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普通话文章以我开头的文章

2023-05-15 12:59 作者:中国网 围观:

安身立命少年书 重读民国老课本,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中国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普通话文章以我开头的文章1

语文教育及其背后更深广的母语教育,是一个不会也不应过时的话题。近一百年前的国语老课本,既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的共和气象,也开启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风。从臣民到国民、公民,如何在少年时期养成独立之人格,如何在共和社会中安身立命?年末的最后一期冰点特稿,我们刊发教育学者王丽的这篇文章,作为对辛亥革命一个小小的纪念,当然,也作为对当下教科书一番恳切的期许。

本世纪初,我曾参与过某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期间的经历可以用“痛苦”两个字来形容,幸而不多久就逃离了。

后来当我第一次见到重版的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和世界书局这3套民国小学国语老课本时,那种惊喜如逢离散多年的亲人,心里说:哦,这就是我亲爱的母语啊!如此优美、如此典雅、如此亲切。

透过那一帧帧工笔线描的插图、一行行竖排的繁体字、一篇篇隽永的课文,作为一名语文教材编写者,我仿佛重新发现了汉语的美,呼吸到来自那个年代的一股清新蓬勃的气息。并且,这3套老课本也解开了我长久以来的一个疑问:为什么民国时期不少人念完小学之后,便能在社会上自食其力,安身立命?

中国韵味,潜移默化审美观

老课本第一眼吸引我的与其说是内容,不如说是版式和装帧。

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世界书局国语读本》(小学初级学生用)。这套读本的字体选用颜体楷书,结体方正,笔力雄健,富于阳刚之美,即所谓“颜筋”。在印刷史上,颜体也是自宋以后的主要印刷体。可以想见,儿童日日面对这样的国语课本,天长日久,入之于眼得之于心,执笔写字自会受其熏染,其作用相当于书法字帖。

读本一页一课,每课均有插图,采用中国传统写意技法,凡山川人物、花鸟虫鱼、一草一木,均寥寥几笔勾出,活泼灵动,意趣盎然,与课文的颜体楷书相互映衬,教人一翻开课本,便觉一股扑面而来的中国气韵。

老课本在文字和插图的配合上也别具匠心。图与文的位置不拘一格,随课文内容而变化。有的文在上,图在下;有的反之;有的上下皆为图画,中间夹着课文;有的插图居于书页一角……因所选课文多为韵文,故排列不求上下对齐,而是一行行参差错落,配上优美方正的颜体楷书,犹似一串串珠子叮叮当当落在纸页上,产生节奏之美。

如第15课《手拉手》:“好朋友,好朋友,手拉手,慢慢走”,书页上6个小朋友手拉着手,排着队向着斜上方做行走状。画面上方的文字也相应地排成4行,向斜上方成雁行铺展,整幅画面呈鲜明的动感。这样的设计,非常切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这一点上,《商务国语教科书》(小学初级学生用)亦有异曲同工之妙。课文字体也为颜体楷书,插图亦为工笔白描,十分简约素净。

而《开明国语课本》为丰子恺先生作图,质朴自然,充满童趣,一副大家气派,与叶圣陶先生编写的课文相得益彰。

相比于今天满纸卡通人物的彩色小学课本,老课本只有黑白两色,却别有一种平和、朴素之美,让人想起意境悠远的中国水墨画,想起中国乡村的白墙黑瓦。

老课本将中国文学之美、书法之美和绘画之美融于一体,在装帧设计上不照搬当时西方教科书,而是兼收并蓄,推陈出新,创造出极具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现代国语教科书的样式,比之传统私塾读物大大前进了一步。儿童使用这样的国语课本,得到的不仅仅是母语能力的提高,还有对中国书法、绘画的欣赏能力,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审美观——属于中国人的审美观。这样的课本,其内涵已经超出了简单的国语。

做人常识,启蒙教化价值观

民国老课本的另一特点是教给儿童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常识。

如初版于1917年的《商务国语教科书》,从课文目录便可看出编写者的意图:1.入学。2.敬师。3.爱同学。4.课室规则。5.操场规则。6.仪容。7.早起。8.清洁。9.应对。10.孝父母……透过这些条目,我们看到的是《弟子规》的影子,即中国上千年来传统启蒙教育的核心:童蒙养正,固本培元。

但老课本并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采用大量儿童日常生活的小场景来达到教育目的。如“亲恩”一课,画面中是一只老燕子叼着虫子,正飞向树丫间一窝嗷嗷待哺的小燕子。“敬老”一课的插图是一个小学生捡起一位老人被风吹落在地上的帽子,双手奉还给老人。“好学”一课课文为:“李敬文,年六岁,时向其姐问字,渐通字义。”插图中有一几,几上摊一册书,姐弟二人一坐一立,姐正向弟弟讲解。“睦邻”一课课文为:“母在厨房,制糕已成,命儿捧糕,送往邻家。”画中母亲倚门而立,一儿手捧一盆糕走出家门,转头回望其母,母似做叮咛状。这些充满了生活气息的课文,配上生动朴素的插图,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对于一些儿童一时不易领悟的“大道理”,老课本往往能用浅近通俗的事例来说明。如“读书”一课,课文曰:“学生入校。先生曰:‘汝来何事?’学生曰:‘奉父母之命,来此读书。’先生曰:‘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一问一答之间,点出了“读书”的要义,朴素而深蕴。儿童一旦记住,便终身难忘。

我不禁想起古时私塾的开笔礼:儿童入学第一天,须用毛笔描一个大大的“人”字,意含“读书成人”。由此可见,民国老课本与传统一脉相承。可惜今天的小学语文课本里却找不到这样的内容了。

老课本的编辑思想既传统又“超前”。在上世纪初,职业教育还完全是新事物——甚至今天的小学教育中似乎也还没有这样的内容。商务老课本中便已有“职业”一课,课文内容只有5句:“猫捕鼠,犬守门,各司其事,人无职业,不如猫犬”,将一个不无抽象的大道理说得如此深透明白,有趣有味。

而像“国家民族主权”这样的概念,儿童更不易理解。课本中有一课曰“御侮”——“鸠乘鹊出,占居巢中,鹊归不得入,招其群至,共逐鸠去。”我读着此篇,不禁会心一笑:真是由小见大,举重若轻!今天的小学课本中也有主旨相同的“二小放牛郎”一课,曾因其“带血腥”而引起争议。两者相比,教育效果孰优孰劣,不言而喻。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课文均从儿童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摈斥空洞说教,注重趣味性与潜移默化,背后则处处看到“教化”的影子,即在小学阶段便树立中国传统价值观——仁、义、礼、智、信,为将来的立身处世奠定基础,难怪当初有的国文课本便称之为“修身国文”。

商务这套课本问世后,10年间风行全国,印数达七八千万份,可见对一代中国人的影响。我的父亲与母亲,还有母亲的兄、姊,均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由于家境之故都只念到小学毕业。他们后来均能在社会上谋得一份职业,自食其力,安身立命,其“秘密”也许在于这样的小学课本。而当年跟他们情形相似的那一辈人里,一些经过刻苦自学,后来成为文化大家,如三联书店原总经理范用、新民晚报原副总编辑冯英子等。

力求精密,堪为儿童说话、作文的模范

诚然,小学语文课不等于常识课,更不等于今天的“思想品德课”。《开明国语课本》的编者叶圣陶说:“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开明老课本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如第一册第一课《新学期》:

暑假过去了。早上到校,想起又要和几位先生、许多同学在一起了,心里异常高兴。街上和暑假以前每天早上一样,来来往往的差不多一半是小朋友,他们有的是我的同学,有的是别校的学生。我想,他们今天到校,心里也一样高兴吧。

暑假中不常遇见的同学都见面了,他们告诉我各种事情。有几个跟同父母到别处去旅行,得了不少的新知识,有几个练习游泳成功了,能做多种的姿势,有几个看了几部童话、几部小说,哪一部最有趣,有趣在什么地方,滔滔不绝地说个不休。有几个采集昆虫制成标本;其中有一个单只蝴蝶一类就采集了三十七只,形态各不相同。我也告诉他们,暑假中做了一架飞机模型给妹妹玩,连翅膀在内,横阔一尺八寸。

一个同学忽然问道:“假期作业做完了没有?”

“做完了!”大家差不多齐声回答,脸上露出欢喜的神情。一件事情能够准期做完,的确是值得欢喜的。

这一学期我们的级任先生改教三年级,不教我们了,这使我有点儿难过,然而他还是在校里,如果有什么事情请教他,难道他不教我吗?如果同他谈话,在一块儿玩,难道他拒绝我吗?那是决不会的。那么又有什么难过呢?这位新的级任先生上学期教六年级的,本来和我们相熟,也是个和蔼不过的人。现在他要来教我们了,我止不住心头的快活。

行礼的时候,校长有几句话道:“新学期开头了。从今天起,一切的事要比以前做得更好,更多进步。不然,就对不起这个新学期。”我记住这几句话,我万不肯对不起这个新学期。

一共580字,通篇模仿儿童的口气,真切生动,平实自然,将一个孩子暑假后返校的心情和见闻描摹得曲折有致,体贴入微。字里行间散发着一股清新向上的气息,流动着编者的温情与暖意。而从写作的角度,“写什么”和“怎么写”尽在其中。这样的课文,儿童反复诵读,关于写作的要领,自然心领神会。

课文中安排的实用文体练习也十分有趣。如第七课《学校新闻的一页》:

赏月会

秋季的满月——特别光明!

大家来参加赏月会!

时期:本星期四下午八时

地点:本校运动场(大家坐在地上,围成圆形)

节目:1.月的故事(各人把知道的依次讲出来)

2.赏月的趣味(各人把当时感觉到的依次讲出来)

3.月儿诗朗诵(胡宜群,这首诗是他的新作品)

4.月夜——笛、胡琴合奏(张先生、任知义)

附告:如有望远镜必须带来。此外文稿、画稿簿也要带以便随时取用,否则把文思、画意轻易放过,到时想不起来的时候,懊悔也来不及了。

校园收获的报告

上星期六收采校园里的毛豆,共得七十八斤。除留下四斤做种子外,其余由各同学家买去,当天卖完。大家说今年的豆粒比去年大,煮熟了酥烂可口。这是下种时特别注意选种的缘故。

透过这样的课文,我们看到那个年代活泼多姿的校园生活,看到在这样的校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以及他们的心性和日后走上社会的能力。在这套课本“本书编辑宗旨”第三条中写道:“本书尽量容纳儿童文学及日常生活上需要的各种文体。用词力求正确,造句力求精密,务期与标准语相吻合,堪为儿童说话、作文的模范。”

天真可掬,童真童趣

开明老课本的编者叶圣陶先生又说:教材合于语文训练,“但是这还不够,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

提到儿童文学,我们往往会想起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之类的外国童话。在中国文学源流中,似乎没有儿童文学这个类别,较为适合儿童阅读的除了成语故事之外,还有鲁迅在《阿长与〈三海经〉》一文中说的“我最为心爱的宝书”——《山海经》,因为里头有“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这些资源用作国语教材固然有其重要价值,但作为现代儿童的精神食粮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由中国人自己创作的、有鲜明时代色彩的新的形式与内容。记得本世纪初参与编写小学课本时,我为了找到这样的选文,翻遍了各种儿童文学类书籍,所获仍十分有限。

而这一回,老课本却改变了我的看法,尤其是《世界书局国语读本》。此读本为魏冰心等编写,上世纪30年代出版,是受五四新文化影响最早用白话文编写的教科书之一。书中采用了大量带有童话色彩的想象丰富的小故事。如第一课《苍蝇给蚊子的信》:

蚊子弟弟:

昨天一阵雷雨,把我们分散了,很是想念。

我回想起昨天同你坐在窗前,欣赏那脏孩子的搔痒,我佩服你做的把戏,实在有趣。

后来,脏孩子的姊姊要捉住我,我就躲进厨房吃糕,并且移动我的脚,让脚上的微生虫下来散步,不久,脏孩子吃了那块糕,我也就飞开了。

晚上,脏孩子喊肚痛,接连泻了三回,弟弟,我做的把戏,你觉得怎样?

你的哥哥苍蝇

八月十日

苍蝇哥哥:

你的信收到了,你做的把戏真好,我很佩服。

我前天同你分别以后,也有人要捉我。我就躲在脏孩子坐的凳子底下,预备遇到机会,用力咬他几口,让微生虫钻进他的血管里去玩耍。

后来被我实行了。我料到过了几天,脏孩子一定会发疟疾,等他冷得发抖,热得发昏的时候,请你来参观好不好?再会。

你的弟弟蚊子

八月十一日

课文想象奇异,读来妙趣横生。从文体上看既像童话,又是实用文。儿童从中可以学到如何写信,还有卫生健康常识,堪称一举多得。

还有第71课《小猫要过河》:“小猫要过河,不会游水,他向鹅借船,鹅说,我没有船。小猫说,你的身体不像船吗?你的脚不像两把桨吗?鹅笑着说,请你就上船吧。”故事中小猫的聪明伶俐,鹅的雍容大度,跃然纸上。

像这样充满奇思异想的课文比比皆是。如第93课《蚂蚁上天》:“一只蜻蜓,睡在草地上,许多小蚂蚁看见了,爬在蜻蜓的身上,想把他搬进洞里去,蜻蜓醒来,飞到天空里,许多小蚂蚁,也带到天空里去了。”书页右下角画着一只大蜻蜓,身上爬着许多小蚂蚁;左上角是一方天空,一只大蜻蜓正飞在空中,两个翅膀上密密麻麻地驮着许多小蚂蚁。文与画,给人无限遐想。

还有的课文不仅想象丰富,且富于诗情画意。如《梧桐叶》一课:“梧桐叶落在池里,金鱼说:‘这是我的伞。’他就躲在叶子底下。梧桐叶落在河里,小虾说:‘这是我的船。’他就站在叶子上面。梧桐叶落在园里,燕子说:‘这是家里寄来的信,叫我回去啦。’”文中金鱼、小虾、燕子各个个性鲜明,特别是燕子最后说的话,一派天真可掬,令人忍俊不禁。

这些课文配上同样清新隽永的插图,在孩子们眼前打开了另一个世界。它开启儿童的灵性,滋养儿童的心灵,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培育儿童对世间万物的大爱,背后蕴含着“博爱、平等”的民主思想。这是最富于中国特色的儿童文学,其价值一点不亚于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

只是我不禁疑惑:这些满腹“之乎者也”的旧式读书人,何以能写出如此清新明丽又富于现代气息的童话?也许,传统本身并不等于“腐朽”和“僵死”,而恰恰相反,传统内部潜藏着无穷的自我更新的因子,但这些因子需要被“激活”——需要在与异质因子的碰撞中获得重生,一如经过嫁接之后的百年老树开出新花,结出新果。

冶文言白话于一炉

什么是纯粹、典范的汉语?对于中国人来说,回答这个问题似乎有些困难。语言是人的家园,也是一个民族的家园。汉语承载着数千年煌煌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富于生命力的语言。儿童时期是语言的敏感期,一个人对母语的感觉基本上是在此一时期建立起来的。因此,如何使儿童感受汉语的美,体会汉语的特点,进而培养儿童对母语的爱,是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重要使命。

自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取代文言开始,关于文言与白话之争延续了整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论争的结果是“白话派”占上风。当然,这个结果也反映在教育上。1920年,教育部下令将小学国文教科书改为“国语”。此后,在语文教科书中,白话文逐步取代了文言文,实现了“言文一致”。

商务印书馆、世界书局、开明书店这3套小学国语课本编写于不同的年代,折射出上世纪前半叶汉语言演变的不同阶段,呈现给我们各不相同的语言风景。

《商务国语教科书》发行于新文化运动前夕,基本采用文言。如:

第一课《学堂》:学堂暑假,一月已满,今日早起,穿新衣,入学堂,先生授我新书,告我也,汝读此书,当比首册,更有味也。

第五课《晓日》:天初晓,鸟啼树间,披衣下床,推窗一望,东方已白,红日上升,流霞成彩,未几霞散,日光射入室中,鸟声渐少。

第六课《衣服》:人之衣服,所以护身。我国衣服,长而大,故舒泰。外国衣服,短而小,故轻便。今学堂体操,衣服短小,亦取其轻便也。

这些课文句子凝练,意思浅近明白,读来隽永有味,毫无佶屈聱牙之感。从笔法上看,有叙事,有写景,有状物。

韵文是汉语的重要特点。汉赋、唐诗、宋词等,从语言形式上均属于韵文,有三言、五言、七言等。旧时私塾读物便大量采用韵文,如“三百千”、《弟子规》、《幼学琼林》、《笠翁对韵》等。商务老课本也继承了这个特点:

《采菱歌》:青菱小,红菱老,不问红与青,只觉菱儿好。好哥哥,去采菱,菱塘浅,坐小盆。哥哥采盈盆,弟弟妹妹共欢欣。

《放假歌》:学堂乐,乐何如,请君听我放假歌,吾曹自到此,一岁忽将过,同学相亲爱,先生勤教科,读书已二册,识字一千多,学堂乐,乐如何,请君同唱放假歌。

课文清新活泼,跳动着欢悦、和谐的旋律。从《放假歌》中,能看出脱胎于《明日歌》的痕迹。

《世界书局国语读本》的出版年代晚于商务老课本,从语言风格上已显示了文言与白话融合的痕迹:

《秋天早上好》:秋天早上好:白云飞,红叶飘,月光淡淡星光小,只有早起的人,才能看得到。秋天早上好:墙角边,树枝梢,虫声唧唧鸟声闹,只有早起的人,才能听得到。

《长虹一道》:雷雨过后,夕阳返照。天空中,谁架起长虹一道。你瞧,多么美丽、光明、奇妙!像一面没有弦的弓,像一条没有柱的桥。一霎时,云散天晴,便不见了。他,原来是晴天的预告。

这些篇章,既是散文,又是诗歌,既有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又有现代童谣的活泼、跳脱。

而30年代出版的《开明国语课本》(小学高级学生用)已完全采用白话。如《雁》一课:

秋天,有一群群的雁在天空飞过,发出清亮的叫声。雁的家乡在西伯利亚地方。那里秋天就飞雪,到了冬天,什么东西都给冰雪盖没了。太阳只露一下脸,立刻又落了下去。如果再往北去,便是北极,那里足有半个年头见不到太阳的面。在这样又寒冷又黑暗的地方,雁怎能够生活呢?所以一到秋天,它们就结队迁移,向南方飞来。

这是最纯粹、典范的白话:流畅自然,清新优美,堪称“言文一致”的样板。但仔细体会,背后分明有“文言”的影迹,句子简洁凝练,念起来和谐婉转、抑扬顿挫,富于音节之美。今天的语文教科书编者,恐怕很难写出这样的文字来。原因很简单:缺乏坚实的文言根底。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言与白话,本来难舍难分,就像一条河里流淌的水。时下小学语文课本的语言如同白开水,缺乏母语特有的美感,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

从这3个版本的小学国语老课本中,我们看到上世纪前半叶汉语从文言到白话的嬗变,也看到母语自我更新和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上世纪30年代文言白话争论最炽的时候,林语堂在《与徐君论白话文言》一文中说:“一国的文字是国人的公物,谁也不能夺为己有,要望中国将来演出美丽又灵健的文字来,必不可有丝毫成见存心。我们必须冶文言白话于一炉,炼出一清新简洁富表现力的文字来,泥古泥今,皆做不得。”他又说:“现在许多人文章已经做到文白调和境地了。你可读了十行而不辨其为白话文言。将来文体总是趋这一途,得文言之简洁而去其陈腐,得白话之平易而去其冗长。”——信哉斯言!

养国民之人格,扩国民之德量

民国老课本的编者有一特点,多为当时的文化大家,如蔡元培、张元济、王云五、顾颉刚、叶圣陶、丰子恺、朱自清、夏丏尊、陈鹤琴、陆费逵、庄俞等。他们一方面有坚实的旧学根底,深谙传统之道;一方面又接受了西方现代自由、平等、民主的新思想,能开风气之先。他们之所以愿意俯下身来,不辞辛苦为孩子们编写国文、国语课本,其原因在于小学课本是一个民族的奠基工程。因此,老课本处处教人看到编写者“奠基”的用意:奠常识之基,奠审美之基,奠伦理之基,奠人格之基,奠传统之基,而最终奠民族精神之基,即梁启超当年提出的口号——新民。

民国时期相对宽松的教科书审批制度,使他们的梦想得以实现。据资料记载,自民国初年至抗日战争前期,国民政府对教材编写采用审定制,允许各民间出版机构自由编写中小学教科书,教育部根据统一制定的课程标准对其进行审查,通过后便可在全国发行。直到抗战后期才改为由国立编译馆独揽小学教科书的编辑权。这种审定制极大地激发了民间参与教科书编写的热情。

1912年至1949年,短短37年间,尽管战乱频仍、社会动荡,全国各书坊共计编印出版了100多套小学国文、国语教科书。这些教科书从内容上打破了传统私塾教育只读四书五经的局限,同时又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形成一派百花竞艳、百舸争流的格局,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教科书编写的黄金时代。

当时,全国各中小学校可以自由选择某个版本的教科书,甚至教师自编教科书。也正是在此背景下,一批一流的知识分子精英能够加入到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的行列中来。他们直接保证了教科书编写的质量,而他们的理想也通过这些教科书得以表达。

一套名为《启蒙国文》的民国老课本在编辑大意中说:“本书以养成国民之人格为目的。惟所有材料必力求合于儿童心理,不好高骛远。本书注重立身、居家、处世以及重人道爱生物等,以扩国民之德量。本书注重实业以养成独立自营之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这个宗旨也代表了当时多个版本教科书的立场,并鲜明地体现在每一篇课文中。(王丽)

普通话文章以我开头的文章2


讲台上的暖阳——文洪波老师

——记人类高质量第六组与人类高质量老师

今年九月,刚刚步入高二,走向新班级的我们认识了一位高一时从未听说过的物理老师——文洪波老师。相识虽只短短一个月,大家却早已被文老师的热情深深打动。除了坐在第一排的同学,大家一想到要上文老师的物理课了,便会异常兴奋,激动不已。(文章开头即交代了对文老师的喜爱。)

初识,是寓教于乐

在与文老师正式见面之前,我们便从李老师的话中与文老师“打了个照面”。李老师告诉我们,文老师上课一贯风趣幽默。一开始我们还很疑惑,甚至到文老师走入教室时,作为老师一贯严肃的“淫威”仍然漂浮在教室上空。而当他咧嘴一笑,蹦出那不太标准却又鼻音浓重的普通话后,果不其然,第一堂课我们便被他逗得哈哈大笑。

每当学到枯燥乏味的知识点时,文老师总能由一个个“笑点”引入“知识点”,达成了非同寻常的“笑果”。他的板书总是如此有趣,“了”“啦”“啊”等生动的语气词让原本呆板的板书变得富有生命。(一个个“笑点”就是文老师的独特人格魅力,也是吸引同学们注意力的地方。)甚至让所有人齐声朗读这令人“社死”不已的句子,让所有同学都羞于启齿,只是摸着脑袋搞不清状况。还记得那堂讲解游标卡尺的测量原理课上,文老师突然把游标卡尺撑开,双手持着尺“柄”,呈射击状,犹如端着一把冲锋枪的战士,准备对着同学们“扫射”一番,还一边用嘴模拟出“突突突”的声音。同学们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合,有的捧腹,有的努力憋着还未咽下就即将喷出的矿泉水,有的歪在课桌上,而有的撑在同桌的肩上直叫他帮忙揉揉笑痛了的肚子。伴随着一阵笑声,大家都深刻地记住了游标卡尺的形状特点。不一会,教室安静了,讲解完测量的原理和方法后,文老师却走下讲台,开始“实战演习”,拿着费大的教学用木质游标卡尺,开始测量孙雅歆桌上酸奶瓶的深度、张梓豪的口腔内径、曾繁任的身高……夸张的动作,诙谐的语言,一个个永远猜不到下一个的“错误示范”,让同学们在欢笑中却不知不觉地熟悉了游标卡尺的每一个功能与易错点。

能够做到如此的寓教于乐,离不开文老师在备课时的用心良苦,也离不开文老师由内而外的人格魅力。再遇,是谆谆引导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一堂生动而成功的课堂,除了需要老师在讲台上“生龙活虎”、“激情四射”的“预置”,也需要同学们在课前积极预习“生成”。文老师总会让同学们在物理课的前一天预习教材,或在上课时抽出十分钟让同学们自习,一边讲课时直入要点,以更成熟的逻辑体系串联起每一个知识点,并联起每一个重难点。

又如讲解作业习题时,文老师常常移步一旁,把讲台“让位”给同学们讲题。即使有的时候同学一时紧张,没能讲好一个习题,在引导与补充之余,文老师也会找到每一个同学的可取之处。字写得好、作答规范、情商高、思路清晰、声音大……在文老师的课堂,每一个同学都有他自己的“闪光点”。(文老师充分发现同学们的闪光点。肯定每一位同学)

对于物理学科必不可少的实验课,文老师更是用尽苦心。每一个学生实验,他都尽力争取到实验室的使用权,让每一个同学能够亲身体会到实验题的每一步的操作的规范与意义。即使是在教室里的教师演示实验,他也努力让同学上台亲手操作,更通过讲解突出了一个个物理实验中对知识点的启发性。有次上课时,我们复现了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实验,只见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微微摆动,当同学们一个个眯起双眼,在台下小声议论着电流太小、指针偏转过小时,文老师却说:“正是这小小的摆动,开创了一个时代啊!”

是啊,这个小小的摆动,让法拉第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让冰冷的指针划破了无尽黑夜中的探索。正是这一个小小的摆动,才有了奥斯特、楞次等一系列人的电磁学探索成就。也正是这一小小的摆动,让文老师引领着我们,踏上了那一条条迷雾萦绕却辉煌无比的物理坦途。

谆谆引导,引导出同学们对于物理不断地求知探索、对未知一次次的观察发问,引导出的更是无数个充满创造力的人生。

细念,是步步慎重

文老师一以贯之的幽默风格,从不缺席的耐心引导,自然少不了他备课的反复锤炼与细细推敲。一次偶然拾到老师遗落在讲台上的备课笔记,密密麻麻的红黑色笔迹书写下一个个知识点,每一个重难点与易错点都被着重地打上了标记。再深深回忆老师的一举一动,哪一步不是在脑海中演绎多次,在课堂上试验数回后得到的最优解?

讲课时,文老师时时强调“先理解,再下笔”,讲解时一气呵成,事后留足时间给同学们记好笔记。作图时,他总要用白板中的虚拟尺规慢慢作图,全力模拟同学们最真实的作图状态——甚至是错误的状态。下课后,哪怕只是一道课后习题的答案有误,文老师也会让课代表完整地将解答抄写在黑板上,并且亲自再三询问,确保同学们都理解透彻。“我其实好不聪明的,同学们最聪明了啊!”文老师自嘲的憨厚而富有磁性音调时时在我脑海中回响。其实我们都能在课堂上的每一刻体会到文老师的聪明与严谨。“先一遍中文,再一遍英文,最后写答案”不只是一个严谨的态度,更是求真务实,细致入微的物理原则与信条。

记得成为文老师的课后辅导对象后,一次晚自习,我与几个同学被文老师叫出去。本以为是作业哪里又没写好,但只见文老师亲切地询问我们每一个人的听课状况和学习情况。并且让我们互相分享考试与刷题经验,而他也作为一个倾听者,不断地点评、赞扬我们每一个方法的可取之处。

每每想起文老师,脑海中总能浮现出他走上讲台,立好平板,将话筒别在衣领的样子,他将书本放好,拿起一支粉笔,扫视同学一圈,似乎又将要蹦出什么新奇而深奥的物理名词来……(结尾处再次点明对文老师的感激与怀念)

普通话文章以我开头的文章3


一款和「普通话」较真的游戏。


文/车轱辘



01



最近有人告诉我,青海省教育厅发布了一则通知,要求全省幼儿园的教师和保育员,下载和使用《普通话小镇》这款游戏。而且省教育厅还要求各地定期通报使用情况,表示要考察大家的学习成果。



这则消息实在有些神奇:《普通话小镇》是款什么类型的产品?它怎么就获得了这样的待遇?后来我发现,这是一款腾讯游戏在去年11月发行的功能游戏,它的玩法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教你说好普通话。



其实我对功能游戏的态度一直有些摇摆:游戏真的能发挥这么大的价值吗?这是不是只是一种宣传手段?但《普通话小镇》好像又在打消我的顾虑:它似乎不是一波流式的汇报型产品,毕竟上线1年之后,它还在试着解决一些问题。

我不禁感到好奇,腾讯为什么要做一款这样的游戏?它的主创团队又在想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前一段时间,我和项目组的研发和运营同学聊了聊。


02



2018年,语文课本的出版机构:语文出版社准备找人合作,做一款游戏。

在当时脱贫攻坚战的大背景下,语文出版社一直在思考如何帮助深度贫困地区的青壮年学习普通话,让他们更容易找到工作。为此出版社推出了一本叫做《普通话1000句》的工具书,里面有交往、就餐、求职、旅游等场景的常用语。


但问题来了,光是把书发下去,谁也不知道学习成果怎么样。而集中办培训班,难免要耽误大家的正常工作,花费不小的组织成本,而且无法获知大家后来有没有训练,又是否达到了目标。"有的人上了一个月的培训班,连100句普通话都不会说。"

几经辗转,腾讯互娱社会价值探索中心(后文简称“社价团队”)听说了这个需求,和语文出版社正式接洽后,双方一拍即合,迅速拉上畅游的合作伙伴,思考该做一款什么样的产品。

经过前期调研,社价团队发现在各种公益项目的帮助下,偏远地区的智能手机普及率一直不错,而且大量移动基站的建设也让网络信号有了保证,因此消除了可能有人无法用手机体验产品的顾虑。

于是在多轮CE后,团队先是确定了产品的核心交互玩法:先给用户播放一个标准的读音,让用户跟读,然后再给用户的读音打分。如果分数不错,用户就能获得奖励。为了让用户方便理解,最后他们采用了类似大富翁的题材和框架,让用户可以把奖励用于建设自己的小镇。



那问题来了,接下来怎么实现跟读玩法呢?团队又找到了腾讯AI Lab,尝试用人工智能解决这个问题。


他们搜集了大量来自偏远地区,口音五花八门的语音语料,试着基于普通话朗读数据建立一套声学模型,然后将用户的语音与之对比。"比如「我今天吃的是米饭」,这句话可能要说5秒,「今天」是在第2秒出现的,那就要通过语音切分,把「今天」对应的时间找出来,再对比声纹,看看是否准确。

解决了这些基础问题,团队完成了Demo的开发。借着国家语委到各个乡镇考察的机会,他们也拿着Demo去做了一轮CE,然后收获了……巨大的打击。



03



沟通之后团队发现,用户对《普通话小镇》Demo的不满来自方方面面。


首先是美术风格。一开始团队选择了更加精致,有些扁平和小清新的手绘风格,但后来经过CE发现,用户还是更喜欢主流商业游戏那种更鲜艳,更清晰,更立体的美术风格。于是团队把美术重做了一遍。





其次是交互。之前团队仿照微信,采用了长按按钮录音、松手停止的设计。但后来发现大多数用户的软件使用经验很有限,这个录音指示过程不够清晰,于是还是改成了点击录音,再次点击取消的设计。"每个界面都要让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处在哪一步:开始录音了吗?正在录音吗?结果提交了吗?反馈是什么?而且每一步的交互都要非常有限,一旦可以同时点击多个按钮,他们就会产生困惑。"



另外还有打分的标准。第一轮CE的时候,团队招募的用户是普通大学生,他们觉得产品的标准太低:"随便读一读也能三星。"然而国家语委的老师告诉他们,目前这个标准其实已经很高了,对于腔调浓重的用户来说会很难,可能一星都过不了。


团队渐渐想明白了一件事:这款产品不是为了让大家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拿到高分,而是要帮助普通话基础薄弱的用户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基本沟通问题。如果是前者,用户要啃下两本比字典还厚的书;但如果是后者,只要能够让人听懂就够了。


最终,他们把评分拆解成了平翘舌、前后鼻音、准确度、声调、流畅度5个维度,再和专家老师确定了具体的打分逻辑。



边做CE边做迭代,经历了一年左右,《普通话小镇》终于成了一款能够解决目标用户实际需求的产品。2020年11月,游戏正式在各大平台上线。但运营团队发现了新的问题:这种产品该怎么做发行?


04



其实《普通话小镇》在刚上线时获得了不少渠道的支持,但作为一款功能游戏,它的目标受众不一定是渠道的用户。团队需要用其他的方式,找到更多真正需要它的人。

面对大众用户,团队想了一个办法:鼓励大家「捐赠」自己的普通话,这样可以在为AI提供语料素材的同时,也让大家了解和认同这款产品。后来他们又专门上线了大众语音包,让游戏里的语音能多一丝温度。数据显示,最终有几百万人参与了这次活动。



而面对那些需要用这款产品切实解决问题的用户,他们动了线下合作的念头。


去年12月,团队跟着腾讯扶贫办的同事去了一趟四川甘孜,向当地商务局和宣传部的干部了解当地民众需求——他们希望把当地的蜂蜜、人参果、牛肉等农产品推向大众,但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却成了一道阻碍。于是双方达成合作,利用《普通话小镇》培训农户的普通话,再鼓励他们进行直播卖货。



同时,他们还邀请每个村庄都派出一位幼师或小学老师体验《普通话小镇》,希望教师在提高普通话水平后,通过言传身教影响下一代人学好普通话。这项合作获得了不少老师的好评,例如丹巴县幼儿园的老师降初拉姆就说,游戏的机制刺激了她的求胜欲:"非要读准发音得三颗星才罢休。"


使用《普通话小镇》的甘孜幼儿园老师

在我看来,到了这一步,《普通话小镇》就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全部使命:不少大众已经了解了这款产品,它也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应用案例。更何况作为一款为特定受众服务的功能游戏,它的受众难免会有些局限,腾讯似乎不该为它继续做太多投入。

但事实恰恰相反。虽然在2020年,脱贫攻坚战已经告一段落,但是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全国普通话的普及率为80.72%,也就是说还有近20%的人无法顺利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因此,项目组也希望能够借助游戏的力量,尽量让更多有需要的特定群体有机会去体验产品,提高普通话水平。

文章开头提到的青海就是一个例子。一位青海教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以前上学的时候,化学老师的发音有些问题,一直把氯化钠读成「录化纳」,导致后面很多同学都要重新熟读氯化物的发音。”青海希望减少这种情况的出现,并鼓励家长也借此提高普通话水平,为孩子营造一个标准普通话的学习环境。

最终,青海省教育厅在了解到这款游戏之后,和腾讯花了不到2周的时间,就敲定了这次的合作。

官方数据显示,目前青海有超过六成的幼儿教师完成了注册。团队告诉我,未来他们还会尝试推进更多类似的合作,并推出更多服务,比如可以观察指定区域注册人数的数据看板,以此帮助相关部门追踪大家的学习情况。


“即便是过了全网上架的首发期,我们也会试着让更多有需要的人群发现它。我们的目标不是做流量,而是思考怎么用游戏化的手段,真的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



05



我出生在东北的一座小城。得益于东北喜剧的流行,我和其他地区朋友们的交流大多没什么障碍。但在成长过程中,我发现在发音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含义。

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北京上学后,我开始试着纠正自己的普通话发音。当北京的学长评价我说话"不道是哪儿的味儿"的时候,我会有莫名的失落;而在南方的同学夸我发音标准时,我又会有一丝窃喜。

所以当看到不少老师说,他们学习普通话,能够变得更自信,甚至是"一种精神演练和提升"的时候,我能理解他们内心那些原本脆弱,后来却渐渐坚韧起来的东西。

这就是我喜欢《普通话小镇》的原因。它确实能让一些人的普通话变得更标准一点儿,让他们能获得更多的尊重和便利。


当然,我知道游戏不是社会问题的唯一解法。但作为一种自带交互,更具沉浸感和趣味性的媒介,游戏正在展现出自己独特的社会价值。腾讯扣叮能启发孩子们的程序思维;《见》提升了我们对于视障人群的关注;我还见过一位创业者试着把初中各个学科的作业做成游戏,让孩子更愿意完成寒暑假的学习任务……这些应用正在让人们认识到不一样的游戏。


《见》

对于主创团队来说,《普通话小镇》这样的项目,也让他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意义。

运营团队的Miya说,2018年,整个行业对于功能游戏都没有概念。但今天再提起功能游戏,大家会提起《家国梦》,提起各种各样的产品,然后表示自己也可以参与进来:"我们做到了从0到1的事情。"

《家国梦》曾出现在人民日报的热点推送中

研发团队的Lisa说,偏远地区女性的人生路径往往是固化的:年轻时照顾家庭,结婚后生孩子、种地,生于斯,长于斯,终老于斯。但如果她们能学会普通话,她们的生活就可以有更多选择,比如通过进入工厂打工,或者网上卖货去获得经济上的独立,甚至谈一场自由恋爱,与爱人走遍世界。


社价团队的产品负责人熙哥则说,他遇到过不少因为普通话影响沟通的小事。食堂里着急的打饭阿姨,说不清楚位置的滴滴司机,羞于表达想法的小区保安……“每次想到这些,就会觉得我们是真正在为社会创造价值……这种激励是最强大的。”



游戏葡萄招聘产业记者/内容编辑,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详情




上海人才战|成都人才战|广深人才战
天美工业化|中日二次元美术对比|防沉迷困局
黑神话悟空|最终幻想14|哈利波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