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说说评论5条(说说评论为什么会消失)

2022-10-25 12:37 作者:知我心理学 围观:

“我想从互联网消失”:来聊聊「互联网上的个人痕迹」,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知我心理学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说说评论5条(说说评论为什么会消失)1

你见过早期明星们在微博上的那些发言吗?

可爱一下

经典永流传

现在的她们,显然不会再发这样的微博了。而改变的又不只是这些大明星,还有我们每一个普通人。

早已融入日常生活中的社交媒体,好像也承载了一部分日记本和照相簿的作用,记载着过去生活的点点滴滴。而照片会发黄,日记本可能被丢失,数字记录却能被永久保存,安全、崭新,却也似乎剥夺了“让过去被遗忘、被模糊”的权力。

可能是因为害怕被人“考古”“挖坟”后做下片面的判断,也可能是单纯希望保护自己的隐私,越来越多人选择了设置三天可见、半年可见,以及不定期地删除过去的发言记录。

KY编辑部也关于“互联网上的个人痕迹”展开了讨论,来看看我们的想法吧~


淼淼

其实更想“无痕”消失

其实,我一直以来的想法就是,要是能不在互联网上留下痕迹多好。虽然这句话很老套,但是我的观点,就是徐志摩所说的那样,“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活着或者死亡,在我看来都是相当私人化的体验。我更想把自己当作地球online这个游戏的一个玩家,离开了之后就销号,重要的不是这个账号,不是这个账号的战绩或者装备,对我来说,体验美好就够了。

另外,我也不是很希望自己的想法被人看到,因为对我来说有一些社交账号是我用来放飞自我的,被看到估计会非常社会死亡,就算我死了以后都会觉得死不瞑目。

虽然我一直是这个想法,但我在很喜欢的一本书《故园风雨后》中,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我应该在每个我得到过快乐的地方都埋下一点宝贝。等我又老又丑又痛苦的时候,可以回到这些地方,把宝贝挖出来,回忆过去。”

突然间,又觉得对互联网痕迹产生了一些不一样的感觉,虽然那些痕迹都是一时兴起留下的,但那时的或喜或悲,都是真实存在且弥足可贵的,这些瞬间永远都无法再回来,但恰恰是这些瞬间组成了一个人无可替代的一生。

亓井

在楚门的网络世界里,找寻真实的自我

当楚门准备走出那个一切由剧本安排好的真人秀世界,导演真情流露,告诉他“外面的世界一样有谎言和欺骗,而在我安排好的世界里,你什么都不用怕。”

而楚门毅然选择了踏进真实而复杂的现实世界。

互联网也是这么一个亦真亦假的空间。听说过游戏上认识,最后现实中结婚的幸福例子,也见过网恋奔现,最后发现对象与想象中完全不一致的荒谬例子。当意识到互联网成了生命中的一部分,我隐藏了收藏夹和关注列表,不是因为痕迹见不得人,而是我怕别人看到以后,会从片面的信息里勾画出一个不那么真实的我。

有时我们会为了避免真实世界的痛苦,进行“自我欺骗”(Starek & Keating, 1991)。和ex相处的最后阶段,她失手删了我们之间的聊天记录,很崩溃,试图用了各种方式找回。我也很痛心,不过依然安慰她“只是聊天记录而已”。有句话没能说出口,但我们或许心里都清楚,“过去的回不来了”。虚拟的内容本身不见得那么重要,但在一些情况下,它就是真实存在过的痕迹。

朋友小z和一个挚友认识八年,重要的交流都是通过书信,很老派。他说,网络是虚拟的,看不到对方,很容易产生矛盾,而书信上有最熟悉的格式和字迹,仿佛就在身边。聊着,他从抽屉里翻出一沓整整齐齐的信件,叙说每一封信的由来,如数家珍,并向我展示了明信片上的简笔画。那一刻我觉得浪漫极了。

所以,真实的痕迹从何而来呢——回到现实,用心体会,做自己世界里的主角。

(小z写了一封长信告白,正在等待回复,在这里祝他好运~)

Chris

互联网痕迹,是自我觉察的珍贵物料

我很喜欢翻看自己以前在网上留下的东西。

从最古早的贴吧、博客,到空间日志、说说,微博,朋友圈,甚至网易云。出于隐私考虑,大部分的内容我会设置成“仅自己可见”,但我基本不会删除,单纯因为我舍不得。

互联网诚实地记录着我日常的点点滴滴——小到某天打游戏输了的微博吐槽,也见证了我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大到被梦校录取的offer邮件。

当我重温这些琐碎的互联网动态时,我发现我其实是在和曾经的“自己”对话——我阅读她的碎碎念、吐槽,感受到她的情绪状态,审视她的价值观、信念、目标。

每一次翻看,都能让我更了解自己,这也会带给我很多自我反思(self-reflection)。研究说,“不能准确地认识自己的人,很可能会把自己的生活搞砸(Begley, 2020)”,我深以为然。

对我而言,互联网痕迹可以是形成自我认知的重要来源之一,让人更容易地对自己思想、感情、动机和欲望的进行内在观察,并不断在自省中获得自我成长。

贾龟龟

互联网,冲淡了一部分失去

我的微博有关注一位已经离世的博主,直到现在我时不时还是会去翻翻她的微博,会根据她的微博揣摩她当时在想什么,那种感觉很奇妙,好像她鲜活的生命一部分永恒保留在了这个微博里。所以在我看来,互联网上的痕迹就像一个静态的平行宇宙,保存着过去发生的事,且不会再变。

以前小,分手后总会把各种平台上跟对方有关的痕迹都删掉,直到后来有一次情绪崩溃,翻社交媒体翻到了对方当初秀恩爱的朋友圈然后被治愈的时候,才突然明白,哦,你有一个那时那刻永远在那里的爱是一件很不错的事。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谁能证明你曾经拥有——互联网。


匿名

人们都失去了被遗忘的权利

我是很不喜欢互联网痕迹的。但这种讨厌是从互联网变得“实名制”开始的。

我心目中的互联网黄金时代,是一边在豆瓣上标记书影音,一边装饰着属于自己的qq空间,几年后又开始在博客大巴上写日记。那时候,我把最真实的自己留给互联网——前提是我知道自己可以随时可以抹去这些痕迹。

那时候网络上是可能会遇到深度交流心事的网友的,不分男女,不以奔现为目的,在青春的迷惘中特别真诚地陪伴,给彼此心灵的慰藉。

现实中的好朋友,也会有权限浏览彼此的互联网账户,会看到在现实世界里看不到的内心世界。还记得有一年我遇到了一个漂亮学姐,整夜不睡翻完了她的博客大巴,立刻有了一种这就是我的知己和爱人的感觉。

后来有一年我回到国内,博客大巴消失了,连同我写过的四百多篇日记。随后突然发现所有的网站都需要实名登记了。再后来,我和身边的人都不会在网上写些深度暴露自我和内心的文字了。

现在的社交媒体,和曾经的匿名互联网世界中的个人账号,完全不是一件事。

以前网络给我的感觉比真实世界更安全,人们在陌生人面前变得柔软。那时互联网是一个似真似幻的空间,在那儿人们寄托所有现实世界中无处安放的情感。

那时的互联网世界里人与人比现实中更为平等。在匿名的平等性中,我们看到了更多元的世界——人们在网络上变得比生活中更加真实和坦白。

后来实名制打破了这种匿名空间的安全感。人们在网络上也变得谨言慎行。但可能因为情绪没有了出口,都化为了互联网上借由“观点评论”输出的极端戾气。人们相互抨击,真实的声音不再被容纳。

而那些与我们的真实身份打通的互联网id,又逐渐抹杀了每个人「被遗忘的权利」。

被遗忘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权利。在被遗忘的时候,我们得以默默地做自己。默默地埋藏一些不想被人知道和评论的历史。以前放弃一个账号,就可以放弃一段生活。开一个新的账号就如同重新开始。

而和现实身份打通的互联网世界,反而给了人们更多的背负。

我总觉得世界的有趣性在不断下降。真实、多元的存在越来越不被接纳。人们所追求的东西也趋于一致。这让我感到悲观。

一个更美好的社会,一定是能够接受更多真实的多元差异的,只有在那样的社会中,每个人才都能过得更自由、自在。如今的我会选择让自我私人的一面离开互联网。我一直保留着在网络上搜索自己、删除内容、清理账号的习惯——这才是我如今的安全感来源。

说说评论5条(说说评论为什么会消失)2

使用事件中心,数据操作中的数量查询获取总数,实现总数的实时显

效果展示

前置准备

  • 使用循环容器制作的评论列表
  • 评论数据表,包含一个评论字段
  • 已实现发送评论,实时显示评论

具体步骤

  • 创建获取总数事件
  • 制作数量显示框
  • 创建获取数量触发器

步骤分解

创建获取总数事件

  • 点击 事件中心
  • 点击加号,添加一个数据事件
  • 创建事件

制作数量显示框

  • 拖拽 标签文本 到 根容器
  • 选中 标签文本
  • 点击 检查面板 中的 样式
  • 配置样式

创建获取数量触发器

  • 选中 标签文本
  • 点击 检查面板 中的 触发器
  • 创建 触发器

  • 选中 按钮
  • 选择一个 目标触发器

说说评论5条(说说评论为什么会消失)3

我相信好奇的点进来的,应该大部分都是90后吧,如果不是,那就领略一下我们这一代的“黑历史”。

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打开过QQ了,QQ空间更是快十年了没进去过,被我锁的死死的。我和好多个朋友聊过,都表示和我一样,把这片空间永远地锁死,当然也有一些清空的。反正不想再面对就是了~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把当时的自己戏称为:“空间狗”。我就是狗中大狗。

QQ空间最流行的年代,正好是移动互联网的萌芽,是我们这一代人在初中的尾巴和高中时代。网络信息开始爆发,开始出现各种网络小说,各种外来信息疯狂“入侵”,赶上叛逆期、懵懂的青春期、以及被高考逼的,那会儿的我们好像或多或少有点什么大病,在QQ空间里仔仔细细的记录了下来。所以长大后,这个曾经的精神家园成了一辈子的禁区。

今天我决定把锁了十年的空间翻一翻,给大伙感受一下空间狗的冰山一角,坐稳了!共255条说说,集中在2年,年均127条,月均18条。基本就是每两天发一次“疯”。还有,以前QQ名叫「夜」。。。


# 1

故事开始在2010年4月,我在吉林长春上高中,应该是我刚有的QQ。至于为什么是这两条,忘了,估计是拥有QQ后激动的吧~你们去翻翻第一条发的啥。



# 2

从第二条开始就拉垮了,真的很离谱。心太是啥子哟!夜多了一曾?凄然?然后下面评论区的“呵呵”,刚在翻的时候觉得她骂我了,就骂前面两条拉垮的说说:你个二百五,一共三条说说,两条有错别字。66%的犯错率


# 3

出息了,竟然开始写“诗”?看了好几遍,没太看懂,我就回忆自己到底写了个什么玩意儿,一看时间估计是看了什么小说里的催泪片段,然后那天老师带我们出门,长春有个叫伊通河的城中河。看着刚开的花(肯定不是丁香花)和涓涓细流,联想起小说中的片段,我怕是把自己当成了大诗人,挥笔写下《春思》。科普一下,东北的6月份是春天~



# 4

讲真,看到下面什么寂灭,毁灭,我真的脑阔疼,本来不想放出来,但是今天就是要展示的,所以就算了。这里也是一首“诗”,感觉从上一条开始,几乎每周有一首。。。离谱,好能“写”!唐玄宗那个,是因为学了《长恨歌》。


# 5

就感冒而已!!咋就黑暗了呢,咋就封了、冻了、结束了呢。然后考试没考好,不应该是下去背课文嘛,搁这儿写的啥啊这。不过我发现,人生不管哪个阶段,我们身边总会有默默鼓励和关心你的人。


# 6

我。。。没看懂。靠妖,2011年流行不打标点符号嘛???中间那一条,东北的一月份,能不冷嘛!



# 7

哈哈哈哈哈!家里牛羊还好么。可还行

我说什么来着,真的像有点儿什么大病。评论区的:就你骚 。在我们老家是大概就是就你“秀”的意思。写说说的人和评论的人都不咋正常。患者才能懂患者。



# 8

我已经坚持不住了,真的看不下去了,后面随便截取几张放出来乐呵乐呵算了。。。讲真看着这些我看不懂的“诗”,有些不明觉厉,“灵知初开” 的时候,还是挺可爱的。


...

之后基本就是关于考试、关于毕业、关于东北的思念,直到2012年年底,空间慢慢停更。最后一次更新在2015年4月9号,是个广告,从那天起正式从无知少年变成了一路狂奔,一刻都不敢停歇的成年人。


自此,这个记录了我无数个无病呻吟瞬间的空间上了锁,如果不是要写这篇,我确实不想再打开它。

# 9

现在,我们长大了、行为举止正常了、写的东西不中二了、不会无病呻吟了、不神经质了。但我们已经无法,想写就写、想发病就发病、不管评论区的人怎么看、不管好友们怎么想。

我们最终选择了把这段“黑历史”锁起来,或者清空,但它一直在我们记忆深处不曾消失(看我都能解释当时写的什么鬼就知道)代表了我们那段无所顾忌的青春。世界是公平的,我们用曾经的无所顾忌换来了如今的标签分组或三天可见。不能说以前太二,现在太压抑,我们只是一步步把人生这部戏演到了这里。

现在,我用文字调侃着过去的轻狂;再过十年,也许我们用另一种形式,笑看现在的沉重。成功或者失败、开心或者难过、站在巅峰或者低谷,十年后我们也只是莞尔一笑。心想,那些年可真不容易。

所有的困难放在时间长河里都不是事儿,眼下再难、再煎熬,都要咬咬牙挺过去,黎明总会来。总有一天,会为今天轻轻一笑。

喜欢的话,请不要吝啬你的赞

也欢迎转发给其他叔叔阿姨们看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