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有哪些注重细节的故事人物

2022-11-03 12:27 作者:铁面人解读历史人 围观:

历史上,“高铁院士”王梦恕有哪些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铁面人解读历史人物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哪些注重细节的故事人物1

王梦恕先生,我国有名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高铁院士”、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隧道巨擘、学界泰斗。

现如今北京城的地铁四通八达、方便快捷,已成为多数身在北京的人出行时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迄今当时为止,北京共有十四条地铁线路投入使用,形成了较完善的网络化运营模式,在这个形似于网状的地铁线路中,有一条贯穿于北京东西两端的路段,这条线路就是投入运营最早、建立时间最久的地铁一号线。现在的地铁运营图上,一号线西端的终点站标注着苹果园站,其实地铁一号线还有另外一个不为人所知的终点站,那就是从苹果园站往西北三公里左右的福寿岭车站。当时规划就是北京站到苹果园,这是一号线,这条线到八宝山那边,再往前走点就开始拐了,就拐到苹果园;还有一条线就是没有拐,在八宝山那边直接就直走了,直走这条线没有开放,现在直走和西部的北京到原平这条铁路接轨,在山里面接轨。这条线现在目前(当时)没开,就是现在自己敢公开这么讲了,以前这都保密的,这些都是全保密的。

1863年,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在英国伦敦建成通车,随后莫斯科在1935年也建成了地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两条地铁为人民在战时躲避空袭提供了优良的庇护。新中国成立以后,很快就开始了地铁建设的筹备,到了1956年、随着苏联派遣的五人地铁专家小组来到北京,中国地铁的各项准备工作才开始步入到实质阶段。这一年,为了培养本国地铁专家,唐山铁道学院决定把隧道专业从桥梁系分离出来,当时正在桥梁系读书的王梦恕决定报考这个新兴的专业。当时自己是搞桥的、为什么又搞成隧道呢,在1959年有一次认知实习,就是到铁路成昆线实习,成都到昆明这条线上实习的时候、到了峨边车站、那边一个隧道,去那儿实习。当时他们班还有四个云南实习生一块到那儿实习。到了第二天有一次大塌方,一下当时砸死了八个工人,那时候他们一个云南学生腿砸断了,幸亏没砸死,这也是惊动了,当时自己就赶到洞里去看,整个的设计、施工非常落后,所以隧道就看到两头的洞口,另外这个隧道很不安全,工作条件很差,也是非常危险的,所以这个情况下,那次塌方以后,很多同学就开始动摇了。所以有一些同学就要从隧道想改成桥梁,那还没开始分专业,自己就开始从桥梁真正改成隧道,自己感到隧道有国家需要,就因为责任感自己就报了隧道专业。

1961年,王梦恕大学毕业后留校继续深造,三年之后,王梦恕成了当时国内屈指可数的隧道专业研究生。1964年,正当中国的第一条地铁准备动工的时候,中苏两国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所有的地铁专家,一下子、建设地铁的艰巨任务落到了王梦恕他们这些年轻的技术人员身上。我们相信绝对能自己建成,就是有一个自信心,我们自己非要建成 不能给中国丢脸,从零开始,是完全从零开始,而且那个方案全改变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际形势的变化日益严峻,1965年、北京地铁也就是新中国第一条地铁开工建设,在建设初期、中央提出了“一环两线”的分期建设规划方案,一环就是围着北京紫禁城外城墙建设,也就是今天的地铁二号线环线的位置,两线、一条是从苹果园到北京东郊的热电厂,也就是如今的大望路站;另一条线是从西直门到颐和园,也就是如今地铁四号线的位置。整个工程分为三期进行,1965年首期第一期开工的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从北京站到石景山的路段,当时王梦恕负责地铁的结构设计,设计过程中要满足众多苛刻的条件,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禁得住敌机的轰炸。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一枚美军在越南使用的新型炸弹还曾经被秘密地运送到了北京。当时它是一千五百镑的炸弹,它是用做地毯式轰炸,就是一来一百多架飞机这样轰炸,这个炸弹由两个组成,是一个组成式。一个是穿甲弹、一个是爆破弹,穿甲弹先穿,爆破弹再爆破,这种能力很大的,所以我们把这种炸弹从越南弄了一颗到中国来,就在北京的这个沙子地上炸了一下试试,所以一爆炸,一个八米深的一个漏斗,这样一个漏斗、这样一个大坑,就按这样一个抗炸环境设计的,就感到我们要考虑到战争的需要,一旦打仗,老百姓要疏散啊,国家的机关要疏散,所以疏散人口,准备要修一个、能抗一千五百磅炸弹的这样一个结构,所以搞这样一个结构,一米乘一米、一平方米一个炸弹,按这样地毯式轰炸来设计。穿甲弹的力量很大的,所以怎么把穿甲弹给他消掉,所以当时做了一个新的结构形式,就是把地铁上面跟着就做一个大帽子一样、厚度一米厚的钢筋混凝土一个板,飞机要左边来、从侧面来,也得四十五度,不能炸到边墙,所以这个板比较长,就是从底部四十五度上去,等于戴这样一个大帽子,这个帽子厚度就是一米,宽度就是将近三十多米到四十米这样一个宽度,整个把地铁盖住。

利用加装钢筋混凝土板、地铁可以抗住重型炸弹的轰炸,然而能否抵御核弹的攻击呢,这是当时王梦恕需要攻克的另一个难题。那时候原子弹也有,另外要防止原子弹的冲击波、包括有毒物质的波要挡住不能过来,不能过来所以我们在出口地方、就每个车站出口设计都不是直的,而是拐个角度。就一旦冲击波下来,它不能直接冲到车站里头,所以为应付每个冲击波,每个车站口都设有三道门,一道防爆门,就包括防止冲击波的防爆门;两道密闭门、防止毒气进来。所以你看现在我们一号线都有三道门,你可以看到平常看不到的,但是你可以看到那个砖、都是可以拉着关起来,现在也能这样做,所以这样来整个设计的。

修建地铁的第一步就是确定地铁的深度,当时国际上的地铁主要分为浅埋和深埋两种。所谓浅埋就是地铁建在地下三十米以内;而深埋则要达到地下六十米的位置。比如早先建设的北京的一号线和二号地铁线都是浅埋方式;而近些年北京新建的地铁为了方便客流大多采取分两层建设,用的就是深埋方式。上世纪六十年代,苏联专家给出的建议是中国地铁采用深埋方式,但是针对北京特殊的地质结构,王梦恕他们必须重新研究该采取哪一种挖掘方式。我们深埋下面没有岩石,不像他们莫斯科有岩石,所以它那水不大;但是现在深埋就是感到这个水很大、有点问题,就是感到一旦被炸穿,我们虽然防护很好,但一旦炸穿以后,那就整个水淹了,所以当时有英国出了这个事,他埋的比较深,他在二次大战的时候曾经整个水把地铁淹掉了,所以这也是个教训,所以我们感到如果在浅埋能解决的问题的情况下,另外也适合旅客下去比较方便、也适合当时地质情况。我们这地层是沙卵石地层、抗爆破能力很强,所以就决定浅埋,我们采取明挖,我挖了个大沟、那我做结构怎么做都可以。

在综合考虑了北京的地质结构和地下水文特点后,中国的学者们果断放弃了苏联专家的深埋方案,因地制宜地采用了浅埋方式。当时王梦恕主要负责施工图纸的检查,在看完施工图纸之后,他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一查图就发现这图纸有问题,这图纸是这样子设计,将来火车会穿不过去、要碰壁的、要碰这个岩壁的,自己这一来就发现这个问题,他们当时不了解,因为他们不是这个专业的,他们不懂什么叫贯通误差,他就认为这个断面本身很正确了,但是这个断面离开中心线,这个断面在下个断面可能就偏了,往这儿偏两公分、往那儿偏两公分。地下施工必须要考虑一个因素、就是贯通误差。贯通误差是指相向或同向掘进的坑道的施工过程中、线在贯通面上因未准确接通而产生的偏差,说白了,就是在地下对挖时因为无法看到对方而产生的误差。当时因为国内缺乏地下建筑的专业人才,所以在绘制图纸时、还没有意识到贯通误差的问题。看到贯通误差并没有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王梦恕决定拿出一段地铁做实验。刚好在前门地方有一个、就人工做的一个排水隧道,自己说我测量一下、看这个贯通误差多大,一测断面不大才二米多、误差能差到将近一米,他们就知道什么叫贯通误差,当时他们对这个理论还是不了解的,所以最后他们认可了。这个当时出了三万多张图纸,已经要准备开工了,结果就为了这个问题就停下来修改图纸、修改了三个月,费了三万张图纸重新来开工。从1965年动工,到1970年告一段落,经过五年的建设,从北京站到石景山这段地铁通车,成了中国开通的第一条地铁线路。1971年,北京市民得到了一个消息,北京的地铁正式对外开放,当时人们想要乘坐地铁,不仅需要交一毛钱购买参观券、还要出示所在单位的介绍信。都要想去看看,坐地铁去体验体验,当时是票价自己记得很低的,有的都是发票,开始都是发票,叫你来参观、来体验,按区来(发票),叫大家来坐就完了。

有哪些注重细节的故事人物2

小说家,作为战国时期的一个流派,通过创作编辑故事来达到自己说服人的目的,这篇文章讲五个用来说服人过程中产生的故事以及简单讲一讲他们想要达到的目的。(关于小说家的讲述,可以看诸子百家中的小说家,究竟是什么样的?)

姜(吕)太公遇文王

文王将要出去打猎,太史编替他卜了一卦,太史编看了龟兆,道:到渭水北边去打猎,将会有很大的收获。不是螭也不是龙,不是老虎不是熊,预兆是得个贤人,他是上天赐你的好帮手。

文王坐了猎车,驾了猎马,到渭水北岸去打猎,见到了姜太公,太公正坐在一束茅草上钓鱼。和他交谈之后,大为高兴,说道:“记得我父亲太公常对我说:‘不久会有圣人到我们这里来,那时我们周民族就将要兴盛发达了。’你真就是这样的人,我家太公盼望你已经很久了!”

也因此把他叫做“太公望”,用车子把他载了一同回京城去,回去就拜他做了国师。

范雎见秦王时,引用此则故事——“臣闻昔者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遂收功于吕尚而卒王天下。乡使文王疏吕尚而不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业也。”

当时,范雎第一次面见秦王,也是怕秦王不相信自己,便从周文王遇吕太公讲起,告诉文王之所以能够成就王业,就是因为他愿意相信刚刚见面的吕尚,并且拜他为太师。

不得不说,范雎从这个故事、这个角度入手,哪怕无法完全争取到秦王的信任,却也为其争取到几分好感,让秦王潜意识觉得,不妨学学周文王,相信一下刚刚见到的眼前之人。

伍子胥过昭关

伍子胥是楚国大夫伍奢的次子。楚平王即位后,伍奢任太师。后来楚平王听信少师费无忌谗言,伍奢被杀。伍子胥在知道父亲和哥哥被杀之后,选择逃走。楚平王下令画影图形,到处捉拿伍子胥。

伍子胥先奔宋国,找到了太子建,因宋国有内乱,伍子胥又带着太子建、公子胜逃到郑国,想请郑国帮他们报仇,但郑国国君郑定公没有同意。

太子建报仇心切,选择勾结郑国的一些大臣想夺权,被郑定公杀了。伍子胥只好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投奔吴国。

在去往吴国的路上,白天躲藏,晚上赶路,最后来到吴楚两国交界的昭关,而关上的官吏盘查得很紧。

传说伍子胥一连几夜愁得睡不着觉,连头发也愁白了。这时候他们遇到了东皋公,同情伍子胥的遭遇,把他接到自己家里。

东皋公有个朋友,名叫皇甫讷,模样有点像伍子胥。东皋公让他冒充伍子胥过关。守关的逮住了假伍子胥,而那个真伍子胥因为头发全白,面貌变了,守关的认不出来,就被他混出关去。

伍子胥到吴国后,帮助公子光刺杀了吴王僚(liáo),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闾(hé lǘ)。

伍子胥辅助吴王阖闾成就霸业,攻陷了楚国郢都,将楚平王的尸首刨了出来进行鞭笞。

范雎见秦王时,引用此则故事——“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蓤水,无以饵其口,膝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

范雎引用这则故事的目的,一来是想告诉秦王,他到秦国的路程就像当年的伍子胥一样,历经艰险,而他之所以坚持下来,也是像伍子胥那样,胸中有谋略要施展出来;二则是想要告诉秦王,如果他像吴王阖闾一样重用自己,那么他一定愿意帮助秦王成就霸业。

通过故事,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融入其中,不仅找准了说服人的切入点,也给对方代入的人物,秦王在听到故事的时候,自然是会考虑自己会不会是周文王、吴王那样的人,特别是这两人的王霸之业已经确定,而他想要实现的就是他们那样的目标。

不得不说,范雎对人心、对秦王心思把握的十分厉害。

恒思少年和神丛赌博

恒思有一个凶顽的少年,要求与神丛掷骰子赌博。他说:“我如果胜了你,你就要把神位借给我三天;如果不能胜你,你可以置我于困境。”

于是,他用左手替祠主掷骰子,用右手为自己投骰子,最后他取胜了。神丛就借给了他神祠中的神位。

三天之后,神丛派人取神位,竟没有取回去。五天之后,神丛就开始干枯了,七日之后,神丛就死了。

秦武王突然死亡,因为没有留下子嗣,便由他的弟弟继承王位,便是秦昭王。

秦昭王原本是燕国作为人质,回来继承王位之后,其母亲宣太后魏冉为咸阳将军,王叔樗里疾为相,完成冠礼之后,秦昭王开始处理朝政。

这个时候,宣太后具有一定的干政权,因为不少人是支持秦昭王上位的,自然是趁此得到发展机会,随着秦昭王的执政,这些具有从龙之功的人也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权力。

在秦昭王四十一年的时候,这些人出现了擅权的情况,这种擅权也是在秦昭王默许的情况下,他很清楚这些人的权力其实就是来自于支持他。

这个时候范雎就对秦昭王讲了恒思少年和神丛的故事,想要告诉秦王,现在他们借由他的权力做事,如果不收回的话,很可能到时候,就没有了真正的权力。

曾子杀人

过去曾参居住在费地,费地有个跟曾参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

有人向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反驳道:“我的儿子是绝对不会去杀人的。”

没隔多久,又一个人跟曾参的母亲说:“曾参真的在外面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不相信。还是坐在那里不慌不忙地穿梭引线,织着自己的布。

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报信的人对曾母说:“曾参的确杀了人。”

曾母心里骤然紧张起来。急忙扔掉手中的梭子,端起梯子,越墙逃走了。

这则故事是甘茂在知道秦武王想要派他去攻打宜阳的时候讲的,他很清楚,如果他远在宜阳的话,朝中的政敌绝对不会介意不断在秦武王跟前说他的坏话,破坏他与秦武王之间的信任。

特别是敌国利用反间计,对两人之间的信任破坏更是容易。

所以举出了这个例子,想要告诉秦王,一次两次地进言,可能并不会相信,但是,如果对方不断地说,换不同的人说,必然会开始怀疑,不再信任他。

甘茂对流言的产生与传播十分熟悉,更是清楚这种方式所产生的破坏力,因此,他讲述了这个故事,反而是对秦武王起到了预防针的效果。

后面,秦武王果然对甘茂的信任产生了动摇,而甘茂重新提起这个故事,便让秦武王重新恢复了对他的信任。

夫江上之处女

在江上生活的众多女子中,有一个家贫无烛的女子。其他女子在一起商量,要把家贫无烛的赶走。

在家贫无烛的女子准备离去的时候,她对女子们说:‘“我因为没有烛,所以常常会先到,一到便打扫屋子,铺席子。你们何必爱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点余光呢?如果赐一点余光给我,对你们又有什么妨碍呢?我自认为对你们还是有用的,为什么一定要赶我走呢?”

女子们商量以后,认为她说得对,就把她留下来了。

这则故事是甘茂出逃秦国之后,碰上苏代的时候讲述的,他自比家贫无烛女子,想要得到苏代的帮助。

如果把烛光比做权势的话,此时的甘茂确实是没有了权势,而他讲出这个故事想要告诉苏代的是,尽管没有了权势,但我还有能力,可以帮助你。而你用你的权势稍微为我提供一下帮助,就能获得我的能力,得到打扫屋子、铺席子的结果,对你反而是没有什么妨碍。

甘茂用自己的能力说服了苏代,之后苏代帮助他游说齐王,让甘茂获得了上卿的官位。

有哪些注重细节的故事人物3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742年6月7日,困扰了全世界数学家数百年的哥德巴赫猜想被提出,这数百年时间无数顶级数学家都向其发动过进攻,但令人遗憾的是现如今哥德巴赫猜想仍未被人解决。

但在数百年的解决过程中,不少数学家在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上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像是由英国数学家哈代与李特尔伍德使用的"哈代-李特尔伍德圆法",以及挪威数学家布朗使用的"布朗筛法",两者都在解决哥德巴赫猜想上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

虽然两种证明方法被提出,但运用此方法证明出来的结果是一直在优化的,到目前为止使用筛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得出的最好结果是由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1966年所提出并证明得到的。

由陈景润所提出的加权筛法(也被国际数学家称为“陈氏定理”)为筛法做出了极大的改进,在筛法这个证明道路上可以说陈景润将其走到了极致。

最终靠着在筛法上所取得的成果陈景润为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这份贡献足够他成为我国顶尖甚至是世界顶尖的数学家。

虽然世人常知陈景润在数学上的贡献,但很少有人知道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背后的人生,其背后的故事或许比“陈氏定理”更为精彩。

陈景润的一生,与数学同行

在发表“陈氏定理”之前陈景润所过的生活十分平淡,若没有“陈氏定理”的出现,那陈景润的名字可能一生都不会为世人所熟知。

1933年陈景润出生在了福建闽侯县的一户贫困家庭当中,虽家境贫寒但陈景润在学习上格外的努力,比起同龄人来说陈景润通过自己的成绩也展现出了自己的学习天赋,高中还没毕业就考上了厦门大学数学系,这件事迹一度成为了当地的美谈。

而陈景润和数学之间的关系在他考入厦门大学之前就已经结下了,最早都能追溯到陈景润在上小学的时候。

上小学的陈景润在接触到数学后就被它迷住了,自此之后陈景润一有空就去做数学题,在其他同龄人都在为数学而感到头疼时陈景润却深陷数学之美不能自拔,也因此陈景润小时候就有了“数学迷”的称号。

在数学这条道路上陈景润也很早就接触到了世纪难题“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的时候学校邀请到了一位清华的数学教师来为学生们上了一堂课。

陈景润的老师在知道这个消息后第一时间就想到了班里被称为“数学迷”的陈景润,而陈景润在得知有机会听清华的数学教师讲课后自然也十分兴奋,早早就开始期待着讲课那一天的到来。

清华大学的数学教师如期来到了陈景润的学校当中,在这堂课上为了能够让学生们懂得数学的魅力这名清华数学教师使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以此来让平常课堂上无趣的数字变的活泼起来。

也正因此整节课下面的学生们都听的极为投入,而陈景润则更是听的两眼放光,而更令陈景润兴奋的则是这名清华教师在课堂末尾所讲述的一道数学难题,这道数学难题正是此后伴随陈景润一生的“哥德巴赫猜想”。

如果说将数学比作为一个美丽的皇后,那‘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皇后王冠上的一颗明珠,几个世纪以来‘哥德巴赫猜想’吸引了全世界无数顶尖数学家,但却很少有人能触碰到王冠上的明珠,或许抚摸到这颗明珠的机会就在你们身上。

这名清华数学家生动形象的故事给陈景润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以后的日子中每当他接触到数学难题就会无端联想起这个故事中来,可以说“哥德巴赫猜想”成为了陈景润在数学道路上的目标。

以世界难题为目标,投入数学的海洋

为了能够在数学的道路上走的更远,陈景润努力学习成功考入了厦门大学的数学系,1953年陈景润从厦门大学中毕业,因为在大学中表现出来的数学天赋让校方看上了这名“数学天才”。

于是在陈景润毕业之后就邀请他留校,在校中给他安排了一个图书馆资料员的的工作岗位,同时也安排陈景润去批改厦门大学数学系学生的作业。

这时候的陈景润没有忘记自己走上数学道路后的目标,但是要想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只靠学校里的学习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的学习。

于是毕业后的陈景润虽然工作繁忙,但仍将挤出来的时间都投入到研究数学当中,靠着这份对数学的热爱让陈景润学会了英语、俄语、法语、日语、西班牙语等多国语言,为的就是能够阅读各国的数学资料,这也让陈景润在数学上有了很大的突破。

那几年陈景润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数学中去,这期间陈景润也发表了自己在数学上的一些成果,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也就是在这时注意到了陈景润,通过陈景润发表的研究成果,他敏锐的察觉出陈景润在数学上的天赋,以及他未来将会有很大的成就。

于是在华罗庚先生的赏识下,陈景润成功进入到了中国科学院的数学研究所,在这里陈景润能跟世界上最顶尖的数学家交流,能获得最新的数学资料还能够潜心研究数学。

虽然陈景润所在的职位一直在变,但是他对于“哥德巴赫猜想”的问题研究一直没有停止,在毕业后的数十年间只要陈景润有空,就会拿起笔来对“哥德巴赫猜想”进行演算。

最终在陈景润在进入中国科学院研究所8年后,他发表了自己在“哥德巴赫猜想”筛法上取得的成果,这篇论文一经发表就在全世界的数学界引起了飓风般的讨论。

“哥德巴赫猜想”这颗在皇后王冠上的明珠,陈景润在经过几十年终于在全世界人民的见证下触碰到了它,并成功在明珠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已过半生,喜迎婚姻

对于陈景润来说,他只是完成了自己在数学上的一个目标,但对于国家来说陈景润已经成为了中国数学界颇具影响的人物。

具有如此非凡成就的陈景润不论走到哪里都是人们热议的对象,国家自然也对其十分关心。

陈景润在发表出“陈氏定理”之后已经年近半百了,常年的熬夜钻研以及长期缺乏锻炼让陈景润的身体一直不是很好,国家为照顾好陈景润的身体特意将其送到北京解放军医院当中进行治疗。

当时因为陈景润出色的成就让医院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认识这位中国大数学家,不少医护人员在听说陈景润来到医院后都想来见一见大数学家的模样。

陈景润未来的妻子由昆也是其中一员,由昆当时正好作为医生来医院当中进修,由昆的朋友在听说医院当中来了一位大数学家后就一直想要去看看于是便来邀请由昆一起过去。

对数学家也颇为好奇的由昆同意了朋友的邀请,和朋友一块去看了陈景润,由昆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只是感兴趣想要看一眼的大数学家未来会成为自己的丈夫。

当时的陈景润已经44岁了,但前半生陈景润一直在研究数学,对另一半什么的根本没兴趣,因此年近半百的陈景润也没个配偶。

当由昆和朋友一块去偷看陈景润的时候,陈景润一眼就看到了由昆,大半生都未动过情的陈景润在这一刻对由昆动情了。

陈景润第一次见到由昆的时候就十分亲切的跟她打招呼并邀请她进房间里坐坐,起初由昆只以为是陈景润的人品好,可她没想到的是陈景润是对她动心了。

在之后的日子里陈景润每次看到由昆的时候都会拉着她聊好久,久而久之周围的人以及由昆都看出来了陈景润背后的心思。

其余人也想为陈景润促成这段姻缘,可这样的事情不能强求,最终的结果还是得依靠陈景润和由昆两个人来决定。

虽然不能替两人组成姻缘,但可以让两人彼此更加熟悉一点,于是由昆后来的工作就被调到了陈景润的病房当中,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两人之间有了更多的了解。

也就是在此之后由昆这才发现了陈景润身上的魅力,那份独特的坚持和散发出来的自信光芒逐渐也让由昆爱上了他。

最终在陈景润的关心下以及由昆对陈景润产生的感情当中两人走到了一起,最终两人在1980年8月25日在北京结婚,当年陈景润47岁,而由昆仅29岁。

两人在一块一年多后他们的儿子陈由伟也来到了这个世上,身为中国知名数学界陈景润的儿子,陈由伟自出生后就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陈景润也做出了一些惊人的举动。

陈景润之子,与数学的故事

身为知名数学家的儿子在外人看来,最感兴趣的就是陈由伟以后会不会也是一个优秀的数学家,在这方面上陈景润也曾说过:“若自己的孩子是个男生,希望他也来学数学。

在所有人看来陈由伟应该就是要跟随父亲的脚步学数学了,于是不少人就对陈由伟在数学上的成就有了过多的期待。

小时候的陈由伟经常被别人问道:“你爸爸是个大数学家,那你的数学也一定很强吧?你现在有没有拿过什么奖?你报数学班了吗?

这样的问题一直笼罩在陈景润的童年生活当中,过多的期盼让陈由伟逐渐生起了叛逆的心理,虽然陈由伟也继承了父亲在数学上的聪明才智,但年幼的陈由伟受不了这些期盼,于是就开始和数学对着干。

在之后的日子里陈由伟一直在逃避数学,父亲陈景润和母亲由昆给他报的数学班陈由伟上了没几节就死活不去上了。

后来在出国留学时也选择了和数学不怎么沾边的商科,为的就是远离数学,脱离父亲在数学上的光环。

但反抗数学的日子并没有多久了,出国留学学了一年商学的陈由伟想开了,他突然觉得自己之前这么多年的行为是多么的幼稚,不学数学仅仅是为了逃避父亲的光环,这何尝不是一种懦夫的行为。

在想开后陈由伟就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在电话中陈由伟对母亲说:“我不读商科了,我要去学数学。”电话那头的母亲沉默了一会便回答道:“行吧!”

于是跟数学对抗了十几年的陈由伟最终还是走到了数学的道路上,若早几年陈由伟选择了数学的道路,那他还能得到自己父亲的帮助,但当陈由伟选择攻读数学时自己的父亲已经不在了。

虽然自己的父亲不在了,但陈由伟觉得每当自己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去,总能感觉到自己正在和父亲对话,在数学上走过的路正如同在和自己父亲讲话一般。

最终陈由伟在国外完成了数学专业的硕士课程,虽然他有心想要继续攻读下去,但他也知道,他是有些天赋但是在数学方向上开始的太晚了,对数学的学习还不够深入,所以他放弃了对数学博士的攻读。

在回国后陈由伟也并未从事数学专业,而是自己出来进行创业,开了家医疗公司,若说起来这更像是继承了母亲的事业。

陈景润在数学上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大到让自己的儿子陈由伟一度被父亲的光环逼到远离数学,但其最终还是在数学上走了一遭。

虽然陈由伟最终没有像自己父亲一样在数学的道路上走完一辈子,但他曾经走过了那段路,也有了一段和父亲事业的接触,了解过了自己的父亲,这对于一对父子来说已经足够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