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印度电商的故事有哪些

2022-11-05 21:12 作者:创业家 围观:

印度版“顺丰”上市,330亿,复星、软银、老虎、凯雷都投了,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创业家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印度电商的故事有哪些1

来源:融中财经(ID:thecapital) 作者:若风 编辑:吾人

今天,印度物流巨头Delhivery终于上市了,市值约合人民币330亿元。

这家成立于2011年的印度电商物流独角兽,拥有软银愿景基金(Softbank)、老虎全球管理基金(Tiger Global Management)、时代互联网(TimesInternet)、凯雷集团(The Carlyle Group)和斯蒂德维资本(Steadview Capital)等众多知名投资方。

伴随着印度电商行业一路高速崛起,Delhivery还曾被媒体称为“印度版顺丰”。

然而,少有人知道的是,在这个印度物流巨头背后,还有一家中国机构——复星,据了解,Delhivery是复星投资的首个海外物流项目,而复星旗下中国动力基金(CMF)也是第一个投资Delhivery的中国机构。

01

电商风起,印度市场的“掘金时代”

2011年,是国内电商和物流行业群雄争霸的时代。

如果说2010年以前,阿里是电商行业的布道者,那么2011年,就是各路枭雄围猎的关键期,互联网三巨头加速抢占市场份额、决战意图明显;而京东则另辟蹊径,在2010年开启大手笔自建物流。各大综合性平台与垂直B2C都纷纷跳入自建物流的大潮。

那个时候,国内电商和物流行业都厮杀正烈,而我们不知道的是,在南亚次大陆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最大的电商物流公司Delhivery才刚刚诞生。

Delhivery成立于2011年,由来自贝恩公司的五个好友:Sahil Barua、Mohit Tandon、Suraj Saharan、Bhavesh Manglani和Kapil Bharati共同创立,而公司名字的设计也十分巧妙,Delhi(德里)+ Delivery(投递)=Delhivery。不过,Delhivery的总部并不是在德里,而是在德里的一个卫星城——位于哈里亚纳邦的古尔冈(Gurgaon)。

最开始,几个创始人只是想做个在古尔冈送鲜花、外卖的公司。运行了几个月后,他们就在快速发展的电商行业中发现了商机,于是决定专注在这一领域。

事实证明,Delhivery的创始人们还是相当有远见的。当时电商在印度正处于刚刚起步期阶段,Flipkart在2009年时获得老虎基金1000万美金后,电商创业公司才开始遍地开花。到了2012年,各路资本已经开始疯狂涌入,印度电商进入高速发展期。

水涨船高之下,物流公司Delhivery凭借快速的市场布局,从一众创业公司中脱颖而出,各路资本也开始蜂拥而至。

2012年8月,Delhivery完成150万美元A轮融资;2013年9月,Delhivery完成600万美元B轮融资;2014年9月,获得3500万美元C轮融资;2015年获老虎资本领投的8500 万美元D轮融资。

至此,印度物流经过几年的发展,市场竞争开始进入白热化阶段。被看作“下一个中国”的印度,有着诱人的市场前景和投资机会。早在2012-2013年上市潮中完成了第一步资本化转身的中国电商巨头们,无论从经验上还是战略布局上,自然也不愿意错过印度这一块大蛋糕。2016年前后,阿里、京东、腾讯等国内巨头纷纷出海,寻求将国内成熟商业模式在境外复刻和投资布局的机会。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一直着眼于全球化布局的复星,随国内互联网巨头的出海热潮,积极寻找在印度、东南亚等地的下一个淘宝、微信、顺丰、京东、美团。

2017年5月,Delhivery成功完成E轮融资,投资方正是复星旗下中国动力基金(CMF)和凯雷;2019年3月,复星在DelhiveryF轮融资中再度追加投资。

自此,Delhivery成为复星投资海外物流的首个项目,而复星旗下中国动力基金(CMF)也成为第一个投资Delhivery的中国机构。

02

韵达、菜鸟之后,复星投了 “印度版顺丰”

其实,早在投资Delhivery之前,复星在中国物流领域已经布局良久,投出过韵达、菜鸟等多个经典案例。基于在中国市场积累的投资经验,复星对印度的电商和物流行业做出了“必然会经历相似发展路径”的判断。

另一方面,为直接触达全球科技和市场前沿,复星在汇聚了全球顶尖科技人才和投资人的硅谷设立了办公室。时任硅谷办负责人,现任复星全球合伙人、复星创富联席董事长的徐欣,首先发掘印度的电商物流市场红利,并在第一时间敲开了已成为印度电商物流头部的Delhivery的“大门”。

为了抓住此次机会,投资团队从2016年4月起去了4次印度,进行了前后4个多月的市场调研与走访,将印度快递行业前五名的企业均作了走访,从业务、数字化流程、组织人员、绩效管理等多个方面对印度的物流产业进行了深度调研。同时,投资团队还拜访了多家印度头部的VC机构,积累对印度市场的认知。

在对Delhivery的尽调中,投资团队对Delhivery总部、多个城市的区域配送中心、数十个中转仓进行了实地考察,脚步涉足新德里、旧德里、班加罗尔、海德拉巴等多个城市,就是为了验证Delhivery的数字化和投递能力。

2017年,Delhivery管理团队与复星投资团队在新德里(资料图片) 复星创富联席董事长 徐欣(左一)、复星国际首席投资官 唐斌(左七)

要知道,印度的物流基础设施远不及国内发达,尤其是邮政系统,一个邮政编码往往只能覆盖1-3平方公里的区域。为了验证Delhivery “最后一公里”的投递能力,投资团队走访了数十个快递中转站。这些中转站大多位于街区和小区,每个由数十平米的仓库和十余个基层快递员组成。甚至,投资人员还穿上Delhivery的快递服,与基层快递员一起骑着摩托车穿梭在社区中逐件派送。

最终复星的投资团队相对顺利的完成了跨国尽调,后期也对Delhivery进行追加投资,在全球互联网巨头酣斗的印度,还诞生过全球电商市场最大的一笔交易,沃尔玛以160亿美元收购Flipkart,震惊全球创投和电商圈;亚马逊在2018年已经向印度子公司输入了30多亿美元,还表示将继续投入55亿美元;国内电商巨头阿里也在重金扶持Paytm Mall。

03

IPO募集7亿美元,加大投入物流数字化研发

人口众多、基础设施落后、运营流程低效、地方关税的繁重且不统一等,这些都曾是印度物流市场乃至整个产业发展状况落后的现象所在。

但随着印度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年轻人喜爱的网购崛起,推动了越来越多的买家使用网购。据eMarketer曾预计到2022年,印度人口购买电子产品的人数比例将达到41.6%。

而印度电商产业的快速发展,数字化程度的加深,也带动了印度物流产业的高速发展和市场资金涌入。据印度市场咨询公司Novonous发布的数据显示,印度的物流市场现已接近3000亿美元,其中,仅B2B物流一项就有7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印度物流未来还将以12.7%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

但印度物流受限于基础设施薄弱和运营规范缺失的问题,往往派送难点出现在最后一公里。主要原因有:印度的地址标准未统一,在派送时需要多次跟收货人联系才能找到确切的地址;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城市内拥堵严重,即使是摩托车派送员也是经常堵在路上;城市间公路运输的车辆行驶速度也较慢;另外,印度消费者很“着急”,对包裹的递送速度有非常高的期待,经常在下单后不久就一直查询催促派件情况。

而Delhivery是印度少数几家通过货运交流平台,实现物流市场供需系统数字化的初创公司之一。

Delhivery的平台把发货人、代理商和卡车司机连接起来,提供道路运输解决方案。该平台减少了中间商,提高了卡车 (印度最受欢迎的运输方式)等资产的效率,并确保24小时运作。这种数字化技术,对解决印度物流业长期低效率的问题至关重要。

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Delhivery采用全直营网络,已覆盖印度2800个城市,与超过23000个客户合作,完成超12亿个订单。在基础设施上,Delhivery已经建立21个自动分拣中心、30个物流中心、3800多直接配送中心,拥有50000多辆车和超过8万团队成员。

根据RedSeer Report调研,2021年Delhivery已成为印度物流网络覆盖最广,增速最快的综合性三方物流公司。

作为一路相伴的投资方,复星也持续看好Delhivery的未来成长。复星表示,将积极利用其在中国物流领域的发展经验和商业资源,对优化Delhivery业务模式和物流网络提出合理建议,同时也帮助其拓展并建立中国和印度的跨境物流业务。虽然当前新冠疫情对物流行业造成短期冲击,但同样基于中国市场的经验,复星相信Delhivery能够保持长期的发展动力。

[本文作者融中财经,创业家授权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公众号(ID:thecapital)授权,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印度电商的故事有哪些2

最近的日子对于Meesho而言可太难熬了。

它在多个业务方向上都在承担亏损:产品折扣、补贴物流、高营销成本、高回报,以及运营社交商务、杂货、国际业务等多种战略的高额企业管理费用。

回到6年前,Meesho由两位2015级IIT德里大学毕业生Sanjeev和Vidit创立,彼时的他们对未来有着很清晰的认知,他们决心打造一个印度社交媒体电商平台,卖家用户可通过平台选择想要出售的商品,然后转发到Facebook、WhatsApp、以及Instagram等社交媒体上,然后平台会对每笔成功交易的卖家收取15%的服务佣金,并为旗下卖家提供物流、支付、以及产品采购等服务。

2017年10月,Meesho获得340万美元A轮融资。

2018年6月,Meesho完成了1150万美元的B轮融资。

2018年11月,Meesho完成C轮融资,金额5000万美元,投资方DST Partners、RPS Ventures、Venture Highway、YC、赛富投资基金、顺为资本、Sequoia Capital(红杉海外)。

2019年6月,Meesho完成战略投资,金额未公开,投资方Facebook。

2019年8月,Meesho完成D轮融资,金额1.25亿美元,投资方DST Partners、Naspers、Sequoia Capital India、Venture Highway、赛富投资基金、Facebook、RPS Ventures、顺为资本。

2021年4月,Meecho更是获得了软银领投的3亿美元E轮融资。

Meecho的模式得到了广泛认可,截止去年,meesho的注册分销商数量高达1000万,月活跃分销商数量50万,日订单量15万,日页面访问量1亿,商品数量已经突破200万。

谁也没想到,本来在社交电商领域颇受资本青睐的Meecho在2021年年会突然选择改变路线,迅速从转售模式转向B2C平台,发生这一切原因是Meesho在售后领域糟糕的服务引来越来越多用户投诉。

B2C的直接后果导致现在Meesho要与财力雄厚的沃尔玛支持的Flipkart和杰夫·贝佐斯的亚马逊去竞争。

“它犯了一个战略错误,现在正与印度几乎所有大型电子商务企业竞争”,投资人的眼光很毒辣,一眼就看出了Meesho的短处.。

据了解详情的人估计,Meesho现在每月烧钱近4000万美元。

很多投资人对Meesho的运营和财务持续“高烧”表示担忧,但是Meesho的高管却似乎认为,增加营销支出是他们应对任何商业挑战的答案。

“人生就像一块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Meecho未来将何去何从谁也无法预判,但至少从他目前的境况来看,未来趋势似乎不容乐观。

印度电商的故事有哪些3

网上有个段子,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叫人生四大作死:在美国偷税、在中国贩毒、在俄罗斯当人质,在韩国当总统。

我想再加一条,那就是在印度做生意。

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巨头们都是爷,厉害点的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稍微本分点的也是大把搂钱,但到了印度这个神奇的国度,这些爷都变成了小老婆养的,挣点辛苦钱不说,还天天挨锤,这期视频,我就通过几个倒霉蛋的例子,跟大家聊聊,在印度做买卖到底有多难,都会遇到什么奇葩操作,印度又为什么喜欢霍霍外国公司。

下面有请第一个倒霉蛋,全球零售业巨头沃尔玛。

2006年,沃尔玛盯上了印度的商品零售市场,计划开类似于711这种便利店。沃尔玛是这么想的,印度当时有11亿人口,几千亿美元的零售市场,而且还在不断扩大,但当时印度的零售业大都是夫妻店,也就是小卖部,比较low,这就是机会啊,于是沃尔玛脑子一热,在印度成立了合资公司,准备先蹲点,一旦天下有变,就立刻下场,狠发它一笔歪财。

2012年,印度政府终于出台了法律,允许外国企业进入零售市场,于是腿都蹲麻了的沃尔玛立刻宣布,我们要一口气开22家便利店,然后花重金到处租网点搞装修。但开到第8家的时候,出事了,印度政府连续三记老拳,把沃尔玛锤吐了血,左勾拳说沃尔玛涉嫌花了2500万美元,贿赂印度官员搞游说,这才撕开了法律的口子,于是开始调查沃尔玛在印度的高管,右勾拳说沃尔玛30%的商品必须在本地采购,而沃尔玛卖的都是高标准化的商品,看着印度自产的那些东西,手就开始哆嗦,随后一记上勾拳说,沃尔玛给合作伙伴,印度巴蒂集团的一亿美元贷款,违法了印度的外商投资法,要办它。

印度生怕沃尔玛把气倒顺了,紧接着来了一记窝心脚,2014年是印度大选年,2013年,印度人民党,就是现在执政党的元老之一,前任财务部长辛哈就说,等我们上台后,会立刻修改法律,不允许外国公司从事零售业务,那些开了张的,要是体面什么都好说,要是不体面,我们就帮它们体面。

于是沃尔玛怂了,连夜解散了合资公司,退出了印度零售市场,只保留批发业务。

所以在印度做生意,就像开一盒巧克力,充满了不确定性,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芥末味还是咖喱味的,全看印度政府的心情。

沃尔玛这还算好的,虽然被暴捶一顿,顶多算是皮外伤,但有些企业在印度,直接就被吸血割肉,而且手段残暴,最著名的受害者,就是全球电信巨头,英国的沃达丰,整个过程非常狗血。

事情是这样的,李嘉诚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就和印度合资,搞起了电讯业务,搞得还挺大,为了简单好记,公司名字就叫“印度和记”(和记黄埔埃莎通信公司)。

2007年,沃达丰也眼馋印度市场,于是花了111.2亿美元,从李嘉诚手中间接收购了“印度和记”67%的股权,为什么是间接收购呢,因为“印度和记”的母公司,是李嘉诚设在开曼的CPG投资公司,这次沃达丰收购的是这个CPG,因此间接收购了“印度和记”67%的股权,也就是说,这次收购,第一不是在印度境内发生的,第二转让的不是印度的公司,而是开曼的公司,虽然涉及到印度本土企业,但沃达丰认为,你印度管不着。

不过印度税务部门不这么想,既然涉及到印度公司,那就归我们管。根据我们印度的《所得税法》,你沃达丰买了印度的企业,就要交股权转让所得税,开曼的那个公司就是个壳子,这点逃税的小手段还想蒙我,知道阿拉伯数字谁发明的吗?

于是印度政府向沃达丰索要20亿美元的税款,说你要是不交,我就扣你的存款。

沃达丰当然不干,于是向孟买高院发起诉讼,孟买高院觉得自己人胆大心细,没毛病,于是驳回了沃达丰的上诉,沃达丰不死心,又去印度最高法院上诉,来回扯皮之后,最终印度最高法认为,1961年开始实施的《所得税法》中,没有相关法律条文的支持,于是在2012年宣判沃达丰胜诉,不用交钱了。

印度税务部门一看,不是没有法律依据吗?那简单,补上不就完了?

于是印度税务部门在2012年撺掇国会,修改了《所得税法》的相关内容,规定不管在哪注册的,只要涉及到我们印度的公司,管你直接间接,就要交税!

本来是亡羊补牢,也没啥,但搞笑的来了,印度国会说,这次修改的法律,可不是新规定啊,而是对1961年《所得税法》原有条款的解释,所以修改内容从1961年就已经生效了,今年是2012年,也就是可以追溯50年。

印度税务部门于是赶紧跑到印度最高法,重新上诉,印度最高法一看,这下有依据了,于是判定沃达丰败诉,还得打钱,这次就不是20亿美元了,连税、滞纳金带罚款一共50多亿,而沃达丰当年收购一共才花了111亿美元。

沃达丰疯了,没想到地球上还有这种操作,这怎么和股东交代?悲愤之下,想到了最后一招,那就是去国际仲裁法庭告状。最终国际仲裁法庭在2020年宣布沃达丰胜诉,这场13年的官司才结束,有人分析,沃达丰胜诉的背后,有英国等几个西方国家的强力干预,因为印度这个法案通过之后,所有外企都会受到影响,他们很多都有过类似的股权交易,沃达丰要是成了例,那一个个都得补钱。

其实很多人都支持印度对沃达丰征税,国际仲裁法庭也不一定是什么好鸟,前几年他们还挺过菲律宾呢。我认为印度占情理,但不占法理,法律被人钻了空子你得认,就当交学费了,但印度不仅修改了法律,还随便延长追溯期,这事就吓人了,法律的内容和生效时间你都能随便改,跟没有法有什么区别?完全是小孩子过家家。

另外,印度政府不仅罚钱搞事的花样多,手还贼长,一直以来,各大外企像犯人一样,受到印度政府的严格监管,一人一个口球一根狗绳,稍有不慎就要挨鞭子。

举个例子,过去10年,印度的电商行业一直在蓬勃发展,亚马逊、沃尔玛都干到了前两名,但印度政府规定,外资电商平台不能直接向消费者出售商品,也就是不能有自营业务,别说网猪严选,就连京西京造和淘贝心选也不行,只能作为第三方平台,说白了就挣个服务费。印度政府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外企抢了印度小卖家的生意。

几个大电商就想了个办法曲线救国,扶持一些印度的大卖家,让它们做自己的仓库替自己卖货,但印度政府又想尽一切办法封堵这个漏洞,下架了它们上万件商品。

另外,印度政府还规定,外资电商平台,不能搞打折、促销、补贴等活动,说这是操纵价格,因为印度政府怕价格战拖垮本土的实体卖家。印度还对亚马逊等企业,进行了一轮又一轮商业贿赂和公司并购的调查,一罚就是几十亿卢比。

所以在印度的跨国公司,都受到印度政府的百般刁难,不像在其他地方那么主动,发展空间受到严重限制,利润增长有限,比如亚马逊,2014年就在印度开张了,到现在还在亏钱。

在印度做买卖,不仅要和印度政府斗智斗勇,印度老百姓这关你也得过,否则又是一顿暴捶,在这个事上,最有发言权的是麦当劳。

1996年麦当劳正式进入印度,瞄的就是印度的1亿中产阶级,但刚开店没几年,就出事了。2001年,3位住在西雅图的印度商人状告麦当劳,说它家在炸法式薯条的时候,偷偷地使用了牛肉汁,这问题就严重了,因为在印度教里,牛可是圣物,在菜市场吃西瓜都不要钱,连牛尿和牛粪都是保健品,要计入GDP的,现在你麦当劳向我们印度人隐瞒事实,我们要是吃了,还有脸去见湿婆吗,这不是逼我们下地狱吗?

麦当劳立刻回应,说我不是、我没有,我们使用的是100%纯植物油。后来实在顶不住了,终于承认在炸薯条的时候,用了那么一丢丢牛肉汁,又道歉又赔钱,好不容易把事给平了。

但消息传到印度国内后,立刻炸了营,一大批印度教徒跑到孟买的大街上,抗议麦当劳亵渎圣物,队伍走到一家麦当劳餐厅时,顺手来了一场零元购。然后这帮人又跑到了另外一家麦当劳餐厅,在店里到处涂牛粪,湿婆神军党等印度教组织,要求政府立刻关闭麦当劳在印度的27家餐厅。

这事把麦当劳吓坏了,连忙澄清说印度麦当劳没有任何猪牛肉,调料里也没有,要是不信,你们可以去化验啊。

随后20多年里,麦当劳在印度一直夹着尾巴做店。只卖羊肉和鸡肉不说,又觉得印度有4亿多人是吃素的,怕再闹乱子,于是赶紧推出了各种全素食品,甚至专门推出了全素食餐厅。

印度麦当劳还是智商在线的,宗教在印度,是绝对不能碰的逆鳞,印度几乎所有大规模的暴力冲突,都是由宗教引发的,比如1857的印度大起义,1947年印巴分治引发的宗教大仇杀, 2002年古吉拉特邦惨案等等,甘地就是因为这事死的,尼赫鲁他闺女,总理英迪拉·甘地更惨,被跟了自己十年的贴身保镖打死,也是宗教问题。如果真用了牛肉,那印度麦当劳所有的经理和厨子,很可能和印度的寡妇是一个待遇。

但这事还没完,麦当劳在黄金庙等几个宗教场所附近开店时,又摊上事了,虽然麦当劳在神庙附近开的都是全素餐厅,在印度也不敢犯忌讳,但在国外犯啊。仅在美国,麦当劳每年就要消耗掉8亿磅牛肉,因此被有些印度教徒视为心腹大患,各种宗教团体经常向麦当劳抗议,要求它退出印度。

根据《金融时报》报道,截止到2022年3月,麦当劳在印度一共才有316家店,而中国有4300多家门店,是咱们的零头,可见26年的时间,麦当劳在印度的心理阴影有多大,换了多少条裤子。

其实沃尔玛在印度也经历过这出,2012年就遭到过民众抗议,因为他们担心沃尔玛会抢走自己的生意,而这种民意也影响到了政府高层,这才有了印度在开放零售业这个问题上的反攻倒算。亚马逊在印度那都被抗麻了,保留节目是烧贝索斯的头像。

所以各大跨国公司在印度就没有不被锤的。估计高管之间互相见面,都得先问候一句,哎,这个季度又被罚了多少?

那怎么去理解这个事呢,外企在印度的种种遭遇,其本质,就是印度政府在利用外资和自力更生之间的反复横跳。

独立后的印度,虽然落后,但一直有一个大国梦,做大国就要发展工业,但印度缺乏资本和技术。于是从尼赫鲁时代开始,印度便有限度地开放了市场,引进了一些技术类的跨国公司,但当时就说,引进外资就是为了分钱拿技术,加快自力更生,又因为被英国霍霍了小200年,好不容易当了家,对独立自主这方面非常敏感,生怕又被外人控制了经济命脉,所以对外资的控制非常严格,比如当时印度要求,外国公司想印度,那印度必须在股权上占大头,外企必须转让技术等等。

到了70年代,印度觉得自己又行了,要搞自力更生,于是出台法律,规定那些不需要外国技术与知识产权的行业,一律清场,只发展本国企业,而且不允许外资企业再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限制外企持股比例等等。可口可乐和IBM等50多家大企业一气之下,全部撤出印度。

到了八九十年代,印度的经济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到了90年初,只能向西方国家大量借贷来续命,终于明白靠自己是玩不转了,于是又向外资摇手绢、抛媚眼,逐步开放汽车、计算机、通讯、基建、金融等行业,勾引了大量跨国公司进入印度投资。

但印度政府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外国资本发展本国经济,甚至要求外资直接投资搞基建,攒够了钱,再拿到技术后,就把外资踹了,玩自己的,所以死性不改,不管出台了多少招商政策,一直对外企严防死守,隔三岔五就要收拾一顿,具体怎么做主要看心情。

其实不光是印度,引入外资的国家都是这样么想的,原因很简单,家里缺钱,但大笔借钱怕还不上陷入债务危机,最终死得比阿根廷还惨,所以想用别人的钱来发展经济,最终实现自力更生,这没毛病。

但问题是你用人家的钱,得给人家好处啊,就像借钱要付利息,这是规矩。但规矩这个事,在印度就是个大问题。

印度的外企高管在分享经验时,经常会说这么个事,那就是既然印度人讲英语,也投票,大量的印度移民生活在西方国家,都混得挺好,所以一开始都以为,印度人的脑回路跟他们一样,会按照西方的规矩做生意,结果去那一看,发现自己白活了,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印度人的规矩就是没有规矩。

这些西方高管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印度人讨厌规则,他们崇尚的是“走捷径”,也就是通过破坏规则,让事情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比如沃达丰税案中,设定追溯期50年这件事,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这对于迷信法律的西方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再比如印度政府喜欢发起行贿或者并购调查,罚款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要挟你,让你乖乖听话让出利润。

其实这不奇怪,跟印度人打交道,就是个斗智斗勇的过程,三哥会采用各种手段,从对方身上占便宜,砍价那是最轻的,能榨一分是一分,不把你压榨到极限,那人生都不圆满。

一句话:便宜占小了,就是吃大亏。

而坏规矩对印度人来说,不仅不丢人,反而是聪明有能力的表现,也就是那些外国高管们说的,印度人把破坏规则这个事,当做一种创新来看待,是要点赞的,不仅是官员,老百姓也一样,谁要是老实排队,那叫傻子,那些在印度做电商的中国卖家,你去问问,哪个不被印度买家折腾得死去活来。

那印度人为什么痛恨规则呢,很简单,因为印度国内的各种资源都高度紧张,又因为种姓制度,资源配分非常不合理,如果一个人完全遵守社会规则,那连碗都舔不上,所以走位必须灵活,脸皮一定要厚,这样才能整上口稀的。

所以印度上上下下不动歪脑筋的是少数,表面上批评,但很多人私下里都挺得意这个事。

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再加上对规则的无视和占便宜心理,导致印度政府的底线“可下五洋捉鳖“,干的那些事啊,不好猜,但有一个是确定的,那就是外企在印度,只能小赚,你想玩大的,不好意思,我就只能对你创新了。所以印度给外企的定位,简单明了,那就是:

药渣。

正因如此,印度的营商环境很差,世界银行每年都会发布《全球营商环境报告》,用来说明在各个国家做生意的难度,一共190个国家和地区,印度除了极个别年份能挤进前70,剩下的年头都在80到130位之间徘徊。

另外,除了印度政府,印度的各种行业协会和民间团体也经常作妖,很多对企业发起的调查和诉讼,都来自于民间,加上民族众多、国情复杂,又牵扯到宗教问题,所以动不动就上街抗议。

但为什么这么能折腾,大批跨国公司依然跑去印度找抽呢?因为印度的市场太大,13亿人的需求,对绝大多数跨国公司来说,是无法抵挡的诱惑,这也是印度政府敢于玩狠耍滑的底气所在,爱来来,不来滚。

庞大的内需市场,是一个世界性大国的前提条件,因为工业的产能是无限的,但市场是有限的,谁掌握了市场,谁才有主动权。出口导向型的国家,除了卖石油矿产的,即使你的GDP再高,但命根子依然握在别人手里,比如韩国。一旦威胁到大国的利益,开个小会就能让你跪地叫爹,八九十年代美国对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挨个收拾了一遍,就是掐出口,这几年也是这么对付咱们的。

而庞大的国内市场,也是中国崛起的压舱石,14亿的人口,基本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总人口一样多。即使出口被打压,那靠着14亿人的国内市场,也不会像日本80年代那样只能抱头挨打。

这么大的市场,绝不能拱手让给别人,所以我们才一再强调产业升级,这几年中国的汽车、通信等行业已经起飞了,另外我们还在航空航天、芯片、生物医药等行业一点一点地突破,只有搞定这些高附加值行业,才能把天量待遇优厚的工作岗位,巨大的社会财富都留在国内,才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国产汽车新势力们,拿下了日、美、德三系,在国内大部分的市场份额,那将会是一个什么局面?

庞大的需求就摆在那,有需求就有生产,近几年的一些政策,比如国内大循环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增强购买力,扩大内需市场,内外两条腿走路,比韩国这样一条腿单蹦的,要强太多了,只是修炼内功更难,需要一些时间。

不过咱们不能只想着挣钱,还得花钱,也就是向其他国家开放市场,买他们的东西,让他们挣中国的钱,比如热带水果和粮食这些农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因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归根到底,还是经济利益,双赢才能笼络住人心,东盟之所以和中国走得近,就是这个原因,所以想要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买遍全球是必须的,所以庞大的国内市场,这作用就来了。

(原创不易,欢迎各位看官点赞、收藏、转发,您的肯定对我最大的激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