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文章题目插图文章内容的

2023-05-15 15:15 作者:中国青年网 围观:

天真只为书卷香——在《读者》插图中感受艺术之美,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中国青年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文章题目插图文章内容的1

【艺境观象】

光明日报记者 田呢

1981年,《读者》在甘肃兰州黄河之滨创刊。悠悠40余载,文与图在一代代编辑手中精雕细琢,“文精图美”的鲜明风格让这本杂志成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

正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的“《读者》杂志插图艺术作品展”上,250余幅插图作品以别样的视角传递时代之声,如黄河水涛声阵阵,拍打着心岸。

《读者》创刊号封面

唯才是用 传承永续

在无数读者的《读者》情怀中,插图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1982年,《读者》开始约请艺术家为杂志配图,许多艺术家因此与《读者》结缘。40多年来,780余期杂志,300多位艺术家参与插图创作,作品累计多达2万余幅。素描、水彩、漫画、剪纸……不同形式的插图作品与文章相得益彰,《读者》高雅、清新、隽永的书卷气息广受人们喜爱。

艺术家冷冰川擅长在涂满墨的纸上行刀,他的黑白刻墨作品素朴、浪漫又充满诗意,契合着这本杂志的底色。谈到多年来为《读者》绘制插图的经历,他提起了当时《读者》的美术编辑高海军。“那时候联络是很困难的,我不认识他,都没见过面,但是他当时就选用了我的作品作杂志的封二封三,这对年轻的我来说是有帮助的。”冷冰川说,一直以来都很信赖《读者》,很庆幸如今依然保持着当初编辑约稿时自己对于创作的那份纯粹。

读者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宁恢谈道:“当时的美术编辑的眼光是很毒辣的,包括陈延、高燕、黄英浩等许多画家都为我们创作过插图。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如今都已成为名师大家,还依然愿意继续为《读者》创作,这个工作传统就这样一直传了下来。”《读者》杂志社品牌发展部副主任李艳凌介绍,目前,每期杂志有20篇左右的文章需要邀约画家来绘制插图,此外,编辑还会通过不同路径寻找适合的插图,再联系作者协商刊用。编辑们在工作中要雕琢图文搭配,小到题花如何选,大到整期插图在风格上的穿插与统一。“很多当初的插图作者的学生如今已是全国美展的奖项获得者,他们也在为我们创作。传承的脉络在《读者》的插图绘制中体现得很明显,大家都成了朋友,配合起来很默契,情感的维系就这样一代代地保留了下来。”

妙笔文心 酣畅淋漓

“1997年我们就结缘了。当时我还在中央美术学院读研究生,插图课上的作业被《读者》选用了。为此,老编辑还专门来美院找到我,后来约我画插图,这一画就是25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晓林说,能为这本杂志画插图是很光荣的事情,因为它太有名了。

“二十多年了,我的工作方式一直没有变,而它小心翼翼地做着调整,依然接纳我的老套。”李晓林自觉自己的插图风格不够大众化,但一直以来,《读者》的编辑尊重每一位插图作者的个性。“编辑没有将插图局限于图解文章,而是更看重图文之间意象和意境的契合。这符合插图创作的艺术规律,也丰富了《读者》插图的面貌。”李晓林表示,自己留恋老的品牌是因为它老得有质量。时代在变,喜欢《读者》的人也在变,但优秀的插图会和优秀的文学作品永存在文艺长河之中。

漫画名家黎青1980年从工厂调入报社后与插图打上了交道。当时,黎青非常留意书店里的插图画册、连环画刊,几乎有售必买,特别是《读者》,更是让他爱不释手。“那时,几乎全国的报纸杂志插图都是清一色的黑白样式,即便如此,《读者》风格多变的插图,依然让人百看不厌。我那时想,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在这本家喻户晓的杂志上登一幅插图?幸运的是,《读者》的编辑联系了我,让我圆了这个插图梦。”

一轮满月在大漠天空中悬浮着,两个人行至远方的沙地,并肩好似在畅谈着什么。刊登在《读者》2019年第五期的这幅插图,出自鲁迅美术学院教授李晨之手,他以写实的素描手法为陈忠实的文章《毛乌素沙漠的月亮》配图,画面细腻而充满想象空间。

《开始》插图 冷冰川

《生之妙》插图 赵希岗

《毛乌素沙漠的月亮》插图 李晨

已经为《读者》画了17年插图的李晨,笑言自己是被《读者》“逼”出来的画家。“那时候每半个月得画两张,一个月就是四张。无论多忙,甚至是在出差途中,插图也必须按时完成。”李晨说,久而久之这已经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如今,大家还都乐此不疲地画着,画的其实是一种情怀。

北京建筑大学现代剪纸艺术研究院院长赵希岗教授的新剪纸艺术作品令读者耳目一新。“每次接到《读者》的插图邀约,我都是先构思,这个阶段耗时相对较长,然后再凭借新剪纸语言进行创作,往往不用起草稿,一气呵成。”能够让读者感受到纸间的美意,赵希岗特别欣慰。

2015年1月,《读者》改为全彩印刷,内文扩展至72页。数十年来,经历了多次改版,《读者》不断加入新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发掘着插图新人。《读者》的插图作者有着一个共识:在创作时都会倾尽全力,不敢有丝毫懈怠。

心之若素 香自满怀

知名作家梁晓声特意赶来参观展览,“想起来感慨万千,我从40多岁的时候就开始读《读者》,一直到今天已经70多岁了。至今家里的书架上还陈列着至少三四十期的《读者》。或者是由于其中有的文字内容是我所喜欢的,或者是由于这些杂志中有优美的插画。我想,当初创办《读者》的那些人一定是想要为那些喜欢读好书、好文章的青年们尽一份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教授代大权也爱看《读者》,他说自己有一大半兴致是冲着插图去的,《读者》里的文与图有着人们想看到的心净与天真。“爱看《读者》还因为我的老师陈延先生,他应该是为《读者》创作插图的第一代画家。给《读者》画插图是他的一大快事,常常是夜半更深之际,老师杯酒支笔,微醺酡红脸上,旖旎氤氲纸间,画家的状态与画面的表现都惬意、都爽利。”代大权玩笑道,老师给《读者》画插图时的恣意享受,似乎倒应该给《读者》付费才对。

《爱因斯坦教我欣赏音乐》插图 俞晓夫

《走进那些作家的故居》插图 董克诚

《你有过闲暇吗》插图 黎青

《凯文的追求》插图 李晓林

一对母女正在展厅设置的《读者》封面打卡地拍照留念。“我们70后是翻着《读者》长大的一代。那时候我每期都买,报刊亭的人和我熟了,有时还会把当期的《读者》海报塞给我。”高女士说,能带女儿来看看这些经典,还扫描了展签上的二维码了解这些插图画家与《读者》的故事,特别开心,很有收获。

传承文化美学,建设书香社会。读者出版集团董事、副总经理王光辉说,希望大家能在这段有益有味的时光中,感受中华风度,赓续中华文脉。也希望插图艺术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让更多的人感受艺术之美,体悟生命的力量。

正如代大权教授所言,画家、读者和《读者》的心都是向着阳光的明媚、向着人性的明媚的,因此《读者》与读者,文字与插图,都不曾老也不会老,驻颜在心净,留神唯天真。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文章题目插图文章内容的2

河青新闻网讯 近日,我国著名画家、评论家、漫画家韩羽的新书《韩羽插图选》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书收录了韩羽先生60多年来为书籍、报纸、杂志里的文章创作的插图,以及动画片的创作草图。这些画充满奇思妙想,意趣盎然,常看常新。作者:韩羽编者:黄泰敦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对于韩羽先生,很多人并不陌生。他是山东聊城人,现居石家庄,一生从事美术编辑、创作、教学工作。他担任人物造型的动画片《三个和尚》获文化部奖、电影金鸡奖、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丹麦国际童话电影节银质奖;担任人物造型的动画片《超级肥皂》获电影金鸡奖、全国影视动画节目展播一等奖、人物造型设计奖。他也曾出版过多部个人文集、书画集,如《读信札记》《韩羽画集》《中国漫画书系·韩羽卷》《韩羽文集》《韩羽杂文自选集》等。韩羽但这本《韩羽插图选》与众不同。关于本书的出版缘由,编者黄泰敦在《编后记》中说,韩羽经常来他家跟自己的父亲喝茶聊天,这本书就是聊天“聊”出来的。韩羽爷爷有一搭没一搭地说:“我十八岁参加工作之始就是画画儿,画了一两年连环画之后,就专心画漫画,对漫画可真得玩儿命了。整天围绕着‘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于情理之中’的‘噱头’绞尽脑汁。愚者千虑,也有一得,也有瞎猫碰上死耗子的时候,虽然失败多、成功少,却也真真锻炼了人,使我的绘画获益匪浅。朱新建老友要我给他画幅戏画,我想画个他没有见过的,一时不知画个什么好,忽然想起来了我为自己的杂文画的插图手稿,复印了一大沓,据说他颇感兴趣,我想他之所以感兴趣,是因了这些插图中有‘漫画’点子。现在看来这些插图还真有点儿像曹操的‘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哩。”我们说:“可不能弃,把这些插图印成一本书不好吗?”韩爷爷说:“我手中只有一部分原稿,一部分报纸剪贴,奈何?”我毛遂自荐,愿为他搜集查寻,韩爷爷笑说:“你不怕踏破铁鞋吗?”我说:“且试试看。”没料想试了几个月,翻遍有关图书报刊,居然集腋成裘了。这次喝茶,竟喝出来了一本《韩羽插图选》。 看韩羽先生的画,第一印象就是好看、有趣,简单的几笔随意涂抹,拙趣天然,有点像小孩儿涂鸦。著名美术理论家王朝闻先生曾说:“韩羽作品之趣,往往出人意外,故其趣也浓。”这“趣”里有天性的元素,但更多的是苦思冥想、深思熟虑之后的妙手偶得。比如,这幅配文为“两兄弟在温习功课”的插图,画上的两个小孩“一个模样”,但要表现出“两种性格”。两兄弟温习功课韩羽先生画了两个孩子正襟危坐,手捧书本聚精会神地读书,看上去一模一样,可是如果你再仔细看一看,就会发现:一个孩子正坐着,一个孩子倒坐着,把椅子当马骑。就这一点不同,这个孩子调皮的性格跃然纸上。韩羽说:“如此简单的画花费了我好几天的工夫。”《画林太太》也让人忍俊不禁。画林太太为了给自己的文章《嬲得梅花不得安宁》配图,韩羽画了一枝梅花,配文时想了很多,“俏也不争春”“喜上眉梢”等,都没有新意,忽然想起“梅妻鹤子”的林和靖,于是题了四个字:画林太太。“妻”与“太太”意思一样,但这儿不用“妻”,而是用“太太”,令人忍不住发笑。可见,语言的“陌生化”大有道理。在雪地里扫出一片空地,支起竹匾,撒下秕谷,等鸟雀来吃时就把绳子一拉……这样的场景,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宴无好宴韩羽有幅插图画的正是这个场景,但题跋意味深长:宴无好宴。更出人意料的是,配文中还有一句话:中国的“食文化”,其实往往也是“食武化”,使这幅小画的内容往深刻处发展了。还有一张白纸“画”出的《雾》;有头的西门庆和无头的西门庆斗嘴;争相举在牛屁股底下的粪筐……正如本书开篇导读文章《小画里也有大说道——韩羽插图赏析》中所说,韩羽先生的插图是一道独一无二的、有趣的风景。部分韩羽插图作品有时候,表面的诙谐幽默,实际上是精神的凌厉。《韩羽插图选》里的小画,不仅仅是画,更是一位活得通透明白的老人经验、智慧的浓缩,细细品咂,深意无限。来源|河北出版传媒微信公众号河青新闻网编辑孙晓华|频道主编耿硕|频道监制李媛

文章题目插图文章内容的3

语文课本上的一幅幅插图,课文,我有印象的,而且非常深刻。和现在的语文书完全是两个世界甚至里面的画面都是满满的回忆,感动,感怀!70后就是五年制的,没有幼儿园,没有六年级,那时小学也没有英语,也没有课外辅导班,但是也是人才辈出!

看了这些小时候的课本图片,好怀念小时候啊,过得好快一晃,秋天到,秋天到,田里庄稼长得好。 棉花朵朵白,大豆粒粒饱.高粱胀红了脸, 稻子笑弯了腰。秋天到,秋天到,果园里果子长得好。 葡萄一串串,柿子挂树梢。黄澄澄的是梨,红彤彤的是枣。 秋天到,秋天到,菜园蔬菜长得好。冬瓜披白纱,茄子穿紫袍。 白菜一片绿油油,有青有红是辣椒。

那时候的插图都是极具艺术,特别贴切,自然,看着就舒服。看了要泪目了啊。那最美好却永远回不去的童年岁月。

《春天来了》看到这些插图和题目,仿佛回到了上小学的时代,可是再也回不去了,好怀念呐

《上学路上》,《春耕》,《小蝌蚪找妈妈》回忆那段岁月,好想那个时候的人和事!美好的回忆如黄鹤一去不复返。这些都是我少年时学习过的,真快啊转眼之间四十多年了,就好像昨天的事,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三味书屋》看到书上有些课文是我所学的,那时我们的课本改印彩色的,看到这些书就想起我童年美好的回忆,恍如昨天,时间如梭。

1981年版第三册《温暖》

《梅雨潭》有好多人都能背出来!哈哈满满的回忆!我的童年又回来了!满满的回忆,感动,感怀,还有莫名其妙的怅惘!不惑之年,以怀旧而自娱自乐。

《春天来了》7O后的我看了这些小学课本流泪了,想起童年无忧无虑是多么开心,可是现在快五十了永远回不去啦

忘记了,很少看书。一个学期下来,有的书基本跟新的一样。一发新书就拿报子包起来,报子烂了拿透明胶补好,或者买个那个塑料包书的袋子。


这些课本都是我们小时候用过的,可惜都已不存在了,多少遗憾在心中!它们陪伴我们走过了欢乐的少年时代,给了我们知识,给了我们启迪。现在看到这些小伙伴,满满的幸福感!

小时候领到书,第一件事就是回家让父亲包书皮,无忧无虑的童年再也回不去了。每次看到这一幅幅图画文字,心底总有那么一瞬间的画面,清晰而又那么模糊。我们的童年时光!我们的少年时代,那时我们什么都缺,可就不缺快乐。

《三味书屋》小时候刚发的新书,夹2片新长出来的枫树叶,第二天就有一种淡淡的香味,闻起来特别的好闻,可比拟法国香水

每一页都深深地印在脑海里,那些年没有互联网,课本是我们与世界最紧密的联系!看到这些课本,我就想哭。多么想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坐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上,可惜再也回不去了。不说了我先哭会儿


那时候的封面人物都很阳光,现在小学课本封面人物像唐宝。好怀念以前的时候,看到画面心里不一样的感觉。看着看着,眼睛湿润了起来。我们的童年,我们的青春,我们的美好时光都去哪了?人过四十了,除了记住了那年那月那时光,剩下的全是养儿养老,一地鸡毛

时间过得太快了,转眼都中年了。看到小时候的教科书真怀念我们的童年。看着多么熟悉而亲切!却满是伤感!越回忆越想哭!年少时的童真,心里的情怀如今难以言表,那份美好只能留在心里,哭着回味到老!


这些封面都是我小时候读小学时看到的,太熟悉了,好怀念那个时候哦。才看了一两个图片,眼泪就止不住掉下来了,怎么昨天还在读书,今天就眨眼四十多岁了?弹指一挥间啊,这是我们的童年记忆啊,一下子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同学们一起嬉戏打闹,上课,放学…..

80后的,看到第一册,我就想起上小学一年级时,正在上体育课的姐姐从窗户递给我一个可以吹气的糖气球,我躲在书后面吹气球时粘在书上了小时候就是这套语文书,我的童年!看得人浮想联翩,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我上的小学,哥哥领我去报名上一年级,花了一千块钱。看着这些熟悉的课文,精美的插图,满满的都是回忆和感慨!时光荏苒,转眼间快四十年了。小学的时候,每学期领新书了都要先翻开闻一闻,那种特别的纸香味,回到家都会用报纸或者画报把书本前后封面包起来,然后上完一课撕掉一页拿来叠宝。

看到这些书的封面、插图、内容,有一种浓浓的伤感,回想起来每天洒水、打扫卫生后教室里的灰尘味。一切都已经过去那么多年了,校舍早拆完换新楼了。

《乌鸦喝水》现在的小学课本,图片的画风,是真不能和以前的比…… 以前的取景及人物的神态都是很慎重严谨的。每幅图和画都是栩栩如生—— 经久耐看!

看到第二册,我就想起上小学二年级时,正在上体育课的姐姐从窗户递给我一个可以吹气的糖气球,我躲在书后面吹气球时粘在书上了

语文课本的彩页都是"第一,二课":燕子,桂林山水,鸬鹚,梅雨潭,放风筝,五角楼,老科学家下乡,长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语文课真是十分的重要,听、说、读、写、理解、记忆,培养人的几种最基本的工作能力。以前的语文老师没有讲明白,学的时候只是死记硬背,没好好地学。后悔了

印象最深的是古诗《江雪》的那篇课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文中配一副中国画,老翁头戴斗笠,身披蓑衣,一人一舟一杆,独坐风雪之中,垂钓寒江之上,远处一座大山,一条小路蜿蜒曲折。搜不到与我印象中一模一样的画面。怀念啊!

看着曾经的课本,再也回不去了!珍惜时光,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

记得那个时候每当发了崭新的书,每本都是平平整整,翻开后贴鼻一闻就有一股书纸墨香的味道,包书皮的纸都比较稀缺,用过报纸、牛皮纸等等,能包个带护角的书皮觉得挺美,如果当时能找到像现在楼盘宣传的广告纸,那会高兴坏的。开学第一天放学背着沉沉的书,心里却是兴奋的,那时候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

如果我的这些课本还在,那就是一套连环画绘本,本人就爱画画,老师知道我爱画,也不管我在课本上画,那时候学校都是土坯平房,学校就会在房子的两侧山墙上画些宣传画,都是我跟美术老师两个人完成,也是我特别高兴的事,奖励就是冬天不用往班级送烧柴(那时的学校冬天取暖都是同学轮流往班级拿烧柴,以玉米芯居多,

看到书本上熟悉的课文,跟图片,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每一篇都是那么的记忆犹新,好想回到从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时光。

感觉那个时代的课文内容更实用性,教育性,孩子比较看得懂,而且更有启发。

这套书我还有保存着,虽然有的已经破得惨不忍睹,但都是满满的回忆…对这本语文书还有印象的小伙伴们麻烦举个手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