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孔子讲过的哲学故事有哪些

2022-11-08 08:31 作者:山南的草地 围观:

孔子的道德哲学——“仁者爱人”(一),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山南的草地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孔子讲过的哲学故事有哪些1

道德哲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与重要特征,“仁”以及与其相关的“礼”又是孔子道德哲学的核心。这里分别叙述如下。

一、关于“仁”。孔子主要讨论了“仁”的内涵、“仁”的实现途径以及“仁”与人格培养的关系等。

首先,“仁”的内涵。孔子将“仁”看作是人的基本品格,他说:“仁者,人也。”当他的学生樊迟问什么是仁时,他简要地解释为“爱人”、“泛爱众”。当然,孔子的“爱人”也是有区别的,他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是爱自己的亲人最为重要。孔子的学生有若也说过: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就是“仁”的基础。孔子的学生宰我认为,为父母守丧三年时间太长,对此,孔子并没有责备他“不孝”,而是说他“不仁”,可见“仁”含有“孝”德,并且“孝”德是仁的根本。“仁”是孔子道德哲学的总纲领,它蕴含了多种其他的道德子目,除了作为仁德根本的孝德之外,还包含“智”、“勇”等道德范畴。子张问孔子:令尹子文三次从政,三次被罢,而无喜无怒,陈文子几次离开大夫专权的国家,是否具有仁德?孔子认为,他们虽然可以称得上“忠”,可以称得上“清”,但还算不上“智”,哪里能谈得上“仁”?可见“仁”包含“智”。孔子还说过,仁者必定勇,勇者不一定仁,“仁”又包含了“勇”。

既然“仁”具有丰富的内涵,并且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那么是否有贯穿孔子思想体系的“仁”的基本范畴呢?对此,孔子曾告诉他的学生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就是说,孔子的思想有贯彻始终的主线,这个主线按照孔子弟子曾参的理解就是“忠恕”之道。孔子又说:“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忠”,意思是说自己有什么欲求,要想着别人也有这样的欲求,在满足自己欲求的时候,要想着使别人也能满足这样的欲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恕”,意思是说自己不愿别人这样对待我,我也不要这样对待别人。因此,“忠”与“恕”是二位一体的关系,其共同的伦理基础就是“仁”,“忠”与“恕”是“仁道”的体现。而“忠恕”又是“仁之方也”,就是说“忠恕”是衡量仁的尺度。实现“忠恕”,体现“仁”的道德标准,就需要以己度人,视人如己,清除私欲,具有大公之心。

其次,“仁”的实现。孔子讨论得更多的是实现“仁”的途径。孔子认为,仁德并不遥远,“我想仁,仁就到了!”“实现仁德,全凭自己,还靠别人吗?”同时,孔子也认为,“仁”的获得还需要通过学习外在的知识与内在的修养相结合。如,孔子的弟子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意思是说广泛地学习知识,坚守自己的志趣,恳切地提问,多考虑现实的问题,仁的精神就在这一过程中。孔子的学生问孔子怎样做到仁,孔子要求他们平时要端正庄严,做事严肃认真,对人忠心诚意。同样,弟子仲弓问仁时,孔子也说:出门如同见到贵宾,治民就如同去承担大祀典,都应当严肃认真、小心谨慎。孔子主张修仁德当从恭、敬、忠、信入手。总之,修仁德需从克制自己、认真修持开始,最终实现仁德的普世化,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孔子讲过的哲学故事有哪些2

二、关于“礼”。孔子主要讨论了“礼”的本质、“礼”与“仁”的关系。

首先,“礼”的本质。孔子所说的“礼”是因统治者要与神灵建立关系而制定的形式化的程序,并延伸到社会的各阶层,成为区分社会成员的重要形式。对此,孔子说:“我听说过百姓生存的根据,礼最为重要。没有礼就无法分别祭祀天神地祇(qí),没有礼就不能区别君臣、上下、长幼,没有礼就无法区别男女、父子、兄弟等家庭、亲戚的亲疏远近。”因此,礼是宗法等级社会的制度、规范,礼是社会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孔子所论的“礼”的根据与本质是“义”。孔子说:“君子以义为本,依礼来实行,用谦逊的言语来表现,以诚信来完成。如果这样,就真是个君子啊!”这就是说“礼”是“义”的表现,“义”是“礼”之本、“礼”之质。孔子不以外在的“天”,而是以人所具有的“义”,也就是适宜为原则。孔子的学生有子说过:“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贵在和谐,可见,礼是用来调节人际关系的。

“礼”既然以“义”为本质,也就是以适宜、适中为准则,那么,“中”也是与“礼”相关联的范畴。孔子说:“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意思是:礼啊礼,礼决定中。可见,“礼”是“中”所具有的内在规定性。孔子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就是把握两端,对百姓用两端之“中”,这个“中”就是“礼”。那么,“中”有哪些含义呢?第一,“中”是指“无过无不及”,也就是说既没有超过,也没有达不到;“过犹不及”,也就是超过与达不到一样,都不符合“中”的原则。当子贡问子张与子夏谁更好一些时,孔子说:“子张有些过分,子夏有些达不到。”子贡就说:“那么是不是子张好一些?”孔子回答说:“过分与达不到一样不好。”第二,孔子所说的“中”是因时而改变的,这就是孔子说的君子“时中”。与此相联系,决定“中”的“礼”同样可以因时而变。孔子所说的“复礼”是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现象而发的,并不是无原则地遵守周礼,恢复周礼。“礼”也具有“时中”的原则,也可以因时而变,当然在变的过程中还坚持着自己的价值理念。如孔子说:“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这里的“礼”,都是具体的礼仪,这个礼仪,既本于周礼,又有变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礼帽用麻料来织,这是合于传统的礼的;今天大家都用丝料,这样省俭些,我同意大家的做法。臣见君,先在堂下磕头,然后升堂又磕头,这是合于传统的礼的。今天大家都免除了堂下的磕头,只在升堂后磕头,这是傲慢的表现。虽然违反大家的做法,我仍然主张要先在堂下磕头。孔子认为“礼”的“变”与“不变”在于是否符合恭、俭的道德原则。孔子还将“中”与“庸”联系起来,他说:“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民众缺乏它很久了。”所谓“庸”,就是“平常”的意思。“庸”与“中”一样,都是现实世界存在着的普遍道理与规律,而“礼”就是这种规律与定理的表现。“礼”也是可以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礼既有制约的功能,同时,还可以根据现实的变化来调节社会的种种关系。

其次,“礼”与“仁”的关系。“礼”是《论语》中仅次于“仁”的一个重要范畴。要了解“礼”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就必须理清“礼”与“仁”的关系。对此,《论语》中看似有循环论证。如,一方面,孔子用“礼”来规定“仁”,说:“克己复礼为仁”,另一方面,又以“仁”来规定“礼”,说:“人而不仁如礼何?”

孔子讲过的哲学故事有哪些3

你是否在为宝宝每天的睡前故事发愁?请关注我,从今天起悦宇妈妈陪你,每天一个国学故事,塑造宝宝幸福人生!

国学育儿。赢在起跑线上,睿智父母必看!手把手教你讲国学小故事~~~

《论语》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政治、伦理、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思想及言行。《论语》的语言简洁生动,富于哲理,包含了很多宝贵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智慧,里面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

前面给大家讲过“赵普夜读”的故事,说的就是在宋朝,赵普历任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匡义两朝的宰相,自称半部《论语》帮助赵匡胤打天下,另外半部《论语》帮助赵匡义治理天下的故事,打家可以温席一下哦~~~

赵普夜读故事的链接: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089050287201337897/?log_from=6b5d044334fe3_1651567614702

(一)故事开头:介绍故事的出处

《论语·学而》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中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释义】

贤贤易色:本指对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引申含义是指看到比自己贤能的人,心里充满了恭敬。第一个贤是动词,表示尊敬、恭敬;第二个贤是名词,表示有才德的人。

易:三种解释

1)改变:改变平时的好色之心,以庄重虔敬的姿态尚贤好德。

2)如:以好色之心好德。解读为“好德如好色”,与孔子多次提到的“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会通。

3)看轻。重德轻色。

【译文】

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理解】

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人以贤为贤,并能践行忠、孝、信等德性,虽说没有接受什么教育,但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一种更本质的学习。非常典型地表达了儒家行德高于知德的思想。

(二)提出要求:

要认真听哦,听完会问问题哒~这是关于谁的故事?故事讲了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故事的讲述:

人物介绍:子夏

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宋濂

宋濂是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小时候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

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抄吧。人家又不是在等着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知名学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

宋濂说:“娘,今天不出发就会误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动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四)讲完故事三必问:让孩子认真听故事,学习思考,加深印象,培养口才。问题要一个一个地问,引导孩子简单复述故事,说出自己的感悟

这是关于谁的故事啊?故事讲了什么啊?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啊?

(五)故事的总结:总结道理

言而有信说的是孔子的交友之道,如何交朋友呢?

我们小朋友和大朋友在与朋友相交时,都要注重信用,只有守信用,才会被朋友认为是靠谱的,信得过的,因为被信任,才会交心,真正的朋友不正是因为可以交心吗?

所以,在平时的交往中,都要言而有信,做不到的不能轻易承诺,既然承诺了,定要努力做到!

这个故事你会讲了吗?请点赞收藏哦~~

关注我,开启国学启蒙,以小故事为宝宝启迪智慧!!

#育儿##国学启蒙##故事启蒙##儿童启蒙教育##你给孩子讲过什么睡前故事#

相关文章