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姓罗的有什么故事

2022-10-26 23:29 作者:楚天视野 围观:

老鄂城王义文故事汇:罗口的来历,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楚天视野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姓罗的有什么故事1

王义文整理


“罗口”的具体位置在鄂州市小南门外明塘路农工商大楼与明堂市场之间,这里原本是洋澜湖的一个湖汊子,从小南门进出县城的行人必须由此过。

  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姓罗的后生,在湖畔开荒种地、打鱼摸虾,与母亲相依为命。

  一日,他见往来两岸的行人常因呼唤渡船而焦急等待时,便想出一个有效的办法:在两岸边的柳树上各置一面铜锣,行人如要摆渡,只要一敲铜锣,他便立马驾船过来,并免费接送。这种任劳任怨、乐于助人的善行义举,受到了十里八乡往来行人的一致赞扬,也深深感动了湖畔柳树下一个修炼了几百年的螺蛳精。

  看到罗姓后生孝顺母亲,每天早出晚归,听到柳树上响彻湖面的铜锣声,螺蛳精倾慕不已、春心萌动,再也按捺不住,不想继续修炼了。

  一天傍晚,她变身一名美丽的妙龄少女,来到渡口敲锣求渡。上船后她哭哭啼啼,几次欲跳湖轻生,幸亏罗姓后生眼疾手快,将其救下。

  问及轻生原委,她说由于父母贪财,逼其嫁给一个老残财主,因决意不从,故逃婚至此,现在举目无亲、无家可归,只有一死了之。罗姓后生听罢,顿生怜悯之心,将其带回茅舍与母亲一起好言相劝,暂留栖身。这一留就是三个月,两个年轻人也留出了感情。

  老母亲顺势而为就汤下面,趁机做主给他俩操办了婚事。

  谁知螺蛳精思凡在民间与人成婚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洋澜湖的水族之中。水族们的总管鳖妖(甲鱼)盛怒之下,立即下令乌鱼怪带领虾兵蟹将前去捉拿问罪。

  面对即将降临的杀身之祸,为了勇敢追求幸福美满的新生活,早有预感的螺蛳精向婆婆、丈夫表明真实身份,决定舍弃百年功夫,带领一家人逃离湖畔,远走高飞,搬到水族们无法管控的山区。临行之前,为能继续方便往来的行人,他们卖掉了自己的茅舍和渔船,加上平时的积蓄,在渡口处修了一座连接两岸的青石拱桥,同时也留下了母子和夫妻俩对故乡的眷念。

  气急败坏的鳖妖、乌鱼怪因迟来了一步,扑个空,便殃及无辜大开杀戒,见到螺蛳就咬,碰到螺蛳就撕。所以直到现在,螺蛳们只有躲在泥巴里不敢面世。罗姓后生一家远走高飞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孝母亲、摆渡船、置铜锣、修石桥、救少女、结良缘”的善行义举,便将当年的渡口冠以罗姓,称之为“罗口渡”,渡口改修石桥之后,这里就简称“罗口”,一直沿用至今。


本文作者王义文,现年78岁,湖北省三国文化研究会会员、鄂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鄂州市吴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鄂州市地名学会,鄂州市楹联学会会员等多家文艺社团成员。王义文长期从事地域文化、民间民俗文化,人文历史文化研究。2021年获得鄂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王义文"民间文艺守望者"荣誉称号,先后参与编辑《洋澜湖志》、《鄂城区地名志》、《吴山楚水话鄂城》、《鄂州市图书馆志》、《鄂州市姓氏文化专刊》等书刊。作品先后荣获鄂州市方言永久存档、鄂州市抗战七十周年征文活动一等奖。其作品收录于《三国文化研究论文集》、《观音阁》、《西山寻梅》、《八屋塆》、《精彩鄂州》、《鄂州市地名典故》、《鄂州市地名故事》、《导游鄂州》等书刊。

姓罗的有什么故事2

在我国,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独特的字辈。而在郧阳城区东菜园,罗姓和冯姓的族人却共用一个字辈,这在十堰地区并不多见。百年来,当地的罗姓和冯姓信奉着“罗冯不分家”的习俗,两个姓氏的人和睦相处,亲如一家人。

几度搬迁,“罗冯不分家”习俗不改

“爷,我们好几年没见了,您还认识我吗?”近日,在郧阳区城关镇菜园社区东菜园7组,40多岁的冯玉见到80岁的罗金义,恭敬地上前打招呼。“我们虽然不同姓,但是我们两个姓氏的字辈是一样的,按照字辈,我喊他爷。”冯玉说,自打出生起,家里的长辈就经常说起“罗冯不分家”的习俗,遇到罗姓的人,都要按照字辈排一下。不过,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一习俗,他并不清楚。

罗金义从小在冯家院长大。他介绍,冯家院是东菜园的一个小地名,而现在的东菜园则经历过几次搬迁。如今的郧阳区城关镇菜园社区,在2005年前叫做菜园村。菜园这个名字历史悠久,因当地盛产蔬菜粮食作物而得名。菜园村又分为东菜园和西菜园,棒槌河穿村而过。最早的时候,冯家院位于如今的棒槌河大桥以南,靠近汉江一侧。“因为这个地方姓冯的人较多,因此叫做冯家院。”罗金义说,至于冯姓是何时开始居住在冯家院的,现在已无法考证。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修建丹江口大坝,当地居民根据政府部门“往后靠,往高处靠”的号召,迁址到了现在的东菜园7组位置。

年轻时,罗金义曾担任过菜园小队的会计,他对当地的情况很熟悉。在罗金义的记忆里,冯家院不仅有冯姓,还有罗姓居住。“冯姓来得早,罗姓是后来才来的。”他介绍,这两个姓氏的族人们很和睦,都听长辈们说过“罗冯不分家”的习俗。即使经历过搬迁,有的人搬到了外地,但大家都一直记得这一习俗。而令人们惊奇的是,这两个姓氏的族人们用着相同的字辈,这在十堰并不多见。

“罗冯不分家”源自清朝末年

说起“罗冯不分家”的习俗,罗金义说,这一习俗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当年,在冯家院,冯姓家族中有一家人,男主人正值青春年华却不幸去世,留下一双幼子与年轻遗孀相依为命。“两个儿子都不到一米高,女人一个人带两个孩子,日子过得很苦。”罗金义说,当地人见这家人实在可怜,就向女主人介绍了桂花乡(今谭家湾镇)圩坪村罗家坡的一个罗姓小伙子。后来,罗姓小伙入赘到了冯家院,与女主人结婚后,又生了一个儿子。“之前的两个儿子姓冯,分别叫做‘冯大腻’‘冯二腻’,因为前面有两个哥哥,后来生的儿子没有当家做主的想法,人们就叫他‘罗三不管’。”罗金义介绍,因为三个孩子不同姓,为了让儿子们和睦相处,这家人约定“罗冯不分家”,并从3个儿子开始,按照“如连金山玉,桂仁高升台……”的顺序定下了20个辈谱。“罗三不管”为“如”字辈,他后来生了4个儿子。儿子们又开枝散叶,罗姓人口也就越来越多。“现在已经延续到‘仁’字辈了,人口也超过百人了。”罗金义说。

当初,约定“罗冯不分家”,本是希望兄弟3人和睦相处,不忘根本。受这个习俗的影响,不仅是冯大腻和冯二腻的后人,当地其他的冯姓后人们也遵守着“罗冯不分家”的习俗,和罗姓族人和睦相处。大家共用一个字辈,按照从“如”字辈算起,“罗冯不分家”的习俗已经在当地延续了上百年。“现在村里很多人都搬到城市里了,大家平时虽然联系不多,但是在心里都是记得习俗的。罗姓和冯姓族人都特别亲近,平时遇到了,都会按照字辈排大小。”冯玉说。

说起“罗冯不分家”的习俗,罗金义说,这一习俗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当年,在冯家院,冯姓家族中有一家人,男主人正值青春年华却不幸去世,留下一双幼子与年轻遗孀相依为命。“两个儿子都不到一米高,女人一个人带两个孩子,日子过得很苦。”罗金义说,当地人见这家人实在可怜,就向女主人介绍了桂花乡(今谭家湾镇)圩坪村罗家坡的一个罗姓小伙子。后来,罗姓小伙入赘到了冯家院,与女主人结婚后,又生了一个儿子。“之前的两个儿子姓冯,分别叫做‘冯大腻’‘冯二腻’,因为前面有两个哥哥,后来生的儿子没有当家做主的想法,人们就叫他‘罗三不管’。”罗金义介绍,因为三个孩子不同姓,为了让儿子们和睦相处,这家人约定“罗冯不分家”,并从3个儿子开始,按照“如连金山玉,桂仁高升台……”的顺序定下了20个辈谱。“罗三不管”为“如”字辈,他后来生了4个儿子。儿子们又开枝散叶,罗姓人口也就越来越多。“现在已经延续到‘仁’字辈了,人口也超过百人了。”罗金义说。

当初,约定“罗冯不分家”,本是希望兄弟3人和睦相处,不忘根本。受这个习俗的影响,不仅是冯大腻和冯二腻的后人,当地其他的冯姓后人们也遵守着“罗冯不分家”的习俗,和罗姓族人和睦相处。大家共用一个字辈,按照从“如”字辈算起,“罗冯不分家”的习俗已经在当地延续了上百年。“现在村里很多人都搬到城市里了,大家平时虽然联系不多,但是在心里都是记得习俗的。罗姓和冯姓族人都特别亲近,平时遇到了,都会按照字辈排大小。”冯玉说。(十堰晚报秦楚网全媒体 记者 罗毅 杨天娇 编发:幻影)

姓罗的有什么故事3


一到鄱阳湖西部的北庙湖,就可以看到那风景秀丽的湖畔,有当年天仙造皇宫用的数丈长的盘龙石柱,晒筐样大的凤绕石磉。这在人们中间,流传着“一场天子梦”的故事。 讲起这故事来,还得从远在晚唐时期,余杭一位姓罗名隐的秀才出生前说起。

这天,罗隐爹吃过早饭,出坡耙地。刚到地边,忽然看见一个白发老人倒在路上。他躬下身子,用手在鼻孔间一探,已是声断气绝了。便丢下工夫,走村串舍,四处打听,也问不出这老人是谁。

时间已过大半天了,罗隐爹想,不能让这老人路倒路理,作禽兽之食,应该收殓才是。当下,他回到家里,搞几块木板,钉了一只棺木盒,邀来几个要好的乡邻,收尸埋葬。

收殓好了,打算埋在附近的一座山头上,有个乡邻却说:“把外地人埋在山头上,恐怕惹起乡邻们的责怪。”罗隐爹一听,觉得这话也有道理,就毫不犹豫地用手一指,说: “就埋在我那块小地上吧。”

于是,那块小地里,就堆起了老人的一宗大坟。罗隐爹一到家,就把老人埋在自己地里的事,告诉了罗隐娘。罗隐娘说: “做得好,好心会有好报的!”说来也巧,埋葬老人还不到一年,在一天清晨,罗隐就出生了。罗隐爹娘年过四十,胡想暮想,想来了一个儿子,真是天上跌下个宝贝来,夫妻俩笑得合不拢嘴。

时光易过,罗隐已四岁了。这年,罗隐娘暴病身亡。罗隐爹中年丧妻,眼看幼小的儿子无娘照料,对他的成长多有不利。常言说:“贫不择妻。”于是,他在急忙中,同一个外地逃荒来余杭的妇人成了亲。从此,罗隐有了继母了。

这位继母,养育罗隐,倒还能看成是亲生的一样。可就是性子暴躁,一事不顺,就与人争吵。有一回,为母鸡飞窝生蛋的事,竟同上边叔婆打起架来。此后,上边叔婆在罗隐继母的心中,眼睛里都是刺,眉毛上都是火。这股怨恨,无须细提了。

却说这一年,余杭地方发生瘟疫,人们生命难保。罗隐爹对罗隐十分担心,一天晚间,便和罗隐继母商量,打算逃走他乡,躲躲灾难。继母一听,很是同意,说:“这算盘打得好,一来可保全儿子的平安,二来我同上边叔婆可以生不见面,死不焚香了!”说着,她就动手收拾衣物,准备外 出。

主意一定,第二天,罗隐跟爹娘一道上路了。他们逃呀走呀,不觉来到鄱阳湖的北庙湖畔。这时,天色已经黑将下来,他们在这里呆住了。眼看前无村,后无舍,到哪里去安身呢?不免有些心慌意乱。猛然,眼前不远处的山坡边,现出一小片亮光。罗隐爹娘定了定神,手牵罗隐,就朝那光亮的地方走去。

“嗬!”这里有个人家。屋子里,一位鹤发童颜的老公公坐在灯光下。罗隐爹三人一同进了屋。老公公先开口问:“你们是哪里人?黑夜到此,有什么事呀?” 老公公指着罗隐问:“他是你的儿子吗?叫什么?

罗隐爹答道:“余杭人,想借宿一晚,这是独子,名叫罗隐。”

老公公定神一看,见罗隐相貌不凡,十分英俊,便说: “唔,这小罗隐,是个好孩子!”说着,就招呼他们歇下来。

日子一天天一月月地过去,罗隐爹已是湖上的打鱼人了。他们与老公公这四口之家,日子过得倒蛮称心。这时,罗隐已经六七岁了。一天,他对老公公说:“老公公,送我读书吧!”老公公一听,喜孜收地答道:“好崽,我正有个心思。读书,可要绕过三里多远的湖嘴才有学堂,来去多不方便呀!”罗隐说:“只要能读书,再远我也愿去!”这话,说得老公公大笑起来。

次日,老公公领着罗隐去上学。一到湖嘴边,老公公叫罗隐伏在他的背上,闭着眼睛。哪晓得,眼睛一闭上,就过湖了。此后,罗隐上学,就是这样地来来去去。

罗隐读书,才思敏捷,聪颖过人,加上勤奋好学,不仅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而且对诗、词、歌、赋,也能提笔成文。老公公眼见罗隐年纪才十来岁,才学就这么非凡,便暗自称道:“将来真的能登上高位,做出一番大事来!”

你可知道,那位老公公到底是谁?他对罗隐为什么这般器重?原来他是天上的太白金星所化。前些年,罗隐爹收殓埋葬的老人,就是他。他云游凡间,识出罗隐爹心地善良,返回天庭,禀奏玉帝。玉帝准奏,命紫微金星下凡,投胎罗隐娘,还命太白金星留在凡间,辅助罗隐成为真命天子。因此,太白金星化作老人,设下一幢小屋,等待罗隐一家的到来。

罗隐得到仙人相助,没几年就才华出众。于是,太白金星第二次上天启奏,请求发旨,让罗隐登基。玉帝立刻降旨,命鲁班下界,在鄱阳湖的北庙湖畔,连夜造起一百间官殿,并限定他要在当晚鸡叫五遍返回天庭,不得有误。鲁班遵旨,马上带领徒子徒孙走出南天门,直奔鄱阳湖滨。太自金星仍化作老人,也来到人间。

这天,罗隐继母正在灶边准备煮晚饭,太白金星把罗隐接回了家,就和罗隐爹一同下湖打鱼了。忽然,面前不远处,传来一阵阵錾石劈木的声响。罗隐继母出门一望,只见那辽阔的湖畔,一盏盏明灯冲天高照,灯光下立起了一幢幢高大壮观的屋宇,一回身,就问罗隐:“儿呀,那是在造什么屋?”罗隐答道:“造皇宫。”继母一听,觉到惊奇,又问:“难道这里要出天子吗?”罗隐说:“正是!”“哪位新天子登基?”罗隐拍拍胸脯,说:“我! ” “你,谁说的?”“听公公告诉的!”

这一下,说得继母只觉得天也变了,地也换了,眼前的 一切都是新样子,就用手中正在洗的一把筷子在灶上一拍,说:“儿呀,我做梦都望你成龙。有了那个日子,就先杀上边叔婆!”

哪晓得,这话一出口,灶王爷大发怒气,连夜奏明玉帝:“罗隐万万不可登基!未曾登基,他继母就重重打我十几金棍(指筷子),还要罗隐登基后,先杀上边叔婆。如果让他登上皇位,恐怕天下要大乱!”

玉帝一听,勃然大怒,当下发旨,命太白金星火速召回建造宫殿人马。还得把罗隐一身仙骨换上凡骨,使他无真命天子之份。太白金星得到玉帝旨意, 就命土地公公学做雄鸡,提前大叫起来。 鲁班听到雄鸡报晓,丢下皇宫没有造完,就回天了。

天亮,太白金星转来心想,不能把罗隐的一身仙骨全都换掉,还得要让他显显才华,便灵机一动,顿生一计,暗想保住他一口仙牙。于是,太白金星把这事如实地告诉了罗隐的继母。继母只好要罗隐照着来做。换骨时,嘱时说: “儿呀,你要咬紧牙关,横下心来忍住痛!”就这样,罗隐留下了一副金口银牙。这时,屋子里闪出一道金光,太白金星猛然不见了。罗隐母子见此情景,方知是仙人所化,便望天遥拜。

此后,罗隐定居在鄱阳湖西部东北岸都昌县境的矶山,喜爱畅游鄱阳湖。据说,他那副金口银牙,喝山山变色,喝水水改流,给浩瀚的鄱阳湖增添了秀丽。一次,他游览到鄱阳湖边都昌周溪的张家村,看见那里的蚊子又多又大,便喝道: “蚊子大似鹅,一扇掸过河。”后来,这里果真没有蚊子了。

罗隐活了七十七岁。他去世后, 葬在矶山后湖望仙石边的土墩上,人们称为罗星墩。

摘自《鄱阳湖的传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