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廉洁家风的故事有哪些

2022-11-06 08:47 作者:蒙阴县检察院 围观:

【清廉家风故事】李大钊清廉家风代代传,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蒙阴县检察院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廉洁家风的故事有哪些1

我的祖父李大钊,是河北省乐亭县人。他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一位著名学者。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祖父虽然早早地就走了,但留下了丰富的革命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树立的清正勤谨的家风延续了近百年,传承了几代人。我的父辈都继承了祖父留下来的好家风。我父亲李葆华,曾长期担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逝世前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兼党委书记,一生非常清廉,克己奉公,生活节俭。我们第三代的兄弟姐妹中,没有一个是“大款”,大家都以艰苦朴素为荣。

祖父的遗产仅1块大洋。1927年4月28日,祖父李大钊英勇就义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对于他,我是从书中了解的。虽然从未谋面,但我通过文字与祖父相遇了。

祖父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也就是我的曾祖父便去世了,由他爷爷一手抚养长大。祖父的爷爷非常重视教育。祖父从五六岁便入私塾,到后来去日本留学,他前前后后一共上了18年学。在那个年代,能上18年学的非常难得。严厉的家教,长期的求学,使祖父从小便树立了致力于民族解放事业的远大志向。

留学回国后,学养深厚的祖父担任了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那时他的月工资是120块大洋。再往后,他担任北大教授,月工资涨到200块大洋,加上他在别的大学兼课,每月收入至少有250至300块大洋。

按说,他的收入已经不低了,但因为他把自己工资的很大一部分用在了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建党的事业上,再加上经常慷慨帮助别人,日子常常过得很紧张。

1921年,中共北平支部成立后,他每月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80块大洋作为活动经费。此外,他还仗义疏财,多次资助家境贫困的学生。每到发工资时,祖父就会从会计科领回来一把欠条。后来,为了不让家里断炊,北大校长蔡元培只好嘱咐会计科每月从祖父的工资中拿出50块大洋,单独交给我的祖母。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在北平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名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在狱中,祖父备受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4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将祖父等20位革命者绞杀。祖父英勇就义时年仅38岁。

祖父英勇就义后,家里的遗产仅有1块大洋。由于没钱安葬,只好举行公葬,也就是向公众募集安葬款项。祖父的高尚品格感染了许多人,在为他举行公葬的募捐人员名单上,就有蒋梦麟、沈尹默、鲁迅等人的名字。

我父亲李葆华于1909年在河北出生。十几岁时,他就在我祖父李大钊的引导下走上了革命道路。

祖父被杀害后,一家人从此颠沛流离。我父亲李葆华为躲避抓捕,在友人的帮助下东渡日本,考取了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物理化学系,还在日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我父亲愤然中断学业,迅速回国,投入到抗战的洪流中。

父亲拒绝调新房。我父亲继承了祖父的高尚品质和良好家风,对我们没有什么条条框框的规定,更多的是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并且,我父母从小就用祖父的事迹教育我们,要我们严于律己,不断学习进步。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担任过水利部和水利电力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在水利水电战线上奋斗了12个春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是新中国水利水电事业的主要开创者和奠基人。父亲经常深入到各个水库视察指导工作,有一次还陪兼任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的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到安徽霍山县的佛子岭水库工地,当时附近没有招待所,两个人干脆睡在一个潮湿的工棚里。大别山区雨特别多,工棚没有防雨措施,漏雨夜两人通宵达旦无法入睡。

1978年,父亲调到中国人民银行主持工作,69岁高龄和生疏的领域,对他来说,显然是巨大的挑战。然而,在银行工作的4年里,父亲经常通宵达旦的工作,规划金融业发展蓝图,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金融业的恢复和改革工作,完成了金融业的拨乱反正,推动了金融体制革新的全面展开,也为成功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作出了杰出贡献。

后来,父亲还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然而这样一位高级干部,家中却简朴得让人难以置信——老旧的三合板家具、人造革蒙皮的椅子,客厅的沙发坐下就是一个坑。房子是20世纪70年代的建筑。2000年,中央有关部门要为他调新房,他说:“住惯了,年纪也大了,不用调了。”

我的哥哥李青是父亲的长子。哥哥说,他有两件事一直铭记在心。

一件事是,1994年,父亲到杭州开会,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李泽民到驻地看他,当时在浙江工作的李青也在场。李泽民告诉父亲李青表现很好,父亲马上对李泽民说:“你们对他要严格要求!”

另一件事是,1995年,李青在中央党校培训学习,周末回家看望父亲,一般要骑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当时李青已经50多岁了,骑车一个多小时也挺累的,但父亲并没有因此而照顾李青,父亲从不让他的司机接送李青。

从这些小事和细节,可以看出父亲是怎样严格要求子女的。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这是父亲对子女的大爱,是真诚的、严格的爱。

我踏着先辈的脚印往前走。父亲去世后,曾有记者问我:“你父亲给你们留下了多少遗产?”我回答说:“我们不需要什么遗产,李大钊的子孙有精神遗产就足够了。”

其实,从我们几个子女的生活点滴中,就能了解李家的家风。

1987年,我调到安徽省民政厅担任副厅长,曾先后4次主持分房工作,分房近200套,从未给自己要过一套房子,在担任厅局级干部期间,一直住在一套60平方米的旧房里。按照省里的有关规定,我可以分一套新房。1987年至1992年3次分房我都有机会,但考虑到厅里人多房少,每次我都让给了其他同志。直到1998年最后一次分房,那时我已经担任厅长,想到许多年轻科长住房较差、需要改善,我又一次不顾妻子的埋怨,放弃了最后一次分房机会。

别人可能难以相信,一个厅级干部住的宿舍不到60平方米,没有装修,也没有什么好家具,更没有现代化的电气设备。8平方米过道既是客厅又是餐厅,放一张老式的大方桌,连走路都得侧着身。最时髦的就是一个20世纪80年代作为福利发的三人木制沙发,一半放衣服,一半放书籍。后来,省里按规定主动给我补了一个20平方米的小套间,我的儿子才有了一个自己的空间。

我认为,一个人是否富有,更多地在于精神层面,物质方面并不太重要。

我一生与自行车有着不解之缘,可以说是感情深厚。

上中学期间,我一直骑自行车来来回回。后来当兵了,有3年时间不怎么骑自行车。1969年退伍到合肥化工厂当工人,后来进合肥工业大学读书,1978年任共青团合肥市委副书记、书记,1983年任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1984年任安徽省民政厅副厅长、厅长,我都是骑自行车上下班。

任副厅长期间,一天,厅里一位同志看到我步行上班,便问:“你怎么不骑车呀?”我告诉他:“车子放在楼下被偷走了。”

对住,我不讲究,对吃、穿,我也同样不讲究,我不抽烟,不好酒,更不上歌厅、洗脚房。

虽然我家挺节俭的,但我们并没有多少存款。有人会问,钱都到哪去了?

民政厅机关里的不少人心中都有数,在每年“送温暖”“献爱心”的名单中,我的名字都是排在最前面——这样的名单,不是以职务高低,而是以捐赠的数额多少排名的。

还有,如果到农村看到“五保户”家的房子漏雨,到福利院看到老人被子太薄,到“低保户”家看到过年包饺子的面没买,我就会想起祖父李大钊救济穷人时的样子,情不自禁地想帮助他们。对我来说,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李家的良好家风,让我们能够心平气静地固守清贫,我们是心甘情愿的,没有任何装潢门面。“革命传统代代传,坚持宗旨为人民。”我经常用这副对联自勉,并以此教育子女,决心把李大钊的良好家风继续传承下去,踏着先辈们的脚印继续往前走。

来源 | 家风网

关于廉洁家风的故事有哪些2

“你是县委书记的儿子,更应该带头遵守规矩,不应该搞特权!”

“现在占小便宜,以后就会占大便宜!”

面对上小学四年级儿子焦国庆利用自己县委书记旗号免费看戏,焦裕禄厉声呵斥。第二天焦裕禄便带着儿子去剧场认错、补票。同时,他还发现剧场专门为县里领导留着前三排的座位不卖票。为此,他马上主持召开县委扩大会议,制定了《干部十不准》。

大过年的,观潮君为什么说这么一个小故事?当然跟过年有关!

时值新春佳节,不仅是阖家团聚的美好时刻,而且对党员干部也是一次重要考验。党员干部要时刻谨防“节日腐败”。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腐蚀,不会直接针对党员干部本人,而是针对其配偶、子女等身边人。

过年,如何过好“廉关”?由焦裕禄批评儿子免费看戏,观潮君想到,一个家庭的良好家风方能正己修身,如同一道无形的“防护网”,将这些不良风气拒之门外。

焦裕禄,这个名字想必大家并不陌生。1962年底,他被调到河南兰考县,带领兰考人民治理“三害”(内涝、风沙、盐碱)。那时焦裕禄的肝病已经非常严重,经常肝部痛得直不起腰、骑不了车。即便如此,他还是用手或硬物顶住肝部,坚持工作、下乡。在这里工作475个日日夜夜后,最终因肝癌去世,时年42岁。

这也就有了后来那篇感人肺腑的著名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翻来一读。

焦裕禄是人民的好公仆,县委书记的榜样,从他的家风可见一斑。

一张戏票,并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却让焦裕禄勃然大怒。他绝不允许自己的儿子,打着自己的旗号占小便宜、谋私利。正如焦裕禄所说,一张戏票是小便宜,长大以后就会去占大便宜。

小事能看出大德。可以想见,焦裕禄连儿子免费看戏都能引起重视,那在大事上也绝不含糊。故事在今天来说太具有现实意义了,我们从中也得以窥见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家风。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阖家团圆,走亲访友,吃喝玩乐。虽然中央一再强调廉洁过节,但总有一些党员干部这时候“中招”,有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的,有违规用公款吃喝的等等。简而言之,不该拿的拿了、不该吃的吃了、不该用的用了……有些人觉得逢年过节吃点拿点,算不了什么。有此心态,便会放松对自己严格要求,深陷泥沼,不能自拔。

焦裕禄面对儿子看“白戏”,占一点小便宜,都要严厉批评并补票,这就是一种清廉的家风。

党员干部不仅自己要廉洁奉公,而且要带头树立良好家风,构筑牢固的家庭廉政防线。

前不久,中央纪委年度“反腐大片”《正风反腐就在身边》播出,在第四集《严正家风》中,有几个治家不严、家风不正的贪腐案例,发人深省。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茂才常年在外地任职,与妻儿聚少离多。逢年过节,上门拜年送礼的人接踵而至,也少不了给他两个儿子压岁钱,特权思想逐渐在他家人脑中扎了根,最终造成了“全家齐上阵,贪污父子兵”的腐败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防止“枕边风”成为贪腐的导火索,防止子女打着自己的旗号非法牟利,防止身边人把自己“拉下水”。

上月召开的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也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严格管好家属子女,严格家风家教。

廉不廉看过年,洁不洁看过节。春节期间,如何过好“廉关”,党员干部不妨读读焦裕禄家风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一样,告诫着我们如何廉洁奉公、正己正亲。

关于廉洁家风的故事有哪些3

编者按:为扎实推进全市廉洁文化建设,营造思廉学廉、崇廉尚廉的浓厚氛围,由中共张家界市纪委、张家界市监委、张家界之声广播电台共同策划推出《清风之声》专栏——“清廉说”特别节目,讲述古今廉洁故事、身边的廉洁故事、家训家风故事,弘扬清风正气,凝聚奋进力量。第三期《袁任远的家风故事》。

袁任远的家风故事

“芙蓉骄子故里,两代将星人家”“扁舟别江垭远寻救国光明路,战士返故园红旗漫卷溇澧风”。位于张家界市慈利县三官寺土家族乡株木岗村的袁任远故居门上的两副对联,概括了袁任远同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

年过七旬的袁谋奇,是袁任远唯一留在农村的孙子。退休后,他几乎每天都会到故居这里转转,帮忙打扫打扫卫生,修剪修剪花草,遇到有人来瞻仰参观,袁谋奇就毛遂自荐地给大家讲述爷爷袁任远的革命事迹。

在袁谋奇的记忆中,爷爷只回过两次家乡:1953年和1982年。1953年的袁谋奇还不到6岁,所以他对爷爷的印象停留在1982年的那一次。

那时,国家刚刚实行土地承包到户,袁谋奇上有70岁的老母亲,下有三个孩子,日子过得十分窘迫。那是一个下午,正在田里忙碌的袁谋奇被人叫到公社,原来是袁老回慈利了,希望亲属到县城去见见面。听闻这个消息,让30多岁的袁谋奇眼泪一下就涌了出来。

由于当时从三官寺土家族乡到慈利县城一天只有一趟班车,袁谋奇只能坐第二天的车去慈利。当天晚上,袁谋奇辗转反侧,脑中一遍遍回想左邻右舍说的话:“你爷爷都当了这么大的官,你要过上好日子了!”“你们的苦日子终于熬出头了!”

第二天一大早,袁谋奇随几个叔伯一行六人乘车来到了慈利县委,见到了29年未曾见面的爷爷,几双有力的大手握在一起,诉说着多年的艰辛与不易。寒暄过后,叔伯几人开始轮着诉苦,都希望袁任远能给袁谋奇安排一份工作。袁任远没做任何表态,只是静静地听着。待众人说完后,袁任远才缓缓开口:“现在国家改革开放,土地承包到户,只要肯劳动,生活下去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不要动不动就拿自家的一点小困难找国家,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要给国家添乱,自家的田地就是自己的铁饭碗……”

所有人第二天一早就匆忙乘车回老家,由于诉求没有得到满足,大家没了去时的神采飞扬,对袁任远的所言也更多的是不理解和抱怨,希望爷爷帮忙解决正式工作的想法第一次在袁谋奇心中泯灭。

时间到了1984年,随着三个孩子的相继长大,袁谋奇家的日子越过越紧,作为一名没有编制的民办教师,他当时的工资每月只有5元,全学期仅有20元左右。学校同事实在看不下去,纷纷建议袁谋奇找爷爷解决困难。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袁谋奇终于鼓足勇气给爷爷袁任远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希望爷爷能帮忙把自己调为公办教师。随同信件一并寄出的除了忐忑,也有希望。毕竟,袁谋奇当时已做民办教师5年,工作踏实,教学水平也不低,他深信爷爷给有关部门的领导打声招呼,让自己尽快转为公办教师。

50多天后,袁谋奇终于等来了爷爷的回信,接到信的那一刻,他感觉幸福就在眼前。谁知,打开信一看,爷爷的回复和多年前一样坚决,他在信里这样写到:“我现在是党的高级干部,专门打击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我怎么能要别人为自己的亲属办违反纪律的事呢?你转为公办正式教师应该靠你自己努力工作,扎实的教学,用实际行动获得领导的信任和社会的认可,最终按正常程序解决。”

通过爷爷的言传身教和谆谆教诲,袁谋奇最终深感触动,作为革命后代,应该主动去维护和传承好爷爷树立的严谨家规和廉洁家风。从此以后,袁谋奇彻底断了找爷爷要工作的念想,他沉下心来认真备课、扎实教学……他的工作也慢慢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肯定以及学校领导的认可。1998年,根据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工作出色的袁谋奇终于转正成为一名公办教师。

后来,袁谋奇的儿子通过考试,从村干部成长为了一名国家公职人员。接到录取通知的那天,袁谋奇把儿子领到故居,指着展厅里老爷爷留下的家书说:“以后要脚踏实地,努力工作,千万莫做贪污腐败的事,要把老爷爷处事公平、为人低调、清正廉洁的良好家风传承下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