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好看的肉质高的文章推荐

2023-05-20 20:00 作者:封面新闻 围观:

散文|人人都爱“三嫂子”,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封面新闻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好看的肉质高的文章推荐1

文/杨力

要把一道家常菜做好,成为一方记忆,转龙的“三嫂子”算是一个。

转龙是一个镇,很多人不知道在哪儿;但说到金堂的鲜花山谷,因为上了中央电视台,不知道的人不多。

作为一个老镇子,转龙不仅有鲜花山谷,还有因盛产贡品金丝皇菊而闻名的石佛场。早在宋元时期,朝廷在金堂建云顶石城抵御外藩入侵,设置的前哨阵地之一就有石佛场,沱江支流资水河发端于此,两岸土壤因其滋养而肥沃,培植的菊花硕大如盏,富贵金黄,择其一朵于汤碗中以沸水滚过,汤色剔透,清香扑鼻,从而成为专属贡品;到了明朝,朱元璋第十一子朱椿到成都做蜀王,在云顶石城一带修建皇家园林,石佛场久负盛名的金丝皇菊再次大放异彩,成为蜀王的最爱。

很多年过去了,金丝皇菊走出皇室,成为了普通百姓的杯中物,也成为了“三嫂子”攫取人心的“法宝”。这儿说的“三嫂子”,其实是一家普通的家常菜馆,整个石佛场,从南走到北,再从东走到西,加起来不过300米长,却诞生了一个让人津津乐道、念念不忘的“三嫂子”,说起来也是意味深长。

当年,一位叫胡佑军的军人复员回到了家乡石佛场,他做了两件在当时很“拉风”的事,一是娶了一个全乡场最会做菜的女子为妻,二是第一个在乡场开起了“胡佑军饭店”。胡佑军的妻子炒得一手家常菜,像干煸肥肠、豆米烧鸡、家常豆腐、肝腰合炒,因为火候得当,味美价廉,饭店一开张就受到欢迎。但最受欢迎的,还是胡佑军的凉菜。

胡佑军做事认真也爱捉摸,鸡兔鱼鸭、各色蔬菜,他都亲力亲为去村子里采购,以求新鲜保质。杀好的鸡兔鱼鸭如何去腥,普通的方法落俗了,这时金丝皇菊的妙用得以凸显。传统医学用它清肝明目,现代医学认为能消炎杀菌,胡佑军则用浸泡的汁液来除腥去膻,不但色泽好肉质香去腥效果更好。

凉菜的诀窍除了食材的新鲜和火候,还得益于四川人离不了熟油辣子。胡佑军的做法有他的特点,选地道辣级最高和最低的上品辣椒面混合,菜籽油沸腾后放置微凉,把葱节放入油中增香,再以芝麻焯油后放置一边,最后将八成温度的菜籽油倒入辣椒面调匀。胡佑军不用香料,只在拌菜时加入焯过油的芝麻和自创的熟油辣子,便做到了“香飘石佛场、回忆几十年”的老味道。

胡佑军排行老三,因掌勺的是其爱人,生意天天爆满的饭馆渐渐失去了本名,而被“三嫂子饭店”代替。许多人和“三嫂子饭店”结缘,不仅因为味道好,还因为老板人品好。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三嫂子饭店”已是远近闻名。这一天,饭店走进一年轻人,叫上酒菜就饱餐一顿。食毕把嘴一抹,记账,下次来还。几日后,年轻人果真来了,又是一顿饱餐,食毕又要记账。旁边人见了打抱不平,天下哪有白吃的理。胡佑军却很大度,他料定对方是暂时遇到了困难,至于记下的账,以及之后多次的“记账”,每次笑脸迎送,不去计较。

30年后,一位气宇轩昂的中年人走进了饭店,他是来还情的。这个当年的年轻人,经过多年打拼成了一位成功的房地产开发商,他拉着胡佑军上车去了县城,指着一条繁华街道上的两个铺面,要把它们送给胡佑军做餐饮。他想让“三嫂子饭店”做大做强,让更多人吃到“三嫂子”的美味,品到“三嫂子”背后的至朴至善。

回到石佛场的胡佑军,站在开了30多年、店招多少有些陈旧的“三嫂子饭店”前,望着有些偏僻的石佛场,生出了无限感慨。脚下这片曾经专产贡品皇菊的宝地,还有过去天天赶场热闹非凡的景象,都在时光的变迁中逐渐冷清了下来,但时代并不因此而凋蔽,流向沱江的资水河越来越清澈,两岸青山绿水,齐整的水泥路通向每一个村落。通行的便捷,淡化了城市与农村的界限;环境的向好,消融了繁华与偏远的成见。胡佑军决定,不去县城了,守住脚下这片土地,就是守住了“三嫂子饭店”的根脉,也守住了包括他自己在内每一个石佛人的乡愁。

是的,一个乡场上的小饭店可能很不起眼,但一个又一个如“三嫂子饭店”串起的乡愁和故乡记忆,才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不可或缺的坚守和挚爱。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好看的肉质高的文章推荐2

乡情散文:我爱吃奶奶做的肥肉

文:杨晓光

  我对肥肉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不带一点拐弯抹角。奶奶用买来的肥猪肉耗油,耗出来的荤油,清澈透亮,盛进油罐里冷却以后,形成洁白细腻的凝脂。吃秫米饭挝一筷子,吃贴饼子抹一咕搭,再撒上点盐,那份口齿间的香,简直无以言表。耗油剩下来的油梭子,无论熬菜还是包大陷,都起到灵魂的作用。

从古至今,作为社会细胞的每个家庭,都离不开猪(这里没有丝毫贬义)。“家”字里面的“豕(shi)”,就是从甲骨文里的“猪”演变而来。猪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现在养猪实现了规模化、机械化养殖。过去在农村则全部以家庭为单位,养猪上缴换回零花钱,猪肉和其他农副产品一样实行统购统销。我和奶奶在昌黎县晒甲坨老家,也和村里的其他社员家庭一样,一年养一口肥猪,但是却吃不上自家养的肥猪肉。

许多人看得见肥猪跑,平时却吃不起猪肉。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到集上割回来二斤猪肉。每次我和奶奶赶集割肉,当买到肥膘子,进村时我拎在手上晃荡着,像小兵张嘎一样,一副扬眉吐气的模样,那是很有面子的。一旦买了一块里脊或者外脊,就颇有点像鬼子进村了,悄悄地干活,张扬的不要。

过年奶奶做的笼梳背肉,肥瘦相间以肥肉居上游。先切成方子肉,放入铁锅里,水没过肉,花椒、大料和葱姜蒜放齐全,煮到八成熟,捞出来。煮肉的肉汤留着用来做焖子。捞出来的方子肉,放凉切成薄片,像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整齐摆在盘子里,酱油增鲜,葱蒜提味,重新放到大锅平屉上,扣上崭新的蒲盖子,与水涝秫米干饭,以及回锅的粘豆包一锅蒸。我猛拉风匣,旺火蒸半小时,将蒸肉端出来,满盘的油汪汪,一动颤连连,笼梳背肉就做成了。

过年的炖肉,也由奶奶主厨。只见奶奶把肉用开水烫烫,用刀刮净肉皮上的细毛茬;烫好洗净后,把带皮的五花肉切成块,装锅,倒水,加酒、糖、生姜、葱段,花椒、大料,盖上锅盖。灶底烧柴,大火烧开,再小火焖。炖肉的时候,屋子里蒸气弥漫,置身于厨房犹如仙境一般,奶奶时不时地揭开锅盖看看,等着下宽粉条的最佳时机,随着锅盖的开启瞬间,那浓厚的肉香就随着热气四处挥散。

我的精神和馋虫一起抬头,我兴奋地用门帘子将自己裹起放开,放开又裹起,目不转睛地盯着肉锅的动静。屋里屋外转着圈地撒欢,恨不得拽着奶奶的衣襟围着锅台转。我知道,当奶奶往锅里下粉条时,肉虽硬却能吃了。我嚷着要尝尝咸淡,奶奶猜透了小馋猫的心思,从锅里夹起一块,放进我平时吃饭的小铁腕,叮嘱我:晾凉了再吃,千万别烫着。我哪还顾得了这些,用筷子夹起大肥肉就往嘴里塞,把我烫得舌头在嘴里乱翻,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还没尝到肉味,一块滚烫的肉就打着骨碌咽下了喉咙。这时我又像吞了热豆腐一般,拍打着胸口直蹦高,嘴里还像含着糖果呼噜喊叫: “真香,真香!”就这样我每隔一会儿就去尝尝肉的咸淡,锅里的炖肉还没有熟透,我就吃了不少。

一碗红亮亮、油汪汪、颤微微的炖肉端上桌,尝一口,松软的肉质,弹性十足,好嚼,醇厚中和着香甜淌过喉咙,奔向胃肠,连吃几块后,面颊泛红,精神为之一振,暖意弥漫心头!

奶奶生活节俭,过日子夹细,有时当无时过,常年保持着吃粗粮的饮食习惯,但是奶奶爱吃肥肉,过年时,必吃几顿肥肉,以此弥补一年来肚里亏空的油水。我给奶奶盛上一碗米饭,奶奶从盛着炖肉的大海碗里,把一块块肥肉夹进饭碗,用米饭埋起来。奶奶吃得那叫一个香甜畅快,满嘴生香流油,一顿怎么也能吃上小半碗肥肉。

作家苏童说:“餐桌放弃肥肉,放弃的都是传统,这其实不一定是健康的事情。”英国一项研究显示,长期只吃素会让身体缺乏胆碱,如果不食用鸡蛋、肉类来补充,就无法获得足够量的胆碱,长此以往地缺乏胆碱,便会影响肝脏功能,从而可能危害大脑健康。

2016年,南京有一位刚过了119岁生日的世界最长寿的女性——付素清老人驾鹤西归。她生前一周吃一次红烧肉,去世前一天她吃了一碗红烧肉。我奶奶一辈子都爱吃肥肉,老人享年97岁。看来吃肉不影响长寿。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609618366@qq.com,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土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微信公众号: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

好看的肉质高的文章推荐3

莫景春

周末闲来无事,漫步街头。突然,一股清甜的香气悄悄地溜进鼻子里,有一种置身山林中的感觉。怎么,秋跑到城里来啦?我急急忙忙举目四望,寻找秋的踪迹。

不远处,“哗啦啦”声音很热闹,一个包着头巾的小伙子满头大汗,拨弄着烧得通红的锅头,上上下下翻飞,似乎街头耍把戏;一个清秀的女孩子正忙不迭地包装着,一手递过去,一手接钱退钱,忙得不亦乐乎。旁边摆着一箩箩圆溜溜褐红色的板栗,小伙子不断地捞起,“哗哗”地倒进锅里,顾不上擦擦涔涔的汗。摊前,站满了一个个迫不及待的老老少少,还有年轻人。哦,秋天就是从这里飘来的。

秋天,在家乡,正是板栗成熟时候,有的村子房前屋后都栽有。老些的板栗树树叶婆娑,遮天盖日。夏天炎炎,可躲到树下乘乘凉。天气稍稍凉下来,满树的黄叶开始稀疏,一个个满身是尖尖的芒刺的板栗便从树叶间探头探脑。可你不能毛手毛脚地去抓,它会狠狠地给你一击。

板栗成熟时候,是家乡最热闹的时候。板栗果肉香甜,入口绵甜,肉质清脆,很受人们喜欢。家家户户都在这个时候炒上一两锅,尽情地吃过瘾;家里若是来了客人,非得给他们带上一点不可。这时候,田里的庄稼已经收回来了,树上的板栗已经熟得自己裂开了,露出油亮的身子,时不时落下一两颗,若再不收回来,可能就不知不觉落光了。于是,在某个清亮亮的早晨,一家人团团围在树下,父亲穿上厚厚的衣服,戴上一顶实实的竹帽,操起一根长长的竹竿,朝树上猛猛扫去。那树上的板栗像下雨似的撒了一地,我们小孩呼啦啦地跑过去,小心翼翼地捡起毛乎乎的栗子,赶紧送回在一旁等着的箩筐。不一会儿,箩筐便装得满满的,高高兴兴地抬回家。

落回家的板栗被脱了刺皮,就变得漂亮极了:圆溜溜,油亮亮,惹人爱怜。等不及的小孩会迫不及待地把一两颗扔进炽热的火灰里,噼啪有声,扒出来,津津有味地嚼起来。

更多的是剥好皮的板栗,被满满地装进铁锅里,倒入清冽冽的水,烧上旺旺的火。待锅里“咕噜咕噜”滚动,不用多时,那板栗的清香就飘逸而出,让你垂涎三尺,但还要耐心等上几分钟,因为板栗壳厚,需要一定的时间煮才透。煮透的板栗从锅里倒出,香飘满屋,忍不住抓上几颗大嚼起来。若是想方便些,就在入锅前,一个个给坚硬的板栗壳划个口子,待煮熟时自然裂开,一剥,皮就很快分离,那亮晶晶的核就露出来,放入嘴里甜甜地吃着,无比美妙。

煮好的板栗一时半会吃不完,可以拿到灿烂的秋阳下晒干,脆铃铃,可以留上半年数月,不会霉变。家乡人喜欢包粽子吃,里面放入很多佐料,什么芝麻,花生等等,也可以留到春节那时候,包豆腐包作馅儿用。板栗仁是家乡人最喜爱的食物,能用得上的都用。

跑到城里的板栗,自然高贵许多,黑油油的身子,清甜的味道,芬芳的香气,让炒板栗摊前人来人往,大家都争先恐后尝尝这来自乡野原汁原味的东西,叫醒麻木失味的舌头,排上个队,拿个厚厚的牛皮纸袋,装上刚刚下锅的板栗,沿街边吃边笑,快乐无比。

人人都那么喜欢板栗,因为栗子性味甘温,入脾、胃、肾三经,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止咳化痰。又富含碳水化合物,能提供较多的热量,有利于机体抵御寒冷。它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很好地防治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骨质疏松,丰富的核黄素有助于预防和加速口腔溃疡的愈合。

 秋天来了,嚼上几颗甜甜的板栗吧。




《巴蜀文学》出品

主编:笔墨舒卷

达州广播电视报(达州新报)《凤凰楼》副刊选稿基地。

凡在“巴蜀文学”平台上同期阅读量较高的优质稿件,将被达州广播电视报选用。

投稿邮箱:gdb010@163.com

特别说明:作者投稿时,须标明“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字样,如没标明或不是原创稿件一律拒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