鼟,全用侗语演唱、对白的新晃侗族傩戏“咚咚推”,流传三百多年、富有宗教色彩的沅陵辰州傩戏,堪称“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之奇葩”的辰溪茶山号子,花瑶族人世代相传的溆浦花瑶挑花,流传两千多年的侗族传统民间乐器——通道侗族芦笙,编制工艺独特的通道侗锦,突出说、唱、奏、打、舞等方面统一的通道侗戏……

也许,我们应该留下来,守望在怀化这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上,用一生的时间去寻觅、感受、品味、欣赏她所蕴藏的古朴神韵。

(作者系重庆科技报编委、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新闻媒体作家协会理事,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会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