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以弱胜强的故事有哪些简介

2022-10-26 23:30 作者:抬杠艺术家伊文 围观:

哪有什么以弱胜强,本质上都是发挥优势之后的以强胜弱,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抬杠艺术家伊文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以弱胜强的故事有哪些简介1



前面我们要讲到了放大努力要借助趋势,寻找差异化。这里继续来讲放大努力的第三步——优势思维,也就发挥你的优势。


上一篇文章讲的创造差异其实本质上也是创造优势的一种,你跟别人不一样,你在这方面就有明显的优势。


不过有时候并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给你创造差异,比如说现在马上要打仗了、你不能说我先去造一个更好的武器再来打,只能用好现在的资源,很多时候机会是不等人的。


关于发挥优势最质朴的一个说法就是“扬长避短”,国内外很多战略家都对这个思维有过详细的阐述。


在孙子兵法中有一个非常核心的思想叫做“先胜而后战”,思考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就是先胜的思维。在你的优势领域自然就更容易取胜,获得领先。


商业分析中常用的SWOT分析模型中,优势劣势也是其中两个重要的维度。


《圣经》中有一个扬长避短以弱胜强故事。


公元前1030年,非利士人入侵以色列,非利士人中有一位名叫歌利亚的武士,身高9英尺,力大无穷,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以色列无人再敢应战。


后来大卫选择出战,不过那个时候他还年少,以色列王扫罗劝阻无效之后,把盔甲给了大卫。


不过大卫选择不用盔甲,一身牧童装扮直奔歌利亚,把石头用机弦射出,击中了歌利亚前额,那一小块盔甲没有覆盖的弱点,歌利亚当场倒地身亡。

以色列王就是大多数人的做法,选择跟进。而大卫则是优势思维,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并且把弱点变得无关紧要了。


有点像游戏里面的战士和射手,射手怎么才能取胜呢?不要让战士近身是关键。


其实没有什么以弱胜强,看上去的以弱胜强,都是放大优势之后的以强胜弱。


比如抗日战争,中国在哪个时候是较弱的一方。日本的优势是武器精良、战斗能力强,劣势是军费支出大、希望速战速决。毛主席根据这个关键点,制定战略,并写下了著名的《论持久战》,所有战术都围绕持久展开,指导中国打赢了看似很难赢的抗日战争。


扬长避短说起来简单,但是日常生活中做起来非常困难。为什么呢?


因为做这件事需要大量、深度的思考。


很多人碰到问题或者竞争的时候,根本想不起来要做分析,直接就开始做,努力应对各种问题,看别人怎么做的,然后盲目跟进,想方设法的去弥补差距。


疲于奔命,效果还不好。


美团王兴有句话说得特别好:“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设定目标,努力应对问题的人看上去很努力,但是其实是偷懒的表现。并不是身体上偷懒,因为他们一直在做事,一直很努力,而是大脑在偷懒。


大脑偷懒,会让你的身体去努力,更可怕的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如果你能够和思考自己的优势,把自己的优势放大,并且让自己的劣势变得不那么重要,那就更容易取得竞争优势。


那怎么解决大脑会偷懒的这个问题呢?有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用清单。


每做一件事之前,你就强制自己思考这三个问题,并且写下答案,就能养成优势思维的习惯。

1、我的优势是什么?

2、我的劣势是什么?

3、怎么做可以让优势更重要,劣势变得不重要?


在扬长避短方面,李叫兽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他做公众号的时候,别人告诉他,要想有很多粉丝就得提高更新速度和数量,写不了那么多文章,可以去找渠道转载,多追一些热点。


这也是大多数做公众号的人的做法。他开始也觉得有道理,不过后来发现不对,不应该这样,需要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


然后他就分析自己的优劣势。优势是擅长分析,能否有很多洞察,劣势是能用于写公众号的时间比较少,而且是自己一个人写。


最后决定每周写一篇深度的营销或者商业领域的分析文章,并没有采用别人那种每天发好几篇文章,追热点的方式。


后来因为他在公众号输出了很多商业和营销领域精彩独到的见解,吸引了很多人关注。最后被百度收购,依靠写公众号成为百度副总裁。


总结一下,在开始做事之前要思考战略,怎么在竞争中把自己的优势放大,同时让劣势变得无关紧要。怎么做呢?花点时间思考上面提到的三个问题。

以弱胜强的故事有哪些简介2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田文生 见习记者 朱彩云 焦敏龙 王羽璋 曲俊燕

196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声名鹊起的“军事天才”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在访问中国时,盛赞毛泽东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可以与世界历史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毛泽东却说:“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

“四渡赤水创造了战争指挥史上的神话和奇迹,” 贵州仁怀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刘一鸣说,3万多红军被40余万兵力四面八方围困, “居然实现突围,这是红军史上的奇观,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经典战例!”

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纠正了此前的错误、改组了领导机构,毛泽东当选政治局常委。

蒋介石调集嫡系部队和各省军阀共150多个团、40余万人,从四面八方向遵义进逼,企图围歼只有3万多人的红军。双方在兵力、装备上对比悬殊。

红军又一次面临存亡关头。为打破蒋介石新的围堵,红军准备从泸洲、宜宾之间北渡长江,到川西北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建立根据地。

中央红军兵分三路,按计划进发。

1月28日,中央红军行进至土城青杠坡时,与追兵川军郭勋祺旅发生了激烈的遭遇战,连总司令朱德、参谋长刘伯承都亲自上前线指挥战斗。

战斗陷入僵局,当天,红军阵亡3000余人,歼敌3000余人,而敌人援军又蜂拥而来,如果继续下去,红军很有可能会全军覆没。

怎么办?撤!

1月28日下午,毛泽东等人在土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果断决定放弃原定渡江计划,迅速撤出战斗。

四渡赤水的大幕,由此拉开。

摆脱强敌,一渡赤水

1935年1月28日当晚至次日凌晨,红军除以少数部队阻击敌军外,主力分三路西渡赤水河,向四川南部推进,随后进至扎西(今云南省威信县),第一次渡过赤水河。

29日,红军来到扎西。

“这一行动,显示了毛泽东善于从不利战局寻找有利因素,化被动为主动的指挥艺术。”刘一鸣说。

避实击虚,二渡赤水

中央红军到扎西后,得到了短暂的休整,并召开会议,决定暂缓北渡长江的计划,对红军进行整编,编后中央红军由30个团缩编为17个团。

此刻,川、滇敌军从南北两侧向扎西逼近,企图将红军消灭在扎西一带。

鉴于敌人已被吸引到扎西,红军决定“回师东进,再渡赤水”,突然掉头东进,杀了个回马枪,转向敌人兵力薄弱的遵义地区。

2月18日至21日,在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红军第二次渡过赤水河,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红军在5天内奇袭娄山关,再占遵义城,歼敌2个师又8个团,俘敌3000多人,缴枪2000多支,取得了长征以来第一个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士气、补充了物资。

声东击西,三渡赤水

遵义大捷后,3月2日,蒋介石从武汉飞抵重庆“督剿”,亲自统领驻川黔的各路军队向遵义鸭溪一带合围,妄图再次围歼红军。

当各路敌军云集而来时,红军决定向遵义以西的鸭溪、枫香坝、长干山一带运动。

由于敌军在遵义战役中受挫,不敢轻易与红军交战,处处躲避,一路退至鲁班场,并在此修建碉堡。

3月15日,红军第一次主动出击,展开了鲁班场战斗,“这是毛泽东拥有军事指挥权与决策权后打的第一仗,也是遵义会议后投入兵力最多的一次战斗。”刘一鸣说。

战斗十分激烈,从10时一直打到20时,敌我双方都有很大的伤亡。虽然红军未能攻占鲁班场、消灭周浑元纵队,但猛烈的进攻挫伤了对方锐气。

红军撤出战斗后,敌人龟缩在鲁班场两天不敢出动,这为红军接下来的三渡赤水赢得了时间、赢得了主动,为实现战略转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3月16日,红军的“工兵王”“地雷王”“爆破王”王耀南带领工兵连,将纤绳和铁丝的一头拴在一颗老黄桷树上,一头打桩固定,中间用船做“桥墩”,铺上租来的门板,在朱砂堡、银滩、山羊坳搭建起了3座浮桥。

通过这些浮桥,3月16日至18日, 红军在茅台第三次渡过赤水河,进入川南,隐藏起来。

“毛泽东从朱砂堡渡河时,在浮桥上遇见了王耀南,于是让身旁的刘伯承‘把刚才的话跟他说’。”刘一鸣介绍说,刘伯承转述了两句话:一是去看二渡时的桥是否还在,如果在,秘密保护并加固;二是如果能把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茅台策划’”。

此次渡江,红军大张旗鼓地行军,作出将要北渡长江的态势,诱敌西进。

“其实红军三渡赤水的目是为了迷惑敌人、调动敌人、取得主动!”刘一鸣说,“如果说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军事生涯的得意之笔,那三渡赤水就是他的点睛之处!”

乘隙而进,四渡赤水

三渡赤水后,红军派出一个团,佯装成主力部队,大摇大摆地向古蔺进发,喊出打过古蔺、占领叙永、北渡长江的口号,佯装即将渡过长江。

这个团在镇龙山与川军遭遇,将其击溃。国民党军3架飞机投弹轰炸时,叶萌庭连长组织战士在树梢架设机关枪,用85发子弹,击落一架敌机。

“这些消息被层层上报给蒋介石”,刘一鸣介绍,蒋介石认为红军将渡过长江,而在长江和赤水河之间的狭窄地带消灭红军是“最佳位置”,于是,将40万军队调向川南。

“毛泽东当机立断,决定再杀回马枪。”他说,红军以一个团伪装成主力继续诱敌西进,而真正的主力却于3月21日晚至22日,以隐蔽、迅速的动作,从二郎滩、太平渡、淋滩、九溪口等渡口,“在各路敌人的间隙中穿过,第四次渡过赤水”。

蒋介石误以为红军又要攻占遵义,于是急飞贵阳督战。

红军却乘虚一路向南急进,顺利渡过乌江,把国民党军大部甩在乌江北岸,兵锋直指贵阳,“红军还去飞机场和贵阳城边打枪,进一步营造会攻打贵阳的假象。”

中计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救驾”。

就这样,红军成功地将滇军调了出来。于是,虚晃一枪,迅速挺进云南, 4月8日,在贵阳龙里突破了敌人的防御线,直逼昆明。

大部队已经被调到贵阳的龙云立马调兵,想保昆明,就削弱了金沙江南岸的防御力量。利用这个机会,5月3日晚,红军先头部队在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的率领下,以一昼夜120华里的速度抢占金沙江姣平渡,为后续部队渡江奠定基础。

5月9日,红军巧渡金沙江。“至此,中央红军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刘一鸣说,四渡赤水,是红军自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扭转了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为实现北进的战略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四渡赤水到北渡金沙江,是长征中最惊心动魄又最精彩的军事行动。”刘一鸣说,中央红军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指挥下,发挥运动战的特长,声东击西,避实就虚,边打边走,不断造成蒋介石的错觉和失误。“毛泽东指挥作战就像下棋,并不是走一步看下一步,而是看接下来的很多步,体现出超凡的雄才大略。”

对此,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曾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下:“毛泽东故伎重演,而蒋介石却像巴甫洛夫训练出来的狗一样,毛泽东要他怎样,他就怎么样。”

以弱胜强的故事有哪些简介3



毛泽东在长征胜利抵达陕北后,发愤读书,恶补马列,哲学、军事、经济、文学,包罗万象,无所不读。他把读书生涯中出现的“危机”,形象地叫做“本领恐慌”

作者 那晓丹

责编 晨微

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号召党内领导干部搞好读书学习时说:“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过去学的本领只有一点的,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渐渐就告罄了。好像一个铺子,本来东西不多,一卖就完,空空如也,再开下去就不成了,再开就一定要进货。”

所谓“进货”,就是读书。

毛泽东读书的最大特点是同现实生活相联系,同中国社会现状相联系,为现实的革命斗争而服务。不是浅尝辄止,而是反复阅读,深入思考,从而获得真知灼见。

毛泽东善于从古代历史、文学中吸收大量的成语、典故、熟语和格言警句,并加以提炼改造,赋予新的内涵。他运用历史典故、寓言和神话,深化主题、刻画事物本质。

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拿“曹刿论战”的故事,说明怎样以弱胜强;《青年运动的方向》以孔子不通农事的史实,告诫知识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必要性;《将革命进行到底》利用古希腊“农夫和蛇”的寓言,表达不能让革命半途而废的决心。

毛泽东出神入化的语言风格得益于他自少年时开始积累的古文功底。如:“探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改自朱元璋的“深挖洞,高筑墙,缓称王”。

在《矛盾论》中,用《山海经》中所说的“夸父追日”、《淮南子》所说的“羿射九日”、《西游记》所说的孙悟空七十二变和《聊斋志异》中的许多鬼狐变人的神话故事,说明这类“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于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并不是具体的矛盾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变化”,而“科学地反映现实变化的同一性”才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深奥道理。

读书,在中国古代,又被形容为“攻书”。如何“攻”呢?毛泽东说:“我看这个‘攻’字是有大道理的,就是把书当敌人看,一字一句地攻读。”

毛泽东把读书的方法概括为两条,一是当好“联系员”,二是当好“评论员”。陈晋在《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中作了如下解释:

所谓“联系员”有两层含义,一是“把书中写到的观点主张、人物事件,同这些观点主张、人物事件有关的或对立的另一个侧面联系起来思考和理解”,二是“善于跳出书本,联系现实来理解和发挥”。

所谓“评论员”,“就是对书中内容要有自己的看法,要有所评论,不是跟在书本后面亦步亦趋,而是从自己的知识背景和实践需要出发,对书本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发挥和运用”。

接着,陈晋进一步阐述道:“读书只有当‘联系员’,才能有所比较和分析,进而见人之未见;只有当‘评论员’,才能有鉴别和主见,进而学以致用。两者事实上互为一体。离开了‘评论’的‘联系’,就缺乏了灵魂,离开了‘联系’的‘评论’,则失去基础。”

“当‘联系员’和‘评论员’的攻读之法,彰显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反映了毛泽东的读书活动同客观实践的深刻关联。这种关联,激活了书本,让一些‘闲书’有用,‘死书’变活;也激活了毛泽东的思考,使他常有新的思想收获,进而在实践中有新的运用和发挥。”


参考文献

程有元,《毛泽东语言魅力源于深厚的古文功底》 中国网专家博客

丁晓平,《毛泽东的读书之道》《学习时报》 2017年12月20日

陈晋,《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附录《与毛泽东一生阅读有关的三十一个书目》《从三十一个书目看毛泽东不同时期的阅读重点》

图片来源:中国共产党网

来源:微信公众号“东方红啦”

作者: 那晓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