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陈景润的故事50字有哪些

2022-11-03 12:12 作者:新华网 围观:

共和国的脊梁——“科学怪人”陈景润的人生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新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陈景润的故事50字有哪些1

他是世界著名数学家,他被称为“科学怪人”,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他的“陈式定理”震惊世界,他就是执着、刻苦钻研的数学家陈景润。

“哥德巴赫猜想”木版画

陈景润是我国著名数学家,1966年发表的《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他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

一生刻苦钻研数学的陈景润,年轻时与妻子有着一段美妙的邂逅。1978年的秋天,因赴美讲学前查体疗养住进解放军309医院的陈景润遇上了医生由昆,开启了他生命中唯一的一份恋情。

厦门大学原创话剧《哥德巴赫猜想》剧照 陈景润与妻子

陈景润对这名年轻的军医一见钟情,为了能接触到由昆,陈景润想出了和她一起学英语的策略。然而英语学了一段时间后,陈景润突然说出了一个“大胆”想法:“如果我们能够在一起就好了”,这让原本活泼的由昆连着几天都没有再出现在他们学习英语的小阳台。

厦门大学原创话剧《哥德巴赫猜想》剧照

看到由昆躲着他,陈景润既不好意思又不愿放弃,他悄悄地对由昆说:“如果你不同意,我就一辈子不结婚。”正是这句话从心底里打动了由昆。

经过两年恋爱,陈景润和由昆幸福地牵手走进了婚姻殿堂。然而,陈景润一生都潜心研究学问,新婚后近两年的时间都和妻子过着两地分居的日子,一年的相聚时间也仅有短短的3个月。

陈景润夫妇合影

婚后,他们的儿子顺利降生,陈景润最先给儿子起名叫“由伟”,后来在由昆的说服下,前面才加了个“陈”姓。在陈景润的心中,“由”的位置永远排在最前面。

陈景润一家三口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用脑过度再加上两次意外伤害,陈景润的帕金森氏症越来越严重。去世前的12年间,陈景润几乎一直都是在医院中度过的。

临终前,陈景润心中有两个巨大的遗憾:一是放心不下才14岁的儿子,另一个就是没亲手证明“1+1”。

为了弘扬科学大师的人文精神,由中国科协发起的“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将科学家的风采搬上舞台。高校师生以话剧的形式演绎了唐敖庆、钱学森、杨石先、茅以升、罗阳、李四光、邓稼先、竺可桢、陈景润这些科学家生命中的感人事迹。其中,厦门大学原创话剧《哥德巴赫猜想》为我们讲述了陈景润的一生。

陈景润的故事50字有哪些2

新华社北京1月2日电(记者董瑞丰)蜗居于6平方米小屋的数学家陈景润,借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8年,徐迟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表,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

陈景润的先进事迹和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发愤图强,勇攀科学高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他被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

1933年5月,陈景润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他从小是个瘦弱、内向的孩子,演算数学题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旁人觉得枯燥无味的代数方程式让他充满幸福感。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受到老一辈数学家华罗庚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哥德巴赫猜想”这一200多年悬而未决的世界级数学难题,被誉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是陈景润一生为之呕心沥血、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一个关于他忘我钻研数学问题的故事广为流传:陈景润走路边想边走,有一次他碰到路旁的大树上,连忙道歉,可是并没有反应,他仔细一看,才知道自己碰的是一棵白杨树。

1973年,陈景润发表了“1+2”详细证明,在国际数学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有数学家给他写信:“你移动了群山。”他的研究成果,国际数学界称之为“陈氏定理”,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陈景润后来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尽管享有很高的声誉,但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高峰还没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1996年3月,在患帕金森氏综合征10多年之后,由于突发性肺炎并发症造成病情加重,陈景润终因呼吸循环衰竭逝世,终年63岁。

陈景润的故事50字有哪些3

他是世界有名的数学家,他被称为“科学怪人”。 他解释了哥特巴赫预想的“1+2”(大偶数表是素数与两个素数之积的和)。 他的“陈式定理”震惊了世界。 他是个执着于数学家,努力研究的陈景润。

《哥特巴赫猜想》木版画

陈景润是中国有名的数学家,1966年发表的《表达偶数是一个素数与一个两个以下素数之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特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他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为“陈氏定理”。

一生努力研究数学的陈景润,年轻时和妻子有着美好的邂逅。 1978年秋,为了赴美演讲前的身体检查疗养,在解放军309医院住院的陈景润遇到了医生由昆,开始了他人生中唯一的恋爱。

厦门大学原创剧《哥特巴赫猜想》剧照陈景润与妻子

陈景润对这位年轻的军医一见钟情,为了接触由昆,陈景润想出了和她一起学习英语的战略。 但是学了一会儿英语后,陈景润突然说“要是我们能在一起就好了”,说了“大胆”的想法。 这是原来活跃的由昆好几天没出现在他们学习英语的小阳台上。

厦门大学原创剧《哥特巴赫猜想》的剧照

看到由昆躲着,陈景润羞愧地不想放弃,他悄悄地对由昆说。 “如果你不同意,我一辈子也不会结婚。 ”。 正是这句话从心里感动了由昆。

经过两年的恋爱,陈景润和由昆幸福地携手走进了结婚的殿堂。 但是,陈景润一生埋头于学问的研究,新婚后过着与妻子分居的日子,一年的团聚时间也只有3个月。

陈景润夫妇的照片

结婚后,他们的儿子顺利出生,陈景润最初给儿子取名为“由伟”。 后来被由昆说服了,前面加了“陈”的姓。 在陈景润心中,“由”的位置永远排在最前面。

陈景润一家三口

但是好景不长。 由于过度使用大脑造成了两次意外伤害,陈景润的帕金森病越来越严重。 去世前的12年间,陈景润几乎都在医院度过。

临终前,陈景润心中有两大遗憾。 一个是14岁的儿子不能放心,另一个是没有亲手说明“1+1”。

为了弘扬科学家的人文精神,中国科学协会发起的“共和国脊梁科学家名校推进项目”以科学家风采为舞台。 高中的师生以戏剧的形式演绎了唐青庆、钱学森、杨石先、茅以升、罗阳、李四光、邓农民先、竺可框架、陈景润等科学家在生命中的动人事迹。 其中,厦门大学的原创剧《哥特巴赫猜想》为我们讲述了陈景润的一生。

你了解厦门大学《歌德巴赫猜想》主人公陈景润吗? 陈景润(1933—1996),福建福州人。中国著名数学家,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 -05-17 07:56:50

来源:长沙新闻网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