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现代的雅趣的文章

2023-05-05 06:56 作者:光明网 围观:

文学与生活,从未分离,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现代的雅趣的文章1

文学与生活,从未分离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教授 许 锋

【这五年,文学为美好生活添彩】

光明日报记者 赵玙采访整理

这几年,我仍花了许多时间在读书上。

读过《潘汉年的情报生涯》,我感受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隐蔽战线上的惊心动魄、波诡云谲;读过长篇小说《第一缕光》,那是一名农村少女冲破封建思想禁锢,走上自我觉醒之路,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在虚构与史实交互之间展现时代的变革;读过《闲云出岫望黄公》,那是一场作者与黄公望的对话,更是对《富春山居图》深入灵魂的解读……

庚子鼠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抗疫文学作品给我带来太多的感动和力量,白衣天使们的身影深深地印刻在我脑海中。如今重读那些作品,我还会潸然泪下。当时,我也参与到抗疫文学的创作中,和作家张培忠合作写出了《千里驰援》。

我仍喜欢从报纸副刊中寻找自己喜爱的作家和文章。常看《人民日报》的《大地》,了解脱贫攻坚的进程、小康生活的美好;常看《光明日报》的《文荟》《作品》《大观》《雅趣》,作家们与先生们的视角、学问、文采,令我长见识;常看《羊城晚报》的《花地》,一窥作家的闲情逸致;常去《深圳特区报》的《前海》,看深圳的古往今来……

每次经过报刊亭,我总是一股脑买上《小说选刊》《当代》《读者》《青年文摘》《故事会》……“雅文学”与“俗文学”,都是我的“菜”。老作家有新作品,大作家有小文章,小作家有大部头。捧着杂志,于灯下徜徉,于文字中漫游,充实而美好。

于成年人而言,阅读,本来就应该“叼空”——片段时光与片段阅读融合,你会发现,一年下来,读了不少书、不少文章。你也会发现,很多熟悉或不熟悉的作家,一年又一年,似乎从未懈怠,他们不停地为人民书写,为时代记录,为文学忙碌,在用一支支笔构建自己的精神大厦的同时,也为这个伟大的时代留下了一篇篇、一部部精彩的作品。我想,若干年后,它们会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史记》。

文学与生活,从未分离——生活润泽了文学,文学斑斓了生活。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10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关于现代的雅趣的文章2

送走生机盎然的春季,经过暑热难耐的夏季,经过凉爽宜人的秋季,来到天寒地冻的冬季。一年又一年,季节的轮转无止无休。

提到“季”字,大概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季节”,然而实际上,“季”最初的意思并非如此,而是跟排行有关。这个意思从它的字形上就能看出端倪。

“季”在甲骨文中写成 等形状。上面是“稚”的省略,下面是“子”。“稚”表示晚种的农作物,含有“时间在后”的意思,同时也兼表读音。“子”则表示跟人有关。上下两部分合在一起,表示“年幼的、排行在后的”等意思。《说文解字》:“季,少称也。”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季”字的字形演变

我国古代表示兄弟姐妹的排行,从长至幼依次为“伯(孟)、仲、叔、季”,因此,“季”指的是排行第四,通常也指排行最小的。比如,“季弟”通常指最小的弟弟,唐代元稹《阳城驿》中有“公令季弟往,公与仲弟留”,用的正是此义。同理,“季父”多指父亲的兄弟中排行最小的,即最小的叔父。不过,有的时候,它仅指叔父。例如《史记·项羽本纪》:“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意思是说,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单独一个“季”字,也可以指弟弟。例如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群季俊秀,皆为惠连。”意思是说,一众弟弟都是俊才,都有南北朝著名文学家谢灵运的族弟、颇具盛名的文学家谢惠连的才华。

“季”用于女性时,有季妹、季女等用法。“季妹”跟“季弟”类似,一般指最小的妹妹。例如唐代郑棨《开天传信记》:“安乐公主,上之季妹也。”“季女”是指小女儿。例如韩愈《唐故朝散大夫商州刺史除名徙封州董府君墓志铭》:“长女嫁吴郡陆畅,其季女,后夫人之子。”其中,“季女”与“长女”同时出现,显然有排行之义。需要注意甄别的是,有的时候,当“季女”单独出现时,它仅表示年少的女子,即少女,而不具有排行的意味。例如《诗经·召南·采蘋》:“有齐季女。”意思是说,少女恭敬而虔诚。

“季”由指年幼的人,进而可以表示事物中的幼小者,比如季材、季指等。“季材”指幼嫩的木材。例如《周礼·地官·山虞》:“凡服耜,斩季材。”意思是说,选择较小的树木,作为耜材之用。“季指”指小指。《仪礼》中有“诗怀之,实于左袂,挂于季指”一句,说的是在祭祀过程中,主人把从主持者手中接过来的祭器纳入怀中,再放入左衣袖,并用右手把左衣袖的一角挂在左手小指上。

既然“季”的字形和意义中隐含着时间上靠后的含义,那么当它用在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时,通常表示“末、晚”等意思。古代文献中有季代、季年、季世、季叶等说法,通常都是指一个历史时期的末了。例如汉代桓宽《盐铁论·授时》:“夏商之季世无顺民。”李白《赠常侍御》:“大贤有卷舒,季叶轻风雅。”白居易《萧俛除吏部尚书制》:“季代以还,鲜由兹道。”清代陈康祺《郎潜纪闻》:“自咸丰季年,中西重立和约。”等等。

“季”还表示农历每一个季节的最后一个月,故而有季春、季夏、季秋、季冬等说法。例如韩愈《贺雨表》:“伏以季夏以来,雨泽不降。”柳宗元《时令论》:“季冬讲武,习射御。”

再进一步,“季”就有了现在常用且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季节”等意思,比如季度、季风、季刊、四季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每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魅力。惜时爱时,人生一路皆为风景。


◎本文原载于《月读》(作者富丽),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关于现代的雅趣的文章3

  文化节目《诗画中国》剧照
  出品方供图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美学至高的一层境界,也是最具感染力的美学形式之一。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与观众见面,引发强烈社会反响。

  中国诗歌和绘画的历史源远流长、积累深厚,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理想的结晶。收藏在博物馆、美术馆里的绘画经典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近年来,不同门类的文艺创作充分发掘中国绘画经典这份丰厚资源,产生了许多在立意内涵和表现形式上都体现时代创新的作品,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也拓展了新的审美空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秉持“思想+艺术+技术”融合传播的创新理念,从“深”与“新”两个角度对传统文化、经典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呈现,让广大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感受到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体悟到蕴含在各种形态与表达形式中的中国艺术特征和中华美学精神,由此激发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尊重、自觉与自信。《诗画中国》就是又一次以新视野开拓新领域的实践,以崭新的主题立意和形式语言构成具有综合美感、引人入胜的系列篇章。

  首先是节目突出了诗画相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中国文化传统。从汉唐气象、宋元境界到明清风韵,画卷视通万里,诗歌思接千载。节目以诗画贯穿全局,从诗画经典的内涵中提炼选粹,创作了一批歌曲、舞蹈、音乐、吟唱、武术等作品,体现了诗情,更演绎了画意,让观众认识到中国诗画深厚隽永的文化精神和不同门类艺术之间的相互交融,不仅突出了美学魅力、艺术感染力,而且充分体现了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

  第二是节目对书画的视觉阅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点。《诗画中国》精选出堪称艺术经典同时曝光度不高的绘画作品,通过多种数字技术,让画作与音乐、舞蹈、表演形成艺术转换,促成了对这些画作的深度欣赏。在节目中,从“开卷”到“合卷”,几个环节环环相扣,“纸与墨”变成“光与影”,画面空间无限延展,画中的人物、景物与表演相互叠映,幻化成新的美学意境,加上专家学者的赏析和表演者的体悟,让观众对于画作的视觉阅读达到一个新的高点。从表演者跟绘画意境的叠合,到大量数字技术的效果加持,节目营造出一个基于画作又高于画作的视觉世界。

  最为重要的是,节目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重在彰显中国文化精神。在节目策划之初,我们几位嘉宾谈到一个共同的追求,就是不仅仅要为中国诗画创造视觉阅读上的新鲜感,更要加重节目的文化性、精神性。节目从中国的诗画里提炼出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精神,比如“山水中国”,铺展出中国人寄情河山、托物言志的文化情怀;比如“风骨中国”,谈的是在山水画、花鸟画里面呈现的崇高美学、人文风骨。像以《溪山行旅图》为代表的山水画,展现的就是一种以大山大水礼赞大国气象的文化情怀;像《杂花图》卷这样的花鸟画,传递的是万物生生不息、时间周而复始等理念。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的生动体现。还有“营造中国”“色彩中国”“四时中国”“灵韵中国”等,都是把中华美学最重要的特征和文化象征体现出来。

  《诗画中国》节目不仅仅是一个“视觉小百科”,更是一篇“文化大文章”。观众借此进入更丰富的视界,得以领略万里江山的壮美、自然雅趣的秀美、品格高洁的至美、率真洒脱的俊美、匠心独运的精美、色彩缤纷的华美、幸福生活的丰美。理解传统中国画,要把握的不只是艺术技法,也包括人文情怀和精神寄托。把画作背后的文化精神和美学特征讲清楚,必能更好唤起广大公众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必须立足社会需要、人民需求,赋予生活以传统文化意涵,赋予中华美学精神以现代表现形式。从央视虎年春晚的《忆江南》,到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观众的喜爱一次又一次说明:积淀着中华民族审美旨趣、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的文化遗产、文物宝藏、文艺经典是当代文艺创作和艺术欣赏的不竭资源,只要用创新的方式融合转换,就能别开生面也别出新意,激发更广大观众成为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与创新者。

  (作者范迪安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