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强国复兴有我的故事

2022-10-26 23:34 作者:健康中国 围观:

【强国复兴有我·我的这十年】王新华:白袍戎装 玫瑰铿锵,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健康中国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强国复兴有我的故事1

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总护士长王新华,三十多来一直工作在护理一线,带领团队践行“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病人”的服务宗旨,用心用情服务好每一位患者。


王新华,女,汉族,中共党员,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总护士长,副主任护师,从事传染病护理及管理工作31年。曾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医生、南丁格尔奖章、全军爱军精武标兵等荣誉称号,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

扎根护理一线

播撒天使之爱

当护士要细致,当传染病医院的护士更要一丝不苟。我们中心收治着60种感染性疾病、40种法定传染病患者,护士每天都要完成大量的技能操作和生活护理工作,稍不注意就有被感染的风险,但所有护理人员都尽心竭力、兢兢业业地守护着每一位患者。


王新华在妇产科查房时了解产妇和新生儿情况。


在妇产科工作期间,记得有一位乙肝女患者,由于害怕传染下一代,结婚多年不敢要孩子,婚姻也亮起红灯。我知道后,特意请来一位已经生育了健康宝宝的“乙肝妈妈”与她交流,消除她的顾虑。


一年后,这名患者顺利产下一个7斤重的健康宝宝。出院时,她特地抱着孩子来跟我道别:“要不是您,我们这个家早就散了!得了病,我是不幸的,但遇上您,我又是幸运的。”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在为患者真心付出的同时,我也收获了孕产妇心中“知心姐姐”的美称。

勇做卫勤尖兵

展飒爽英姿

作为身着军装的白衣天使,不仅承载着医者救死扶伤的天职与使命,更肩负着军人保家卫国的责任与担当。


2013年8月,我被确诊为宫颈癌。手术后3个月,我随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远赴菲律宾,执行强台风灾后医疗救助行动。


在到达的当天夜里,我们就争分夺秒接诊了第一批伤病员,一直忙到凌晨。那时我因术后身体虚弱,出现晕船症状,只要一吃东西,不到几分钟就全部吐出来,到了晚上根本睡不着觉,只能靠安眠药昏昏沉沉地睡上一会儿。尽管如此,我依然咬牙坚持,和队友们一起搬装备、抬伤员、开展巡诊,累活重活一样不落下。在和平方舟上,大家只知道我是一名传染病护理专家,却没人知道我是术后患者。


2013年,王新华在菲律宾救援中为受灾儿童消毒。


2014年,“埃博拉”病毒肆虐非洲,防控形势严峻。为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我所在的单位紧急受命,代表国家赴塞拉利昂执行抗击埃博拉疫情任务。我第一个递交了请战书,成为首批医疗队员。


临出发前我爱人说:“咱俩合个影吧。”3个月后我回来时,爱人指着照片问我:“你知道我为什么要跟你拍这张合影吗?”我问为什么?他说:“你这一去,我不知道还能不能见到你,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跟你拍合影……”


那年的国庆节,我们在驻地举行了简单而神圣的升旗仪式,当国歌唱响、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刻,所有队员都眼含热泪。远在异国他乡的我们,对祖国的那份眷恋和热爱是那么强烈,同时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感到无比自豪。


就在这一天,医疗队正式接诊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患者。当两辆救护车拉着7名患者飞驰而来,我立刻冲上前去,扶起了蜷缩在车门边的患者,佩戴口罩、测量体温、安排床位……一番紧张忙碌后,密不透气的防护服里已满是汗水。


2014年,王新华在抗击“埃博拉”时,为塞方工作人员穿戴防护用品。


爱,不分种族,没有国界。就在我和往常一样查房时,发现36岁的女患者艾玛瘫倒在病床边,呕吐物和排泄物喷溅了一地,我毫不犹豫地把她搀扶到床上,一丝不苟地按流程消毒、清理现场。


由于家人死于埃博拉病毒,悲痛绝望的艾玛拒绝接受治疗。我告诉自己,不能放弃任何一个生命。每次查房前,我和同事们总会捎上写有“加油!你是最棒的!”“我们和你在一起!”的祝福卡片,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艾玛终于康复了,出院时她眼含泪花说:“感谢中国军人给予我第二次生命!”


对我而言,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再次踏上战场。当我加入中心感染病医学部时,深感肩上的责任和使命重大。我带领着团队历经检验,在专业技术、护理服务、科研学术上都有长足进步和提升,我们始终奋战在一线,为抗击疫情不懈努力。


一袭白衣、一身戎装;一种使命、一份担当。我将不忘初心使命,争做卫勤战线尖兵,续写军中天使风采。

致读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先的初心使命和以生命为重的价值追求,在奋斗中见证了时代前进、国家发展、行业进步的美好画卷。


我们开设“强国复兴有我·医者十年”专栏,讲述十年来卫生健康行业先进典型们的奋斗故事和心路历程,与您一起感悟他们的爱党之情、报国之心、为民之志,奏响“强国复兴有我”的时代强音。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

作者:王新华

编辑:杨明昊

强国复兴有我的故事2

来源:【健康中国】

我是一名中医妇科大夫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距离我迈进中医之门,一转眼已过去70多年。如今我虽至耄耋之年,依旧感觉身体健康、精神矍铄,仍愿继续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生逢盛世迎机遇

对于我的父辈、师长时期的中医人,在某种意义上说行医更多是一种谋生手段,那个年代中医事业发展举步维艰。即便是这样,前辈们依然孜孜以求,推动中医药事业不断前行。而我这一辈人,幸运许多,因为我生逢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时期。

1950年,“私立北平中医研究所”考取中医师资格20人与老师合影,前排右2为柴嵩岩。

回想陈慎吾先生指导我苦读中医经典、我随师伺诊的一幕幕;回想新中国建立后不久,在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背景下,我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全国首届中医学习西医本科班”,师从吴阶平、严仁英等名师学习的场景;回想初入职业生涯,遇刘奉五、王志敏、赵松泉、李鼎铭、郗霈龄等名医,与他们共事、受其影响的桩桩件件往事,我感慨良多……

虽然数十年过去了,可这些场景、事件仍历历在目,深深地烙在我的记忆中。时代变迁,日新月异,党和国家多年来对中医药事业持续不断、强而有力的支持与投入,使中医药事业蒸蒸日上,而我们在事业中成长,与国家的发展同步。我常感恩于我所处的这个时代,因为我自知,离开了这样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个人如沧海一粟,难有作为。

坚守杏林育希望

妇幼健康是一个充满爱和希望的事业,于是,我选择了中医妇科,从1957年毕业至今,一直从事临床一线工作。我的杏林生涯,也经历了苦苦求学、实践历练、精意覃思、质疑辨惑的各个阶段……但苦中有乐,乐此不疲。

一位妇科疾病患者,往往有许多心酸和无奈。我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接诊过一位孕妇,那已经是她第五次怀孕,前4个孩子都因为先天畸形夭折了。全家带着她到处求诊,医生都建议她终止妊娠。看着她期盼的眼神,我理解她的痛苦,只要有一线希望,我都愿尽我所能去帮助她。通过翻看大量医学典籍,向前辈请教,我最终确定了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平安生下了健康的女儿。看到那个壮实的小女婴,我心里充满了喜悦和对中医药学疗效的自信。

最近几年,我将对于妇科疑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机、治法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凝聚而成经验方,带领学生开始一项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

在我不经意迈进中医学这扇大门时,我并不曾去设想,多年之后我的事业要达到什么高度,我能取得怎样的成就。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我找到了方向,慢慢地在学术上也开始有自己的心得,不断追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医学境界。

甘当岐黄引路人

在我的晚年,特别是近十年来,我获得了很多荣誉——国医大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我并不讳言我取得的成绩。治病救人是我之己任,社会认可是我之荣幸。为了我热爱的事业,为了救治更多的病人,我愿做一只头雁,带领年轻后生在中医学事业的天空,飞得远些、再远些。

柴嵩岩向学生传授临床经验。

我秉承先辈们的高尚医德,体会、领悟了他们的经验理论,也积累了自己对特定疾病的规律认知,有了治疗和调理疾病的个人见解。我把点滴体会汇集起来撰写成书,率一众徒弟编撰出了集70余年岐黄之路对中医妇科学之感悟的系列丛书《柴嵩岩中医妇科临床经验丛书》。

“传承”这件事时不我待。我要带好学生,带好我的团队。最近几年,我重点在带“80”后、“90”后的学生,教学术、育品德,尽我之所能,毫无保留地将所有积累传给更多弟子,让他们尽快成长。我希望我的学生和我的团队能同我一起践行“知行合一,道术兼修”,在医术和学术上双精进,留下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会继续以绵薄之力为中医药事业添砖加瓦。

作者简介

柴嵩岩,女,汉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在中医妇科领域耕耘70余年,兼收大家之长,积累丰富实践经验,编写多部论著。曾荣获国医大师、首都国医名师、“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2019年4月月度人物等称号。

致读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先的初心使命和以生命为重的价值追求,在奋斗中见证了时代前进、国家发展、行业进步的美好画卷。

我们开设“强国复兴有我·我的这十年”专栏,讲述十年来卫生健康行业先进典型们的奋斗故事和心路历程,与您一起感悟他们的爱党之情、报国之心、为民之志,奏响“强国复兴有我”的时代强音。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

作者:柴嵩岩

编辑:杨明昊

本文来自【健康中国】,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强国复兴有我的故事3

来源:【健康中国】

朱兴国在朱巴参加无偿献血。

自从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起,我就清楚自己肩上担负的职责与使命,回想过往20余年的从医经历,有苦有乐、有喜有泪,平凡而充实。特别是近十年来,作为援外医疗参与者,我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一次次任务,在异国他乡延续中国医生的故事,送去中国医者的温度。

2016年,我成为第五批援南苏丹中国医疗队的一员及兼职队长。刚组队时,我的心情非常复杂,既感到迷茫,怀疑自己能否胜任祖国交给我的重任,也暗自担忧,身处战火纷飞的异国他乡,能否平安归来。出发前,在完成援外医疗工作的系统培训后,我的信心逐渐增强,坚定了我努力完成使命的决心。

刚到南苏丹时,我内心充溢着兴奋、惊讶、不安。在那里开展工作,必须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用输液皮条和盐水瓶做胸腔闭式引流抢救胸腔出血患者;用手电筒代替无影灯照明做手术;用导尿管和注射器代替吸引器处理呼吸道分泌物……时隔多年,这些画面依然历历在目。就是在这样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下,我和队员们顶着巨大压力尽全力救治每一名患者。

朱兴国在指导当地医生进行手术。

2017年6月1日中午,一名舌断裂患儿在医院无人接诊,我在驻地吃饭时接到医院的求助电话,于是,我这名普外科医生当起了口腔科医生,最终成功为患儿进行了舌断裂清创修补术。6月底,一位患者患了腮腺肿瘤,闻讯找到了我。我为患者进行了仔细检查,发现腮腺肿瘤较大质硬,手术难度非常大,且属于口腔科疾病。普外科专业的我其实可以委婉拒绝,但想到或许我是他最后的希望,作为一名医生,我不忍让患者失望。我顶着巨大的压力做出决定:做,还要做好!于是,我查资料、找视频、求助国内口腔科医生,经过精心准备和充分预案,我完成了这台高难度的跨学科手术,用技术赢得了当地同行的信服和患者的肯定。

朱兴国在为患者做腮腺肿瘤切除术。

南苏丹连年战乱,用血紧张。当地人由于营养不良,贫血的发病率高,加之对无偿献血了解的少,献血积极性不高,血库屡屡告急。于是我带头,参加无偿献血活动。中国医疗队的精湛技术和无私奉献得到了当地患者和同行的认可,很快,我们就和当地患者、医护人员打成一片。虽然我们的肤色不同、文化不同,但治病救人的理念是相通的,当大家携手成功救治患者后,喜悦与自豪之情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一次援外,一生深情。虽然我的援外任务结束了,但我们的援外医疗工作一直在延续。当看到《医道无界》《为了人民的健康》等纪录片中出现中国医疗队员工作的身影时,我感到无比自豪。我经常翻看前方同事的朋友圈,看着那些熟悉的画面,自己仿佛又回到了那片热土。还有我们的医疗队《队刊》,虽然创办时条件十分艰难,但凝聚着援外队员心血的“孩子”如今已满5岁,一字一句记录着我们援外岁月的点滴,也将我们与南苏丹人民的友好故事续写下去。

生逢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奋斗在一个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国家,何其幸哉!有机会参与援外工作,亦是幸事!援外的经历也成为我人生中难忘的回忆,我自发成为了一名编外的宣传员,走到哪里只要有机会就宣传国家的援外政策和我经历的援外故事,每一次宣讲,都让我再一次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和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为我继续走好从医路注入了更多力量。

作者简介

朱兴国,男,汉族,中共党员,医学硕士,主任医师,合肥市第八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从事普外科工作26年,2016年参加第五批援南苏丹中国医疗队,担任队长兼支部书记。曾获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2019年4月月度人物、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

致读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先的初心使命和以生命为重的价值追求,在奋斗中见证了时代前进、国家发展、行业进步的美好画卷。

我们开设“强国复兴有我·我的这十年”专栏,讲述十年来卫生健康行业先进典型们的奋斗故事和心路历程,与您一起感悟他们的爱党之情、报国之心、为民之志,奏响“强国复兴有我”的时代强音。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

作者:朱兴国

编辑:杨明昊

本文来自【健康中国】,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