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留守儿童的创业故事有哪些

2022-11-05 21:17 作者:真实故事计划 围观:

故事:85后湘西留守儿童回乡创业,靠手工编织摆脱当地的“宿命轮回”,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真实故事计划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留守儿童的创业故事有哪些1

题记:据报道,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超过6000万。其中有79.7%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抚养,13%被托付于父母同辈亲戚或朋友,还有7.3%无人监管、或无固定人员照顾。宿命轮回,留守儿童的故事在00后、10后身上又重复上演。

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有2000多名曾经的留守儿童不再重复父辈的命运。

说到这里,当地人很感激一个姑娘,她就是谭艳林,用一个工厂帮助周边留守儿童的85后姑娘。

近段时间,谭艳林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或许是曾经经历过,谭艳林比谁都懂留守儿童的艰辛。她记忆深刻,10岁时,父母就外出打工,剩下她和弟弟妹妹三人相依为命。那个时候,弟弟只有两岁,为了照顾弟弟,她和妹妹需要轮流背着他去上学,你一天我一天。周末的时候,她和妹妹还回去隔壁鞭炮厂做临时工,一次能赚5块钱,足够他们姐弟三人一周的零花钱。

生活倒是其次,最艰难的是相思,一年365天,小艳林和弟弟妹妹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因为爸爸妈妈会回家。对留守儿童来说,“等待”似乎成了一个永恒的主调。年复一年,直到孩子成年继续自己的候鸟生活。

在城市化的时代车轮下,剩余劳动力被边缘化,没有资源的贫困农村能选择的求生之路依然是外出务工。龙山县的大部分村民没能摆脱这样的命运,责任和使命让他们不得不忍痛割爱,放下孩子,做出继续外出打工的艰难抉择。

谭艳林16岁的时候,因家庭困难也开始南下追随姑姑打工。每一份工作她都拼尽全力,35℃高温的天气,她在30层的高楼外为玻璃窗加固,非典肆虐的时候,她一个人把超市传单挨家挨户送进每一间写字楼。

那个时候,谭艳林心里想,或许一辈子都会这样重复下去。但是姑姑的意外改变了谭艳林的想法,从树上摔下后,姑姑高位截瘫,再也不能走路。为了给姑姑树立信心,谭艳林有了创业的想法,因为姑姑织出的手工艺品精美异常。

那个时候的谭艳林最为纠结,辞职信写了撕、撕了写,反反复复5次后,谭艳林下定决心递交了辞呈,回乡做了“逆行者”,在阿里巴巴开了店铺“惹巴妹”。

这一开之下就一发不可收拾,就连谭艳林自己也没想到手工艺品的市场竟然这样抢手,她把“作品”挂到网上仅1天,就接到了很多咨询电话,开店一周,就拿到了一笔10万元的订单。一位外国客户求购针织玩偶,当时谭艳林找到阿里客服帮忙翻译,接下了这个大订单。为了完成这个订单,谭艳林组织了村里50多名留守妇女和残障人士,也是在这一次,谭艳林看到了家乡留守妇女和残障人士的力量。

也是在这之后,谭艳林更为“贪心”,她想帮更多的孩子把妈妈留下来,让妈妈们不用外出打工,靠手工针织就能赚钱。就这样,谭艳林的工厂越来越大,在淘宝也开了店,后来她在25个村都设立了扶贫车间,组织免费手工技能培训。2000多名员工中有留守妇女,也有残障人士,这样其乐融融的画面成了龙山县最美的日常。

还记得,一位失去双腿的员工第一次在谭艳林的公司拿到1000元的工资时哭了,他说,这是23年来第一次靠自己拿到工资,手都在抖。

姑姑的自信也回来,她用双手证明自己的价值。

在这个千人“织女团”下,湘西的传统手工艺飞出湖南,飞向全国各地,也飞向国外。在她们手里出品的不仅有传统的手工编织花艺,还有紧跟潮流的小黄鸭、植物大战僵尸等二次元形象。

谭艳林的心里一直有一个重要位置是给留守儿童的, “我会尽力为这些孩子留下妈妈,让他们不再像我一样,被留守。”

一位阿姨一边编织不停,一边告诉记者,“能够在自己家门口有事做,又可以照顾老人,又可以照顾留守儿童,现在就没有留守儿童了。”

现在的“惹巴妹”公司年产值已经达到4000万,越来越多的妈妈能够在家门口挣钱,能够陪在孩子身边!

留守儿童的创业故事有哪些2

周家兵

听冯总谈自己返乡创业的经历,让我唏嘘之余又倍感温暖。

80后的冯总当年在老家孝感乡下被唤作“小冯”的时候,是那个时代典型的留守儿童,爷爷奶奶是他童年和青少年的全部,远在东莞打工的父母只是过客。

211院校毕业的小冯,是中国众多乡村留守孩子里的佼佼者。懂事早,在上初中时,小冯就发愿,要考到广州或深圳的大学,离爸妈工作的东莞近些,可以每个月过去跟父母团聚。回忆到这里,冯总泪眼婆娑地说,你知道那时,我想念爸妈到什么程度吗?想到“心肝摆”。冯总说这是家乡的一句土话,没办法用普通话表达。初二之后,小冯慢慢地“心硬了”,逐渐变得无所谓了。大学毕业后,小冯直奔深圳,恰逢深圳金融业发展之初,机会多多。

花三五年时间,小冯成长为冯总,积累了人生第一桶金,在深圳宝安区和龙华区分别买房,并结婚,妻子是他的大学同学。接爷爷奶奶到深圳同住,两老不习惯,冯总便把老家乡下靠近村村通公路的旧宅翻新。后来,爷爷生病住院,正值妻子怀孕。那是冯总最辛苦的一年,在深圳和老家孝感两边奔波。好在爷爷有福气,一个月后就出院回家疗养。奶奶身体还不错。

最让冯总欣慰的是妻子回他的老家小住,超级喜欢,主动辞职,留在孝感乡下老家待产,也好和爷爷奶奶相互照顾。乡亲淳朴,奶奶和很多家乡人都愿意串门来玩。第一个孩子就是在老家乡镇医院顺产的。住在老屋的便利跟大城市相差无几,而且还空气好,前庭后院,一层瓦房,接地气,田地边上顺手摘来的青菜都是美味。冯总买了台七座商务车,让妻子平日有空,载着爷爷奶奶和乡亲们到附近兜兜转转。防潮垫、网状睡袋、野营帐篷、野外常用药箱,热闹和睦,好不惬意。

冯总两地跑,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跟妻子商量,不能让孩子重蹈覆辙成为留守儿童。经过考察,五年前,冯总果断转让自己在深圳金融公司的股权,转战距离孝感较近的武汉投资铝合金门窗生意。冯总在武汉念的大学,多少还有点资源。从铝合金到实木红木等材质的门窗都做,最擅长个性化定制产品,如别墅装潢类。跟地产商和设计公司合作,交叉持股,经过几年在武汉的业务拓展,生意越来越红火,在大武汉已经开了十几家连锁店。

深圳的两套房子出租,由于买得早,还房贷之外略有剩余。返乡创业逐渐风生水起,疫情发生前的那个年底生了二胎。爷爷奶奶身体健康,心情好。说到这里,冯总掩饰不住地开怀:只要他们开心,我就高兴,干事业的劲头便十足。现在每周我都可以见到爷爷奶奶,跟他们“闲聊瞎掰”斗嘴皮子。

提起父母近况,冯总说,妈妈中途辞职回老家呆了半年多,跟奶奶和儿媳妇闹得不开心,可能是分开的时间太久,不太习惯老家里的生活,又回东莞父亲那边去了。在父亲公司附近找了份临时工作。除了疫情爆发的去年之外,每年春节全家四代人团聚。今年春天疫情控制住之后,还接父母回武汉看了樱花,给他们照相时,突然发现父母头发白了不少。一下子控制不住情绪,掉眼泪了。毕竟是父母,可感情这东西却强制不来。装和作,是对真挚情感的亵渎。我们跟父母说话,总少不了“客气”和“小心翼翼”,跟爷爷奶奶说话,那是“畅所欲言”“毫无顾忌”。冯总朝着旁边抽烟的爷爷“呆萌地笑着”说,其实我爷爷比我爸凶多了。爷爷裂开满嘴雪白的假牙乐呵呵地说,不打不骂不成器嘛。

对于未来的发展,冯总想得挺美:在老家附近圈块地,建个工厂,专门做门窗生意。再以后,根据形势再说。爷爷在一旁附和,要搞,早点搞。趁我还活着,有点关系,把厂房搞起来。我再养几条狗,还可以帮你看场子。

冯总哈哈大笑说,我读书时考好考坏,只要刻苦了就行。我工作后,无论顺利,还是倒霉,只要是我想办的事,我爷爷也“一根筋”地支持我。他转过头跟爷爷说,爷!你可要把身体搞好,说到做到,到时候帮我看场子的哈!

留守儿童的创业故事有哪些3

地里的庄稼已经收完,高低错落的荷塘里也没有了夏天满眼的碧绿,这几天,寒潮紧随冬天的脚步让气温骤降。11月25日,丰都县江池镇关塘村的农家院坝,农闲时节反而更加热闹,以前一到冬天就躲在屋里烤火打牌的村民,都在院坝里忙忙碌碌,赶着手里的竹编活儿。

“甑盖20元一个,筲箕一个要买40元,还有簸箕、篮子……”村民朱忠诚说:村里人都会编上几样的竹篾家什,在网上可是“宝贝”,一天编3、5个,一两百元人民币就挣到手了!

关塘村的村民告诉上游新闻记者,让这些农家不值钱的竹编制品变成网上受到很多人欢迎的“宝贝”,这还得靠村委会的扶贫措施,和村里“搞电商的妹儿”郎清霞。图为郎清霞和村民交流,向村民提供网友的想法和需求。

郎清霞帮村民整理竹篾。

95后女大学生郎清霞是观塘村本地人,在重庆学习计算机专业毕业之后,没有象其他同学一样留在生活条件更加优越的城里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老家丰都县江池镇。

郎清霞告诉记者:官塘村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公路没有修通以前,到镇上赶场都要走1个多小时,所以经济也比较落后。小时候家里孩子多很困难,父母外出打工挣钱,他们三姊妹跟着奶奶生活,是村里的留守儿童,父母挣回来的钱却不够三姊妹交学费,全靠乡亲们伸出援手,东拼西凑把她一路送进了大学的校门。

“乡亲们的恩情让我一辈子都不能忘记,所以毕业后我就决定回老家,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本领帮助乡亲们摆脱贫困。”郎清霞说。

回村后,郎清霞注册了淘宝账号和微商账号,开始摸索电商经营,并尝试为乡亲们在网上销售土鸡和土鸡蛋等农产品。2019年,村里新一届扶贫工作队队长郝坡的到来,为郎清霞带来了放手大干一场的机会。

来村里之前,郝坡是万州三峡医专的老师,他驻村后通过走访和调研,发现关塘村村民的竹编手艺别具特色,而村里的土鸡、土鸡蛋、莲藕、土鲫鱼、柚子等“土货”也特别正宗,这些都是深受城里人喜欢的“宝贝”;再加上村里还有郎清霞这个科班出身的电商人才,这简直就是一条水到渠成的“扶贫致富路”!郝队长找到村支书谭小明一合计,村支两委立即就制定了“发展产业+电商扶贫,带动乡村旅游”的扶贫发展思路。

郎清霞作为村里的“本土人才”,担任起“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丰都县江池镇官塘村服务站”的站长,踏田坎、跑乡坝、探“土货”、做直播……为乡亲们打开网络销售的渠道,把乡亲们的竹编手工制品和各种农村的“土货”,买到了万州、重庆和全国各地。以竹编制品为例,村民朱忠诚一个月就能凭着手中的柴刀和竹篾,在家里就能挣到1000多元收入。

郎清霞到村民家里收柚子。

郎清霞到村民家里收柚子。

去年一年,观塘村线上电商共销售订单300多笔,收入2万多元,带动线下农特产品销售近15万元;尤其是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成功开展了一次大型的消费扶贫活动,一次性销售村民积压的农产品4万多元,让乡亲们脸上笑开了花。通过电商平台的帮助,关塘村22户建卡贫困户也全部脱贫,年均收入达到1.2万元。

今年10月,郎清霞被丰都县政府评为“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她说,这个荣誉并不是我个人的,而是属于关塘村带领乡亲脱贫攻坚的全体村干部,正是由于全体村干部的共同努力,才有了关塘村现在安居乐业、欣欣向荣的乡土盛景。作为一名95后的年轻人,能为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作出一份贡献,这既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骄傲。

上游新闻记者 杨新宇 摄影报道

来源: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