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玉峰在名字有怎样的故事

2022-11-03 12:20 作者:光明网 围观:

浙江磐安:一座文化特色馆点亮一个村,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玉峰在名字有怎样的故事1

随着乡村旅游进入新阶段,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愈发凸显。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已不简单满足于青山绿水,而是希望通过走读乡村,体验这里的风土人情,融入这里的文脉肌理,让走过的每个村,都成为一份独特的记忆。

磐安县地处浙江中部的大盘山区,九山半水半分田,生态环境十分出众。最近,记者在当地走访发现,眼下,很多村里都有一座乡村特色馆。尽管面积不大,装修不华,所列物品也多寻常,但论个性别具匠心,几乎代表和浓缩了当地文化,令人印象深刻,流连忘返。

据了解,作为非遗大县,磐安共有710个项目,其中列入县级以上名录的就有138项。两年多来,当地仅投入了380万元,就先后建成了35座乡村特色馆。如今,这些馆如同一颗颗明珠,点亮了藏在深闺人未知的非遗文化,也点亮了一个个山里乡村的美丽经济。

一馆一特色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这是每逢春节、元宵之时的磐安城乡一景,言说的正是五彩斑斓的宫灯。双峰乡盛产竹子,这里被誉为“竹宫灯之乡”。20多年前,当时,双峰宫灯厂做了两盏8米高的大红宫灯,挂到了天安门城楼上,磐安宫灯由此名扬天下。

实际上,发轫于北宋年间的磐安宫灯,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一盏外表华丽的宫灯,包含了竹木雕刻、书画剪纸、中国结、流苏等多种元素,造型有八角、六角、四角等,前后需经十几道流程,制作十分复杂。

走进位于双峰乡大皿村的宫灯馆内,只见各色宫灯争奇斗艳,数百种风格各放异彩,令人眼花缭乱。与许多传统非遗项目一样,磐安宫灯也面临着技艺传承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但好在有这样一个馆,为宫灯留住了时间和舞台。让人欣慰的是,这几年,随着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升,县里不少宫灯企业逐渐走出困境,产品亮相各大展会。

大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儒家古文化村落,散落村中的老建筑群间,除了宫灯馆,还有另外5座特色馆:磐安心意馆、美术馆、农耕馆、计量博物馆和小吃馆。以计量博物馆为例,小小两三间房里,从戥秤、铜权,再到游标卡尺、民用三表,百余件器具按时间脉络逐一排列。有生活中常见的,也有闻所未闻的,仿佛打开了新世界。

记者发现,磐安的每个特色馆都有着自己的主题,基本都围绕当地非遗展开,因此既是传承基地,也是展示窗口。磐安炼火是一项具有神秘地域文化色彩的民俗活动,起源于先民对火的崇拜,是古代“祓除”习俗的遗存。如今,在双峰乡东坑村的炼火馆内,通过图文、实物、声光电等,人们可以一览其前世今生。

玉峰村的大鼓文化馆、方山村的婚俗馆、下村村的脸谱馆、黄岩前村的印染馆、民范村的土酒文化馆……尽管由于时间原因,记者未能一一踏足这些馆,但光听名字,就令人心生向往,畅享无穷。

小钱办大事

从土建、布展,再到日常运营,一般来说,单个展览馆的成本就得百十来万。两年多,磐安建了35座乡村特色馆,为何才花了350万元?原来,在建设过程中,磐安倡导将特色馆纳入到农村文化礼堂中,一来场地有保障,二则有专人打理,还能让文化礼堂更具内涵。

仁川镇方山村是磐安人口最多的村庄之一,过去也是出了名的集体经济薄弱村。起初,方山村本有个文化礼堂,但空间小、楼层高,导致无法得到有效利用。两年前,村里决定将礼堂迁至大会堂,再利用原有的校舍建乡村特色馆。作为文化礼堂的管理员,杨玉良领下了这个任务。

为了节约成本,村里不找设计单位、不找广告公司。展陈摆件哪里来?村干部带头捐出古家具、老农具,很多百姓见状后,也纷纷搬出了压箱底的宝贝;劳力谁出?自己能干的自己干,全都是志愿劳动,男的干重活,妇女做细活。仅用了6万块钱,两个月后,婚俗馆和农耕馆便呱呱落地。

现如今,作为村干部的杨玉良更忙了。不仅要处理村庄事务,平日里还得组织文化活动,而最让他得意的事情是,节假日里游客多了,担任义务讲解员。讲村里的红色故事,讲千工床的制作工艺,讲犁、耙、锄的不同用处,一天下来,口干舌燥,却依然激情澎湃。

因为有人,很多特色馆能大门常开,生气满满。尖山镇的尖山社区有个乡愁记忆馆,房子是供销社的,之前闲置了20多年,一度濒临倒塌。现在,经过修缮后,摇身一变成了当地农家乐、民宿业态的最佳拍档,很多人专门来此寻找乡愁。

59岁的周东尧便是乡愁记忆馆的“馆长”,介绍起展品,同样感染力十足。一盏灯,从古代照明说到煤油灯、桐油灯;一件衣服,从扎花机开讲,一路介绍弹花机、纺车、纺絮小叶车……移步至一架八卦算盘案,更是里里外外道了个遍。

据了解,这个馆虽然改建成本不低,但大多由小城镇建设项目资金“买单”,几百件展品则由当地的收藏爱好者张小宝提供,周东尧原本就负责村里的文化活动,也无需多少工资支出,因此基本没花多少钱,便办得有声有色。

人气“聚宝盆”

方前镇爱做戏、喜看戏,方圆百里那是出了名,不仅戏迷多,戏骨也多。几年前,全省十大城市戏曲演唱联赛落地于此,方前“戏迷小镇”的名头更加声名远播。这不,近几年里,方前村、下村、茶潭村相继建起了戏曲、器乐、脸谱、戏服展示馆,人气更旺了。

过去,说起展览,人们总习惯于城市的美术馆、大剧院,如今,在磐安旮旯角的山村里,举办“文艺汇演”蔚然成风。自从“戏迷小镇”走红后,圈内戏粉们常闻风而动,方前也由此成了大伙的大本营。听戏曲、观戏服、品小吃,这是很多人驾车远行的动力。

书法原是读书人的活计,但玉山镇林宅村,一批农民也开始握起毛笔,令人刮目相看。这与当地文脉密不可分,林宅自古崇文兴武,素有雅好书法、悬挂书画之传统。时至今日,村里尚有数十名村民在务农之余,潜心砚田,乐此不疲。

两年前,林宅村书画馆正式开门迎客。如今,村里的书画社队伍愈发庞大,而且年年举办书画赛,引得不少人来此切磋技艺、交流心得。今天,乡村旅游竞争日益激烈,林宅反倒找到了差异化优势,牢牢锁定书画界,不仅站稳脚跟,还拥有一席之地。

记者发现,每个特色馆就如同一座文化地标,让尽管生态出众却并不独一无二的乡村,找到了各自的拿手好戏,尤其在聚集人气上颇有章法,继而衍生出的则是一条条美丽经济的特色道路。

在双溪乡傅宅村,樱花文化馆让大家领略樱花的大千世界;在玉山古茶场所在的马塘村,茶文化博物馆诉说着千年产茶史;在新渥镇宅口村,中药材特色馆尽显“江南药乡”的神奇;在盘峰乡榉溪村儒学馆,处处透露着儒家的巧思与内涵……因为与产业命运与共,有了特色馆,“文化软实力”变身“经济硬指标”,越来越多的绿水青山正变成金山银山。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整个磐安县的乡村旅游人数达到223万人,实现总收入2亿元。尽管未能有数据可以验证30多座乡村特色馆为当地旅游经济带来的直接效应,但每逢节假日,通过各个馆内驻足的人群,足以发现在“两山”转化中乡村特色馆的文化力量。

作者:朱海洋

来源: 农民日报

玉峰在名字有怎样的故事2

一斗泉距“天桥”不远的半山崖,有一口斗形的水泉。多少年来,泉水用而不枯,满而不溢。为什么会这样呢? 相传老早老早以前,绵山缺水,很少有草木。

​一天,玉清元始天尊云游到这里,看到这种情况动了悲悯之心。于是用手中的拂尘蘸了东海的水洒到绵山,顿时使这里变得山清水秀,绿树成荫。但水总有干枯的时候,怎样才能使绵山水不枯竭,山色常青?只见他又把拂尘上留下的几点四下里洒去,口中念了声“变”,那水点便变成了一个个水泉。

​这“一斗泉”就是其中的一点。另外几点洒在云峰寺成了“龙池”、“一锅泉”,洒在五龙躔成了“龙泉”,洒在铁瓦寺成了“虎泉”,洒在李姑岩成了“玉峰井”,从而形成了绵山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奇观。后来,有三只野龟常来这里糟踏水源,天尊一怒之下用手指把它们定在这里,这便又有了“三龟石”的传说。

玉峰在名字有怎样的故事3

在湖南省西南部的永州,有一座因“和”而美的历史名山——阳明山。

这座流传着大禹治水、二龙戏珠、雾仙封山、妙竹歇马建庵、七祖肉身不朽等历史传说的神秘古山,有一座焕发浪漫色彩的山盟石。这座山盟石,矗立在被誉为“天下第一杜鹃红”的十万亩野生杜鹃花海里,相传上面印刻的“日月为盟山为证,石烂花枯情不移”为三国时大将蒋珩与阳明山美少女杜鹃所留,观音菩萨曾多次把他们投放凡间让其相爱相守,因此相爱之人在此盟誓则情如坚石牢不可破。2006年,首届中国·阳明山“和”文化旅游节在这里成功举办,199对新婚和金婚、银婚夫妇共同为爱情盟誓。2007年,山盟石和天涯海角的海誓石结盟,“山盟海誓”得以遥相呼应。此后,“情人之和”的浪漫盟约,让阳明山“和”的故事开始迈出“深闺”,广为人知。

早在中华文明起源之初的尧舜禹和以后的老孔孟就已开始对“和”进行论述,周敦颐、王阳明等历史名家也曾进行过研究。随着历史演进,“和”从最早的造字本义,即声音的调和、味道的调和,发展为药物的调和、政治的调和、人际的调和、思想的调和、万物的调和,最终上升到无所不在的“和”,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灵魂,也成为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思想之一。阳明山,秉承着天人合一的自然禀赋,在舜德遗风和潇湘文明的滋养里,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积淀成就了源远流长的“和”文化。

春之阳明。摄影/郑艳君

这里的“和”源于天地自然

这里,是天地之和的灵山福地。漫步在“万岭绕重重,阳明第一峰”的峰尖上,云海在腰间缭绕、雾气在脚底飞腾,身心就像歇息在云端。在这里,天地如此之近,吸一口清润绵薄的朝露,待日光如利剑划破茫茫雾霭喷薄而出,眺十万亩野生杜鹃花海姹紫嫣红,赏怪石嶙峋玉峰成群无边无际,观大黄江源瀑布群如银河跌落珠花四溅,览高山平湖樱花盛放纷飞,闻林海竹乡珍禽异兽喃喃低语,品万寿古井千年凛齿芳颊之泉醴……天地之和的美景幻境让人叹为观止,终未辜负“观音慧眼识阳明,玉帝天灯照翠峦”的钟情厚爱。

相传,永州之野原是一片海域,有青、黄二龙嬉戏导致水灾连连,大禹治水擒拿了它们本要打杀,因认罪态度好而“和”为贵。后来,观音菩萨甚爱此山,就招来云雾仙子将此山云封雾罩起来。地仙郑一郎、郑二郎兄弟路过这里几次闯不进去,就烧香三叩九拜天地,玉皇大帝就让观音菩萨撤去了云封雾罩,又下令每天的太阳必须最早照耀此山,于是“山顶五更先见日”,从此,人们就把这座古、奇、灵、秀的巍峨大山叫做“阳明山”。其名即为和美之意,“阳”是“丘”与“日”之组合,为天地之和;“明”是“日”与“月”之组合,为阴阳之和。

阳明山,就这样因“和”而生,因“和”而美,此后“和”的故事不断延续发展。

夏之阳明。阳明山管理局供图

这里的“和”因佛而安世净心

东汉时期,追求“因缘和合”的佛教在阳明山开始兴起。“因缘和合”指的是世界万物皆为因缘而起的和合共生关系,侧重的是身心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即“心净则佛土净”。至此,阳明山的“和”文化开始从天地自然之“和”上升发展到人与人、身与心之“和”。

千百年来,阳明山佛教文化长盛不衰,历史鼎盛时期曾有大小寺庵108座,吸引着无数虔诚的善男信女前来顶礼膜拜,被叹为“名山千古仰,活佛万家朝”。据《阳明山志》记载及《灵山福地》一书介绍,宋时有“十八真人”烧丹炼汞,锻造出了一口“响彻千里”的大铜钟,名曰“南屏晚钟”,忽一日飞入零陵古城;明朝妙竹公主因不愿随流而逃婚,来阳明山歇马建庵,后“白日飞升”入仙;明(朝)嘉靖年间,新田县东山郑秀峰矢志出家,16岁寻幽选胜来到阳明山上,修持戒律,志行清苦,默传六祖宗旨,坐化成佛后真灵不泯,身体不朽,遂被尊崇曰“七祖”,改阳明山寺为万寿寺,从此“千秋真骨,一点灵台,绿水明心,青山见性”。

在这里,人们可以与自然、与历史、与心灵对话,尽情感悟“和”文化的真谛:内心因和而快乐,家庭因和而兴旺,社会因和而安宁,国家因和而强盛,世界因和而美好。

秋之阳明。摄影/郑艳君

这里的“和”让万物和睦共生

阳明山是一座万物和谐之山。漫山遍野皆木竹茂密,花草、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8%,是一个天然的动植物宝库。其中有成片上万亩的南方红豆杉、华东黄杉、原始次生林群落,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166800个/立方厘米;林间野生动植物繁多,不乏珍禽异兽,溪流纵横,淙淙流水犹如弹奏的美妙琴弦,素享“竹乡林海”“生态画卷”的美誉。山腰的浩渺竹海,传说是“八仙”来此游玩时铁拐李赶的一群羊变成的,那韩湘子的玉笛又让这里的竹筷通气,成为天下一绝。那片连绵几山几岭、面积十万亩的野生杜鹃花海,演绎着百花仙女和杜鹃童子的爱情故事……

民国《湖南地里志要》记载阳明山“僻在边陲,汉瑶杂处。元(朝)以前,瑶民尚多于汉民”。阳明山都是祖居人家,至今在阳明山麓的永连公路旁边,还保留着大量明清古建筑群落,包括古民居、城隍庙等。整个古建筑群按“五行”排列,由五大院落22栋古民居房屋组成,具有风水好、环境美、规模大、文物全、布局巧、气势雄、建筑精、学堂多八大特色。

1949年以后,阳明山的瑶汉同胞开始了新的美好生活。他们笃定相识是缘分、久居是家门,彼此和睦共处,传承下来“入门即为客”“道不拾遗”的古朴民风。上世纪80年代,著名企业家郭加迪曾在阳明山做竹片生意,有一年连续下了一个冬天的雪,郭加迪被困山上无法下山,村民将他接到家里好酒好菜招待了一个多月。30多年后,郭加迪对此仍念念不忘,2015年,郭加迪再次来到阳明山看望曾好心招待他的村民。“当年逢困承关照,今日登门叙旧宜”,一时传为佳话。

一方山水一方风情。这里,天地阴阳契合,山因水更绿,水因山更幽,人因山水更美,世间万物皆和谐共生矣。

冬之阳明。摄影/郑艳君

这里因“和”而行天下

从2006年开始,阳明山分别以“和谐社会与和美家庭”“世界因和而美”“海峡两岸情,和美一家亲”等为主题,成功举办了11届“和”文化旅游节,成为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有名的以“和”为主题连续举办节庆的地方。每年4月底,当十万亩野生杜鹃花海姹紫嫣红开遍山野,就会迎来一年一度的“和”文化旅游节,上万名游客在这里或览山雄秀、或叹花遮空、或眺雾澎湃、或赏水神绝、或惊林似海、或沐星如雨……天与地如此亲近、今和古如此相容、人与自然如此协调,“和”的气息让一切变得美好而幸福。

阳明山还建有世界上唯一的“和”字展馆。目前已征集到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知名外交官沙祖康、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毛致用及体育、文学、艺术等各界名人雅士题写的“和”字1万多个。

目前,阳明山正在谋划创建中华万“和”大鼎、万“和”碑林、“和”文化博物馆、世界“和”文化杰出人物雕塑及万和湖等,致力打造独一无二的中华“和”文化主题公园,将“和”文化、“和”故事进行深入挖掘和开发,推动阳明山成为最大的中华“和”文化宝库,充分释放并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和体验阳明山天地之和、天人之和、山水之和、人文之和以及情人之和的独特韵致!

(作者唐俊 系双牌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