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有科学精神的故事

2022-10-26 23:29 作者:中国科协 围观:

科普添动力,实现“双碳”目标更可期——四位一线工作者讲述“双碳”科普的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中国科协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有科学精神的故事1

编者按

9月15日,以“喜迎二十大,科普向未来”为主题的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全国各地启动,将延续至9月21日。科普是国家和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活动,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中办、国办近日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对强化全社会科普责任、提升科普能力和全民科学素质等作出部署。

在众多领域的科学知识普及中,以“碳达峰碳中和”为重点的生态文明内容备受关注。当前,“双碳”科普工作开展得如何?刚刚过去的暑假,各地有哪些特色“双碳”科普活动?让我们从四位一线工作者的故事中感受美丽中国的脉动,体会科学世界的奥妙。

十年科普路 播撒低碳理念

讲述人: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俞梁

小学生在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参观。洪晓瑜摄/光明图片

今年夏天,很多孩子冒着酷暑来到低碳科技馆,兴致勃勃地参加低碳科普活动。

我们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场馆优势,为青少年“烹制”丰富多彩的低碳“大餐”。比如结合低碳环保主题纪念日,举办世界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科普宣教活动,与全市30多所学校开展馆校共建,提供“1+X”课后托管服务,为学生带去“绿色能源与动力”“变废为宝”等新颖课程,打造了科普新剧《千年又千年》,还邀请青年科学家到学校开展“低碳生活”等趣味讲座,让青少年学到了不少书本上没有的低碳知识,掌握了许多实用的低碳生活技能。

尤其吸引青少年的,是我们精心设计的低碳科普研学线路,还有低碳游园会、“世界无废”“神奇的化石与矿石”等主题展览,以及“碳索者俱乐部”、少创汇、低碳实验室等系列公益教学。在馆里的特效影院,孩子们能看到《星河一叶》等13部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影片,既领略科学之神奇,也感受情怀之博大。

为了把“探究式学习”的理念落到实处,我们还举办了“流动科技馆”进校园活动,建立了低碳科技馆第一家分支机构——杭州春晖小学分馆,定期组织学生参与拓展学习,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激发青少年对绿色、低碳、环保的兴趣。

能不能让那些地处偏远、不便来现场参观的青少年也学到低碳知识?带着这个心愿,我们探索开展线上教学,编创了30多集“我们低碳”系列科普视频,在相关平台上的点播量达到1500多万次。很多“小观众”看后纷纷留言表达喜爱之情,我们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满足感。

今年7月18日,杭州低碳科技馆迎来了开馆10周年纪念日。10年来,我们累计接待观众700多万人次。面向未来,我们将继续把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知识和技能全面传递给青少年,在他们心中播下低碳的理念,让他们发自内心地珍爱自然、拥抱未来。

在学与玩中科普“双碳”

讲述人:重庆自然博物馆党总支书记、馆长

高碧春

重庆自然博物馆开展的“低碳小课堂”系列科普活动中,小观众制作太阳能风扇。王遥明哲摄/光明图片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我想起,在一次次“馆长带我们游博物馆”直播活动中,小朋友们用明亮的眼睛看着我,兴奋地分享自己学到的相关知识,并问我什么时候再带他们游览自然博物馆。我们所做的事情,正在影响孩子们的未来。

近两年,“双碳”科普成为我们馆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打造低碳环保科普展示中心、绿色建筑展示中心、环保学术交流中心,举办主题展览及科普活动等多种方式,我们努力为参观者讲好“双碳”故事,把博物馆打造成实现“双碳”目标的科普窗口。

我们推出了“绿色之光——无废城市建设”“筑梦零碳,心系未来——碳中和主题科普展”“碳寻新生——青海生态科普展”3个原创低碳环保主题科普展,并在重庆、湖南、山东、河北、江苏等全国多地科技馆、博物馆举行了长达9个半月的全国巡展;还配套开展低碳主题科普研讨会、讲座、知识竞赛、亲子手工活动等,让更多人了解“双碳”知识,践行绿色生活。

学习自然科学,亲身体验非常重要。我们尝试将“学”与“游”有机融合起来,以课程化建设带动研学。比如,围绕世界地球日、国际博物馆日、世界环境日等,我们举办了环保系列科学主题活动,覆盖全市各中小学;和30多所学校馆校共建,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组织举办“环球自然日”“自然笔记大赛”“博物馆奇妙夜”等活动;编写《自然之旅》系列课程……今年6月15日,我们组织科普人员走进北碚区朝阳小学,在课后为同学们带来“绿色出行、低碳环保”科普小讲堂,小朋友们听得认真、互动踊跃,我们也很受鼓舞。

在科普内容上,我们从一些简单的小事入手,引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双碳”的关注,让大家树立节能减排意识。在形式上,我们尝试在学与玩中推行“双碳”科普,实现跨界与融合。“双碳”科普教育+巡展、“双碳”科普教育+舞台剧等,都很受孩子们欢迎。

据我观察,我们博物馆每天有一半以上的参观者都是孩子。今后,我们会开发更多自然类、环保类教育课程,吸引更多的小“粉丝”。

跨越万里,把低碳理念撒播到基层

讲述人:中国科技馆展览设计中心工程师

崔胜玉

浙江余姚市,幼儿园的孩子们在绘制“节能低碳”绘画长卷。新华社发

去年4月底,接到策划“双碳”专题展览任务的那一刻,我的内心激动不已。作为一名科普展览策展人,自“双碳”战略提出以来,我一直密切关注,深知“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参与支持,而“双碳”科普就是汇聚公众之力的“黏合剂”。通过展览的方式解读“双碳”目标、普及低碳知识,引导大家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可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展览主题,我与项目组成员们都有些陌生感。于是,我们抓紧时间“补课”,再想方设法把专业知识转化成生动有趣的科普语言。忙活了好一段时间,当我们终于完成展品设计方案、布展墙面图文初稿后,内心却犯起了嘀咕:内容够不够权威,科学性有保障吗?

“展览内容必须由权威专家把关。”中心领导“一语点醒梦中人”。于是,我们立即着手联系生态环境宣教、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权威专家,从宏观政策以及专业角度把关展览内容。在与专家的沟通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不少意想不到的收获,激发出了一连串新想法和新创意,展览方案也不断完善提升。

去年9月全国科普日期间,“双碳”专题展在中国科技馆面向公众开放。由8件互动展品、60块背景图文组成的约300平方米的展区吸引了大量观众和媒体记者。11月,展览踏上了全国巡展之路。沈阳、潍坊、焦作、乌鲁木齐……跨越万里,只为服务更多基层民众,讲述“双碳”动人故事。当我收到各地现场发回的照片,看到观众脸上洋溢的笑容时,内心便涌起自豪与喜悦。截至目前,我们已完成了国内4个城市的巡展,受众超过25万人次,获评2021年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以及优质主题展览……

我深深感受到,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是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力量,加强“双碳”科普教育意义重大。科普工作者要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作用,助推“双碳”目标早日实现。

培养更多“节能减排小能手”

讲述人:山东省节能减排科学展览馆工作人员

张文婷

“说到节能减排,我们能做的事情有哪些?”“老师,我知道!打印时最好进行双面打印。”“我也知道!外出时应该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或者步行”……8月18日上午,济南市历城区华山第三小学二(13)中队学生来到馆里,参加“家校社共育,成就华彩少年”科普教育活动。抢答环节,各位“节能减排小能手”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几轮抢答下来,大家意犹未尽,纷纷表示学到了许多低碳环保知识,并会在生活中把这些“知”转化为“行”,节省一度电、节约一张纸……看到孩子们心里种下了节能减排的种子,我们别提有多高兴了。

这一幕,让我想起了8年前的夏天,我们展览馆正式开放的那一刻。这座别具特色的展览馆,从一诞生起就得到了各界关注和欢迎,因为,它承载着一项重要使命——引导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了解节能减排,让环保成为时尚,让绿色走进家庭,让低碳融入生活。

目前,展览馆分为四个主要展区:科普教育展示体验区主要接待中小学、大学生,开展科普教育或实训,每年都有近1.5万人次的参观量;区域能源需求侧交易展示中心集中展示了德国、英国、瑞典、韩国等国的产品和技术;智慧能源大数据展示中心,通过传感器、通信和后台管理软件等获取用户相关数据,建立专家库、技术库,针对市场需求给出完整的解决方案;建筑节能材料、工业炉窑环保、节能产品超市和绿色文化区则展示新型节能产品,为不同企业提供产品与技术展示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在展览馆科普教育展示体验区内,我们专门设置了青少年节能展品展示及体验区。太阳能发电、水滴运动、手摇发电机、人体导电、运动发电比赛、智能家居、海绵城市……展示与体验内容丰富多彩,又很贴近青少年的生活与心灵。参观过程中,讲解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演示生动有趣的动漫视频,让青少年真正理解“碳达峰碳中和”的意义。同时,趣味竞答、共同探讨节能环保做法等环节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能够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加深他们对节约用电、节能环保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从内心渴望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生力军。

节能减排,从“我”做起。我想对小观众说: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从此时此刻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从改变习惯做起,共同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按下快进键。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陆健、张国圣、李宏、赵秋丽、李志臣、詹媛、王斯敏 光明网记者 战钊 本报通讯员 王艳平、徐梦玲)

来源:光明日报

关于有科学精神的故事2

“十载春华秋实,科协硕果满枝。”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为全面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科协系统工作成果,中国科协面向全国学会、地方科协、高校科协、企业科协、中国科协机关及直属单位开展优秀工作案例征集活动,从各单位推荐的案例中遴选出一批优秀案例进行宣传展示,旨在树立新时代科协组织新形象,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累科协智慧,汇聚磅礴力量。

征集活动得到了科协系统各单位的大力支持,共收到各类工作案例590个,涉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弘扬科学家精神、助力学术创新发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服务政府决策咨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科技人才建设、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完善科协自身建设、深化科协系统改革等10个主题。现将遴选出的优秀工作案例陆续刊发宣传,供大家学习、交流、借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精神的作用是巨大的。

辽源市科协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们牢牢把握学习宣传南仁东精神这根主线,以“讲好南仁东故事”为使命,深入挖掘辽源籍科学家南仁东的事迹。通过广宣传、创机制、搭平台、建体系等措施,鼓励人们投身科技创新,使南仁东精神的“星火”点燃辽源大地。

南仁东

人民科学家南仁东

南仁东,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首席工程师。2019年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1945年,南仁东出生于吉林省辽源市,先后就读于辽源中兴小学(现南仁东小学)、辽源四中、辽源五中。1963年,他以“吉林省理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先后获得理学硕士、博士学位。

1993年,南仁东首次提出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计划。2016年9月25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喀斯特洼坑中落成启用,完成了他为之奋斗22年的心愿。

讲好科学家故事

为弘扬科学精神,辽源市科协以“讲好南仁东故事”为使命,深入挖掘南仁东事迹。科协举办系列“南仁东”事迹报告会,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系列宣传报道,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在促进辽源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中建功立业。先后组织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青少年科技教育名师”评选活动,评选出30名“最美科技工作者”和10名“青少年科技教育名师”,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表彰10名“辽源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升科技工作者荣誉感和自豪感。

辽源市科协通过完善机制,将南仁东精神融入社会各领域。“南仁东”精神是辽源人民的宝贵财富,为使其科学家精神能在社会各领域开花结果,辽源市科协积极探索实践“四走进”“五联动”“六共建”机制,在全市各领域融入科学元素,完善科普设施建设、培育先进典型,促进公民科学素养提升。

辽源市科协组建200人“科普专家服务团”和 2000余人“科普志愿者服务队”,以“科技之冬”“科普大集”“科技三下乡”等活动为载体,深入基层开展科普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城乡覆盖面达80%以上。通过典型培育和带动,科协认定23家“辽源市科普工作示范基地”,先后培育国家级科普先进集体21个,先进个人24人。南仁东小学等8家单位获“吉林省科普工作示范基地”称号,13家科普场所被认定为青少年科普研学实践基地。

同时,科协搭建平台,支持“南仁东”科技场馆建设。科技馆是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平台。2021年11月,辽源市科技馆正式开馆。在展陈设计中,辽源市科协突出“南仁东”元素,重点打造“南仁东”厅,设计了观天之梦、中国天眼、南仁东星等专题展区。设立“南仁东”形象雕塑,申请建设南仁东广场,使更多的辽源百姓能够了解南仁东,让科学家精神得到广泛传承。

辽源市科技馆“南仁东”厅

辽源市科协还主动对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将科技馆申报为国家天文台辽源天文科普教育基地。全力支持南仁东小学争取场馆展陈资金50万元建设科技馆、校史馆、创课教室和steam教室,每年有近万余名师生参观体验。

播下创新“种子

此外,辽源市科协还打造品牌,设立“南仁东”科技创新奖,从娃娃抓起,激发和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辽源市科协在第六届、第七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设立“南仁东”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已有20名青少年获此奖项。

辽源市科协在吉林省率先创建“家校科技联盟”体系,主动承接全省青少年益智竞赛和全省三模比赛,组织青少年参加全国、省级各类科技竞赛,累计参赛作品万余件,获奖数量名列全省前茅。辽源市科协2次被评为“全国基层赛事优秀组织单位”,15次被省科协评为优秀组织单位。通过赛事的开展,培养发现了一大批具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为培养更多的科技后备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来源:中国科协网

关于有科学精神的故事3

原标题:三代院士,两脚泥巴!

院士的老师是院士的学生

在稻田里

传承还在继续

……

教师节前夕

华南农业大学部分师生

来到丁颖和卢永根院士雕像前

敬献鲜花

缅怀两位老院士

教师节前夕,华南农业大学师生自发来到丁颖、卢永根院士雕像前敬献鲜花。(华南农业大学供图)

在我国水稻研究领域

华南农业大学“一脉师承三院士”

是一段佳话

1955年

被誉为“中国稻作科学之父”的丁颖

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3年

丁颖的秘书兼科研助理卢永根

当选中科院院士

2017年

卢永根的学生刘耀光

这段佳话

缘起爱国

1938年抗战时期

日军即将侵入广州

人们从广州撤退到后方

中山大学农学院的丁颖

冒着生命危险

把500多个品系的甘薯苗和

400多个水稻品种处理好

乘上最后一班船撤退

在前往云南途中

他亲自安排

在罗定县种下甘薯苗

在信宜县种下水稻品种

丁颖被誉为“中国稻作科学之父”

曾培育出世界上

第一株“千粒穗”水稻类型

他是华南农学院首任院长

热爱学生,以身作则,循循善诱

对学生从来不摆架子

1963年,卢永根(右3)随丁颖院士(左3)在宁夏引黄灌区考察水稻。华南农业大学供图

他的学生

出色地继承了他的衣钵

卢永根就是丁颖的学生之一

丁颖去世后

卢永根跟随恩师的足迹

带领学生

小心地保护着丁颖收集的

7000多份稻种资源

并将其命名“丁氏稻种资源”

以纪念丁颖院士

如今

华南农业大学

已成为我国稻种资源的宝库

2017年

卢永根夫妇

捐出两人毕生积蓄880余万元

设立教育基金

用于扶持农业教育事业

卢永根(右3)与刘耀光(右4)在试验田。华南农业大学供图

刘耀光1981年毕业于

当时的华南农学院

1991年在日本博士毕业后

曾在当地工作数载,生活优渥

卢永根接二连三给刘耀光写信

在卢永根的感召下

刘耀光于1996年回到华南农大

潜心科研

“科学不能盲目追热点

要有坚定的研究方向,追根问底”

回国20多年来

刘耀光长期从事

植物育性发育的分子遗传和基因工程研究

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

“尊重科学,实事求是”

刘耀光说

丁颖、卢永根在学风上

起到了一种很好的引导作用

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他

他也会将这种精神

教给他的学生

……

“真诚的科学工作者

就是真诚的劳动者”

这是丁颖院士的座右铭

也是三代院士的真实写照

他们

爱国、爱农

不计得失、淡泊名利

在每个年代

都诠释了奋斗和奉献的真谛

这是我们该追的星!

致敬!

记者:刘宏宇

来源: 新华社微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