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营口有故事的老房子

2022-10-30 02:21 作者:渤海辍耕录 围观:

营口故事汇丨退休老教师去女儿家养老,最终被扫地出门,谁之过?,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渤海辍耕录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营口有故事的老房子1

在2022年的当下,我们社会距离“深度老龄化”状态已经很近了。为此,养老问题是很多人关注的话题。而今天,本小编就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养老的故事。

1、25÷0=?

贾老太太(化名)和她的丈夫都乡村小学教师,现已从教师岗位上退了下来,赋闲在家。她和她的老伴没有儿子,他们仅有的女儿敏儿(化名),大学毕业后,直接在大连市里安了家,嫁给了一个商人,家里的条件不错,有房有车。

按说,大连离营口地界不算太远,甚至从辖区来说,从营口地界出发,只要越过浮渡河,就是大连的地界。营口、大连可谓近在咫尺,只要驾上私家小车,走上高速,一个多钟头的时间就可以回来。可是,不管老两口如何思念女儿,过惯了城市生活的敏儿,就是不愿意回到农村娘家一趟。

贾老太太夫妇虽然家在农村,但除了自家屋前的庭院外,再也没有一寸土地可供他们老夫妻支配——因为尽管他们是农民出身,但现在却有着非农户口,自然也就没有土地了。

说起贾老太太夫妇的情况,不由自主让人想起时代的烙印。

贾老太太和她的老伴虽然都是教师,但当初都没曾受过高等教育——在他们尚需受教育的岁月,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贾老太太小学没毕业,老伴初中也没有上完,就分别被他们的父母强迫辍学,参加了农村的劳动生产,为自家创造劳动价值了。后来有一天,村里小学缺少了教师,教员难求——城里的人不会到农村来,农村人书读的也少,矬子里拔大个,这对当年的青年男女,成了村小学的民办老师了。贾老太太——那时应称之位小贾,因书读的少,勉强对付着教小学一二年。

当然说到这,可能很多人感觉不可思议,甚至不相信。其实,如果不相信的,不妨去农村打听一下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他们肯定知道,在五六十年前,农村学校的教师,学历普遍不高,小学毕业以后当小学老师,算是很常见的。

甚至2005年,我听一个来自盖州十字街镇,在鲅鱼圈打工的农村妇女也说:他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的班主任,其实小学五年级就不读了——注意,那时候已经是2005年了。

其实这种现象并非单独现象。比如北大才女刘媛媛,生于1990年,有一次她在视频里也说,她初中那会儿英语老师,其实也没受过高等教育,甚至字母D的发音都读错。但由于欠发达地区教学资源稀缺,所以,只能找这样的人当教师。小编反推,认为刘媛媛读初中的时候,大约是在2003年——2005年区间。

话说,由于小贾书读的少,在她身上竟然闹出了个笑话,一时间成了当时教师界茶余饭后的笑话了。事情是这样的——乡里(那时应该称呼为“人民公社”)从县里调来了一个社长(相当于现在的乡长、镇长之类的职务),他想了解一下辖区内的小学教员文化水准,便命人出了几道题,把这些农民里拔出来的教员召集在一起,搞了个统考。其中有道数学题:25乘以0等于多少?25除以0等于多少?

相信在当下,小学三年级左右的孩子都能说出答案。但是,那个年代的教师,未必说得出大概。小贾就是典型。

小贾原本没读完小学,再加上当初学习的不够扎实,对这个题目感觉陌生,似乎觉得没有接触过。但小贾不愿意将不会的题目给空着,便展开了发挥——25乘以0,就是25个0,自然答案应该是是25。25除以0,就是25个东西被0个人分掉,谁也没分到,结果还应该是25。于是在答案上写下了数字25。

社长看到了这份试卷,啼笑皆非、哭笑不得。不过,那时候的管理也很务实。他清楚,如果教师水平不再提高,长此以往,必将误人子弟。于是社长发出指示,将这类教师送到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进修。

其实大家如果仔细查访,会发现,即便是90年代,很多教师依旧是中专学历,而后通过进修,拿到的函授大专、函授本科学历。

2、时来运转

在那个特殊年代,贾老太太夫妇虽然是教师,但并没人会高看他们一眼。他们的骨子里不仅流淌着农民的血液,而且,他们根本拿不到国定工资——他们依旧和种地的农民一样,拿着生产队里的工分。

当然,工分这个词,可能很多人感到陌生,不过无妨,有兴趣的,不妨问自家老人,就知道啥叫工分了。

至于一年下来能有多少收入,完全取决于他们所在的生产队的分值。分值高,则一年下来折和的工钱就会高一些;反之,则回少一些。因此,同在一所学校教书,所处的生产队不同,年终能够折和的工钱就不一样了。同工同酬,对于不同生产队的教员,是无法办到的。而且,在学校放寒暑假期间,这类民办教师,依然要受生产队长领导,参加农业生产。因为,那时的他们,依然还是人民公社的社员。

时过境迁,后来有一天,教育得到了重视,小学没毕业的民办教员一夜之间都转了正,他们不仅拿到了高额薪酬,而且被冠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光荣称号了。

当然,小学文化当教师,那都是老黄历——翻篇了。而今,教育普及了,大学生遍地开花,马路上随便拉过一个年轻人,就是大学生,弄不准,还能拉出几个博士来。再也不可以说小学老师没文化了,否则,将是对小学教师的侮辱了——现在想当个小学老师也是很难的,恐怕没有硕士学位,都进不了门槛了——毕竟,硕士研究生泛滥的时代,本科生的竞争力真心不高。甚至在2022年,本科生去北上深杭,约等于没上过学。

现在,贾老太太这类特殊时代的老教师都已到了退休年龄了,从教师岗位上退了下来了。

贾老太太和她的丈夫都退休了,分别领取到了国家给予的大几千的退休工资了。

3、突发奇想

按说,贾老太太夫妇每月的收入不少,也该住进楼房享受一下城市的生活了,然而,老两口子并没有这样做——他们原本出生于农民家庭,身体里依旧流淌的是农村人节衣缩食的血液,错钱是从来不敢花的。反季节的蔬菜水果,贾老太太就算自己再想吃,也绝对不去碰。相反,女儿敏儿每次回来,家中能够带走的东西,只要孩子喜欢,贾老太太都会毫不吝啬地让她随便拿,走时她还往女儿衣服口袋里塞些钞票——尽管女儿极力解释自己现在日子过得不错,手头不缺钱花。

贾老太太夫妇年老了。身边没了个亲人,感到寂寞得很。老两口子终日无事可干,虽然有花不了的退休金,但是他们却感到无聊的很,甚至,就连左邻右舍家中因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在他们这对老夫妻眼里,那都是一种享受。

他们突然间思念起女儿来了。

敏儿大学毕业后,被大连一家事业单位聘用了。原本,贾老太太认为,敏儿有了那么高的学历,定会找个走仕途的女婿,衣锦还乡。谁曾想,女儿竟然给自己带回了了一个自由职业者——开化妆品店的小老板。为此,贾老太太曾与女儿大吵一架,发下了狠话,今生今世,永不蹬女儿的家门。

“老头子,咱跟女儿说说,搬到他们一起生活算了。”老太太向老伴提了见意。

“算了吧。孩子有自己的生活,咱就别去打扰他们了。再说,忘记你当初说的狠话吗?你脸皮怎那么厚,还想到女儿家去养老?”老伴不赞成贾老太太的提议:“女儿是你生的,可是女婿终究还是外人。你整天唠唠叨叨的,谁能受的了?”

“看我老了,烦我是不是?咱老两口子一个月退休工资那么多,花都花不了。女婿不喜欢咱们这个人,还能不喜欢咱们的钱吗?”

贾老太太一再坚持,老伴扭不过她,也就不和她拔犟了,由她去作了。

贾老太太联系了一下女儿敏儿。敏儿在电话里犹豫了一下,让她等消息——毕竟,这是个大事,一个女人就算在家里再强势,也不可以一手遮天。

女婿小龙(化名)也是个通情达理的人,他很爱敏儿,爱屋及乌,他没有提出反对意见。敏儿一见老公没有反对,便趁热打铁,立刻给自己父母了个喜讯。

贾老太太得到了女儿的回音,高兴得彻夜难眠。她觉得,从此之后,将永远脱离这片散发着农家腥臭的泥土了。大连,那可是座美丽的城市,自己和老伴的余生将在那里度过……

记得某部电影里,陈道明饰演的角色有句台词:中国人不能失去山东,如同西方人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其实对辽宁人,尤其是辽东地区的百姓来说,大连,就是他们心中的耶路撒冷。甚至虽然省内排名,鞍山仅次于大连,但是,在多数辽宁人眼里,鞍山要比大连差太多,压根不是一个档次的。

4、向幸福出发

贾老太太和她的老伴变卖了所有的家产,带着存款的,将要乘着动车,向着幸福出发了。

贾老太太夫妇买了通往大连的动车。尽管高铁已通车多年,但贾老太太从来没有坐过动车,因为多少年来她一直没有过远行。但是,就算真的需要出门坐车,她也不会去坐动车的,因为动车的票价很贵,她绝对不会去无辜浪费钞票的,尽管如此自己并不缺钱。

然而,今天不同,她就要去过城市的生活了,从今之后,自己将脱胎换骨,将不再是一份钱需要掰成两半花的农村人了。

贾老太太夫妇随着拥挤的人流,进入了站台候车。

动车在站台徐徐地停下了。

贾老太太第一次乘坐动车,她对什么都感到新鲜。她惊喜地发现,动车的驾驶员的操作技术竟然会这么高超,他竟能将动车的每节车厢的门准确无误的对准站台上对应的候车序号。

此时的贾老太太的心情特别好,无论她看到了什么,都感到那么和谐,那么令人愉悦。

动车开得就是那么快,透过车窗,贾老太太还没观光够车外的风景,列车就已经到达了美丽的大连了。

贾老太太随着拥挤的人流走出了站台,她一下子蒙圈了——原本列车是从北至南而行,出了站台,理应车站门口对应的是西方,然而从此时的太阳方位看,并非如此。他分辨不出东西南北了。

原本,他们约定好了,由女儿到车站迎接二老,可是,此时却不见女儿的踪影。她们哪里知道,女儿敏儿吃的是公家饭,现在临时有事,走不开了。

贾老太太夫妇久等不见女儿踪影,有些着急了。

突然,一辆小车由远而近开了,在他们跟前停了下来,车门打开瞬间,贾老太太惊喜地险些叫了起来——是敏儿的老公,自己的女婿。

“怎么样?咱们还是受欢迎的。你看,女婿亲自来接咱们了。”老太太与老伴小声嘀咕着。

贾老太太夫妇美滋滋地上了女婿小龙的小车。

小龙原本是卖花妆品的,通过几年的艰辛打拼,买卖越做越大,现在已是几家连锁店的大老板了,现在家中最不缺的就是钱。

年轻人虚荣心强,最为擅长的就是攀比了,就算没有钱,贷款也要买辆车。

当然,女婿小龙是有实力的,他花了不菲的资金,买了这辆豪车。当然,不懂车的人从外表是看不出豪车与普通低廉小车的区别的。有道是:“货卖行家”。有钱人要的就是个气势。

女婿带着贾老太太夫妇进入了市里繁华地带的某高档小区。这里环境优雅,管理非同一般。

5、冲突的萌芽

贾老太太夫妇住进了女婿的小区,内心的自豪一下子提升了起来,俨然自己是这高档小区的老居民了。

“这里就是我们的归宿了。”贾老太太感到异常欣慰,“从今之后,咱就是大连人了,今后的余生就要在这里度过了。”

进了女婿的家门,两位老人他们感到诧异了:女婿在这座寸土寸金的大城市里,竟然会有这么大 住宅——客厅有两个,卫生间也是两个。老两口推开了女婿的住宅里的每个房间,他们到处看了个遍,发现这套住宅里,有浴室,有书房,还有健身房。

“这面积该有一百多平米吧。”贾老太太在想,这得花多少钱才能买下呢。

“买这么大的房子,说不定贷了多少款呢。年轻人过日子就是不靠谱。”突然间,老太太又感到悲哀了。

女婿小龙把原本自己和老婆敏儿住的房里通风和光照好的房间腾给了岳父岳母,自己和老婆搬到了以往闲置的一间卧室里了。

两位老人心安理得地住下了。因为他们知道,现在的家庭里,都是女人说的算,女人的父母就是太上皇,在女婿家里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男人的父母,就是老奴才,只能付出,别想回报。

贾老太太在家里强势惯了,向来说一不二,这大半辈子过去了,老两口子虽然也是磕磕碰碰,吵吵闹闹,但最后胜利着依然是这个老女人。现在,住进女儿家了,老太太仍然想给这个家当家做主,依然想发号施令。

“小龙啊,我发现你一会家,就像个客人似的,什么也不干。怎么,我女儿小敏是你花钱雇来的佣人吗?你就不能帮衬她一下,做做家务。”老太太看见女儿在打扫房间,而女婿却在客厅的沙发上摆弄手机,开始为女儿争取地位了。

“不用,不用你,你该干什么干什么吧。”女婿小龙被丈母娘一阵抢白,丢下了手机,想去帮老婆敏儿,结果被敏儿拒绝了。

小龙从未干过家务,一时不知从何下手。习惯了干家务的敏儿一见老公出现在自己的面前,深为母亲的参与感到不自在,转话对母亲说,“这点活我自己就干了,你别跟着瞎操心。”

也许,贾老太太在家强势惯了,管人管上瘾了,只要女婿在家,她有事没事都要教训女婿一番。

女婿生活在大城市里,有良好的家教,当着老太太的面,从未顶撞过她,有气只是埋在心里,夜深人静的时候,和他的老婆唠叨几句。

“姥姥,你家没有房子吗?怎么住在我们家里不走了?”小外孙子仰着细嫩小脸,向着正在唠唠叨叨的外婆,提出了质问。

“这是我女儿家,也就是我的家呀,姥姥不走了。”老太太和声细语的好小外孙捞着。

“可是,这也是我和爸爸的家呀,我和爸爸都不喜欢你们。”

外孙子的一席话,令贾老太太不淡定了。她想摸摸女婿的底细,想知道他对自己的态度。

这天晚上,贾老太太吃完饭后,回到自己的房间,早早地关掉了灯光,佯装已经入睡了。过了一段时间,她捏手捏脚地走出卧室,来到女儿女婿的房间门前,搞起来听墙根的乡下人的勾当来。

“把你爸***送走吧,我真的受不了了,再这样下去,我回发疯的。”是女婿的声音。

“可是,他们老两口子已经把房子卖了,你让他们去哪里住?你大人有大量,别和老人一般见识。”女儿敏儿柔声柔气,似乎在哀求她的老公。

贾老太太在房门外听不下去了,她立刻暴跳起来:“这家也有我女儿的份儿,你凭什么往外赶我?告诉你小龙,这个家我是住定了,你别想撵我们走。”贾老太太隔着房门,和女婿接上了话茬。

“好了,妈,你别生气。是我不对,我不是人,想住你就住吧。从今以后,你再也不会听到这句话了。”女婿小龙对着门外的丈母娘回着话,贾老太太“哼”了一句,回屋睡觉去了,她觉得自己胜利了,自己从今之后,就将获得这个家的霸主地位了。

这一觉,老太太睡得很是踏实,很是香甜。

然而,敏儿睡不着了。她从男人的话里听出了话外音,内心不安起来了。

次日清晨,小龙早早起了床,他没有在家里用早餐,就出门去了。

这天晚上,小龙也没有回家。

“喂,你在哪里?怎么没回家?”敏儿的老公小龙没有夜不归宿的时候,今天却突然没有回家,敏儿预感有事要发生了。

“有你父母在,这个家我不会回去的。看在夫妻一场的份上,给你容段时间,你尽快去找套房子搬出去,和你的父母生活吧。”敏儿的丈夫小龙回了电话。

6、扫地出门

敏儿被吓坏了。

敏儿知道,老公身边并不缺女人,至于他在外面有没有女人,自己是无从得知,但是敏儿知道,老公是爱自己的,结婚这么多年年来,老公不仅从未打骂过自己,而且,从来没有夜不归宿的时候。然而,今天却是个例外,而且又说出了如此绝情的话。

敏儿觉得,老公绝不是戏言。因为,自己母亲的终日无事生非,放在谁身上,都无法接受。

敏儿知道,自己一旦离开了小龙,立刻就会有女孩顶替自己的位置。

“不能让幸福就这么失去了。”权衡利弊,敏儿做了个决定,不能让父母再在这个家里住了。

“爸妈,你们可怜可怜女儿吧。回去吧。不然的话,女儿的家就散了。”

“我和你爸就想和你们生活在一起,我们都有退休金,也吃着你们的”,贾老太太不想离开这个家,“这张卡里有十万元,你拿着,你跟小龙说说,我们家里的房子都卖掉了,回不去了。”说着话,贾老太太从贴身的衣兜了掏出了张银行卡,递给了女儿。

敏儿没有伸手去接。

“妈妈,你们老两口子不就是喜欢住楼吗?”女儿说着找来一张银行卡,塞到母亲手1里,“我这张卡里有十几万,你拿着回鲅鱼圈买套楼房吧,钱不够我再给你拿。鲅鱼圈环境也不错,比这里差不了多少。我真的离不开这个家。你女婿这些店的收入,一年也有几十万,我没法离开他。”女儿说着留下了眼泪:“妈妈,你就可怜可怜你的女儿吧,女儿不孝了。”

“你就是不孝。”老太太心里骂道,“养你十年小,难养几天老。难怪人人都想养个儿子,女孩终究还是外姓人。”

贾老太太真的不愿意离开这个家呀。

……

敏儿给贾老太太他们的买了返程车票。

离开大连的前一天晚上,老太太很是伤心,竟然一夜没能好睡,清早起床时,突然来了困意,她此时真想好好补个回头觉。

“妈,该起床了,吃饭晚了就赶不上火车了。”女儿喊她起来吃饭了。

……

北行的列车上,老太太非常郁闷,一路上绷着个脸,似乎车上有谁招惹她似的,她看谁都不顺眼,好想和谁吵上一架。

然而,现在是和谐社会,提倡的是尊老爱幼,况且,出门在外,没人愿意寻求不开心的事,因此,贾老太太找不到发泄的对象。

“鲅鱼圈站就要到了,有下车的旅客做好下车的准备。”列车的广播喇叭报站了。

贾老太太老两口子整理了一下自己的物品,在列车停下的几分钟里,随着拥挤的人流,走下了列车。

贾老太太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她所讨厌的乡下农村了。

不过,现在这里已没有任何属于他们固定资产了。

“咱俩会不会成为乡亲们的笑柄?”贾老太太不敢想象。因为,农村人嚼舌头说闲话的人不少。

贾老太太回到了村里,在原本是自家的房屋前后转了一圈,怅然的离开了。所幸的是,农村人地里的活儿很忙,没有人留意到他们的出现。

老两口子离开了他们所熟悉的土地,走出村庄,去了城里,找了一家小旅馆住了下来。

“老头子,农村回不去了,咱们在城里买套楼吧。”贾老太太向老伴提议道。

……

7、结语

我们的社会在最近几十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变化之剧烈,要比过去几万年都大。社会的变化也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主张。就像本文贾老太太和女儿夫妇的冲突,其实就是两代人的冲突。而化解冲突最好的办法,当然不是单边的退让,而是互相分隔开,这样才能让双方舒心。

营口有故事的老房子2

原标题:姑嫂守城郭 燕丹洒热血 秀才怀家国(引题)

此地何名?听我故事(主题)

辽宁日报记者 赵雪 张颖

有人说东北奇葩地名多,但如果你刨根问底,就会发现,每个“奇葩”都有来历。

古老的故事与悠久的文化相伴,秀丽的山川与神奇的传说共生。辽宁大地,历史悠久,山川秀丽,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生长出独特的文化,也让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传说有着独特的气质。而这些美丽的传说、有趣的故事,许多已融入了地名之中。无论是“不敦毛头”“闹得海”的不明就里,还是“姑嫂城”“太子岛”的神秘,抑或是“德兴”“尚文”的优雅、“新民”“新农”的时代感,都展示出了世代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无穷智慧和美好愿望。

每个市的奇葩地名都不少,我们选择了几个地区的有趣地名,讲讲它们背后的故事,也以此启发大家都来找找自己家乡的神奇地名。

从德兴到尚文

西丰地名真文雅

西丰是个好地方,钟灵毓秀,物阜民丰。

西丰地名别具韵味,老人们都说西丰地名是全国最好听的。说起这些儒雅的地名,当地人的自豪感溢于言表。光是带“德”字的地名就有15个,顺德、德贤、德胜、德业、天德、德丰、德隆、德兴……带“文”字的村子有5个,文华村、会文村、文安村、文兴村、尚文村。

西丰在清代时一直是皇家围场,称为西围场,还有个别名叫掏鹿。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因为关内连年歉收,为了筹措经费,清政府开禁了皇家围场,招户垦荒。短短几年开禁,落户于此的农户就达到了十多万人。于是在1902年建县,因原称为西围场,粮食连年丰收,故名西丰。

建县后的西丰,迎来了更多垦荒者,也有了商户和文化人。比如今天的德兴满族乡和下辖的天德村,命名都源自当地的手工业作坊。德兴的名字,来源于1912年,庄河人刘万国来此开了一间杂货铺名为德兴泰。天德村的名字,来源于同一时期一个许姓人在此地开的一个名为天德泉的烧锅。

1938年是西丰地名由俗变雅的时间节点。那一年西丰县处于日伪统治时期,为切断当地百姓与抗联三师的联系,日伪当局实施野蛮的“归屯并户”政策,并且要求并村后重新起名。据当地老人介绍,当年全县1083个村屯名,改了340多个。这一野蛮的政策,令百姓苦不堪言,但同时也给了当地一些文人借重起地名进行文化抗日的机会,他们把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词语都用在了地名上,以此让乡亲们不忘传统,不忘自己的根。

今天的德丰村,当年因为当地沟短被称为半截沟,1938年并村时定名为德丰,取德行丰厚之意。乾德村原称举人村,因为在清末时有位来此开荒的张允中后来考中了举人,1938年并村时改名为乾德,取德满乾坤之意。德榆村,1938年并村时因村边有棵大榆树而得名德榆。

文华村,因为在清末时常有人来打猎,当地人叫打围,因此把这里俗称为“快当围”。1938年并村时,因这里读书人多,于是得名文华。会文村,因清末有孙姓人来此开荒并定居,称孙家窝棚,1938年并村时由教师王子云、范汉玉为小学命名为会文小学,取以文会友之意,校名也因此成了村名。

和厚村因地理位置靠近沟子称岔沟门,1938年并村时定名和厚,取和气厚道之意。祥和村,原称大泉眼,1938年并村时,以村长张国祥的“祥”字,再加“和”字得名。

每一个村名都寄托着一段乡愁,寻根溯源的过程就是在体味当地人勤劳朴实的民风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智慧。

从增产到进步

沈北新区地名很高能

跟西丰县有些相似,沈阳市沈北新区的地名也经历了一个由俗变雅的过程,这些新地名充分体现出时代感。

联合村。此地初成村落时,由于地势西高东低,状似偏脸子,故得名偏脸子村。1954年与邻近的四家子村合并,改名为联合村。

新农村。清初有李姓、齐姓两家在此占地开荒,形成村落后,取名李齐堡子,后演变为李七堡子。1951年改名为新农村。

新民村。原名灰土岗子,清初有关、卜、鄂、何、赵5户人家在此落户,因村南有一灰土岗子而得名。1952年改名为新民村。

新华村。曾称牤牛屯,清朝顺治年间(1644年—1661年),有4户人家到此开荒种地,因蒲河流经此地,每逢雨季,河水猛涨,俗称牤牛水,形成村落后,故取名牤牛屯。1952年改名为新华村。

进步村。相传清代有一姓王的指挥官在此领兵打仗阵亡,形成村落后,得名王指挥屯。1952年改名为进步村。

增产村。原名官公台村,清代修建双楼子时,有个负责的管姓官员定居此地,又因村西南有烽火台,形成村落后,得名管公台,后演变为官公台。1952年改名为增产村。

合心村。原名王风沟,以最早定居者的名字命名。1966年与另一小村合并后重新命名为合心村。

从一数到九营口全都有

从一数到九,在营口新老地名里全都有。

“一溜穷”是个老地名,位于今天的营口市渔市街道,原是条不到1000米的南北窄条街。百余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野。当时此地附近在修沟营铁路,又有美国人开设的美孚火油公司,从此热闹起来,先后有十余户人家从南到北依次在这里安家。他们都很穷困,因此人们称此地为“一溜穷”。后来,街上的居民增多了,就得有个正式的地名了,先后叫过大义街、兴隆街。今天的“一溜穷”已经富裕起来了,但当地老人还是习惯叫“一溜穷”。

营口地名中带“二”字的共有8个。像西市区的二道沟村、盖州市的二道河村等,不过大家熟悉的还是一个老地名——二本町,其遗址位于今天的胜利街道。1905年,日本人在此辟租借地,卖假药、设赌场、收买赃物、窝藏盗贼,无恶不作。地名今天当然已经不存在了,可在老营口人脑海里还是挥之不去的屈辱记忆。

营口有3个带“三家子”的地名,三家子社区位于鲅鱼圈区,大石桥市和老边区各有1个三家子村。历史最悠久的是老边区的三家子村,已经有两三百年历史。这里最早的住户是高、詹、郭3家,后来又有山东王家搬到这里居住,三家子变成了四家子,但因为三家子已经叫开,也就没必要改名了。

营口市有四台子村和四道沟村两个带“四”的地名。其中四道沟村是渔港,1959年这里建起简易渔港,素有“太平湾”之称。

五大门位于营口市站前区,作为历史地名被营口人时常提起。五大门是在清末民初得名,实为居民住宅区,是营口富户李文辉修建的房屋。5个大门一字排列,间隔5个大门垛,五大门因此得名。1946年,营口发生霍乱疫情,五大门的许多居民被夺去生命,人们便纷纷搬至异地。新中国成立后,五大门被拆除,但名字保留下来。

六道河村位于盖州市南部,这里最有名的是杨运烈士墓,其位置在六道河村北观宝山的南坡上。

七一村位于大石桥市黄土岭镇,原名大锉草峪村,是革命烈士吕庆余牺牲前生活战斗过的地方,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村庄。营口解放后,当地政府用党的生日为这个村起名为“七一大队”,后改为“七一村”。

八家子村位于鲅鱼圈区红旗镇,其实在营口市西市区还有个西八家子。西八家子原称永宁村,因这8户人家地处埠内西部,所以人们就称此地为“西八家子”。

九垄地镇位于盖州市西南部。相传明末曾有一条死龙掉到村北石桥子上,后来人们用柴火熏,龙乘烟气升天,得名“救死龙地”,后来传来传去就叫成了“九十垄地”,最后更名为“九垄地”。

从朱卯到姑嫂

弓长岭区有传说

一弯太子河水穿城而过,孕育出辽阳山环水润的旖旎风光。两千多年的历史让辽阳的地名显得那么有文化,而那些有文化的地名背后一定蕴含着许多传奇和故事。

坐落在弓长岭区姑嫂城村北面小山上的姑嫂城,地名就颇有渊源。实际姑嫂城是两座城,在弓长岭区新安村西北参将峪山上还有座城,被称为嫂子城,另一座是小姑子的城。两座城建于何时尚待考证,关于这两座城的传说有好几种,一种说法是:很久以前,姑嫂二人为了防御敌人分别建筑城池,在建筑中,嫂子因身怀六甲,建得慢,城没有建完,敌军来了,嫂子战死,死后变一只小鸟,天天到小姑子的城头“咕、咕、咕”地叫,表达对小姑子的关心与期待。另一种说法是:明朝败将杨镐的残部从抚顺方向败走,途经这里进行掠夺,有姑嫂二人为了保护乡亲,到哨台上参加战斗,不幸战死,乡亲把她们埋在哨台下,为了年年能来祭拜,将原村名“朱卯”改为“姑嫂城”。

弓长岭地名的由来也有一段美丽的传说。这里原名大砬山。传说很久以前,大砬山的每一个山头夜里都发出金光。有一天,一个老汉夜里看见从大砬山里跑出来一匹金马,天亮后,他将此事告诉了村里的人。大砬山里有宝的事就此传开,村民们开始在山上挖宝,后来挖出了铁矿石,开始冶铁制造农具,搞种植、修道路、建房屋,村子从此富裕起来,许多外地人都迁到这里生活。

后来,这方宝地被北方一个部落知道了,他们来到弓长岭掠夺宝藏。由于来敌太多,当地居民节节败退。突然间,从山中杀出一员武将,骑着匹金马与来敌大战。胜利后,勇士骑马又回到大砬山中,由于来去匆匆,山门没有关好,留下座似弯弓的山峰,后来人们就称它为弓长岭,而大砬山的名字,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从衍水到沙坨子

辽阳文圣典故多

“坨”本意是指成块或成堆的东西,地名叫坨的地方,是指在河中或在河湾里的高地,叫坨的地方附近必然有河。坨可能自然形成,也可能由人工建筑形成。带“坨”字的村子,在辽宁地名中以辽阳市为最多,共有8个带“坨”字的村子,包括灯塔市的河坨子村、黄腊坨村,辽阳县的杏树坨、相家坨、南坨子、黄坨子、乔坨子、刘坨子。

而在辽阳历史上,还有一处“坨子”更有故事,那就是文圣区东京陵街道的太子岛村,原名就叫沙坨子村。这儿之所以有名,与人们熟悉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有关。

荆轲刺秦失败后,激起了秦王对燕国的疯狂报复。秦国大兵压境,燕军不敌,燕王喜和太子丹退守襄平城(今辽阳)。燕王喜为保住王位和性命,杀太子丹,以此向秦国求和。后世为了纪念燕太子丹,将当地原名衍水的河改名为太子河,一直叫到今天。

而太子丹当年到底身死何处呢?史料记载,“丹匿衍水中”。辽宁的众多考古和文化学者论证推演了太子丹的逃亡路线,最终认为太子丹最后的藏身地就在古襄平城东太子河中的一座沙岛上,也就是辽阳沙坨子村。

一个有力的证据是,在沙坨子村周边地区,不断发现当年秦军攻燕的历史证物。1985年,沙坨子村西出土一件战国兵器青铜戈,人们立刻将史料中的“衍水”与现实中的“沙坨子”联想到一起。1986年,著名考古学家冯永谦在《辽宁古长城》一书中推论,“衍水中”就是“沙坨子”。2003年,历史学家叶红刚著说,《东周列国志》小说中描写的燕太子丹退保辽东时所处的“桃花岛”,很可能也是指这个“沙坨子”。

2008年,辽阳市政府将“沙坨子村”改名为“太子岛村”。

从野马到闹海

阜新地名很生猛

在阜新市,也有许多极具特色的奇葩地名。

因为蒙古族居民较多,很多听上去很奇怪的地名都与蒙古语有关系。在阜新市太平区红树街道一带有个老地名叫“不敦毛头”,来自蒙古语。据说在清朝光绪年间,土默特左翼旗开禁招垦,汉族人大批涌入,遂在太平地区陆续形成一些村落。因村中有黄姓大户,于是村落就叫黄家窝铺;后为祈求太平,遂取名太平庄,并于光绪七年(1881年),在太平庄东头修建道观衍庆宫。不久,衍庆宫附近也形成村落,但并无村名。

有一年,土默特左翼旗蒙古王爷带领随从路过衍庆宫,见道观东侧有棵高十余丈、粗十余尺的大树,非常喜欢,便问随从此地何名。随从答不出,抬头看见大树,灵机一动,顺口答道:“不敦毛头!”其蒙古语意思是粗大的树。后来又因种种传说改称“勿拉毛头”,意思是“红色的树”。

后来,红树街道成立时,也就沿用了“红树”二字。

在彰武县西北部,有一个地名叫闹得海,同样来自蒙古语,意思是肘弯形的河流,得名原因是因为柳河在那里拐了个弯。在彰武县,还有一个大冷乡,这个“大冷”并非因为当地太冷,而是蒙古语“土岗子”的意思,在大冷村北就有一道土岗子。

同样是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还有一个村子叫作野马套海村,听上去似乎是一个蕴藏了无限力量的地方,但其实这是蒙古语“桑树湾子”的意思。

营口有故事的老房子3

卧 凤 坡

作者 宗海丽

在营口南部的三市交界处,有一个不大的村子,叫卧凤坡,这里曾流传着这样一个令人深省的故事。

那是乾隆年间,从山东莱阳县登州府过来讨荒的老哥仨,他们带着妻儿老小,挑着担子一路要饭到了卧凤坡的山沟口,都再也走不动了,就找了个背风的地方住下来,生火做饭,准备第二天早上再赶路。

当时正是傍晚,一轮夕阳像一个金红色的大绒球,慢慢坠向西山。突然,一阵悦耳的鸟鸣声响起,从头顶上飞过一只火翅金鳞的大凤凰,在百鸟的簇拥下,落在山坡一棵高大的梧桐树上,卧凤坡上空祥云朵朵,让人看了宛如到了仙境里。

老哥仨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三个人不谋而合地说:“这里是凤凰落脚的百福之地,咱就在这儿安家算了。”

说干就干,第二天一大早,哥三个挑的挑、抬的抬,在沟里平整了一块土地,盖了几间茅草房,安顿了下来,算是有了个闯棍子的地方,这地界儿土肥水美,种啥长啥,连自家养的牲口都比沟外人家的牲口长得快。

后来这沟里又相继搬来了张、王、李、赵七杂八姓的十几户人家,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男耕女织的安静日子。

这一年,沟里又搬来了姓梦的哥三个,哥仨都是手艺人,老大是个木匠,会打屋造宅,做各种家俱。老二是个商人,精打细算,会做买卖。老三是个烧木炭的,割起树来心简直比炭还黑。

这哥仨一到卧凤坡,这沟里的树木可就遭了殃。老大上山坡上走一圈儿,砍倒了那么多的大树,他是能盖房子的盖房子,能打家俱的打家俱,听说梧桐树是树中王,盖房用它做脊檩子避邪,他就带领老二、老三到山坡上锯倒了那棵梧桐树。左一锛子又一斧子砍得是四面见线,抬回家去了。

村里的人们见老大手巧,打造的家俱既美观又耐用,就三个一帮、五个一伙地上山割木材,让老大给做家俱。不几年工夫,沟里所有的人家都盖成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老二是个木材商,他锯倒山上的树,到省城销售,不几年就发了家。老三呢,家里日子过的比火炭还红,因为他烧的炭卖了好价钱。

从此以后,村里的几十户人家个个变成了贪婪的魔鬼,他们上山见什么树砍什么树,粗的做檩子、做柁,细的做铁锹把、锄头杠,再细一点的做镰刀把。人们又一家家养活了一群群的牛羊,不几年工夫,山上就被砍了个精光,变成了不毛之地。人们又开始刨去树根子,种了一大片一大片的庄稼,一家家的日子都过得红红火火的。

这一年初春的一个傍晚,那只火翅金鳞的大凤凰又带着百鸟回到了卧凤坡,它在卧凤坡的上空盘旋了一圈又一圈,始终没找到当年那棵梧桐树,它凄厉地鸣叫了几声,十分伤心地飞走了。一群乌鸦见山沟里的人家扔了些死鸡、死狗在那山坡上,就哇哇喊叫着留了下来,从此,卧凤坡就再也没有人看到那凤凰的影子。

这一年夏天,卧凤坡下了场百年不见的大雨,雨从阴历六月十五一直下到六月二十,山坡上没有树木,山洪引发了泥石流,全沟里几十户人家被水冲得只剩下十几户人家,人和牲口也被洪水冲走了不少。山沟里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块,连道都没法走了。剩下的十几户人家见沟里实在呆不下去了,只好一家家搬到别处居住了。从此,那曾经招来凤凰和百鸟的卧凤坡,只剩下一个美丽的传说了。

如果您对营口的历史文化感兴趣或是手中有相关资料,欢迎您投稿到营口市史志办编辑的《营口春秋》期刊,与我们共同讲述营口的历史故事!

邮箱:yingkouchunqiu@163.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